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倩月

    韓信曾經說過,他會“儘可能多地”領導他的軍隊。這一次,他有了七十萬大軍,終於有機會真正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給楚國軍隊以致命的一擊。這久即消滅,項羽只留下十萬人左右的兵力,楚漢的實力對比出現了根本的轉折。立於不敗之地的楚王,雖然一次次地後悔輕視了韓信,但戰鬥仍在繼續。回顧當年鉅鹿、彭城之戰,項羽以少軍之勢,打敗了50萬、60萬敵軍。現在他仍然有戰鬥的資本和創造戰爭奇蹟的機會。但這一次,他面對的是一個真正的對手,韓信。在漢朝軍隊的另一邊,韓信手裡拿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仍然不敢小看項羽這樣的亡命英雄,並像以前一樣小心翼翼地部署他們。他的計劃是把軍隊分成五組,包圍楚軍。他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為前軍,劉邦率領中軍,有左、右、後三軍。調兵完畢後,韓信率領前線部隊,帶領項羽出征。經過一場激烈的戰鬥,韓信仍以佯攻失敗的計劃引誘敵人,率軍撤退。

    不管戰爭結局如何,韓信將軍的戰功、西楚霸王的豪氣永遠被後人銘記

  • 2 # 減水書生

    垓下之戰的兵力對比

    首先是劉邦方面的四大兵團:

    韓信的齊國兵團,兵有銳氣、將有戰心,而且還有灌嬰的騎兵兵團,大約30萬。

    彭越的梁國兵團,聽說要封王了,所以彭越舉國來戰,大約10萬。

    英布和劉賈的九江兵團,漢卒兩萬,收九江兵和楚國降卒,也能有10萬。

    劉邦的中央兵團,這是一支跟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磨戰了好幾年的軍隊,大約20萬。

    其次是項羽方面:

    這就比較簡單了,主要是從成皋滎陽前線帶下來的,因為楚軍的龍且部20萬倍韓信給消滅了,而且韓信大軍此時也佔了彭城,所以沒有補充,應該在10萬人左右。

    所以,粗略統計是劉邦70萬戰項羽20萬。

    垓下之戰是怎麼打的

    以少勝多,有時候靠精銳、靠戰心、靠將有死心、靠兵無退路,倒可能好打一點兒。

    以多勝少,有時候真心不是啥優勢,人多麻煩就多。

    劉邦能點十萬兵,這都得是名將的水平,但他可點不了70萬兵。

    所以,只能讓兵仙韓信來組織垓下之戰了。

    而且韓信也沒把這七十萬人全用上,他一個人坐鎮中央,也沒電報、也沒電話,根本調動不了這麼多人。

    所以,真正動手幹項羽的也就劉邦軍團和韓信軍團,因為這兩個軍團最強。

    而彭越軍團和英布軍團,全做預備隊。

    為了防止項羽中央突破而追亡逐北,再上演一次彭城之戰,所以,韓信擺出了一個大縱深的五兵陣。

    第一陣韓信領兵;左翼第二陣孔江軍領兵;右翼第三陣費將軍領兵;中央第四陣劉邦領兵;後備第五陣周勃領兵。

    為什麼要這麼擺陣?揮軍衝過去就揍,揍死就喝慶功酒不行嗎?

    不行。因為這是打仗,不是打群架。

    劉邦他們敢衝過去,項羽就敢衝過來。

    劉邦人多,人多勢眾則心不齊,所以士卒們不見得就死戰。

    而楚霸王兵少,兵少就是哀兵,哀兵就會給你來一場背水之戰,直接沖垮劉邦的幾十萬大軍,然後各個擊破,繼續教訓劉邦怎麼做人。

    垓下之戰還得四面楚歌聲

    韓信進軍,然後被楚霸王給打回去了。

    於是項羽大軍突進,就是要玩重點攻破而後中央突擊,直接衝亂整個漢軍集團。

    但這時候,左右兩翼的第二陣和第三陣殺將過來。

    於是,項羽軍腹背受敵,突擊也就突擊不了了。

    項羽軍剛一勢弱,韓信則再次整兵突進。

    於是,韓信打敗項羽。

    垓下之戰首日交鋒結束,項羽損失慘重,具體數字不好統計。

    反正項羽的哀兵,肯定是必勝不了了。

    是日夜,四面楚歌聲,項羽楚軍軍心動搖。

    漢軍之中如此眾多的楚軍將士,這說明劉邦已經平定楚地了。

    實際上,也差不多平定了,因為彭城已經陷落、九江國已經降漢。

    軍心散亂,深知兵法的楚霸王知道:這仗已經沒法打了,因為兵無戰心。

    楚兵這時候就想著怎麼跑和怎麼投降了,肯定不回去玩命了。

    於是,項羽唱了一首歌,唱死了大美女虞姬,然後帶著一隊精騎逃跑了。

    最後的結果就是項羽沒跑出去,於是烏江自刎。

  • 3 # 改變世界的智慧我有

    歷史上記載韓信用十面埋伏陣打敗項羽.何謂十面埋伏,字面解釋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垓下之圍漢軍六十萬.楚軍十萬.但漢軍韓信兵團大多是新招募之兵,經驗、協同性根本難敵久經戰陣且勇悍的楚軍,況且是項羽帶隊衝鋒和指揮.野戰能力強加之哀兵.但求決戰.劉邦軍團憑城牆要塞與楚軍對壘還勉強,垓下之戰前還被楚軍打敗一次,奈何楚軍軍糧不濟急於東歸而撿條性命.彭越、英步等軍團兵力有限.漢軍的優勢是各軍團領導一致決定,不能放項羽這隻老虎歸山.必須在垓下圍而殲之.六十萬新漢兵對陣十萬決心拼命的老兵.除了韓信,換做旁人做總指揮,未必能在垓下消滅項羽這隻老虎.帶兵多年的項羽明白楚漢兵力對比優劣.決戰之初還是有一定自信再創一次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的.

    韓信如何用十面埋伏打敗項羽.具體情況其實沒幾個人說的清.就像漢尼拔用了什麼戰術以少勝多打敗羅馬兵團.但今天我就用一個比喻把韓信的十面戰術給各位說清楚.其實很簡單,韓信利用項羽軍糧少急於決戰的心理,把楚軍分為蛇頭、蛇身和蛇尾.各軍團圍住蛇後,避蛇頭,擊蛇身、攻蛇尾.蛇頭即楚軍衝鋒部隊.蛇身為跟進掩護部隊,多為步兵.蛇尾即後勤糧隊等.同時以帥府旗幟引誘項羽出擊,製造各軍團擊蛇身攻蛇尾的時機.垓下之戰初期,項羽的攻擊出其順暢,但蛇頭的衝鋒根本沒對漢軍造成實質傷害,但自己的部隊後方遭漢軍嚴重打擊不得不回救後方部隊.韓信把漢軍變成一個移動包圍攻擊圈.隨楚軍移動、時刻包圍,隨時攻擊楚軍薄弱環節.讓楚軍求決戰無期,帶大部隊突圍無望.真真的十面埋伏.經過幾夜四面楚歌的心理摧殘,絕望的項羽丟下八萬久經戰陣的楚軍率八百輕騎突圍而出.八萬楚軍哀兵在沒有有效指揮下成為漢軍案板上的羔羊.垓下之戰.韓信完勝.

  • 4 # 喜歡歷史的IT男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撕毀鴻溝約定,率部出固陵東進,同時命韓信南下,彭越西進,漢將劉賈會同英布北上,會戰霸王項羽

    12月,雙方在垓下展開最終的決戰,楚軍兵力10萬,漢軍及諸侯軍兵力70萬。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漢軍的指揮官換了,霸王項羽面對的不在是那個在他手下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的老對手漢王劉邦了,而是那個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大將軍韓信。普天之下,唯一能跟霸王一戰的韓信!

    這是當世最強的兩位軍事家之間的較量,一個是兵形勢的最強存在,個人神勇,千古無二;一個是兵權謀的最高境界,世稱“兵仙”、“神帥”。(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兩人自掌兵來,皆無敗績。霸王項羽,靠的是他那強力的攻擊力,鉅鹿之戰也好,彭城之戰也罷,普天之下,沒有任何人能抵擋住他天生神勇帶來的強大沖擊!而韓信呢,擒魏、取代、破趙、脅燕、擊齊,百戰百勝靠的是胸中的兵法權謀與韜略。今天他相信自己即將成為抵擋和破解項羽攻勢的第一人,在他那長長的軍功上在加上一筆滅楚的功勞。

    對決正式開始,韓信命令劉賈、英布自南包圍楚軍,彭越自北包圍楚軍。韓信自己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漢王劉邦率部跟進韓信,將軍周勃在劉邦後面斷後。

    而被圍在中間的十萬楚軍,一無援兵,二無糧草,進不是,退不能,守也不成。此時此景,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等死。但是,等死永遠都不會霸王項羽的選擇,進攻才是霸王項羽的風格,面對韓信的十面埋伏,他率領自己的鐵騎,準備向韓信、劉邦所在地發起了進攻,實施斬首行動,可惜了這注定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計劃,韓信前面有30萬大軍,劉邦前面有韓信的30萬大軍和自己的10萬大軍,即將項羽搞定了這40萬大軍,劉邦後面還有周勃的軍隊可以掩護逃跑。

    此時的項羽並沒有想這麼多,他率領自己的10萬大軍,騎兵在前,步兵在後,不計後果,狂放暴雨般向韓信殺將過去。韓信大軍抵擋不住,迅速後撤。霸王實在太勇猛了,一馬當先,遇神殺神,遇佛殺佛,一連攻破漢軍數道防線,直衝韓信本人而來。在這緊要關頭,漢軍的左右兩翼部隊一起出動,圍攻楚軍,並將楚軍沒有跟上的步兵跟項羽截開,分別消滅,項羽無法繼續進攻了,只能回軍救援後方步兵。可是當他剛剛回頭的時候,一直後退的韓信立馬全軍壓上,瘋狂反撲。

    項羽再也無力攻擊了,只能全軍突圍,退回垓下,暫作休整。當天夜裡,漢軍重重包圍了楚軍。夜深人靜的時候,對面漢軍突然傳來了若隱若無的楚歌,慢慢的唱的人越來越多,楚歌的聲音越來越大。悲愴的歌聲響徹了夜空,衝擊著每一個楚軍士兵,喚起了他們的思鄉之情,他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白髮蒼蒼的父母,想起了期盼自己回家的妻兒。漸漸的,楚軍軍心大亂,紛紛棄軍而逃。

    這時候,項羽也被歌聲驚醒了,難道劉邦已經把所有的楚地拿下了嗎?怎麼這麼多人會唱楚歌。聽著悲愴的楚歌,看著漸漸動搖的軍心和不斷逃亡計程車兵,面對著已去的天下大勢,望著自己心愛的女人虞姬,撫摸著跟隨自己征戰多年的寶馬烏騅。霸王項羽不由得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完後,霸王項羽心如刀割,淚如雨下,左右皆泣不已,一旁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完後,為了不拖累霸王,為了讓項羽儘早逃生,虞姬揮劍自刎!項羽還沉寂在悲傷中,他心愛的女人已經倒地身亡了。他向前一步,抱住倒地的虞姬,就像抱著一把絕望的空氣,只能縱淚而流,誰說霸王無情,誰說英雄無淚,無情無淚只是沒到傷心時!!!

    虞姬死了,霸王項羽擦乾了眼淚,帶著800名騎兵,趁夜撕開了漢軍的包圍圈,向南遁去。等到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跑了。這還得了,趕緊派人去追,於是騎將灌嬰率五千騎兵發瘋似的追向項羽,前邊項羽拼命的跑,後面灌嬰發瘋的追,等到項羽渡過淮河,身邊就只剩下100餘名騎兵了。

    沒辦法,虎落平陽,形勢比人強,他只能接著繼續逃,等逃到陰陵的時候,不幸的是項羽迷路了,更不幸的是,他問路邊一個農夫通往彭城的路,這個農夫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把他引向了一條通往沼澤的路。霸王鬱悶極了,但也只能原路返回,結果碰到了追來的灌嬰。

    沒辦法,既然碰上了,那就開打唄,一陣衝殺後,霸王再次衝突重圍,向東遁去,當他到達東城時,身邊只剩下了區區28騎。而追上來的漢軍騎兵有數千人。28人對幾千人。項羽知道自己這回徹底不能逃脫了。這反而激發了他的英雄氣概,他對身邊的28名部下說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然後將28人分為4隊,各自向四個方向突圍。這時,漢軍從四個方向密密麻麻的圍了過來,可是,在霸王眼裡,這無數的漢軍又有何懼,他對身邊的騎兵說:我先給你們斬殺一將。說完像一陣龍捲風一樣,向漢軍衝去,漢軍看這陣勢,紛紛潰退,一名將領瞬間就成了霸王手下的冤鬼了。

    但是,漢軍還是鍥而不捨,當霸王跟衝出重圍的騎兵匯合後,漢軍再次追了上來,霸王怒了,他猛虎一般一樣向漢軍衝去,瞬間斬殺漢軍都尉,殺漢軍數十百人,自己僅僅傷亡2人。然後趁著被打蒙的漢軍沒緩過神的時候,帶著剩餘26騎向烏江逃去。

    這時烏江亭長正在泊船以待,隨時等待霸王到來,等項羽到了烏江後,他對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霸王笑了,這笑是悲涼的,也是欣慰的。欣慰的是,當他走投無路的時候,江東父老還惦記著他,這天下還有自己的一塊立足之地。悲涼的是他曾經叱吒風雲,號令天下,如今落魄歸來,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這一刻,他決定放棄渡江: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此時,漢軍又追了上來,霸王將寶馬烏騅送給烏江亭長,然後命令所有騎兵全部下馬,手持兵器,迎戰漢軍,他率先衝入漢軍軍中,獨自擊殺數百人,身上只不過負了十餘處傷而已。正當他殺得起勁時,突然看到一個老熟人,漢騎司馬呂馬童,他停下了廝殺,指著呂馬童說:這不是我老友呂馬童嗎?呂馬童定睛一看,果然是霸王項羽,他指著項羽對身邊的王翳說:“他就是項王,千萬不能要讓他跑了”

    罷了,罷了,本是故人,成全他功名就是了。於是對呂馬童道:“我聽說劉邦花千金加封萬戶侯,來購買我的人頭,相識一場,今天我把人頭就送給你吧”,說完自刎而死。

    西楚霸王死了,王翳一刀砍下了他的人頭,接著,漢軍騎兵一下子湧上來,對著霸王的屍體狂砍亂切。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四個人把霸王的屍體拼湊,接上王翳砍下的人頭,不錯,正是傳說中的西楚霸王項羽。

    西楚霸王死了,這個歷史上最勇猛的人最終還是謝幕了。但他在青史裡留下了重重的一筆,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唱,著名杜牧有詩云: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宋代著名女詞人有詩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他雖然死了,他雖然敗了,但是,千百年來,無數的人都為他的烏江自刎惋惜落淚,為他的不肯過江東而扼腕嘆息,為他和虞姬之間的愛情而潸然淚落!!!

  • 5 # 何處是家鄉

    具體戰鬥過程不必贅述,只想就項羽其人說幾句話。

    項羽戰敗身死並不意外,他是典型被寵壞的孩子。就個人武勇而言,他非常出色,做一個方面大元一定合格,但他不適合做統帥,更不適合做國王君主。

    能做統帥的,必須可以聽進下屬的勸告,做到會識人會用人。能做到君主的則不但會識人用人,還需要懂得平衡各方勢力,需要隱忍時就能隱忍,需要心狠手辣時則毫不手軟,不會瞻前顧後。看看項羽一生的對手,劉邦夫妻二人都是這樣的角色。

    項羽逃出包圍後,只不過因為無臉見江東父老就自刎烏江,其實他不是無顏見江東父老,而是不能接受自己會失敗,一次慘敗就徹底擊垮了他的自信。

    他一生過於順利了,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風浪,尤其是他從內心根本看不起對手,從沒有把劉邦與韓信看做是和自己一個量級的競爭者。因為過於強大的自信,他才在鴻門宴上輕易放走了劉邦;因為過於自信,他才氣死亞父範曾不放在心裡;也因為過於自信,像韓信這類英雄豪傑一定有不少離開他,而他卻從不在意。

    垓下被圍原本只是一次失敗而已,雖然狼狽卻並沒有到絕路,就算他的精銳部隊盡失,可只要逃了性命照樣可以捲土重來,韓信當年受胯下之辱比這慘多了,劉邦為了逃命親骨肉都踹下車,哪個都比項羽差得多,可他們都能振作精神,唯獨霸王項羽精神上受不了,只能一死了事。

    年輕時候受一些挫折,看來還是非常重要的,要比天下揚名後再受挫折強得多。

  • 6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

    在公元前203年,項羽和劉邦對峙於廣武。項羽因為糧草不繼,而劉邦因無法調動韓信,彭越兵力不足。於是兩個大佬雙方談和,以鴻溝為界劃分天下,於是為楚河漢界的典故了!

    項羽引進南歸,陳平和張良都認為天下大半已歸漢,眾諸侯又都依附於漢,所以建議劉邦趁著楚軍疲憊,偷襲楚軍,一舉殲滅項羽,免除後患。但是韓信和彭越未能出兵,劉邦又被項羽打敗,退守陳下。為了讓老部下韓信和彭越出兵,劉邦忍痛將陳以東的封給韓信,淮陽以北封給彭越。韓信和彭越果然出兵,合圍項羽。同時又命劉賈聯合英布,五路大軍包圍項羽。在垓下進行了一場大決戰。

    五軍陣奇襲楚軍

    韓信與其他漢將,相繼與劉邦會師。 實力倍增的漢軍氣勢如虹,一鼓作氣追擊楚軍,直至垓下。 劉邦這才將兵權交給韓信,讓他全權指揮戰事。 韓信曾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這一次他擁有70萬兵力,終於有機會真正施展領兵能力,給予楚軍致命一擊。 此長彼消,項羽身邊僅剩下10萬人馬,楚漢的力量對比出現根本性的轉折。 神勇無雙的楚霸王,雖然後悔一次次輕視了韓信,但鬥志依舊。 回想當年的鉅鹿、彭城之戰,項羽都以極少的兵力大破五六十萬敵軍,現在他仍有作戰的資本,仍然有機會創造戰爭奇蹟。 但這一次,他面對的是真正的對手韓信。 再看漢軍這邊,韓信手握重兵,對項羽這樣的末路英雄仍不敢小覷,像以往作戰那樣精心部署。 他這次的計劃是兵分五路,合圍楚軍。 他本人率30萬兵為前軍,劉邦率大軍居中,另有左路、右路及後軍。 調兵完成後,韓信率前軍叫陣,引項羽出戰。 一陣激戰後,韓信仍以佯敗之計誘敵,率兵撤退。 自負勇猛的項羽一味猛攻,不料追至左、右路漢軍的埋伏地,楚軍側翼立刻遭到漢軍奇襲。 這時韓信回兵反擊,三路漢軍夾擊之下,項羽被殺得措手不及,折損大半人馬,率殘部回營堅守。

    四面楚歌的由來

    韓信初戰告捷,卻不急於進攻,而是率軍從四面包圍楚軍。 倖存的楚軍,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加上嚴冬時節,處境十分悽慘。 忽然,軍營四周傳來陣陣楚歌聲。 將士們聽到家鄉的歌謠,瞬間湧上思鄉之情,個個鬥志全無。項羽聽到後,也大驚失色,“漢軍已經都佔領楚地了嗎?為什麼軍中有這麼多楚人呢?”這一晚,項羽輾轉無眠,在帳中借酒消愁,對身邊的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罷,他淚流滿面,身邊的將士也泣不成聲。還未出戰,士氣已被擊潰,這就是韓信“四面楚歌”的心理戰術。 項羽自知無法戰勝韓信,決定帶領八百多名江東子弟趁夜突圍。 天亮時,漢軍才發覺項羽逃走,灌英奉命率五千漢軍追擊。 一路上,項羽和漢軍激戰,不斷損兵折將,至淮河只有100多人追隨;當被農夫誤導陷入沼澤時,他身邊只有28名騎士了。項羽預感自己難以倖免,不再逃跑,對將士說:“我起兵至今八年,身經七十多場戰鬥,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才稱霸天下。今天我被困在這裡,是天要亡我,並不是作戰的過錯。”他又說,如果今天真的註定喪命,他也要決戰到底,連勝漢軍三軍,幫助將士突圍。 漢軍很快追趕上來,重重包圍,項羽鎮定自若,把將士分成四隊,準備向四方出擊。

    西楚霸王最後的英姿

    項羽與楚軍相約在對面山坡的三處地方會合,他高呼一聲:“我替你們拿下一員漢將!”便身先士卒衝入漢軍軍陣,如入無人之境,很快斬殺一名漢將。 他又在軍中縱馬馳騁,斬殺數十名漢軍,三進三出,依約在三個地方與楚軍會合。 而身邊的楚軍,僅僅損失兩人。 這20多人,無不佩服項羽的神勇。 楚軍一路逃至烏江,烏江亭長早已乘船等待多時。 他請項羽快速渡江逃生,回到故鄉,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項羽卻說:“上天要亡我,我渡江干什麼?從前八千江東子弟跟著我打仗,如今沒有一個人回去,我有什麼顏面面對江東父老?”他把多年來保護他出生入死的烏騅馬贈送給亭長,又讓將士們都下馬,與追來的漢軍短兵相接。 混戰中,項羽遇到一個老友,對他說:“聽說劉邦花重金買我的人頭,不如送給你做個人情吧!”說罷,楚霸王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後,諸侯爭霸的亂世終於完結,中華大一統的新王朝隨之而來。 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裡,韓信征戰天下,百戰百勝,功不可沒,而項羽氣吞山河的豪情也永遠為後人銘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這詩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