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中文名: 張九齡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 出生日期: 678年 張九齡年譜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唐朝儀鳳三年(678年)生。民間現在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後,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說就是在那裡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後也曾返回始興故里。始興縣民間流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歷。 九齡七歲能文,三十歲擢進士第二,授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辭官歸養,開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陸路交通幹線。 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勳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說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張說罷了宰相,九齡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後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子,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於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諡文獻。 人物簡介 張九齡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諡號“文獻”。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 張九齡立像 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詩歌成就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編輯本段張九齡涼茶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由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 相傳,張九齡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癘就是日喝兩碗金銀花、淡竹葉、羅漢果、甘草等藥用植物熬製的涼茶得以見好。從此 張九齡頭像 [1],人們為了表達張九齡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命此涼茶的為『張九齡』涼茶。後者稱之此涼茶為:中國最具歷史文化底蘊涼茶。 古方記載:『張九齡』涼茶 具有瀉火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適用於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心煩。『張九齡』涼茶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擴張力。為大力弘揚『張九齡』文化,殫精竭慮維護『張九齡』這一中華民族品牌, 我們將堅持不懈地千方百計保護祖國這枚文化瑰寶。 『張九齡』涼茶: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傑出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責任文化的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產品100%純中草藥配製,秉承傳統草藥蒸煮工藝,清熱降火,功能獨特。經由現代科技將草本精華提取、調配及灌注而成。所有生產工藝流程,均由電腦監控,完全不經人手。 張九齡文化涼茶 [1]從國家質檢總局傳來喜訊,始興特產清化粉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9月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釋出2010年第96號公告,正式批准對清化粉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這是始興縣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特色產品。 位於廣東省粵北韶關的始興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清化粉是始興的傳統特色產品,生產加工歷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盛唐名相張九齡曾經用清化粉宴請過唐王。它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經選米、洗滌、浸泡、磨漿、蒸煮、晾乾、煮制、切粉、成型、曬粉、包裝等傳統制作工藝製作而成,具有晶瑩油潤、粉色透明、均勻,米香味純正濃郁,炒而不爛、煮而不糊、口感柔韌、滑爽等品質特點,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實施清化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對於建立清化粉傳統特色品牌,推進清化粉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詩詞作品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 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 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 何所慰吾誠? 感遇十二首(其三) 魚遊樂深池,鳥棲欲高枝。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十二首(其五) 吳越數千裡,夢寐今夕見。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感遇十二首(其六) 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簷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感遇十二首(其八)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青鳥跂不至,朱鱉誰雲浮。 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感遇十二首(其九)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雲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感遇十二首(其十) 漢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 我有異鄉憶,宛在雲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鍾。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願天豈從。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 閉門跡群化,憑林結所思。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雲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蜺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詠燕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點評: 徐增曰:“妾不忘夫,猶臣不忘君,子壽先生真純臣也。與義府《詠鳥》詩並看, 張九齡石刻像 [2]其心術之邪正自見。” 初唐以來,文學變革的主要力量來自一群社會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成功同某些具有遠見的權勢人物的支援有一定關係。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舉薦楊炯為崇文館學士。楊以“薛令公朝右文宗,託末契而推一變”(《王勃集序》)之語,稱頌薛氏對他們的文學事業所起的作用,四傑因此能在一時間造成很大勢頭。四傑、陳子昂之後,到了中宗神龍、景龍年間,應制之風大盛,詩壇有故態復萌的趨勢。在開元前期,身兼執宰大臣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張說、張九齡對扭轉這一趨勢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詩,雖因地位關係不免常常作出努力報效君主的表述,但內中同時也包涵了積極求取自我人生價值的熱情,因而能脫出徒為虛飾的宮廷文學陳習,具有感人的生氣。他們作出的表率和對眾多優秀詩人的獎拔,使得唐詩的變革和發展得到有力的延續和推進。 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著名文藝家還有張說,張說(667—731)字道濟,又字說之。自武后時代起歷仕四朝,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玄宗本人頗有標榜崇儒復古的意識,但實際上他對文藝有濃厚的興趣和較好的修養,並不以狹隘的功利眼光來看待。所以,就他的態度在文學領域所起的客觀作用而言,主要是阻遏了專事辭藻雕飾的浮華傾向。如《新唐書·文藝傳》所說:“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而張說作為玄宗長期信任的輔弼大臣,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開元十三年,玄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書院,並擴大規模,增設學士,以時任中書令的張說知院事。而張說“喜延納後進”(《舊唐書》本傳),張九齡、王翰等許多著名文士均常遊其門下。他實際成為盛唐前期文學界的領袖人物。有《張燕公集》。 張說在玄宗勵精圖治、國力空前強盛的開元前期出將入相,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一生事業獲得極大成功,他的詩主要抒寫以王霸大業自許的懷抱。詩歌的語言比較質樸,有時顯得粗率,總體說來,藝術成就不是很高。但是,詩中充滿豪放自信的情調,顯示出具有非凡才略的政治家的風采和氣度。如《巡邊在河北作》說:“人生在世能幾時,壯年征戰發如絲。會待安邊報明主,作頌封山也未遲。”令人感受到以功業追求不朽人生的豪情。即使在貶謫嶽州期間,他對此仍不能忘懷。《嶽州看黃葉》寫時序之感:“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空慚棠樹下,不見政成歌。”暗以西周大政治家召公自況,失意中依然透出勁健之氣。 出於同樣人生志趣,張說喜歡吟詠各種傑出人物。他在許多詩篇中,對曾在歷史上建立殊勳的樊姬、商山四皓等極表仰慕之忱;《五君詠》更直接謳歌了魏元忠、郭元振等功名顯赫的當代人物。在這方面,張說寫有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鄴都引》: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旁高冢多貴臣,娥眉曼(蔓)睩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 這首七言歌行寫得豪放而不覺粗率。詩中對於古人壯舉偉業的緬懷,其實正是詩人自己理想懷抱的寫照。比起初唐盧、駱等人的歌行,此詩變鋪陳為簡潔凝鍊,意象更見集中,以氣運詞的飛躍力勢也更見韌力豐沛。所以沈德潛評此詩云:“聲調漸響,越王楊盧駱體邇矣。”(《唐詩別裁集》)意思指它更接近了盛唐歌行的風格。 總之,在張說的詩歌中表現出鮮明的英雄性格和倜儻意氣,這正是盛唐詩歌最顯著的精神內涵。考慮到他的領袖群倫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其詩作的意義就更顯得重要了。 張說又以文章著稱。當時朝廷著述,多出他與許國公蘇頲之手,人稱“燕許大手筆”(李肇《唐國史補》)。他的文章質實素樸,往往在俊爽的文字中展現宏偉的氣勢。許多在過去習慣以駢體寫作的文字,他變為駢散相間,以散為主。這和陳子昂的文章一樣,透露了唐文由駢入散的最初訊息。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他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 張九齡像 [3],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二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闢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可以說,他是張說之後又一個既有權位又受人欽慕的文壇宗匠。有《曲江集》。 張九齡的詩文創作在精神上和張說有一脈相承之處。他高度評價張說以王霸之氣充實詩文,在他的詩裡,也不時可以讀到“中覽霸王說,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遊園林見貽》),“弱歲讀群史,抗跡追古人。被褐有懷玉,佩印從負薪”(《敘懷二首》之一)之類的句子。 但是,和張說的詩歌重在謳歌功業抱負不同,張九齡的詩歌更多地表現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擠罷相以後,這種態度尤其鮮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會政治,追求經國之大業和不朽之盛舉,另一方面又力圖持超越態度,把“仕”和“隱”這一對矛盾和諧地統一起來,不願為追求功業而屈己媚世。這種進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動姿態設計自我人生道路的慾望。而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詩的兩條主要軌跡。 在藝術表現上,張九齡的詩歌不像張說那樣直抒胸臆,而是以興寄為主,顯得委婉蘊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託物言志,抒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 其一雲: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以芬芳的蘭、桂喻賢者不隨俗、不求悅於人的內美。其七詠橘,在屈原《橘頌》讚美獨立不遷之人格的喻意中,又增之以用世濟人的衷懷,立意更見豐厚。組詩之八、之九又以美人託喻:“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用來抒寫戀闕之心和矢志不渝的操守。這些詩篇受楚辭的影響較多,但情辭委婉,在古典傳統上,可以說是兼有“風”、“騷”的情韻。 張九齡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風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畫質瑩的襟懷的契合。他在藝術上著意追求“言象會自泯,意色聊自宣”(《題畫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這就使他的一些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極貌寫物、工於形似的表現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大力加強抒情意味。 他 張九齡半身像 [4]寫月夜的詩,情韻最為雋永,如《西江夜行》: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裡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些詩中所展現的澄澈柔美的夜景,處處滲透著婉約深長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語,哪是情語,詩裡的物色和意興已經渾然一體了。胡應麟說:“曲江諸作,含清拔於綺繪之中,寓神俊於莊嚴之內。”(《詩藪》)又說“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同上),認為他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路的詩風。這是十分中肯的。 張九齡從小聰敏善文。武曌長安二年(702年)擢進士,最初擔任調校書郎,於713年應“道侔伊呂科”舉,中高第。為宰相張說舉薦,數年中官累遷。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遷中書令。張九齡為相正直賢明,不避利害,敢於諫言,曾劾安祿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獻珍罕,獨張九齡上事鑑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鑑錄”,帝甚嘉美。(後世張姓族人更以“金鑑堂”為堂號)。獎勵後進,曾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由於李林甫等人的排擠,改任尚書右丞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貶為荊州長史,召孟浩然於幕府。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2歲。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即使罷相後,如有人向玄宗舉薦人才,玄宗輒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開元末年,玄宗倦於理政,漸漸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在小人得志的兇險政情下,張九齡能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舉足輕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堅拒武惠妃的賄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陰謀;他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為相,以至屢忤玄宗意,終於罷相。他目光遠大,曾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1],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後來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編輯本段張九齡墓 張九齡墓, 位於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鄉掃墓,因病逝世於其家中,享年63歲,被諡為“文獻公”。開元東南方二十九年葬。
張九齡(678-740) : 唐開元尚書丞相,詩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長安年間進士。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罷相,為荊州長史。詩風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中文名: 張九齡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 出生日期: 678年 張九齡年譜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唐朝儀鳳三年(678年)生。民間現在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後,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說就是在那裡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後也曾返回始興故里。始興縣民間流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歷。 九齡七歲能文,三十歲擢進士第二,授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於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辭官歸養,開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陸路交通幹線。 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勳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說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張說罷了宰相,九齡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後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子,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鑑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於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諡文獻。 人物簡介 張九齡 張九齡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諡號“文獻”。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張九齡出生於官宦世家。少聰慧能文,弱冠參加科舉考試獲中進士,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歷。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 張九齡立像 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舍人。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其時,唐朝處在全盛時期 ,但卻又隱伏著種種社會危機。張九齡針對社會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從政之道,強調保民育人,反對窮兵黷武;主張省刑罰,薄徵徭,扶持農桑;堅持革新吏治,選賢擇能,以德才兼備之士任為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針,緩解了社會矛盾,對鞏固中央集權,維護“開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被後世譽為“開元之世清貞任宰相”的三傑之一。 在主理朝政時敢於直言向皇帝進諫,多次規勸玄宗居安思危,整頓朝綱。玄宗的寵妃武惠妃,欲謀廢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時,命宮中官奴遊說九齡,九齡叱退使者,及時據理力爭,從而平息了宮廷內亂穩定了政局。而對安祿山、李林甫等奸佞所為,張九齡更痛斥其非,並竭力挫敗其陰謀。 玄宗欲以范陽(今北京)節度使張守珪為相,以朔方(今寧夏靈武南)節度使牛仙客為尚書,九齡都反對,玄宗不悅,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讒言所惑,玄宗遂於開元二十四年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罷相後不久又因他薦舉的監察御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觸怒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 開元二十八年(740),張九齡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初,安祿山討奚、契丹,戰敗,被執送京師。九齡主張按軍法處以極刑,玄宗不從。 在他死後,曾被其預斷為“必反”的安祿山卒掀起了“安史之亂”,從而導致唐朝迅速從“全盛”走向沒落。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九齡。 詩歌成就 張九齡詩歌成就頗高,獨具“雅正沖淡”的神韻,寫出了不少留存後世的名詩,並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了啟迪作用。九齡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詩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懷遠》等更為千古傳頌之詩。有《曲江集》二十卷傳世。張九齡的詩早年詞采清麗,情致深婉,為詩壇前輩張說所激賞。被貶後風格轉趨樸素遒勁。 編輯本段張九齡涼茶 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由長安稱病南歸,返故里孝養其母。 相傳,張九齡返故里不久所患瘴癘就是日喝兩碗金銀花、淡竹葉、羅漢果、甘草等藥用植物熬製的涼茶得以見好。從此 張九齡頭像 [1],人們為了表達張九齡對社會的巨大貢獻,命此涼茶的為『張九齡』涼茶。後者稱之此涼茶為:中國最具歷史文化底蘊涼茶。 古方記載:『張九齡』涼茶 具有瀉火解毒、涼血利咽的功效,適用於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心煩。『張九齡』涼茶具有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持久的擴張力。為大力弘揚『張九齡』文化,殫精竭慮維護『張九齡』這一中華民族品牌, 我們將堅持不懈地千方百計保護祖國這枚文化瑰寶。 『張九齡』涼茶: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傑出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責任文化的一朵光彩奪目的奇葩,產品100%純中草藥配製,秉承傳統草藥蒸煮工藝,清熱降火,功能獨特。經由現代科技將草本精華提取、調配及灌注而成。所有生產工藝流程,均由電腦監控,完全不經人手。 張九齡文化涼茶 [1]從國家質檢總局傳來喜訊,始興特產清化粉獲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9月3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釋出2010年第96號公告,正式批准對清化粉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這是始興縣第一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特色產品。 位於廣東省粵北韶關的始興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清化粉是始興的傳統特色產品,生產加工歷史悠久,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盛唐名相張九齡曾經用清化粉宴請過唐王。它以大米為主要原料,經選米、洗滌、浸泡、磨漿、蒸煮、晾乾、煮制、切粉、成型、曬粉、包裝等傳統制作工藝製作而成,具有晶瑩油潤、粉色透明、均勻,米香味純正濃郁,炒而不爛、煮而不糊、口感柔韌、滑爽等品質特點,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實施清化粉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對於建立清化粉傳統特色品牌,推進清化粉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詩詞作品 感遇十二首(其一)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感遇十二首(其二)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 持此謝高鳥, 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 人誰感至精? 飛沈理自隔, 何所慰吾誠? 感遇十二首(其三) 魚遊樂深池,鳥棲欲高枝。 嗟爾蜉蝣羽,薨薨亦何為。 有生豈不化,所感奚若斯。 神理日微滅,吾心安得知。 浩嘆楊朱子,徒然泣路岐。 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鴻海上來,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弋者何所慕! 感遇十二首(其五) 吳越數千裡,夢寐今夕見。 形骸非我親,衾枕即鄉縣。 化蝶猶不識,川魚安可羨。 海上有仙山,歸期覺神變。 感遇十二首(其六) 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簷楹呼匹儔。 鴻鵠雖自遠,哀音非所求。 貴人棄疵賤,下士嘗殷憂。 眾情累外物,恕己忘內修。 感嘆長如此,使我心悠悠。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唯所遇,迴圈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感遇十二首(其八) 永日徒離憂,臨風懷蹇修。 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 青鳥跂不至,朱鱉誰雲浮。 夜分起躑躅,時逝曷淹留。 感遇十二首(其九) 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 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 白雲愁不見,滄海飛無翼。 鳳凰一朝來,竹花斯可食。 感遇十二首(其十) 漢上有遊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書,欲寄雙飛翼。 冥冥愁不見,耿耿徒緘憶。 紫蘭秀空蹊,皓露奪幽色。 馨香歲欲晚,感嘆情何極。 白雲在南山,日暮長太息。 感遇十二首(其十一) 我有異鄉憶,宛在雲溶溶。 憑此目不覯,要之心所鍾。 但欲附高鳥,安敢攀飛龍。 至精無感遇,悲惋填心胸。 歸來扣寂寞,人願天豈從。 感遇十二首(其十二) 閉門跡群化,憑林結所思。 嘯嘆此寒木,疇昔乃芳蕤。 朝陽鳳安在,日暮蟬獨悲。 浩思極中夜,深嗟欲待誰。 所懷誠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雲仙嘗我期。 胡越方杳杳,車馬何遲遲。 天壤一何異,幽嘿臥簾帷。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湖口望廬山瀑布泉 萬丈紅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雜樹,灑落出重雲。 日照虹蜺似,天清風雨聞。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 詠燕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暫來。 豈知泥滓賤,只見玉堂開。 繡戶時雙入,華軒日幾回。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 賦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點評: 徐增曰:“妾不忘夫,猶臣不忘君,子壽先生真純臣也。與義府《詠鳥》詩並看, 張九齡石刻像 [2]其心術之邪正自見。” 初唐以來,文學變革的主要力量來自一群社會地位不高的文人。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成功同某些具有遠見的權勢人物的支援有一定關係。如高宗的股肱重臣薛元超,曾舉薦楊炯為崇文館學士。楊以“薛令公朝右文宗,託末契而推一變”(《王勃集序》)之語,稱頌薛氏對他們的文學事業所起的作用,四傑因此能在一時間造成很大勢頭。四傑、陳子昂之後,到了中宗神龍、景龍年間,應制之風大盛,詩壇有故態復萌的趨勢。在開元前期,身兼執宰大臣和作家雙重身份的張說、張九齡對扭轉這一趨勢起了重要作用。他們的詩,雖因地位關係不免常常作出努力報效君主的表述,但內中同時也包涵了積極求取自我人生價值的熱情,因而能脫出徒為虛飾的宮廷文學陳習,具有感人的生氣。他們作出的表率和對眾多優秀詩人的獎拔,使得唐詩的變革和發展得到有力的延續和推進。 與他差不多同時代的著名文藝家還有張說,張說(667—731)字道濟,又字說之。自武后時代起歷仕四朝,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玄宗本人頗有標榜崇儒復古的意識,但實際上他對文藝有濃厚的興趣和較好的修養,並不以狹隘的功利眼光來看待。所以,就他的態度在文學領域所起的客觀作用而言,主要是阻遏了專事辭藻雕飾的浮華傾向。如《新唐書·文藝傳》所說:“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琢,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而張說作為玄宗長期信任的輔弼大臣,是這一過程中的關鍵性人物。開元十三年,玄宗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書院,並擴大規模,增設學士,以時任中書令的張說知院事。而張說“喜延納後進”(《舊唐書》本傳),張九齡、王翰等許多著名文士均常遊其門下。他實際成為盛唐前期文學界的領袖人物。有《張燕公集》。 張說在玄宗勵精圖治、國力空前強盛的開元前期出將入相,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一生事業獲得極大成功,他的詩主要抒寫以王霸大業自許的懷抱。詩歌的語言比較質樸,有時顯得粗率,總體說來,藝術成就不是很高。但是,詩中充滿豪放自信的情調,顯示出具有非凡才略的政治家的風采和氣度。如《巡邊在河北作》說:“人生在世能幾時,壯年征戰發如絲。會待安邊報明主,作頌封山也未遲。”令人感受到以功業追求不朽人生的豪情。即使在貶謫嶽州期間,他對此仍不能忘懷。《嶽州看黃葉》寫時序之感:“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空慚棠樹下,不見政成歌。”暗以西周大政治家召公自況,失意中依然透出勁健之氣。 出於同樣人生志趣,張說喜歡吟詠各種傑出人物。他在許多詩篇中,對曾在歷史上建立殊勳的樊姬、商山四皓等極表仰慕之忱;《五君詠》更直接謳歌了魏元忠、郭元振等功名顯赫的當代人物。在這方面,張說寫有他最著名的代表作《鄴都引》: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墟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旁高冢多貴臣,娥眉曼(蔓)睩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 這首七言歌行寫得豪放而不覺粗率。詩中對於古人壯舉偉業的緬懷,其實正是詩人自己理想懷抱的寫照。比起初唐盧、駱等人的歌行,此詩變鋪陳為簡潔凝鍊,意象更見集中,以氣運詞的飛躍力勢也更見韌力豐沛。所以沈德潛評此詩云:“聲調漸響,越王楊盧駱體邇矣。”(《唐詩別裁集》)意思指它更接近了盛唐歌行的風格。 總之,在張說的詩歌中表現出鮮明的英雄性格和倜儻意氣,這正是盛唐詩歌最顯著的精神內涵。考慮到他的領袖群倫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其詩作的意義就更顯得重要了。 張說又以文章著稱。當時朝廷著述,多出他與許國公蘇頲之手,人稱“燕許大手筆”(李肇《唐國史補》)。他的文章質實素樸,往往在俊爽的文字中展現宏偉的氣勢。許多在過去習慣以駢體寫作的文字,他變為駢散相間,以散為主。這和陳子昂的文章一樣,透露了唐文由駢入散的最初訊息。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曲江(今廣東韶關)人。他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 張九齡像 [3],張說去世後,他又於開元二十二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闢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給他,未能如願,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可以說,他是張說之後又一個既有權位又受人欽慕的文壇宗匠。有《曲江集》。 張九齡的詩文創作在精神上和張說有一脈相承之處。他高度評價張說以王霸之氣充實詩文,在他的詩裡,也不時可以讀到“中覽霸王說,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遊園林見貽》),“弱歲讀群史,抗跡追古人。被褐有懷玉,佩印從負薪”(《敘懷二首》之一)之類的句子。 但是,和張說的詩歌重在謳歌功業抱負不同,張九齡的詩歌更多地表現在窮達進退中保持高潔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擠罷相以後,這種態度尤其鮮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會政治,追求經國之大業和不朽之盛舉,另一方面又力圖持超越態度,把“仕”和“隱”這一對矛盾和諧地統一起來,不願為追求功業而屈己媚世。這種進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當時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動姿態設計自我人生道路的慾望。而功名事業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詩的兩條主要軌跡。 在藝術表現上,張九齡的詩歌不像張說那樣直抒胸臆,而是以興寄為主,顯得委婉蘊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託物言志,抒寫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 其一雲: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以芬芳的蘭、桂喻賢者不隨俗、不求悅於人的內美。其七詠橘,在屈原《橘頌》讚美獨立不遷之人格的喻意中,又增之以用世濟人的衷懷,立意更見豐厚。組詩之八、之九又以美人託喻:“美人何處所,孤客空悠悠。”“美人適異方,庭樹含幽色。”用來抒寫戀闕之心和矢志不渝的操守。這些詩篇受楚辭的影響較多,但情辭委婉,在古典傳統上,可以說是兼有“風”、“騷”的情韻。 張九齡夙好山水清賞,喜表現風清月朗的江山與孤高畫質瑩的襟懷的契合。他在藝術上著意追求“言象會自泯,意色聊自宣”(《題畫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這就使他的一些寫景詩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極貌寫物、工於形似的表現手法,而在主客觀的交融中大力加強抒情意味。 他 張九齡半身像 [4]寫月夜的詩,情韻最為雋永,如《西江夜行》: 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裡行。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外物寂無擾,中流澹自清。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些詩中所展現的澄澈柔美的夜景,處處滲透著婉約深長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語,哪是情語,詩裡的物色和意興已經渾然一體了。胡應麟說:“曲江諸作,含清拔於綺繪之中,寓神俊於莊嚴之內。”(《詩藪》)又說“張子壽首創清澹之派”(同上),認為他下開孟浩然、王維等一路的詩風。這是十分中肯的。 張九齡從小聰敏善文。武曌長安二年(702年)擢進士,最初擔任調校書郎,於713年應“道侔伊呂科”舉,中高第。為宰相張說舉薦,數年中官累遷。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遷中書令。張九齡為相正直賢明,不避利害,敢於諫言,曾劾安祿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獻珍罕,獨張九齡上事鑑十章以伸諷諫,號“千秋金鑑錄”,帝甚嘉美。(後世張姓族人更以“金鑑堂”為堂號)。獎勵後進,曾提拔王維為右拾遺,盧象為左補闕。由於李林甫等人的排擠,改任尚書右丞相,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貶為荊州長史,召孟浩然於幕府。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鄉曲江病逝,享年62歲。 編輯本段人物評價 七歲知屬文,有文名,張說稱他“後出詞人之冠”。有詩《感遇》12首,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首,和陳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並論,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聯,更是他高潔情操的寫照。另外,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情致深婉,如:《望月懷遠》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唱絕千古。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的賢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個由嶺南書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溫雅,風儀甚整,時人譽為“曲江風度”。即使罷相後,如有人向玄宗舉薦人才,玄宗輒問道:“其人風度得如九齡否?”開元末年,玄宗倦於理政,漸漸沉迷享樂,疏遠賢人。在小人得志的兇險政情下,張九齡能守正嫉邪,剛直敢言,成為安史之亂前最後一位公忠體國、舉足輕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堅拒武惠妃的賄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陰謀;他也曾反對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為相,以至屢忤玄宗意,終於罷相。他目光遠大,曾言安祿山“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1],然而不為玄宗採納。後來安史亂起,玄宗倉皇入蜀時,憶起九齡平生之言,痛哭之餘,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編輯本段張九齡墓 張九齡墓, 位於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鄉掃墓,因病逝世於其家中,享年63歲,被諡為“文獻公”。開元東南方二十九年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