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376140480291
-
2 # phtel3725
觀測茫茫無際的宇宙蒼穹,首先要了解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太陽系是個以太陽為中心的極其龐大的天體系統,它由太陽及9顆大行星、50餘顆衛星、2000多顆已被觀測到的小行星以及無數的彗星、流星體等組成。這個龐大的天體系統就像一個井然有序的大家庭,所有的天體都以太陽為中心。
觀測茫茫無際的宇宙蒼穹,首先要了解我們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太陽系是個以太陽為中心的極其龐大的天體系統,它由太陽及9顆大行星、50餘顆衛星、2000多顆已被觀測到的小行星以及無數的彗星、流星體等組成。這個龐大的天體系統就像一個井然有序的大家庭,所有的天體都以太陽為中心。
恆星:太陽
太陽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恆星和會發光的天體,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太陽系質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陽。太陽直徑大約是1.392×10⁶公里,從化學組成來看,現在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採用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太陽是一顆黃矮星(光譜為G2V),黃矮星的壽命大致為100億年,目前太陽大約45.7億歲。 在大約50至60億年之後,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幾乎會全部消耗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氦元素聚變成碳元素。太陽質量為1.9891×10^30kg
行星:(從內到外分別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水星有著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軌道偏心率。它的軌道每87.968地球日繞行太陽一週而每公轉2.01圈時也自轉了3圈。水星有著太陽系行星中最小的軌道傾角。水星軌道的近日點每世紀比牛頓力學的預測多出43角秒的進動,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才從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得到解釋。水星,是一顆內側行星,只會出現在凌晨成為晨星,或是黃昏出現作為昏星,但是它比另一顆內側行星——金星,更難以見到。從地球看水星的亮度有很大的變化視星等從-2.3至5.7等,但是它與太陽的分離角度最大隻有28.3度。當它最亮時,在技術上應該很容易就能從地球上看見,但因為在天空中太靠近太陽,實際上並不容易找到。因此,除非有日蝕,否則在Sunny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見水星的。
金星(Venus)是太陽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二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時候會更近)。古羅馬人稱作維納斯,中國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特。公轉週期是224.71地球日。
自轉週期:58.646 天
公轉週期:87.969天
體 積:6.083×10^10立方千米
質 量:3.3022×10^23kg
表面積:7.48×10^7平方千米
夜空中亮度僅次於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後才能達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現在東方天空,被稱為“啟明”;傍晚處於天空的西側,被稱為“長庚”。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心率最小,僅為0.006811。
質量4.869×1024千克
直徑12103.6km
表面溫度465℃~485℃
逃逸速度10.4千米/秒
視星等-3.3~-4.4
自轉週期243天
公轉週期224.7天
面積4.6億平方千米
近日點107,476,259千米
遠日點108,942,109千米
表面引力8.78m/s2
距太陽距離1.082億千米(0.72天文單位)
地球(英語: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地球是上百萬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體。地球上71%為海洋,29%為陸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地球是目前發現的星球中人類生存的唯一星球。雖然其被人們稱為地球,但在空間站看來更像一個水球,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
自轉週期:23h56min4s
質量:5.965×10^24kg
平均密度:5507.85kg/m³
赤緯:+90°
直徑:12756千米
表面溫度:15攝氏度(59華氏度)
公轉週期:一年(365.24219天)
逃逸速度:11.2km/s(≅39,600 km/h)
半徑:6378.137千米
半長軸:149,597,887.5km
軌道周長:924,375,700.0km
體積:1.0832073×10^12km³
遠日點距離:152,097,701.0km
近日點距離:147,098,074.0km
近日點輻角:114.20783°
軌道半短軸:149,576,999.826km
平均公轉速度:29.783km/s(107,218km/h)
最大公轉速度:30.287km/s(109,033km/h)
最小公轉速度:29.291km/s(105,448km/h)
宇宙速度:11.186km/s(39600km/h)
赤道圓周長:40,075.13km
縱橫比:0.9966471
赤道旋轉速率:465.11m/s
離心率:0.016710219
反照率:0.367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週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中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神瑪爾斯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且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2015年9月28日,美國宇航局公佈火星上有少量的水)。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 與地球相比,火星地質活動較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最高亮度可達-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佈火星存在流動水。 2018年7月25日,法新社訊息稱,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
質量:6.4219×10^23kg
平均密度:3.94g/cm³
直徑:6794km
表面溫度:-63℃
逃逸速度:5.02km/s
視星等:最大:-2.91,衝:平均-2.0
自轉週期:24.6229h
反照率:0.15
赤經:4時57分
赤緯:23度19分
半徑:3389.5 km(0.532 倍於地球)
距地距離:最近5500萬公里,最遠>4億公里
別稱:熒惑星
遠日點:2.492 3×108 km 1.666 AU
公轉週期:687個地球日
近日點:2.066 2×108 km 1.381 AU
半長軸:2.2793664億公里
會合週期:779.94 日(2.135 儒略年)
離心率:0.09341233
平均速度:24.13 km/s
注音:ㄏㄨㄛˇ ㄒㄧㄥ
軌道傾角:1.850 61°(對太陽赤道5.65°)
升交點經度:49.578 54°
距離太陽:22794萬千米
赤道半徑:3396.2 km(0.532 倍於地球)
極半徑:3376.2 km (0.531 倍於地球)
表面重力:3.693 m/s²(0.377g)
赤道自轉速度:868.22 km/h
轉軸傾角:25.19°
木星,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太陽(由近及遠)順序為第五,亦為太陽系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古代中國稱之歲星,取其繞行天球一週為12年,與地支相同之故。西方語言一般稱之朱位元(拉丁語:Jupiter),源自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從地球觀察時,木星可達視星等-2.94,是平均而言夜空中第三亮的天體,僅次月亮和金星。2012年02月23日,科學家稱發現木星2顆新衛星,累計衛星達68顆,木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中心溫度估計高達30,500℃。2016年3月8日,木星將上演衝日表演,木星衝日是指地球、木星在各自軌道上執行時與太陽重逢在一條直線上,也就是木星與太陽黃經相差180度的現象,天文學上稱為“衝日”。每過399天左右,就會發生一次木星衝日。衝日前後,木星距離地球最近,也最明亮,是觀測和拍攝的最佳時機。2016年3月31日,太陽系行星木星遭到不明物體碰撞,此事件在天文學界引起了熱議。
直徑:142984km
體積:1.43128×1015 km³
質量:1.8986×1027 kg
直徑:142984
逃逸速度:60.2
自轉週期:9.925
表面平均溫度:-168
發現者:伽利略
平均密度:1.326 g/cm³
軌道傾角:1.30530度
公轉週期:11.86年
視星等:-2.9
衛星數:79
發現時間:1610年
距地距離:6.3×10^8—9.3×10^8
半長軸:5.20336301AU
離心率:4.839%
升交點經度:100.55615度
偏心率:0.048912
土星(Saturn,拉丁文Saturnu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至太陽距離(由近到遠)位於第六,體積則僅次於木星,並與木星、天王星及海王星同屬類木行星。 歐洲古代(古希臘)稱土星為克洛諾斯(Cronian),古代中國亦稱之鎮星或填星。 土星主要由氫組成,還有少量的氦與微量元素,內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圍由數層金屬氫和氣體包裹著。最外層的大氣層在外觀上通常情況下都是平淡的,雖然有時會有長時間存在的特徵出現。土星的風速高達1800公里/時,明顯的比木星上的風速快。土星的行星磁場強度介於地球和更強的木星之間。 土星有一個顯著的行星環(可以透過望遠鏡直接觀測),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較少數的岩石殘骸以及塵土。已經確認的土星的衛星總共有62顆。其中,土衛六是土星系統中最大和太陽系中第二大的衛星(半徑2575km)(太陽系最大的衛星是木星的木衛三,半徑2632km)。質量:5.6846×10^26 kg
平均密度:0.687g/cm³
直徑:120540 km
表面溫度:-191.15℃~-130.15℃
逃逸速度:35.49km/s
反照率0.57
視星等-0.4~1.3
自轉週期10.546h
半長軸1,433,449,370 km
離心率0.055 723 219
公轉週期10832.327 d
平近點角320.346 750°
軌道傾角2.485 240°
升交點經度113.642 811°
平均公轉速度9.69 km/s
黃赤交角26.73°
衛星數量62
近日點幅角336.013 862°
大氣層組成氫、氦、甲烷、氨、重氫、乙烷
最大衛星土衛六(半徑2575㎞)
雲層溫度-180℃
近日點1,353,572,956 km
遠日點1,513,325,783 km
赤道半徑60 268 ± 4 km
極半徑54 364 ± 10 km
扁率0.09796±0.00018
表面重力0.914 g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比海王星輕)。與在古代就為人們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由於較為黯淡以及緩慢的繞行而未被認定為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佈他發現了天王星,首度擴充套件了太陽系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星分類來安置她們。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測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氣層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氣層具有複雜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相比較而言,天王星的內部則是由冰和岩石所構成。
體積:6.833×1013 km³(63.086 個地球體積)
質量:8.6810 ±13×1025 公斤(14.536 個地球)
逃逸速度:21.3KM/S
自轉週期:15.5小時
表面平均溫度:53攝氏度
組成物質:氫分子 (H2) 、氦、甲烷、重氫化合物(HD) 、冰、氨、水、氨硫化氫(NH4SH) 、甲烷
發現者:威廉·赫歇耳
最早發現時間:1781年3月13日
海王星(Neptune)是環繞太陽執行的第八顆行星,是圍繞太陽公轉的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大於體積比它大的天王星,大約是地球的17倍。海王星的大氣層以氫和氦為主,還有微量的甲烷在大氣層中,這是使行星呈現藍色的一部分原因。海王星有太陽系最強烈的風,測量到的風速高達2100㎞/h。海王星因為距離太陽最遠,是太陽系最冷的地區之一。海王星在1846年9月23日被發現,是唯一利用數學預測而非有計劃的觀測發現的行星。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迄今只有Nautilus2號曾經在1989年8月25日拜訪過海王星。發現者:奧本·勒維耶、伽勒
自轉週期:16小時6分
直 徑:49,532千米
公轉週期:約164.8個地球年
質 量:1.0247e26千克
特殊性:被計算出來的行星
遠日點:4,553,946,490km
發現時間:1846年9月23日
近日點:4,452,940,833km
逃逸速度:23.5 km/s
衛星數量:13
最大衛星:海衛一(直徑2705千米)
衛星:173顆,月球,火衛一,火衛二,等。太陽系內最大的衛星(超過3000公里)包括地球的衛星月球、木星的伽利略衛星木衛一(埃歐)、木衛二(歐羅巴)、木衛三(蓋尼米德)、木衛四(卡利斯多)、土星的衛星土衛六(泰坦),以及海王星捕獲的衛星海衛一(特里同)。
矮行星:冥王星,鬩神星,穀神星,鳥神星,妊神星
矮行星體積介於行星和小行星之間,圍繞太陽運轉,質量足以克服固體應力以達到流體靜力平衡(近於圓球)形狀,沒有清空所在軌道上的其他天體,同時不是衛星。
在第26屆國際天文聯會會員大會原來的決議草案(5)中,卡戎可能成為矮行星,原因是:卡戎的大小與形狀滿足成為行星的條件。(在最後決議中,皆成為矮行星的必要條件)卡戎與冥王星的質量比,使得兩者的質心位置落在兩者之間的空間中,而非在冥王星表面內的一點。然而,這個定義在最後決議文字中並未被保留,在未來也不知是否會被加入。若相似的定義被採納,卡戎將成為矮行星的一員。第二、第三和第四大的小行星(4號灶神星、2號智神星與10號健神星)也都可能成為矮行星,只要它們能達到流體靜力平衡的形狀(橢球體)。但當前還沒有足夠佐證資料。
小行星:約70萬顆
在太陽系內一共已發現了約70萬顆小行星,但這可能僅是所有小行星中的一小部分,只有少數這些小行星的直徑大於100千米。到1990年代為止最大的小行星是穀神星,但近年(2000-2004年)在古柏帶內發現的一些小行星的直徑比穀神星要大,比如2000年發現的伐樓拿(Varuna)的直徑為900千米,2002年發現的誇歐爾(Quaoar)直徑為1280千米。2003年發現的塞德娜(小行星90377)位於古柏帶以外,其直徑約為1500千米,2004年發現的2004 DW的直徑甚至達1800千米。
根據估計,小行星的數目大概可能會有50萬。最大的小行星直徑也只有1000 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則只有鵝卵石一般大小。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現在開始重新分類,被定義為矮行星。
直徑超過240公里的小行星約有16個。它們都位於地球軌道內側到土星的軌道外側的太空中。而絕大多數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其中一些小行星的執行軌道與地球軌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與地球發生過碰撞。
小行星是太陽系形成後的物質殘餘。有一種推測認為,它們可能是一顆神秘行星的殘骸,這顆行星在遠古時代遭遇了一次巨大的宇宙碰撞而被摧毀。但從這些小行星的特徵來看,它們並不像是曾經集結在一起。如果將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組成一個單一的天體,那它的直徑只有不到1500公里——比月球的半徑還小。
彗星:是由冰構成的太陽系小天體(SSSB),當它朝向太陽接近時,會被加熱並且開始釋氣,展示出可見的大氣層,也就是彗發,有時也會有彗尾。這些現象是由太陽輻射和太陽風共同對彗核作用造成的。彗核是由鬆散的冰、塵埃、和小岩石構成的,大小從P/2007 R5的數百米至海爾博普彗星數十公里不等。名稱 直徑
公里 密度g/cm 質量kg
哈雷彗星 15 × 8 × 8 0.6 3×10
9P/Temp 1 7.6 × 4.9 0.62 7.9×10
109P/Bowell 8 × 4×4 0.3 2×10
81P/Wild 2 5.5 × 4.0 × 3.3 0.6 2.3×10
曾經觀察過的彗核直徑有超過30千米(19英里)的,但是要確定其確實的大小是很困難的。P/2007 R5的彗核直徑大約只有100–200米。儘管儀器非常靈敏,但是缺乏較小的彗星可供檢測彗核的大小,使得一些人認為彗核的直徑不會小於100米(330英尺)。從已知的彗星估計,彗核的平均密度大約是0.6g/cm3,彗核的低質量使彗核不會因為自己的重力造成球形,因此它們的外型是不規則的。
大約6%的近地小行星被認為是熄火彗星,它們的彗核已不再釋放出氣體,包括(14827) Hypnos(睡神星)和(3552) Don Quixote(唐吉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