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永毅醫生
-
2 # 古稀樂91
大腸癌的篩查主要是透過腸鏡檢查得到最直觀的檢查結果。在下腸鏡中發現腸內某部位疑似病灶,可在檢查同時取標本數枚,作病理分析。根據病理分析報告,確定出患者的病情結果,以便下一步的治療或康復。
-
3 # 問上醫
癌症不是一夜長成的,如果能及早發現,可能就是生與死的區別。比如結直腸癌,它從一個癌變細胞開始到最終演變為癌症,一般需要10年以上。而在這期間,如果篩查發現並作出處理可救回一命。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45-75歲進行結直腸癌篩查,75歲以上人群則可根據醫囑進行檢測,到了85歲這類檢查就可完全終止。具體的檢測方法有:
1糞便檢測檢測糞便裡的血液以識別是否有腫瘤或息肉,如糞便隱血檢測(FOBT)、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建議檢測頻率最好每年1次,但檢測結果可能會受到食物、藥物和其他因素的影響。
2腸鏡檢測如結腸鏡檢測、乙狀結腸鏡檢測,結腸鏡檢測可以檢視整個結腸是否存在息肉。但有的患者可能對腸鏡伸入腸道的過程感到不適,並且腸鏡檢測前也需要做腸道準備,患者需要排空腸道內的食物殘渣,以免影響鏡檢視野。
在懷疑有癌變,想要做進一步確診時,腸鏡檢測的組織活檢是必選的檢測專案。若檢測結果正常或只有很小的息肉,建議的檢測頻率是10年一次;若檢測到有危險病變或進行了手術切除,建議的檢測頻率是5年一次或三年一次,甚至是更短的時間。
乙狀結腸鏡檢測本質上和結腸鏡沒有任何重大區別,它鏡檢的視野只佔大腸整體的三分之一。但腫瘤並非均勻地分佈在整個結腸,大約75%的腸癌都發生在乙狀結腸檢測可以看到的視野內,而且乙狀結腸鏡檢測清腸處理更簡單,也不要像結腸鏡那樣做麻醉鎮靜,因此患者的依從性會更高。建議5年做一次檢測,一旦檢測發現有息肉或癌變,還需要接著做結腸鏡檢測,來看清楚整個腸道情況。
3基因檢測SEPT9 基因片段有變異的人群發生結腸癌病變的風險會顯著提高,這是較新型的一種結腸癌檢測方法。透過檢測外周血SEPT9基因的甲基化水平,
就可以有效評估結腸癌的患病風險。建議的檢測頻率是每年1次。
這三類檢測方法各有優缺點,糞便和血液檢測較方便,但腸鏡檢測可以做活檢,檢測結果更準確。
-
4 # 維港健康
「每週科普」一文讀懂結腸直腸癌篩查指南!
在美國,結腸直腸癌是導致人們死於癌症的第二大原因。據估計,到2018年,將診斷出超過140,000個新病例,超過50,600人將死於這種形式的癌症。男性一生中患結腸直腸癌的機率為22%,女性為24%。
定期檢查,,做結腸直腸癌篩查是預防她的最佳方法。尋找和去除結腸息肉有助於預防結腸癌的產生,此外,結腸直腸癌篩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癌症,進而能夠及時治療。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無論男女,都應該從45歲開始進行結腸直腸癌篩查。
其中檢查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每年進行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每年進行Guaiac糞便潛血試驗每3年進行一次糞便DNA測試▶ 結腸直腸癌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腸道炎症(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近親在60歲之前有結直腸疾病或息肉家族腺瘤性息肉病或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家族史針對高風險人群的具體建議如下:
1、有多發性息肉或大息肉病史的人
初始息肉診斷時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1-2小腺樣息肉異常低,5年檢查一次如果3-10個腺瘤性息肉或1個超過1釐米的腺瘤性息肉,在息肉切除後3年內檢查一次;對於某些型別的息肉或高度異常的,在三年內繼續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正常,請在五年內檢查一次如果超過10個腺瘤性息肉,不到3年內要檢查一次如果息肉永久性附著而不是在莖上,分批取出後,則需在2-6個月內重複結腸鏡檢查以確認息肉完全切除2、曾接做過結腸直腸癌手術的人
手術後一年內進行結腸鏡檢查; 如果正常,可在三年內檢查一次; 如果仍然正常,則五年一次。
3、有家族史的人
在直系親屬被診斷患有癌症後,立刻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正常,每五年重複一次。
4、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
10至12歲,每年進行靈活的乙狀結腸鏡檢查 或結腸鏡檢查。如果是陽性基因檢測,應考慮結腸切除,因為結直腸癌的風險非常高。
5、有遺傳性非息肉病結腸癌家族史的人
每隔一至兩年進行結腸鏡檢查,為一級家庭成員提供基因檢測。
6、患有炎症性腸病的人
診斷全結腸炎後8年或左側結腸炎後12 - 15年,每1至2年進行一次結腸鏡檢查。
-
5 # 蛋清兒健康
大腸癌主要靠腫瘤標記物進行篩查。
腫瘤標記物主要是指腫瘤組織異常表達產生,並釋放到體內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質。腫瘤標記物的測定腫瘤的診治有一定參考價值。
CEA又叫癌胚抗原,作為一種重要的腫瘤相關性抗原,已廣泛應用於消化系統腫瘤的病情判斷,指導治療及隨訪。CEA陽性率最高為結直腸癌,其次為胃癌,其他常見於肺癌、胰腺癌、乳腺癌等腫瘤。CEA血清水平與癌腫大小、轉移與否有一定關係,但CEA血清水平與癌腫的發生並不平行。但是不是所有CEA升高都是腫瘤引起來的,一些非腫瘤的因素也會導致CEA升高,例如吸菸者假陽性較多,妊娠期婦女、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感染、非特異性結腸炎等疾病患者中CEA也會升高。
在臨床上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體檢的患者CEA升高,患者因此非常緊張,但是檢查下來患者身體一切正常,並沒有發現腫瘤。就目前而言,CEA不作為診斷腸癌的必備條件,它只是在診斷腸癌後作為監控病情的輔助手段。所以我們臨床上要診斷腸癌主要是依靠內鏡以及影像學檢查,比如CT、磁共振。
同時我們強調在人群當中進行結腸癌的臨床篩查,對於50歲以上的人群我們建議常規進行結腸鏡的檢查,用於篩查腫瘤。
-
6 # 小小西西瓜
近二十多年來,大腸癌在中國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與環境的變化、飲食的改變均有一定的關係。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對大腸癌做出正確的篩查呢?
糞便隱血:該檢查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為普查篩檢或早期診斷的線索;結腸鏡:對大腸癌具有診斷價值,能直接觀察大腸的腸壁、腸腔的改變,透過取活檢可確診。早期大腸癌內鏡下形態分為隆起型和平坦型。另外透過結腸鏡下染色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早期大腸癌的檢出率;X線鋇劑灌腸:臨床上可採用鋇灌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分析用於結直腸腫瘤的輔助檢查,對結腸鏡檢查因腸腔狹窄等原因未能繼續進鏡者,鋇劑灌腸有助於對腸鏡未及腸段的檢查;CT結腸成像:主要用於瞭解大腸癌腸外浸潤及轉移情況,有助於進行臨床病理分期,以制訂治療方案,對術後隨訪亦有一定價值;血清學檢查:其中CEA、CA125、CA19-9等腫瘤標誌物的檢查可能對大腸癌手術效果的判斷與術後復發的監視有一定的價值。小小西瓜——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
7 # 中日醫院普外張國超
大腸癌有一定的遺傳性,如果親戚當中有癌症病人,特別是胃腸道腫瘤的病人,需要特別注意。當然,如果家裡沒有類似病人,突然出現大便發黑或者便血,大便次數增多,大便變細,體重下降等症狀,也應該及時的到醫院檢查。
腸鏡檢查是最準確直觀的方法,基本可以排除或者確診有無大腸癌,當然有一定的不適,如果稍感恐懼,可以先進行大便的化驗,以及抽血進行腫瘤標記物的檢測和貧血的檢測,如果出現異常的結果,就應該積極檢查腸鏡。
還有一種十分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肛門指診,可以發現距離肛門大概7cm的腫瘤,而這個部位的腫瘤發生率也是特別高的。
-
8 # 直腸癌保肛專家傅傳剛
1. 糞便潛血試驗:
大便隱血試驗是在顯微鏡下檢驗糞便中的血,利用與血液中的攜氧蛋白—血紅蛋白的酶促反應,在檢驗糞便中是否有出血。因為大腸癌較正常結腸粘膜更容易出血,只是通常不被注意。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間歇性的,因此一次糞便隱血檢查並不能確認腸道里沒有出血。研究表明,僅有50%的大腸癌和30%大腸息肉糞便隱血試驗陽性。如果反覆數次檢測,其陽性率就會明顯提高。糞便潛血試驗是一個很好的篩選試驗,價廉,易操作。大便隱血試驗的假陽性率也較高。例如痔瘡、胃潰瘍、小腸出血都可能會導致假陽性,因而糞便潛血試驗的準確性不是非常高,如果發現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需要進一步進行全結腸鏡檢查以便排除大腸癌。
2. 結腸鏡檢查:
是目前公認的篩查大腸癌的最好方法。可在直接觀察病變形態、位置,不僅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並且可以取活檢行病理檢查,明確病變的性質。還可以發現大腸癌的癌前病變——大腸息肉,並且可以在結腸鏡下切除息肉。但是價格較貴,而且有一定的痛苦,患者的耐受性較差。目前無痛結腸鏡檢查的推出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3. 其他篩查方法:
1) 結腸氣鋇雙重造影檢查:可發現充盈缺損、腸腔狹窄、粘膜皺襞破壞等徵象,顯示癌腫部位和範圍。對結腸鏡檢查腸腔狹窄等原因未能繼續進鏡者,對結腸鏡未及腸段的檢查尤為重要
2) CT模擬結腸鏡:該方法對直徑大於10mm的大腸癌的檢出率和結腸鏡檢查相似,但是對於早期大腸癌和大腸息肉的檢出率較低,漏診率高。
3) 直腸指診:據資料表明,華人直腸癌75%以上為低位直腸癌,能在直腸指檢時觸及。因此凡老年人體檢時,應將直腸指檢列為常規,遇病人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形等症狀,也應行直腸指檢。
4) 腫瘤標記物(CEA、CA199):大約有20-40%的大腸癌患者伴有血CEA或CA199的升高,在大部分早期大腸癌中不升高。而且該檢測專案價格較高,難以在基層醫院開展,所以並未廣泛應用於大腸癌的篩查。
-
9 # 汪醫生小課堂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任何一種腫瘤,其治療的關鍵都在於早期診斷,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預後。
大腸癌該如何篩查呢?
首先,針對高危人群開展篩查工作尤為重要。從遺傳學角度來說,大腸癌可以分為遺傳性和非遺傳性。其篩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大腸癌的常規實驗室檢驗
(1)糞便隱血實驗對於大腸癌的篩查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對本病的診斷無特異性。
(2)大腸癌患者腸粘膜可發生不同程度的出血,會導致血紅蛋白和鐵蛋白降低。
(3)血清中ALP,LDH活性升高可能是大腸癌發生轉移的第一指標。
(4)大腸癌的腫瘤標誌物有CEA、CA125和CA199等,但對於大腸癌的診斷不夠靈敏和特異。
二、直腸指檢
直腸指檢是最簡便的篩查方法,可以發現位於直腸末端的腫瘤。直腸癌患者經肛門指檢可以發現直腸腫塊。
三、結腸鏡
結腸鏡對於大腸癌具有確診價值。透過結腸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到大腸腸腔,腸壁的形態及改變,可以確定大腸內腫瘤的位置,大小及浸潤程度。透過結腸鏡取活檢即可確診大腸癌。
四、其他的篩查方法
除了上述篩查方法之外,X線鋇劑灌腸,CT結腸成像等都可以作為大腸癌的篩查方法。
-
10 # 美中嘉和腫瘤科普
腸癌是目前消化道腫瘤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惡性腫瘤,大腸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任何部位的腸道都有可能會發生腫瘤。然而,透過近幾年的癌症資料來看,腸癌也呈現年輕化的趨勢,並且確診也都是中晚期,所以,癌症篩查也應該儘早提上日程。一般情況下,腸癌的發病年齡一般是老年人,90%的腸癌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群,而近幾年,隨著年輕化的趨勢明顯,中國大腸癌年輕化趨勢很明顯。中國大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是48.3歲,比美華人腸癌的平均發病年齡(69.8歲)整整年輕了20歲。而結腸癌也是大腸癌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結腸癌的篩查方式有哪些?
結腸癌的發病因素有哪些呢,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中的各種不良飲食逐漸暴露出來,比如肥胖、吸菸、過度飲酒、過多攝入紅肉及加工肉製品、缺乏體力活動等,還跟家族史、遺傳因素及其它腸道疾病,都是導致結腸癌的因素。相關專家指出,大約每二十個美華人中就有一個人可能會患大腸癌。如果直系親屬中有人患大腸癌,風險會增加兩到三倍。在50歲以上的人群裡,大約15%的女性和25%的男性都有這種癌前息肉。而結腸癌的篩查,則可以儘早發現這些癌前病變和較小的病灶。
結腸癌的篩查主要方式目前仍然是腸鏡的檢查,從相關的資料顯示,在國內的過去幾十年裡,在美國50歲到75歲的人群中,腸鏡篩查率從19%上升到55%,同期,大腸癌發病率下降了30%。可以看出,腸鏡的篩查,確實在確診結腸癌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發現了早期的癌前病變和息肉,也可儘早進行干預,建議每5年做一次。
除此之外,結腸癌的篩查方式還有CT腸造影,建議每五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和糞便免疫化學檢查,每年檢查一次,如果檢查結果陽性,需要做腸鏡;糞便DNA檢查,2014年獲得FDA 批准的一個比較新的無創檢查, 檢測糞便中的有可能跟癌前病變或癌症有關的DNA變化,同時也可以檢測便血。每一到三年做一次。如果檢查結果陽性,需要做腸鏡。
另外,除了臨床中的結腸癌的篩查方式,年齡和家族史也非常重要,對於存在自己或者直系親屬有過息肉或者是結腸癌;患有炎性腸道疾病,比如說潰瘍性腸炎或者克羅氏腸炎;患有 APC 或者 HNPCC 綜合症,篩查的年齡則應該從50歲開始。
-
11 # 腫瘤科專家何亞侖
大腸癌篩查包括無創篩查,糞便潛血試驗、糞便免疫化學檢測、糞便DNA檢測、侵入篩查、肛門指診、結腸鏡檢查。全結腸鏡檢查可對可疑病變進行病理活檢,在顯微鏡下判斷是否存在癌變或癌細胞是結直腸癌篩查的金標準。有家族遺傳史、患腸道息肉、家裡有多人患腸道息肉或者一些息肉狀腺瘤的患者,應定期做腸鏡檢查。
回覆列表
大腸癌(結直腸癌)隨著生活水平、飲食習慣的改變,發病率在“飆升”。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什麼症狀,而早期患者合理的治療後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有許多患者可以治癒的,如何能發現早期大腸癌呢?篩查!
篩查的方法糞便潛血試驗:一般應該連續3次化驗,看裡邊有沒有潛血,方便,但是陽性率不高,50%左右。
直腸指診:可以發現直腸末端腫瘤,早期的可以摸到不光滑、質硬顆粒狀物,晚期腫塊較大時,指診明顯。
結腸鏡檢查:目前結腸癌篩查的金標準還是結腸鏡,也不斷地發展,有染色內鏡、窄帶內鏡以及高畫質放大等先進的技術裝置。檢查過程也與腸道準備、檢查者的技術有關。
現在還不推薦糞便DNA監測、CT虛擬結腸鏡檢查。
大腸癌高風險人群①父母兄弟姐妹一級親屬有大腸癌病史者。②大便潛血化驗陽性者。③有腸道腺瘤病史者。④本人有其他癌症史者。⑤大便習慣的改變。⑥符合以下兩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粘液血便、闌尾炎或切除史、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精神抑鬱者。這些屬於高風險人群,無上述情況的人群,就是一般風險人群。
結腸鏡檢查的時間1、高危人群一般推薦40歲開始腸鏡檢查,至少5年1次。如果是遺傳史高風險者,根據一級親屬發病年齡再往前推2-3年開始篩查,每兩年1次。如果是腺瘤病史,根據腺瘤高危、低危情況1-3年1次腸鏡檢查。炎性腸炎發病後最多10年必須開始篩查。
2、低危一般人群40歲開始,也有共識建議50歲開始,至少10年1次。
篩查是大腸癌的二級預防,我們還應該從飲食以及生活習慣上進行一級預防,比如養成多食用高纖維素、少紅肉、加工肉以及不吸菸、鍛鍊減肥等等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