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臥家人

    元史肯定有高手說,我就隨便寫寫。

    簡單地說就是從改元后變化太快了,也可以說就是漢化不徹底導致。早期部落分封后的貴族與勳戚實力太大,與中央集權制有矛盾。漢地統治模式與草原統治模式的矛盾,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嫡長子繼承製與遊牧繼承製的矛盾,草原蒙古人與漢地蒙古人的矛盾,蒙古貴族與漢臣的矛盾。

    這一切集中體現在皇帝身上,也就是元朝在漢化過程中與蒙古守舊勢力的激烈衝突。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順帝北逃,元朝在中原的統治結束。

    雖然很多人認為1388年藍玉消滅北元政權作為元朝覆滅的標誌。但主流觀點認為1368年元順帝逃離大都為元朝結束的標誌。

    從1271年到1368年,元朝享國時間為98年,歷11帝。

    而在這11位帝王中,元世祖忽必烈在位24年,末代皇帝元順帝在位36年。中間的38年,由9位皇帝共享!

    38年換9位皇帝,平均一位皇帝在位只有4年多,這意味著忽必烈之後,元朝的皇位更迭特別頻繁。

    1、元朝中期皇帝普遍短壽

    在忽必烈和元順帝之間的9位皇帝,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短壽,就是還不知天命就被天要了命的那種。

    這9位皇帝的享壽時間為:元成宗42歲,元武宗30歲,元仁宗35歲,元英宗20歲,泰定帝53歲(這是唯一超過50歲的),天順帝8歲,元文宗28歲,元世宗29歲,元寧宗7歲。

    皇帝享壽時間短,客觀上決定了其在位時間都不會很長,要知道,在位時間最長的康熙皇帝享壽69歲,而最高壽的皇帝乾隆享壽89歲。所以,短壽絕對是導致導致皇位更迭頻繁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古代皇帝身負管理天下黎民百姓的重任,日理萬機,身體很容易就會出現透支。歷史上很多皇帝就是因國事操勞,積勞成疾最終病倒在龍座上,壯年而逝的。

    除了國事的操勞,在個人生活上,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妃嬪集團,這些後宮生活也是導致皇帝氣虛壽短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元朝的皇位,不得不頻繁流轉。

    2、繼承製度存在巨大缺陷

    從夏朝開始,中原王朝就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度,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君位傳承的正常進行。

    但元朝脫胎於蒙古汗國,他們有著蒙古特色的汗位繼承人制度,要知道元朝皇帝不僅是皇帝,更是蒙古的大汗。

    在蒙古,一般一個蒙古家庭會有多個兒子,為了家族的興旺,除了小兒子留在身邊照顧父母養老送終之外,剩下的兒子在成年後都需要離開家庭自力更生。父母去世後,家庭的財產全部由小兒子繼承,這一制度叫做“幼子守灶”。

    毫無疑問,“幼子守灶”制度適應於草原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家族的繁衍壯大。但一旦將這一制度應用在皇位傳承上,就會產生災難性後果。

    因為首先,皇帝嬪妃成群,誰也無法保證哪個兒子是最後一個孩子。而在皇帝駕崩後,年長的兒子擁有更強的實力和更多的資源,幼小的兒子根本就無力抵抗,動亂不可避免。

    在元朝中期,幾乎每一次的皇位流轉,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動盪,“幼子守灶”制度讓元朝皇族深受其害。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後,遵循“幼子守灶“原則。在他死後第三年,三子窩闊臺繼承了汗位,但是汗國的大部分財產和軍隊留給了幼子拖雷。成吉思汗死後,拖雷一直以監國身份參政。

    成吉思汗本來的初衷是希望幾個兒子互相幫助,壯大蒙古汗國,但很快兄弟就出現了嫌隙,1232年,拖雷中毒而死,窩闊臺汗位得以穩固。

    作為崇尚漢法的皇帝,忽必烈曾經有意學習中原王朝建立嫡長子繼承製度,並確立真金為自己的太子,但很快真金早逝,忽必烈對漢臣產生了巨大方案,隨即漢化停止,繼承人制度改革停滯。

    除“幼子守灶“,在蒙古汗國內部,一直以來都在推行“忽裡勒臺製”,即部落內部推選繼承人的制度。這一制度雖然民主,但是因為選舉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所以派系的分裂是必然的。尤其是蒙哥汗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進行了長達5年的內戰,忽必烈取勝後,支援阿里不哥的蒙古各部開始脫離蒙古汗國,四大汗國逐漸走向崩潰。

    可以說,“幼子守灶”和“忽裡勒臺製”助長了蒙古人的投機性,讓帝國陷入無休止的攻殺之中。

    3、權力分配出現失衡

    中原王朝自秦始皇統一六國以來,就一直致力於加強中央集權。

    加強中央集權包括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而在中央,則將大臣的權力收歸皇帝。比如唐朝前,君臣可以坐著議事。而到了宋朝,大臣就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

    加強中央集權在封建社會是必然的趨勢,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維持龐大帝國內部的穩定。

    但元朝似乎是個例外。

    元朝初創,在地方上推出了行省制度,相比於之前的郡縣府路制度,行省制的集權程度大大提升。但在中央,蒙古汗國的制度再次影響了元朝的發展。

    蒙古汗國在建國前盛行奴隸制度,奴隸主對所轄奴隸有絕對的支配權,而奴隸有時候代自己做事,奴隸主會給予其極大的信任。這聽起來很和諧,到了元朝時期,大臣就成為奴隸的角色。因此,作為皇帝的代表,他們得到了皇帝的信任,所以到後來權力約束更少,這是非常可怕的。

    古往今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制約的權力就是災難!元朝的相權發展到中期已經是和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左右丞相甚至決定了皇帝的廢立。

    1323年,前右丞相鐵木迭兒等發動“南坡之變”,刺殺元英宗,另立新君,元朝皇位再次實現了流轉,也宣告了元朝開始了不可逆轉的衰落。

    除了相權坐大,元朝中時期後宮干政事件也層出不窮,嚴重影響到了元帝國中期皇位的繼承。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三生有畫

    元朝來自於蒙古草原,按照蒙古傳統,少子繼承家業的習俗,長子都是要自立門戶的。這和中國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完全不同。

    而且,蒙古人自成吉思汗以來,實行的是分封制。分封諸國,除了對宗主國有宗屬之別外,非常的獨立。這就造成了,一旦大汗之位空缺,人人都有實力競爭。

    成吉思汗擁有雄才大略,但是在政治制度建設上,並沒有樹立一個可行的穩妥的代際傳承的規矩。

    他建立的汗位繼承製度,有兩個部分,大汗遺囑之外,還需要蒙古貴族最高會議透過認可。實際上,這個最高會議,才擁有最終決定權。

    這就導致了,蒙古國自從第三代開始,就出現了汗位之爭,最終在忽必烈時期,發生了巨大的內鬥,撕裂了蒙古帝國。

    這個蒙古帝國,從此四分五裂,長年內戰不休。

    而忽必烈的孫子之後,大元朝也陷入了代際傳承混亂。諸王權力過大,加上祖上強者上位的前科,導致順位繼承難以執行。

    這也就是為什麼,新一代強人忽必烈孫子鐵木耳死後,就陷入了內鬥模式。

  • 4 # 燈右讀史

    元世祖忽必烈病逝於公元1294年,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繼位於公元1333年,並在位37年。因此確切的說,是在忽必烈去世後,元順帝繼位前的這39年的時間裡皇位更替頻繁。在位者多達九人,而且都是在皇位上去世。因此,直接原因便是壽命不長。而造成壽命不長的原因,主要是權力爭奪造成的。

    讓我們首先記住忽必烈起初確立的繼承人——太子真金。他崇尚漢法,雅好儒學,卻在與守舊派的權力鬥爭中憂憤成疾,42歲便英年早逝。忽必烈對他十分喜愛,悲痛之餘便在真金的兒子中選擇繼承人。按照長幼順序分別是甘麻剌、答剌麻八剌、鐵穆耳。其中老大長年鎮守邊疆作戰,忽必烈中意的是老二,不幸他也早逝。因此最後選擇了老三,這就是元成宗鐵穆耳。之所以在這裡寫這麼多,是因為接下來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一系的後人。

    忽必烈本人一直活到八十歲才去世,這在歷代皇帝中都是高壽的。接下來的元成宗在位12年,病逝時和父親一樣也是42歲。這意味著後面8個皇帝的在位時間只有27年可以分配了。而成宗的太子德壽同樣英年早逝,沒有繼承人。於是有資格的人選展開了一番爭奪。成宗二哥的次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發動政變,擁立長兄,握有重兵的海山繼位,這就是元武宗。武宗在位不足四年,31歲病逝。因為弟弟立有大功,便確立他為繼承人,約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但是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成為元仁宗後,並沒有遵守約定,而把兄長之子和世㻋逼走至邊疆,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這就為後面的爭鬥埋下了隱患。

    仁宗在位九年病逝,年35歲。繼位的碩德八剌是元英宗。英宗推行改革,引發了舊貴族的不滿,被他們發動政變,弒於南坡店,在位三年,享年僅20歲。甘麻剌的兒子也孫鐵木兒被擁立為帝,史稱泰定帝,在位五年後病逝,年35歲。繼位的兒子阿速吉八才9歲,此時武宗的次子圖帖睦爾發動政變,最終殺掉了在位僅一個月的天順帝阿速吉八,泰定帝父子屬於自立為帝,後代也沒能傳承下去,後世一般就用年後稱呼他們。

    接下來父輩中發生的熟悉的一幕再次上演了,圖帖睦爾的大哥和世㻋遠在邊疆,手握重兵。因此最後由和世㻋登基,是為元明宗,同樣立弟弟圖帖睦爾為太子。只是這次的傳承更加殘酷,八個月後明宗便被弟弟毒殺,年僅29歲。圖帖睦爾繼位後,僅四年也病死,年僅28歲,由於始終放不下兄長之死,便放棄自己的兒子燕帖古思,改立自己喜愛的兄長次子、七歲的懿璘質班繼位,是為元寧宗。但是寧宗短命,在位僅僅53天就去世了。符合條件的只剩下了明宗長子,元順帝妥懽帖睦爾。後來文宗毒殺兄長的事情敗露,不僅本人被元順帝清算,皇后和太子燕帖古思也被順帝流放致死。至此,元代走馬燈的帝位更迭總算告一段落,而元順帝在位時間雖長,但是繼位後的一番胡作非為也最終讓元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劃上了句號。

  • 5 # 猴格大人

    原因有很多,其他答主都有涉及,雖然有些答主的回答有失誤之處。

    簡單補充一點。蒙古有幼子守產的舊俗,忽必烈因為接受漢化,自然也接受了中原嫡長繼承製度的觀念, 他的嫡次子真金以及其子孫就是這種新觀念的直接受益者。

    蒙古人非常重視嫡系,庶系並不參與皇位的競爭。元朝皇帝只有武宗海山沒有生出嫡子,庶系出身的三位皇帝兩個都是海山的兒子。

    (鉛筆寫的世系圖,不太清晰)

    所謂幼子守灶並不是指最後出生的兒子,而是指嫡妻所生的嫡幼子,蒙語斡赤剔斤就是指幼子守灶的嫡幼子。

    嫡妻所生育的大兒子們都分宗出去,比如合不勒汗的嫡長子分出去形成一個新的氏族,就是主兒勤部,長子分到的都是部落最強壯的勇士,所以長子系的勢力一般都不小。幼子就是繼承父親老營的一切武力以及財富,作為中間的孩子就比較吃虧,比如窩闊臺,資源比不上老大朮赤,更比不上幼弟拖雷,這就是蒙古的習俗。

    從忽必烈之後,中原漢地的嫡長子繼承製度和蒙古舊俗幼子守產製度,成了元朝忽必烈之後皇位爭奪者的雙選工具,哪個對自己有利就大力宣揚哪一個制度。更準確的描述其實是:漢地的父死子繼嫡長制度和忽裡勒臺推舉最強大者為首領的蒙古舊俗(來自草原的手握重兵的宗王受到擁戴)之間的PK。

    真金能夠被立為太子,自然要感謝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他沒有登上帝位,但給兒子們帶來了可觀的資源,帝位一直在他這一系打轉轉。

    元朝更迭頻繁的原因,雖然有皇帝壽命短暫的關係,最主要還是這個雙選制度的問題,例如北魏,皇帝多數也是壽命不長,但他們學習漢族的長子制度,父死子繼,傳承都比較穩定。

    元朝就比較失敗了,漢地制度並沒有幹翻舊俗,而是兩個制度成了爭奪者的旗號。你方唱罷我登場,每一次的內訌就是一大場內傷,長此以來,國家怎麼不元氣大傷千瘡百孔?

    元成宗鐵穆耳是嫡幼子,他有幼子守灶的優勢,又有強臣伯顏等人的支援,更有老媽闊闊真的鼎力相助,愣是把身為嫡長子分得大量資源勢力並不小的大哥甘麻剌擠下去。

    其實也挺諷刺的,忽必烈真金父子倆傾心漢化,結果人死政息,小兒子就憑藉蒙古舊俗上的臺。

    (鐵穆耳)

    鐵穆耳和大哥甘麻剌共同的劣勢就是沒有生出大兒子來,鐵穆耳的嫡子德壽早年夭折,甘麻剌的嫡長子也孫鐵木耳年齡太小。這樣子是必定引起動盪的,沒有年長的繼承人在封建王朝是很致命的事。

    就是因為鐵穆耳和甘麻剌一個幼一個長都沒有合適的繼承人,真金的侄兒阿難答才蠢蠢欲動,企圖染指帝位,卻被哈剌哈孫戳破美夢。哈剌哈孫把鐵穆耳早死的二哥答剌麻八剌的兒子推了出來,就是後來的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發動政變,擊敗鐵穆耳的皇后不魯罕和阿難答。

    (甘麻剌)

    繼位的卻是來自草原擁有大兵的海山,而不是他弟有功之臣愛育黎拔力八達。雖然短命卻有契約精神的海山依約傳位給弟弟,接受漢化頗深的愛育黎拔力八達卻不想繼續被舊俗打倒,所以他重新撿起了嫡長子繼承製,他的兒子元英宗碩德八剌就是這樣上臺的。

    碩德八剌也是第一個不經過忽裡勒臺的,也因此他的支援率並不高,才發生了南坡慘變,被小舅子鐵失刺殺。

    這裡再申明一下,元代的相權沒有想當然耳的那麼大,整個元朝,只有後期的燕帖木兒和蔑兒乞伯顏的權利凌駕在皇帝之上。前期的巴林伯顏、玉昔帖木兒他們都是臣服於皇權,只是在帝位空缺時暫代國政而已,中期的鐵木迭兒更非強臣,他就是答己皇太后的一條狗而已,皇帝縱容他只是給太后面子,太后死他就什麼也不是了。

    鐵失能夠刺殺皇帝,不是他的權利有多大,而是他站的位置方便了他的行為,鐵失是鐵木迭兒的義子,妹妹是碩德八剌的二皇后,雖然鐵木迭兒被碩德八剌清算,但並沒有涉及到鐵失,還讓他兼左右阿速衛(皇帝親衛),所以鐵失才能夠有機會刺殺皇帝。

    晉王也孫鐵木耳就是接到了鐵失遞過來的橄欖枝,當然最主要還是當時沒有比他勢力更強大的宗王了,還是草原方戰勝漢地制度,成為泰定帝。

    然鵝,泰定帝雖然漢化不深,倒挺遵守漢地的嫡長子繼承製,立他的嫡長子阿速吉八為皇太子。只可惜遭遇到燕帖木兒這個運氣逆天的傢伙,愣是打贏了兩都之戰,把海山的兒子扶上皇位。

    就是這樣。

    眼睛都睜不動了還在補題的猴格。

  • 6 # 當狗容易做人難

    自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統一全國,到1368年被明太祖朱元璋北伐趕出中原,元朝對於整個天下的統治僅僅存在了不到90年。蒙古鐵騎南征北戰,可以說是威名赫赫,但是曾經強大的元朝政權為什麼迅速崩潰了呢?不得不說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犯下了最大的錯誤。

    都說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而忽必烈就是在這上面摔了跟頭。從1115年金朝建立開始,一直到1279年元朝統一全國,這段時間內長城以南,長江、黃河流域地區一直戰亂不斷,民不聊生,按說忽必烈統一全國後應該與民生息、專心治理國家。但是忽必烈太過於雄心壯志了,在北方不斷與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等獨立的蒙古宗王國家作戰,意圖再次統一蒙古帝國;在東南亞地區連續發動針對日本、越南、緬甸、爪哇等國的遠征,妄想建立超越成吉思汗的功績。忽必烈的窮兵黷武、空耗國力,使得元朝剛建立就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問題;另外忽必烈專注征戰使得國內的建設停滯,這些問題都留給了繼任者使得元朝政變不斷。

    1、忽必烈明白元朝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漢化,因此提拔任用以許衡為首的大批儒學漢臣,並在朝廷內部進行漢化改革。但是忽必烈為了四處征戰、賞賜拉攏蒙古王公、維持天朝上國氣派等等,急需大筆財富,因此重用色目人阿合馬等人幫助自己斂財,處於元朝社會最底層的南方漢人深受其害。這就在朝堂形成了儒臣派與理財派官員之爭,也就是漢人和色目人之爭,這種朝堂鬥爭影響元朝政局變換、皇位更替,1323年重視以儒治國的元英宗遇刺身亡就是典型的例子。

    2、每一個皇朝建立過程中都會出現大批兵權在握的重臣,而建國初期收回這些人手中的兵權都是重中之重。但是忽必烈統治初期一心對外征戰,還要依靠大將幫助自己作戰,自然不能收兵權;而到了忽必烈統治後期,由於元朝吏治腐敗、橫徵暴斂,江南各族人民起義不斷,比如至元二十年爆發起義兩百多起,為了鎮壓此起彼伏的叛亂,忽必烈不得不授予地方更多的軍政大權。等到建立元朝的忽必烈死後,權臣無人壓制,甚至於參與皇帝的廢立,比如1328年元泰定帝去世,丞相倒剌沙擁立元天順帝阿速吉八登基,元武宗舊部燕鐵木兒擁立元文宗圖帖睦爾登基,河南行省丞相伯顏擁立元明宗和世㻋登基,一國三帝亂象頻生。

    3、元朝沒有固定的皇位繼承標準,一般皇位傳承就是有嫡子立嫡子,無嫡子立長子,無子就兄終弟及,但是忽必烈從一開始就沒立下好頭。1294年忽必烈駕崩,以立嫡立長的標準看繼位的應該是晉王甘麻剌,但因為忽必烈更寵愛鐵穆爾,使得鐵穆爾登基,這樣立嫡立長的規矩就算廢了。

    1307年鐵穆爾死後,元武宗繼位,立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約定兄終弟及,一旦愛育黎拔力八達去世再將皇位傳給元武宗的兒子。但是1311年元武宗去世,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後違背了約定,依仗皇權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元朝弄到最後一切繼位標準全沒用,誰權利大、兵多誰就是新皇帝。而依照蒙古傳統,所有的皇族成員成年後都要領兵、掌握大權,這政變、造反能少了麼?

    可以說元朝迅速滅亡的很多問題都是忽必烈埋下的。當然元朝曾經有過一次轉變命運的機會,就是忽必烈最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孛兒只斤·真金繼位。真金是忽必烈的嫡子,出身高貴、威望甚重,力壓所有皇族成員,繼位名正言順;另外真金從小深受儒學教育,就是一個漢化的蒙古人,深受漢臣擁戴,一直致力於推動元朝的漢化程序;最後真金勤政愛民,反對橫徵暴斂、壓榨民力。要是真能由真金繼位可能元朝的很多弊政都能得到改變,可惜1285年真金因為“禪位風波”憂鬱成疾英年早逝,

  • 7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元朝,在中原大一統時歷98年經11帝。除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順帝兩位“一頭一尾”在位時間較長外。中間38年換了9任皇帝。這是元王朝在中原崩潰得快的關鍵。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

    一是“漢化”的衝擊。忽必烈能經過近5年的汗位之爭,並奪取汗位。得益的是“用漢”之利。忽必烈推行“漢化”,失去了“四大從屬汗國”,僅僅守住了中央汗國,實現了一統中原,建立了元王朝。

    二是“傳統”的衝擊。蒙古族是馬上得天下的,對定居民族的治理,遊牧民族實在是無計可施。在大國家,多民族的治理上是“黔驢技窮”了。

    三是“利益”的衝擊。蒙古族是貴族支撐天下的。尤其是黃金家族對汗權、皇權都有絕對的左右權,也是利益分配權的左右。後來的多任元皇帝的改革,都大大的觸動了貴族的利益。競而出現貴族刺殺皇帝的現象。

    四是“習慣”的衝擊。蒙古族有“幼子守灶”的習慣。而幼子大都是在皇權更替中屬未成年人。如果長大成年之皇子不相讓幼弟,皇權失嚴,皇帝就失位了。皇帝更迭就更快了!

  • 8 # 老照片

    從1294年忽必烈去世,到1368年元順帝北逃,在這短短的七十四年間,元朝一共出現了六位皇帝,平均在位時間僅十二年多一點,而元寧宗懿璘質班在位時間更是隻有短短的53天。忽必烈之後,元朝皇位更迭如此頻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古人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繼承製度。

    (元寧宗懿璘質班)

    早先,蒙古人的大汗是由忽裡臺會議推選產生的,這帶有很多的偶然性和爭議性,也造成了激烈的汗位爭奪,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爭鬥了。忽必烈即位後,儘管採取了一些了的漢化措施,但是仍然沒有解決好汗位繼承的問題。

    (伯顏像)

    首先是隨著中央政府的建立與發展,朝廷大臣的權勢日益膨脹,甚至可以擅立汗位。此外就是皇后干政的影響。皇后稱制是蒙古族的傳統,為的是保障權力的平穩過渡,但是到了元后期,一些皇后或皇太后為了個人私利,往往操縱汗位繼承人的選擇,造成了政局不穩,皇位更迭。

    元朝畢竟是一個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封建化程度較淺,儘管採取了一些漢化措施,但是仍深深帶有傳統的草原特色。其制度、理念難以適應高度發達的中原皇帝制度,這也是蒙古最終退出中原,返回草原仍能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圖】世界豪車排名及價格,勞斯萊斯銀魅15.5億元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