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佐領大人

    辛亥革命的成功離不開清朝皇室的退步禪讓,革命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孤注一擲的打,辛亥革命也很難取得成功,另外從張勳復辟就能看出滿清皇室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滿族在當時的社會各界都扮演者精英人群的身份,溥儀被處死非常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滿蒙一家眾所周知,大清三百年一直是蒙古人扮演者血肉長城的角色各個蒙古王爺都得叫溥儀一聲大汗,殺了溥儀無異於讓當時國內不安定的氣氛更加緊張

  • 2 # 遠方也許是憂傷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號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

    他的簡歷可以這麼寫。

    1908年—1912年2月12日(3年)清

    1917年7月1日—7月12日張勳兵變溥儀復辟(12天)民國

    1932年3月1日—1934年2月28日任偽滿洲國執政(3年)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1934年3月1日—1945年8月15日為偽滿洲國皇帝(11年)偽滿洲國(傀儡政權)

    這個簡歷估計算的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吧。

    形容他其實可以用電影《三毛從軍記》裡面的那句話“我們都是小人物”。溥儀從頭至尾都是個小人物,從做清朝最後的皇帝的時候就不是他能夠決定的未來了,無論做什麼都已經有人幫他安排好了,不聽從就是死,從而養成了對誰都是言聽計從,對誰都是卑躬屈膝。其實他也萬萬沒想到的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能夠活著,並且做到了政協的位置。也算是圓滿的結局了吧。

    最後用他的那句話結束這段就是:“沒想到,我回個家還得買門票了。”

  • 3 # 陳大舍

    因為沒有理由殺,溥儀雖然是亡國之君,但是卻是隔代的亡國之君。亡清者為民國政府、亡滿洲國者為蘇聯,而溥儀自始至終都沒有和新中國作對,彼此無冤無仇,何必濫殺?而且歷史上這都是有例在先,這是幾千年下來的“規矩”。

    自古以來,亡國之君不得良死者不絕於史,但是都是敵對政權之間發生的事。比如秦滅六國,殺韓王安、魏王假就很具有代表性。韓王安降秦後被囚於陳,後來陳地百姓起義抗秦,秦國君臣怕韓王安被救出於是就將其殺害;魏王假是激烈守城抗秦,戰敗被俘,殺紅眼的秦軍就在大梁城破之後殺了魏王假。這種事算是殺害降王的先例。此後天理報應,楚上將項羽入咸陽之後又將無辜的秦王子嬰殺害……

    因為戰國末期到漢朝開國的這段歷史過於慘烈,所以此後的幾百年間儘量不殺害亡國之君,儘量做到“光榮革命”。比如,漢獻帝禪位於魏,封山陽公,善終;魏元帝禪位於晉,封陳留王,善終 ;漢后帝出降於魏,封安樂公,善終;吳末帝出降於晉,封歸命侯,善終。此後五胡亂華,匈奴主劉聰俘晉懷、愍二帝,皆被殺害,算是又開濫殺降王的惡例。此後從五胡亂華到五代十國,亡國之君十有八九都是不得善終。

    至宋朝,開國的太祖太宗兄弟基本以寬大仁厚為德性。所以降王多能瓦全。後蜀、南漢、北漢、南唐降王皆善終(關於李後主被“牽機藥”毒死是傳說),而吳越錢王一門在宋朝更是簪纓相繼,相業顯赫。此後改朝換代多為不同民族之間的爭鬥,有的降王能夠寄人籬下的活下去,如宋徽宗、欽宗、宋恭帝、遼天祚帝;也有難逃一死,如夏末帝;還有的不願做俘虜,以君王的身份戰至最後一刻,如金哀宗、金末帝、宋祥興帝。

    大明開國之後對前代帝王都以寬大相待,如元順帝出逃漠北;太子被俘後封崇禮侯,放回漠北,後繼位為元昭宗。而北元后主天元帝則是被韃靼可汗也速迭兒襲殺。即使是僭偽之君如偽夏主明昇、偽漢主陳理也是給予優待,之後送到高麗。如明昇還成三韓世家之祖,子孫繁衍至今。

    大明雖然禮遇降王,但是卻沒有善報。除明毅宗於煤山殉國之外,明悼帝(明毅宗太子)、明安宗、明紹宗、明紹武帝、明昭宗、監國潞王不是降清被殺,就是被俘殺;僅監國魯王一人漂泊海上,依鄭成功終老於金門。

    所有這些被新政權殺害的亡國之君都是因為曾經直接的相互對抗,所以結下怨仇,故而難逃一劫。至於對於隔了朝代的亡國之君,大多都是優待。比如前涼悼公降前秦,之後又南歸東晉,被朝廷恢復西平郡公之爵,年逾花甲富貴終老;五代馬楚末主希崇被南唐所滅,囚於揚州,後周佔領揚州後復以希崇為羽林大將;威震西南的大理國至天定賢王段興智時便為被蒙古所虜,封大理總管,至明初,末代總管段世被送至金陵,授世襲永昌衛鎮撫之位。

    所以說,不殺隔代的亡國之君,乃是中國歷史上的慣例,開國領導人誰也不會去破壞這個傳統。

    最令後世唏噓不已的亡國之君是秦王子嬰;最有爭議的亡國之君是明毅宗。

    亡國……

  • 4 # 阿呆呆搞笑原創

    感謝邀請!歷朝歷代,末代皇帝的下場大多比較悽慘,但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卻始終沒人殺他,這是為什麼呢?這主要有原因第一,溥儀的那個年代,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善良的。對於一個只有6歲的孤兒寡母,沒有誰真能忍得下心,下得了手。其次,雖然大清朝滅亡了,但其貴族大臣們依然還有,並且還很團結地擁護溥儀,在這種情況下,即使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後,也不敢把溥儀給殺了。出於政治考慮,他也不敢太失民心,成歷史的罪人。因此,他只是趕走了溥儀,沒有殺他。

    第二,不殺可以團結滿族人。中國五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經深入人心,短時間內是不可能改變的,即使溥儀退位,民間還是有不少人把他當成高高在上的皇帝,尤其是滿洲蒙古人,高層大多都是皇室宗親,以溥儀馬首是瞻,所以總的來說,溥儀在民間影響力還是很大的,不管哪方勢力殺他,都是百害無一利,平白為自己樹立敵人。

    再次,溥儀還有利用價值。日本國就充分的知道這一點,於是妄圖利用溥儀來號令中國,以此來達到全中國都能聽從日本的。另汪偽政府也是聽令於日本的,所以在日本方的干預下,汪政府自然也不敢動溥儀了。 最後一點特別重要的是,溥儀身為滿清皇帝,但並沒有做太多對不起人民老百姓的事,因此,於情於理,都該給他留條活路,以顯示社會主義與滿清不同以往的偉大精神。溥儀趕上了社會主義的好時代,因此得以壽終正寢,優待到老,安享晚年了。

  • 5 # 牧漁子

    亡國之君被殺的基本都是因為活著會影響當時的政局,對繼任者產生威脅。但溥儀沒有對任何人產生威脅。殺了他,不利於團結滿清舊部,也不利於民族團結。一、歷史上的末代皇帝被殺,都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力量或影響力觸動時局。

    比如,唐哀宗李柷作為正統王朝的皇位繼承人,有不少忠實粉絲,如果他活著並有心思復國,估計也有不少追隨,朱溫最後還是沒有放過他。又比如晉恭帝司馬德文,被劉裕廢掉後本想去安安生生作個零陵王,但晉朝經營百年的家族勢力也不容小覷,後來還是被一床被子結果了性命。宋少帝趙昺也算是被逼到了絕路上,君臣跳海自殺,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殉國。反正這些末代帝王基本都沒有什麼好結果。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曹氏篡漢的時候,漢獻帝劉協得到了善終。原因很簡單,劉協自從登記以來,從來沒有親政過,沒有培養自己的勢力,而曹操經營了幾十年的朝廷早就不是漢獻帝的了。所以,劉協對曹氏根本構不成任何威脅,反而曹丕需要這個姐夫的以堯舜之德禪位給他,為符合法統找個依據。

    溥儀登基時是個三歲孩子,六歲就退位了,當然不會有什麼能力掌控大局。而清末的內憂外患,早已導致清政府掌控江山能力嚴重降低。地方勢力的崛起,革命黨起義,鎮壓反叛者的隊伍都調不動,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但最後押的這個寶也押錯了,袁世凱成了清朝的掘墓人。南方革命黨控制了一大半地區,各省紛紛獨立,袁世凱控制整個北方。這裡已經沒有了清政府的死黨。你說這個時候溥儀和漢獻帝劉協的處境是不是已經很像了。所以,這個時候已經沒有殺他的必要了。再說了,袁世凱還不想擔這個家臣弒君的罵名呢!

    二、滿清舊部和滿族的子弟數量還很多,況且有不少控制著北方的重要經濟產業,不殺溥儀有利於團結這些力量。

    驅除韃虜是孫中山提的,可不是袁世凱提的。說實話,袁世凱心裡還真有個大中國的夢想,所以實行的是民族平等的政策。滿族百姓自從清軍入關開始,就已經源源不斷遷入華北地區,甚至江南等地,早已融入漢族的文化圈內,成為中國一個不可缺少的少數民族。況且,滿人入關後控制了大量的財富,直至清末時期,仍然有不少八旗子弟都是靠祖先留下來的無盡資產苟活,還有一些王公貴族活躍在上層社會。這些在民國時期,都是需要團結的物件。如果殺了溥儀,就相當於給滿人傳遞一個訊號——驅除韃虜是民國的政策。這不沒事兒找亂嗎?

    三、溥儀投靠日本人後,在偽滿洲國做了十幾年傀儡皇帝,從蘇聯引渡回來,最後被新中國特赦,是在新中國的法律制度的框架內處理的,不是想殺就可以殺的。

    溥儀在家族成員和清朝舊臣的忽悠下,曾經幹過復辟的事兒,才有後來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的尷尬局面。其實,也是被逼的走投無路了,極度沒有安全感,於是走上了邪路,投靠了日本人,做起了偽滿洲國的皇帝。這段經歷是溥儀產生夢想的時候,但也是最暗無天日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受日本人擺佈,也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認清了自己其實是個“華人”。

    二戰後,作為政治犯被關押在蘇聯,後來參加了東京審判,1950年,溥儀被引渡回國。回來之前,溥儀知道凶多吉少,估計命不久矣,於是在獄中冊立了皇太子毓喦,並向列祖列宗行三拜九扣大禮,一旦自己“駕崩”,也有人能繼承皇位。沒想到回來後,接受改造還挺順利。根據中國法律規定,溥儀被認定了五條罪狀,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最後被新中國根據中國法律特赦。當然,溥儀是個政治犯,不是慘無人道的殺人兇手,當然也沒有必要判處死刑。

    溥儀多虧了生在新時代,如果在1000年前,估計也難逃一死。

  • 6 # 擅長寫作文

    溥儀沒有被殺,這關係到諸多方面的因素。

    一 大的國際環境:

    當時,因為日本戰敗,而偽滿洲也就沒有存在的畢要了,但溥儀作為前朝皇帝,卻是名正言順繼承來的,國際上實際操盤的幾個國家都在密切關注著國內局勢。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和我黨因為某些不可言說的原因,都相互進行了心照不宣的妥協。而國際上也樂見其成。作為皇帝的溥儀,可想而知,是各方實力關注的焦點。

    二 政治因素

    在孫中山總理時期,就提出“五族共和”,而溥儀不僅是末代皇權的象徵,更是滿族當時所謂的領頭人,如果一殺了之,那中國又將進入同唐末時期一樣的各族混亂中。

    三 人為因素

    隨著西學東漸,人們不僅思想解放,也在尋求一種別樣的救國之路。而君主立憲制,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也是一種救國選擇。而從那些遺老遺少們轉化而來的軍閥和佔話語權的新貴族,也不可能讓人殺掉他們的皇帝。張勳復辟(雖然是場鬧劇),也可以看出當時的現狀

  • 7 # 勤勞的貝貝兔

    1908年三歲的溥儀繼位,1912年溥儀宣佈退位時才7歲,也就是如今一二年級的孩子那麼大,民國政府允許清庭在紫禁城,一直到馮玉祥將他們趕出宮。溥儀輾轉到達天津,後跟隨日本到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但只是一個傀儡而已。1945年,40歲的溥儀被蘇軍俘虜。後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大審判,作為證人參與了對日戰犯的審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被引渡回國,關押於遼寧戰犯看守所,1958年,作為第一批特赦人員被釋放。周總理親自過問其生活工作,後成為文史研究員。

    從上面的經歷可以看到,溥儀作為末代皇帝,清庭滅亡時還只是一個孩子而已,他沒有惡劣行為,也不值得被審判。如果他的身份能夠召喚起復闢勢力,那可能也會被害,但是清庭的滅亡是全國性的集體宣佈獨立,組成了民國政府,而作為亡國皇帝的溥儀是透過退位的形式宣告一個朝代結束的,這在古代就類似於禪讓。對於一個禪讓的皇帝,一般沒有人會再去扶持,所以,他的身份也就沒有了威脅。

    此外,做偽滿皇帝是溥儀一生的汙點,或許他也有自己都抱負,但是依賴日本是一個原則性的錯誤,是賣國的漢奸行為,但是他出席東京審判,為制裁戰犯做出來貢獻,也在一定程度彌補了過錯。

    於是在被引渡回國後透過勞動改造,成為了新的公民,又由於他是太多歷史的見證者,所以讓他參加工作,寫了回憶錄,最後得以善終。

    總之,溥儀作為亡國皇帝,他是以溫和的方式退位的,與後來的各方勢力和政權都沒有利益衝突,這是他得以善終的根本。

  • 8 # 劉心羽

    主要的是民國(孫中山)+共和國(毛澤東)兩位領頭人的英名神武,偉大智慧順應了時代的潮流民族復興為己任。提出“五族共和”之平等互敬為前題,其次是帝制專制主義與共和制度的歷史交接不是對溥儀的對接。不殺溥儀是順民心,倡正道。

  • 9 # 曹老師xixi

    清朝滅亡已經到了近現代,世界各國都已文明自居,中國也不例外。要放到古代哪有那麼費事,古代亡國之君極其家族百分之九十都是被屠殺,例子太多不舉例,剩下百分之十則是被軟禁,比如漢獻帝,古代人不需要考慮輿論壓力,不需要考慮國際影響,但和近現代有一點相同,那就是凡是有利於統治的,那都可以商量。

    清廷覆滅,溥儀退位就是這樣,這是革命黨人革命的成果,革命黨人向來以先進自居,因此必然不會同古人一樣野蠻,經過南北和談,清帝退位,簽訂《皇室優待條件》,頒佈《退位詔書》,召集國內外新聞媒體通告世界,宣佈民國建立,這些行為不僅提現了中國的新文明,更得到了世界強國的認可。

    後來溥儀去了滿洲國,日本投降後,被押送蘇聯,後遣送中國,在軍事法庭上被判刑,最後經過改造,出獄成為普通百姓。這一切都要歸功於近現代的文明,凡事都要有法理,無論是誰不能不按套路的屠殺。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早期俄國太子在日本被刺,馬關談判李鴻章在日本被刺,還有後來的南京大屠殺,重慶無差別轟炸,在國際上被世界譴責,造成了惡劣影響的原因,文明時代就不允許做野蠻的行為。

    如果溥儀放在古代,包括清朝皇室早都被弄死了。

  • 10 # 小玥歷史

    我個人覺得:沒必要殺,他已經被關了那麼多年,已經沒有任何能力,對中國也沒有任何危害了。

    但是從名頭看,始終是做過清朝皇帝的,新中國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要推翻的只是腐朽的封建制度,而不是皇帝個人,也不是皇室成員。這也是為什麼民國政府一直答應優待他們,道理應該差不多的,畢竟新政府也要得人心,寬大處理一個沒有威脅的前朝皇帝,我覺得是明智的。

    至於溥儀的那些罪行,一來他沒有直接血腥參與,先是被日本人騙,後來被控制。二來也關了十幾年,也受了懲罰了。

    總的來說他比較幸運,碰到了很多歷史的巧合。但我覺得,死也沒什麼,苟延殘息,沒有尊嚴活那麼多年意義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醫所說的“中滿者忌食甘草”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