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財神麼麼噠

    第一點:晚清政府的危機從鴉片戰爭時代就開始了,不管是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後來的義和團,說明晚清政府的控制力越來越薄弱了,為此清朝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具體來說,洋務運動,和戊戌新政,清末新政都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向世界靠攏的一種想法。

    在改革和革命之間,如果改革不成功,那麼就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吧,然而,由於國情所在,成長於晚清至政府中間的綠營力量搖身一變,就成了各地的軍閥。革命後的大失控則表現為軍閥混戰,沒有憲政基礎的各方勢力都想獲取權力。

    第二點:在權力不能有效控制局面的情況下,西方國家的革命浪潮席捲而來,而立憲和革命之爭,冥冥之中,預示著一場大革命的到來,中國的千年體制,權力的最後掙扎,不是靠立憲能夠解決的,必須是革命。

    經過論戰後,革命已經形成了一種潮流,歷史潮流是無法阻擋的。

    第三點:清朝政府最後的掙扎,是始於1901年的清末新政,這是解決矛盾的最大幻想,這是一次資源再分配和平衡各方勢力的改革,然而,這一次新政晚清政府卻無力掌控,早起成長於晚清綠營之中的力量,從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開始起,就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勢力。以實力派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派,強大的地方勢力,底層為代表的激進力量,在這場改革中不可能做到利益均衡,加上清政府所推行的憲政,最後到體制內皇族內閣的出現,想形成絕對的權威,這使得各方勢力,尤其是在資源再分配過程中,底層激進力量未獲得任何好處,北洋派和地方勢力未能實現所許諾的憲政,於是,革命洪流形成。

    到這裡,晚清政府已經沒有任何軍事力量,所有的各方力量都想掌控權力,於是形成了辛亥革命之後的亂局。

  • 2 # 普天藍

    晚清時期的滿清已經爛到骨子裡了,慈禧在的話雖然暫時還能壓得住場子,但是也已經不可能有什麼大的作為。帝國主義當時控制了關稅和很多特權相當於卡住了滿清的喉嚨!在這樣的情況下滿清只能是慢慢的被餓死,所以只能透過革命來改變這種現狀!

  • 3 # 高紅權先生

    軍隊本身就革命了,那還怎麼阻止啊?

    當時,清朝的軍隊主要是由新軍和巡防營兩部分組成的,新軍是正規軍,巡防營相當於現在的武警。新軍裡面,除了北洋六鎮,基本都起義了。這還怎麼打呀?就算袁世凱不起二心,這個仗實際上也打不下去了。

  • 4 # 坤哥自媒體Vlog

    清朝末年,清政府面對內憂外患的時候,採用了對內嚴厲打擊,對外妥協投降的策略。

    這一策略是讓人頗不理解的。我們知道,古代有一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如果一個政府對內採用嚴厲鎮壓打擊的做法,勢必會引起國內老百姓的不滿。而對外妥協投降,讓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傷害,賠償外國大量白銀,而這些銀兩最終還是老百姓買單,因而,老百姓就更加不滿。這些不滿,必然激起老百姓更強烈的反抗。

    (欺壓百姓的官吏,圖取其意)

    總之,清政府的這一系列操作,就是一個丟失民心的過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個道理,相信清政府是明白的。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總是要幹失民心的事情呢?

    實際上,如果清政府不這樣幹,而是順應民意,堅決與洋人作戰,國家未必就會滅亡。只要把天下老百姓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外國列強就算有洋槍洋炮,畢竟遠道而來,清政府面積龐大,戰略緩衝能力強,最終列強未必是清朝官民的對手。

    有人可能會說,你說得不對,當年慈禧不是支援義和團和列強幹架嗎,為何最終失敗了呢?這說明和列強打仗是打不贏的。

    其實這話不對,義和團之所以打不贏,是因為清政府並沒有真心和列強打仗。一方面,李鴻章、張之洞等地方大臣,公開宣揚“東南互保”,絕不和洋人打仗。另一方面,朝廷的官員在向洋人開火的時候,也故意不把炮口對準洋人的部隊。總之,這一場仗,清政府根本就沒有用心打,只有義和團在前面衝鋒陷陣。而義和團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徒有愛國熱情,甚至還只有狹隘的民粹熱情。這樣和列強打,怎麼可能打贏呢!

    換句話說,就算清政府集全國之力,與列強抗戰,最終仍然失敗了。但是,實際上從西方列強殖民的情況來看,清朝最多成為列強的殖民地。而成為列強的殖民地後,其實也並不意味著就是中華民族的世界末日。憑著中華民族強大的同化能力,當年的元朝和清朝被“異族”佔領,都對他們進行了同化,同樣的,對西方列強,也是可以同化的。

    (扶清滅洋的義和團)

    再說了,就算被列強佔領,也並不意味著清政府就會下課。根據西方列強在世界上的做法,他們一般都不是直接佔領,而是扶持傀儡政府。所以,清政府想要保持榮華富貴,還是辦得到的。

    可是為什麼,清政府卻要採用那種背道而馳的政策,最終造成國家被推翻呢?

    實際上,當我們仔細研究歷史的時候,我們會發現,這種做法,其實不僅僅是清政府在這麼做,歷史上許多朝代都在這麼做。比如宋朝的時候,當北方的遼國、金國入侵的時候,宋朝同意割地賠款,也不同意寇準、岳飛等人的主張,和遼國、金國戰鬥到底。甚至在民國時期,當時日本人已經全面侵華,推進到中國的大地上。可是當時的民國政府,依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主張,認為鎮壓國內的“異見”力量,比抗擊日本的侵略重要得多。

    由此可見,這不是一個單獨的現象,而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清政府等古代統治者,總是對國外侵略忍讓妥協,對國內百姓的反抗毫不留情呢?

    (太平天國運動)

    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國外的侵略,只要忍讓妥協,一般都不會造成滅國。國外的侵略者,只是為了得到一些好處。只要把好處給他們就行了。而且,賠償的銀兩財物,也是老百姓在負擔,對統治者的生活,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而如果支援老百姓抗擊外國侵略,那麼,一是可能打不贏。二是就算打贏了,那些帶兵打仗的將領或者大臣,也可能做大。一旦做大,統治者將無法控制局面,統治地位將被別人取代。

    而國內的反抗,如果不想辦法打壓下去,統治地位也會被取代。

    太平天國運動不鎮壓下去,那麼清朝必將被太平天國取代。太平天國運動就算被鎮壓下去了,擁兵之人也十分危險。幸虧曾國藩這個人是個“聖人”,及時解散了湘軍。如果不解散湘軍,而是用這一部分力量對付外國入侵,清政府可能就危險了。

    總之,對於統治者來說,國外的侵略,無關生死;國內的反抗,事關生死。既然如何,對於他們來說,選擇就不困難了。

    不過,清政府這樣的想法,顯然是一廂情願的。對國內的持續打擊,最終依然無法阻止國內的反抗。因此,最終清政府還是被老百姓推翻了。

  • 5 # 曉支

    1905年8月,黃興與孫中山組建同盟會,孫中山被黃興推舉為總理,黃興被孫中山點名為協理、兼執行部庶務。

    由於孫中山長期在海外募集資金、走訪各地,在1904-08年這段時間,同盟會東京本部的事務實際上由黃興主持,而恰恰是在這段時間,是清廷選派赴日留學生的高潮,其中有一大批人是被選派留學的新軍軍官,回國後大多出任新建陸軍中下層基層軍官以及各省陸軍軍校講師。

    黃興雖然長期被稱為“常敗將軍”,但是他做了一件事卻改變了中國歷史——黃興有目的、有意識的拉攏赴日的清廷軍官留學生入會,清廷送過來多少留學軍官,黃興就拉過來多少留學軍官,這些軍官可能沒見過長期在海外籌款的孫中山,但一定見過“拉他們下水”的黃興。並且一些人曾表示願意就此追隨同盟會,但是黃興卻勸他們回國加入清軍,投身中央,伺機而動。據《黃興年譜》記載,僅僅由黃興主持會盟、拉進來的赴日清廷軍人有——

    李烈鈞(雲南講武堂教官兼兵備提調、雲南陸軍小學堂總辦)

    閻錫山(山西新軍教官、標統)

    唐繼堯(陸軍第十九鎮七十四標第一營管帶)

    劉存厚(陸軍第十九鎮七十四標第二營管帶)

    吳祿貞(北洋陸軍第六鎮統制,署理山西巡撫)

    孫傳芳(北洋陸軍第二鎮教官)

    盧香亭(北洋陸軍第二鎮教官)

    周蔭人(北洋陸軍第四鎮教官)

    楊文愷(清朝皇家近衛軍一等參謀)

    覃鎏欽(北洋陸軍第六鎮第十三標統)

    溫壽泉(山西督練公所督辦兼陸軍小學監督,傅作義的恩師)

    張瑜(山西督練公所教官、新軍八十六標管帶)

    趙恆惕(廣西新軍協統)

    程潛(陸軍第十七鎮參謀官)

    姜登選(陸軍第三十三混成協參謀官)

    趙聲(新軍第九鎮第三十三標統)

    張鳳翽(新軍第30混成協參謀兼二標一營管帶)

    程子楷(廣西新軍教官)

    周應時(南京陸軍學校教員)

    劉洪基(廣西陸軍學堂督辦)

    李根源(雲南講武學堂總辦)

    趙康時(雲南講武學堂教官)

    楊曾蔚(廣西陸軍幹部學堂學監)

    鐘鼎基(廣東新軍第九鎮標統)

    郭人漳(廣東巡防營統領)

    林虎(欽州邊防前路四營督帶)

    陳宏萼(廣東新軍混成協工程營管帶)

    蒲鑑(南京講武堂副堂長)

    尹昌衡(四川督練公所軍事科長、教練處會辦,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

    羅佩金(雲南新軍七十四標統)

    (常敗將軍——黃興)

    這只是留下姓名的,比如和孫傳芳一同加入同盟會的北洋軍官有30多人,但在史料留下姓名的只有不到10人,連北洋軍官都有這麼多,其他各省赴日留學的新軍究竟有多少人加入了同盟會呢?不排除全部加入的可能。

    回國後,這幫人或者成為中層軍官,或執掌各省軍校(軍校校長、老師是革命黨,教出來的學生能忠於清朝?)。細查武昌起義,不難發現,很大程度上出於意外:共進會劉同在炸藥庫吸菸,誤把火藥桶當菸灰缸,導致革命黨人的軍火庫發生大爆炸,清廷軍警搜捕,得一革命黨花名冊,於是按名冊捉拿亂黨,新軍震動——因為就沒有沒看過革命書籍報刊計程車兵!——鬼知道那個花名冊裡有誰,於是武漢三鎮全反!

    所以辛亥革命,武昌一鎮作亂,而天下皆反,一月之間,清廷半壁已丟,崩潰之速,在中國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匪夷所思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列強吊打卻依然是列強?為何清朝會有如此尷尬的“列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