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mAC

    歷史是世界的表象,從而掩飾現實中的意志。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清朝存在的意義,即國家的意志,二是清朝覆亡的意義,即文明的意志。

    國家的意志是全體國民求生存和發展的本能意志的綜合體現。或許現代人看歷史會如何地責備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以及愚昧、麻木、軟弱等等。這沒有錯,但只是表象,實際上當時的華人就是如此,無論政府如何作為,都反應了當時人民的意志。政府與人民是一體,政府是人民意志集合所展示的視窗。從根本上說,有著怎樣的人民,就會有怎樣的政府。就像閉關鎖國,看似是清政府為了實現維持其對廣大人民的腐朽統治,而實際上呢?又何嘗不是廣大的人民在本能地害怕和自保。文明的差距決定了,一旦開啟對外視窗,外來的商品會蜂擁而入,衝擊著國內的經濟秩序,清朝原有的生產生活秩序會遭到極大的破壞。對於一個大陸性帝國而言,穩定的手工業以及農業生產是帝國存活和延續的根本。這種穩定一旦被破壞,會有無數的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的秩序將會崩潰,國家會在經濟崩潰中人口銳減。

    無論我們要追求多大的進步,都應該建立在百姓最起碼的生存福祉之上。清朝末年,清政府其實做得還是不錯的,畢竟如果真的得有所犧牲,也得保住大部分國民的生存基礎。奈何,文明始終是不斷進步的,從而堆起累累白骨。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廣大的人民除了支援本國征服,抵禦外來入侵,別無他法,縱然是對政府有所不滿,也會擱置在後。用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說,就是面對列強的入侵,國家矛盾取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成為了主要的矛盾。中華文明在近代的落後,決定了中國在近代無可選擇地被捲入西方世界的世界秩序之中。人民和政府始終是一體的,要破繭重生,就無法避免血與火的洗禮。由此而言,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得人民暫時放下了改朝換代,重建新政府的努力。看似為清朝續了命,實際上不然。人民和政府始終是一體的,外來的入侵只會破壞國內經濟,而政府就是人民為了維護某一種經濟生產秩序而建立的,當原來的經濟體系被打破,意味著原來的政府已經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從國家意志方面講,列強入侵,加速了清朝國內經濟秩序的崩潰,使得清政府逐漸喪失了存在的根基,根基喪失只有滅亡得更早,而不是延長它的生命。

    從文明進步上講,15世紀以外,西方文明逐漸超過了中華文明,伴隨著列強的軍事入侵,其它的經濟入侵、思想文化、科技人文的入侵則更為猛烈,文明意識的提升,人民思想觀念的進步,只會讓清政府失去存在的意義。所以說,列強入侵加速了清朝原來生產秩序的崩潰,加速了清朝百姓思想意識的蛻變,為清朝百姓更換政府提供了經濟和思想上的需要。列強入侵為清朝續了命的說法並不成立。沒有列強入侵,清朝是否可以存在更久,或者更早滅亡,這不好說。從明朝的歷史就可以看出清朝的命運。中華文明從元朝開始邁入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然而元明兩朝,海外擴張沒有絲毫成效,留下的只有一段不清不楚的鄭和下西洋。清朝取代明朝,並非來自文明的進步,而是兩個文明中心的博弈,這種博弈使得中國失去了海外大陸擴張的力量。無法透過海外大陸擴張,增加地理環境,催生資本主義工業文明。一個文明進步緩慢,很難孕育新的經濟因素,那麼對原來的經濟秩序,社會制度產生衝擊的可能就小,原來社會秩序不會崩潰,新的政府就不會出現。也就是說不會出現改朝換代。

  • 2 # 逛一逛3

    被列強吊打卻依然是列強?,清朝為何會有如此尷尬的“列強”地位?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是以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社會性為基礎的,客觀上要求自由平等,開放進取,契約精神,而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又具有開放性、擴張性和排他性。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一定也是必然以自身為中心,把一切非資本主義的納入到自身體系當中,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何西方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一方面鼓吹自由開放、民主契約,一方面又極端利己排他……)

    從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期,西方列強透過兩次工業革命,機器大工業迅速發展,經歷了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為其自身發展和征服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工業列強透過全球範圍的殖民擴張,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訊事業的發展,如火車、汽船、汽車、飛機、電話、電報等,以及全球貿易的開展,使世界日益真正成為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其形成的主要途徑就是西方工業列強對外的殖民擴張,紐帶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體系和經濟體系與東方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相聯絡。構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這是一個不公平、不合理的世界體系,它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主導,以東方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地區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但卻使整個世界真正成為一個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密不可分的整體。

    近代以來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從體量上來說,是泱泱大國,擁有4億多人口,地大物博,市場潛力大,經濟總量大……堪比“列強”。從體能上來說,卻依舊是傳統帝國,處於由傳統農耕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緩慢轉型過程之中,……山寨“列強”。

    而且是在遭受西方工業列強殖民侵略的歷史背景之下,被動轉型的,深受西方工業列強殖民主義的雙重影響(破壞性和建設性)

    這一過程中,滿清朝廷屢屢被西方工業列強所吊打,如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逐步由獨立自主的帝制王朝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被迫捲入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清朝曾經的天朝上國,泱泱大國卻成為西方工業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原料供應市場和資本投資場所,淪為西方工業列強的附庸。

    清朝政府也曾嘗試過一些努力和自救,如同光新政即洋務運動,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求富的口號,開展了長達30年之久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19世紀60年代——90年代),創辦了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建立了近代海軍,開辦了近代教育等,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推動了中國經濟、軍事、國防和教育的近代化……

    但是,由於歷史條件的侷限性和洋務派自身的侷限性,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思想,力圖擺脫內憂外患,挽救清朝的專制統治,洋務運動最終沒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

    因此,近代以來,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列強的開放性、擴張性和排他性,尤其是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列強對外殖民擴張的雙重影響,特別是清朝政府由於時代的侷限性和自身的侷限性,未能妥善應對千年之變局!

    清朝被迫捲入西方工業列強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圈子”之中,曾經的天朝上國、泱泱大國清朝被邊緣化了,處於半殖民地的地位……

    ……清朝處於尷尬的“列強”地位。……

    這何止是尷尬哦!這不僅是清朝政府腐敗落後的體現,更是國家之恥辱,中華民族之恥辱!!

  • 3 # 糖葫蘆的糖

    1878年1月清軍收復了和田,宣告收復新疆之戰的勝利,此舉使得清朝在國際社會上的形象有所改善,同時期的洋務運動也確實增強了清朝的實力,因此清朝短暫的跨入了列強的行列,讓老牌列強刮目相看。可惜十幾年後甲午戰爭的失敗,斷送了清朝自強的程序,送日本登上了列強的末班車。

  • 4 # 一里陽光7778

    清朝最後一次當列強是拘捕北韓大院君的時候,可笑的是大院君是親近清朝的!所謂不作不死!甲午戰爭後清朝正式步入列弱的行列!

  • 5 # 餘仲威1492

    清朝是列強的一員?你歷史課是花匠教噠?你的迷之自信哪兒來噠?誰罵我們“黃豬”?誰罵我們“野蠻人”?誰罵我們“東亞病夫”?

  • 6 # 看不見的角落

    如果按照西方對列強這個詞的解釋來看,清朝還真是列強之一,至少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前是的。

    列強這個詞語在中文裡面並不是什麼褒義詞。除了形容強大之外,你還可以把它理解為“各個強盜”。

    對於中國來說,列強就是曾經在經濟和土地上,侵犯過他的強盜。按照這種理解,清朝怎麼也算不上列強,總不可能自己侵犯自己吧?

    但是在別的國家看來,列強這個詞語指的就是“強大的國家”。這個強大包括很多種,土地面積,經濟總量,軍隊實力都得可以算。

    按照這個標準來看,清帝國妥妥是列強之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都被啃成那樣了,不照樣是列強之一?憑啥清朝不是,雖然名次可能不是那麼靠前。

    在我們眼裡清末確實不堪,可在大部分國家眼裡,清朝就是個龐然大物。一個人口四億,幅員遼闊,擁兵百萬的帝國,不是什麼人都能上來捏一把的。尤其是經過洋務運動後,清朝已經有了自己的工業體系。

    在甲午戰爭前,清朝就是冉冉上升的新星。從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安安穩穩的過了幾十年舒服日子,財政,軍力穩步上升。

    可惜碰到了日本以國運相賭發動的“甲午戰爭”。陸軍輸的一塌糊塗,連帶著把海軍也連累了。不得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這點對清朝威望的打擊非常大,直接動搖了清朝在亞洲以及國際上的地位。清朝看海防失敗了,又走上了發展陸軍的老路。也確實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後面的北洋軍閥也就是以這個為底子。

    偏偏沒過幾年碰上了八國聯軍侵華,一國單挑全世界,戰敗後被各種限制。影響力和自信心都遠不如從前,這個時候要說清朝是列強,恐怕他自己心裡都不信。

    下面幾年又改革,經濟發展的還不錯,可已經迴天無力。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列強不強,習慣就好

    為什麼列強就一定很強呢?是因為前面那個‘強’字麼?大可不必為之洩氣或者焦躁,因為強也有個先後對比。

    就像上個世紀的經濟戰爭,世界第一經濟體美國打敗了世界第二經濟體日本一樣,能說日本不強麼?在同一水平之上,日本的確比美國弱,可在整體水平上,當時的日本可以稱之為亞洲之最。

    清帝國的狀態大體和日本相似,基本屬於列強不強,但先後對比很強的帝國。

    沒錯,這就是事實

    儘管清帝國很不讓人滿意,但我們今天講一講清帝國值得驕傲的幾件事:不多,就幾件。

    其一:清帝國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亞洲獨立國家。列強有一個前提,必須是獨立國家才可以稱得上。哪怕當時的印度三哥火急火燎,可依然稱不上列強。清帝國雖臃腫,但仍在滿人的統治之下。

    其二:清帝國康熙年間擊潰俄羅斯(雅克薩之戰);乾隆年間擊潰庫爾喀(當時英帝國對它退避三舍,無法搞定)

    其三:中法戰爭,清帝國迫使法國內閣倒臺,當時的法國是整個歐洲前三的帝國。

    其四:清帝國總人數為四億人,佔當時世界總人數的1/3。如此龐大的人數,使得帝國不敢不把清帝國放在眼裡。

    其五:左宗棠收復新疆,擊潰阿古柏,談判威懾俄羅斯、英帝國聯軍。

    其六:鴉片戰爭之前,清帝國維護北韓領土,擊潰日軍進攻。

    其七:古巴排華後,清帝國派遣軍艦直達古巴邊境,進行示威。(時至今日,任何大國都不敢隔萬里之遙跑到另一個大國面前用軍艦示威。)

    其八:三門灣事件中,直接硬懟義大利,與其吵翻。

    其九:清帝國領土1100萬平方公里,遠超當時任何一個國家(殖民地不算)。

    其十:洋務運動、清末新政有序不紊進行,國力緩慢上升。

    儘管清帝國輸得一塌糊塗,可是在一些事情上還算有閃光點,而這些閃光點,足以稱之為列強。

    只不過,八旗子弟太軟弱,清政府目光態太短淺,再加上一位慈溪大媽和數不清的溜鬚大臣,終究是把清帝國玩完了。

    有趣的是,列強的帽子一直延續到了抗戰時期,當時的開羅會議中委員長的身份就是四強之一!

  • 8 # 天下會會天下

    WHAT?我大清朝也曾經是列強

    在印象中屢敗屢戰的清軍,其實在洋務運動之後,無論是國力還是在整軍備武方面,從來就不輸列強,事實上在中央集權和資源整合方面,大清朝一直是很有優勢。

    大清朝非常重視整軍備武

    清朝每次都將戰敗歸咎於武器落後,甲午戰敗後,清軍成立了亞洲最強大的陸軍,早在1874年,李鴻章的淮軍就購買了數十挺加特林式多管機槍裝備。在當時清軍管這種加特林機槍也叫格林快炮。後來清軍發現這種機槍威力太猛了,又增加了採購量,就連八旗禁衛軍都在1881年裝備了8挺加特林式多管機槍。到了1884年,清朝已經開始仿造加特林機槍了,每年都可以生產16挺機槍。而且李鴻章非常重視對重機槍的生產和裝備部隊,在1888年,金陵軍械製造局已經開始生產馬克沁重機槍,而英國軍隊從1891年才開始裝備馬克沁重機槍。

    馬克沁重機槍是當時最先進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1884年才拿到專利權,研發成功。而清朝在1888年就已經開始仿造馬克沁重機槍,從速度上來說,與德國並列第一。超過了世界上其他的所有國家。

    清軍裝備不輸世界列強

    在1900年庚子國變的時候,天津左衛軍聶士成部就是用馬克沁重機槍掃殺聯軍,聶部還配有最好的毛瑟槍和炮隊。

    清軍從軍事裝備來說,不輸世界列強,但是為什麼清軍當中只有聶士成部和袁世凱部有戰鬥力呢?

    我們看看袁世凱小站練兵,袁世凱有一點很特別,就是每到發響之日,袁世凱將軍佇列好之後,由軍需官手埲銀子,按花名冊報名,由袁世凱親自發給每名士兵。可見袁世凱深知,清軍的習氣就是喝兵血,貪汙空餉。而要想杜絕這類事件,只有袁大帥本人親自監督才行。而且每個士兵都認為袁大帥認識自己,這也是一定程度的收買人心,所以最後小站就喊出口號:穿袁大帥衣,用袁大帥錢,聽袁大帥令。

    大清朝的現代工業

    當時近代礦業已經開始機器採煤,開平煤礦在1894年產量達到24.7萬噸,1893年竣工的漢陽鐵廠,裝置是當時最先進的德國裝置,擁有10個工廠,3000多工人,生產的鐵除供應國內,還出口到美日等國

    1879年在天津成立的電報總局,到1885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電線,連廈門和臺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這些官辦的洋務運動都是李鴻章、張之洞等按照世界級最高標準打造的。

    分水嶺在甲午海戰

    其實直到甲午戰爭之後,世界列強才真正看懂清朝,因為在此之前,認知都是有限的,僅從經濟體量和武器裝備來看,大清都是毫不含糊的。

    甲午海戰之前,當時世界列強對大清頗為刮目相看,在經歷了洋務運動後,大清朝軍事實力非常傲人,北洋水師世界第七,亞洲第一,鎮遠、定遠兩艘重型鐵甲艦曾經威震墨西哥,當時墨西哥曾經抓了兩名鬧事的北洋水師水兵,鎮遠、定遠兩艦立刻把炮衣卸下,用巨炮指著墨西哥港,逼得墨西哥人立馬認慫交人。義大利海軍無事生非,跑到中國近海,鎮遠、定遠兩艦出馬,義大利海軍立馬認慫走人。甲午戰爭之前,世界列強幾乎是一邊倒的認為日本如果向大清國挑戰,必敗無疑。英國一直在靜靜地觀察,尋找他遏制沙皇俄國的遠東幫手,當時英國一直在猶豫到底是選大清還是日本,我們和日本的國運之戰,誰贏了他就選誰,可以說我們失去了一次真正成為世界列強之一的機會!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有驚人之語,認為大清之敗,乃敗於全民腐敗,而非一人之過。

  • 9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清朝被列強吊打,充分體現在1900年“庚子之亂”,當時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最後簽訂合約時,竟有11個國家之多,連西方的比利時、荷蘭等這樣的小國也赫然在列,真可謂是被列強吊打。然而即使如此,清朝卻依然被廣泛視為一個大國,在1911年5月墨西哥排華暴亂時,清朝海軍還派出軍艦震懾墨西哥政府。即使到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期,1919年俄國內戰時期,中國也曾經派遣遠征軍進入外東北,被蘇俄稱為“中華帝國主義”。

    (八國聯軍登陸大沽口

    近代以來,雖然中國國是日非,但是中國在世界強國、區域強國的行列裡從來沒有掉隊卻是一個事實。歐洲成為世界權力中心的幾百年間,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的主要精力用來參與歐洲爭霸,其次才是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他們起初建立殖民地的地方,多數都是未開化的美洲、非洲地區,遭到的抵抗微乎其微。可是當他們打到亞洲,尤其是東亞的清朝時,他們發現事情變得不一樣了。

    由於是跨海遠征,列強軍隊人數不會很多,海外作戰是一個要花很多錢的事,西班牙當初就曾經計劃用600人來征服中國。可是他們需要征服的中國卻是一個13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4億多,執行大一統政治制度的大國。這種情形意味著,不管是哪一個西方列強都無法吃掉體量這麼龐大的中國。(清朝的國土面積、人口、經濟體量堪當列強)

    列強喜歡組團“吊打”清朝,並非是因為他們單獨對戰清朝發憷,而是他們需要在對與中國作戰這件事上達成一致,以免當陷入中國戰場泥潭時,其他列強趁機對自己下黑手。

    在這種情形下,西方列強在沒有達成相當的利益同盟之前,清朝政府具有相當多的外交空間,不管是聯俄、聯日、聯英、聯法,即使清朝政府作為一個弱勢政府,依然有足夠的體量參與到國際外交,不像其他殖民地國家那樣毫無軍事、外交地位。在1894年甲午戰爭之前,就更是如此了。

    西方列強在世界範圍內跑馬圈地,作為殖民體系國際秩序的建立者,他們對於東亞地區這個早已經開化的地區的利益索取主要集中在貿易領域,他們需要維持一個相對統一的政府用於保障他們的商業特權。中國大一統的政治制度,是符合英法列強的需求的,只需要搞定北京政府,一紙條約就能夠換來巨大的收益。而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府,向來防內甚於防外,所以,在很多時候,清朝政府匆匆與列強簽訂停戰協定,也並非是因為軍事失敗,而是擔心戰事拖延日久,國內政治不穩,危及自己統治。比如左宗棠在新疆,馮子材在越南,清朝的軍隊要是豁出去,也不是沒有精銳之師,也是能夠打的贏的。

    在這種情形下,西方列強和清朝政府甚至達成了某種程度的政治利益同盟,“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西方列強也把清朝政府作為東方的區域強國,清朝列強的地位也是因此而來。當清朝“同治中興”後,透過洋務運動建立起了遠東第一,世界第七的海軍時,英國《泰晤士報》還對此專門做了報道。其實,仔細數數,當時的全世界,除了那些個西方列強,清朝的綜合國力也確實當的起“列強”的稱謂。

    (當時的世界列強)

    然而,洋務運動與同時期的日本的明治維新相比,明顯是失敗了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沒有在全社會形成教育、政治、經濟方面的配套系統,只是花費了巨資成為了少數精英階層的救國運動。因此看起來威風凜凜,卻是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經不起一點折騰。在甲午戰爭中,清朝政府被蕞爾小國的日本擊敗,讓西方國家大跌眼鏡。清朝政府的國際地位,正於此時跌入谷底。日本則後來居上,取代了清朝的遠東秩序的建立及霸權的保佑者地位。

    (甲午中日戰爭成就了日本也埋下了隱患)

    即便到了1911年,雖然內憂外患,但是彼時的中國,卻仍然是近代以來比較和平的一段時期,社會財富的積累也是相當快速的,清朝政府甚至能夠依靠關稅收入再次組建了新軍。科舉制度也被取消了(這一點是建立現代教育體系的標誌,也可能是促使清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也開始預備立憲了,當時的清朝政府在國際上也是比較有地位的。直到民國成立,軍閥四起,遍地狼煙,熙熙攘攘打了30多年,打的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那個時候的中國地位,才開始真的一落千丈。抗戰十四年,中國完全是在人命在為之前的不事建設來買單。

    所以,不管到什麼時候,發展才是硬道理。

  • 10 # 油條大煎餅

    因為清朝人口多,領土大,經濟佔世界比重也高,軍事屬於二流,科技也不行,但是比其他弱小國家還是強。

  • 11 # 瑋璞光華

    核心還是有資源,中國的資源是外部列強們最希望獲取的!

  • 12 # 少年中國有希望

    因為當時中國的資源,以及軍事確實不可小看

  • 13 # 衛輝市敬亭山

    大清只是閉關鎖國,但正如其名,大,痩死的駱駝比馬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五從軍徵中,表現從徵歷時之久的詩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