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得天下!劉備兩個都得了,可還是輸了!他到底輸在哪裡?
15
回覆列表
  • 1 # 大梨子123

    我覺得從劉備的兒子阿斗可以看出原因。

    真正的霸主要有一個有能力的繼承者,否則再怎麼折騰,萬世基業也會保不住。

    也許臥龍和鳳雛應該去輔佐曹操。但是曹操這麼多疑,當他的臣子也不太好。

    看來臥龍和鳳雛還是去創業比較好!

  • 2 # 劉派封神

    問題在於這句話本身,就是不對,不僅不符合歷史,更是你沒讀懂小說。首先,該段話出自水鏡先生司馬徽,如果你把司馬徽真當成隱士,就大錯特錯,結果導向來看,司馬家族是最後贏家,所以就司馬先生來說,諸位都是棋子。一個事實是,龐統原本是派到東吳的間諜。可惜沒成功才到劉備陣營的。也許正是如此,才導致龐統死,或者失蹤的原因。

  • 3 # jipingliang

    水鏡先生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結果伏龍風雛都歸到劉備麾下。到後來劉備還是輸了。

    後來的歷史證明:諸葛亮和龐統都是俱有經天緯地,匡扶社稷的王佐之才。

    諸葛亮的巜隆中對》為劉備規劃了“聯吳抗曹”,先取荊州後取益州,而後逐步奪取天下,興復漢室的戰略規劃。

    而劉備也正是按照諸葛亮的規劃,聯吳抗曹,赤壁大戰大敗曹操,奪取荊州,而後謀奪益州。經過和曹操爭奪,戰敗曹操,斬殺夏候淵,佔領了漢中。

    由此,劉備在諸葛亮等人扶佐下,登上了人生巔峰,建立了蜀漢王朝,當上了皇帝。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劉備正是這樣。剛當皇帝未多久,為報關羽被殺之仇,不聽諸葛亮,趙雲等勸諫,親自帶兵御駕親征,討伐東吳。

    結果在“夷陵大戰”中被東吳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全軍覆沒,大敗潰逃。連敗帶氣,病死在“白帝城”。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按天下。諸葛亮和龐統都歸了劉備,但劉備仍然沒能統一天下。為什麼?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思路決定出路,格局決定大局。

    巜三國志》曰:“先主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三國志》評價說“先主之弘毅寬和,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的這種“寬厚和善,知人待士,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的性格,一方面為他能廣納天下英才,打江山,創大業奠定了基礎。

    像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這樣的蓋世忠勇武將,心甘情願地為他衝鋒陷陣,建功立業。正是緣於他“重情重義,寬厚待人”。

    像諸葛亮,龐統,徐庶,張松,法正這些傑出的謀士,忠心耿耿地為他出謀劃策,為他奪取江山作出巨貢獻。也是緣於他“素有大志,知人待士”。

    然而,劉備重情重義,太感情用事,也倒致了他的敗亡。

    當兄弟關羽被東吳殺害,劉備痛傷心脾,肝腸寸斷,曰夜啼哭。大腦完全為兄弟親情左右。

    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苦苦勸阻,不顧蜀漢大局,忘記了主要敵人是曹魏而非東吳這一主矛盾。

    怒髮衝冠,不顧一切,御駕親征。結果“夷陵慘敗”,使蜀漢整體國力受到致命損傷。完全喪失了奪取天下的條件。

    伏龍鳳雛再有大才,再有奇謀妙策,但也是謀士。

    奇謀善策再好,執行好,落實好才是關健。

    人的性格都存在雙重性,劉備的性格特徵決定了他的成功,也決定了他的失敗。

    人能戰勝一切,但永遠戰勝不了自己。江山可改,秉性難移。

    性格決定命運,劉備的性格奠定了他的格局,侷限了他的思路,決定了他的結局和命運。

  • 4 # 攸揚文史

    因為歷史上並沒有這個說法。如果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那麼司馬徽在推薦諸葛亮和龐統時的說法是:

    玄德急問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鏡曰:“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

    這就引起了劉備的興趣。

    而他後來親自介紹諸葛亮時,又是這麼說的:

    時雲長在側曰:“某聞管仲、樂毅乃春秋、戰國名人,功蓋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過?”徽笑曰:“以吾觀之,不當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雲長問:“那二人?”徽曰:“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眾皆愕然。

    但是最後,儘管司馬徽說得這麼好聽,漢室還是未能復興。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諸葛亮當時給劉備規劃的戰略是先取得荊州和益州,然後再等待天下有變,然後圖天下。 這一點在公元219年的七月基本做到了,也就是劉備攻下漢中隨後還讓劉封孟達攻下東三郡的 時候而後稱漢中王的時候,但也只是做到了一大半而已。 當時存在這麼幾個問題: 首先,荊州當時並不完全是劉備的,荊州當時被分成了三部分,北荊州也就是襄樊以北是曹操 的,東荊州也就是湘水以東是孫權的,只有西荊州也就是湘水以西才是劉備的; 其次,地處漢中東方的東三郡雖然已經被劉封孟達攻下,但長年據守在東三郡的當地豪強申耽申儀兄弟並不安穩,他們之前和曹操聯絡緊密,可能隨時倒戈,所以東三郡地方不能隨便出兵; 第三,只得到東荊州的孫權長年攻合肥不下,對荊州全境特別是西荊州的渴望是越來越大,作為一方霸主的孫權不允許長江上游沿線有其他勢力的存在,這隨時是一個大威脅; 第四,劉備傾益州之力打下了漢中地區,雖然斬殺名將夏侯淵,但得到的也只是漢中一座孤城,人口早已被曹操調走,而之前的漢中之戰導致益州地區全民皆兵,故而兩年之內益州地區很難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第五,龐統很意外地死在了攻打雒城的路上,而作為蜀漢第三策士的馬良在出使東吳之後並沒有回荊州而是直接回到了益州,這導致當時與曹仁在荊州相持的關羽身邊既無得力大將相助,又無智囊為謀,且兵力也不多。 由此,我們知道,其實在劉備得到漢中以後,關羽鎮守的西荊州就勢必會面臨一場戰爭,山雨欲來: 首先,諸葛當年在隆中定下的三分決策雖然整體沒太大問題,但他忽略了孫權的考量,孫權是絕對不會允許劉備在攻佔益州的同時還佔領荊州的——故而才有了呂蒙的爭三郡事件,即使三郡事件以【湘水為盟】而告終,西邊歸劉備,東邊歸孫權,但孫權肯定不會善罷甘休。 故而,在劉備又攻下東川,徹底佔領益州並自稱漢中王的時候,孫權對關羽所鎮守的西荊州的渴望達到了極點,而219年7月的他又在攻打合肥,而且又沒攻下。 關羽當時的行動是:早在218年的十月之前曹仁便已和關羽交手,關羽是為了配合西線的漢中之戰,故而關羽當時與曹仁本部宛城的侯音聯合起事,曹仁不得已回軍平亂,於219的正月才平定侯音之亂,並繼續和關羽僵持,同時曹操還派了徐晃駐紮在宛城準備隨時救援——接下來的我們都知道了,1、七月,關羽打爆了曹仁,將其逼入樊城;2、八月,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因為關羽之前留糜芳士仁守江陵公安,故而關羽此次攻伐襄樊並不算冒失,因為一旦前線失利,關羽完全可以退守江陵——即使在江陵被曹軍圍困,但江陵城撐幾個月還是不成問題。這也就是劉封孟達不支援關羽北伐的原因之一,因為劉封孟達不大相信關羽能攻下襄樊,反正後方有保證,不去和他一起北伐也沒有什麼;另一個原因是劉封孟達也不敢輕動,畢竟如果將兵馬調離東三郡,申耽申儀難保不在後方放火。事實也是,沒過幾個月,也就是在公元220年,劉封孟達不合,申耽申儀就立馬投降曹魏了。曹操在得知關羽把于禁的七軍解決之後,一面讓徐晃援救曹仁,一面秘密讓當時正在攻打的孫權偷襲關羽。接下來的我們都知道了:對西荊州有著無限渴望的孫權絲毫不顧之前的【湘水之盟】,讓呂蒙偷襲荊州,而荊州守將糜芳士仁因為和關羽有矛盾就直接沒有節操的投降了。(要知道糜芳的南郡太守是劉備欽定的,自己又是劉備的二舅子,關羽要真能搞掉他北伐前就直接把他撤了,還等回來再搞?)閏十月,關羽在與徐晃作戰失利之後撤退,卻發現江陵已落入東吳之手,敗走麥城。十二月,關羽被擒,東荊州與西荊州徹底落入東吳之手。連最後一部分的荊州都守不住,更何況去安天下呢?當時擅長策謀的龐統已死,跟他沒關係;當時的諸葛是負責後勤與內政,只是之前攻四川打了幾仗,也跟他沒關係。

  • 5 # 吉時讀書

    大家都聽過有一句話叫做:“父母在,不遠遊。”從這句話來理解就是,父母在世的時候,作為子女是應該盡孝心,不應該離開他們去遊歷四方。這麼解釋看似沒什麼毛病,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並不是!

    多讀書勤思考

    這就是典型的半吊子,學習只學一點皮毛就開始高談闊論了,《論語里仁》中整句話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通俗理解就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但是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告知父母自己要去什麼地方!因此這句話的意思孔子既強調子女要孝順父母的,同時又表明一個人有了明確的目標時,也要為之而奮鬥!

    是不是看到這裡就會發現,看東西只看前半句話和一整句話,理解到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還有最關鍵的下半句!!!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水鏡先生對於諸葛亮和龐統能力的肯定。但是,這句話還有下半句,如果只看前半句,就會出現像題目說的一樣,水鏡先生都說了,二人得一者就可以安天下,為什麼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最終還是輸了呢?

    所以,我們還得看看下半句到底是什麼,這下半句才是最關鍵的!!!(劃重點了哈,期末考試到時要考到的)

    整句話其實是:“臥龍鳳雛,二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

    水鏡先生劇照

    這句話裡面,涉及到了四個人,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子初(劉巴),孝直(法正),整句話的意思就是:“擁有諸葛亮和龐統,只要得到其中一人,便可以安定天下,但是子初和孝直,如果失去其中一人,則漢室難以復興。”

    看到這裡,知道誰才是關鍵人物了吧!

    有朋友可能會說,得到諸葛亮或龐統,就可以安定天下,既然天下都安定了,又怎麼會漢室難興,認為這是歪理!我還是那句話,不要讀死書,要理解背後的意思。

    我們先來看下,這四人分別是在什麼時候跟隨了劉備及什麼時候去世。

    劉備劇照

    科普:漢獻帝年號(建安)從公元196年1月(建安元年)至公元220年3月(建安二十五年),

    蜀國年號:

    劉備即位,年號章武,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至公元223年(章武三年)

    劉禪即位,年號建興,公元223年(建興元年)至公元237年(建興十五年)

    諸葛亮,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跟隨,建興二年(公元234)去世,跟隨劉備27年;

    龐統,建安十四年(公元209)跟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去世,跟隨劉備5年;

    法正,建安十六年(公元211)跟隨,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去世,跟隨劉備9年;

    劉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跟隨,章武二年(公元222)去世,跟隨劉備8年。

    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就相當於是“流竄的土匪”,連個根據地都沒有,後來劉備借荊州不還,才算有了自己的領地,諸葛亮最先加入,幫助劉備有了立足之地,後來入駐川蜀,龐統盡心盡力,讓劉備勢力得到鞏固,可惜龐統在攻打雒城的時候,死在了戰場上,僅僅跟隨劉備5年的時間。

    而諸葛亮也確實做到了幫助劉備奪得蜀地,建立蜀國,體現了得一者可以安天下的作用。只是這時候的天下,僅僅只是蜀國這一小片天下而已。要想真正一統天下,其實得靠法正和劉巴。

    正史中,法正和劉巴到底有多強

    說得我好像啥也不會

    在這裡先插一嘴,別拿《三國演義》的諸葛亮來說事,小說的諸葛亮呼風喚雨近乎妖,很多我們熟知的典故都不是真的(或跟諸葛亮沒啥關係),比如火燒赤壁(跟諸葛亮沒關係),借東風(瞎扯的),火燒新野(劉備所為),舌戰群儒(假的),空城計(假的),火燒上方谷(假的)等等。

    法正劇照

    法正跟隨了劉備,為劉備獻了九條計策,對蜀漢有著莫大的貢獻!

    第一條,與張松密謀奉劉備為主,促使劉備入川;

    第二條,獻上裡應外合之計,說服劉備入川謀取益州;

    第三條,預料到劉璋不會採納鄭度的建議,穩定軍心;

    第四條,寫信勸降劉璋,動搖劉璋抵抗之心;

    第五條,說服劉備重用許靖,以顯示其重賢之心;

    第六條,說服劉備納吳懿之妹,以取得益州豪強支援;

    第七條,與諸葛亮等聯合制定蜀科,整頓法紀;

    第八條,指出漢中的戰略意義,說服劉備發動漢中之戰;

    第九條,計斬夏侯淵。

    陳壽對於法正的評價是:“深具洞察事之成敗的能力,有奇謀妙算,如果把他與曹魏謀士相比較的話,他大抵相當於程昱、郭嘉,並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提道:“諸葛亮為肱骨,法正為謀主。”由此可見,法正雖然跟隨劉備的時間不長,但是卻為蜀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劉巴劇照

    劉備登基時,所有文誥策命都出自劉巴之筆。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共造蜀科”,蜀科之制,由此五人所制。而劉巴最大的作用,則是在劉備攻取益州之後,國庫空空,劉備十分憂心。劉巴說:“小事一樁,三個動作搞定:一、鑄值百錢的銅板通行;二、統一全國物價;三、實行公賣制度。”劉備聽了劉巴的建議,幾個月之後,府庫充實。可見劉巴是個財政天才,能耐確實很大,這點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對於這四位,我們可以理解為,在劉備集團裡面,諸葛亮是行政部門,劉巴是財務部門,法正和龐統是銷售部門,你想一下,作為老闆,你會重視哪些部門?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水鏡先生會說:"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則漢室難興!"一個集團,如果財務部門和銷售部門都出問題,這個集團還能經營得下去?這兩個部門可是一家集團的命脈所在啊!

    您的支援是我莫大的動力

  • 6 # 墨白說說

    三國,一個群雄紛爭的亂世;劉備,一個招賢納士的明君。水鏡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一人即可得天下,但為何二人盡為蜀臣也未能幫助劉備奪得天下呢。

    小墨願從小說與歷史兩個角度來剖析這個問題。

    天命不可違

    不知讀者是否注意,《三國演義》中早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便有一人道出了天命所歸,只是那時滿腔豪情的劉備未曾在意,沉迷於情節的各位讀者未曾在意,只怕是運籌帷幄,對於自己極為自信的諸葛孔明也未曾在意。

    州平笑曰:“公以定亂為主,雖是仁心,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自高祖斬蛇起義,誅無道秦,是由亂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亂;光武中興,重整基業,復由亂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復四起: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費心力耳。豈不聞順天者逸,逆天者勞;數之所在,理不得而奪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強之乎?”

    由此可見,縱使孔明來輔佐劉備,也難以違背天命,而後來的小說情節中也證實了這點。孔明作為三國第一謀士,他的謀劃幾乎每一次都可以取得成功,而偶爾的幾次失敗卻也不是人力所能及,火攻司馬懿卻被大雨澆滅,與孔明齊名的鳳雛龐統死於落鳳坡,而妄圖以七星燈續命的他也被魏延滅燈。一樁樁,一件件,也許這就是羅貫通的一個匠心獨用之處,《三國演義》作為小說,天命成為了他的主題色彩,而這些事例無不體現著天命難違,從小說的角度來說,從一開始,劉備便毫無勝算。

    國內紕漏甚多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無疑更為準確與客觀。首先便是繼承人問題,劉備與孔明的錯誤並不在於他們選擇了劉禪做繼承人,而在於他們並沒有給予劉禪好的教導。劉禪不同於自幼吃苦的劉備,他沒有經歷過自磨難中奮起的過程,到了學習的最好年齡,他也沒有隨軍出征,見見世面,沒有了父親劉備與丞相諸葛孔明的教導,他又怎能成才?待得二人一死,蜀必傾覆!

    也許有人說,諸葛孔明不也寫過出師表來給予劉禪教導嗎,但顯然,出師表對於劉禪來說毫無意義。劉禪是信任諸葛孔明的,這點無可辯駁,但試想一個平時不管自己,一臉威嚴的老頭子突然和他說你要成為一代明君,還是以一封信的方式來傳達,換作是誰也不可能放棄那些陪伴他一起玩耍的夥伴(哪怕是奸臣),去聽從一個老頭子的意見,在繼承人方面,蜀國出了大問題。

    其二,蜀軍兩年征戰,厭戰情緒是不可能沒有的,在一場場勝仗的掩蓋下這種情緒並沒有得以流露,但只要一失敗,軍心自會動搖。更何況諸葛孔明死後,姜維並未像他一樣百戰百勝,難以在軍隊中樹立一個可以依靠的戰神形象,如此一來,戰鬥力下滑,難以制勝。

    小說也好,歷史也罷,身為一代後人,得以瀏覽這段歷史便是我最大的滿足。

  • 7 # 禮泉老陳侃歷史

    四個字:實力不夠!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是實在話。往大的說,成就一個帝王,是否有能臣輔佐當然很重要。劉備之所以能夠在蜀地稱帝,沒有孔明等智慧之士的扶幫是萬萬不能的。

    實力是成敗的關鍵因素。劉備起步太低,即便吃了千辛萬苦,終於建了蜀漢王朝。但是,和魏、吳兩家相比,不管是人口,還是土地等,綜合實力相差太遠。所以呢,僅僅憑藉幾位智慧之士,終究沒法和魏、吳兩家抗衡。最終失敗,著實可惜,但也必然。

    對吧?

  • 8 # 李虎79079

    應該是一龍,一鳳,一麟,五虎,為啥沒贏,因為和龐統一樣犯了個錯誤,龐統,外號鳳雛,結果非去羅鳳坡,所以死了。劉備祖先,劉邦自稱赤帝,是赤龍轉世,秦始皇是白帝是白蛇轉世,所以夢裡斬白蛇起義,白蛇說,我必報復,結果,劉備非要去白帝城,當然非死不可

  • 9 # 夢之1987

    劉備沒有能夠一統天下是有原因的:

    1、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人心向背的結果,我們知道一個有作為的君主想一統天下,必須以當時的環境作基礎。三國時期,除了劉備本人親民愛士外,曹操與孫權都是有作為的君主,他們也對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有深刻的感受,“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不僅是寫照,更是切身感受,所以他們想一統天下,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因此,就民心而言:當時的百姓並不只認劉備,而是曹操與孫權都深得民心。

    2、劉備本身的志向取捨有問題,三國時期劉備一直的志向是匡扶漢室。可是當時的漢室並不得人心,百萬民眾正是因為漢室的腐朽才導致了黃巾軍起義。所以很多人就會想你匡扶漢室那就是想繼續壓榨我們,使這腐朽的國家機械繼續運轉吧,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擁護呢?既然航向錯了,再怎麼努力也是無濟於事的。

    3、劉備集團內部派系不合,劉備從一介布衣成為蜀國主,那是藉助了許多人的力量起來的,而自己本身的底子又不厚實,因此造成了集團內部派系林立,各派有自己的勢力,互相甩鍋。

    4、後繼無人,蜀國雖然建立,但是許多都是跟隨劉備多年的老人,新銳力量沒有培養,以至於到了後期造成“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人才的凋零,讓已經開創的事業最終走向失敗。

  • 10 # 平陽男人601

    龐統和孔明一樣厲害,那是別人傳說的。其實龐統比諸葛亮厲害多了。在借荊州問題上,龐統和諸葛亮的意見完全不同。只是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意見。所以才出現了三兄弟荊州遭難的慘劇發生。

    因為劉備聽的是諸葛亮的計策,所以劉備輸了!

  • 11 # 瀟灑點

    劉備本身就是個偽君子,取西川時龐統為他出謀劃策了三種解決方案,他偏偏死要面子活受罪,非要讓龐統以身殉國才不丟他的老臉,夷陵之戰更是飄上天了,根本都不聽諸葛亮的,以為自己當這個皇帝就是自己牛逼,想想幹啥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諸葛亮算個求啊!劉備曰:馬良啊,咱直接擼!咱說了算,結果呢!陸遜挖了一個大坑等著他。最後留著爛攤攤給諸葛亮收著頭都大了,害得孔明沒能活過60大壽!

  • 12 # 吉祥流年

    三國時期,本就是時事造英雄的時期,那真是人才輩出,笑傲古今。

    這些都是大環境決定的。

    大環境有多厲害!

    2021年春節,也就是今年的大年,剛過年,氣溫就蹭蹭地上升,都趕上往年四五月的天氣了。我生活在豫東北、魯西南,往年這個時候,襖是必須穿的,而今年大街上別說穿襖了,年輕的都穿上單衣了。可是在正月十三的晚上,突兀地來了一場大雪,真的很大,地上積雪很厚。大雪,那是冬天的產物,寒冷的標誌,可是,我並沒有感覺到冷,積雪一天基本上化完了。劉備和臥龍、鳳雛多麼像這正月十三的一場大雪啊!大雪雖猛,可在氣溫變暖的大環境裡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大環境這是劉備輸的主要原因。還有一些人為因素。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那是合法的中央政府,屬於正義之師,出兵討伐,屬於名正言順。

    曹操本人雄才大略,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都甩劉備幾條街,劉備的優點就是人和,劉備把籠絡人心也發揮到極致,但終究綜合實力比曹操差之甚遠,焉能不輸。

    曹操地牌大,按現在來說就是有戰略縱深,有強大的後勤補給能力。

    曹操謀士眾多,並且注重發展後備人才。

    劉備優勢不但有臥龍鳳雛,當然,進軍西川時,鳳雛遇難落鳳坡,劉備還有強大的武功大佬,蜀漢五虎大將在整個三國演義中都能排到前十。並且排名第一的呂布和第三的典韋(有待商榷)已經死去,蜀漢五虎上將可以橫掃天下了。

    可是,關羽大意失了荊州。本人也被東吳所殺。

    張飛酒後鞭打手下,終被部將害死。

    黃忠死於給關羽報仇的戰場。

    但就劉備舉全國之力給關羽報仇這件事上,劉備就輸給曹操了。想當年,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將典韋死於張繡之手,曹操報仇了嗎?曹操不計前嫌收降了張繡。

    這是規則!各為其主,各為利益。

    劉備就破壞了規則。結果,夷陵大戰,使年輕的蜀漢政權大傷元氣。

    足智多謀的孔明在這件事上的作為去哪了?明知不可為,為何不竭力阻止劉備。如果諸葛孔明和文臣武將皆以辭官還鄉相勸,還會有夷陵之敗吧!是不是孔明算就了這是天數,逆天不可為。還有一事,也困擾著我,劉備、龐統率領軍隊進西川時,武將只派了黃忠魏延,把關羽、張飛、趙雲都留在了荊州諸葛亮身邊。而諸葛亮接到劉備的信進軍西川時,帶走了張飛、趙雲,只留下關羽鎮守荊州。

    難怪諸葛一生唯謹慎!不打無把握的戰爭。

    之後諸葛亮幾次北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謂窮兵黷武。他應該多囤積糧草,多研究先進武器先進戰法,真正兵精糧足了再開始北伐曹魏。而諸葛亮饒是如此聰明卻鑽進了感念先主三顧茅廬之恩、託孤之情,屬於報恩般冒然用兵。

    當然,還有其他眾多原因,請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自行腦補吧!

  • 13 # 灰灰點評一下

    古人云,得天下者必天時地利人和,就當時局勢而言,劉備只佔人和,怎能不敗!

    劉備率軍援助劉璋時,龐統就獻計要劉備在席間殺了劉璋,收復益州,但劉備沒有接受,還斥責龐統,說龐統是陷我於不仁不義之地,直至龐統殞命落鳳坡。這就說明劉備這種性格不具有統一天下的天時。

    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提出擁荊州、益州之兵,兩邊一起出兵攻打曹操,這是諸葛亮為劉備謀劃的一統天下的路線,但是關羽高傲自大,導致荊州失守,在此劉備失去了地利!

    最後,劉備只剩下人和了,說實話,劉備就收買人心上還真的是厲害,張飛,關羽,趙雲,黃忠,馬超,魏延,諸葛亮,龐統,簡雍等等這些為他賣命的人,直到劉備兵敗夷陵都有很多人願意為他而死。特別是用魏延守漢中,可以看出劉備用人厲害。但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主政,雖說諸葛亮能力強,但是用人方面諸葛亮不行,直到蜀國後期都沒啥人才,沒有鍛鍊提拔出來的!蜀國怎能不敗呢!

    所以說,劉備雖然得到諸葛亮,龐統,這種頂級的人才,但是沒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合一,是得不了天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機頂盒為什麼老提示記憶體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