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773833349843
-
2 # 黃一伊的奶奶
蠶屎(蠶砂)的功效
1、常用於風溼痺痛、頭風、頭痛、面板瘙癢、腰腿冷痛、腹痛吐瀉等症。
2、古人將蠶砂炒熱後裝入袋中,趁熱敷患處,可治諸關節疼痛,半身不遂。
3、民間用蠶砂作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4、祛風溼,止痛。用於腰膝關節疼痛,月經過多,腹痛,面板風疹。
擴充套件資料:
蠶砂枕的功效:
具有去風降溼,和胃化濁,明目降壓的功效,對眼疾,結膜炎,心慌,神經衰弱,失眠,偏頭痛,高血壓,肝火旺,消化不良,關節炎等症有輔助治療的作用,用蠶沙做的枕頭還具有清涼降火的作用,它吸汗力強、透氣性好,冬暖夏涼。嬰幼兒四季睡用,可端正頭部形狀,促進大腦發育。使用蠶砂枕可醒腦,涼爽止汗,祛暑退火。有益於幼兒枕出健康周正的頭型, 聰耳明目,預防起痱子等 。
藥材簡介:羌活一藥,既能發汗解表,又可祛風溼而止痛,但在作為發汗解表藥時, 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密切結合起來,即在臨床上用於風寒表症時,必須兼有頭痛或骨節疼痛等症,才考慮使用。至於用治風溼痺痛,不論有無表症,都可應用。根據臨床實踐體會,該品退熱的功效很好,可配合清熱藥如蒲公英、板藍根等品治風熱表症,而且一般在熱退之後無再度發熱現象。
但該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內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藥用資訊:
【藥名】羌活
【別名】羌青、護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風使者、黑藥。
【漢語拼音】qiānɡ huó
【英文名】Incised Notopterygium,Incised Notopterygium Rhizome Forbes Notopterygium Rizome,Rhizome or root of Incised Notopterygium,Rhizome or root of Forbes Notopterygium
【性味】味辛;苦;性溫。
①《藥性論》:味苦辛,無毒。
②《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
【歸經】入膀胱、腎經。
①《珍珠囊》: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
②《湯液本草》:足太陽、厥陰經。
【功效】散表寒;祛風溼;利關節;止痛。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水浮腫;瘡瘍腫毒。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洩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溼,止痛。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中華草本》、《中國藥典》。
【科屬分類】傘形科。
【功效分類】解表藥;祛風溼藥。
【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油印寒溼痺;風水浮腫;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克;或入丸、散。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0-4200m的林緣、灌叢下、溝谷草叢中。生於海拔1700-4500m的林緣及灌叢內。【採收和儲藏】栽培3-4年秋季倒苗後至早春萌芽前割除地上部分,挖取根莖,抖淨泥沙,砍去蘆頭,除鬚根,切成10-13cm長的短節,曬乾或烘乾。
【用藥禁忌】 該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虧血虛者慎用。陰虛頭痛者慎用。 血虛痺痛忌服。 《本草經疏》: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性狀:羌活藥材因藥用部分和形態不同而有蠶羌、竹節羌、大頭羌、條羌等數種。
【蠶羌】又名:螺絲羌。為乾燥的根莖部,形態似蠶。呈圓柱狀或略彎曲,長約4~10釐米,直徑約1~2釐米。頂端有莖葉殘基。表面棕褐色,有多數緊密而隆起的環節。節上密生疣狀突起的鬚根痕。質輕鬆易折斷,斷面不齊,有明顯的菊花紋和多數裂隙,皮部棕紅色;木質部淡黃色,中央有黃白色髓,均有硃砂點(油管)。具特殊香氣,味微苦而麻。
【竹節羌】根莖的環節較稀,如竹節狀,似蠶羌而略大。
【大頭羌】根莖的環節特別膨大,呈不規則團塊狀,大小不等,頂端具多數殘留莖基,餘皆與蠶羌相同。
【條羌】為乾燥的根及支根。呈圓柱形或分枝,長3~17釐米,直徑約0.7~1.7釐米,頂端偶可見有根莖,表面棕褐色,有縱紋及疣狀突起的鬚根痕,上端較粗大,有稀疏隆起的環節,質疏鬆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有菊花紋,硃砂點不明顯,中央無髓。氣味較淡薄。
以上均以條粗壯、有隆起曲折環紋、斷面質緊密、硃砂點多、香氣濃郁者為佳。一般認為蠶羌的品質最優,竹節羌次之,大頭羌最次。
主產於四川(稱川羌活)、甘肅、青海(稱西羌活)。此外,陝西、雲南、新疆、西藏等地亦產。
炮製加工: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厚片,曬乾或低溫乾燥,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性狀鑑別】
(1)羌活 為圓柱形略彎曲的根莖,長4-13cm,直徑0.6-2.5cm。頂端具莖痕。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節間縮短,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習稱蠶羌);或節
是延長,形如竹節狀(習稱竹節羌)。節上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良及色破碎鱗片。體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整,有多數裂隙,皮部黃棕色至暗棕色,油潤,有棕色油點,木部黃白色,射線明顯,髓部黃色至黃棕色。氣香,味微苦而辛。
(2)寬葉羌活 根莖類圓柱形,頂端具莖及葉鞘殘基,根類圓錐形,有縱皺紋及皮孔;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15cm,直徑1-3cm(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不規則結節狀,頂部具數個莖基,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鬆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以根莖粗壯、有橫節如蠶形,表面棕色,斷面質緊密,硃砂點多,香氣濃郁者為佳。
【顯微鑑別】根莖橫切面,
(1)蠶羌木栓層為10餘列細胞。皮層菲胞。皮層菲薄、韌皮部多裂隙。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較多。韌皮部、髓和射線中均有多數分泌道,圓形或不規則長圓形,直徑至200μm,內含黃棕以油狀物。
(2)寬葉羌活 與羌活類同,但導管少,導管束中有成片的木纖維群。髓部寬大。分泌道直徑至180μm
【粉末特徵】棕黃色。
① 分泌道縱斷面分泌細胞多狹長,壁薄或稍厚,內有淡黃色分泌物及澱粉粒溶化後的痕跡;並有金黃色狀分泌物。
② 薄壁細胞縱長條形,常含淡黃色分泌物或油滴。
④ 木栓細胞內充滿黃棕以或棕色物。
【理化鑑別】取粉末0.5g,加入乙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氫氧化鉀乙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熱,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pH至3-4,再加1%三氯化鐵乙醇溶液1-2滴,於醚層介面處顯紫紅色。 散風寒溼,止痛。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溼痺,項強筋急,骨節痠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冷痛,腎虛作喘,五更洩瀉;外用治白癜風,斑禿。解表散寒,祛風勝溼,止痛。
1.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證。本品有較強的發散風寒和止痛效果。常與防風、白芷、細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湯。
2.用於風寒溼邪侵襲所致的肢節疼痛、肩背痠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為適用。本品能祛風勝溫,散寒止痛。常與防風、同用,如蠲痺湯。
①《藥性論》:治賊風、失音不語,多癢血癩,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頑痺。
②《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並氣,筋骨拳攣,四肢羸劣,頭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氣,五勞七傷,虛損冷氣,骨節痠疼,通利五臟。
④《品彙精要》:主遍身百節疼痛,肌表八風賊邪,除新舊風溼,排腐肉疽瘡.
⑤《本草備要》:瀉肝氣,搜肝風,治風溼相搏,本經(太陽)頭痛,督脈為病,脊強而厥,剛痙柔痙,中風不語,頭旋目赤。
⑥《會約醫鏡》:治邪閉憎寒,壯熱無汗。
作用:
1.治療風溼相搏 身體疼煩 掣痛不可屈伸 或身微腫不仁:羌活(去蘆) 附子(炮 去皮臍) 白朮甘草(炙)等份.每服20克 水一盞半、生薑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不拘時候[3].(《濟生方》羌附湯)
2.治太陽經頭痛:防風1克,羌活1.5克,紅豆二個。為末,鼻內搐之。(《玉機微義》)
3.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2.5克,蔓荊子1.5克。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羌活勝溼湯)
藥理作用:【解熱、抗炎作用】
1)對酵母致熱性大鼠體溫的影響:大鼠皮下注射l5%酵母混懸液10ml/kg致熱後2.5h,然後分別以羌活揮發油1.328ml/kg灌胃和0.133ml/kg灌胃給藥,給藥後不同時間測大鼠體溫。結果與對照比較兩種不同途徑和不同劑量的揮發油均能使大鼠體溫明顯降低,具有顯著的解熱作用。
2)對小鼠二甲苯耳水腫的影響:小鼠分別灌胃羌活揮發油1.328、0.664、0.332、0.22 1ml/kg,給藥後右耳滴二甲苯0.03ml/只,計算左右耳片重量差(mg)。結果與對照組(12.5±6.01)比較,分別為:6.6±4.40、7.2±3.16、7.0±4.21、15.9±5.28。前3個劑量組與對照組比較P<0.05。表明能顯著抑制二甲苯耳水腫。
3)對角叉菜膠足腫脹的影響:大鼠口服1.328、0.664ml/kg或腹腔注射0.133、0.066ml/kg對大鼠角叉菜(1%0.1ml)足腫脹有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口服1.328ml/kg組在注射角叉菜膠後3或4小時P<0.05,口服0.664ml/kg組24小時時P<0.001,腹腔注射0.133ml/kg組24小時,P<0.05。
4)對大鼠右旋糖酐足腫脹的影響:大鼠口服羌活揮發油1.328、0.664、0.332ml/kg,給藥後30分鐘於大鼠後足蹠腱膜下注射1.2%右旋糖酐0.1ml/只。結果與對照組比較,僅1.328ml/kg組,在3、5、6小時時的抑制作用有顯著差異P<0.05。
【鎮痛作用】小鼠口服l.328ml/kg或腹腔注射0.133mi/kg羌活揮發油連續3天,對腹腔注射0.5%醋酸溶液0.2ml/kgl0分鐘的扭體次數有明顯的減少。與對照組比較有極顯著作用,P值均為<0.001。對小鼠熱刺激痛閾值亦能明顯延長,表明有顯著的鎮痛作用。
對2,4硝基氯苯(DNCB)所致小鼠遲發超敏反應的影響:小鼠灌胃羌活揮發油1.328ml/kg或腹腔注射0.133ml/kg,連續10天,對DNCB所致遲髮型超敏反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與對照組比較腫脹度分別為:2.3±1.96、1.2±0.76、1.1±0.85。
【抗心律失常作用】羌活水溶部分給予雄性小鼠分別以1.5、3、6、10、12g/kg,對尾靜脈注射烏頭鹼0.06mg/kg所致的心律失常有顯著的對抗作用,與對照組比較3和6g/kg組的P值為<0.01,10g/kg組P<0.001;劑量加至12g/kg時,其作用反而有所下降P<0.05。大鼠口服10g/kg羌活水溶部分,對靜脈注射0.04mg/kg的烏頭鹼誘發的心律失常出現時間的推遲有極顯著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0.001,心律失常持續時間也有極顯著的縮短,P<0.001。家兔口服羌活水溶部分5g/kg可顯著縮短氯仿-腎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續時間。羌活於粉灰化後給予小鼠,對烏頭鹼誘發的心律失常的出現時間和持續時間均無明顯作用。寬葉羌活水提物給予小鼠口服l0g/kg,不能延長心律失常的潛伏期和縮短持續時間。口服20g/kg劑量時,只能縮短小鼠心律失常的持續時間P<0.01。羌活水提物20g/kg口服給予大鼠,可顯著延長由氯化鈣誘發的室顫發生時間,P<0.01。
對急性心肌缺血和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影響:羌活揮發油口服給於大鼠,然後以尾靜脈注射給予腦垂體後葉素0.75u/kg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結果:6%羌活揮發油0.6g/kg組和3%羌活揮發油0.3g/kg組均有對抗心肌缺血作用,與對照組比較P值分別為<0.01和<0.05。用心肌對86Rb的攝取率,觀察羌活揮發油對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影響。結果:2.5%羌活揮發油0.75g/kg劑量可顯著增加心肌對86Rb的攝取率,與對照組比較增加率為21.1%,P<0.01 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症。
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於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常配防風、白芷等藥同用。
2.用於風溼痺痛,頭痛等。
羌活祛風溼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溼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該品以風溼痺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如周身痺痛,可配防風、獨活等同用。對於頭痛病症,多配合川芎、細辛等應用。
與獨活的鑑別:在唐及唐以前,羌活獨活被認為是一種藥,用法上不分,在唐代人們開始認識到了羌活獨活的區別,從此羌活獨活分開來使用。
相同點:均性辛苦,入膀胱腎經,能祛風溼、止痛、解表,以治風寒溼痺,風寒夾溼表證。
不同點:羌活性溫,獨活微溫羌活較燥烈,發散力強,常用於風寒溼痺,痛在上身者,善入太陽膀胱經,以除頭項肩背止痛見長,治頭痛屬太陽:獨活性較緩和,發散之力較羌活弱,因其善入腎經,行善下行,多用於風寒溼痺在下身者,治頭痛屬少陰。若風寒溼痺一身盡痛者,兩者常相須為用。
藥毒理學:羌活揮發油灌胃對小鼠的LD50為2.83g/kg及6.64±0.8726ml/kg。小鼠以不同劑量的羌活揮發油灌胃,觀察7天,其LD50為6.64±0.8726ml/kg。羌活水溶部分以最大濃度和最大允許體積灌胃給予小鼠12g/kg,觀察72小時,小鼠活動正常,無死亡。羌活揮發油乳劑以0.75g/kg灌胃給予小鼠,觀察24小時,活動正常,無任何異常反應。小鼠灌胃給藥的LD50為2.83g/kg。
應用鑑別:
1.羌活與獨活,二者皆能逐風勝溼,透關利節,但又各有所長。羌活性味雄烈,發汗解熱作用較強;羌活偏上行,獨活偏下行,常同用。
2.羌活與防風,二者皆為祛風藥,但羌活散風之力比防風強。
羌活 - 用藥禁忌:
1.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虧血虛者慎用。
2.血虛痺痛忌服。
3.《本草經疏》:血虛頭痛及遍身疼痛骨痛因而帶寒熱者,此屬內證,誤用反致作劇。 1.治療客寒犯腦 腦痛連齒 手足厥冷口鼻氣冷之證:羌活一錢附子、乾薑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醫學心悟》羌活附子湯)
2.治療風溼相搏 身體疼煩 掣痛不可屈伸 或身微腫不仁:羌活(去蘆) 附子(炮 去皮臍)白朮甘草(炙)等份.每服20克 水一盞半、生薑五片 煎至七分 去滓 溫服不拘時候.(《濟生方》羌附湯)
3.治感冒發熱,扁桃體炎:羌活20-25克,板藍根、蒲公英各50克。水煎,每日一劑,分二次服。(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
4.治太陽傷寒無汗:羌活、獨活、荊芥、防風、廣皮、甘草。煎服。(《醫級》羌活湯)
5.解牙臨寒:羌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芩、甘草。水煎服,若急汗熱服,以羹粥投之,若緩汗溫服,而不用湯投之。(張元素九味羌活湯)
6.治太陽經頭痛:防風二分,羌活三分,紅豆二個。為末,鼻內搐之。(《玉機微義》)
7.治肩背痛不可回顧,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羌活勝溼湯)
8.治小兒傷風 羌活一錢,人參一錢,防風一錢,川芎一錢。上銼一劑,生薑三片,薄荷七葉,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候。(《嬰童百問》羌活湯)
9.治產後傷寒 羌活、香附、紫蘇(紫蘇葉)各一錢五分,當歸一錢,白芍、柴胡、陳皮各一錢二分。加蔥白三莖,水煎,不拘時服。(《丹臺玉案》羌蘇飲)nbsp;
10.治眉骨痛不可忍 炙甘草(夏月生用),羌活,防風各三錢,酒黃芩一錢(冬月不用此一味,如能食、熱痛倍加之)。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服之。(《蘭室秘藏》選奇湯)
11.治頭風眩暈,悶起欲倒 川芎、羌活、蔓荊子、防風、白芷、細辛、藁本、石膏各等分。水煎服。(《醫學啟蒙》川芎羌活散)
12.治手太陽氣鬱不行,肩背痛不可回顧;足太陽經不通,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者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防風、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會渣。大溫服,空心食前。(《內外傷辨惑論》羌活勝溼湯)
13. 治風溼相搏,身體煩疼,項臂痛重,舉動艱難,及手足冷痺,腰腿沉重,筋脈無力 當歸(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蘆頭)、薑黃、白芍藥、黃芪(蜜炙)、防風(去蘆頭)各一兩半,甘草半兩(炙)。上件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生薑五片,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楊氏家藏方》蠲痺湯)
14.治溼氣流於四肢,肢節腫痛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去蘆)、威靈仙(去蘆)、白朮、當歸、白茯苓(去皮)、澤瀉各半錢。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衛生寶鑑》大羌活湯)
15.治風寒溼邪客留肌體,手足緩弱,麻痺不仁,或氣血失順,痺滯不仁 片子薑黃(片薑黃)(洗去灰土)、羌活、白朮、防己各一兩,甘草(微炙)半兩。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加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局方)五痺湯) (1)西北地區尚有以同科牛尾獨活屬(Heraeleum)多種植物的根作羌活用。
(2)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羌活祛風溼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溼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本品以風溼痺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
(3)作為發汗解表藥時,應將它的祛風止痛功效切結合起來,但本品氣味濃烈,用量過多,易致嘔吐,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患者的胃那情況,掌握適當劑量。
【植物介紹】羌活為傘形科植物羌活或寬葉羌活的根莖及根。主產於四川、甘肅及雲南等地。多於初春及秋季採挖,除去莖葉鬚根,乾燥,切厚片。羌活根莖為圓柱形或不規則塊狀,長4至13釐米,直徑0.6至2.5釐米。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外皮脫落處呈黃色。了間短縮,呈緊密隆起的環狀,形似蠶,習稱“蠶羌”;或節間延長形如竹狀,習稱“竹節羌”。節有多數點狀或瘤狀突起的根痕及棕色破碎鱗片,體輕,質脆,斷面不平整,皮部黃棕色,油潤,木部黃白色,具放射狀紋理,髓部黃色,氣香,味微苦而辛。寬葉羌活,根莖類圓柱形,根圓錐一股腦兒,表面棕褐色,近根莖處有較密的環紋,長8至15釐米,直徑1至3釐米,習稱“條羌”;有的根莖粗大,呈不規則結節狀,根較細,習稱“大頭羌”。質鬆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淺棕色,木部黃白色,氣味較淡。以根莖粗壯,有橫節如蠶形,表面棕色,斷面質緊密,香氣濃郁者為佳。
【適合人群】陰虛血虧,氣虛多汗者慎服。
【食療作用】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肝、腎經,氣雄升散具有散寒解表,祛風勝溼,除痺止痛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風溼,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項強,目昏鼻塞,肢體痠痛,風寒溼痺,水腫腳氣,瘡瘍腫毒,破傷風。
【做法指導】凡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頭痛者,可與防風、荊芥、獨活等配伍;凡風邪偏勝者,可與桂枝、麻黃、烏蛇等配伍。
藥材概述:羌活為常用中藥。藥用歷史悠久,始見於《神農本草經》,列 於獨活項下。直至唐代的《藥性本草》始將獨活與羌活分列,《本 草綱目》 獨活、羌活一類二種,西羌此為羌活,羌活 需用紫色有蠶頭鞭節者 按上述記載,羌活主產子甘肅、青海、四川等地,與現今的分佈基本一致。羌活味苦、辛、性溫。具有散表寒去風溼,利關節之功效。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溼痺、項強筋急、骨節痠痛、風水浮 腫、痛腫瘡毒等。現代分析表明,羌活主要含有菠烯,擰橡烯,話品烯醇和乙酸龍膽腦醋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