回覆列表
  • 1 # 玩轉數學

    教師提高教學能力的途徑淺談 在教師成長的歷程中,求知始終閃爍著永恆的價值。教育的發展為教師知識修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提高、充實的機會,如學歷教育、進修培訓、自學反思等等,都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崗位上提高自身知識素養可供選擇的途徑。 1.多方攝取資訊,爭做通才教師 教師良好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養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也是完成時代賦予教師神聖使命的基礎。教師只有自身知識積澱豐厚,才能在教學過程中高屋建瓴,帶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正如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關於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是他知識視野中的起碼知識。只有當教師的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時,他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的真正能手。” 張蘇奇教授把知識狀態完整的標準分解為“八個板塊”:即強烈的自我效應意識、學術水平、知識轉化能力、實踐和動手能力、心理素質、自我管理能力、適應環境、創造環境的能力;提出了“人心教育”說:把志氣、骨氣、毅力、耐勞、進取、拼搏的精神稱為人應具備的“本錢”,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管理科學以及三者互相滲透的教育當作人的“資本”,把三大科學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濟,叫做人的“本事”,把人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自我壯大的能力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樹立稱為人應有的“根本”。這一切,當今的許多教師還顯然遠遠是不夠的! 資訊科技使人類最新的教育、科學、文化成果可以很快地傳播,人人可以共享。教育的變化必然要求教師重視終身學習,破除傳統的封閉性,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那種只埋頭於課本和教學參考書的教師,很大程度上會使自己的教學脫離時代,脫離現實生活。這是因為當今的任何一本教科書都無法系統地把該門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概括和吸收進去,更不用說描繪清楚該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絡。當代科學文化的發展趨勢是各類各門學科走向綜合,這正如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麥克斯·普朗克所言:“科學是內在的整體,他被分解為單獨的整體,不是取決於事物的本質,而是取決於人類認識的侷限性。實際上存在著從物理到化學,透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到社會科學的連續鏈條。這是一個任何一處都不能被打斷的鏈條。”當今教師,不少人努力加強與自己教學專業相關的邊緣學科知識的瞭解和學習,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不少在職教師利用業餘時間,增強自己智慧的複合性。當今的許多教師,還把教育學、心理學、人才學、未來學等學科當作攻玉的他山之石,不斷地將新學科知識融入自己的專業知識之中,向“博、大、精、深”邁進。 當今教師在智慧上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知識視野開闊、博學多能的“通才”教師。這裡所說的“通才”教師是指專博相濟、一專多通、一專多能、主精輔熟的教師。著名學者李政道博士說:“我是學物理的,不過我不專看物理,還喜歡看雜七雜八的書;我認為,在年輕的時代,雜七雜八的書多看一些,頭腦就能比較靈活。”可見,破除封閉性、開闊知識視野,是提高和完善教師智慧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問題教學是教學成功的重要途徑,是通往通才之師的康莊大道,也是促進師生髮展的重要方式。曾聽人談起這樣一件事:國內某名牌大學的一位高材生到美國留學,課堂上這位學生認真聽講,作業更是完成得出色,可一學期下來還是隻得了個C等成績。看著平時學得輕鬆但成績不錯的外國學友,他心情非常鬱悶。後來他接受一位學友的建議,去找該課的執教老師談談。教師問:“你聽過我的課嗎?”“我沒有缺過一節課呀,作業次次都是優等呢。”學生委屈地說。“那你在課堂上提過問題嗎?幫同學解答過問題嗎?”高材生不解了:“課堂上您講的我都聽懂啦,沒有不懂的問題,而同學提的問題也實在是太簡單了。”教師鄭重地對這位學生說:“我的課堂歡迎有貢獻的人,而不歡迎消費者。” 仔細想想,這裡涉及到一個學習方式的問題,傳統意義上的學習以接受學習、機械學習、個體學習和被動學習為主,教師滿足於學生聽懂聽會、理解記憶,這樣培養出的學生只是盛裝知識的容器,而不是追求發展的生命體;他獲得的更多是結果的成功,而絕少過程中豐富的情感體驗——那種大膽質疑的浮想聯翩,那種豁然開朗的妙不可言,那種合作探討的共鳴與碰撞,那種創新發現的幸福與癲狂,乃至不解、疑惑、爭辯、對抗……而這些才豐富了生命的色彩,體現了發展意義上真正的自由和尊嚴。 2.閱讀理論書籍,適應課改要求 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較之現行教材有很大變化,更加註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科技的發展,較好體現了師生、生生和課本之間的交流對話,在表現形式和陳述方式上特別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以及幫助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等方面都為學生所喜歡;對於教師來說,新教材展示了學科的基本結構,但並不侷限於學科結構,教科書既是教學的依據,又是一個拓展創新的平臺。這一切要求課堂教學建立起體現師生交往互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新模式。在這種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氛圍中,實驗區的教師“經常有驚喜”,“經常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經常被難住”,一種久違的、渴望已久的東西回到他們中間,教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但又普遍感到,讓學生體驗實踐花費的時間多,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不如直接灌輸來得快。 新課程從教育觀念到內容、方法,對於每個人都是全新的,處處體現著新思想、新觀念、新創意,沒有也不可能有一個現成的模式或成功的模式,只有依靠教師在實踐中摸索;課程改革,面臨最大挑戰的教師,這種挑戰不僅僅是壓力,更是一次“蛻變”:課程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觀念革命,在這場變革面前,每一位教師都有一個重新學習的問題,要敢於挑戰傳統,挑戰書本,挑戰自我。新課程教材難度降低了,知識面加寬了;教學變成一種充滿智慧的挑戰,學生自己參與、自己探索,教師如何引導,如何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具有寬厚的專業知識,掌握先進的教育技術,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能力能否達到新課程的要求,自身儲備的知識量能否適應課改,能否滿足學生的需要……都是我們教師面臨的課題。 一位老教師說“這種變革是一個是痛苦的過程”。因為,任何一種新觀念的確立,都是對舊觀念的否定,而否定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駕輕就熟的東西,意味著改變我們現在每天都在進行著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這幾乎等於要改變我們教師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其艱難性是不言而喻的了。傳統教育觀念下形成的教學模式是根深蒂固的,即使有意識地去改變,在教學中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回到“定勢”中去。這一點尤其是對於一些頗有建樹的成功教師來說更是艱難的。他們不僅要改變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甚至一定程度上要改變一些“成功經驗”。 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達到新標準要求,使用好新教材,我們不僅要“洗腦”,還要不斷“充電”。教師只有不斷閱讀教育教學理論圖書並大膽實踐,才能適應課改要求,從而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藝術。 (1)結合教育教學工作實際,有選擇地閱讀一些提高教師自身教育教學實踐能力的圖書。課程改革要改變原來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改變學科本位、門類過多、缺乏整合的狀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改變原來的評價方式,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教師只有及時跳出學科本位思想的束縛,才能適應新課程教育教學的需要和教育發展的需要。像《教學方法——現代化的研究》、《多元智慧教與學的策略》等圖書為教師教學活動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對我們廣大教師都具有極大的借鑑和指導作用。 (2)多讀一些真正提升教師自身內在修養的圖書。新課程反映了社會對教師工作的質的要求,教師必須隨著新課程所建立的學習方式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而教學方式的變化是由教育觀念決定的,因此,廣大教師應儘快提高專業化水平,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對優秀教育理論著作的學習。像各種教案、教參類的圖書應該看,但不能依賴。有的教師看教案類圖書,不是參考學習借鑑,而是圖方便、照抄照搬,這不但不能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反而有害。而像《專業:挑戰二十一世紀的教師》、《教會學生思維》、《師生溝通的藝術》這樣的圖書會使教師受匪淺。 (3)學校應該為廣大教師提供良好的讀書條件,從目前教師購書情況看,絕大部分是集體購買或由課題經費報銷。影響教師個人出資購書的因素固然很多,但現在學校圖書館普遍存在的缺乏教師業務理論學習用書的狀況,的確應該儘早改善。切實加強圖書館建設,為廣大教師提供能擴充套件視野、豐富知識結構的教育理論圖書實在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舉。 3.加強相互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今天,教師的功能從傳統的教給學生知識發展為培養學生的智慧,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這是一項艱鉅的使命。當代的教育科學表明,人類的知識不僅在不斷分化,形成許多新的邊緣學科,教育也跟科技一樣,不僅各門學科縱橫交錯,形成知識的立體網路,就是教育學和教學法體系本身也日益豐富,同一學科內各種流派林立,同一教學內容也因教法迥異而效果懸殊。為能夠保證自己站在教學改革的前沿,教師就必須發揮群體優勢,加強橫向聯絡、活躍學術交流,以彌補個人智慧的不足。英國大文豪蕭伯納曾經形象而生動地評述過群體優勢: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還是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 加強橫向聯絡,活躍學術交流,不僅要求在教師同行中創造一種“文人相敬”、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好風氣,還應根據時代的特點,大膽跨出校門,與科研部門、企業掛鉤,在實踐中搞科研、抓資訊,使教師永遠處於人類科學文化的前沿,不斷補充知識的新鮮血液。教師與社會發生橫向的學術聯絡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教師在參與這些學術交流後可以及時地提高自身的智慧和教學水平,把最新的學術及科研成果傳授給學生,有利於克服教學脫離時代、脫離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弊端。 在教師的生涯中真正令人遺憾的並不是教師“紅燭”般的命運“照亮了學生,耗盡了自己的光焰”,從一個有高尚責任感的教師的角度來看,那正是對教師崇高精神的禮讚。真正令人感到遺憾的,常常是匆匆流逝的時間。教師的一生,都消耗在講臺前、學生的作業本上和備課的檯燈下。難怪許多教師都不約而同地把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質的關鍵一環,集中到能否樹立科學的時效觀上。讓每一個教師掌握時間的運籌學,花盡可能短的時間,獲得智慧上的較大發展,產生最大的效益來。 (1)珍惜分秒時間。從教師的工作來看,其時間就更有價值,更應當珍惜。因為一位教師的一小時就是幾十名學生的一小時,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漫不經心地白耗一小時,就等於剝奪了學生一個小時的黃金般的青春生命。 (2)科學安排時間。教師的工作日程表總是排得滿滿的,就是星期六、星期天,有的教師也還要工作,莫說學習提高,就連鍛鍊、做家務和休息的時間也擠掉了,許多教師為此而苦惱。作為當代科學文化的傳播者,教師應該是科學、健康和文明生活方式的倡導者。科學地分配時間,掌握時間的運籌學是其中的關鍵。我們可以按照科學的比例分配好一天中工作、學習、休息、娛樂、鍛鍊和睡眠的時間,有計劃調配一週乃至一月的活動,使之成為規律,不因工作繁忙而取消和不適當地壓縮睡眠、鍛鍊,也不要過度消遣而偏廢學習和工作。 4.自學反思培訓,直擊三大難題 教師投身業務進修學習、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舉步維艱,經費緊缺、工作矛盾和與實踐脫節這三大難題,成為教師繼續教育的薄弱環節和難點,造成不少教師教育觀念與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後,部分教師學歷、文憑與水平不一致,職稱與履行崗位職責的能力不符。因此,必須打破“進修為學歷”、“進修必離職”的傳統做法,把培訓滲透到教師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和過程中,使教師的培訓基礎化、全程化,提高培訓的實際效果。《21世紀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課題進行的“自修——反思”培訓,直擊以上三大難題,實踐證明是繼續教育有效的培訓形式。 自修——反思培訓模式,是以學校為主陣地的在職培訓,學校是培訓的主陣地,教師是培訓的主體,教師可以從自己最為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最感興趣的專題入手,確立課題,自訂培訓目標、自修培訓教程,並根據學習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目標、總結學習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隨時隨地改進自己的工作,在自察自省、自評、自己總結的基礎上,進行教師互評、校長導評、專家審評,力求使每一位教師學會學習,使他們在群體學習活動的同時實現個性化。 而培訓者(培訓機構、科研所)則要轉變觀念和角色,和中小學聯合起來,走進學校,走進教師中間,參與到教師培訓中,做培訓的指導者、促進者、資源攜帶者,為教師提供隨時性服務,強調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建立在學習者需要的基礎上,學習活動在不斷的探索中進行,培訓者將與被培訓者共同成長。 自修——反思培訓模式,其實質是一種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它面向全體教師,不必把教師集中到學校以外的某個培訓機構,不受時間、地點、經費的限制,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景中,進行反思性學習和培訓;是教師在自我進修、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物件,對自己的行為、決策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用教育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的發展。其特點是每位教師都要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己教學活動的不足,覺察到自己以前沒有覺察到的不良教育教學習慣以及它所帶來的消極後果,從而尋找新思想與新策略並解決面臨的問題。

  • 2 # 微精華家族

    做 一名優秀的教師,首先要做一個充滿愛心的人……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一時體現愛心,容易,長期永葆愛心,很難;愛優秀學生,容易,愛發展中有明顯缺陷的差生,很難。

    一、愛從心中流出

    於漪老師說:“表達師愛,不是寫在紙上、說在嘴上的,真懂,要用自己的言行來實踐的;老師對學生要滿腔熱情滿腔愛,做到師愛盪漾。”師愛盪漾,追求自然和諧,細雨潤物。講求真切、透徹、持久。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學生無論品德還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羅素語)。而愛的核心卻是善。教師職業如何為善?從教師職業道德中更是難以盡數。從教師愛崗敬業的情感到樂業、勤業、精業的實踐,從教師的言傳身教到教師的自我修煉,從教師學而不厭的鑽研進取到教師誨人不倦的忘憂情懷。等等,形成了教師職業道德的規範體系,無不包含著何以為善的道德策略。

    一位哲人說過:“沒有一顆善良的靈魂,就沒有美德可言。”師德是教師的良心。當一個教師不斷充實、完善自身,使思想達到一定境界時,一切都變成了自然的行為,學生也會自然地感受到老師的愛。

    二、身教重於言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座右銘:“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應當以身作則”、“以教人者教己”曾激勵了無數獻身於教育事業的有志者。

    教師的一言一行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的眼睛是“錄影機”,耳朵是“錄音機”,大腦是“計算機”。錄下的資訊存在“計算機”中,然後指導他們的行動。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他們時刻觀察著教師的一舉一動並在某些方面進行模仿。

    教育本身是一種以人影響人,以人帶動人,以人提升人的活動。要使學生有遠大理想和信念,教師自己必須具有遠大理想和信念;要使學生關愛他人,有崇高的道德,教師自己必須關愛他人,具有崇高的道德;要使學生不搞淺嘗輒止,具有深刻的研究精神,教師自己必須不搞短期行為,具有深刻的學術耐心;要使學生思維活躍,善於創新,教師必須思維活躍,善於創新;要使學生遵紀守法,不搞學業舞弊,教師自己必須嚴格遵守紀律和法規、不搞實績舞弊。

    要使學生待人講究禮儀,彬彬有禮,教師自己必須待人講究禮儀,彬彬有禮;要使學生的人格健全和完美,教師自己的人格必須健全和完美。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將自己的道德和人格提升起來,才能提升學生的道德和人格。正人先正己,時時做學生的表率,否則,即使你說的天花亂墜,頭頭是道,不注重自身修養,也不會得到滿意效果。教師的人生理想、價值標準、幸福追求,行為選擇,無不影響著學生。

    當然,現代教育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式和立體式的教育,任何一位學生全面健康的成長,不僅僅是學校的教育,它是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各個渠道的“合力”,可在學生身上產生作用和效果。但我們應該清楚,學校教育對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育途徑,其內涵:是肯定弘揚來自多方面對學生成長有益的東西,和認識批評對學生成長有害的東西,教育學生獲得綜合素質,提高鑑別能力。

    三、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就要為之而奮鬥

    在當今社會經濟條件下,教師這個職業不是人們追求的職業,“吃得清淡,穿得素淡,出去辦事遭人冷淡,就象蠟燭一樣一生半明半暗,照亮了別人,燃燒了自己。”正是這一職業的真實寫照。雖然黨和國家在努力提高教師的待遇,但還是杯水車薪,即便這樣,教師工資每提高一點,就會遭到社會上一些人的非議,好像教師天生就應該清淡,最多隻能是溫飽。

    能夠滿足溫飽,這種情況是中國教育界多少年形成的一種現狀。在我們選擇這個職業時就已經很清楚這種狀況。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我們沒有理由再抱怨,只有為之而奮鬥,就應該義不容辭地擔負教書育人、傳承文明的神聖責任。

    教師從事的不僅僅是一份職業,而是教育人、塑造人的光輝事業。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是社會新風的倡導者,是人才成長的鋪路石。每個孩子誕生的時候,不過是個自然人,只有經過老師的培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具備了現代科技知識,掌握了生存發展的能力和方法,他才能是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師者如父,六年的教育,要為其考慮終身。

    教師的職業是特殊的職業,我們不一定做到為講臺而生,為學生而活,但也要對得起“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和“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的稱號。教師職業關係到千萬人自我價值和人生理想的實現,關係著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程度。教師的事業心、責任心以及嚴謹的工作態度是一種對事業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奮鬥的動力以及事業成功的保證。我們選擇了這個職業就應該無怨無悔,恪盡職守,為之奮鬥終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下雪你們還會堆雪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