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時空聯盟
-
2 # 李志勇LZY
用元素週期構成微塵隕衛木地恆;
各種差異物質分類增逐漸宙銀河;
大宇恆星震旋運動變規律變很慢;
小恆系控制星包括陽系地球演快。
-
3 # 寒蕭99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告訴你太空有多麼的空曠。
就像之前有新聞說馬斯克準備發射12000顆衛星到天上,立刻有人擔心這些衛星會不會撞在一起,太空會不會太擁擠。提出這種擔心的人,顯然對太空的空曠和空間的大小沒有概念,只看到幾萬的數字就覺得太多了。但是你知道嗎如果將地球上的70多億人均布在地表,每個人之間的距離大約有500米遠。更何況是12000顆衛星分佈在比地表更大半徑的球面上。
再看下太陽系,半徑約1光年,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如果太陽是直徑1釐米的大小的話,地球是距離太陽大約1米遠的一粒0.1毫米的灰塵,而太陽系的邊緣在60多千米之外。也就是說在直徑120千米這麼大的範圍內,只有中間一個1釐米大的太陽和很多的灰塵存在。
而太陽附近的恆星密度是每立方光年0.004顆恆星,整個銀河系銀盤的直徑大約是16萬光年,厚度幾萬光年。
所以在這麼大的空間中,幾千億的恆星算的了什麼呢?尤其像太陽所在的空間,真的太空曠了!
所以,你還擔心什麼呢?
-
4 # 來看世界呀
穩定是暫時的,混亂卻可能是永恆的,銀河系井井有條是因為它十分廣闊,天體相互之間的引力使得銀河系暫時地平衡,但是天體碰撞事件時常發生,流星就是衝擊地球的隕石。
用吃飯會咬舌頭來比喻銀河系是不恰當的,嘴裡的東西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嘴巴空間也不過是用立方厘米來測量的,而僅僅太陽系的直徑範圍可能就在2光年左右了,但太陽的直徑才不過1.392*10⁶千米,也就光不到1秒的距離,太陽放在整個太陽系中小的可憐。銀河系更加廣闊,因為恆星的質量很大,所以每形成一顆恆星都要吸引周圍光年範圍內的物質,使得恆星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最起碼也是用光年計算,而目前發現的最大的恆星的直徑也頂多到木星的軌道附近,也就是不到一光天的距離,所以恆星之間的距離十分遙遠。在銀河系形成的過程中,中央黑洞吸引著物質向黑洞墜落,而星系物質的運動又產生了大量的恆星,它們也受黑洞的影響繞黑洞運轉,同時恆星之間也有引力左右,只不過因為距離遠引起變化十分緩慢。
在這個宇宙中天體碰撞事件是經常發生的,但是因為距離地球都很遠,我們能夠觀測到的天體碰撞事件就比較有限,天體碰撞事件絕大多數都不能用肉眼觀測,藉助最先進的觀測儀器,科學家已經觀測到了很多中子星碰撞合併,甚至黑洞相互碰撞的事件,由於釋放的能量十分龐大,會造成可觀測的引力波這種宇宙潮汐餘波。在地球上或者太陽系的其它星球,我們也常能觀測到隕石撞擊的事件,隕石雖然體積小,但是和恆星、中子星、黑洞一樣,它們也受其它天體的引力影響,因為天體的引力因為引力的分佈不均勻,會持續地改變隕石的執行軌跡,最後有了撞擊地球等天體的可能;而目前太陽系看起來穩定,但其實吧大恆星的軌道也在緩慢改變,也許某一天有的行星會脫離太陽系,有的行星則會更加接近太陽。
也就是說,太陽系目前的穩定是暫時的,太陽壽命有限,太陽系天體之間也保持著相互作用,未來的某個時段,太陽系將又歸於混亂,天體碰撞的事件會增多。這在銀河系中也是一樣的,自會不過銀河系十分寬廣,這類變化更加緩慢,而根據科學家的預測,再過30億年,銀河系將與仙女座星系經過數次碰撞、穿越,形成一個規模更加龐大的星系。
-
5 # 刁博
我們的太陽位於銀河系中,銀河系中有1000億顆以上的恆星,總量甚至有可能突破4000億顆。這麼多的恆星,再加上星雲、星團、黑洞、行星、彗星等,銀河系為什麼沒有亂套?地球為什麼還安然無恙?
有一個詞叫“天文數字”,這個數字相對於我們平時接觸的幾個蘋果、幾個橘子是要大很多很多的。假若較起真來,1000億這個數字也不算多,一個成年人身上的細胞總量可達60萬億個,比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多多了。
今天太陽落山了,明天還會照樣升起。太陽和地球在銀河系中平安無恙主要是由兩方面原因決定的,一是銀河系非常空曠;二是人的生命年限相對於星系、宇宙來說太過短暫,在人的生命限度裡難以體會到星系的滄桑鉅變。
銀河系的直徑在10萬光年以上,甚至有可能達到20萬光年。而太陽系的直徑,即使將奧爾特雲包括進去也至多是2光年。如果把銀河系壓縮到直徑只有1米,算上奧爾特雲的太陽系也就是隻有頭髮絲直徑那麼點的距離。而太陽的直徑還只是那頭髮絲的600多萬分之一。整個太陽系空曠的很,即使將人類的探測器送到海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也不必擔心中途會撞上小行星。
人的生命一般不超過100年,人類進入有文字的文明時代距今也不過四五千年,即使算上原始社會距今也不過二三百萬年。而太陽大約已50億歲,並且在太陽之前還有一顆更大的恆星,太陽以及地球只不過是那顆更大恆星燃燒後剩下的物質再次聚集在一起的產物。人類的歷史放到138億年的宇宙史中只不過是宇宙年輪上的那一點小小刻痕。我們看不到太陽發出的第一縷光,也看不到太陽變成紅巨星時的壯觀,也看不到幾十億年後銀河系和仙女系的撞擊。人類在宇宙中還是非常渺小的。
-
6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銀河系內共有大約1000億顆恆星,你覺得為什麼沒有出現混亂?地球還平平安安?
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話題,銀河系中恆星數量的下限是1000億,上限大約高達4000億,當然這只是恆星的數量,每個恆星系又有數量不等的行星,而且還有多如牛毛的小行星,瞬間銀河系中的天體數量就從千億級開始了指數級增長,太陽帶著地球在銀河系中穿行,實在是太危險了,啥時候迎面就飛來一顆恆星,整個太陽系就完蛋了......?
銀河系中到底有多少顆恆星?在二十世紀初期以前,天文學家們一直都以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所以大家在觀測時並未意識到有些天體其實並不在銀河系內,比如赫歇爾就一股腦兒統計了超過十萬顆恆星的位置,畫出了銀河系的破餅圖,梅西耶則將各式天體統計成了一張梅西耶天體表,當然天文學家的犯的並不是錯誤,正是他們不懈的努力,才為後期利用球狀星團的運動分析出了銀河系中心方向奠定了基礎。
赫歇爾在1785年繪製的銀河系形
此後銀河系認識突飛猛進,1918年沙普利經過多年觀測確認了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貝蒂爾·林德布拉德發現了銀河系較差自轉。而哈勃在確認仙女星系位於河外以後,這個距離最近的河外星系的形狀就成最好的參考,我們也直觀的認識到了星系核球和旋臂。
但準確的說在銀河系中浩如煙海的恆星中,要統計出數量很明顯不是一件人乾的事,在計算機處理資料之前,這統計增長是非常緩慢的,但隨著專門繪製銀河系地圖的伊巴谷衛星上天才開始有了飛躍,當它退役時我們對銀河系的認識已經到了百萬顆恆星的詳細資料,此後蓋亞衛星則直接將這個數字提高到了十億,顯然這大概只有銀河系全部恆星1%,但已經足以構建銀河系3D模型。
銀河系的主要結構
銀河系是一個sb型的棒旋星系,銀心有一個直徑約2萬光年的核球,此處是非常古老的密集恆星區域,中心位於人馬座Sgr A*黑洞處,這個黑洞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太陽系位於距離銀心約2.6萬光年的獵戶座旋臂邊緣,銀河系主要有中心棒旋核球延伸出來的兩條旋臂,其它旋臂又有分支、合併、意外的扭曲形成的分支。
銀河系恆星分佈從內而外,呈波浪形分佈,核球處密度比較高,旋臂處密度相對較高,而旋臂與旋臂之間這銀河系恆星的沙漠地帶,恆星分佈比較稀疏,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旋臂邊緣,恆星密度相對比較低。
太陽在其中穿行會撞上其他恆星嗎?太陽系大約以每秒220千米的速度環繞銀心公轉,環繞一圈大約2.2-2.5億年,大家都在環繞,速度還不相等,總有機率相撞麼,就像小行星偶爾也會撞上地球,但這有一個關鍵!
銀河系恆星密度到底有多大?
核球處的恆星之間距離大約相隔10000天文單位,這個大概是多遠呢?假如把太陽比作是一個籃球的話,這個距離比例下,另一個籃球在246千米以外,顯然這個距離很難讓讓顆恆星有相互面對面的機會,即使瞄準了撞過去,也相當困難!
那麼在太陽系所在的獵戶座旋臂附近呢,這個位置的密度又是多少?太陽與比鄰星的距離大約是27萬天文單位,假設是太陽是籃球大小的話,這個距離會讓另一個籃球在6642千米外,顯然這又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碰到的距離!
太陽系永遠都不會和別的恆星碰撞嗎?
很明顯沒有人打包票,但就最近數十萬年的附近恆星動向,並不足以判定它們會與太陽系碰撞,可能熟悉太陽系臨近恆星的朋友會知道,巴納德恆星正以超過110千米/秒的速度衝向太陽系,不出意外的話在數萬年後將會到達太陽系,不過無需擔心,它和太陽系在最近3.8光年處又將逐漸遠離,就像火星和地球軌道那樣,有火星大沖,最遠4億千米的距離縮小到5500萬千米,但地球和火星並不會相撞。
行星數量遠超恆星,不過不用擔心的是行星系都圍繞恆星公轉,和恆星之間的遙遠距離相比,行星系在內不過就一個籃球場,所以兩個相隔6642千米以外的籃球場,不會有什麼交集!
銀河系與仙女星系合併
太陽系不會與其他恆星系碰撞,但仙女星系會與銀河系碰撞,按當前速度銀河系大約會在30-40億年後開始與仙女星系合併,預計整個合併過程可能會超過數十億年,期間將有大量的恆星系可能會被引力丟擲銀河系,但也有可能被重新拉回來,只是引力主導下星系物質做一個重新分配!
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合併過程
星系碰撞和恆星或者中子星黑洞碰撞不一樣,都靜悄悄的發生,在各位還沒有感覺出時,行星合併就已經完成了,當然這跨度可不是有機體生命所能經歷,也許有沒有文明能經歷這個過程都是個問題,畢竟太陽剩下的時間也只有50億年了,到那會才合併了一半而已!
-
7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銀河系內共有大約1000億顆恆星,你覺得為什麼沒有出現混亂?地球平平安安的?
來自138億年前的那場宇宙大爆炸,短時間內向外釋放出了無數的物質和能量,歷經滄海桑田,最終演化成為現有的宇宙結構,並且依據特定的規律仍然不斷地在進行執行和演變。我們的銀河系就屬於大爆炸之後最初形成的眾多星系之一,太陽系又是銀河系中的新生力量,誕生於48-50億年前。我們現在看到的,無論是地球,還是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運動井井有條,絲毫沒有混亂的現象,主要原因是什麼呢?
銀河系的基本情況在上世紀,科學家們還普遍認為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漩渦星系,但隨著觀測水平和尺度的逐步提升,銀河系的結構更像是一個棒旋星系,主要依據就是根據銀河系中恆星的運動特點,特別是中心恆星聚集區域的佈局形態,更像是一個短棒型而非純粹的漩渦。
從整體上看,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扁平盤面結構,直徑20萬光年,其中中心區域是由高密度恆星所組成的銀核,直徑2萬光年左右,中心位置是一個巨大的黑洞Sgr*A,直徑4000多萬公里,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400萬倍。銀河系有4條主要旋臂-人馬臂、獵戶臂、英仙臂 、三千秒差距臂,每條旋臂的平均距離為4500光年左右,我們的太陽系就處在其中的獵戶臂上,距離銀心2.6萬光年。
銀河系的恆星數量眾多,達到近4000億顆,其中大部分分佈在銀核區域,剩餘的恆星主要分佈在旋臂上,而且距離銀心越近,旋臂上的恆星密度越大。由於獵戶臂是銀河系的一條較短的支臂,太陽系又處在獵戶臂的邊緣地帶,因此太陽系周圍區域的恆星密度,要比銀核周圍以及旋臂正空間上的要低得多。
之所以我們看上去銀河系的眾多星體,沒有發生碰撞等混亂情況,主要原因有三個:系內星體總體密度很低、星體引力束縛以及我們的觀測週期非常短,下面分別簡要分析一下。
銀河系星體密度銀河系中恆星總數量以千億計,行星的數量起碼要比這個還要高一個數量級,而更低一個層次的小行星數量則會至少以億億這個級別來衡量,那麼這些小星體如果展現在一張圖片上的話,我們看到的肯定是密密麻麻,甚至密不透風的感覺。但是,別忘了空間尺度的問題。
如果我們以銀河系恆星密度相對密集的主體區域,即直徑20萬光年、平均厚度3000光年來測算,假如星體是平均分佈的話,那麼每顆恆星所佔的平均空間約為240立方光年,也就是說相當於恆星與恆星的平均距離將是58萬億公里,光線都要走上6年。而行星之間的平均距離也會有5萬億公里,連數量最多的小行星之間的平均距離也會在1億公里左右。當然這些只是平均資料,在星體比較密集的銀核和旋臂之上,這一資料會有一定程度地壓縮,而除此之外的空間星體密度會更加地稀少。
不過,我們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銀河系中星體與星體之間的距離,以我們的觀測尺度來理解是非常宏大的。從銀河系的平均水平來看,就連小行星之間的距離也以上億公里來衡量,即使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其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距離起碼也有百萬千萬公里,這個距離與星體的大小相比,實在是過於寬闊,就是想直接瞄準撞上去也非常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發射的太空探測器根本不用考慮撞上小行星的主要原因,空間太大了,可以自由翱翔呀。
星體引力束縛作用宇宙中的星體自從宇宙大爆炸之後,依靠著萬有引力作用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作用,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執行模式,那就是絕大部分的星體,都會始終圍繞著一個核心在做週期性運動,無論是地球,還是太陽,都以上一級的絕對引力中心為目標,週而復始地做著規律性的執行活動。
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大質量星體引力範圍交叉和重疊的問題,對一個星體來說,可能會無時無刻地不在受到各方引力的綜合作用,繼而不斷調整運動軌跡和運動速度,最終達到在綜合作用力之下的運動平衡狀態。哪方引力強,對目標星體的引力作用就會佔據主導,從而將目標星體拖拽到有效引力範圍之內,重新達到這個星系的運動平均。而引力弱的核心星體,則對星體的束縛能力相對較弱,對外來星體的拖拽作用就不強,使得外來星體有可能只是匆匆過客,而對於已經處在自身有效引力範圍內的星體,則會透過逐漸地降低角動量實現引力和離心力的平衡。
因此,銀河系中的眾多恆星系統,從表面上看它們的有效引力範圍各不相同,對恆星系內的行星束縛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都分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星體執行規律,系內星體都以不同的速度圍繞著核心轉動,各個恆星系“井水不犯河水”,透過引力作用規範著各個星體的執行。
觀測週期與星體運動演化時間不在一個數量級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時間尺度問題,我們人類的一生才區區百年,從望遠鏡發明到現在也就幾百年的時間,我們對宇宙星體的觀測,無論距離多遠,我們所能直接瞭解到它們的運動變化,也只能是幾百的時間,而這個時間與太陽的壽命幾十億年相比、與太陽系圍繞銀河系公轉一週2.5億年相比,都只能算是滄海一粟。在我們的觀測週期裡,根本看不到太陽碰撞為紅巨星重構太陽系的時刻,更看不到銀河系幾十億年後與仙女座相撞並融合的歷程,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地球在星體密度非常稀少的茫茫宇宙中,按照即有規律穩定運動的狀態。
-
8 # 真理再現人間
〔從醫學角度論證盤古開天闢地的原理〕
道家例來把人體說成是一個小宇宙,此說有無道理?首先用醫學來論證。我們身體由細胞組成了骨頭、血、五臟六腑等等。基因組成了細胞,大家皆知,可再往下由什麼組成的,知道的多是專業科技者了。
基因由分子組成的,分子由原子組成的,原子由原子核電子組成的…小粒子組成大粒子。
那天上星球都是小粒子,那身體內的小粒子何嘗不是星球啊!電子圍繞原子核轉運,不也是一個個太陽系嗎!那電子這個星球上可有一個人類社會啊?
顯微鏡還看不到,可科學看不到不等於神學看不到,釋迦牟尼曾講一粒沙一個芥子裡就有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說微觀天體中還有許多人類社會,完全與當今物理學相通的。
人體是有生命的吧,人體內部是個廣闊的宇宙,那我們看見的巨大宇宙可不可能是一個大生命體呢?
人體受傷或代洩老化的細胞,得重新細胞分裂,氣血機制運動組合各種養份,形成新細胞傷口恢復。這個過程如果站在電子微觀星球上生命角度看,就是宇宙重組運動,與今天天文觀察宇宙黑洞或天體重組不類似嗎!
物理學知道粒子都有衰敗期,神學講宇宙有成住壞滅的過程,也就是宇宙這些星球粒子都有老化解體那天,包括我們銀河系。舊細胞不行了,就得重組新細胞,這不就是開天闢地嗎!盤古開天地就是這麼回事,有何迷信的!這不就是醫學與天文學、宇宙重組學嗎!
宇宙既然是個大生命體,那他與物種怎麼來的?按傳統物理學講,老子透過修煉看到宇宙微觀暗物質中有種無形但卻大智慧的東西,老子也不知其名強字曰道,佛家把這東西叫法。由這無形的大智慧物質聚合組成宇宙各種粒子與各種生命,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就是古老物理學。
宇宙是多時空的,每層空間都有生命。傳統講天人合一,順天敬天,誰反天不道德就是病毒壞細胞,會被宇宙機體代洩到可怕的地方去,所以善良做好人就是長壽的保障。
人體與萬物在同時同地其他平行宇宙中都有不同粒子組成的存在方式。手錶錶針能執行,背後齒輪決定,人體同理。其他空間還有微觀粒子組成的機體運作,才能保證我們表面肉身的正常。進化論只在三維空間談生命與宇宙的起源,真的是坐井觀天。
-
9 # 暗物質原理
銀河系大約有2000億—4000億顆恆星,每個恆星都是一個系統,當然還有雙星系統,三星系統,多星系統。系統裡面還有行星,衛星,彗星,小行星,矮行星,行星帶,等等成員。恆星系統是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裡面的成員圍繞恆星或質心做圓周運動。整個恆星系統圍繞銀河系中央黑洞公轉。不但方向一致,而且速度一致。這兩個一致就保證了銀河系數以億計的恆星系統的安全。
為什麼說恆星的運動速度是一致的?首先從理論上推測,如果速度不一致,快的快,慢的慢。勢必出現“追尾”,那根本就談不上井然有序的運動。透過觀察,也基本證實了這一點。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速度不一致,銀河系不會有統一的時間。太陽系的運動週期因此也是計算不出來的。時間公式也不能成立。時間和運動速度是分不開的,而且需要一個均勻,穩定,持久的勻速運動。
星系內的恆星運動和太陽系的行星運動是不一樣的。太陽系內離太陽越遠,行星運動速度越慢。銀河系的恆星離星系中央黑洞多遠,運動速度不會變,只不過是運動週期會變長。我們的太陽系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運動,其他恆星系統也是這個速度。也有個別不正常的恆星,由於某種原因,改變了運動軌道,速度也發生了變化。這不能代表整個銀河系。但絕大部分恆星遵守這一速度的。
方向一致,速度一致真是太奇妙了,讓人匪夷所思。僅拼這兩點,這麼大個銀河系沒有紅綠燈,沒有交通警察的指揮,幾千億恆星運動的相安無事。
其實,這些恆星就如一塊兒餅上的芝麻,怎麼會相撞呢?相對於“餅”它們是靜止的。這就涉及到暗物質,銀河系是一個大的暗物質“盤”,“盤”的旋轉運動驅動所有恆星系統運動。而這個“盤”就是暗物質空間,有形質的空間。
回覆列表
這全是由銀河系之王應用十分卓越的科學技術(人類科學家們都無法理解的高階科技)專業指揮操控的必然後果-----導致一切恆星(也包括了全部的每一個黑洞)的執行進化都很有規律!
僅銀河系內就共存在有黑洞天體總數達到9728.3278萬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