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烏龍
-
2 # 老街味道
問題: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計其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按照“平仄論”這些最佳的片語都得棄置!現代對聯到底是按平仄韻律為主,還是選詞、意更佳?恕在下愚鈍!敬請各大才子不吝賜教!前言從題主的問題可以看出,題主所舉的例子有一點點片面,不足以作為問題的論據。
回答題主的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論述,其一,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其二,題主論據中的以偏概全。
一、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詩律不僅僅是平仄 ,但是平仄是其中最基礎的規則之一。
平仄是枷鎖嗎?當然是了。
平仄是規則,所有的規則都是枷鎖。過馬路走人行橫道是枷鎖,開車不要闖紅燈也是枷鎖。
聞一多在《詩的格律》一文中說:
假如詩可以不要格律,做詩豈不比下棋、打球、打麻將還容易些嗎?難怪這年頭兒的新詩“比雨後的春筍多些”。.....
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腳鐐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會跳舞的才怪腳鐐礙事,只有不會做詩的才感覺得格律的縛束。對於不會作詩的,格律是表現的障礙物;對於一個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現的利器。老街發現,很多人誤解只有中國詩才有鐐銬,有人作格律詩認為平仄是枷鎖,如果他們學習歐洲人的十四行詩豈不是更要了命,十四行詩的複雜規則是不輸於中國格律詩的另一種枷鎖。
只不過很多西方的”格律詩“被翻譯成了中文白話詩而已。同樣,中國詩也無法翻譯成西方的格律詩。每一種本民族傳統詩歌,都具有本民族的語言特色,只要翻譯成外文一定變了味道。
話說回來,作格律詩就要按照格律詩的規矩。
假如開車總是闖紅燈,還是走路好了。假如走路也要闖紅燈,還是不要出門了。好比作簡單很多的古體詩也是有規則的,假如仍舊不遵守,就作自由詩吧。反正:
難怪這年頭兒的新詩“比雨後的春筍多些”。聞一多 《詩的格律》二、格律詩也可以: 南對北 東對西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計其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按照“平仄論”這些最佳的片語都得棄置!現代對聯到底是按平仄韻律為主,還是選詞、意更佳?恕在下愚鈍!敬請各大才子不吝賜教!以上是題主的一段話。
其實在格律詩中,只要不在平仄不可更改的位置,平平相對、仄仄相對是允許的。
1、例如南對北:
哭衛尚書(唐·靈一) 畫戟重門楚水陰,天涯欲暮共傷心。南荊雙戟痕猶在,北斗孤魂望已深。蓮花幕下悲風起,細柳營邊曉月臨。有路茫茫向誰問,感君空有淚沾襟。2、又如東對西:
經廢宮(唐·棲白) 終日河聲咽暮空,煙愁此地晝濛濛。錦帆東去沙侵苑,玉輦西來樹滿宮。魯客望津天欲雪,朔鴻離岸葦生風。那堪獨立思前事,回首殘陽雉堞紅。3、內對外
贈韓家郎君在家修行(唐末宋初·無名氏)
崇真起善立玄堂,謹奉朝昏兩炷香。內侍孀親行孝道,外持貞正合三光。常行矜憫提貧困,每施慈悲挈下殃。他日聰明如省悟,也應歸去到仙鄉 。但是在平仄固定的地方,的確是不可出現平平相對、仄仄相對的。
結束語平仄相對是為了音韻之美,所以格律詩在特定的位置對平仄要求非常嚴。俗語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雖然不完全準確,但是也基本反映了平仄寬嚴之處。
但是在押韻時,無論古體詩還是格律詩,都非常嚴格。從南北朝沈約等人研究四聲開始,就注意要求白腳與韻腳的平仄是相反的。因此在這裡,除非是韻腳,否則仄仄相對、平平相對是不會出現的。
-
3 # 雁雲生
鑑於歌唱早已經獨立成歌曲,宋詞不應該執著於唱的平仄了。詞的意境沒有寫出來,大部分精力去搞平仄,本身就是老頑固,本末倒置。每首詞描寫的事物,表達的意思各不相同,怎麼可能平仄都一樣?這可能一開始就是錯誤的。寫詞牌也不是古人的專利,我也寫了幾個詞牌,因為要表達的感情原有的詞牌不合適。一首(霄宇遙)雲峰秋夕,如果批評請中肯一點。霄宇遙雲峰秋夕✨
崇山曲徑綿延,鳥鳴潺潺流泉,
幽谷玉霞藍天;
峰迴路轉,重林濃黛淺碧,
群嶺秀麗無邊。
✨
霄宇星辰點點,道途多麼遙遠,
經年只夕相見!✨
萬千思緒,化作瑞雪片片,
飄舞深袤寒天!
-
4 # 碧水青松隨筆
仄起平收與平起平收的平仄格式
對聯仄起平收,意思是上聯末字仄聲,下聯末字平聲,適用於首句不入韻的對仗平仄格式。例如: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也有平起平收的,即上聯末字平聲,下聯末字平聲,適用於首句入韻的對仗平仄格式。例如:
平平仄仄平,
平仄仄平平。
對仗的基本規則
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句。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是對仗的基本規則。
“好”對“壞”、“美”對“醜”、“內”對“外”、“善”對“惡”等都是仄聲字;“東”對“西”上下都是平聲字;雖然上下詞性相同,但上下平仄必須相反,否則就是上下平仄“失對”。明顯違背了上下平仄相反的對聯基本規則,這樣的例子難道是對聯嗎?只能是對偶例子罷了!
對仗平仄變格
“一三五”(即單數位置的漢字)必須在有效規避孤平、孤仄、三平尾和三仄尾的條件下“不論”,“二四六”平仄相反,詞性相同,必須“分明”。
規則與“枷鎖”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聯源於格律詩對仗句也不例外。如果不願遵守或不懂對仗的基本規則,只能是對偶式的標語口號。
總之,對仗基本平仄是對聯這種體裁形式的規則,而不是所謂的“枷鎖”。把上下句平仄相反,詞性與句式結構相同的基本規則視為“枷鎖”,以“因律害意”為藉口,欲除之而後快,還算是對仗嗎?
結語:
仄起平收,只是舊有對聯習慣,不是對聯的必要規則;上下聯雙數位置平仄必須相反,上下聯詞性與句式結構必須相同,缺一都不是對聯。
-
5 # 梧桐樹邊羽
對聯仄起平收,平仄到底是韻律還是枷鎖?
如:(左右對上下。高對低。大小對老少。美對醜,好對壞。東對西。內對外。善對惡、等等,不計其數);南對北可以,而東對西卻不行?冬對夏可以,而春對秋卻不行?按照“平仄論”這些最佳的片語都得棄置!現代對聯到底是按平仄韻律為主,還是選詞、意更佳?以上是題主的主、次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平仄問題。
我們對對聯的規則有些深的瞭解,就會發現這些東西不是問題,產生這些疑惑並非是平仄格律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我們的水平不夠,領會不深,用得不活。
什麼是對聯?對聯是一種聯語。聯語分為“對偶”,“對聯”,“對仗”。
漢賦以及後來的駢文中很多對偶,要求比較寬鬆,仄聲韻結尾也沒什麼問題。比如蘇軾《前赤壁賦》中的“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不但仄聲收尾,上下句中還出現了重複字。這些都屬於文法中的對偶,用在賦,散文,議論文之中都可以,在對仗和對聯中都是不允許的。
初唐上官儀將對偶整理成格律詩中的對仗。“對仗”出現在律詩的頷聯和頸聯,也就是五律,七律的第三四句和五六句。由於太過嚴格,後來的律詩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是一個最低要求,如果你寫古詩,第五六句不能嚴格對仗的話,就不能稱為律詩。
而律詩的對仗聯單獨拿出來,就是“對聯”了。
但是“對聯”和律詩中的對仗聯又有不同,因為律詩的頷聯、頸聯是為整首詩服務的,所以在詩意上該承接、該反轉都得按照文法來。而對聯單獨成聯,上下兩句就要把要表達的內容完整地表述,不能期待有別的補充,頂多也就是個四字橫批。所以對聯單獨出來之後,字數不再受限於五言、七言,可短到一兩字,也可長達數十字。
雖然字數上更靈活,平仄格式卻是必須遵守的。這是對聯出身的證明,也是一位真正創作對聯者必須學習而使用的。
而律詩中的對仗聯必然是仄起平收的。這就是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仄聲收尾,其實就是告訴你話沒說完,等著聽下句。平聲悠揚結句,就是告訴你,話我說完了,自己領會去。這個和律詩頸聯是一樣的。
平仄是枷鎖嗎?你要問平仄是韻律還是枷鎖?平仄是韻律調和的工具,自然是枷鎖。就好像我們寫字的橫平撇捺,都有自己的走向和法度,你守還是不守?你不守,人家不知道你寫的什麼,你要守,必然就限制了你自由的筆鋒來去。
為什麼我們不對其他規則抗拒,而獨獨認為平仄是“鐐銬”呢?
因為了解格律,在格律之上自由發揮的人少。而格律的學問並不像寫字、開車之類的規則一樣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很少有人願意費勁去學習這種看起來是“無用之學”的東西,特別是近現代詩歌在音律格式上的叛逆性給了這些人“只在乎感情,不在乎形式”的藉口。
至於題主的附屬問題中提到的“南對北”可以,“東對西”不行。這同樣是出於對格律形式的不通透。
我們知道一個律句,講究的是平仄交替,也就是雙音節平仄交替。那麼即便是要求嚴格的格律詩,也會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講法。也就是說只要在“二四六”位置上平仄相對,“一三五”位置上的平仄是可以靈活取用的。如果“東”在“一三五”位置,下聯就可以對“西”。如“錦帆東去沙侵苑,玉輦西來樹滿宮。”
搞清楚基本的對聯規則,再在對聯遊戲中適當地放寬,以輕鬆娛樂為主。因為對聯雖然從律詩中來,但是更多地是運用在民間。
文字遊戲嘛,大的規則遵守了,小細節不必過於在意。
詩詞可以“言志”,依然稱之為“末技”。對聯,不過圖個喜慶、吉利、開心,不必太較真。
-
6 # 使用者空老聊
對聯還是要合規,不然的話不要自稱為對聯,沒人逼誰寫對聯。
建議某些重要場合的門檻要寫句子的話還是該用對聯而不是用順口溜。
-
7 # 每天十點一本書
我想起了餘秋雨老師的《中國文化》,其中就說出我們現在文化的現狀。
就像今天《論語》、《孟子》一樣,一直在繼承,卻沒有輸出。
對聯也是一樣,遵守規則固然是好。但是這文化是用來傳播、弘揚。
每個人的文化不一樣,孔子幾千年前就說:因人施教。
說了幾千年,感覺當沒說一樣,一直在翻譯意思。
應該找到這個時代繼承者,而不是每天說著它有多麼的好,它應該這樣,時代在變,思想也要跟著變,跟著傳播,這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一起的事,怎麼傳播更好,怎麼創造更好。
怎麼讓更多人喜歡對聯,而不是厭惡對聯,只有真正的喜歡它者才能更好的傳播、發揚。
-
8 # 長流水中的白石頭
橫唸成一句話,豎讀成一個詞句,頭句活和二句話同一類事,景,物,抒情,等緊連結不離意思,意義。每結尾壓韻,順口,(上,下)(仄平),(平,平),(仄,仄)每個詞句,和一句話都是優雅,清雅,柔雅,不能有同兩個字出現有5字6,7`,9,字不等一般7字最多用處廣,9字,11字,13字一般用在政府機關,大廠礦,企業,學校,祠堂,廟宇。
這是我的看法如何請各位老師指導。
-
9 # 為而不爭57298468
做任何事必須遵規則,無規矩不成方圓。況且專業有術攻,任何人不要為自己某方面能力的欠缺(或無知)而強詞奪理!
-
10 # 曾老道人
如果連格律都不講,那就不要寫格律詩,去寫自由詩、古體詩、樂府詩等等好了,就如參加體操比賽,總不能把散打歸為體操吧?
回覆列表
說二句,即是規則韻律,又是枷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也是中華詩詞文化的獨特載今。應為遵守。在對聯,詩詞中,我發現有時的意聯,情詞,確好於規則,應叫意詞水流。就相說書的前臺詞。四句為詩,八句總綱,十六句美,三十二句勾開倒吧。讓我慢慢的道來。多好的開場白。我認為,規則要遵,意聯要發展。這就叫詩詞的進步。各行各業都有改革發展,與時具進。詩詞為什麼不能?應該能。有的朋友說的很好,由於各地方言土語的不同。爭加些意聯詩應該是對的。一直堅持老八股?有的人認識可能有些不一樣。自以為平水很高,出一些難聯奇對,妙字,稀字,多數人很難理解,就別說仄平對之了。通俗易懂,簡捷明瞭,主體直達,意味深長。應該是詩詞所要表達的特色。個人觀點,不足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