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多學歷史
-
2 # 李渝泉1
在一個豬頭皇帝(朱詡鈞)的領導下,即使薩爾滸戰役能打贏,那下一場戰爭也肯定會輸,這是必然的。袁崇煥為崇禎打了幾場勝仗,結果又如何?明朝的覆滅,不在於一兩場戰爭的勝負所決定,而在於最高決策層是否明智,是否會用人,所做的政策和決策是否正確。路線對了頭,一步一層樓。即使平庸的人,遵循正確的路線,也能獲勝。問題是豬頭崇禎這幾條哪條都不符合,都做不好做不到,把一手好牌都能打爛了,還埋怨說諸臣誤我。最後只能是上吊自殺,一死了之。
-
3 # 火器工坊
薩爾滸之戰,是第一次決定了明清命運的戰爭,此戰之後,明朝精銳喪失居多,從此轉攻為守,而後金在此戰之後,政權得到鞏固為日後佔領遼東做了鋪墊。在這一次戰爭中,明軍本是佔據人數優勢,可是最終因為分兵太散,訊息不通,最後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慘敗而歸。那麼正如題主所言,如果合兵一處,會贏嗎?
我先暫不做結論,凡事之前先分析。此次作戰,明軍共出動八萬六千人,其中宣府、大同、山西三鎮精騎三萬,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四鎮步兵兩萬五千人,川、粵、魯、秦、南北直隸出兵兩萬,浙江步兵4000,永順、保靖、石州各處土司出兵共7000。另外還有1萬海西女真和一萬三千李朝援兵,總計十一萬多。中四路大軍中,西路軍杜松領兵最多有三萬人。後金方面,努爾哈赤有兵6萬八旗精銳,比明軍少了將近二分之一,但是皆是些久經沙場的精英戰士。雙方開戰後,努爾哈赤先進攻的便是西路軍明軍主力杜松的部隊,因為杜松部進軍太快,跑到了薩爾滸,接著就兵分兩路,一路兩萬人駐紮在薩爾滸,另一路一萬人在自己的帶領下進攻吉林崖。見此狀況,努爾哈赤一方面出兵增援吉林崖,另一方面親率6旗45000人進攻明軍營地,利用雪後天陰和明軍的火繩,努爾哈赤以弓箭射擊,射的明軍大亂,隨後一鍋端了明軍本營。而在吉林崖方面,援軍和守軍裡外夾擊,殲滅了杜松的1萬人,這樣一來,明軍的主力就滅了。當然了,這裡面多少利用了氣候對明軍的不利,而且明軍人少,很難看出硬碰硬誰強誰弱。不過北路軍馬林和努爾哈赤的交火,就完全可以反映出明軍實力和後金軍孰強孰弱了。對抗努爾哈赤時,馬林採用了明軍最為擅長車戰,列方陣,挖三道壕溝,擺大炮,炮騎配合,前面再一群火槍手。就這樣和後金軍對峙了一上午,誤判形勢的馬林以為後金軍就這麼多人,於是令營內大部人馬和營外騎兵出擊與後金軍野戰,結果人數稍多的後金軍將北路主力砍殺大半,在其餘六騎援兵到後,直接衝向明軍最為信賴車陣,結果是陣型潰散,明軍大敗。其餘就不細說了,僅從這一仗便可看出,後金軍的單兵素質遠勝明軍,硬碰硬,是贏不了的。那兵合一路,結果又當如何呢?
我想說,還記得土木堡之變嗎,明軍當時可是50萬人,硬生生的被蒙古給吃掉了。如今明軍人數僅為後金兩倍,你憑什麼認為明軍能贏。那是不是就沒有贏得可能了?當然不是,兩軍對壘輸贏,相當大的成分還是要看統帥的,楊槁和努爾哈赤比,那就是小狗比老虎——不自量力,如果這11萬明軍交由熊廷弼或者李如松還活著,那努爾哈赤怕是就吃不到什麼便宜了,後金就此被滅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一切都只是後人的妄想,既已發生,又何必假如呢?
-
4 # 史論縱橫
薩爾許之戰是後金崛起過程中與大明王朝發生的不可避免的一戰,很多人都說這是明清國運交替之戰,其實這完全高估了這一戰的歷史作用。
在明清鬥爭的時間裡,主要發生了兩場大規模的戰役,一個是薩爾許之戰,一個是松錦之戰,真正決定國運的是松錦之戰,薩爾許之戰只是讓明軍在遼東戰場陷於被動。
現在大多數史學家認為,薩爾許之戰失敗的原因在於,明朝指揮楊鎬選擇了分進合擊,最後被後金“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集中兵力,逐路擊破的作戰方針所打敗。可以說,明軍敗並不是因為分進合擊的策略,但是後金勝,肯定是因為逐個擊破而取得的勝利。
其實,我認為分進合擊不一定就是錯的,縱觀歷史上大規模戰役,大部分都是選擇幾路進軍,並不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比如,官渡之戰,袁紹主力在官渡,但是也派顏良在白馬開闢第二戰場;諸葛亮出祁山,很多人都認為如果諸葛亮同意魏延的“子午奇謀”,估計也有取勝的可能;嗯,沒有選擇分進合擊的戰役是赤壁之戰,曹操的幾十萬大軍一把火燒的丟盔棄甲。
所以,勝敗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分進合擊,是否合兵一處,而在於你能不能有效的控制你的軍隊,也就是能否做到知己知彼!
明朝和後金之間最大的差距在於,明軍以步兵為主,而後金騎兵兇猛,且善於野戰,如果在分進合擊的過程中,如果一方和後金形成對峙,或者與此同時幾路兵馬一同殺到,後金未必能抵抗住,問題的關鍵在於,每一路去了都是給人家送人頭的,並沒有形成有效的牽制。
那麼,薩爾許之戰,如果明朝選擇合兵一處的戰術會贏嗎?
其實,戰局並不能差多少,平均每路人馬有兩到三萬人,每一路的人馬都沒有造成一定的傷害,就說明兩軍之間的軍事實力存在巨大的差距。
而如果明軍合兵一處,進行大兵團作戰的話,破綻反而會更多,可能會給後金更多的機會。
因為明朝部隊本身就是以步兵為主,使用火器對進行傷害輸出,但是,人家給你來個分兵撤退,你說你追哪路,後者說,你怎麼就知道努爾哈赤會一定會和你進行戰略決戰,一旦努爾哈吃撤退,明軍要想繼續打,還是要分兵去追,結果還是一樣。
參加薩爾許戰役的兵都是從全國各地招來的兵,在一起也不一定能有效配合,而且也喪失了兵團的機動性,其實兵團越大,機動性越差。
說白了,後金能取得薩爾許之戰的勝利,就在於機動性。在明清大決戰的松錦戰役中,洪承疇穩紮穩打,怎麼就被包圍了?怎麼就被切斷了糧草?怎麼只有關寧鐵騎突圍了?
因為你走的慢所以被包圍,因為人走的快,所以迅速的切斷了你的糧草,因為只有關寧鐵騎是騎兵,所以跑了。
-
5 # F14560678
一堆綿羊和一隻綿羊,沒有區別,只是一堆綿羊中間那隻被最後吃掉而已!
薩爾滸位於撫順,那一帶是山區,現在亦是山高林密,在那個時代更是如此,而且道路狹窄,現在附近有大夥房水庫,那時只有河溝,應該更陡峭些。對於平原地帶的人,徒步攀爬那種山地,不談裝備,就是現在的登山裝,都會疲憊不堪,而對於遠道行進而來的步兵,估計都不能剩多大揮刀的力氣。
而後金軍是守方,可以適當設伏以逸待勞,選擇地利優勢,並且其主體是騎兵,機動與衝擊力相當強,對於疲憊的步兵來說無招架之力。況且明軍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是最致命的,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統帥,或許都沒瞧得起後金軍,對後金軍模糊,只想著大兵壓境,一勞永逸,否則不會直接分兵進擊!
對於火器已經佔主體的明軍,那時的火炮在山地就談不上機動能力,而且射界有限,射擊點如同火槍,在山坡處存在串擊的可能很小,發射陣地也不好找,威力驟減。
那時的火槍,威力都不如現在的洋炮(打鳥的),有一句話叫隔葉不打鳥,這種東西我開過槍,在林地草叢中就是嘩啦啦,都不如燒火棍好使,在那時的戰場上,山林地帶就沒法列陣,沒有有效率的槍陣,遇到衝擊只有被戰刀屠殺的份。
所以薩爾滸的戰敗不僅是分兵的戰略問題,從戰敗的速度上看戰術上也有問題,就是現在的山地進攻都是個難題,如同阿富汗美軍優勢盡失。而後金軍本地作戰輕車熟路,而且有戰備,可以解決情報、機動、隱蔽、戰機,攻擊與阻擊得心應手,對於大咧咧的明軍,深入容易,想退出就難了,當無力攜帶緇重與修整時,只有死路了!
就是不分兵,後金軍也不會給明軍展開作戰的機會,那就會是一堆綿羊!明白點軍事的人,知道結果,也得分兵,那就看進擊的節奏與速度和協調控制了,還有意志與膽量!膽量應該不成問題,因為"豪氣"而來!
今天的薩爾滸
-
6 # 鐵馬冰河wu
後金天命4年(公元1619年),明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爆發。滿清梟雄努爾哈赤獲得明軍內部情報後,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策略,大敗明軍,明朝的3路討伐大軍基本被其全殲,只有李如柏1路明軍因行動遲緩而得以倖免。薩爾滸之戰結束後,遼東的戰略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明軍的優勢蕩然無存,被迫對後金採取戰略防禦的措施,也即轉攻為守。
那麼,假如是役明軍不兵分4路,而是集中力量、合兵一股直搗後金核心, 能夠攻克努爾哈赤的巢穴赫圖阿拉城嗎? 能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滅後金嗎?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起兵反明後,率軍連續攻克撫順、清河,引起明廷震動,告急文書如雪片一般飛向帝都,一向不理政事的昏君萬曆帝開始坐立不安了。痛定思痛下,昏聵的他竟決心調兵遣將,以“犁庭掃穴”之勢,舉全國之力徹底消滅咄咄逼人的後金。
他頒佈聖旨,立即起用楊鎬為兵部右侍郎和遼東經略使。為了全力進剿努爾哈赤,明廷在全國範圍內加派遼餉,還大規模調集糧秣與各類軍需物資轉運遼東,以備軍用;明廷諮文藩國北韓,迫其出兵合力夾擊後金;明廷還大造聲勢,頒佈全軍:擒斬努爾哈赤者,重賞萬金;史載,薩爾滸之戰爆發前,明軍一共集結來自各地的軍隊8.8萬人,加上親明的滿洲女真葉赫部兵、北韓援兵,共十幾萬大軍,準備兵分四路攻擊後金的心臟——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
明東、北兩路軍因山路崎嶇、河流湍急等原因,拖延了進軍時間。唯獨山海關總兵杜松率部晝夜兼程,於1619年3月1日趕到了薩爾滸。努爾哈赤用兵狡黠,他見杜松留部分人馬紮營薩爾滸山下,另一部向東北方向的女真要塞吉林崖進軍,於是因敵而變,將麾下八旗6萬人馬全部集中起來,準備將杜松的部隊分頭消滅。
他對代善、莽古爾泰等人說:“明軍人多勢眾,切不可輕敵;如今他們仗恃人多,所以分散作戰;我們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逐路擊破明軍。往吉林崖方向的明軍只須派小股部隊監視、騷擾即可,咱們集中力量猛攻駐紮薩爾滸的明軍,只要擊潰了薩爾滸的明軍,去往吉林崖的那路就會不戰而潰”。佈置完畢,他親率6旗主力圍攻薩爾滸,派皇太極領其餘兩旗人馬馳奔吉林崖,監視明軍動向。
彼時的明軍,已經普遍裝備了火炮、火槍等熱兵器,而後金軍還是使用刀、槍、劍、戟等冷兵器。面對突然衝殺而至後金六旗勁旅,薩爾滸明軍倉促列陣迎戰。剛開始,明軍的火器阻擋了後金軍的犀利攻勢,後金軍吃了小虧,但精於騎射的旗兵很快發起仰攻,他們仰面猛射,頓時箭如雨下,鐵甲兵又乘機躍馬奮力衝擊,很快突入明軍陣地,打得明軍抱頭鼠竄,近戰時明軍的火器無法發威,於是陣腳大亂。在震天的喊殺聲中,駐守薩爾滸的明軍全被後金軍殲滅。
努爾哈赤獲勝後立即揮師進軍吉林崖。而此時,由杜松親率的明軍正遭受皇太極的兩旗兵馬與吉林崖守軍的合力夾擊,他腹背受敵,有些招架不住,薩爾滸大營全軍覆沒的訊息突然傳來,軍心頓時動搖。努爾哈赤的六旗大軍殺到後,正好擋住了明軍的退路。明軍士氣已衰,後金軍則是鬥志高昂,殺得明軍屍橫遍野。明軍主將、山海關總兵杜松左衝右突,拼死突圍,無奈後金兵越聚越多,衝不出去,最後力竭落馬,被亂軍所殺。明朝4路大軍中最精銳的一支主力就這樣灰飛煙滅了。
接著,努爾哈赤馬不停蹄,率軍北上,向聞聽杜松慘敗後滯留在尚間崖一帶猶豫不決的明馬林部北路軍發起兇猛攻擊。後金軍奪佔四面高地,居高臨下發起俯衝,明軍雖有些猝不及防,但仍然用火器發起反擊,但後金軍從上往下攻,來勢兇猛,銳不可擋,明軍被殺的丟盔撂甲,死傷慘重,最後僅總兵馬林和少數幾人僥倖策馬而逃。
努爾哈赤接連滅掉了明西路、北路兩支大軍後,突然偵知另兩路明軍正從東南兩個方向迫近赫圖阿拉城。他立即率得勝之師回援。為避免同時與兩路明軍交戰,努爾哈赤命明軍降卒假扮杜松的軍使去催促劉綎部明軍加快行軍速度,儘快趕來會戰。劉綎是明軍中一員身經百戰的虎將,他接到杜松的“假”令箭後,不疑有詐,又唯恐杜松獨佔頭功,遂督促部隊加快進軍速度,向後金王庭赫圖阿拉孤軍深入而去。後金軍在明軍的必經之路上設下埋伏,待劉綎部進入伏擊圈後,後金伏兵四起,如山洪暴發,明軍倉促應戰,被打的暈頭轉向,毫無還手之力。
劉綎是一員臨敵而勇的戰將,他浴血奮戰了數十回合,無奈寡不敵眾,兩臂都受了重傷,最後被亂刀砍死。這一戰,明軍戰死者無數,漫山遍野到處是死屍,慘不忍睹。努爾哈赤連滅3路明軍,信心大增,他帶領4000八旗士兵據守赫圖阿拉,靜候李如柏率領的南路明軍的到來。
坐鎮瀋陽的明遼東經略楊鎬,派遣四路大軍出師討伐努爾哈赤後,以為穩操勝券,於是坐等部將報捷。不料才幾天功夫,三路大軍都被努爾哈赤一一擊滅,他聞訊如遭雷擊,半天緩不過神來。他料定還未抵達攻擊地點的李如柏更不是後金軍的對手,便使人急命李如柏速速退兵。李如柏一向膽怯如雞,無謀無勇的他出師行動最晚,且路上行軍遲緩,拖拖拉拉,所以還沒有同後金軍交過手。接到楊鎬命他火速退兵的令箭後,他如獲大赦,率部迅速落荒而逃。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僅用5天時間,以數萬兵力一舉擊潰明朝10幾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的輝煌戰績。之後,明朝在東北的統治日趨崩潰、瓦解,努爾哈赤站穩腳跟後,開始由被動防禦轉為主動進攻。假如戰前明軍不兵分四路,而是合兵一處,集中全部力量直搗赫圖阿拉, 憑國力、人數、器械上的絕對優勢,或許有“犁庭掃穴”的可能,甚至能徹底剿滅努爾哈赤的數萬後金軍也未可知。然而,歷史不能假設,更無法推倒重來,單論戰略戰術能力,大明兵部侍郎、遼東經略楊鎬都不是謀勇兼具、用兵如神的後金戰神努爾哈赤之對手,所以,該發生的一切還是發生了。
【寫作碼字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
-
7 # 拒馬河畔劉保勳
勝不了的,薩爾滸之戰是一場必敗的仗。
明軍:東路軍劉綎,自北韓進攻。
西路軍杜松,自撫順進攻。
北路軍馬林,自開原進攻。
南路軍李如柏,自清河進攻。
明軍總兵力十二萬,號稱四十七萬,算是自正統十四年以來明軍最大規模的對外作戰。這十二萬軍隊來自全國各地,真正能打的主力有六萬,均掌握與杜松之手,次主力一萬在劉綎手中,馬林掌握兩萬,其餘三萬都在李如柏手中。也就是說,明軍總兵力十二萬,有較強作戰能力的有七萬,其餘在明軍中只能算中下。
後金軍統共六萬,但都是和努爾哈赤實打實練出來的,又都是騎兵精銳,按以前“一騎當五步”的說法來說,後金軍有戰鬥力的軍隊數量等同明軍,作戰實力卻遠勝於明軍。
將領水平,明軍方面,只有杜松和劉綎堪負晚明名將,但並不足夠,兩個人都有自大的缺點且指揮實力次於努爾哈赤。馬林是文人,沒有指揮經驗,薩爾滸之戰是他的第一戰。李如柏雖是名將李成梁之後,卻並無名將之能力,他的能力在明軍裡面也只能算是平庸。
後金軍主要靠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在當時,薩爾滸之戰的這一時期,可說是最優秀的將領,以前和李成梁、李如松一起幹,十三副鎧甲騎兵統一女真,深諳騎兵之道,指揮實力勝於同時期所有明軍將領。
照理說,明軍儘管只一路進攻,兵力整合起來,戰鬥力應有增加,但其中還是面臨許多問題。明軍雖戰鬥力增加,但總體還次於後金軍,如像袁崇煥一樣主守後戰,打陣地戰,充分的阻止騎兵機動性的發揮,還有可能慘勝努爾哈赤,最次也可消滅半數以上的後金軍。但明軍接到的命令是進攻,目標是赫圖阿拉,所以打陣地戰已是不可能。
還有指揮問題,四路明軍若是合為一路,誰來總指揮。楊鎬嗎?一個廢物。馬林和李如柏沒有那個能力,那就只能是在杜松和劉綎中選,這兩位都是總兵,且在真實歷史中劉綎不服從杜松的安排,所以一旦四路明軍合為一路,指揮系統將更為混亂,戰鬥力不增反減。
真實歷史中,李如柏不戰而逃,所以明軍實際只有九萬參戰 ,如合為一路,只怕會更加混亂。
最重要的是
遼東經略楊鎬,已經把明軍的總體戰術安排寫信給努爾哈赤了(擺手)所以你大明怎能不敗呢?
-
8 # 譚氏茶莊
不會 那應該輸的更慘 就像後來的松錦大戰 十三萬人不可為不多 最後圍困松山 當時明朝最好的做法就是 守住寧遠和錦州就可以 全心全意打農民軍 多支援一下毛文龍就可以了
-
9 # BGonAsh
不好說吧,估計不能贏,一個是政治壓力不可能不分兵,比如明代文官不懂兵,卻各個自此諸葛在世,不分兵何以自擺,不分兵何以證明謀略?武將又跋扈自傲,內裡派系林立,互相不順眼,放在一起更是一團糟!
另一個是後勤不行,明代後勤動員能力差,遼東山路難行,十幾萬人輜重一條補給線,既難運,又極度危險。
三是明代自上到下到處都是女真探子或者各種訊息源,軍事機密什麼不存在的,朝堂決議,謀略什麼的,街邊茶館得到訊息比官員都快,當事人也樂得全天下都知道,要不不說出來怎麼顯示自己謀略過人,才高八斗?
因此,即使沒有4路分兵,也會有3路,6路,即使即使一路大軍去,也會有大淩河之類戰鬥!上兵伐謀,你謀都被人知道了,還專門針對你的謀定下了謀,那就是別人的謀,對自己是死路一條!
-
10 # 端木廣
歷史上的薩爾滸之戰確實敗的稀裡糊塗的。歸根結底是將兵力分散,平均的向敵人發起進攻。但敵人並沒有喪失鬥志,而且積極備戰。我們要知道一點。
騎兵打步兵其實沒那麼大的優勢。步兵結陣,死磕騎兵。騎兵的付出的代價往往更大。但是騎兵勝於機動力。
騎兵在本土作戰,行軍能力往往是步兵的三倍以上。當明軍向東北進軍的時候。戰場規模太大了。就算是十五萬大軍,平均每路五萬。不可為不大。但我們要知道步兵在行軍途中,不可能是走佇列一樣,摩肩接踵,軍備需要安置,糧草需要安置,每一百人修建廁所,搭建帳篷,埋鍋造飯。平均每人有十平方米的駐守範圍。或者稱為活動範圍,那麼五萬大軍主要的是五十萬平方米的地點,而且軍隊因為地形限制,只能是線形行軍,一條路,或者幾條路。那麼,在遭遇戰的時候。五萬大軍,可能只有數百人面對敵軍,而剩餘計程車兵只能面對前面士兵的背影。
如果敵人的騎兵突然擊潰敵軍先遣隊。後面計程車兵既接受到敗退的資訊。又看到敵人的追擊。在封建軍隊中。很容易潰退。形成雪崩一樣的潰退。
如此這般,騎兵在追擊步兵方面,無往而不利。
這就是冷兵器時代的集中火力。在某一點上投送數倍於敵人的兵力。比如說斯巴達的三百勇士溫泉關之戰。波斯數萬軍隊。在單位時間之內。參與進攻的只有那幾個兵。斯巴達士兵甚至是數十人的幾個分隊。輪班戰鬥。
簡單的理論,某些人就以為十萬大軍有多牛逼。實際上,十萬大軍是一個火藥桶。一個將軍帶領一萬部隊已經很厲害了。真當自己是韓信啊?
十萬人,行軍路上的飲水問題你能解決就算你牛逼了。
回覆列表
薩爾滸之戰失敗的原因不只是採用了分兵,還有很多因素,前面哪位小編說的情報洩露就是另外一個原因。當時明朝的軍隊約11萬,號稱20萬,這麼三大的軍隊,採取分兵戰術本身並沒有什麼錯,錯的是主帥和指揮中樞對整個戰役的通聯指揮,以及對各路分兵的配合上。
明朝在大規模戰役指揮上有個特點,那就是文官任主帥,在後期非常明顯,這個跟宋朝很相似。而文官指揮的一個特點就是:文官只管做好前期部署和戰役戰術,武將負責打,輸了是武將的錯,中間的各個統籌文官不管。這種打法要是碰到像于謙、孫承宗這樣的能將計劃籌劃的非常細緻,各種預案齊全也沒錯,問題這次的戰役主帥是楊鎬,這位老先生真是甩手掌櫃,戰法做的也就那樣,沒預案,自己也不去前敵,就那樣讓部隊出發了,更要命的是作戰方案還洩密了,而後金幾乎全是騎兵,唉!我都不知道明朝還有什麼理由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