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翼

    抗日的時候,有一首詩寫得很好。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

    因為一個民族連最基本的血腥都沒有了,任由他人侵佔我們的土地,屠戮我們的兄弟姐妹,肯定會被鄙視的。

    放到文天祥所處的南宋。

    文丞相之所以不投降,或許心裡也是這麼想的。

    當時之勢,神州陸沉,華夏淪為夷狄,舉世滔滔,全是媚骨。

    如果文丞相也投降了,那就表示整個華夏沒有一根倔強的骨頭。

    難道我華夏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群,是碌碌無為的用庸重之邦。

    當然不是。

    文丞相寫下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在這首詩裡他回顧了華夏大地從古至今的英雄人物,這些人拋頭顱灑熱血,為天地留下正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現在歷史又到了關鍵時候,弘揚這個正氣的就是自己。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未必要的是名垂千古,他要的是告訴敵人,我們可以被打敗,絕對不能被征服。

    你可以砍掉我的頭,你誅殺不了我的心。

    只要有人不投降,就會給這個民族留下不屈服的種子。

    這顆種子生根發芽,總有一天會突破你們的禁錮。

    忽必烈也認識到文天祥的重要性,只有他投降了,就會帶動一群人投降,征服了他,就會征服這片土地。

    文天祥誓死要把自己作為祭品,供奉給亡故的宋朝。

    告訴統治者,這片土地上會有一代又一代的反抗者。

    另外,南宋的皇帝的確投降了,但是皇帝之所以是皇帝,你代表著這個民族,投降了你就不配叫皇帝了。

    二戰的時候,英國皇室面對德華人囂張的氣焰曾經也想投降,

    丘吉爾就說只要你敢投降,我就立刻宣佈你的政權是非法的,我要帶領英華人民打游擊,流亡海外也要與德華人血戰到底。

    英華人頂住重重封鎖,才沒有投降。

    所以恭帝投降,陸幼夫和張世傑立刻立了端帝,端宗病死,陸秀夫遂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最後被逼迫到海邊。

    陸幼夫對皇帝說天下如此,陛下也該以身殉國了。

    他揹著皇帝,跳下了大海。

    他們也是不屈服者。

    誰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有這種不屈服的血性在,中國就永存。

  • 2 # 約定9521

    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是毛主席在讚揚朱自清教授時所寫的,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華人的救濟糧。朱自清教授是現在的文天祥。人們在緬懷明朝救時宰相於謙時,就說他冤同武穆,節比文山,。可見人們對文天祥的評價之高。文天祥本是一文臣,國家有難時,他投筆從戎,組織義勇軍抵抗元朝的入侵,最後被俘,他曾寫下一首詩言志,其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人人熟知的。元世祖愛惜文天祥是個人才,曾派很多人勸降他,但文天祥不為所動,甚至連南宋前皇帝勸降也無用。這時的文天祥所忠於的已不是一個個人的國家了,而是正個漢族的國家,他已經超越了歷代的忠臣,他所忠於的是自己的氣節漢族的骨氣。就像當初無數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甘撒熱血一樣,中國正是因為有了文天祥一類的民間英雄,才挺起了自己的脊樑,才能靠這種精神生生不息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 3 # Symbol徐

    宋代之前的漢人不知“亡國”為何物,也不會向異族侵略者低頭,在這樣的民族脊樑面前,一切陰謀論和歷史虛無主義都將破產

  • 4 # 掙錢養豔豔

    非常高興回答題主的回答,首先說說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至於為什麼不投降元朝以下是我的觀點:

    第一,有民族氣概,愛國,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在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諷權相賈似道,被罷官。元朝入侵沿江東下時,自己變賣家財,招兵抗元。

    第二,性格剛烈,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仍大義凜然、寧死不屈,留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名句。

    第三,結合宋朝文化背景,宋太祖要求不得殺害文人,所以文人地位得到空前提高,重文輕武在宋城達到極致,唐宋八大家,宋就佔了六位,由此可見教育相當好、素質高對民族認同感也高,所以面對元朝入侵,決不投降。

    綜上所述,文天祥拒不投降一個是因為文天祥的性格,而是宋朝的愛國教育跟高度的民族認同感。

  • 5 # 竹林逸事

    文天祥,這位矢志抗元、以身殉國的南宋遺臣,700多年來一直得到世人的緬懷和稱讚,即使在元人所修的《宋史》中也被贊為”偉人”,這正是因為在他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和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

    ⊙官場排擠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後改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 20歲時就中進士,理宗寶祐四年(1256),對策集英殿,擢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向皇帝祝賀,認為得到了一位賢才。因為文天祥在對策中,對時局、國事和民情都有一針見血和直抒胸臆的議論和評價,在社稷危亡之際,他更為關心的不是學問,而是國家民族的命運。

    景定(1260-1264)初年,文天祥就以自己的不畏權奸而聞名朝野。他力諫理宗不要重用號稱“董閻羅”的宦官董宋臣,而董宋臣恰恰就是文天祥的頂頭上司。結果,文天祥被排擠出臨安,差知瑞州(今江西高安)。度宗即位後,他又被重新召回臨安,相繼出任禮部郎官、尚書左郎官等職。然而生性耿介忠讜的文天祥再次得罪了朝中臺諫,被罷去所有職務,第二次被排擠出官場。元享六年(1270),文天祥再次被召回臨安,出任崇政殿說書、學士院權直、玉牒所檢討官,由此進入了朝廷權利的中樞機關。可是這一次文天祥又得罪了權相賈似道。他在草擬製書時,針對賈似道一次次藉口養病退休而實際上要挾度宗的行徑提出了批評,於是他第三次被排擠出了官場。

    ⊙臨危受命

    德佑元年(1275年),元軍在蕪湖丁家洲大敗賈似道率領的宋軍,宋軍水陸兩軍主力幾乎全部喪失,長江防線頓時崩潰,臨安危急!南宋朝廷已經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只有號召各地勤王。然而詔書發出了一道又一道,各地的響應者卻寥寥無幾。時任江西提刑的文天祥毅然提兵勤王來到臨安府。但此時,元朝大軍已經進逼到臨安城下。南宋的兩位宰相留夢炎和陳宜中置國事於不顧,相繼潛逃。謝太后決心向元軍主帥伯顏投降,為此,半日之內升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並派其赴元軍大營議和。在元營,文天祥不為所屈,義正辭嚴地進行抗爭。伯顏見其拒絕在投降問題上合作,將文大樣和留不返。

    就在文天祥在敵營一次次拒絕元人威逼利誘的勸降活動之時,南宋末帝趙顯已經率文武百官,向元朝正式投降了,但宋恭帝的兩個兄弟,卻在張世傑的護送下遠逃閩廣,並組織起流政府,看到希望的文天祥,從鎮江趁夜逃亡到達真州(今江蘇的儀徵)。文天樣曾欲請兩準之兵合縱抗戰,但不為所用,且遭到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李庭藝的猜疑,於是輾轉逃避,泛海至溫州,復收兵轉戰,後終因力寡勢孤戰敗,在海豐北面的五坡嶺被元軍張弘範部擊潰並俘虜。

    ⊙失敗的英雄

    祥興元年(1279),張弘範率元軍水師對南宋進行了最後的圍剿,文天祥也被挾持到了崖山。張弘範企圖藉助文天祥的影響力,說服南宋投降,這當然遭到了文天祥的拒絕。文天祥在零丁洋上(廣東中山南邊的海面)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作為自己的回答,詩云:“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讀後慨嘆:“好人好詩!”

    此後,文天祥被押解到元朝首都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非常敬重他的人品和才學,指示有關官員加緊進行勸降工作。元人先後以其妻女、弟弟勸降,甚至派出投降了的宋恭帝和另一位狀元宰相留夢炎出來做說客都遭到了文天祥的斷然決絕。忽必烈仍然不甘心,再派平章政事阿合馬出面勸降,開出元朝宰相的價碼來利誘文天祥,文天祥終究不為之所動。 至元十九年(1283)十二月,誓死不屈的文天祥最終在大都柴市口英勇就義,時年47歲。人們在收斂他的遺骸時,發現了他臨刑前寫給自己的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的氣節,千百年來每每到國家危亡時都有體現。抗日戰爭時期多少革命先烈身上都充滿了這種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

  • 6 # 有態度的科技知識

    如果說你不熟悉文天祥,但你一定聽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吧?這兩句話已經流傳了近千年,而這兩句話正出於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錶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捨身取義的生死觀,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表現了自己為國家安寧願慷慨赴死的民族氣節。

    很多人都很好奇,當時宋朝都已經滅亡了,皇帝都投降了,為何文天祥仍然誓死不降呢?

    “零丁洋”是伶仃洋的古稱,是珠江流出虎門的喇叭形河口灣,其範圍北起虎門、赤灣,南至香港及萬山群島以北的海面。明萬曆刻本《蒼梧總督軍門志·全廣海圖》中註記零丁洋為“伶仃洋”。“零丁洋”因洋中有座“零丁山”而得名,清康熙《新安縣誌》卷一輿圖志記載:“零丁山,其下即零丁洋也。”卷三地理志又載:“零丁山,在赤灣前海中,文天祥詩云:‘零丁洋裡嘆零丁。’即此。”零丁山今為南山區內伶仃島。

    文天祥二次過伶仃洋,見證了南宋行朝與元軍進行最後一場廝殺的史實。

    1275年,元軍大肆南侵,建康(今南京)失陷,文天祥義憤填膺傾家資籌軍費,組織上萬義軍,入衛臨安(今杭州)禦敵。可朝廷姑息求和,元軍攻克常州,臨安門戶獨松關失守,朝廷慌亂。文天祥請求皇上把三宮人員轉移海上,由他率眾背水一戰。右丞相陳宜中反對,暗中和皇太后派人向元軍送上囯璽屈膝稱臣。文天祥臨危受命樞密使,不久升至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營中談判,被扣押。

    文天祥被押往大都(今北京),途經鎮江逃脫出來。流亡到通州(今南通),由海路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匯合抗元。文天祥在福州聽說益王還未立為皇帝,便和張、陸等臣上表勸進,擁立10歲的益王趙昰為端宗帝。

    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元兵進佔汀州,文天祥移師漳州,三月,移屯廣東梅州,巧遇四處漂泊的母親和親人,驚悉長女和幼女前一年在河源病死。大敵當前,他難顧個人痛苦,含淚收復吉州等州縣多處。他坐鎮興國指揮攻打贛州時,張鎮孫、張世傑分別拿下了廣州和潮州。一時形勢有利,無奈元軍重兵壓向興國文天祥大本營。文天祥部難敵,其妻兒被俘虜並被押往北京,兩個兒子死在路上。

    文天祥率部屬退守循州(今廣東龍川),1278年三月進駐麗江浦(今廣東海豐)。八月,朝廷加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此時軍中流行瘟疫,死數百人,文母和他僅存的兒子均因染疫而歿。至此,文天祥身邊已無一位親人。元軍由張弘範為元帥、李恆為副帥分水陸兩路圍剿崖山宋朝廷和文天祥部。十二月,文天祥部轉戰海豐五坡嶺,被元兵包圍,文部將士大都戰死,文天祥被俘。

    文天祥被俘後,在張弘範跟前拒不下拜。元軍走海路把文押去崖山前線。1279年正月初九這一天,文天祥被押解的戰船途經新安縣官富場(今香港九龍),在波濤起伏的零丁洋上,張弘範要他寫信勸降張世傑。文天祥厲聲道:“我救不了父母,難道還教唆人背叛父母嗎?”遂長嘯一聲,在招降紙上一氣呵成寫下千古絕唱《過零丁洋》詩:“……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0天后,元軍向崖山宋帝行營發起總攻。宋朝終因孤軍無援,陸秀夫被逼抱著小皇帝縱身跳海,17萬官兵戰至殉國。一代王朝,就此葬身海底,悲壯慘烈之情,驚天地泣鬼神。文天祥見狀失聲慟哭,泣極成詩:“惟有孤臣雨淚重,冥冥不敢向人啼。”

    張弘範原意讓文天祥目睹血戰,藉以勸降,不料他心如鐵石。戰事稍結束,只好把他隨師押去廣州。從崖山水路至廣州,必經零丁洋。這就是文天祥第二次過零丁洋,其時為宋祥興二年(1279年)三月十三日。此刻,他再次胸湧《南海》一詩表心跡:“……一山還一水,無國又無家。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抵穗後,張弘範仍心存幻想,規勸文:“宋已滅亡,丞相忠孝也盡到了,如能改事當朝,仍可任宰相。”文流淚答道:“國亡不能救,身為大臣死有餘辜,豈敢叛國貪婪富貴?”張弘範頓生敬意,不再勸降,令人押往大都。

    文天祥北解途中絕食8天,未死。在大都被囚押3年多,歷盡利誘、酷刑,威武不屈;忽必烈親自勸降,許宰相官位,他毫不為動。於1282年十二月九日在柴市被害,英年47歲。

    文天祥義膽忠心,二過伶仃洋浩氣凜然的英雄氣概,讓人民世代無比崇敬和懷念。

  • 7 # 帥雲傑

    在南宋末期,國家危難存亡之際,文天祥高舉抗元大旗,挺身而出,雖然戰敗不敵元軍被俘虜後寧死不降之人,無愧為一個大丈夫。 文天祥至始至終將忠義放在心中,在他被元軍俘虜之時生命受到威脅任然能將民族大義放在首位的重要原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可以說是後人學習忠義之心的典範,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英雄。他能夠在中國歷史之上佔據這麼巨大的影響力並不是因為他幫助南宋做了多少貢獻,或者是在朝堂之上擁有多少權利,而是因為他在生死關頭還能記得國家的大義捨棄自己的小義。 南宋末期,皇帝在國家大事上已經昏庸無能,元軍對南宋這塊肥肉可謂是虎視眈眈,並且兵分三路攻擊南宋京師。文天祥家庭條件十分優越,當他聽到了元軍攻宋的訊息,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自己公子哥的身份拿出全部家產幫助軍團募集兵士,當時文天祥的親朋好友都紛紛勸諫文天祥不要去抵抗元軍,生怕文天祥一起不復返,但文天祥並沒有聽取親戚朋友的建議,毅然領兵抗元體現出了他的愛國之情。文天祥出戰元軍雖然大敗,被元軍殺得片甲不留,但仍然能看出文天祥的忠義。 南宋兵敗之後,朝廷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來和元軍談判。可惜的是南宋朝廷昏庸無能,在文天祥談判之時撤掉了軍隊,讓文天祥陷入了極其危險的處境。最後南宋選擇了投降,文天祥也被關押,直到被江湖好漢從獄中救出後,文天祥並沒有投降,他高舉義軍大旗擁戴南宋小皇帝,繼續堅持抗元,可惜文天祥並不是驍勇善戰的元軍的對手,元朝用權利和財富來誘導文天祥希望他能夠沉服於元軍。更可惡的是元軍還用文天祥的一家老小來威脅文天祥。然而他卻終究不為之所動,毅然決然的放棄了自己的小義,而選擇了民族大義最終慷慨赴死。人們在收斂他的遺骸時,發現了他臨刑前寫給自己的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和優秀品質,千百年來每每到國家危亡時都有體現。抗日戰爭時期多少革命先烈身上都充滿了這種寧死不屈的愛國精神!

  • 8 # 杯酒話歷史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文天祥為國家為人民而死,他的死重於泰山,他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

    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江西吉州廬陵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宋朝被元朝攻陷後,文天祥在地方繼續領軍抗元,勢單力薄終究寡不敵眾兵敗被俘,文天祥為官清廉口碑極好,這麼好的人才元朝當然想收為己用,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絲毫不為榮華富貴所動,寧死不屈,1283年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古不朽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本有求生機會,而且可以高官厚祿,但是忠君愛國的文天祥選擇與元朝決絕,從詩歌中可以看出,文天祥看透生死,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的高風亮節,早就做好了捨生取義的思想準備,為了國家民族大義,堅決不與元朝為伍,唯有以死明志。

    文天祥拒絕勸降擲地有聲至今為世人歌頌:我乃南朝狀元宰相,但欠一死報國耳,刀鋸鼎鑊之逼,又有何懼!

    華夏五千年曆史長河,其中些許貪生怕死之鼠輩早已被世人唾棄,無數為國捐軀的英雄卻活在了華人心中,文天祥是炎黃兒女的精神源泉,他英勇的事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文天祥偉岸的身影將會永久矗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

  • 9 # 興安雜談

    武有關雲長,

    忠義冠漢唐。

    人間持正氣,

    道統文天祥。

    文天祥為何寧死不降,我認為就是他心中守著兩個字“道統”。所謂“道統”是儒家學說,可以把儒家的道統歸結為三個方面:認同意識、正統意識、弘道意識。文天祥飽受漢族文化的洗禮,他始終將華夏正統作為自己可以用生命去捍衛的東西。為了這個目標,他可以去死,但決不能屈膝投降,這是道統,這是氣節,這是心中那一份堅守。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國,經過千年歷史的變遷,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文化都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現在的埃及,印度,早已經不是原來的那些古老文明。唯有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經歷了無數的變遷、波折,哪怕是被統治和征服,但華夏文明流傳不息,任何佔領華夏土地的外族,最終也必將被華夏的文化統一過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每個朝代,每個年代都有一批像文天祥這樣的人,他們堅守著華夏文化的正統,他們骨子裡流淌著道統這樣的信仰,堅持自己的文化,這種思想可以讓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立馬變成思想上的超人,任何苦難和折磨都無法動搖他們的信仰,這就是道統的力量,這就是華夏文化的力量。所以有了文天祥,有了史可法,也許他們沒有反抗外敵的軍事才能,但他們的正統思想是永遠無法被征服的。也感謝中國曆代都有這樣的人,讓華夏文明真正的延續下來,讓中華民族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 10 # 博古論今天

    文天祥乃真英雄、大丈夫也!也是我最佩服的人。在民族大義面前,他毫無退卻,在生死存亡之際,他笑然面對,在敵人的誘惑的時候,他毫無所動。

    他生在即將覆滅的南宋,這是他的不幸也是幸事,不幸的事他沒能以己之力挽救自己的國家,幸運的是他的精神得以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血性子孫。

    他從小在外族入侵和欺凌下的南宋長大,國恨家仇在他心裡生根發芽,在宋朝優異的文化薰陶下,他毅然把國家復興作為己任,即便散盡家財、即便喪子失妻、即便身死道消,直到最後一刻。

    在被俘的最後幾年裡,元朝皇帝忽必烈非常不忍殺他,同樣非常佩服他的才能和忠心,給了他無數次投降的機會,甚至允許他同樣當宰相,但是他卻毅然回絕,一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徹底堅定了自己必死之心。

    為什麼不投降呢?因為他的骨氣不允許他投降,他的民族榮譽感不允許他投降,生他養他三百多年的大宋不允許他投降。他不投降,還可以激勵越來越多的忠義之士繼續復國做努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置若罔聞勝過睚眥必報?普京到底該如何應對聯大克里米亞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