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端木賜香

    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己經建立了一支擁有6.3萬名常備兵和23萬名預備兵的陸軍,並擁有排水量7.2萬多噸的海軍艦隻,總噸位大大超過了北洋海軍。此外,日本參謀部還不斷派遣特務間諜潛入中國,竊取政治軍事情報,秘密繪製了中國東北和渤海灣的詳細地圖,做好了大規模侵華戰爭準備。

    相形之下,我們清政府則依然還是傻乎乎的狀態中。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雖然有洋務運動,有同光中興。但是,用鴻章的評價來講,紙糊的呀,糊弄國內可以,糊弄國外,不易。

    清政府雖然於1885年成立了海軍衙門,但該衙門的五大臣奕闇、奕劻、李鴻章、善慶、曾紀澤皆不習海軍,且均另有要職,無一人為海軍衙門專官,海軍衙門幾近空設。海軍沒有有效的統一指揮,互不相統,力量分散。不單海軍,大清陸軍也是散佈各省,由督撫主政,兵部堂官並無排程會合之權,與改用西法,陸軍、海軍皆歸部臣節制的日本差了好幾條街。

    此外,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成軍後,再未增添任何船隻,1891年以後又停購槍炮彈藥。為嘛呢?因為相當多的滿漢權貴將北洋水師視作李鴻章的水師,如果再加以壯大,恐用於禦敵之不足,挾之於自重則有餘,一句話,老李要是反了咋辦?兩句話,中國傳統,向為是防內賊的。所以醇親王建議挪用海軍經費去修頤和園,這樣老太后高興了,就少虐待他親兒光緒了;再一高興,這個扶上馬送一程,就不會持續為送終和了,戶部尚書、光緒帝師翁同龢甚至“奏定十五年之內不得添置一槍一炮”以“窘李”—— 翁同龢同志跟老李同志是有公仇私怨的。於公,老翁既是清流領袖,又是帝黨,老李則是洋務領袖,雖算不上後黨,但更不是帝黨。於私,1862年(同治元年),時為安徽巡撫的翁同龢之兄翁同書被曾國藩彈劾,摺子是李鴻章同志代寫。翁同書當時雖然只是安徽巡撫,但翁家多牛逼你們知道吧,其父翁心

    存是咸豐帝的老師、恭親王奕的老師。其弟翁同龢後來又是同治和光緒的老師,李鴻章這個剛出道的初生牛犢,用六百餘字,幹掉了翁同書。鴻章當時,一個摺子震天下,其中一金句,我們都會背,據說就是這一句擊中了翁家命門的:“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是否有當,伏乞皇上聖鑑訓示。”恨死翁同龢了,終身跟李鴻章彆扭。

    上面如此絆馬腿,下面也好不了多少。海軍將士貪腐成風,往往是報銷千金,經手者侵蝕二三百金,更有甚者,乾脆購買泥沙、煤灰以實炮彈,而旅順、威海之炮臺竟有不堪一放者。腐敗的僅是李鴻章主管的北洋海軍嗎?非也。全面腐敗——赫德管理的海關除外。

    如此不堪一擊的腐敗軍隊,還缺乏有效的指揮系統,沒有指揮部,沒有參謀部,作戰只靠指揮官臨時拍腦袋不說,還互不協調,比如戰爭期間,湘軍就只聽命於劉坤一。

    大清再不敗,老天爺都沒法交待!

    要說李鴻章的責任,主要在於其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等國的調停,戰前沒有制定出切實可靠的戰略防禦計劃。李鴻章沒有接受袁世凱等人的建議及時向北韓添撥重兵,還多次電令葉志超堅忍約束、切勿多事;令丁汝昌禁止在朝艦船士兵登岸,以免引發釁端;不允許清軍先佔義州,早立腳步。李鴻章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太清楚大清的家底,也不願將自己挾以自重的北洋家當全部拚光。其實,拚也光,不拚也光。

    1897年7月25日,高升號事件發生,日本不宣而戰。

    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9月17日,黃海戰役發生,雙方均損失慘重。

    此後,李鴻章實際是“主戰”的。

    黃海海戰的次日起,李鴻章就電示丁汝昌儘快修理傷艦,出海巡弋,防日艦復擾北洋,即使不能制敵,亦可在口外近邊遊弋,使彼知我非束手待斃。對丁汝昌將兵艦全數伏匿的做法,李鴻章質問其意欲何為?在清廷和李鴻章的焦灼催促之下,10月18日丁汝昌才率六艦由旅順駛至威海。28日,聞聽日軍將在花園口登陸的李鴻章令丁前去探明賊蹤,丁29日去了,但並沒有襲擊正在花園口進行艱難緩慢登陸的日軍,丟棄有利戰機。11月初,李鴻章令水陸協同作戰,共守旅順要塞。但丁汝昌畏敵,在旅順未失的情況下,擅自率艦隊撤往威海。李鴻章知道後很是生氣,電丁:“旅順警急……寇在門庭,汝豈能避處威海,坐視潰裂?!速帶六船來沽,面商往旅拚戰……刻即啟碇,勿遲誤。13日,丁汝昌率艦隊到旅順會晤了陸軍守將,當晚又駛返威海。後來,李鴻章復令丁汝昌繼續赴旅順巡弋,但丁汝昌卻以“威防亦甚吃緊”等為由屢屢拒絕。22日,旅順失陷。

    此後,李鴻章多次要求丁汝昌早日佈防威海,做到水陸協同,妥籌排程實力防剿,並令其率船巡探,相機迎擊,以免坐困,但丁卻以“若遠出接戰,我力太單”為由拒絕出港巡擊敵艦。直至威海被日軍佔領之前,李鴻章多次要求丁汝昌出海拚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臺”,“挾數艦衝出,或煙臺、或吳淞。勿被倭全滅”,丁汝昌卻始終株守軍港坐以待斃。

    總之,黃海戰役之後一直圖謀“保船制敵”,“避戰保船”的是丁汝昌,而不是鴻章,責任也自應由丁承擔。李鴻章在黃海戰役之前,一直謀和,想要透過外交途徑解決中日爭端。北洋水師、駐朝陸軍沒有做好戰前預案,坐失戰機,與李鴻章有很大關係。但黃海戰役之後,李鴻章一直是圖謀保船制敵的,所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不是李鴻章一個人能承擔的。外電譏諷,甲午戰爭是李鴻章一個人的戰爭,但責任,卻不是李鴻章一個人的責任。別說鴻章一個人了,鴻章身後,中國還不是日本的對手嘛,如果不是美國出手,有得咱們拚的。戰爭打的是真刀真槍,硬實力要硬,軟實力要軟,你硬實力不硬,軟實力不軟。人家是近代化的政治政府,近代化的組織技術,你是中世紀的政治政府,中世紀的組織技術,你跟人家拚啥哩?你總不能說,來,咱比比誰的煙花漂亮,誰的書法牛逼,誰的滿漢全席好吃吧?

  • 2 # 曹老師xixi

    一定又有人說李鴻章是為大清背鍋了。我每次看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認為李鴻章很冤,軍艦無法更新,陸軍裝備極差,戶部還千方百計阻礙北洋海軍的建設,李鴻章深知不敵日本,主張的利用外交與日本對抗,朝中無人支援,最後戰敗了,還讓李鴻章去簽約談判,背上千古罵名。

    但當深入瞭解這段歷史的時候,你就會明白李鴻章這鍋背的一點也不冤。

    首先他雖然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但對國際形勢的變化眼光不足,從日本第一次侵略臺灣開始,到吞併琉球,再到長崎事件,及日本兩次入侵北韓,野性如此之大,李鴻章憑藉他早期已有的軍事實力,早該給日本扼殺在崛起的搖籃當中,而李鴻章總是必戰妥協,委曲求全,其當時的權利足以主導清廷的方向,可謂是誤國誤民。確實是暫時儲存的同治中興的成果,但是卻讓一頭狼慢慢成長,可謂是魄力不足,如果換成左宗棠,早已給日本幹趴下,還有日本以後蹦躂的時候?

    再者戰爭準備不足,都知道北洋海軍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彈藥不足,雖然軍艦十年未添一艦,當還不至於與日本艦隊差距太大,彈藥不足李鴻章作為總司令能不知道?不瞭解?海軍將領多次上報,李鴻章都置之不理,好,就算李鴻章是無能為力,但其必戰保船的政策也是大錯特錯,讓海軍將領在戰場上處處肘制,無法決心一站,中法戰爭的教訓歷歷在目,雖勝亦罪,在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雖有四搜軍艦被擊沉,但也並非完敗,後期遵命退守港口,無疑是被甕中捉鱉,如像劉步蟾所說港口艦支大小還有二十多艘,如傾巢而出,還能與日軍一戰。都到這個時候了,李鴻章仍然寄希望於歐美調停,依然準備不足。

    之後將領選擇失誤,雖說任人唯親沒有問題,但是你任人唯親,你任點有能力的人,海軍軍門丁汝昌雖然能力有爭議,但是責任心還是不錯的,但是甲午戰爭中北韓戰場的主帥葉志超,就是李鴻章失誤中的失誤,可以將是蠢材草包將領,一日夜逃500裡,導致整個北韓戰場一日就全線潰敗,直接使日軍在戰爭總佔了上風。

    還有講甲午戰敗歸咎於一人敵一國,朝中無人支援,朝外無將支援,但是有沒有想過大清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的軍力都在李鴻章的手中,一人敵一國也不差吧。

    所以要我講李鴻章要為甲午戰爭的失敗付至少8層的責任。

  • 3 # 謝金澎

    李鴻章雖然得到慈禧太后倚重,但是他並沒有國策決策權,即便他搞的有聲有色的北洋水師,也基本上是朝廷給政策不給經費搞出來的。這也就算了,朝廷為了給慈禧太后修園子,還反抽經費,因為慈禧太后說了:“誰讓我六十大壽過的不開心,我就讓他一輩子不開心”。

    甲午海戰前,日本天皇為籌措海軍經費,盡然透過節食來省錢,以致傳揚出去,日本舉國沸騰,全體國民盡一切可能捐款。沒有收入的少女們盡然到妓院賣身來籌錢支援海軍建設。

    反觀大清,北洋水師的建設成了李鴻章一個人的事,不但沒有人給予實際支援,還有朝廷那一幫老朽不斷出難題掣肘。比如身為帝師兼戶部尚書的翁同龢,一再上言,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不應再增加一槍一炮。

    日本的海軍部負責人都是專業海軍成長起來的,有海軍系統理論知識武裝的專才。比如東鄉平八郎,是具有高度素養職業海軍指揮官。而清朝的海軍部全是一幫門外漢,他們執掌海軍不是用來指揮打仗的,而是用來平衡權力的,這樣一幫人執掌著清朝海軍,焉有不敗之理?

    李鴻章搞政治有一套,但是治軍的能力就差多了,原本應該是他來主建,而任用專業人士主戰。但是封建王朝的體制就是一言堂,北洋水師大小事務都得讓李中堂過手,根本沒有職位授權。以至於李鴻章那一幫淮軍子弟軍紀敗壞,抽菸狎妓,剋扣軍餉,無惡不作。本來有限的軍餉沒有用到正途上,不但缺彈少藥,且兵無戰志,這樣的軍隊裝備再多噸位的軍艦又有何用?

    管帶丁汝昌原本也是陸軍調入,完全非專業,而且能力平平,不外乎就是李鴻章信的過而已。治軍無方,其魄力比李鴻章又有不如,治下的海軍怎麼能夠跟接受嚴苛正規訓練、鬥志昂揚的日軍相比?

    中日甲午海戰,是關乎兩國國運的亞洲爭霸、世界地位之戰,日本舉國視為生死存亡之戰,而清廷根本無人重視,李鴻章本人就沒有做最壞考慮,還寄望於國際調停。在戰端開啟後,朝廷沒有協調南洋、北洋合力迎敵,光緒帝在關鍵時刻還直接干預前線,繞開事實上的總指揮李鴻章直接給前線指揮丁汝昌下令,主動尋機殲敵,丁汝昌在李鴻章的堅守避戰和光緒帝的主動攻擊矛盾中倉惶出海,最後一戰慘敗,北洋水師遭遇滅頂之災。

    其實李鴻章的避戰策略也有一定道理,北洋水師貌似比日本還有優勢,但是軍心士氣、武器彈藥都嚴重不足,實在無力與日本一戰。如果在近岸開戰,力量能夠集中,還有岸炮支援,起碼能夠增加一些勝算。光緒帝畢竟太過年輕氣盛卻不知兵,又想指手畫腳指揮,誤了北洋水師。

    所以以我看來,甲午戰敗,李鴻章要負30%的責任,光緒帝要付20%的責任,慈禧太后和朝廷要負50的責任。因為朝廷掣肘、慈禧太后抽經費,戰端開啟後朝廷沒有組織力量統一應對,光緒瞎指揮,這些都是戰敗的真正根源。李鴻章治軍不嚴,權責不明導致軍隊戰力低下只是一個方面。

    所以甲午戰敗後,國際上都流行一種說法,李鴻章是一個人在跟日本整個國家對抗。生於主昏朝黯之亂世,既是李鴻章的機遇也是李鴻章的悲劇。

  • 4 # 懷疑探索者

    李鴻章是滿清的重臣,既然是重臣,朝廷裡面擔任主要領導工作的人,自然應該承擔很多一部分責任。這是不該逃避的責任,也是“領導責任制”的一部分。依我看,李鴻章對甲午海戰至少應該擔任一半以上的責任。最大的一個責任,就是推薦人才不當!為什麼說李鴻章推薦人才不當?因為李鴻章推薦了他的親信丁汝昌擔任了北洋水師總司令,這個人事任命是完全錯誤的,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李鴻章為什麼要任命丁汝昌呢?要知道,北洋水師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規模在亞洲可以名列前茅的現代化海軍,這樣一支海軍,每年光是維護費用就要1000萬兩白銀。如此重要的一支海軍力量,本應該由最有本事的將領來擔任,至少也應該出國培訓一段時間,而當時大清並不是沒有留洋的軍官。但是,李鴻章卻老眼昏花的把如此重要的總司令之位置,給了酒囊飯袋的代言人丁汝昌。丁汝昌是什麼人?早年參加太平軍,後來投降湘軍,再投李鴻章的淮軍。丁汝昌是淮軍系的將領,屬於李鴻章的“自己人”。更關鍵的是,李鴻章發現丁汝昌是一個完全沒有主見的人,沒有主見意味為對主人言聽計從,而李鴻章就喜歡這樣聽話的人。李鴻章這種任人唯親的思想,說明了他也是一箇舊式的官僚。李鴻章是舊式官僚的代表人物,而丁汝昌是小一號的舊式官僚。李鴻章任人唯親的結果,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最後全軍覆沒。

  • 5 # 飛龍169021628

    李鴻章是清末最大的“軍閥”,(此時湘軍主力已解散,曾左已離世)他掌握了當時國家最大的一支軍隊淮軍,接近國家2/3的軍事力量,還擁有亞洲排名第一的海軍部隊——北洋水師,李鴻章還在朝廷任宰相,擁有除皇帝太后外最大的權力,按“權力越大責任越大”的常理,李鴻章當然是國家的“第一責任人”。可社會上卻傳播著李鴻章戰敗簽訂賣國條約是替朝廷背黑鍋,這是極其荒謬的!

    李鴻章作為朝廷重臣,擁有近百萬軍隊,掌控著國家機器,不為國家前途命運著(即使“著想”也是應付了事),卻成天打著個人小算盤,把淮軍、北洋水師當著個人“私產”,大搞任人唯親,不用人才用奴才,在關係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場上,使用貪生怕死的葉志超為陸軍統帥,使用對海軍一竅不通的丁汝昌為海軍“司令”,導致在海陸兩條戰線都一敗塗地,使國家蒙受巨大恥辱和損失,他至少要負95%的責任!

  • 6 # 浩漢防務論壇

    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受人詬病的一個人物,而最受爭議的就是李鴻章在甲午戰爭中對部隊的指揮。事實上,甲午戰爭對於清朝來說雖然不是一場必勝的戰鬥,但只要指揮得當卻可以像1874年的高山族事件一樣和平解決。而最終卻敗的如此之慘,除了清朝的腐敗制度,李鴻章也脫不了干係。李洪章在甲午戰爭是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意識到戰爭將要發生和戰爭發生後應該要做什麼。

    在1894年6月份,日本軍隊就已經進入漢城並積極備戰。到6月底,從仁川登陸上來的日本軍隊人數已經超過了8000人,而到了這種情況,李鴻章還沒有發起對北韓的清朝軍隊的增兵計劃,也沒有派出北洋艦隊威懾日本停止增兵,而是選擇了在談判桌上儘可能地出賣北韓的利益來避免戰爭的爆發。可以說,自6月初日本開始向北韓增兵以來,李鴻章有一個半月的機會來改變北韓的對峙形勢並將戰爭真正的扼殺在源頭階段,但李鴻章卻對此沒有真正重視,並導致在甲午戰爭前期,清朝軍隊在北韓境內的節節敗退。

    其次,就是在戰爭爆發後李鴻章的態度。在戰爭爆發後,方伯謙曾上書李鴻章要求北洋艦隊出擊對馬海峽阻止日本艦隊從北韓半島登陸,但被李鴻章拒絕。9月份,北韓局勢危急。劉步蟾方伯謙等人再次上書李鴻章希望前往北韓族之日本的海上運輸,但最終的結果卻只是前往大東溝海域為運輸船護航,而不是直接前往對馬海峽和日本海打擊日本的聯合艦隊和運輸船隊。在整個戰爭期間,李鴻章都在竭力避戰,並與西方國家凱旋終止此次戰爭,但假如在戰爭初期,李鴻章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也許甲午戰爭就可以勝利,或者起碼不至於敗得這麼慘。

  • 7 # 歷史的草原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遠影響的戰爭。他還有另外一個名詞---學生打敗老師的戰爭。

    原因:

    一、戰術和情報上的失誤

    對於日本我在北韓的侵略過於自信。沒有做全面充分的考量和計劃。竟然相信日本和清朝同時撤軍這樣的謊話。而沒有做到防患。致使。清軍運兵船在海上被日軍海軍攻擊。

    二、盲目自保

    為儲存自己的政治之資本,李鴻章不顧手下將領的反對,命北洋海軍不得出海。致使完全喪失制海權。也完全失去了被楊海軍存在的意義,只能被日本任人宰割。

    三、盲目自大

    而朝廷中你翁同龢為首的保守派卻一直沒有正視日本。一直還認為日本是那個小學生,彈丸島國不足以對大清早成足夠的威脅。而又同李鴻章進行鬥爭,致使朝廷內部不和,沒有給。許可權給予足夠的軍需糧餉。同時,慈禧太后還要動用海軍經費給自己過大壽。

    綜上,甲午彩蛋中李鴻章應負30%-40%e左右的責任。事後又擔任全權大臣,同日本進行《馬關條約》的談判。也算是為國盡心盡力。

  • 8 # 我在此504

    李鴻章為這場戰爭的實際最高軍事統帥,甲午戰爭慘敗應負直接責任。

    首先,在戰略上,前期日本意圖侵佔北韓時,駐朝全權統籌袁世凱成功使用武力保衛高宗政權,挫敗日本侵佔北韓圖謀,但其後日本不斷添兵北韓,袁世凱上書李鴻章請求添兵,李鴻章不積極備戰,且拖延增兵,貽誤戰機,將希望寄託國際周旋和俄美調停,導致原本清軍在北韓的壓倒性優勢地位蕩然無存,最終導致黃海戰事爆發,清軍在北韓勢力土崩瓦解,原本可在北韓本土解決的問題擴大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李鴻章低估日本野心,寄希望外國調停,消極避戰以求自保,戰略失誤是戰敗最主要原因。

    其次,北洋內部貪腐嚴重,李鴻章任人唯親,導致官兵“只知有李中堂而不知有朝廷”,賣官鬻爵,軍紀渙散,官兵抽大煙,養妓女,吃空餉,採購沙子炮彈諸如此類,直接影響戰鬥力,使北洋不堪一擊,雖有鄧世昌這樣以死報國之士,但亦有更多方伯謙這樣的貪生怕死之徒。

    最後,李鴻章辦洋務,借洋款,卻中飽私囊,富可敵國,將國器北洋據為己有,避戰不出,就是為了保持其在朝廷的地位和實力,北洋一損則地位不保,他為一己私利而棄國家大局不顧,這種貪汙腐敗的大奸臣居然還有人為他洗白?居心何在?戰敗之後,又將責任歸咎於朝廷不撥軍費?自北洋建立起至甲午,共得軍費近四千萬兩白銀,一個無底洞其中又有無數被腐敗掉,試問這樣腐敗的軍隊,這樣無能的統帥,就是有再多軍艦又有何用?最終還不是全部葬身大海?“缺錢”是失敗的原因嗎?北洋缺錢嗎?不缺!“宰相合肥天下瘦”,看看李中堂的家產就知道了!歷來奸臣多財富,大奸似忠,李鴻章就是!

  • 9 # 三觀粉碎機

    這裡我說一個一直以來都被人忽略的細節,大家再來看李鴻章對甲午戰爭的失敗應該負多大的責任,那就是李鴻章失敗至極的用人之策。

    首先,從軍力上來說,北洋水師擁有大小軍艦25搜、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海軍4000餘人。其中主力軍艦定遠號和鎮遠號都分別是7000噸,比日本的主艦多3000噸,號稱為“亞洲第一”。當然了,實際上北洋水師和日軍海軍實力在伯仲之間,雖然定遠號和鎮遠號是德國坦特伯雷度生產的一等鐵甲艦,屬於頂級原裝進口產品,但實際上總體而言日軍的火炮射速射程比德中國產品還牛逼。並且日軍海軍已經完全都是西式訓練,自己擁有足夠優勢的本土水手和培訓機制,而北洋水師卻還得必須請洋教官過來訓練水手,所以兩軍綜合差距並不大。

    換句話說,這場仗,是一場硬仗,打的不是裝備,而是人員素質以及總指揮官的能力,但是這方面,北洋水師和日軍卻有天壤之別。

    我們知道甲午中日海戰的總指揮是海軍提督,民族英雄丁汝昌,可許多人都不知道,丁汝昌是騎兵出生,根本不懂海戰,而李鴻章之所以任命其為主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為丁汝昌為人忠義,在軍中威望極高,換句話說,丁汝昌就是個吉祥物。

    主將完全不懂海戰,本來問題不大,但是底下鬧了矛盾卻根本沒有辦法自行判斷聽誰的。比如副將劉步蟾和英國總炮手泰樂爾。由於丁汝昌只是吉祥物,所以總指揮就落到了有留洋背景的副將劉步蟾手中。

    而根據記載,在跟日軍對仗的過程中,剛見到日軍主艦,劉步蟾就令全軍“人”字陣列倒置,兩艘大艦居後,小艦到前面充當炮灰。這種指揮方式令泰樂爾急跳腳,他嚴正要求利用更有優勢的主艦當先鋒,卻因為和丁汝昌語言不通,丁又完全不懂海戰,頓時就陷入了僵局。

    更喜劇的事情來了,泰樂爾和丁汝昌在前甲板上吵架,結果後面的炮手第一炮就命中炮臺,丁汝昌直接重傷被抬下,泰樂爾雖是輕傷卻已經不能自由指揮……於是整個北洋艦隊的轟炮效率在日本海軍面前完全被碾壓,結局自是不必說。

    本來勝負五五分,結果卻是一面碾壓!雖然這場戰不是李鴻章親自指揮,但是艦上的軍官卻是李鴻章親自挑選的,包括劉步蟾,所以李鴻章到底該對這場戰的失敗負多大責任,相信大家心裡都有答案。

  • 10 # 瀟湘漠南

    很多時候,當初南方革命黨的一些宣傳導致人們認為清朝後期一無是處,李鴻章作為清廷第一號代言人自然難逃干係。

    但是請想想,甲午戰敗,北洋水師一多半將領均選擇殉國明志,如果他們是貪生怕死之流,何必呢?

    甲午一戰,李鴻章能掌控的力量不多,連北洋水師朝廷都在直接指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蠶寶寶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