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物原愛牛毛1

    時間當然是物質了,我在《時間到底真實存在嗎》這篇回答中已經說過這個問題了,現在我再回答一次。時間不是時鐘,但時間用時鐘來表示,用日出日落來提示。時鐘是什麼?日出日落又代表什麼?它們代表的是運動、是變化,那麼時間就是運動、就是變化。運動變化是宇宙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意義,你承認宇宙存在,承認世界是物質的,你就要承認宇宙的運動變化,承認了宇宙的運動變化,就承認了時間的存在,時間的客觀存在性就是物質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時間屬於物質範疇。反過來講時間是宇宙物質的存在形式。不承認時間的存在和物質性就否定了宇宙的存在和物質性。人的意識是什麼呢?人的意識也是一種變化,是一種變化物質的組合,是一種特殊物質。只不過長期被認為是和物質對立的“意識”罷了。既然意識是物質,那麼時間也是意識的存在形式。時間和別的物質一樣需要人的意識去感覺、去認識,這種對時間的認識、感覺就是平時所認為的時間,只是個時間意識觀念而已,並不是真正的時間。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時間和意識是一個物質的兩個方面而已。

    物質守恆定律和能量守恆定律是相對的:宇宙的物質都是由“無”中生有的,並不是象有些人認為的是由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曲率無限大的“奇點”大爆炸而來。因為這樣的點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它是個“怪物”,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宇宙的物質總量是個相對的量,能量自然也是個相對的量。所以時間這個物質也是相對的,時間作為特殊物質在擴充套件推廣的相對論裡受意識的影響,因而是相對的。能量守恆也是相對的。

  • 2 # pjy

    謝邀!題主的問題看似簡單,卻很難回答,如果題主是在校學生,是基本概念問題,簡單直白的記住,時間不是物質。如果題主不是在校學生,說明題主正在反思人類思想的基礎。時間、空間、存在、物質、思維、認識、相互作用、規律等等,是哲學意義上構築思想體系的基石,這些基本概念的實質沒人知道,比如題主涉及的兩個概念,時間的本質是什麼?物質的本質是什麼?世間的事物本來只有一個,任性地在那自在,人腦要去認識,按照自己的能力習慣進行了抽象,抽象出概念的同時把那個自在給割裂了!我們有時間的概念,卻不知時間的本質,我們怎麼來的時間概念呢?也許是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也許是鬧鐘指標旋轉,也許是石英振子、也許是銫原子衰變,但這些真的是時間嗎?這些都是具體的物理運動變化過程,只不過是可方便用於計時的,帶有周期性的,物質的,物理變化過程。在這些變化過程進行的同時,其它不方便用於計時的,物質的,非週期性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社會的、認知的、知道的、不知道的變化過程,正在發生。用固定週期性的變化,表徵同時發生的物質的、非物質的變化的相對快慢,人們不僅抽象出時間概念,還抽象出基準概念。有了時間基準概念,好像慢慢就有了時間獨立存在的感覺,到底時間因變化而有意義,還是不依變化而獨立的存在,人們產生了疑惑。題主注意到了時間與物質變化的不可分割性,也許回到了事情的本源,但,畢竟,人們把時間和物質抽象為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它們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絡,但各自有足以區分的不同。敢拿概念把玩的人不多,愛因斯坦算一個,他從引力場等效慣性系代換入手,得出引力是時空彎曲所致的結論,以引力存在為前提以幾何改變代替了力,不是人們從字面上不理解他說什麼,而是從心裡不接受,把概念扭成了麻花,人家牛啊!用他扭曲的理論預測了好多事,據說都已驗證,當然有些事可能不用他的理論也能解釋甚至預測。另一個把玩概念的人是薛定諤,弄一隻貓放到盒子裡,即活著又死了,這下連愛因斯坦都受不了了,直呼扭曲過分了,這麼高難度的戲法,連上帝都玩不了。

  • 3 # 科學無止境

    時間就是物質的一個維度。它本身還不能是一個完整的物質。

    物質的最基本組成就是由能量和時間形成。時間是一個物質能量守恆的結果。只有有靜止正能量的物質,才有時間正程序。

    但是隻有能量和時間,物質還沒有形式,所以物質存在的形式,我們看不到能量和時間的具體模式。只能透過其它維度感受能量和時間的存在。

    但是如果沒有時間,就不會有有型物質。物質就只能用能量的形式存在。既所謂暗能量。

    所以時間是我們視界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 4 # 匡夫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週期、節律。

    時間存在。

    但是,時間並非實體存在。

    時間不是物質本體。

  • 5 # InternetPlus

    感謝回答您的問題。時間是個永恆的話題,在不同維度上的定義也是不同的。從物理學來講,時間就是物質的運動和能量的傳遞。

    時間分為相對與絕對時間。

    相對時間:

    即實時間,用實數表示的時間。指不在額外維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絕對時間:

    即虛時間,用虛數表示的時間。指在額外維運動的點所形成的時間。

    時間與空間有如下關係:

    空間使事物具有了變化性,即因為空間的存在,所以事物才可以發生變化。空間是沒有能量的事物,即當事物能產生變化時,變化產生的能量已經和阻礙的能量相互抵消。

    在計算機領域,描述一個演算法的複雜度,分為時間複雜度與空間複雜度,常規的說,時間複雜度高,則空間複雜度就低,即拿時間換空間。這也體現時間與空間是密不可分的。

    偉大的愛因斯坦認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愛因斯坦還認為:“現在、過去和將來之間的差別只是一種錯覺。”時間倒流或回到過去,其實是建立在一個不存在的邏輯基礎上的。

    同樣霍金也提出對時間的看法:時間是四維空間的一個維度,它具有獨立性和不可逆轉性。實時間是我們現在感受的時間;虛時間是指與歷史流向垂直的時間,就是說現在這個時刻每個人(小空間)的時間會因個人速度的不同而不同,快的速度下時間會減緩,這就是個人的虛時間的不相容引起個人實時間件改變。這在霍金的《時間簡史》中給予了詮釋。

    Andrew Zimmerman Jones在TED上的演講——Does time exist?詮釋了什麼是時間。

    他在演講中提到:

    But our understanding of time started getting complicated thanks to Einstein. His theory of relativity tells us that time passes for everyone, but doesn’t always pass at the same rate for people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like those travelling close to the speed of light or orbiting a supermassive black hole. Einstein resolved the malleability of time by combining it with space to define space-time, which can bend, but behaves in consistent, predictable ways.

    愛因斯坦以相對論對時間做了定義,並且與空間是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TED影片連結:https://www.ted.com/talks/andrew_zimmerman_jones_does_time_exist

    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下常見的時間系統。

    1.世界時

    世界時(Universal Time,UT)以地球自轉週期為基準,在1960年以前一直作為國際時間基準。由於地球的自轉,太陽會週期性地經過某個地點上空。太陽連續兩次經過某條子午線的平均時間間隔稱為一個平太陽日,以此為基準的時間稱為平太陽時。

    2.曆書時

    曆書時(Ephemeris Time,ET)以地球繞太陽公轉週期為基準,理論上講它是均勻的,不受地球極移和自轉速度變化的影響,因而比世界時更精確。迴歸年(即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長度的131556925.9747為一曆書時秒,86400曆書時秒為一曆書時日。

    3.原子時

    原子時(Atomic Times,AT)以位於海平面(大地水準面,等位面)的銫原子內部兩個超精細結構能級躍遷輻射的電磁波週期為基準,從1958年1月1日世界的零時開始啟用。

    4.協調時

    協調時(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UTC)我們再熟悉不過了,它並不是一種獨立的時間,而是時間服務工作鍾把原子時的秒長和世界時的時刻結合起來的一種時間。它既可以滿足人們對均勻時間間隔的要求,又可以滿足人們對以地球自轉為基礎的準確世界時時刻的要求。協調時的定義是它的秒長嚴格地等於原子時秒長,採用整數調秒的方法使協調時與世界時之差保持在0.9s之內。

    這就是我對時間的認識,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6 # 宇宙v空間

    首先感謝邀請。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如果沒有那場大爆炸,今天世界將不復存在,你我也不會出現。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那就是珍惜身邊的一切,因為一旦失去了就將會再也沒有機會看到了,世界上沒有後悔藥,時間在不斷的流逝,我們的時間過一點就少一點。那麼時間究竟是什麼?它為什麼會掌控我們的人生?它是物質嗎?

    很多人都把時間當成一種形勢來看,首先時間被我們人體的生物鐘所採納,讓我們知道了早起晚歸,上班下班。讓我們更加的規劃自己的個人時間,歸根結底,時間是否屬於物質?首先我們來看時間的特性,根據時間的特性來看,我們知道時間是處於流動狀態的,而唯一奇怪的是時間只會往前走,不會倒退,以三維宇宙的概念來定義時間的話,時間不屬於物質。那麼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

    沒發現不代表不存在,這已經證實了人類的科學觀,我們沒發現很多東西,暗物質,暗能量包括黑洞。但是它們確實存在於宇宙中。為什麼我們看不見他們?因為我們和它們所處的世界是不一樣的。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到達那種程度,所以我們看不到它們無論使用最先進的裝置也一樣。而這個概念同樣也可以應用於時間中。那麼時間從何而來?這在物理學中有兩個定義,一種是大爆炸,時間是跟隨宇宙大爆炸一起出現的。而另一種概念則是物理學微觀概念,簡單的說時間本身就存在,並且它還支配著宇宙。

    在微觀概念中,時間控制著宇宙的膨脹,控制著宇宙的收縮,控制的宇宙的爆炸。無論是宏觀概念還是微觀的概念,這都表示了時間在支配著我們,時間是存在的,雖然我們看不到他們,但是我們卻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我們知道時空是一體的,而可以影響時空的只有質量,大質量天體的時間流速和小質量天體的時間流速是有差距的,目前來看這點也被證實。

    因此時間更像是物質,只不過不屬於三維宇宙中的物質,也就是說目前來看不屬於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中的物質,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支配它,但是在未來的宇宙中,當我們人類進階為四界文明的時候,我們或許就可以支配所謂的時間和空間。

  • 7 # 惠舒旅社老闆

    時間不是物質,但它的本質是物質的變化。物質都是運動的,為了表示這種運動,而用二個物理概念描述、表示,就時間與空間。

  • 8 # 淡漠乾坤

    經常有人爭論,人性是善還是惡?但卻從沒有人問,人性是否獨立存在或人性是生物嗎?提出後一疑問️的人,會被他人視為白痴,居然連人的性質與人的本身都分不清楚。

    然而,如果我們把時間替換人性,提出類似問題的人卻有很多。他們把作為物質屬性的變化當作物質本身,使度量變化的抽象概念——時間⌚️異化為獨立存在的事物。

    人類的認識,與其他動物相比,其最大的特點就在於具有抽象的思維。人類藉助於各種概念可以進行邏輯分析,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認識的效率。人類透過構建各種概念系統,來作為自然界的同構系統,以實現人類認識的目的。

    如果自然界只存在著一個絕對真理的話,那麼自然界最為本質的特徵就是變化。變化具有存在的普遍性、量的守恆性和質的存在性。因而,現實世界的變化,是引起人類認識的最為基本的原因。

    於是,人類根據各種不同事物的變化及其變化週期的比較,產生出了時間概念。所以,時間的本質是人類認識的工具,而並非認識的物件。

    然而,長期使用時間概念,並藉助於時間來思考問題,特別是涉及到我們人類自身壽命的長短,使得時間概念具有了神秘感和稀缺性。於是,時間被異化為能夠獨立存在的具體事物。

    這在本質上,是混淆了物體具體的變化與變化的抽象概念之間的區別。特別是在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之後,將抽象的時間與速度的具體變化相聯絡。於是,產生出了雙生子佯謬和穿越回過去等荒謬的推論。

    於是,時間在人們津津樂道其奇異特性的過程中,使時間逐漸地異化為獨立存在的事物,使人類陷入了自己認識的困境。類似堂吉柯德大戰其假想敵——風車,人類也在不斷地對時間進行發問,試圖征服自己創造出來的時間概念。

    總之,時間只是關於物體變化的度量,是我們人類為了便於思考所創造出的認識工具,是我們觀察世界的一個視角。

    雖然,外在的環境變化會引起物體存在狀態的改變,但這一變化是因人而異的,並不是統一的抽象變化。

    比如,相對於物理背景的運動,會影響物體的存在狀態。然而,不同的物體,它們受到空間的影響是不同的。高速運動的人會因空間量子的擠壓而喪命,而各種基本粒子卻有可能因此得以延緩長其衰變的週期。

    所以,時間是物質變化的屬性,而不是物質本身。

  • 9 # 水木中醫醫生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引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週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週期,地球繞太陽週期,地球自轉週期,原子震盪週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

    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中提出:不能把時間、空間、物質三者分開解釋。時間與空間一起組成四維時空,構成宇宙的基本結構。時間與空間在測量上都不是絕對的,觀察者在不同的相對速度或不同時空結構的測量點,所測量到時間的流逝是不同的。廣義相對論預測質量產生的重力場將造成扭曲的時空結構,並且在大質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在距離大質量較遠的地方的時鐘之時間流逝要慢。現有的儀器已經證實了這些相對論關於時間所做精確的預測,並且其成果已經應用於全球定位系統。另外,狹義相對論中有“時間膨脹”效應:在觀察者看來,一個具有相對運動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比自己參考系的(靜止的)時鐘之時間流逝慢。

    時間是地球(其他天體理論上也可以)上的所有其他物體(物質)三維運動(位移)對人的感官影響形成的一種量。就今天的物理理論來說時間是連續的、不間斷的,也沒有量子特性。一些至今還沒有被證實的,試圖將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結合起來的理論,如量子重力理論、弦理論、M理論等,預言時間是間斷的,有量子特性的。一些理論猜測普朗克時間可能是時間的最小單位。

    根據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所解出廣義相對論中的愛因斯坦方程式,顯示宇宙的時間是有一個起始點,由大爆炸開始的,奇點沒有“之前”一說,討論在此之前的時間是毫無意義的。而物質與時空並存,只要物質存在,時間便有意義。

    在古代,光陰表示時間。時間是人根據物質運動來劃分的,不是本來就有的,宇宙中的“時”本來是沒有間的。物質運動需要耗費“時”,但是如果不把“時”分割成間,我們的思維就無法識別“時”,我們之所以能思考,是因為思維能對物質世界命名,物為實,思為虛,思命物以虛名,為思所用。沒有進行分割過的“時”,無法被命名,無法進行區分,只有分割成“時間”後,才能被思維所用,因為分割後可以命名了。比如我們把地球繞太陽一週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年,地球自轉一圈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日,這樣的劃分便於思維使用數字符號來計算。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地球上,絕對不會以地球的運動過程來分割時。所以,時間不過是人為了便於思維思考這個宇宙,而對物質運動進行的一種劃分,是人定的規則,而並非什麼自然規則。間是人為的劃分,怎麼分都可以。

    時間是一種客觀存在。時間的概念是人類認識、歸納、描述自然的結果。在古中國,其本意原指四季更替或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輪迴,《說文解字》曰:時,四時也;《管子·山權數》說:時者,所以記歲也。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時間的概念涵蓋了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運動,《孟子·篇敘》注:“謂時曰支幹五行相孤虛之屬也。”可見時是用來描述一切運動過程的統一屬性的,這就是時的內涵。由於古代人們研究的問題基本都是宏觀的、粗獷的、慢節奏的,所以只重視了“時”的問題。後來因為研究快速的、瞬時性的物件需要,補充進了“間”的概念。於是,時間便涵蓋了運動過程的連續狀態和瞬時狀態,其內涵得到了最後的豐富和完善,“時間”一詞也就最後定型了。

  • 10 # 馬丁林2

    物質、能量、資訊運動產生位移或相變,位移或相變產生空間距離的變化,空間距離帶來運動的相對速度,所以帶來變化著的過程(序列或先後次序)。對這一過程的量度(鐘錶或原子鐘的計時)就是時間。

    而根據相對論,時間與空間不是絕對和分立的,而是相對和互為交織一起的,時間與三維空間構成一個四維時空,而唯有光速無論在不同的慣性參照系還是相對於不同的觀測者而言,才是絕對和恆定不變的(30公里/秒)。當物質、能量、資訊運動接近光速時,會產生“鐘慢尺縮”現象,如果與光速同步,時間停止。但事實上,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公式E=MC2,任何攜帶靜止質量的物質,其運動速度不可能超越光速。

    依照個人目前的理解,我認為時間並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伴隨人類意識的產生而產生,即由我們的分別心或分別識而引起。為什麼?

    首先人類認識和研究自然宇宙的目的是為了自身如何與身處其中的自然宇宙和諧共處,並一路追問:“我是誰?”(認識論或本體論產生)、“我從哪裡來”(過去或歷史)、“我及人類存在的目的或意義什麼?”(現在或處境)、“我及人類將往哪裡去”(將來或願景)。為了認識自我和自然宇宙,我們的祖先“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根據萬物的性狀、顏色、構型、功用等差異性分門別類並命名(道德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而產生了概念、語言、文字、圖騰、數字等,並根據日月星辰執行變化而產生的時差、季節氣候的交替節律等自然現象,發明了天支地乾的計時工具——時間與最樸素的唯物論由此誕生。可見,從為萬物命名而產生的概念,到發現萬物運動而產生的節律或先後次序即時間性或差異性,是由人類的意識中先天的分別心或分別識而出現的“幻覺”。

    動物休眠;人暫時的休克、麻醉或睡覺;宗教活動裡的打坐、冥想、禪定等活動為什麼會暫時忘記時間與空間甚至自身的“存在”?因為這這一系列的活動能讓意識暫時“停頓”,即感覺不到意識的參與而不存在分別心或分別識,所以時間也隨之停頓,好像你已經與光速同步,關於時間與空間的概念也隨之消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被保衛者到侵略者,以色列如何一步步蠶食阿拉伯國家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