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南戲迷精
-
2 # 美麗暢想2
怎麼說呢,喜歡京劇的人會說豫劇土氣,喜歡豫劇的人會覺得京劇太高大上,不易近人。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這也是地方戲的魅力所在,不能說誰好誰不好。俺是河南人喜歡土裡土氣的地方戲河南豫劇洛陽曲劇。但對一些特優秀的京劇也喜歡,四大流派都不錯啊哈哈
-
3 # 王潤璞
我認為是京劇的戲迷多,因為京劇被譽為國粹,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就有四大徽班進京,吸取 融合 磨練出一個佔了大半個中國和五十多個戲曲聲腔 ~皮黃(也就是京劇裡的西皮與二黃)造就了一個偉大的劇種--京劇。
後經一些京劇前輩像以老生行當為首的:馬連良,餘叔巖,譚富英,言菊朋等以及青衣 花旦的老前輩,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小生行當為主的 葉盛蘭前輩為發展國粹京劇做出了很大貢獻,培養出一代傳一代的接班人,尤其是梅蘭芳大師曾先後出國留學演出,使我們的國粹流行於國內外,以致於一些老外也唧唧呀呀也哼唱幾句,現在國家非常重視戲曲發展,特別是我們的國粹,為了讓更多的華人欣賞到我們的國粹京劇精華,國家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鼓勵培育出一大批戲曲新秀,由上一代的老藝術家坐陣指點,使京劇更上一層樓,我個人非常喜歡像旦角,李維康 李勝素,新人杜近芳的愛徒,丁曉君,遲小秋老生,於魁智,花臉,孟廣祿,老旦,袁慧琴等我經常聽她們的精彩唱段。
豫劇也是很好的劇種,它也是有著悠久的歷史的,以活波 俏皮像《抬花轎》高亢委婉悲愴的《秦雪梅弔孝》老藝術家常香玉的《花木蘭》藝術家,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審誥命》
馬金鳳老師的《穆桂英掛帥》老藝術電影《朝陽溝》都是很精彩的,要說這兩個劇種的戲迷哪個多,應該還是我們的國粹,畢竟京劇流行與世界各地,傳播速度快,戲迷就多,就這點豫劇就遜色了很多,請大家關注指正。
-
4 # 豫劇唐派
我認為是豫劇的戲迷多,京劇作為國粹在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力不乏戲迷。但是豫劇的受眾人口基數太大了,首先河南作為全華人口第一大省。這裡面豫劇戲迷的人數是相當樂觀的,再加上山東安徽蘇北這個地區作為豫劇戲迷的主要彙集地給豫劇提供了足夠的戲迷基數。另外陝西,山西,甘肅,新疆,臺灣等都有相當的豫劇戲迷存在!這些地方都是有專門的豫劇團存在的。京劇雖然在全國都有專業團體但是除了北京和上海的戲迷集中一些其他地方好像都不如當地的主要劇種火!所以我認為是豫劇的戲迷人數佔多些!
-
5 # 有趣的囉嗦
個人觀點,覺得應該是京劇戲迷多些,畢竟京劇覆蓋範圍廣而且重要的一點是喜歡地方戲的很多都兼喜歡京劇,但是喜歡京劇的很少見到兼聽地方戲的。
2、京劇的高雅雖不及崑曲但比起豫劇來要高出一個檔次,豫劇比粗獷的大平調、懷邦又要高出,許多河南人說京劇是“陽春白雪”,是高雅的劇種不太確切,外省人說豫劇是“下里巴人”也未免過甚。
3、京劇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擁有廣大的戲迷群體,而豫劇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在廣大農村有深厚的根基。
4、京劇文辭雅緻,欣賞京劇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歷史知識。而豫劇文辭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懂,豫劇在地理位置上處在中原,不像秦腔、越劇粵劇那樣受地方語言的限制,因此在全國欣賞豫劇基本上無語言上的障礙。這是豫劇的一大優勢,為其他劇種所不及。
5、京劇的優勢在於劇目繁多,行當齊全,唱腔優美,做派規範,並且覆蓋全國範圍,因此被列為“國粹”。而豫劇只在河南及周邊省份流行,因此雖然劇團數量最多也只能算是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6、京劇“四大名旦”的出現,早於豫劇的“六大名旦”。所以京劇旦角流派的形成也早於豫劇旦角流派,在梅、尚、程、旬四大旦角形成之前,還有王瑤卿的王派,陳德霖的程陳派等旦角流派,豫劇也有與他們同時代的燕小庚、李劍雲、楊金玉等著名的男旦演員,但都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流派。
7、豫劇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京劇,不僅在劇目上,在演員化妝、戲妝樣式、舞臺設定,武打動作等方面就能看得到地方像京劇學習,尤其豫劇的武戲也是從京劇學來,數量和演技上都遠落後於京劇,在豫劇舞臺上現在恐怕找不出一個專業的武戲演員,戲曲演員的唱唸、做、打、四功,豫劇演員多能只講三功。
隨著人們的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元化,戲曲市場越來越萎縮,是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戲曲絕不會消亡,因為它傳承中華文化幾百年,京劇是這樣,豫劇也是這樣,我們希望戲曲人能力圖減緩戲曲的衰敗速度,將老祖宗遺留給我們的這份遺產完整地儲存下來。
以上對京劇和豫劇進行了比較,讓我歸納結論:京劇的劇目之繁多,行當之齊全,文辭之文雅,板式之豐富,唱腔之優雅,做派之規範,伴奏之細膩,化妝之精美,服飾之考究,武打著之高超,都是豫劇所不能比擬的,京劇是“國粹”,也是我們今後要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豫劇的唱腔和表演易表現現實題材,易被人民大眾接受,同時易改革創新,易與時俱進,這些都是豫劇的優勢。
-
6 # 包公愛上秦香蓮
這問題問的很尖銳,無論怎樣去回答都會招來怨懟。
就這兩個劇種而言;一個是國劇,覆蓋面佔優勢是毋須爭論的。一個是地方劇,和前者沒法比。(包括全國其他省份的戲劇)
京劇雖貴為國劇,但她的戲迷主要分佈在京、津、冀一帶,(大多都是有些年紀的人)越往南似乎就越少,(像兩廣、兩湖、福建、江浙、雲貴,川藏等地)尤其兩廣,福建,江浙這幾個省的語言讓很多人都不知所云。他們都有自己的獨具地方韻味的戲曲,很少有人去聽其他省戲曲(含京劇)。
再說豫劇吧,儘管只是個地方劇種,但她的唱腔和音樂都很好聽,尤其是發音吐字都沒有跑調,相鄰的幾個省都喜歡,(陝西、山西、甘肅、山東、河北、青海、),人群老少鹹有,就戲迷而言,似乎超過了京劇的戲迷人數。
本人是陝西人,坦白的說:我就不是京劇的戲迷,但絕對是豫劇的戲迷之一。
-
7 # 戲曲小白的自我理想
這個問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別人我不知道,所以我只能說下自己觀點。
首先,我是個河南人,但是我非常喜歡京劇,自己家鄉的豫劇聽的很少,只有家裡老人在聽,我自己則很喜歡聽京劇。首先不說什麼大道理,說什麼京劇是國粹啊之類的,就京劇的唱詞之美這一點是豫劇比不上的,當然豫劇也為中國五大戲曲之一,受眾很多。我先說說自己之於京劇和豫劇各自的看法。
京劇,一直被稱為陽春白雪的藝術,當然高雅雖不及崑曲,但是京劇恰恰吸收了崑曲的曲牌,兼之有崑曲的特點,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併兼之吸收有秦腔等地方戲曲的特點。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曆史。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後形成的產物。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和和發展規模,京劇的地位都是不爭的事實。
京劇文詞雅緻,欣賞京劇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歷史知識。劇本都是從歷代歷史故事,傳說和人們口口相傳的說本小說典故里來,具有與時俱進行的教育意義。
所以不管是從地理上和人們的喜好上,集大成者為一身的京劇一直在全國都有很多戲迷是毋庸置疑,稱為國粹也是理所應當。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豫劇文詞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懂。豫劇在地理位置上處在中原,使用“中州韻”,不像秦腔、越劇、粵劇那樣受地方語音的限制,因此在全國欣賞豫劇基本上無語音上的障礙,這也是豫劇的一大優勢。
但是由於京劇是落戶在北京,北京一直都是做為國家的政治京劇文化中心,對京劇的擁護者不乏很多達官貴人文人墨客騷客,文學劇作家等等職業的人,唱唸者也多為歌頌或者批判國家的大事或者有教育意義為主的具有國家情懷的劇本。豫劇在受眾上一直是面向廣大基層人民,在全國擁有的劇團數量實際上要比京劇要多,都是在基層,因為在媒體上沒有攢勁宣傳,所以影響力沒有京劇大,主要在河南地區及周邊幾個省份比較流行,豫劇留存劇目才幾百出,京劇則有好幾千出劇本流傳下來。京劇的文化底蘊教深厚,很多都是傳統骨子老戲,豫劇則是現代戲比較多,也被大眾所熟知。京劇的唱唸做打中的打也是一大特色,京劇的武戲也讓大家很喜歡,也是一大看點,很多以武戲的為主的京戲也是讓大家看的精彩紛呈。而豫劇的武戲很少,主要是以唱唸做為主。京劇比豫劇講究太多,可以研究挖掘的東西也很多,豫劇則在各個分類上沒有京劇這麼講究,京劇的規矩是不能錯一點,豫劇則變化很多。京劇不管是生旦淨醜,都有很多自己的流派,豫劇現在的流派沒有傳承下來。
所以現在要我說,京劇的戲迷受眾還是比較多的。京劇在唱腔、做派、板式、伴奏、化妝、行當、文詞、行當、服飾、武打等都是高於豫劇的,在這一點上不服不行。但是我們豫劇做完我們地方劇種,已經發展的非常不錯了,我們只要做好傳承,把好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就是莫大的功勞了,大家要一起重視並努力。
-
8 # 魏青衣
按照影響力,京劇大於豫劇,按照戲迷的數量,應該是豫劇大於京劇。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在上個回答中,列出了目前京劇和豫劇的劇團數量,其中豫劇的劇團數量,差不多是京劇的十倍!京劇幾乎沒有民間劇團,因為國營劇團都要吃不飽了。
而豫劇的民營劇團有一千三百多個,從業人數超過十萬。這說明,豫劇的需求比京劇大的多,他們這一千多個劇團,光靠演出就能賺錢,就能養活自己!
從京劇劇團養不活自己就能看出來,京劇的戲迷越來越少,雖然影響力還在,但是已經持續下降。而這所謂的影響力,也只是在那些不瞭解戲曲的普通人中間。
當然了,我相信還是有非常多的人喜歡京劇的,京劇還是有大量的潛在粉絲的,但是沒有發掘出來,因為京劇自恃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現在能聽懂京劇的,大部分是小資以及中產家庭以上的人。而豫劇則不同,深深的紮根在民間,自願做下里巴人,不是因為它偉大,而是它知道,任何一個劇種,只要想要發展好,就一定要紮根於群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放在哪裡都很有道理!
-
9 # 交通大十字集地
豫劇愛好者:〈豫劇的發展與時俱進了嘛〉----
祖籍中原,受影響慢慢喜歡對比各個劇種缺點與優點,我覺得每個劇種的音樂核心是主弦為主的樂隊及音樂風格,對主胡音色的喜好是以後劇種的吸引力的核心,豫劇裡指的板胡樂器。
我覺得豫劇要想成更多人都喜愛的“國劇”,〔一〕,必須板胡音色標準化,不能老李老劉老王師傅的板胡各是各的音,板胡音色差別大是板胡工藝沒標準化的問題,好音板胡不好遇,好板胡應該有三音共存“鳴,酥,哇”鳴就是指的高鳴音,鳴音指的是高音表現力,京胡評劇都帶悅耳高鳴音,豫劇板胡相對來說比較悶些,但是製作好也自帶點鳴音,酥是指面板木材生長太老了,太瓷實不會有酥鬆的音訊,哇指的是殼的結構,開口處不能太敞,不然形不成嗡殼體,最後說板胡又靈敏又悠揚椰殼不能厚了,特別是殼口處要薄,目前板胡製作一是殼越來越厚說是十年用不壞,可惜好音丟了,二是直徑越做越大,低音苦音足,豫劇可不是隻單單演苦寒傷愁的劇種,偏色不行,小胡才兜音才好聽。愛板胡音才愛上豫劇,希望有板胡演奏交流與製作工藝中心,包括採音技術,板胡是核心樂器重點研討,演奏上有必要吸收本省或鄰省的曲調,河北的鋼令,安徽江南的委婉,山東的歡快,陝西的悲苦,這四個風格里,多借鑑歡快的,委婉的曲調,而陽剛與悲苦豫劇並不缺,板胡曲調應眼界更開闊,其他劇種的曲都能奏奏拉拉,經典耐聽的旋律都可以借鑑在豫劇創作中,河北梆子,秦腔,柳琴戲裡面的音樂曲調特別好聽,希望多多吸收,在音樂程式上又一次完美的過程。〔二〕,在唱法技巧上向黃梅戲,越劇學習,學習他們唱韻味的態度,不能只用飈嗓門,大吼腔來迎接掌聲,這樣的劇種顯得有點簡單粗俗了,必須是也有細膩的,委婉的演唱技巧,如桑,陳,閻派的祥符名家們的韻味一樣,豫劇是“譟動”過了量,“靜微”不夠足,自然少了點意境的深度,二是重“歌”不精“舞”,沒利用好另一半藝術,雖然豫劇誕生就有大腔大調特點,但動作上別過於粗糙,作表不能太“猴急”,聲腔不能拼“怒吼”,取悅不光靠“哭喪”,豫劇的三個浮躁點,這也是外界對豫劇的片面看法,一定掌握好度,該大大方方的出聲,該用力時用力該收的收斂,京劇的唱唸做打飾揍裡,除了念,打,揍外,其他借鑑反而是自戴枷鎖,為什麼呢,唱,韻腔大小嗓不同不能互通,做,京劇屬高寓意,豫劇近現實寫生,幅度力度不同,飾,京劇像宮內端坐貴公主,豫劇是鄉村行路大姑娘,借穿服飾也不協調,應該有自己的服飾文化,揍,京胡豐富的演奏程式可以參考參用。〔三〕,演唱上保持母韻原腔同時吐字表意要清晰,評劇能受全國喜歡我覺得優勢就是吐字表意清晰明瞭,端莊音正字字送耳,聽不懂的戲同鄉人懶得聽下去,何況大江南北客,河北邯鄲豫劇團普遍吐字更靠大白話,視覺唱腔表舞都有新意,此團享用並思考著豫劇的改變,希望貴團發展更好,帶領豫劇昇華。〔四〕,樂隊配伍上不是樂器越多效果就越好,傳統五大件板胡,司鼓,梆子,笙,阮的聲音如果被覆蓋,豫劇就已經不是鼎盛時的風格,主次音模糊,看著樂隊龐大,板胡音如不凸顯演奏效果打折,又加入多種西洋樂器味全變了,像是歌劇。樂隊全部樂器分析了一下,裡面的二胡,板胡感情色彩主下沉,憂思悲,大提琴更是憂甚!而笛子,笙這兩高音樂器感情色彩主上揚,愉悅輕,嗩吶更是喜甚,後三個屬氣鳴樂器!確實高音樂器具有“化悲化傷”作用,對於豫劇這個稍帶傷感劇種,是否再加入一款高音樂器,成為板胡外的第二個豫劇獨有樂器呢,大劇種有兩獨有樂器風格才更獨立,晉二絃,翼梆子,京京劇,津評劇的主弦都是自帶高音,高音區表現飽滿,這種高音風格使劇情沒多少悲傷苦寒,豫劇缺少一款常揍高音配器填充高音弱區,一把笙緩和了多少悲音苦音,可惜有的樂隊把它弱化,吹揍確實費勁又不穩定,時可吹時又不想吹,近年改進了笙,有了落地架,但是畢竟吹還是累,因為豫劇樂隊唯一的高音彌補就是笙,笙的製作寧可音高管細更加突出高鳴音,也別做成龐大華麗低悶的花架子,雖然笛子是高音但是和板胡總感覺不搭不合,而嗩吶是喜極而過又不易常奏,搭配當然以好聽為目的,再多嘗試搭配吧。再說說好聽的豫劇老錄音裡有嗡嗡的低音混響聲給音樂增色不少,目前的“嗡子”(大型蟒皮二胡)與大提琴聲都很一般,理想的更接近泡桐板發音的大共鳴箱音色(大型墜胡音箱)才對,這個音色還是沒找準,低音樂器最好用中式樂器,低音樂器聽的就是餘音,混響,延時特性,觀眾普遍對電子琴配樂特別反感的,秦腔好聽悠揚在於曲調與兩個"混響"式樂器秦板胡與楊琴,為什麼說這兩是混響式,因為這兩樂器特點也是餘音相對長一秒半秒的,這是樂器的特點,所以合奏起來餘音交應,音符悠揚飄飄。〔五〕對豫劇音樂上的看法:〈1〉惆悵:許多次講到的豫劇風格偏“悲,苦,傷”,一個很平常劇情的都演奏的偏帶傷感,十個劇目八個苦,望苦難的中原以翻篇,與時俱進苦變甜。〈2〉詞蹦曲蹦:豫劇演唱吐字本來就是偏“疙瘩顆粒”感很重的劇種,一字一個字往外“蹦”,不像黃梅戲,越劇唱詞具有纏綿“流水”性,在配樂器上應該輕用“顆粒”感較重的彈撥式樂器,如古箏,三絃,楊琴,不然豫劇就有點“山東快書”“河南墜子”化,詞蹦曲也蹦,偏離連貫婉轉的韻味,本來裡面梆子,司鼓已經是節奏感很強了,要多用弓弦氣鳴式樂器的流水音,過門音樂也別太強的“間隔”"停頓"感,一截一斷的不纏綿也不動聽,作曲去"快板"化,去掉生硬一些曲調技巧,河北梆子作曲就比較連貫,節連節。〈3〉學舌:豫劇板胡演奏裡有許多模仿人聲的處理,演員唱一句後,板胡有時模仿一遍,這個音樂處理很有趣,偶爾還行多了便顯的乏味,顯得作曲懶惰成充填式了,乏味,哪怕模仿最後變一個二個音也聽著舒服點,用多了就較低階了。〈4〉過門:我把以蛇皮胡最好聽的代表越胡,和板胡為代表的秦腔胡做個分析,為什麼好聽。越胡好聽在音色,不用拉幾個音符都覺得很好聽,這是“天姿”,秦腔板胡除了悲涼點,好聽在於技巧板式曲調,就是所謂的靠“勤奮”,什麼是勤奮一秒鐘閃滑出許多音節,創造一段動聽旋律,這就是勤快的曲譜,豫劇板胡單輪音色“天姿”並不足,只能靠“勤奮”曲調彌補,豫劇當中有的段落特好聽,有的段落很白水乏味,秦腔則不太突出,只要秦胡響著一句半句內動聽曲調總能送出來,畢竟秦腔曲調還是比較考究成熟的。所以能用兩音節的曲就別用一個簡單,顯得空慢曲寡,豫劇音樂程式還是不夠豐富,不夠“勤奮”,特指簡單的過門音樂。〈5〉頻貧:豫劇音樂裡梆子的看法,好的譜曲絕對也有梆子的譜,梆子在一場戲裡很規律的從頭敲到尾也有次噪音的嫌疑,應該把握“有與無,輕與重,快慢”等花樣它才算是樂器,並非機械的用。〈6〉近年有些劇目裡,板胡與二胡交替式做“領弦”的處理挺好,板胡間隙有二胡託底,一下把越劇黃梅主胡風格融入,使豫劇表現力又拓寬一大塊,更全面了<7>破鑼聲焦心,鑼,說他是樂器也行,說他是噪音也對,就看用的頻不頻巧不巧,文明社會鑼可能會進化的越來越小了〔六〕,豫劇的振興,首先要抓住培養年輕人為主的觀眾群,舞美效果怎麼樣更美輪美奐,樂隊音響效果怎麼樣更真實清晰,現在拾音筒真未必有原來大拾音筒效果好,採音是進步了還是倒退自己翻翻老影片一聽便知,原來那種落地一排採音頭連呼吸聲都能採到,真的很棒,這費解啊。樂隊裡兩核心樂器,笙,板胡完全可以採取雙採音頭,板胡上方和瓢口方各一,因為板胡各方位發音是不同的,專門開發個板胡雙採音頭裝置也不是不可以,聽戲還是七分聽伴奏的。舞臺設計怎麼樣更現代,比如戲詞顯示屏橫的就比豎的好讀,因為大家看電視形成的閱讀習慣。豫劇多出作品,老劇目可以排最佳化版本,其他劇種的經典戲也可移植過來,創新戲有難度,個人覺得傳統點才有戲味,單為獲獎的“政績戲”並不好看。在豫劇選人方面,應該是唱為首,“舞”後期可以練習彌補,嗓音特質萬人裡未必能選出一位,應不拘一格選好嗓,還要讓演員有獨立性見解,還得有我行我素的倔強和自信,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自成一派出師出角,千萬別被大師們光環“圈”住了,誰唱的好會唱誰是角,在風華正茂時多留下好作品。
說了一大堆缺點,不過比較其他劇種豫劇的優勢還是明顯的,情真意切,聲腔激昂,吐字偏白話,喜悲分明,音樂豐富動聽,易學易唱,具有感染力,豫劇善於革新,創新是為了最佳化更完美。最佳化有這幾種,由淺到深為:1視覺呈現創新(服飾,道具),2動作藝術創新(做打表舞精緻化),3樂器組合創新(這個創新是受益最久遠的),4唱腔創新(腔韻創新有風險,復古原態原調比盲目改變好)5板胡工藝創新(音質探索標準化),6過門板式曲牌創新(這是豫劇核心創新,需要幾代藝人摸索認可才行,但是也是繁榮和完善本戲種的必由之路,如果說板式是長期藝術的沉澱結果,過門只是裝飾音樂更適合先精雕美化,作曲的興盛才是興起的核心,千萬別陶醉自滿豫劇已經是極品了)。我覺得一部經典劇目應該是這樣的:故事情節>音樂譜曲>唱腔韻味>肢體語言>戲詞道白。
回覆列表
應該是豫劇吧,因為我們河南是大省喜歡河南戲的應該有8千萬之多,喜歡京劇的應該少數,就全國而言應該京劇吧,畢竟是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