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鏡曉先生

    事實上,戰爭進行到1944年德國敗勢已定,生產多少戰機都無濟於事了。要知道英美蘇三國1944年生產了16萬多架戰機,而這三國都有原理戰場的新戰機飛行員培訓基地和足夠的燃油用於訓練,而德國在本土不斷被轟炸的情況下,一沒有燃油,二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域訓練新飛行員。如此情況下,戰機生產再多又有什麼用?何況很多戰機剛剛生產出來就被盟軍炸燬在工廠裡了。

    至於為什麼就是1944年失去制空權呢?很簡單,1943年12月,火星科技的美國研發升級出的P-51B型戰鬥機,該型戰鬥機是第一種攜可棄式油箱深入德境作戰的戰鬥機,隨即裝備P-51B的第354戰鬥機大隊立即為盟軍轟炸機群開始執行護航任務,P-51B攜可棄式油箱的航程達到驚人的2080英里(3328公里)。

    隨著P-51B戰鬥機護航進入德境,這種效能優異的戰機和經驗豐富的美軍飛行員就開始全面碾壓德空軍了。資料不會說謊,1944年2至5月,德軍面對P-51大約損失了40%多的飛行員,2月20-25日僅僅6天德軍就損失了366名飛行員。基本上在P-51戰鬥機就是盟軍制空權的標誌,歐洲戰場48.9%的戰機是它擊落的,共計擊落擊傷7890架德軍戰機,另外還擊毀地面目標4131個。到了1944年3月,德國的天空已經完全被盟軍主宰。

    可見,隨著P-51的到來,美軍老鳥飛行員開著效能逆天的P-51很快就將德軍精銳飛行員消耗完畢了,那些德軍那些在東線擊落戰機數十架、上百架的“空戰大神”飛行員都在與P-51的較量中或被擊落、或戰死,剩下的菜鳥飛行員基本上也戰鬥不了幾次,所以到1944年上半年制空權落入盟軍之手也就毫無懸念了。

  • 2 # 歷史系旅法師

    第一,事情看兩面,你可以查一下1944年德軍生產這些飛機,美國和蘇聯生產了多少?盟軍的三巨頭英美蘇一共在1944年生產了......15萬架各種飛機......

    第二,飛機燒油的啊,德國二戰出奇的缺油,1942年斯大林格勒沒打下來,高加索的油指不上了,到了1944年蘇軍的強大攻勢,烏克蘭和羅馬尼亞的油田也保不住了,不是被佔領就是被轟炸,最致命的是,德國龐大的裝甲部隊也吃油啊,沒了這些坦克戰車怎麼擋老毛子?人家的飛機一天出擊10小時的話你的油只能出擊3小時致不致命?

    第三,飛行員消耗啊,你有飛機也得有飛行員啊!培養一個優秀的飛行員得多長時間啊,老飛行員戰死,新人上場只有被虐的份啊,打到1944年德國的飛行員人才凋零殆盡,就算剩下他們全都是紅男爵一般的人物也翻不了身了,一個德國空軍怎麼和英美蘇三個國家的成建制空軍交戰?

    第四,1944年德國的每一寸土地基本都在盟軍戰機的轟炸範圍中了,工業區被襲擊,飛機的修復新飛機的戰鬥力都難以維持,工廠到機場的運輸也成了問題,陸地上的不斷敗退導致機場數量也在減少……

    第五,二戰前期,德國的戰鬥機轟炸機技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有許多一流型號。但是到了後期盟軍的軍事科研集團發動後這都不是問題了,德空軍在技術裝備上已經落後盟軍方面。

    裝備,數量,後勤哪一樣都跟不上,你叫德三怎麼打?

  • 3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當時德國的飛機產量的確不少,施佩爾上任後,幾乎停止了民用工業生產,將絕大多數工業設施和工人投入到軍工生產中,加之德國較高的勞動素質和集中營裡面低成本的強制勞動,所以,1944年,德國軍事工業製品的產量與1943年相比不減反增。然而,資源枯竭、石化工業瀕臨癱瘓、飛行員損失、防空策略失誤,四面臨敵的處境,使德國在二戰後期逐漸喪失了制空權。

    一、工業體系受到嚴重打擊,航空燃油短缺,這是最主要的因素。1944年,尤其是6月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的工業體系損失愈發嚴重。雖然在戰爭的最後一年研製出了最早的噴氣式飛機和V系列導彈,甚至早期的隱形飛機,但都不能挽回敗局。

    二戰德國研發出的 Horton go.229 是人類最早的隱形飛機,其設計思路和技術應用,與70年後的隱形戰略轟炸機 B-2 都存在著驚人的相似點

    油化工是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雖然德華人有很強的勞動素質,但在轟炸的間隙迅速恢復生產的難度極大,這樣反覆遭受轟炸的煉油廠不能及時供給空軍航空燃油,飛機不能及時升空作戰,甚至直接被炸燬在停機坪、流水線上,又進一步喪失制空權,工業基地又被轟炸。。。。

    同時,大量高素質的,有經驗技術工人被徵調到了前線,婦女作為新手進入一線生產,導致生產效率受到影響。二戰德國深受普魯士傳統精神影響,認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絕動員婦女上戰場(二戰中穿軍裝的德國女人不是正式軍人身份,叫國防軍女助手)

    這種國防動員的結果讓大量一線高技能工人都被徵調前線當炮灰了,天天圍著孩子鍋臺轉的婦女接手,短期內生產效率肯定會受影響。

    二、德國是個資源小國,戰略資源匱乏。43年44年開始,已經脫離了“閃電戰”的威懾,越來越耗不起了。即便戰爭初期,德國飛機在戰場上以一敵十,時間久了還是拼光了家底,而以美蘇為主的盟軍則還保有巨大的“戰爭潛力”。比如人口、資源,甚至廣大的腹地進行飛行員的訓練累積飛行技巧。

    1944-1945年,盟軍和蘇軍攻下了越來越多的德佔領區和德國本土工廠,控制了越來越多的德國工人和戰略資源,從而使德國的工業遭到了不可逆轉的打擊。

    三、大量富有經驗的飛行員消耗在了前幾年對付英國的“鷹襲”計劃和“海獅”計劃,東線戰場也損失了不少王牌飛行員,新飛行員訓練不足,所以,飛機產量即便是上升的,但飛行員配不上了,飛行員好不容易訓練好了,煉油廠又被炸了。。。。。。。。。。

    擊落204架飛機的Anton Hafner最後在東線戰場全軍覆沒

    四、防空策略的失誤。德國的空軍是戰術空軍,非戰略空軍。當時德國高層是以戰術層次來建設空軍的,並沒有將空軍當做專門的兵種來訓練,而是作為陸軍的附屬兵種。空軍最大的作用就是支援陸軍,所以德軍最多的就是戰鬥機和短途轟炸機了,缺少能夠當做戰略武器的長途轟炸機。

    同時,在44年以前,空戰雙方主要的交戰模式是盟軍轟炸機編隊在無護航的情況下攻擊德國內陸,德國戰鬥機部隊按照調配轉場集中,然後到城市上空交給高射炮,盟軍離去時再由戰鬥機接手,直到盟軍護航戰鬥機來迎接。這套戰術,在轟炸機與戰鬥機1:1的時候,能消滅對方20%的飛機,最差也有5%,效果非常好,但也產生了一個隱患,就是德國高層認為幾百人的戰鬥機編隊足夠保衛德國了,沒有再進一步投入資源。更糟的是美英是協同作戰的,英軍夜間美軍白天,德國王牌們被迫連軸轉,根本無法休息。

    五、進入1944年,德國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分配空軍。這樣導致空軍的動能分散各地,制空權自然難以確保。加之,製造飛機的原料和飛機飛行燃料的來源地,隨著戰爭的進行逐漸在地面戰爭中失去,飛機造不出,造出來了被英美戰略大轟炸炸掉了,沒被炸掉又因為交通癱瘓運不出去,運到前線又沒航空燃油飛不起來,進入一個惡性迴圈。。。。

  • 4 # 貞觀防務

    在戰爭時期,飛機的產量只是一個宏觀數字,並不能代表該國空軍整體的出動水準。大量生產戰機的同時,飛行員和航空燃油的供應也十分重要。德國固然在戰前擁有成體系的飛行員培訓機構,但相對於損失而言仍然是入不敷出,僅僅在盟軍登陸諾曼底的兩個月內。德國空軍就損失了8000多名精銳的飛行員,更不要說在此之前盟軍日復一夜的戰略轟炸所帶來的德國空軍飛行員損失。

    除此之外,雖然德國的戰機產量一直都在飆升,但是石油產量卻隨著羅馬尼亞地區的失去而日漸減少,到了1944年末,德國基本上已經停止了石油生產,更不要說支援龐大空軍升空作戰,事實上,在整個戰爭後期,德國的國土防空基本上只能依賴於數量龐大的防空炮,更不要說在1944年,美國戰機的總產量超過了98000架,相比起來德國的產量和石油儲存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

  • 5 # 硝煙中的歷史

    1944年德國的飛機年產量為兩萬架,與此同時,美國的飛機年產量為九萬架。如果以戰機的數量來衡量制空權,顯然制空權屬於美國以及同盟國。在1944年的時候,美國工業生產潛力已經被激發出來,生產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事物資。如果拼國力,德國與日本加起來都不是美國的對手。

    雖然德國可以生產出兩萬架戰機,但是沒有那麼多飛行員。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國內有許多的航空俱樂部。儘管這只是私人性質,然而卻或多或少與德國軍方有聯絡的。因為這些民用飛行愛好者們最後大都加入了德國空軍。在長達五年的戰爭中,德軍損失巨大,飛行員也無法進行及時的補充,造成了比較大的空缺。在現代空軍中,培養一名王牌飛行員需要二十年的時間。在二戰時期,培養飛行員的時間至少也得數月。

    德國生產的兩萬架戰機,一部分是運輸機和轟炸機,並不全是戰鬥機。然而制空權的爭奪依靠的又是戰鬥機。德國飛機產量有了,卻缺乏飛機所需要的航空汽油。對於德國來說,1944年已經處於頹勢了,各大戰場都在敗退。在德軍裝甲部隊中,汽油都缺乏,又怎麼會有大量的航空汽油供給空軍部隊呢?

  • 6 # 飛行者埃裡克

    德佬這時就面臨英倫空戰初期英國空軍相似的問題,飛機不缺,資源也還夠,飛行員也算精銳,但是,持續作戰已經讓飛行員疲憊不堪了,效率已經差到極點,一點崩潰,滿盤皆輸。

  • 7 # 紫龍防務觀察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德國陸軍非常強悍,但其實德國空軍實力也不俗,德軍在44年生產了數量高達兩萬架的戰鬥機,可為什麼還是沒能為德軍奪取制空權呢?其實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第一個是缺乏石油,沒有石油就無法訓練,即使有更多的後備飛行員,這些飛行員很多都是缺乏訓練的,缺乏對飛機的操作經驗,在空戰中這些新兵飛行員戰鬥力不強,在經驗比較豐富的盟軍飛行員面前往往處於不利的地位。德國和日本空軍的困境是一樣的。

    其次,德國的國內防空力量巨大,其防空部隊在45年內達到200萬人,而面臨每一次盟軍的空襲中使用的鋼鐵和火藥足以製造一場小戰役。空軍佔據了更多的資源,軍費有限,所以德國的空軍的發展慢慢衰落了,這樣導致了很多飛機缺乏維護,年久失修,導致部分飛機無法投入作戰,能戰備任務的飛機佔比也不高,也更加加劇了德國空軍飛行員訓練有限的問題。

    最後,其實德國的兩萬架的飛機面對盟軍,根本不算什麼,在盟軍幾倍數量的壓制下也沒辦法,而且二戰的飛機技術含量並沒有現在的那麼高,設計上是比較簡陋的,光看數量挺嚇唬人,其實也就那麼回事。德國的工業潛力、規模遠遠不如盟軍,說到底,戰爭的比拼,背後是國家實力、國家工業實力的較量,德國以一國之力對抗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國家,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 8 # 閒登小閣看心情

    很簡單,沒油了,沒有燃料的飛機,坦克,都是廢鐵,44年納粹的產油區都被佔領,煉化裝置工廠都被炸成了渣渣,無法生產供應足夠的油料,飛機飛不起來,哪兒還有什麼制空權

  • 9 # 鴻哥iouyh福小鋪

    為了斯大林格勒,德國緩止了對莫斯科的攻擊,可見其迫切需要資源的心態。

    羅馬尼亞的油田雖很重要,但已入不敷出,無法維持龐大戰爭行動。

    其次,說一下航空油,不是簡單把原油加註在油箱就行了,原油要經過煉油廠提純再提純才可成為航空油,陸軍和空軍都在爭奪資源,再加上盟軍的戰略轟炸,煉油廠被炸燬N多,生產力下滑很悲催,幾乎所有油耗武器都嗷嗷待哺。

    最後,談談戰爭末期的德國武器系統質量,簡單脆皮就是這麼回事,沒有什麼質量管控,大都是有去無回的戰鬥,甚至連瞄準敵人對待機會都沒有,這也導致了德國前線部隊以集團的規模向盟軍投降,拿著比燒火棍都不如的東西去跟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去打,打不下去。

    油品,戰略物資短缺,武器質量下滑,有數量無質量的規模壓根扛不住任何狂風驟雨的衝擊,別提什麼制空權,連地盤都保不住。

  • 10 # 核子獵潛艇

    這個問題,你不能用微觀眼光看宏觀問題。也就是說王牌狙擊手雖強,能決定單個敵人生死。但不能決定一場區域性戰爭的勝利。

    同樣的道理,決定區域性戰爭的武器,在大規模,持久戰中一樣無法有效。這也就是美軍和蘇軍都在阿富汗命運相同的問題。

    那麼大規模持久戰中所有武器基本上已經是門類齊全,物盡其用。但你所理解的世界大戰依然不夠用。

    世界大戰已經不是光靠軍事武器就能解決問題。拼的是回家綜合,工業底蘊,文化聚合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國家在全面轉戰之後,資訊處理能力和全行業應變能力,決策層意志力等等。

    從整個二戰來看,德國在軸心國實力最強。但是你明面上的兵力,戰力,武器實力都是虛的。問題在於你有2萬架,對手有多少?處於前線的蘇聯和英國數量雖不及德國,但也不少。這就有了梯次對抗的能力。

    何況還有一個規模實力都很大的美國在背後。戰爭是魔鬼,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這時候就要拼國家兵源動員能力,工業製造能力。

    這些都是雙方在戰爭是否可以繼續的底碼。同盟國方面消耗在後期美國參戰,並且宣佈國家轉入戰時狀態之後。發揮了強大的綜合大國能力。飛行員和戰鬥機,源源不斷補給。被打掉一架能補兩架,德國能嗎?

    最終的結果,就是消耗完你最後的國家儲備,戰機不敢出動失去制空權。那些說是因為某某戰鬥機厲害造成的結果,都是扯淡。世界大戰,單個武器根本無力影響戰局。

    不但空戰,海戰陸戰德國都是被耗盡資源。大西洋德國潛艇多厲害?鄧尼茨多牛,在數量龐大的聯合艦隊掃蕩,優勢力量堆砌下,你拿什麼補給?

    陸戰舉個例子,德國用卡賓槍,做工優良,好使。突突突!打得也爽。蘇聯人都驚歎德國製造工藝。但問題是與蘇聯不用無縫鋼管槍管的槍相比,戰場耐用性,方便性,低門檻的製造工藝相比,對戰爭可持續性不是好事。

    蘇聯槍是個工廠作坊有鐵就能造,德國卡賓槍行嗎。這就是武器在世界大戰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場舞是怎麼火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