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品茗聽雨1982
-
2 # 山野論史
這個毋庸置疑,陣法肯定是有的,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的理解為戰鬥地形。不用說兩軍對壘,就是簡單的打獵活動,也需要參與的人相互配合,進行一定的分工協作,這個就可以認為是古代打仗陣法的來源和雛形,陣法的原理很簡單,就是透過相互間的配合形成防守和進攻中的互補,舉個簡單例子,兩人對敵,背靠背就可以不必擔心背後攻擊,同樣兩個人對多個人,比兩人分開肯定更具優勢。
陣法在古代兵書裡都有詳細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孫臏兵法》中就有了十種常用陣法的記載。現在很多電腦遊戲中就有這些陣法的影子。後來流傳的《八陣圖》其時就是從古代十陣演化而來,古代十種陣法中有專門用於水戰和火攻的水陣和火陣,其餘的八陣都是行軍打仗用的陣法,不同陣法有不同功效,有進攻型的,也有防守型的,具體運用會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來設定。
對陣發最重視的是宋朝,因為懼怕武將擁兵造反,武將沒有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當然也無法進行系統的陣法訓練。宋朝國家將兵權集中於中央機構樞密院,國家招募的軍隊由樞密院掌管,並派專人進行格鬥和陣法的訓練。有戰爭需要會把這些訓練好的軍隊臨時派給領兵打仗的大將,戰鬥結束再把兵權交回樞密院。這樣就出現一個問題,帶兵的不瞭解樞密院指派的軍隊有什麼技能,怎麼辦?有辦法,陣圖,將軍出征前會領到陣圖,到了戰場按照陣圖去打就行了。不過戰場情況複雜多變,一位好的將領會根據地形,雙方形式和己方士兵作戰特點進行佈陣。但在宋朝根本做不到,因為你的兵不是你訓練的,你對他們並不瞭解,所以只能機械得按照陣圖佈陣,雖然宋朝的禁軍都是職業軍人,都經過系統的戰法和陣法的訓練,但因為形式過於刻板,缺乏變化,最終並未形成高戰鬥力。
宋朝有一本經典的軍事專著《武經總要》裡邊就有對陣法的詳盡描述,裡邊提到本朝八陣,分別是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這些陣法多參照唐代名將李靖的陣法演化而來。宋朝以後比較規範的軍事著作應該是《武備志》了,裡邊也有對陣法詳盡描述。
陣法即便是到了現代,也有其實際意義,但陣法基本不在死板苛刻,只是更加靈活,已經從戰法提升到戰略的高度。
-
3 # 阿不都拉
關於古代打仗時使用陣法一說,那是首肯的,但是沒有像古小說中說的那麼邪乎,陣法只是打仗時兵法的運用,不但古代運用,現在同樣還是運用的。不過叫法不同而已,過去叫陣法,現在叫作戰戰術。
在以往那些各個朝代裡,都有專門的軍師,在現在的軍隊裡也叫總指揮,也就相當於司令員,軍師都要熟通天文地理人文,這都是作戰時排法佈陣必要掌握的條件,軍師會根據當時天氣、環境、地形等佈設陣法,並且給這種陣法起個名,也就形成了某些小說中那些各種各樣陣法名字,看是還挺很唬人的。
古往今來陣法,在戰場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像咱們與日作戰時,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當時也採取了不少的陣法,像地道戰,麻雀戰等,這也都屬於陣法的一種,同樣讓小鬼子莫不著頭腦。
就目前而言,大的軍區有大的陣法,小的集體有小的進攻方法。當前部隊裡,步兵作戰仍然還有陣法,其實也就是作戰戰術,如班排進攻,連進攻,營團進攻等,那都是不一樣的,平日訓練也都有一套固定模式,也可以說是排法佈陣,但是要靈活運用,作戰時要因地制宜,否則那豈不是都成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了。
-
4 # 王朝興替
事實上的中國古代陣法沒這麼複雜,可簡單分為進攻和防守,注重統一指揮,和協同作戰。很多都是中國古代小說家戲化演繹的排兵佈陣法。
我就不一一舉例了。主要講講在實戰中的幾個例子,當然不是很全面。
魚麗陣
春秋初期,鄭莊公不尊周王之命侵伐諸侯。周桓王為了保持王室獨尊地位,於十三親率 周、陳、蔡、衛聯軍伐鄭。鄭莊公率軍在今河南長葛北迎戰。
聯軍以周軍為中軍,陳軍為左軍,蔡、衛軍為右軍,布成品字型的三個軍陣,鄭莊公擺開了名為“魚麗”的陣勢,
上圖為魚麗陣
戰車前衝,步卒後隨,先打實力最弱的陳國軍隊,使蔡國和衛國軍隊畏懼而倉皇退出戰場,然後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
其核心在於出於對方所料的進攻,然後實行了逐個擊破的策略,最後敵軍總力量不斷削弱,而自己軍隊力量沒有變化,並且佔據了戰場有力形勢,因而大勝。
撒星陣
柺子馬撒星陣是南宋名將岳飛破金兵“柺子馬”的陣法。
撒星陣的隊形佈列如星,連成一排的“柺子馬”衝來時士兵散而不聚,使敵人撲空。等敵人後撤時散開計程車兵再聚攏過來,猛力撲擊敵人,並用刀專砍馬腿,以破“柺子馬”
鴛鴦陣
明代軍事將領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多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窄小和倭寇作戰特點等情況,首次應用了此陣。以形似鴛鴦結伴而得名。
他把士兵分為三隊,當敵人進到百步時第一隊士兵發射火器;敵人進到六十步時第二隊士兵發射弩箭;敵人進到十步時第三隊士兵用刀矛向敵人衝殺
陣法是古代冷兵器時代的一種戰鬥隊形的配置,具有重要的實戰意義的。
-
5 # 葦說歷史
陣法是指中國古代作戰時的一種作戰隊形,在兩軍交戰時,透過合理的排兵佈陣,就能充分發揮一支軍隊的整體戰鬥力。在歷史上,透過陣法以寡勝眾的戰例多的已經數不勝數,如果不懂陣之法,即使武林至尊、絕世戰神衝入陣中,他也就是來送死的。
陣法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的階段性產物,它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
在古代的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衝突,當時還沒有正規的軍隊,也沒有什麼各級指揮,所謂的戰鬥大多也是一擁而上的互砍,如同群毆,自然也就沒有什麼所謂的陣法了。但隨著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和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於是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在交戰時採用了一定的隊形,這就是"陣法"的雛形。
據說中國最早的陣法,是始於黃帝,相傳黃帝為了戰勝蚩尤,便從九天玄女那裡學到了“天一遁甲”的陣法。
中國古代的陣法盛行於西周和春秋的時代,當時交戰雙方最常見的作戰方式為:兩軍事先都挑對方一通不是,如果有一方不服軟,於是便約好在某時、某地用刀子說話,然後雙方列陣整齊的開始互砍,類似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約架。中國最早關於陣法的記載是出於《孫臏兵法》中的《六韜》,以及相傳為姜子牙所著的《太公兵法》,在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中,裡面就講述了十種陣形及其使用的方法。
中國古代關於陣法最詳細的記載,是在漢代的楚漢爭雄時期。
眾所周知,當初漢高祖劉邦與西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劉邦是每戰必敗,直到韓信出現之後,漢軍才憑藉其出色的用兵、有效的陣法擊敗了項羽。單以井陘之戰為例,韓信以一萬老弱漢軍就擊敗了二十萬趙軍,他們背水一戰是不假,但是如果沒有一座完美的陣法,這一萬老弱漢軍能扛住二十萬趙軍的群毆嗎?能撐到漢軍騎兵的偷襲成功嗎?最後在垓下的決戰中,如果沒有“十面埋伏陣”,漢軍又怎能擊敗絕世戰神項羽?
在世人的心目中,最厲害的陣法還是諸葛亮的“武侯八卦陣”、唐代的軍神李靖的“六花陣”、南宋岳飛的“岳家軍大陣”和明代戚繼光的“鴛鴦陣”。
諸葛丞相憑藉他的“武侯八卦陣”,在能人輩出的三國時代屢試不爽。大唐軍神李靖則依靠一座“六花陣”,成就了他大唐軍神的威名。而民族英雄岳飛,用“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岳家軍和“岳家軍大陣”,抵擋住了金國橫行天下的鐵浮圖、柺子馬。明代抗倭將領戚繼光,更是用他獨創的“鴛鴦陣”,令那些倭寇有來無回,由此可見陣法在冷兵器時代的重要性了。
其實陣法不光是在中國。即使是在世界歷史上,陣法也一直在左右著戰爭的程序。
公元前216年8月,被後人譽為“歐洲戰略之父”的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在坎尼戰役中,僅憑五萬兵力卻大勝羅馬執政官鮑路斯的八萬五千名羅馬大軍。雙方在決戰時,漢尼拔將迦太基軍隊排成“半月陣”,該陣開始為"n"字形,但在交戰中又慢慢的變成了"u"字形,這就等於是羅馬軍隊進入了迦太基軍隊的懷抱,兵力佔絕對優勢的羅馬軍隊,卻被迦太基軍隊的被半月陣反裹其中,最終導致羅馬大軍全軍覆沒。
馬其頓方陣,一種希臘步兵方陣改良後的方陣,他令馬其頓所有的敵人,只要一提起馬其頓方陣就會感到顫慄,亞歷山大大帝也因為馬其頓方陣而成為了傳奇。
在荷馬時代以前,歐洲的軍隊打起仗來也像一窩蜂似地雜亂無章,因此,具有嚴格陣法的馬其頓方陣,每次都能輕易地打敗數量上佔優勢的敵人,這同中國古代的陣法可謂是英雄所見略同。馬其頓方陣自從成型之後,先後於公元前333年的伊薩斯之戰,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會戰大勝了波斯軍隊,隨後馬其頓方陣的威名傳遍了古代地中海區域。
中國古代的陣法博大精深,絕不是僅僅限於步兵之中,其中還包括騎兵陣法,而將騎兵陣法推向巔峰的,就是“冠軍侯”霍去病。
自漢帝國建立之後,面對匈奴鐵騎的屢屢入侵,漢軍步兵陷入了戰不能勝、勝不能追、敗不能逃的被動境地,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便組建了一支龐大的騎兵部隊。現在騎兵是有了,但騎兵不可能像步兵一樣進退有序的列陣,將騎兵的威力發揮到極致,而且那時騎兵的戰術基本就是正面突擊、長途奔襲、戰略合圍、斷敵後路等等,即使是騎兵戰術的祖師爺匈奴人也就只會這些。
此時“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冠軍侯”霍去病,卻充分發揮了他的軍事天才,他創造出來一種威力極強的騎兵陣法“車懸陣”。
霍去病憑藉他獨創的“車懸陣”,在他有限的征戰沙場中,面對匈奴鐵騎時六戰六捷,打的匈奴人是聞“霍”喪膽,不幸的是霍去病卻英年早逝,而他的“車懸陣”也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後人們只能透過隻言片語的記載,來領略“冠軍侯”霍去病的絕世風采了。
-
6 # 在野武將
1
古人當然有陣法;而且其戰法對於實戰有相當的意義!
不過,古代人說得陣法,可以指兩個方面:
一是基本戰鬥部隊怎麼組編——就像星際遊戲裡,什麼樣的兵種和什麼樣的兵種編成一隊。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戚家軍的鴛鴦陣。
二是戰鬥之前的部署,戰鬥過程中的協調指揮等——就是編好的部隊,打仗的時候怎麼協調。典型的有陣圖、方略等等。
2
先說前者。我們打遊戲知道,組編一個小隊,需要有肉盾,有輸出,有遠端,有補血之類的。古代人早就知道了,確切地說,到了唐宋時期,已經很精彩了。
以宋代為例,一個基本戰鬥單位就是一個“指揮”,每個指揮最多500人。一個步兵指揮,不可能全是長槍或者全是弓箭,兩者要協調起來。多少人負責長槍大刀,多少人負責弓弩輸出,打仗的時候基本位置怎麼站效率最高。透過合理配置,每個“指揮”的戰鬥效率就高上去了。
明代戚家軍戰無不勝,原因之一就是戰鬥單位的編成非常合理。
戚家軍的鴛鴦陣,每個小隊都有不同的兵種:有遠端輸出的火兵,有中距離的長槍等,還有近距離的藤牌等。這些兵種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能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3
鴛鴦陣可以說是微觀意義上的戰法:其物件是一個基本戰鬥單位,一個小隊,或一個“指揮”。古人講的戰法,還有宏觀的一面,就是如何協調指揮不同的戰鬥單位。
我們知道,古代沒有現在的戰場通訊技術。臨陣微操是絕對不可能的。一旦開戰以後,統帥能給出的命令大概只有兩種:一是擊鼓表示進兵,二是鳴金表示收兵。要讓大部隊轉向這種複雜的操作,不僅不可能,而且強行前隊變後隊之類的,可能造成全軍混亂。
這種情況下,開戰之前就要確定各部隊的基本位置,比如張三所部在左翼,攻擊目標甲;李四隊在右翼,攻擊目標乙;趙五在右側外圍,是預備隊,防備敵人迂迴等。這樣部署好了,開戰以後,擊鼓就表示大家一起上。
這時,所謂的陣圖、陣法,就是要把各部隊放在合理的位置;好的戰法可以簡化戰場上不必要的操作,發揮出各部隊最大的潛能。同時,明確的陣法還可以避免一線武將之間不必要的齟齬,大大提高作戰效率。
-
7 # 魯sh濤
首先,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陣法是古代戰爭不可或缺的作戰形式,所謂的陣法,就是指軍隊進到戰區之後所展開的作戰狀態。而且古人的陣法是很有講究的,而好的陣法往往能夠以寡敵眾。
關於這方面,相關專家曾經詼諧地說:“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並不是街頭混混,大家拿著刀槍衝上去一陣砍殺,人多勢眾、下手狠毒就能勝利。如果真的是那樣沒有陣型,豈不是耍流氓嘛!”所以,打仗也要有打仗的樣子。
一般佈陣主要得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指揮官的位置、陣中兵器的排列分佈、各兵種的行進速度差異應該如何搭配、佈陣的地形是否利於兵力展開、敵軍的武器和兵種以及訓練程度。
例如,指揮官一般是處於一個便於觀察指揮但是不容易受到攻擊的位置;像弓箭手這類無法肉搏的兵種必須要有長矛手之類的其他步兵保護;騎兵在行進的過程一定是在主陣的兩翼,這樣在進攻的時候,不會被步兵擋住前邊的去路......
也就是說,不同的隊形要與不同的陣法配合,而對付不同的兵種也要要相應的陣法。這就需要指揮官必須能夠熟練操練陣法。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這是孫子兵法強調的“六如”,其實,這正代表了陣法操練的最高境界。強大的軍隊不僅要做到整整齊齊,還要在面對強敵衝鋒時陣型不亂,面對不同敵情,陣型要快速變換。
我們常常的提到的古代陣型有:錐形陣、八卦陣、長蛇陣、方圓陣等等,不一一詳解。
古代打仗的陣法是一門學問,而到了現代,陣型更重要了。很多奇怪的陣型背後都有複雜的科學設計,蘇軍在二戰前的作戰手冊,幾百頁只有十幾頁是說防禦陣型的,到了後期,手冊有一半都是防禦陣型的內容。顯然,變換後的陣型後對德軍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比起陸軍,海軍和空軍對隊形的要求更加嚴格,因為相比士兵,海、空軍的單位數量更少,都是機械化單位作戰,運動速度,轉彎半徑,火力投射速度,基本都是定死的,因此可以完全當作幾何學問題解決。這要是沒點文化,還真打不了現代戰爭。
現代戰爭的陣型,筆者以現代作戰中的坦克為例,分兩類:
一、攻擊陣型
1.交叉陣型:其核心是前頭的坦克進行火力支援,後面的坦克衝鋒,等後面的坦克到前面之後,之前前面的坦克衝鋒,後面的坦克火力支援,交替攻擊。
2.鍥型陣:其核心是使用裝甲厚的重型坦克在前面開路,中輕坦克殿後,遇敵人時,重型坦克不動並開火吸引敵人火力,中輕坦克趁機衝鋒打擊敵人。
3.T形陣型:其核心是以一輛重型坦克開頭,其他坦克在後面一字排開,是一種普遍的預備陣型
二、防禦陣型
1.口袋型陣型:將幾輛穿透力強的坦克一字排開,兩翼佈置幾輛坦克攻擊敵人坦克側面。
2.L型陣型:此陣型應該是口袋陣型的一種升級版,適應力較強。
3.一字陣型:聽名字就知道怎樣擺陣了,一字擺開,佈置容易簡單。
4.V型陣型:此種陣型適用坦克較少時,只能做臨時防禦。
-
8 # 昭陽說古人
與現代想必,古代都是“短兵相接”,有人會說箭、弩、投石車這些遠端武器,但是別忘了這是和現代相對比的,箭的最大射程也只有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大概在100米多一點的樣子。和今天的洲際導彈射程比起來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冷兵器時代,隊伍的隊形與佈陣有些重要的實戰意義。因此也留下了各種陣型和陣法,歷史上作用陣法而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數不勝數。其中不少戰爭還有史書記載的,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毋庸置疑,要佈陣且必須佈陣的
-
9 # 該名稱不好想
肯定要佈陣。所謂的佈陣就是把手上的各兵種、武器進行有效的融合,揚長避短,保護自己,打擊敵人。
在商周時期,打仗打的是君子仗,就是大家約好時間約好地點,面對面把部隊展開,也就是佈陣。統帥往坐高臺上一坐,仔細盤算一下自己打不打得過,然後一抹鬍子,開幹或者開溜。典型的就是牧野之戰,聯軍打破常規,半夜偷摸到達預訂戰場,排好陣型。等商軍慢悠悠到達戰場,迎接他們的就是聯軍的長矛石斧,擁有人數優勢的商軍很快就被擊潰了。
戰國以後,戰爭的節奏越來越快,軍制越來越完善,那種龐大的戰陣逐漸變成若干小陣的集合,這種小陣由一到兩個兵種組成,作戰時幾個小陣相互配合,靈活多變,能攻能守。大陣往往用來佈置營地和大型防禦陣地。典型的就是長平之戰白起的車陣,利用戰車、弓弩手、近戰步兵組成的車陣擋住了40萬趙軍的拼死突圍。這種作戰方式在現在也是絲毫不過時。
明朝戚繼光發明的鴛鴦陣,大小三才陣等,除了對個人勇武的要求外更加講究相互之間的配合。使得個人武力、兵器都不佔優的明軍能夠輕鬆碾壓倭寇,成為現代班組戰術的鼻祖。到現代,解放軍的33制步兵戰術,甚至反恐特警的“CQB戰術”其實也是一種典型的陣法,透過人與人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的默契配合,最大限度發揮人和武器的優勢。
-
10 # 一紙留香
首先,答案毋庸置疑是肯定的,陣法是古代戰爭不可或缺的作戰形式,所謂的陣法,就是指軍隊進到戰區之後所展開的作戰狀態。而且古人的陣法是很有講究的,而好的陣法往往能夠以寡敵眾。
一般佈陣主要得考慮以下幾個因素:指揮官的位置、陣中兵器的排列分佈、各兵種的行進速度差異應該如何搭配、佈陣的地形是否利於兵力展開、敵軍的武器和兵種以及訓練程度。
例如,指揮官一般是處於一個便於觀察指揮但是不容易受到攻擊的位置;像弓箭手這類無法肉搏的兵種必須要有長矛手之類的其他步兵保護;騎兵在行進的過程一定是在主陣的兩翼,這樣在進攻的時候,不會被步兵擋住前邊的去路......
也就是說,不同的隊形要與不同的陣法配合,而對付不同的兵種也要要相應的陣法。這就需要指揮官必須能夠熟練操練陣法。
“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霆”,這是孫子兵法強調的“六如”,其實,這正代表了陣法操練的最高境界。強大的軍隊不僅要做到整整齊齊,還要在面對強敵衝鋒時陣型不亂,面對不同敵情,陣型要快速變換。
我們常常的提到的古代陣型有:錐形陣、八卦陣、長蛇陣、方圓陣等等,不一一詳解。
回覆列表
古代陣法太多了,總結下吧,首先陣法在漢朝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等。後來到了宋朝,打仗陣法發展到頂風。有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天地三才陣,四門兜底陣,五虎群羊陣,六丁六甲陣,七星北斗陣,八門金鎖陣,九字連環陣,十面埋伏陣。
這裡陣法我想說的,行軍十陣,最常用的是方陣。打仗十陣,最常用的是一字長蛇陣。這裡簡單介紹下一字長蛇陣
顧名思義,一字長蛇陣,一條龍的作戰方式,厲害之處一、擊蛇首,尾動,卷; 二、擊蛇尾,首動,咬; 三、蛇身橫撞,首尾至,絞!這個陣法一直應用到二戰時期(參考二戰國共行軍方式),其他的陣法並不常見,所以本人無從解答,如果有知道的,望評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