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盞燈夜談

    今天呀我們來聊一聊歷史吧,我們經常聽到的似乎是世界眾多民族中最為獨特,也是最具有凝聚力,又飽受苦難還特別有錢的猶太民族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他們說的語言是希伯來語?為什麼他們建立的國家叫以色列而不是猶太過呢?

    讓我們回到歷史中去吧,在現在叫做巴勒斯坦的地方,公元3000多年之前,居住在這裡的迦南人已經進入了農業社會並創造了青銅文化。

    巴勒斯坦瀕臨地中海東岸,北接腓尼基、敘利亞,南鄰西奈半島、埃及,東邊是阿拉伯沙漠。

    但是,在古代農業文明往往會受到遊牧民族的威脅,在大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居住在阿拉伯沙漠的亞摩利人曾經一度侵入這一地區,而在公元前18世紀時,北方的西客索斯人更是征服了迦南並率軍入侵了埃及。

    埃及殘餘勢力內部退入底比斯厚積薄發,公元前1580年,埃及人驅逐了西克索斯人,進而兼併了迦南和敘利亞。

    終於,在公元前14世紀上半葉東方沙漠的一個遊牧部落趁埃及衰弱之機,自北方侵入迦南,當地的迦南人認為他們來自東方的幼發拉底河(《聖經》中稱之為“大河”),所以稱他們為“希伯來人”(亞蘭文 Ebri),意思是“來大河彼岸的人”。希伯來人侵入迦南後,以武力獲得了定居地。

    然而,公元13世紀末,埃及人重新徵服了這塊地方。公元前1223年(中國股商末年),埃及法老梅尼普塔在炫耀自己戰功的碑文中記有:“以色列已化為廢墟,但它的種族並未滅絕。”這是現存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提到“以色列”(希伯來文 Isra"1)這個名字。

    起初,希伯來人只不過是由幾個部落聚集在一起的混合部族,不能算是一個單一的民族。《聖經》中把這些部落描繪成雅各的12個兒子分別繁衍成的十二支派。其實,各部落之間並不一定有必然的血緣關係。這些部落侵入迦南後,首先在地中海與約旦河之間奪來的土地上劃分勢力範圍,強迫當地的迦南人為奴隸,自願臣服的則可以保留其財產。這些希伯來人的部落雖然各自為政,不相統屬,但可以分為兩個集團:佔據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帶的多數部落統稱為以色列( Israel)部落,佔據南部山地的少數部落統稱為猶大(Juda)部落。上述公元前1223年埃及法老的紀功碑上把他們統稱為以色列。《聖經》中記載的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率領在埃及做奴隸的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傳說,以及以色列人在約書亞率領下征服迦南地的故事,雖無其他歷史文獻可資佐證,但埃及征服者掠走以色列人為奴隸,奴隸大批逃亡等都是可能發生的事。

    以色列人在迦南文化的影響下,隨著私有制經濟的發展,逐漸向兩極分化,出現了富有的奴隸主貴族家族,各部落的領導機構是貴族會和由會議選舉的“士師”( Judge,亦稱“民長”)。士師擁有審判的權力,既是政治、軍事統帥,又是宗教領袖。士師統治階段就是《聖經》上所記述的“士師時期”(約前1200—前1030)。

    公元前12世紀初,居住在克里特島的非利士人侵入迦南,危及以色部落的生存。渙散的以色列各部落在強大的非利士人面前明顯地處劣勢,在長期艱苦的對外鬥爭中,以色列各部落首領不斷擴大和集中力,同時也懂得了只有各部落聯合作戰,才能抵擋非利士人的侵入約公元前1030年,北部部落首領之一掃羅(Sau1)開始從事統一本部族共同抵禦外侮的偉大事業。掃羅成功地統一了北部各部落落加強了聯合,成為以色列人的第一個國王。約公元前1010年,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大戰於基利波,以色列人敗績,掃羅戰死。南部部落首領大衛(Davd)繼承掃羅的事業,南征北戰,經過長期鬥爭,終於統一了以色列各部落,把非利士人逐出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以《上帝十誡》為國家大法,統稱“律法”(即法律)。

    公元前970年,大衛去世,其子所羅門( Solomon)即位,繼續努力加強與鞏固新建立的國家,對外廣泛開展外交與貿易活動,與埃及、推羅結盟,對內加強中央集權,修建耶路撒冷城及耶路撒冷聖殿。大衛和所羅門統治時期被認為是以色列民族史上的黃金時代,大衛的王國成為後世以色列人的理想國度。 所羅門統治未年,由於大興土木,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人民的負擔。沉重的勞役與賦稅大部分都落在北部人民身上,這樣一來,就使南北雙方原有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宗教方面,所羅門晚年沉湎酒色,娶了一些外邦女子為后妃,這些后妃分別把自己國家或民族敬拜的神像帶進了耶路撒冷王宮,並影響了一些以色列人也敬拜偶像,於是引起原來只敬拜耶和華上帝的大部分以色列人的不滿。所以,所羅門統治末期,政局已發生動盪。以耶羅波安( Jeroboam)為首的北方集團發動了擺脫耶路撒冷統治的分裂運動,但所羅門成功地控制了局勢。耶羅波安失敗後流亡至埃及,得到埃及法老的庇護。

    公元前930年,所羅門去世,其子羅波安( Rehoboam)即位。耶羅波安在埃及的支援下返回巴勒斯坦,團結北部集團的勢力反對羅波安,在示劍另立政府,於是,統一了80多年的以色列王國就正式分裂了南部由大衛家族繼續統治,以耶路撒冷為政治、宗教中心,稱為猶大王國( The Kingdom of Judah);北部集團以示劍為政治中心,仍稱以色列王國。(The Kingdom of Israel)

    北部以色列王國的政局一直不穩定。從公元前930年建國起到公元前722年滅亡止,200多年間竟先後改換了9個王朝和19位國王,有的國王在位僅幾天或幾個月就被推翻。政治中心也一再遷移,先由示劍遷至得撒,又由得撒遷至撒瑪利亞。由於內部政局動盪,算弒頻仍,國力衰弱,所以北部以色列王國一直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公元前722年,亞述帝國進攻巴勒斯坦,攻陷撒瑪利亞,滅北部以色列國,將其地劃為亞述帝國的一個行省,把以色列王室、貴族及臣民2.7萬餘人擄往兩河流域。

    與北部相比,南部猶大國的政局比較穩定,公元前930年一前586年300多年間,除亞他利亞(猶大王約蘭的王后,北國暗利王的孫女)篡位6年(前840—前834)外,一直都是大衛家族統治。北部以色列國的滅亡對南部猶大國震動很大,猶大王希西家、約西亞曾先後奮發圖強,進行政治和宗教的改革。

    公元前621年,耶路撒冷聖殿的大祭司希勒家按照國王約西亞(Josiah)部署,宣稱他在修理聖殿時發現了一部摩西傳下來的“律法書”。於是國王召集了一次人民大會,宣讀新發現的“律法書”,爭取人民同意實施其中的規定。這部“律法書”就是現在的《申命記》中的一部分。

    約西亞的改革運動就這樣揭開了序幕。改革是激烈的,國王用行政手段強制禁止偶像崇拜,禁止用活人獻祭,禁止寺廟內的賣淫敬神;禁止放高利貸,將債務奴役期限縮短為6年,規定債務奴役期滿後債主必須付給一定的報酬,逃亡債奴不必送回原主,而是給予自由和重新做一個獨立生產者的機會;實行志願兵役制新婚者緩役;國王不應是一個擁有眾多后妃的獨裁者,而應是一個受律法約束的人民的國王;人民繳給祭司的什一稅,必須把一部分賙濟寡婦、孤兒和異鄉客;最主要的是奉耶和華上帝為惟一的神,耶路撒冷聖殿為崇拜耶和華的惟一中心,試圖用宗教上的一致來消除政治上的渙散。

    約西亞的改革是以色列歷史上第一次由一位國王來強制實行一神教的約西亞希望透過改革來緩和國內的各種矛盾,增強抵禦外侮的力量,可惜他沒有贏得充分的時間,國際形勢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公元前612年,巴比倫瑪代聯軍攻陷尼尼微城,滅亞述帝國,然後,新巴比倫王國傾兵西征,與埃及爭奪巴勒斯坦。公元前608年,埃及法老尼哥舉兵北上,猶大王約西亞傾向新巴比倫,率兵阻擊,不幸兵敗戰死。埃及人立約雅敬為猶大王,約雅敬廢止了他父親約西亞所實行的改革,恢復偶像崇拜和強迫勞役,搜刮全國的金銀財寶向埃及進貢。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就這樣天折了。公元前597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親率大軍進攻猶大,破耶路撒冷後,除大掠外,還將數千名猶大人強制遷往巴比倫。猶大王約雅敬死後,巴比倫王立西底家為猶大王。當時,猶大王朝內部分為兩派,一派親巴比倫,一派親埃及,西底家則明親巴比倫而暗降埃及。公元前58年,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進兵巴勒斯坦懲罰西底家,圍困耶路撒冷達18個月之久,並擊退了埃及援軍。公元前586年,猶大君民進行了頑強抵抗以後,終因強弱懸殊,城破投降。巴比倫人進入耶路撒冷焚燬聖殿,拆毀城牆,洗劫了全城,將猶大王室、貴族、富戶、工匠等入全部擄往巴比倫,史稱“巴比倫之囚”。南部猶大國就滅亡了。

    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居魯士為了與埃及和新崛起的希臘人對抗,利用巴勒斯坦作為緩衝地帶,釋放了一批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讓他們返回故國重建家園。於是,一部分以色列人在首領所羅巴伯的率領下首先起程回國。他們回到耶路撒冷後,立即在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的鼓勵下著手修復聖殿。經歷了20多年的努力,耶路撒冷聖殿終於在公元前516年重建完工。公元前480年,波斯受到希臘的嚴重威脅。公元前445年,波斯王亞達薛西派侍臣猶大人尼希米回耶路撒冷任猶大省省長,重修耶路撒冷城,以鞏固巴勒斯坦的防務。尼希米回耶路撒冷後,依靠基層人民的支援,挫敗了以參巴拉為首的撒瑪利亞人和以色列祭司貴族的反對活動, 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教改革,恢復一神信仰,整頓社會風氣。

    公元前427年(或前397),波斯王又派以色列祭司以斯拉回耶路撒冷整頓政風,從黨爭的混亂局面中恢復秩序。以斯拉回到耶路撒冷後 在尼希米支援下,首先發動群眾,把基層人民團結在自己周圍,共同反對那些祭司貴族和他們所娶的異族妻妾。人們接連集會,要求以斯拉宣讀《摩西律法》,並報以歡呼:“阿門!阿門!”以斯拉要求人民莊產宣誓批准他實施律法,重申耶路撒冷聖殿是耶和華的惟一聖所,遵守安息日,禁止高利貸,每隔7年取消一次債務等,特別是為保持以色列民族血統和宗教的純潔,禁止和異族通婚。從此以後,一些自認為純正信仰與純正血統的以色列人就自稱為“猶太人”,從此“猶太”( Judaea)這個詞就逐漸取代了“以色列”。

    尼希米和以斯拉重建耶路撒冷的後果之一,就是他們把一些頑固的反對派逐往撒瑪利亞,開始了猶太社會與撒瑪利亞社會的分裂與對立。撒瑪利亞人在基利心山上另立聖殿與耶路撒冷聖殿對抗,而猶太人則把撒瑪利亞人視為異教徒,雙方斷絕了來往。公元前334年,馬其頓人亞歷山大率軍攻入亞洲,擊敗波斯軍隊,佔領巴勒斯坦,從而結束了波斯對巴勒斯坦200多年的統治。公元前34-前167年的巴勒斯坦被稱為希臘統治時期”亞歷山大大帝對東地中海周圍地區的統治產生了一些意義深遠的變化:

    (一)打破了各國、各民族間的隔絕狀態,開始雜居交往,在散居於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中間也出現了打破民族界限的思想傾向;

    (二)希語成為這個地區希臘化城市中的流行語言,從而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思交流;

    (三)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從而擴大了西亞地區的各種宗教的影響。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病逝,他建立的大帝國迅即分裂,巴勒斯坦成為互相敵對的馬其頓將領們的爭奪目標。公元前320—前301年,僅僅20年間巴勒斯坦的統治權竟易手7次之多。公元前301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征服了巴勒斯坦,把大批猶太人遷往亞歷山大里亞,在那裡劃出了一個獨立區給猶太人居住,還給他們一些自治權。中、出比後百餘年間,埃及與敘利亞為擴張領土,爭奪霸權,先後進行了5場敘利亞戰爭”

    (前276—前195),巴勒斯坦夾在兩大國之間備受蹂躪,苟延殘喘地維持中立。這期間,一些猶太人或為躲避戰禍,或為謀求生計,逐漸分散到地中海沿岸小亞細亞、克里特、塞普勒斯、愛琴海諸島、希臘、埃及和北非各國。這些散居於異國他鄉的猶太人在希臘文化的影響下,逐漸拋棄民族傳統,與異族雜居,比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更多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文化,首先是希臘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在東西方商業交通中心的亞歷山大里亞,猶太人大批聚居,成為猶太人吸收希臘文化的中心。這種情況為後來基督教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

    公元前2世紀,羅馬崛起,對東方虎視眈眈。公元前201—前195年,敘利亞安條克三世利用埃及國內政局動盪之機,發動了第五次“敘利亞戰爭”,佔據了敘利亞南部、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公元前198年,敘利亞軍隊趁戰勝埃及之餘威,利用猶太統治集團內訌之機,進佔耶路撒冷,殺戮抵抗者,大掠聖殿。安條克三世死後其子繼位,即安條克四世,他在統治期間對猶太人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安條克四世宣佈猶太教為非法宗教,禁止猶太人行割禮,禁止安息日禮拜,焚燬《摩西律法》,把聖殿改為偶像廟宇,在其中樹立宙斯的偶像,組織異教祭祀儀式來取代猶太教崇拜儀式,強迫猶太人改變宗教信仰。猶太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西伯來

    公元前167年,猶太祭司瑪塔提雅率領5個兒子猶大·馬加伯等揭竿而起,團結所有忠於耶和華上帝、熱愛祖國的猶太人,展開了捍衛宗教馬加伯家族統治初期確也勵精圖治。不幸,公元前134年,猶太統治集團內部分裂,西門·馬加伯被害。西門的兒子約翰·希爾位,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 Hasmonaeans)。此後,猶太內亂不絕,國力大衰。

    公元前64年,羅馬統帥龐培征服敘利亞,在這裡建立了行省。前63年,猶太貴族阿里斯托布魯和哥哥希爾坎爭奪耶路撒冷大祭司的職位,兩人都向羅馬求援。同時,猶太人民也派了一個代表團往見龐培,

    請求他協助解除阿里斯托布魯兩兄弟的統治。於是,龐培進兵耶路撒冷,屠殺了反抗的1.2萬名猶太人,俘虜了阿里斯托布魯,立希爾坎為傀 儡,命令他受敘利亞總督的節制。從此,猶太人就落入了羅馬統治之下。

    公元前44年,愷撒被刺身亡,羅馬當局恢復了對猶太的暴政。公元前43年,以東族人(居住在巴勒斯坦南方的一個猶太化民族,據說是以掃的後裔)希律( Herod取得了猶太的統治權。公元前40年,波斯人利用羅馬內戰之機,佔領了巴勒斯坦,扶植安提哥那為傀儡國王。希律逃往羅馬組織流亡政府。公元前37年,希律帶領羅馬援軍攻陷耶路撒冷,殺死安提哥那,重新取得政權。

    從此,巴勒斯坦的政局就比較穩定了。希律本人是個希臘化的人,但他並不把希臘化強加在猶太人身上,他重 修了耶路撒冷聖殿,利用自己在羅馬的影響來保護那裡的猶太僑民。這些措施大大緩和了猶太人民對他的反對情緒。但是,到了希律晚年,矛盾又激化了。

    希律為了考驗猶太人的忠誠,要求猶太人民宣誓效忠羅馬元首奧古斯都和他本人,遭到法利賽派的拒絕,希律大怒,一部分法利賽人被罰款,一部分被處死刑。一些激進的青年猶太人為了表示反對,把

    希律裝置在聖殿大門上面的金鷹砍了下來,希律大怒,下令把這些青年人全部活活燒死。

    公元前4年,希律去世,猶太人民趁機起義。起義軍由於沒有統一的組織領導,很快就被敘利亞總督擊敗,起義城鎮被燒燬,2000多名起義者被送上十字架。然後,奧古斯都把巴勒斯坦分封給希律的3個兒子但一律不給王號。

    公元6年,猶太和撒瑪利亞的統治者希律·亞基老(即阿契勞斯)因民憤極大,被羅馬政府廢黜,將其地併入敘利亞行省。猶太國就正式滅亡了。

    猶太國的滅亡又引起一次武裝反抗,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無數愛國的猶太人組成的奮銳黨堅持地下鬥爭,使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運動漸趨沸騰。26---36年,本丟·彼拉多任猶太總督,他上任後的第一個行動就是派出一支軍隊高舉畫著羅馬皇帝肖像的旗幟到耶路撒冷去,並把旗懸掛在城中。這一舉動大大地侮辱了猶太人的民族感情,以法利賽派為首的猶太人代表團到彼拉多駐地該撒利亞去進行了5天請願,最後,彼拉多被迫讓步,撤掉了畫著羅馬皇帝肖像的旗幟。不久,彼拉多又動用聖殿的庫金修建了一條從伯利恆到耶路撒冷的水渠,又引起了猶太人聲勢力浩大的示威。彼拉多調動軍隊進行鎮壓,許多猶太人被當場擊斃。

    猶太境的民族解放戰爭,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猶太戰爭,”人民反抗羅馬統治的民族解放鬥爭前仆後繼,直到66年,爆發了猶太全64-65年,羅馬帝國各省發生了大饑荒。66年,羅馬巡撫劫奪耶路撒冷聖殿的財庫來抵償賦稅。這一行動不但進一步激怒了猶太人民,而且也引起猶太社會上層人士的不滿,促使他們站在人民大眾一邊。羅馬總督下令鎮壓一切反抗者。

    於是,反羅馬的民族起義立即席捲了耶路撒冷,猶太各階層人民全都參加了起義。起義軍首先消滅了耶路撒冷城的羅馬駐軍,迫使羅馬總督撤往該撒利亞,又大敗從敘利亞開來的3萬羅馬援軍,起義很快就在整個巴勒斯坦開展起來。68-69年,羅馬帝國全境發生了騷亂,帝國當局無暇專力對付猶太民族起義,局勢對起義軍非常有利,可惜,猶太領導集團內部卻發生了分裂。猶太祭司貴族等社上層分子在起義陣營內部製造分裂,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使羅馬軍隊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70年,羅馬統帥韋伯及其子猶託率軍大舉進攻猶太,圍攻耶路撒冷。起義軍在西門·巴喬拉的率領下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最後,耶路撒冷因飢餓而陷落。羅馬軍隊攻入城中進行瘋狂的大屠殺,焚燬全城,伏廠遍地,一日之內竟有500個被俘者被釘上十字架,以至於“沒有地方再立十字架,沒有十字架再釘人”。

    除死難者外,還有7萬多猶太人被賣為奴隸,西門·巴喬拉也英勇就義。耶路撒冷失陷後,起義軍的殘部仍然在各地堅持鬥爭。73年,最後一支起義軍被圍困在馬薩達要塞中,起義者把自己的妻子兒女全部殺死,然後自殺,無一生還。轟轟烈烈的猶太民族大起義就這樣被鎮壓下去了。

    全部猶太人都被迫將他們過去交納給耶路撒冷聖殿的貢稅轉交給羅馬神廟。

    公開的民族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猶太人民對羅馬的深刻的民族仇恨

    卻沒有熄滅,反壓迫的民族鬥爭繼續不斷地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進行。不過,這次大起義使猶太民族元氣大傷,此後再也沒有力量發動如此規模的鬥爭了。猶太人一向自稱是“上帝的選民”,是天之驕子,可是從歷史上看,們的民族災難深重,從有歷史記錄開始到公元1世紀中葉,1000多年

    只有大衛所羅門統治的80年是他們的驕傲;馬加伯革命曾給他們。民族復興的希望,可惜只是曇花一現,這希望就破滅了。基督教就是這種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 2 # AlexanderG

    根據猶太教律法《哈拉卡》,一切皈依猶太教的以及母親是猶太人的,皆屬於猶太人,所以猶太人是一個世界性的族群。

    希伯來人自稱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就是猶太人

  • 3 # 光明路

    歷史上從幼發拉底河和約旦河來到約旦河與地中海之間地域的人,稱為希伯萊人。

    祖先雅各所生十二個孩子形成的十二個支派人,稱為以色列人(因雅各被神改名為以色列)。

    以色列人成立了以色列國和猶大國。以色列國有十個支派,國被滅後十個支派神秘消失在東方,被同化(表面);猶大國有二個支派,國滅後於二千年後復國~即今天的以色列國。這兩個支派沒被同化。保留了顯著的民族特徵和宗教信仰(《聖經》),被稱為猶太人。

    (附圖的猶太男人女孩,感覺跟我們長的像不像啊,特別是女孩)

  • 4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希伯來人是以色列人和以東人祖先,以色列人由以色列的十二個兒子分成十二個支派,猶太人是以色列的三兒子猶大的那個支派。在歷史上,以色列人被擄掠過,各族被分散同別的民族雜居,血統已不純。唯猶太族保持純正血統,所以,猶太人現又代指正統、真正的以色列人。聽網文介紹,現在的猶太人其實也已經血統不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11個月,大便稀的綠的還發燒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