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簡稱 “傳單”,是由傳單時邪 (EB病毒) 引起的單核巨噬細 胞系統的急性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化,以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和肝脾腫大、周圍 血象異形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增多為主要特徵。
本病的發病,多數病例呈良性。本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通常為散發性,一年四季均 可發病,秋冬季發病率稍高。任何年齡皆可發病,年長兒症狀較重,除持續發熱、咽痛充 血、扁桃體紅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周圍血象淋巴細胞總數及異形淋巴細胞 增多外,嚴重病例可併發腦炎、格林巴利綜合徵、肺炎、呼吸道梗阻等。患者和EB病毒 攜帶者為傳染源。主要經口密切接觸而傳播 (口-口傳播),偶可透過輸血傳播。本病病 程長短不一,從數週至數月不等,有併發症者病程較長。患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力,第二次 發病罕見。
本病從發病和病情經過看,屬於中醫溫病範疇。透過辨證治療,採用清熱解毒、活血 化瘀、消痰散結等治法,具有消除症狀快、恢復血象早、縮短病程、促進康復等特點。而 且對病程較長,遷延難愈的病例,也有較好療效。由於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抗EB病毒的 藥物,西醫學的治療以對症處理為主,近10年來中醫中藥治療本病的臨床報道較多,顯 示出中醫治療的良好前景。
【病因病機】
一、病因
本病因外感傳單時邪 (EB病毒) 而發病。傳單時邪由口鼻而入,侵於肺衛,結於咽 喉,內傳臟腑,流注經絡,傷及營血,發生本病。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 不耐瘟疫熱毒侵襲,而易於發生本病。加之小兒感邪後,易於化熱化火,故本病發病之後 表現為全身性的熱毒痰瘀徵象,病程也較一般溫熱病證長。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邪毒蘊結。
2.常證病機 傳單時邪從口鼻而入,首犯肺胃,疾病初起,發熱惡寒,頭痛咳嗽, 咽痛咽紅,煩躁口渴,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兼夾溼困者,面色萎黃,脘腹痞悶,精神困 倦,四肢無力; 肺衛受邪,結於喉嚨,化熱上燻咽喉,則發熱咽痛,喉核紅腫甚則潰爛, 咳嗽痰多; 熱毒由表入裡,由衛氣進入營血,可見壯熱不退,煩躁口渴,皮疹發斑,衄血 尿血; 熱毒熾盛,煉液為痰,痰火瘀結,充斥臟腑,流注經絡,上攻咽喉,內竄營血,故 可見全身性的熱毒痰瘀之證。如痰火熱毒流注經絡,發為淋巴結腫大; 熱毒內灼,氣血瘀 滯,發為腹中積聚痞塊 (肝脾腫大); 熱毒痰火上攻咽喉,發為咽喉腫痛潰爛; 熱毒內竄 營血,迫血妄行,發為皮疹發斑,衄血尿血; 熱毒內陷心肝,發為神昏抽搐; 痰熱內閉於 肺,發為咳嗽痰喘; 痰火流竄腦絡,可致口眼歪斜,失語癱瘓; 溼熱瘀滯肝膽,發為黃 疸。熱病後期耗氣傷陰,同時熱毒痰瘀之邪不易速清,常瘀滯流連,症狀消失緩慢。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病史 有傳單接觸史,潛伏期為9~11天。起病初始,可有輕重不同的前驅症狀, 如全身不適、畏寒發熱、神倦乏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2.臨床表現 ①不規則發熱: 體溫38℃~40℃,熱程為1~3周,無固定熱型,全身 中毒症狀不顯著,病程可相對緩慢。②咽峽炎: 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有滲出物,或有 灰白色假膜,易剝脫,少數有潰瘍。③淋巴結腫大: 70%可有明顯淋巴結腫大,在病程第 一週就可出現頸後及全身淋巴結腫大並輕度壓痛,腫大淋巴結很少超過75px,硬度中等, 無粘連,常於熱退後數週才消退。④肝脾腫大: 以脾腫大為主。⑤皮疹: 10%~20%的病 例在病後1周出現皮疹,其形態呈多形性,或斑丘疹,或猩紅熱樣皮疹,或麻疹樣皮疹, 以軀幹部為主,持續1周左右漸退。
另外,本病常累及肺、肝、腎、腦等器官,而出現咳喘、黃疸、血尿、驚厥及癱瘓失 語等症狀。病程為2~4周。由於病變涉及全身,又表現不一,臨床上曾根據主症分為腺 腫型 (以淋巴結及脾腫大為主)、咽峽炎型 (以咽峽炎和發熱為主)、熱型 (以發熱、皮 疹為主)、肝炎型 (以黃疸、肝損害為主)、肺炎型 (以發熱、咳喘為主)、腦型 (以腦神 經症狀為主) 等。恢復期全身症狀消退,但精神疲憊,淋巴結和脾腫大消退較慢,持續數 周或數月。
3. 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 起病1週末白細胞總數可上升到 (10~20) ×109/L,分 類以單核和淋巴細胞增多為主,佔白細胞總數的60%或以上,異形淋巴細胞>10%或絕對 值>1.0×109/L,依其形態可分為空泡型、不規則型和幼稚型三型。②血清嗜異性凝集試 驗比值>1:64,豚鼠腎吸附後>1:40,牛紅細胞吸附後為陰性。③EB病毒抗體測定: IgM、IgG在起病1周內即可出現,前者持續4~8周,後者終生存在。
二、鑑別診斷
1. 鉅細胞病毒感染 鉅細胞病毒感染很少出現咽痛和淋巴結腫大,且血清嗜異性凝 集試驗陰性。透過血清特異性鉅細胞病毒IgM抗體測定和鉅細胞病毒分離可確診。尿中發 現鉅細胞病毒包涵體也有助於鑑別。
2.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峽炎 傳單早期出現發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與 鏈球菌性咽峽炎類似,但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峽炎,血象顯示中性粒細胞增多,咽 拭子細菌培養陽性,且青黴素治療有效。
3.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 發病年齡以10歲以下為主,輕度發熱,有上呼吸道感染 或 (和) 胃腸道症狀。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升高,分類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佔60%~ 90%,異形淋巴細胞並不增高,骨髓象正常,嗜異性凝集反應陰性。
4.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傳單病程遠較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緩和,且嗜異性凝集試 驗陽性,異常淋巴細胞呈多形性,紅細胞及血小板大多正常,骨髓象幼稚細胞比例不 增高。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呈溫病演繹,具有衛氣營血的一般傳變規律,臨證時應辨 清病程所在。
1. 辨分期 初起邪鬱肺衛,症見畏寒發熱、咳嗽咽痛、頭痛不適; 繼而熱毒化火入 裡,肺胃氣分熱盛,故壯熱不退、口渴煩躁,熱毒攻喉則咽喉腫爛,熱毒流注則瘰癧結 核,熱毒外洩則皮疹發斑; 嚴重者熱陷營血,表現為氣營兩燔,營血受邪則發斑出血、神 昏抽搐; 後期氣陰損耗,餘毒未盡,表現為精神疲憊、低熱盜汗、瘰癧結核消退緩慢。
2. 辨分型 咽峽炎型,症見發熱咳嗽,咽喉腫痛潰爛,肌膚髮疹,嚴重者咽喉痺阻, 伴頸項瘰癧結核; 痰熱流注證即腺腫型,症見發熱不退,頸項及全身淋巴結腫大 (瘰癧結 核),肝脾腫大 (脅下痞塊); 痰熱閉肺證即肺炎型,症見壯熱煩躁,咳嗽痰喘,鼻翼扇 動,胸腹脹滿; 熱瘀肝膽證即肝炎型,症見發熱目黃,肝脾腫大,腹脹納呆; 熱陷心肝證 即腦型之發病急暴者,症見壯熱譫妄,神昏抽搐; 痰濁阻絡證即腦型之發病緩慢者,症見 肢體癱瘓,口眼歪斜,吞嚥困難,失語痴呆。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解毒散結。
2.具體治法 本病根據病變表裡深淺的不同,治法有所側重,在衛則辛涼散表,在 氣則清氣洩熱,在營血分則清營涼血,後期氣陰耗傷則益氣養陰,兼清餘邪。若兼溼邪、 痰瘀夾雜,應結合燥溼利溼、活血化瘀、通絡達邪等治法。
三、分證論治
1. 邪鬱肺衛
證候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肌膚微有汗,咳嗽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咽紅腫痛, 頸項淋巴結腫大,舌邊或舌尖稍紅,苔薄黃或薄白而幹,脈浮數。
證候分析: 此證為本病初起前驅階段,病位在肺衛,以肺衛風熱表證為主證。但溫邪 熱變最速,因此可見發熱少汗、咳嗽流涕、脈浮等表證外,咽喉紅腫疼痛、淋巴結腫大也 可在起病初期出現。此外,辨證時還應注意有無兼寒夾溼; 兼寒者,面色蒼青,惡寒無 汗,舌苔薄白; 兼溼者,面色蒼黃,精神睏倦,頭痛身重,胸痞泛惡,舌苔膩滑。
治法: 清肺洩熱,解毒散結。
方藥: 銀翹散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金銀花、連翹、蘆根、竹葉清熱解毒; 荊芥、豆豉、薄荷解表疏風; 牛蒡子、 桔梗、生甘草宣肺利咽。
加減: 咽喉腫痛,加蟬蛻、殭蠶、山豆根清熱利咽; 淋巴結腫大,加蒲公英、夏枯 草、蚤休清熱散結; 高熱煩渴,加生石膏、黃芩、知母清肺胃熱; 咳嗽痰多,加浙貝母、 杏仁、前胡清熱化痰; 兼寒邪鬱表,加羌活、紫蘇疏風散寒; 兼溼邪困遏,加藿香、蒼 術、厚朴、滑石芳香化溼。
2. 熱毒熾盛
證候表現: 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乳蛾腫大,甚則潰爛,口瘡口臭,面紅唇赤, 皮疹紅赤,稠密顯露,頸項淋巴結腫大,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咽峽炎型,以咽喉腫痛、壯熱煩渴為主症,為熱毒內熾,化火 上攻咽喉。由於熱毒內熾,充斥表裡,除咽喉腫痛外,還可出現壯熱煩渴、便秘尿赤、皮 疹顯露、淋巴結腫大。此證病位以肺胃氣分為主,臨證時還應分辨熱毒的輕重,以及攻 喉、內竄心肝營血的情況。熱毒攻喉則咽喉紅腫潰爛、吞嚥不利,甚則呼吸困難; 熱竄心 肝,進入營血,則出現神昏譫語、四肢抽搐。
治法: 清熱瀉火,解毒散結。
方藥: 普濟消毒飲 (《東垣試效方》) 加減。
方解: 黃連、連翹、板藍根、升麻清熱解毒; 牛蒡子、馬勃、桔梗、玄參、薄荷清熱 利咽,消腫散結; 柴胡、黃芩清解少陽; 陳皮、殭蠶理氣通絡。
加減: 淋巴結腫大,加蒲公英、夏枯草、浙貝母化痰散結; 高熱煩渴,加生石膏、知 母清氣洩熱; 大便秘結不通,加大黃、芒硝、枳實通腑洩熱; 咽喉紅腫潰爛嚴重,合用六 神丸解毒利咽; 皮疹顯著,加升麻、紫草、丹皮清熱涼血。
若熱竄心肝,神昏抽搐,加用羚羊角、鉤藤、人工牛黃,併合用紫雪丹、安宮牛黃 丸,清心開竅,息風止驚。
3. 痰熱閉肺
證候表現: 壯熱不退,咳嗽氣急,痰涎壅盛,煩躁不安,咽喉腫痛,淋巴結腫大,肝 脾腫大,口唇發紺,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肺炎型。以壯熱、咳嗽、喘促、痰壅為主症,病位在肺,因熱 毒瘀滯,煉液為痰,痰熱閉肺所致。臨證時應分辨熱盛、痰盛。熱盛者高熱煩渴,舌紅, 苔黃,脈數; 痰盛者咳喘頻劇,喉中痰聲轆轆。
治法: 清熱開肺,解毒散結。
方藥: 麻杏石甘湯 (《傷寒論》) 合清寧散 (《幼幼整合》) 加減。
方解: 麻黃、生石膏宣肺洩熱; 黃芩、魚腥草清熱解毒; 葶藶子、桑白皮、車前子、 杏仁瀉肺逐痰。
加減: 高熱煩渴,重用石膏,加知母、天花粉、梔子清解氣分鬱熱; 腹脹便秘,加大 黃、芒硝、枳實、厚朴瀉腑降氣; 口唇發紺,加紅花、丹參、赤芍活血化瘀; 痰涎壅盛 者,加竹瀝、天竺黃、膽南星清熱化痰; 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蒲公英、蚤休清熱散 結; 咽喉腫痛,加馬勃、殭蠶、板藍根、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
4. 痰熱流注
證候表現: 發熱,熱型不定,頸、腋、腹股溝處淺表淋巴結腫大,以頸部為著,脾臟 腫大,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於腺腫型,以淋巴結腫大、脾腫大為主要表現。熱毒瘀滯,痰熱 互結,流注經絡,發為熱毒痰核,病位以經絡為主。病證有痰濁與熱毒偏盛之分,臨床以 熱盛者較多。熱毒偏盛者,發熱較高,持續不退,常兼煩躁口渴,尿黃便結,淋巴結腫痛 明顯,或自感脅肋下脹痛,舌紅苔黃; 痰濁偏盛者,熱勢不甚,或發熱起伏,淋巴結腫 大,但疼痛不著,舌偏紅或淡紅,苔白膩或微黃而膩。
治法: 清熱化痰,解毒散結。
方藥: 黛蛤散 (《中國藥典》) 合清肝化痰丸 (《醫門補要》) 加減。
方解: 連翹、梔子、青黛、夏枯草、海蛤殼清熱瀉火; 生地、丹皮清熱涼血; 昆布、 海藻、殭蠶、浙貝母化痰散結; 柴胡、當歸理氣活血。
加減: 發熱高,去海藻、昆布,加蒲公英、板藍根、石膏清熱解毒; 脅肋脹痛,肝脾 腫大,加柴胡、枳殼、三稜、莪術、丹參理氣逐瘀; 淋巴結腫硬不痛,日久不消,熱勢不 甚,加桃仁、紅花、皂角刺,或用仙方活命飲軟堅散結; 若肝脾腫大日久不消,可用血府 逐瘀東加穿山甲、皂角刺活血散瘀。
5. 熱瘀肝膽
證候表現: 身熱目黃,皮膚髮黃,小便深黃短赤,肝脾腫大明顯,胸脅脹痛,噁心嘔 吐,食慾不振,大便不調,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肝炎型。以身熱黃疸、肝臟腫痛、肝功能異常為主症,為熱毒 瘀滯,肝膽疏洩不利,導致肝膽溼熱發黃,病位主要在肝膽。臨證應分辨溼、熱的偏重。 溼重者,黃疸色晦暗,睏倦納呆,痞悶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稀,舌苔厚膩或滑膩; 熱 重者,黃疸色鮮明,壯熱煩渴,便結尿黃,舌紅苔黃; 肝脾腫大明顯者,刺痛以血瘀為 主,脹痛以氣滯為主。
治法: 清肝利膽,解毒散結。
方藥: 茵陳蒿湯 (《傷寒論》) 加減。
方解: 茵陳為退黃要藥,無論溼偏重、熱偏重,均可應用,且宜重用。大黃、梔子亦 為退黃利疸之要藥,若大便洩利則可用制大黃。
加減: 熱重者,加龍膽草、蒲公英、田基黃、虎杖、敗醬草清熱化溼退黃; 溼重者, 加澤瀉、滑石、金錢草、蒼朮、厚朴利溼健脾; 嘔吐加藿香、竹茹、法半夏、生薑和胃降 逆; 腹脹加厚朴、枳殼、檳榔降氣導滯; 納呆者加谷麥芽、山楂、神曲消食開胃; 脅下痞 塊疼痛,加柴胡、枳殼、桃仁、赤芍、丹參、乳香活血理氣; 黃疸已退,肝脾腫大長期不 消者,可用血府逐瘀湯軟堅化瘀。
6. 瘀毒阻絡
證候表現: 症狀表現繁多,除發熱、咽喉腫痛、淋巴結及脾腫大外,發病緩者可有肢 體癱瘓、口眼歪斜、吞嚥困難、失語、痴呆,發病急重者壯熱譫語、頸項強直、神昏抽 搐、角弓反張等,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腦型。由於瘀毒阻絡的病位不同,其症狀表現不同。發病急 者,以壯熱、神昏、抽搐為主症,屬熱毒內陷心肝。發病緩者,以肢體癱瘓、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等表現為主,是熱毒夾溼阻於經絡; 若見吞嚥困難、失語痴呆,則屬溼熱餘毒瘀 阻心絡; 若病程日久,熱勢已退,諸症未復,舌淡脈弱,則屬氣虛血瘀。
治法: 化瘀通絡,解毒散結。
急性期以清熱解毒,化痰開竅,疏通經絡為主; 日久者,以清利溼熱,活血通絡為 主; 氣血虧虛者,以益氣活血通絡為主。
方藥: 犀地清絡飲 (《重訂通俗傷寒論》) 加減。
方解: 水牛角片 (先煎)、丹皮、赤芍、生地清熱涼血; 黃連、連翹清熱瀉火; 竹瀝、 石菖蒲、鬱金清熱化痰開竅。神昏抽搐,合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或加羚羊角、鉤藤、石 決明鎮驚息風開竅。
加減: 病程日久,肢體癱瘓,餘毒未清者,可用加味二妙丸加減。常用黃柏、蒼朮、 薏苡仁、通草清熱利溼; 當歸、牛膝、赤芍、木瓜、蠶沙、忍冬藤活血通絡; 上肢不利加 桑枝、羌活、薑黃; 下肢不利加獨活、桑寄生化溼通絡; 口眼歪斜加殭蠶、全蠍、白附子 祛風化痰; 肢體震顫抽搐,或肢體筋脈拘急,合用大定風珠滋陰息風通絡。
病程日久,氣血虧虛,肢體癱瘓,肌肉萎縮者,可用補陽還五東加減。常重用黃芪補 氣通絡; 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 地龍通經活絡; 失語痴呆者,可用菖 蒲丸化痰開竅。
7. 正虛邪戀
證候表現: 病程日久,發熱漸退,或低熱不退,神疲氣弱,口乾唇紅,便或幹或稀, 小便短黃,咽部稍紅,淋巴結、肝脾腫大逐漸縮小,舌紅絳或淡紅,或剝苔,脈細弱。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疾病後期或恢復期,氣陰耗傷,餘邪未盡。臨證時應分正虛為 主還是邪實較多。正虛又宜分辨氣、陰損傷的程度,氣虛者神疲氣弱,出汗頭暈,低熱起 伏,舌淡脈弱; 陰虛者低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唇紅,舌紅絳苔剝,脈細數。溼熱餘毒 殘留,氣血瘀阻,可有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咽峽部充血及舌苔膩等。
治法: 清熱化瘀,解毒散結。
方藥: 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 加減。
方解: 竹葉、石膏清瀉餘熱; 人參、麥冬益氣生津; 半夏、粳米、甘草和胃降逆。
加減: 陰虛邪戀,用青蒿鱉甲東加減。鱉甲滋陰退熱,入絡搜邪; 青蒿洩熱透絡,引 邪外出; 生地、丹皮滋陰涼血; 知母滋陰降火。
氣虛甚,易汗出,加黃芪補氣斂汗; 心悸加龍骨、五味子鎮驚安神; 肝脾腫大加桃 仁、丹參活血化瘀; 大便乾結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 食慾不振加生山楂、生谷芽、 生麥芽消食開胃; 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海藻、昆布軟堅散結; 血尿加白茅根、大薊、小 薊、蒲黃、水牛角涼血止血。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抗病毒沖劑 每次5~10g,每日3次。用於熱毒熾盛,痰熱流注證。
(2) 五福化毒丹 每次3g,每日2次。3歲以下服1/2量,1歲以下服1/3量。用於 熱毒熾盛證。
(3) 小兒化毒散 每次0.6g,每日1~2次。3歲以下酌減。用於痰熱流注證。
(4) 安宮牛黃丸 每次1 ~3g,每日2~3次。用於熱陷心肝證,高熱神昏者。
(5) 紫雪丹 週歲小兒每次0.3g,1~3歲0.3~0.5g,3~6歲0.5~1g,7~12歲 1.5~3g,每日2次。用於熱陷心肝證抽搐頻繁者。
(6) 生脈飲口服液 每次5~10mL,每日2~3次。用於恢復期氣陰兩虛證。
2.藥物外治
(1) 錫類散或冰硼散 適量,噴吹於咽喉部位。適用於咽喉紅腫潰爛者。
(2) 三黃二香散 黃連、黃柏、生大黃、乳香、沒藥各適量,共研末。先用濃茶汁調 勻溼敷腫大的淋巴結,幹後換貼,後用香油調敷,每日2次,直至淋巴結消失。適用於淋 巴結腫大。
3. 西醫治療
(1) 抗病毒治療 無環鳥苷和丙氧鳥苷早期應用可緩解症狀,可用7天。也可應用 EBV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2) 對症治療 高熱者可予物理降溫,亦可用退熱劑。注意口腔清潔和水、電解質平 衡。繼發細菌性咽峽炎、肺炎者,應進行咽拭子培養,給予敏感抗生素 (一般不用易致皮 疹的氨苄青黴素)。對持續高熱、重症肝炎伴黃疸、心肌炎、咽喉水腫、血小板減少、溶 血性貧血以及中樞系統嚴重合並症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急性期患兒應予隔離,鼻咽分泌物及其汙染物要嚴格消毒。集體機構若發生本病 流行,應就地隔離檢疫。
2.恢復期病毒血症仍可存在,必須在發病後6個月才能獻血。
二、調護
1.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2~3周,減少體力消耗。
2. 高熱期間多飲水,進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證營養及足夠熱量。
3. 注意口腔清潔衛生,防止口腔、咽部併發感染。
4. 出現併發症如肺炎、肝炎、心包炎、心肌炎、神經系統疾病,按各疾病常規進行 護理。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簡稱 “傳單”,是由傳單時邪 (EB病毒) 引起的單核巨噬細 胞系統的急性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化,以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和肝脾腫大、周圍 血象異形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增多為主要特徵。
本病的發病,多數病例呈良性。本病世界各地均有發生,通常為散發性,一年四季均 可發病,秋冬季發病率稍高。任何年齡皆可發病,年長兒症狀較重,除持續發熱、咽痛充 血、扁桃體紅腫、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周圍血象淋巴細胞總數及異形淋巴細胞 增多外,嚴重病例可併發腦炎、格林巴利綜合徵、肺炎、呼吸道梗阻等。患者和EB病毒 攜帶者為傳染源。主要經口密切接觸而傳播 (口-口傳播),偶可透過輸血傳播。本病病 程長短不一,從數週至數月不等,有併發症者病程較長。患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力,第二次 發病罕見。
本病從發病和病情經過看,屬於中醫溫病範疇。透過辨證治療,採用清熱解毒、活血 化瘀、消痰散結等治法,具有消除症狀快、恢復血象早、縮短病程、促進康復等特點。而 且對病程較長,遷延難愈的病例,也有較好療效。由於目前尚無特別有效的抗EB病毒的 藥物,西醫學的治療以對症處理為主,近10年來中醫中藥治療本病的臨床報道較多,顯 示出中醫治療的良好前景。
【病因病機】
一、病因
本病因外感傳單時邪 (EB病毒) 而發病。傳單時邪由口鼻而入,侵於肺衛,結於咽 喉,內傳臟腑,流注經絡,傷及營血,發生本病。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不固, 不耐瘟疫熱毒侵襲,而易於發生本病。加之小兒感邪後,易於化熱化火,故本病發病之後 表現為全身性的熱毒痰瘀徵象,病程也較一般溫熱病證長。
二、病機
1. 基本病機 邪毒蘊結。
2.常證病機 傳單時邪從口鼻而入,首犯肺胃,疾病初起,發熱惡寒,頭痛咳嗽, 咽痛咽紅,煩躁口渴,噁心嘔吐,不思飲食; 兼夾溼困者,面色萎黃,脘腹痞悶,精神困 倦,四肢無力; 肺衛受邪,結於喉嚨,化熱上燻咽喉,則發熱咽痛,喉核紅腫甚則潰爛, 咳嗽痰多; 熱毒由表入裡,由衛氣進入營血,可見壯熱不退,煩躁口渴,皮疹發斑,衄血 尿血; 熱毒熾盛,煉液為痰,痰火瘀結,充斥臟腑,流注經絡,上攻咽喉,內竄營血,故 可見全身性的熱毒痰瘀之證。如痰火熱毒流注經絡,發為淋巴結腫大; 熱毒內灼,氣血瘀 滯,發為腹中積聚痞塊 (肝脾腫大); 熱毒痰火上攻咽喉,發為咽喉腫痛潰爛; 熱毒內竄 營血,迫血妄行,發為皮疹發斑,衄血尿血; 熱毒內陷心肝,發為神昏抽搐; 痰熱內閉於 肺,發為咳嗽痰喘; 痰火流竄腦絡,可致口眼歪斜,失語癱瘓; 溼熱瘀滯肝膽,發為黃 疸。熱病後期耗氣傷陰,同時熱毒痰瘀之邪不易速清,常瘀滯流連,症狀消失緩慢。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病史 有傳單接觸史,潛伏期為9~11天。起病初始,可有輕重不同的前驅症狀, 如全身不適、畏寒發熱、神倦乏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
2.臨床表現 ①不規則發熱: 體溫38℃~40℃,熱程為1~3周,無固定熱型,全身 中毒症狀不顯著,病程可相對緩慢。②咽峽炎: 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有滲出物,或有 灰白色假膜,易剝脫,少數有潰瘍。③淋巴結腫大: 70%可有明顯淋巴結腫大,在病程第 一週就可出現頸後及全身淋巴結腫大並輕度壓痛,腫大淋巴結很少超過75px,硬度中等, 無粘連,常於熱退後數週才消退。④肝脾腫大: 以脾腫大為主。⑤皮疹: 10%~20%的病 例在病後1周出現皮疹,其形態呈多形性,或斑丘疹,或猩紅熱樣皮疹,或麻疹樣皮疹, 以軀幹部為主,持續1周左右漸退。
另外,本病常累及肺、肝、腎、腦等器官,而出現咳喘、黃疸、血尿、驚厥及癱瘓失 語等症狀。病程為2~4周。由於病變涉及全身,又表現不一,臨床上曾根據主症分為腺 腫型 (以淋巴結及脾腫大為主)、咽峽炎型 (以咽峽炎和發熱為主)、熱型 (以發熱、皮 疹為主)、肝炎型 (以黃疸、肝損害為主)、肺炎型 (以發熱、咳喘為主)、腦型 (以腦神 經症狀為主) 等。恢復期全身症狀消退,但精神疲憊,淋巴結和脾腫大消退較慢,持續數 周或數月。
3. 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 起病1週末白細胞總數可上升到 (10~20) ×109/L,分 類以單核和淋巴細胞增多為主,佔白細胞總數的60%或以上,異形淋巴細胞>10%或絕對 值>1.0×109/L,依其形態可分為空泡型、不規則型和幼稚型三型。②血清嗜異性凝集試 驗比值>1:64,豚鼠腎吸附後>1:40,牛紅細胞吸附後為陰性。③EB病毒抗體測定: IgM、IgG在起病1周內即可出現,前者持續4~8周,後者終生存在。
二、鑑別診斷
1. 鉅細胞病毒感染 鉅細胞病毒感染很少出現咽痛和淋巴結腫大,且血清嗜異性凝 集試驗陰性。透過血清特異性鉅細胞病毒IgM抗體測定和鉅細胞病毒分離可確診。尿中發 現鉅細胞病毒包涵體也有助於鑑別。
2.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峽炎 傳單早期出現發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與 鏈球菌性咽峽炎類似,但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咽峽炎,血象顯示中性粒細胞增多,咽 拭子細菌培養陽性,且青黴素治療有效。
3.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 發病年齡以10歲以下為主,輕度發熱,有上呼吸道感染 或 (和) 胃腸道症狀。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升高,分類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佔60%~ 90%,異形淋巴細胞並不增高,骨髓象正常,嗜異性凝集反應陰性。
4.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傳單病程遠較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緩和,且嗜異性凝集試 驗陽性,異常淋巴細胞呈多形性,紅細胞及血小板大多正常,骨髓象幼稚細胞比例不 增高。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的發生、發展、轉歸,呈溫病演繹,具有衛氣營血的一般傳變規律,臨證時應辨 清病程所在。
1. 辨分期 初起邪鬱肺衛,症見畏寒發熱、咳嗽咽痛、頭痛不適; 繼而熱毒化火入 裡,肺胃氣分熱盛,故壯熱不退、口渴煩躁,熱毒攻喉則咽喉腫爛,熱毒流注則瘰癧結 核,熱毒外洩則皮疹發斑; 嚴重者熱陷營血,表現為氣營兩燔,營血受邪則發斑出血、神 昏抽搐; 後期氣陰損耗,餘毒未盡,表現為精神疲憊、低熱盜汗、瘰癧結核消退緩慢。
2. 辨分型 咽峽炎型,症見發熱咳嗽,咽喉腫痛潰爛,肌膚髮疹,嚴重者咽喉痺阻, 伴頸項瘰癧結核; 痰熱流注證即腺腫型,症見發熱不退,頸項及全身淋巴結腫大 (瘰癧結 核),肝脾腫大 (脅下痞塊); 痰熱閉肺證即肺炎型,症見壯熱煩躁,咳嗽痰喘,鼻翼扇 動,胸腹脹滿; 熱瘀肝膽證即肝炎型,症見發熱目黃,肝脾腫大,腹脹納呆; 熱陷心肝證 即腦型之發病急暴者,症見壯熱譫妄,神昏抽搐; 痰濁阻絡證即腦型之發病緩慢者,症見 肢體癱瘓,口眼歪斜,吞嚥困難,失語痴呆。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解毒散結。
2.具體治法 本病根據病變表裡深淺的不同,治法有所側重,在衛則辛涼散表,在 氣則清氣洩熱,在營血分則清營涼血,後期氣陰耗傷則益氣養陰,兼清餘邪。若兼溼邪、 痰瘀夾雜,應結合燥溼利溼、活血化瘀、通絡達邪等治法。
三、分證論治
1. 邪鬱肺衛
證候表現: 發熱,微惡風寒,肌膚微有汗,咳嗽鼻塞,流涕,頭身疼痛,咽紅腫痛, 頸項淋巴結腫大,舌邊或舌尖稍紅,苔薄黃或薄白而幹,脈浮數。
證候分析: 此證為本病初起前驅階段,病位在肺衛,以肺衛風熱表證為主證。但溫邪 熱變最速,因此可見發熱少汗、咳嗽流涕、脈浮等表證外,咽喉紅腫疼痛、淋巴結腫大也 可在起病初期出現。此外,辨證時還應注意有無兼寒夾溼; 兼寒者,面色蒼青,惡寒無 汗,舌苔薄白; 兼溼者,面色蒼黃,精神睏倦,頭痛身重,胸痞泛惡,舌苔膩滑。
治法: 清肺洩熱,解毒散結。
方藥: 銀翹散 (《溫病條辨》) 加減。
方解: 金銀花、連翹、蘆根、竹葉清熱解毒; 荊芥、豆豉、薄荷解表疏風; 牛蒡子、 桔梗、生甘草宣肺利咽。
加減: 咽喉腫痛,加蟬蛻、殭蠶、山豆根清熱利咽; 淋巴結腫大,加蒲公英、夏枯 草、蚤休清熱散結; 高熱煩渴,加生石膏、黃芩、知母清肺胃熱; 咳嗽痰多,加浙貝母、 杏仁、前胡清熱化痰; 兼寒邪鬱表,加羌活、紫蘇疏風散寒; 兼溼邪困遏,加藿香、蒼 術、厚朴、滑石芳香化溼。
2. 熱毒熾盛
證候表現: 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乳蛾腫大,甚則潰爛,口瘡口臭,面紅唇赤, 皮疹紅赤,稠密顯露,頸項淋巴結腫大,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咽峽炎型,以咽喉腫痛、壯熱煩渴為主症,為熱毒內熾,化火 上攻咽喉。由於熱毒內熾,充斥表裡,除咽喉腫痛外,還可出現壯熱煩渴、便秘尿赤、皮 疹顯露、淋巴結腫大。此證病位以肺胃氣分為主,臨證時還應分辨熱毒的輕重,以及攻 喉、內竄心肝營血的情況。熱毒攻喉則咽喉紅腫潰爛、吞嚥不利,甚則呼吸困難; 熱竄心 肝,進入營血,則出現神昏譫語、四肢抽搐。
治法: 清熱瀉火,解毒散結。
方藥: 普濟消毒飲 (《東垣試效方》) 加減。
方解: 黃連、連翹、板藍根、升麻清熱解毒; 牛蒡子、馬勃、桔梗、玄參、薄荷清熱 利咽,消腫散結; 柴胡、黃芩清解少陽; 陳皮、殭蠶理氣通絡。
加減: 淋巴結腫大,加蒲公英、夏枯草、浙貝母化痰散結; 高熱煩渴,加生石膏、知 母清氣洩熱; 大便秘結不通,加大黃、芒硝、枳實通腑洩熱; 咽喉紅腫潰爛嚴重,合用六 神丸解毒利咽; 皮疹顯著,加升麻、紫草、丹皮清熱涼血。
若熱竄心肝,神昏抽搐,加用羚羊角、鉤藤、人工牛黃,併合用紫雪丹、安宮牛黃 丸,清心開竅,息風止驚。
3. 痰熱閉肺
證候表現: 壯熱不退,咳嗽氣急,痰涎壅盛,煩躁不安,咽喉腫痛,淋巴結腫大,肝 脾腫大,口唇發紺,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肺炎型。以壯熱、咳嗽、喘促、痰壅為主症,病位在肺,因熱 毒瘀滯,煉液為痰,痰熱閉肺所致。臨證時應分辨熱盛、痰盛。熱盛者高熱煩渴,舌紅, 苔黃,脈數; 痰盛者咳喘頻劇,喉中痰聲轆轆。
治法: 清熱開肺,解毒散結。
方藥: 麻杏石甘湯 (《傷寒論》) 合清寧散 (《幼幼整合》) 加減。
方解: 麻黃、生石膏宣肺洩熱; 黃芩、魚腥草清熱解毒; 葶藶子、桑白皮、車前子、 杏仁瀉肺逐痰。
加減: 高熱煩渴,重用石膏,加知母、天花粉、梔子清解氣分鬱熱; 腹脹便秘,加大 黃、芒硝、枳實、厚朴瀉腑降氣; 口唇發紺,加紅花、丹參、赤芍活血化瘀; 痰涎壅盛 者,加竹瀝、天竺黃、膽南星清熱化痰; 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蒲公英、蚤休清熱散 結; 咽喉腫痛,加馬勃、殭蠶、板藍根、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
4. 痰熱流注
證候表現: 發熱,熱型不定,頸、腋、腹股溝處淺表淋巴結腫大,以頸部為著,脾臟 腫大,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 本證多見於腺腫型,以淋巴結腫大、脾腫大為主要表現。熱毒瘀滯,痰熱 互結,流注經絡,發為熱毒痰核,病位以經絡為主。病證有痰濁與熱毒偏盛之分,臨床以 熱盛者較多。熱毒偏盛者,發熱較高,持續不退,常兼煩躁口渴,尿黃便結,淋巴結腫痛 明顯,或自感脅肋下脹痛,舌紅苔黃; 痰濁偏盛者,熱勢不甚,或發熱起伏,淋巴結腫 大,但疼痛不著,舌偏紅或淡紅,苔白膩或微黃而膩。
治法: 清熱化痰,解毒散結。
方藥: 黛蛤散 (《中國藥典》) 合清肝化痰丸 (《醫門補要》) 加減。
方解: 連翹、梔子、青黛、夏枯草、海蛤殼清熱瀉火; 生地、丹皮清熱涼血; 昆布、 海藻、殭蠶、浙貝母化痰散結; 柴胡、當歸理氣活血。
加減: 發熱高,去海藻、昆布,加蒲公英、板藍根、石膏清熱解毒; 脅肋脹痛,肝脾 腫大,加柴胡、枳殼、三稜、莪術、丹參理氣逐瘀; 淋巴結腫硬不痛,日久不消,熱勢不 甚,加桃仁、紅花、皂角刺,或用仙方活命飲軟堅散結; 若肝脾腫大日久不消,可用血府 逐瘀東加穿山甲、皂角刺活血散瘀。
5. 熱瘀肝膽
證候表現: 身熱目黃,皮膚髮黃,小便深黃短赤,肝脾腫大明顯,胸脅脹痛,噁心嘔 吐,食慾不振,大便不調,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肝炎型。以身熱黃疸、肝臟腫痛、肝功能異常為主症,為熱毒 瘀滯,肝膽疏洩不利,導致肝膽溼熱發黃,病位主要在肝膽。臨證應分辨溼、熱的偏重。 溼重者,黃疸色晦暗,睏倦納呆,痞悶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稀,舌苔厚膩或滑膩; 熱 重者,黃疸色鮮明,壯熱煩渴,便結尿黃,舌紅苔黃; 肝脾腫大明顯者,刺痛以血瘀為 主,脹痛以氣滯為主。
治法: 清肝利膽,解毒散結。
方藥: 茵陳蒿湯 (《傷寒論》) 加減。
方解: 茵陳為退黃要藥,無論溼偏重、熱偏重,均可應用,且宜重用。大黃、梔子亦 為退黃利疸之要藥,若大便洩利則可用制大黃。
加減: 熱重者,加龍膽草、蒲公英、田基黃、虎杖、敗醬草清熱化溼退黃; 溼重者, 加澤瀉、滑石、金錢草、蒼朮、厚朴利溼健脾; 嘔吐加藿香、竹茹、法半夏、生薑和胃降 逆; 腹脹加厚朴、枳殼、檳榔降氣導滯; 納呆者加谷麥芽、山楂、神曲消食開胃; 脅下痞 塊疼痛,加柴胡、枳殼、桃仁、赤芍、丹參、乳香活血理氣; 黃疸已退,肝脾腫大長期不 消者,可用血府逐瘀湯軟堅化瘀。
6. 瘀毒阻絡
證候表現: 症狀表現繁多,除發熱、咽喉腫痛、淋巴結及脾腫大外,發病緩者可有肢 體癱瘓、口眼歪斜、吞嚥困難、失語、痴呆,發病急重者壯熱譫語、頸項強直、神昏抽 搐、角弓反張等,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腦型。由於瘀毒阻絡的病位不同,其症狀表現不同。發病急 者,以壯熱、神昏、抽搐為主症,屬熱毒內陷心肝。發病緩者,以肢體癱瘓、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等表現為主,是熱毒夾溼阻於經絡; 若見吞嚥困難、失語痴呆,則屬溼熱餘毒瘀 阻心絡; 若病程日久,熱勢已退,諸症未復,舌淡脈弱,則屬氣虛血瘀。
治法: 化瘀通絡,解毒散結。
急性期以清熱解毒,化痰開竅,疏通經絡為主; 日久者,以清利溼熱,活血通絡為 主; 氣血虧虛者,以益氣活血通絡為主。
方藥: 犀地清絡飲 (《重訂通俗傷寒論》) 加減。
方解: 水牛角片 (先煎)、丹皮、赤芍、生地清熱涼血; 黃連、連翹清熱瀉火; 竹瀝、 石菖蒲、鬱金清熱化痰開竅。神昏抽搐,合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或加羚羊角、鉤藤、石 決明鎮驚息風開竅。
加減: 病程日久,肢體癱瘓,餘毒未清者,可用加味二妙丸加減。常用黃柏、蒼朮、 薏苡仁、通草清熱利溼; 當歸、牛膝、赤芍、木瓜、蠶沙、忍冬藤活血通絡; 上肢不利加 桑枝、羌活、薑黃; 下肢不利加獨活、桑寄生化溼通絡; 口眼歪斜加殭蠶、全蠍、白附子 祛風化痰; 肢體震顫抽搐,或肢體筋脈拘急,合用大定風珠滋陰息風通絡。
病程日久,氣血虧虛,肢體癱瘓,肌肉萎縮者,可用補陽還五東加減。常重用黃芪補 氣通絡; 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活血祛瘀; 地龍通經活絡; 失語痴呆者,可用菖 蒲丸化痰開竅。
7. 正虛邪戀
證候表現: 病程日久,發熱漸退,或低熱不退,神疲氣弱,口乾唇紅,便或幹或稀, 小便短黃,咽部稍紅,淋巴結、肝脾腫大逐漸縮小,舌紅絳或淡紅,或剝苔,脈細弱。
證候分析: 本證相當於疾病後期或恢復期,氣陰耗傷,餘邪未盡。臨證時應分正虛為 主還是邪實較多。正虛又宜分辨氣、陰損傷的程度,氣虛者神疲氣弱,出汗頭暈,低熱起 伏,舌淡脈弱; 陰虛者低熱盜汗,五心煩熱,口乾唇紅,舌紅絳苔剝,脈細數。溼熱餘毒 殘留,氣血瘀阻,可有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咽峽部充血及舌苔膩等。
治法: 清熱化瘀,解毒散結。
方藥: 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 加減。
方解: 竹葉、石膏清瀉餘熱; 人參、麥冬益氣生津; 半夏、粳米、甘草和胃降逆。
加減: 陰虛邪戀,用青蒿鱉甲東加減。鱉甲滋陰退熱,入絡搜邪; 青蒿洩熱透絡,引 邪外出; 生地、丹皮滋陰涼血; 知母滋陰降火。
氣虛甚,易汗出,加黃芪補氣斂汗; 心悸加龍骨、五味子鎮驚安神; 肝脾腫大加桃 仁、丹參活血化瘀; 大便乾結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 食慾不振加生山楂、生谷芽、 生麥芽消食開胃; 淋巴結腫大加夏枯草、海藻、昆布軟堅散結; 血尿加白茅根、大薊、小 薊、蒲黃、水牛角涼血止血。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抗病毒沖劑 每次5~10g,每日3次。用於熱毒熾盛,痰熱流注證。
(2) 五福化毒丹 每次3g,每日2次。3歲以下服1/2量,1歲以下服1/3量。用於 熱毒熾盛證。
(3) 小兒化毒散 每次0.6g,每日1~2次。3歲以下酌減。用於痰熱流注證。
(4) 安宮牛黃丸 每次1 ~3g,每日2~3次。用於熱陷心肝證,高熱神昏者。
(5) 紫雪丹 週歲小兒每次0.3g,1~3歲0.3~0.5g,3~6歲0.5~1g,7~12歲 1.5~3g,每日2次。用於熱陷心肝證抽搐頻繁者。
(6) 生脈飲口服液 每次5~10mL,每日2~3次。用於恢復期氣陰兩虛證。
2.藥物外治
(1) 錫類散或冰硼散 適量,噴吹於咽喉部位。適用於咽喉紅腫潰爛者。
(2) 三黃二香散 黃連、黃柏、生大黃、乳香、沒藥各適量,共研末。先用濃茶汁調 勻溼敷腫大的淋巴結,幹後換貼,後用香油調敷,每日2次,直至淋巴結消失。適用於淋 巴結腫大。
3. 西醫治療
(1) 抗病毒治療 無環鳥苷和丙氧鳥苷早期應用可緩解症狀,可用7天。也可應用 EBV特異性免疫球蛋白。
(2) 對症治療 高熱者可予物理降溫,亦可用退熱劑。注意口腔清潔和水、電解質平 衡。繼發細菌性咽峽炎、肺炎者,應進行咽拭子培養,給予敏感抗生素 (一般不用易致皮 疹的氨苄青黴素)。對持續高熱、重症肝炎伴黃疸、心肌炎、咽喉水腫、血小板減少、溶 血性貧血以及中樞系統嚴重合並症者,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急性期患兒應予隔離,鼻咽分泌物及其汙染物要嚴格消毒。集體機構若發生本病 流行,應就地隔離檢疫。
2.恢復期病毒血症仍可存在,必須在發病後6個月才能獻血。
二、調護
1.急性期患兒應臥床休息2~3周,減少體力消耗。
2. 高熱期間多飲水,進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證營養及足夠熱量。
3. 注意口腔清潔衛生,防止口腔、咽部併發感染。
4. 出現併發症如肺炎、肝炎、心包炎、心肌炎、神經系統疾病,按各疾病常規進行 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