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42542578605

    上外北外是外語界的top2,就像清華和北大。有人覺得北外更好,也有人覺得上外更好。上外北外在中國外語界各有千秋,都以培養頂級外語人才所著名,均代表了中國外語教育的最高水平。

    兩外的定位不同,但都是中國各大語言類高校中僅有的兩所教育部直屬211全國重點大學。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ISU) v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BFSU),從英文名字也可見一斑。

    總體來看,上外更像一所大語種 (此處指: 英法西德俄日阿語等國際地位較高的語種) 頂尖、語種全、非外語專業實力也不俗的涉外偏綜合型的文科名校; 北外更像一所語種最多、實力好的專門語言名校。兩外都有的語種(得有30+吧)勢均力敵全國頂尖,都是全國外語界的老大哥。上外勝在涉外複合型專業和非外語學科的綜合建設;北外勝在小語種更多,政治紅利和媒體曝光更多。

    北外地處首都,為政治服務更多,所以各種冷門語種開得更多,以政治外交人才培養為特色;上外地處魔都,為金融經貿服務更多,所以各種涉外複合型專業更多,以高階國際化複合型人才培養為特色。就像北大文理更強,清華工科更強。

    如果兩者不在一檔次上,也比不起來的,不是嗎?(評價高校,用"檔次/級別"更為科學合理,就像"清北"無第二,"華五"皆第三。因為同集團的高校各有神通,憑什麼你用某一項有利於自己的指標就可以宣稱自己是絕對老大呢? 你說是不是這個理 :-D )

    同檔次的比差異,而不是差距。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兩外誰也不比誰更牛,誰也高不了誰一頭。

    上外北外實力伯仲之間、品牌伯仲之間、地位伯仲之間、錄取難度伯仲之間,所以看具體專業、學校座標、學校環境和學校風格來選擇。

    上外在上海,北外在北京,兩座城市氣質文化環境等等都不同,兩家外院的王牌也各有特色,所以適合自己才最好。

    1,整體實力

    以兩外第四輪教育部學科評估為例:

    上海外國語大學

    a+:外國語言文學

    b+:政治學

    b-:新聞傳播學、工商管理

    c+:中國語言文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a+:外國語言文學

    b-:政治學

    c+:新聞傳播學、中國語言文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法學

    (教育部的學科實力評估是目前國內最具權威性的,非其他各路排行榜可比。兩外各自的強項和各大學科的實力水平如何,都顯而易見。)

    綜合來看,兩外的外語學科勢均力敵並列第一,非外語類學科上外略強於北外。

    常有的偏見是: 北外被神話,上外卻被嚴重低估。

    (有人提到北外喜歡說"總體/綜合而言比上外強,這話其實挺不負責任的。"綜合"是什麼意思呢? 不少人都把其定義狹隘地縮減到"綜合=語種多"了吧。其實北外語種也沒傳說的那麼唬人啦,根據北外官網掛出的本科招生語種有34個,在官網可查的有具體語種名稱的是49個,所謂的近百個語種是包含翻譯專業和外國曆史的,上外現在有39個授課語種(本科招生語種30個左右),北大的小語種有20多個(本科招生語種20個)。而且整體外語學科實力兩外平手且國重語種都是3個,所以呢?我們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呀。還有人喜歡拿網上的什麼排行榜來說事,我只想說,當你看到人大排在30名開外,中科大幾乎都遊離在10名之外時,你還覺得可信的話,那我真敬你是條漢子。)

    上外北外其實一直都是同檔次的學校,實力相當,即使是在北外歷史上備受考生追捧的的那些年裡,上外也不是什麼無名之輩(兩外無論是升格大學還是進211雙一流都是同一批,每次外語學科評估都打平手,都很難考)。

    (1)在外語方面,北大是絕對第一,但學生外語綜合素質,還是兩外更牛。北外雖然語種最多、實力強,但並不是外語界的至尊霸主,上有北大,且與上外並肩,近處還有南大。北外只能說是中國外語界的最高學府之一,而不是唯一(上外北大也是大家公認的中國外語界最高學府);

    (2)北外的"外交官搖籃",一是因為北外曾直屬於外交部,而上外一直是教育部的學校,然後北外又在北京離得近方便,彼時全國交通不便通訊落後,上外學子們北上自然多有不便,而且上海本身經濟又這麼好,所以進500強是主流(上外也是“500強高管搖籃”/“翻譯官搖籃”呀~)。而且南大外交學院北二外也一直是外交部供應大戶,也都是名副其實的"外交官搖籃",所以並不覺得這個有什麼好拿來說道的。外交部也只是外語學子就業時的選擇之一,並不是什麼最好或最高的出路,進投行、進商會、進律所、搞教育、進聯合國組織或者做自由譯員,真不見得不如進外交部當公務員好啊,更何況外交部宣講會不是單單在北外開的,上外也是其目標院校(現在上外進外交部的也沒比北外少多少),而且其他外院和大學也都可以考外交部;

    (3)兩外既然都是"大學"了,自然也要看看其他大類的專業,不然就不應該叫大學了。而其他大類,上外作為語言類高校無疑是出彩的。在諸如政治學、工商管理等大類上,上外單拎出來也是能PK掉很多985名校的,在評估裡非外語學科有B+(全國第8)出現,也算是同類高校的零突破了。上外不僅外語全國第一(與北大北外並列),非語言類專業也有拿得出手的,不牛嗎?

    當然,北外歷史上曾紅極一時,文科高考錄取分數比肩人大(貿大也有過錄分一度高過北大的爆紅時候),上外沒有走過這種極致,但一直很穩,實力也沒差過,在各省市的高考錄分也都能排全國前20(其實那時候北京之外其他省市的名校也很少有這樣階段性爆紅過的)。這也是不少人總覺得北外特別牛叉的一大原因,但彼時北外的爆紅是有歷史因素的(那個年代網路通訊落後,資訊閉塞,交通不便,很多人都是奔著"當官"的心態往北京擠的。以前"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太嚴重了點,所以說那個特殊年代全國範圍北外報考熱度更高),時過境遷,民眾們思想也沒那麼刻板了(當然了現在就算人大畢業也難當官,更何況其他院校呢?),現在上外無論報考熱度還是高考分數都與北外不相上下。而且也要知道,那時爆紅的是學校的報考熱度而不是學校實力,這點得搞清楚。

    實力如何,就是得靠事實/硬指標來說話的。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事實勝過雄辯。

    上外在各方面政策優惠都遠少於北外的情況下,依靠自身發展,實力強悍如此,還是值得大家正視之的。

    2,學校層次

    上外北外級別相同,都是教育部直屬,首批211和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全國重點大學,都是外語牛校,都是最頂尖的行業特色型高校(與上財央財貿大中政一起,被譽為"兩財一貿" 、"兩外一法")。六校都不是985,但也都是完全不遜於任何985的牛叉存在。

    (ps: 上外60年代至今一直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北外是80年代開始才劃歸教育部的,之前屬於外交部。另外,高校定位方面,社會只認211/985/雙一流,其他的什麼平臺什麼計劃的就別拿出來說了。)

    (“兩外一法”和“兩財一貿”都是211非985, 對於行業特色高校而言,211就已經封頂了。985是綜合類和理工類大學,沒可比性。此外那個部分人提的所謂985平臺,是學科創新平臺,跟985工程是兩碼事,官方給出的名單一共33所部屬211高校入選,涵蓋了理工、資訊、國防、財經、交通、農林、人文、政法和醫藥,裡面並沒有語言類這一項,所以在官網所查的985平臺名單裡有四所財經類都有中政也在,但是沒有“兩外一貿”。而且985平臺到底是什麼,終極名單都有哪些高校,沒人說得明白,網上好幾個版本。上頭也沒解釋清楚過,民間很多人其實也怎麼沒聽說過,不瞭解這個平臺,所以有人看到985平臺裡的985仨數字就不往後看了,導致不少人錯誤地認為某些33所裡的211是985,也是汗 = =b 。這個也沒深究的意義,畢竟是10幾年前的東西了,也沒形成過啥實際影響,而且現在"雙一流"工程也出來了,就更沒985平臺什麼事兒了。那33所985平臺高校本身也一直都是211非985,感覺這個平臺除了部分學校喜歡寫進百科裡當門面,也沒什麼實際意義和影響。兩外和貿大這樣的行業頂級牛校,想必也不會這麼計較這個偽985名號,"兩財一法"想必也不會因為入選這個創新平臺就覺得怎麼怎麼樣吧,畢竟六校是可以傲視一票985高校的存在,想必也不需要這個數字平臺來給自己臉上貼金吧。)

    3,外語學科實力

    教育部最新學科評估,上外北外北大三校的外國語言文學均為A+級,並列全國第一。

    上外北外的外語並列全國第一!

    兩外的國重語種(都是3個)分別是:

    上外: 英語、俄語、阿拉伯語

    北外: 英語、德語、日語。

    但其他諸如法語、西語等非國重的語種,兩外的實力也是全國一流的。所以兩外都有的語種裡,選擇任意一外學習都不差。在比較稀有的小語種上,北外可選擇的餘地更大些。非外語類專業,上外更出色些,比如會計,即使在名校林立的上海也是很有競爭力的。

    北外小語種比較全,有培養政治外交人才的傳統;上外大語種實力強專業細分方向更多、涉外複合人才培養厲害、非外語專業實力也挺出色。

    4,科研實力

    上外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和政治學);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外國語言文學,政治學,工商管理);3個(含培育)國家重點學科(英語語言文學,俄語語言文學,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國家級特色專業10個;中國第一個翻譯學博士點,1個亞洲第一的高翻學院。

    北外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外國語言文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外國語言文學,管理工程與科學);4個(含培育)國家重點學科(英語語言文學,德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日語語言文學);國家級特色專業11個。核心期刊上外7本,北外4本國家級智庫上外3個,北外1個

    5,知名校友

    北外:楊瀾何炅傅瑩等上外:陳沖楊銳周錫生等

    前者的特點是名氣大,後者的特點是低調卻厲害。比如楊瀾的知名度國內高過陳沖,但陳沖是奧斯卡終身評委、金雞影后、金馬影后、金馬獎最佳導演、好萊塢編劇、金像獎評委。具體到自己時要知道,知名校友只能說兩外都是好學校,但並不代表進去了你就也能跟他們一樣。多比比自己學會了什麼比對比誰家知名校友多可有意義多了。

    6,就業情況

    上外北外在各大就業及薪酬排行榜中都是全國前十。但上外強於北外,比肩復旦交大。北外進外交部商務部的更多,上外進世界500強、著名跨國企業的更多。

    (不過,上外學生進外交部同樣有優勢,北外學生進外企也同樣有優勢,看個人取向)

    北京各類名校太多,外語強的學校也多(北大北外貿大外交北語北二外中傳國關等等),競爭太大,強手如林裡拼殺,其實優勢並沒那麼大。而偌大的上海,就只有上外一家語言類高校,外語實力最強,獨樹一幟。此外,上外在新聞、財經、法律方面的就業情況也很好,完全可以跟復交、上財華政pk。(上海的就業市場足夠大,完全不遜於北京,就算長三角地區的其他名校如南大浙大中科大都來上海,也容得下,上外的外語優勢也完全可以輕鬆保持,不受威脅。而北京附近的南開天大哈工大吉大大工東師天外等實力強勁的名校也免不了進京分一杯羹。)

    出了京滬,兩校的知名度影響力是一樣的,如果同樣應聘一家單位或企業,學歷關都過的去,這時候更多看的就是學生自己多大本事了。

    7,生源質量(入學難度)

    高考生源,兩外同檔,近年來文理綜合錄分排名均為全國前20強。低於清北復交,部分省份約等於≈浙科南,與兩財一貿中國政法相當,高過不少985大學,也是學霸雲集。

    研究生生源(含碩士和博士),兩外都是全國外語類最好的,也是最難考的,能考上的都很牛(這點基本沒任何爭議),尤其是上外高翻和北外高翻,進去的都是學神,能從上外高翻會口畢業的都是大神中的大神,能從兩外外語學科博士畢業的,也都是相當厲害的存在。

    作為讀過幾年書的人,不應該用僵化固執的眼光來看待。

    近年全國各地來看,兩外高考錄分沒太大差別,有也僅是幾分之差。兩外曾經都熱門過,北外一度更是熱門到文科錄分比肩人大。但時代總是變化的,現在外語沒從前那麼熱門了,考生和家長們也都更明智了更知道怎麼理性擇校了,所以也更看重實力和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了(就業、務實、自由等),大家也不會像從前那樣迷信"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了,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等大城市的名校也深得大家的關注和喜愛。隨著985深入人心,外語院校其實都沒有2000年左右時那麼輝煌了,不過上外北外都還能保持在"中堅九校"這一集團裡。

    傳統印象裡,江浙滬及部分南方省份,上外略高於北外,京津冀及部分北方省份,北外略高於上外(但都不絕對)。上外北外的王牌專業錄取線很多是超北清復交錄取線的。沒有考上外的實力進北外也難,沒有考北外的實力進上外也難。

    以2013至2017年,陝西河南兩個省份文理科錄取線為例,上外在陝西文科錄線整體高於北外,理科低於北外;上外在河南的文科和理科整體均高於北外。2018年浙江高考綜評錄分來看,上外652北外633。所以應以動態、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兩外在全國不同省市不同年份文理錄分各有勝負,所以不存在哪個絕對高過另一個的說法。

    以華東師範大學社會調查中心2016年做的一項相關調研為例(僅為參考,並非權威):在近11年的全國各省市文理科綜合錄分排名,兩外均在15-20名這一段位(北外略高),與兩財一貿(11-15名)及北師大(16/17)相近。中國政法20左右。

    如果誰還老拿自己的高考錄分去攻擊其他同檔次的學校,只能說是五十步笑百步吧。

    希望兩外這種檔次的學生對得起自己的全國前20的高考成績,不要本事沒學多少,可笑的虛榮和自負倒是被髮揚光大得不要不要的,那就太可悲了。 :-)

    (畢竟你貶損的那外裡,比你分數高還比你厲害的學生可多了去了。)

    當然,無論是"兩財一貿"還是"兩外一法",硬排下來也會有第一第六,我之所以選擇忽略排名而用"檔次/級別"而非具體名次來解釋兩外高考生源:

    (1)因為沒有官方權威資料支撐,大多是主觀臆斷和各種網路榜,不建議大家太迷信這個,尤其是對同檔次的高校分高下的排行榜;

    (2)因為硬排第一至第六並不公平,各校都不存在全國各省分數都高過其對手學校的情況,且全國均分沒任何實際參考價值,還多有誤導之嫌,因為考生最終還是按本省錄分上的,跟全國均分沒半毛錢關係,況且均下來六校都是0.0幾的差別,這種排名意義何在?

    (3)因為同級別的高校每年錄分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所以排名也不可能一直固定不變,可能今年上外高,來年北外高,但這種差別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不管哪個更高,分數也高不了對手學校太多,更不可能高出自己的檔位,比如六校錄分再高也不可能高過清北復交。

    所以,以2018年浙江高考總評為例,上外錄分高北外19分,不會覺得上外已經甩開北外一個檔次了,同理,以2018年河北高考文科為例,北外錄分高上外8分,自然也不會認為北外能甩開上外一檔。為了那點可憐又狹隘的自負而錙銖必較的話,總有被打臉的時候)。

    所以,你不可能第一志願上財,保底志願北外對吧? 也不可能考不上浙大再考慮南大是吧?(假設舉例),而且那些現有的算了高考生源排名的榜單裡(如華師大做的那個),六校的得分都是差零點零幾分。所以此處高考生源用"檔次/級別"更合理。

    因為地理位置、專業性以及在各自領域的地位,又因每年在全國各省市的高考錄分大致相當,上外北外中政三校被並稱為"兩外一法";上財央財貿大被並稱為"兩財一貿"。

    對於同檔次的高校,誰高誰低差別並不大,誰也不可能真正碾壓誰。所以,"兩財一貿"、"兩外一法" 的劃分其實很有道理,對高考生來擇校有重要參考價值。

    對於高考的學弟學妹來說,根據自己的分數先定位大學檔次,然後根據該檔次數所大學在自己省市的歷年錄取分數線、個人情況和喜好來選擇志願,不要迷信什麼"權威排行榜",無論是學校排名還是生源排名,這些只會誤人子弟、引人撕逼! 真應該看的是教育部的學科實力評估排名。

    8,校園環境

    北外只有一個校區在市區海淀,臨近人大和北理工,比較小也比較舊,但比較有底蘊。上外有兩個校區,老校區在市區虹口,新校區在郊區松江大學城。上外的老校區交通便利、四通八達,臨近同濟復旦上財。松江校區挨著東華,離華政也不遠,校園面積更大一些,歐式建築很有異域風情,宿舍條件滬上數一數二的好;雖然離市中心有點距離,但靠近地鐵九號線,到徐家彙、淮海路、人廣、陸家嘴也很便利。在上海只要有通地鐵,到哪兒都挺方便的。

    總之,提起外語最好的學校,懂行的人想必都會同時提到上外北外,北上兩外平分秋色也是事實。兩所高校層次一樣、型別相同、旗鼓相當、風格迥異、口碑都好。

    上外北外在就業、讀研深造、出國、進部委等方面給學生提供的平臺真心沒什麼差別。喜歡上海就去上外喜歡北京就去北外。兩外真心都是好學校,京滬真心都是好城市。

    (如果真醉心學術,或執著於爭絕對第一的話,就加油考北大外院吧。< ( ̄︶ ̄)> )

    另外,請大家也別太迷信網路上的各種"知名"排行榜,有把北外排上外前面的,自然也有把上外排在北外前面的。畢竟人大北師北體都被劃到跟清北同檔的頂尖大學時,復旦南大隻是人家眼裡低一檔的一流大學,中科大從沒被人家排進過全國前十,什麼最好大學榜里人大排全國31(呵呵),誰要拿這些個榜單當槍使,是不是就有點蠢了 :-C ?

    相比而言,教育部的學科實力評估、學校的211/985身份、部屬/省屬、所處城市的文化與資源、學生畢業出路及就業情況,都比那種水排名靠譜得多。當然了,無論是考研、出國還是求職,只有看你學校是不是211/985的,沒人管你學校在某幫上排第幾名;具體到業界,外語界都認“八大外院”,法學界都認“五院四系”。畢竟國情不同,我們國家從沒出過任何官方權威排名,所以網上的看看娛樂一下就行了,別太較真了,無論是曾經的武書連還是現在的校友會,都是娛樂榜,認真你就輸了。

    上外地處魔都有經濟和涉外優勢,北外地處首都有政治地緣優勢。上外更海派一點,相對更自由隨性國際化; 北外更紅專一點,政治紅利和媒體曝光多一些。上外更洋氣,北外更大氣;上外低調奢華有內涵,北外高階大氣上檔次。但迴歸到學校本身,兩外是外語界的“清北”,都是全國外語最高學府,也同為中國的頂級行業特色型高校,勢均力敵、風格迥異。

    若喜歡上外的摩登、自由、謙和、包容,就去上外; 若喜歡北外的霸氣、紅專、自信、銳利,就去北外。不要人云亦云,捧一踩一就好。(人 •͈ᴗ•͈) ♡♡比心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給父母打錢還要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