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一抹吹不散思念
-
2 # 菩提佛學
中醫學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塊瑰寶,也是世界醫學的一支獨秀。中醫基本理論體系受到古代唯物論和辨證法思想的深刻影響,是以整體觀念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理論的整體觀
中醫理論從產生到發展充滿了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創思想 ,中醫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整體觀是中醫理論的基礎 ,是古代唯物論和自然辯證法思想在中醫的體現,它貫穿於中醫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等整個理論體系之中。中醫整體觀強調人體內外環境的整體和諧、協調和統一。中醫理論的形式化特徵是辯證邏輯 ,與西醫的形式邏輯相比,中醫辯證的客觀邏輯性與人體的複雜性是統一的。從治療理念和思維原則上看 ,西醫主要是以治“人的病”為主,中醫理論 的思維是強調以人為本,著重於治“病的人”,中醫理論體系中人既是自然界的人 ,又是社會的人,注重“治病求本”,重心放在內在機制和能力上,主張“形神合一”,“心神”狀態調節,把調養精神置於醫學中的重要地位。比如《黃帝內經》的整體觀:< 素問.靈蘭秘典論篇 >“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說明人體臟腑間的相互聯絡與制約在“主神”( 心,即大腦 )的統一調控下,把人體各器官有機的聯絡起來,從整體上觀察人的臟腑間的關係,以及臟腑結構與功能的聯絡。《內經》論述人體外部與內部、區域性與整體密切聯絡。區域性疾病會影響全身,全身疾病也會影響區域性。同時人體與自然環境變化之間也存在密切的相互關係。
中醫理論中的本質、現象
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規律,現象是事物本質在外部的表現。本質有內在、決定性、相對穩定等特徵,現象則有外在、豐富生動、易變易直等特徵。本質決定現象,是現象的本源,現象表現本質,本質和現象互相矛盾而又統一,兩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現象可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質則需透過對現象的抽象思維去把握 。科學的任務就是透過觀察事物的現象而認識其本質。
中醫的理論是以事物本質與現象的關係規律為基礎而產生的。人體的生理現象、臨床表現、對治療的反應等都是人體之外的現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中醫在分析總結各種現象的基礎上去認識人體內部生理、病理活動的本質.產生抽象的概象。中醫學這種透過身體外部生、病理現象去認識人體內部本質特性的研究方法,雖不如現代醫學對人體的觀察直接、具體、細緻,但卻對人體無副作用和痛苦,且簡單易行。
由於本質是事物發生發展的決定因素,所以認識和解決事物要以本質為目標。中醫學的“治病必求其本”的指導思想即是對事物本質與現象關係的深刻認識是解決疾病這一事物的根本大法。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中醫學與唯物辯證觀的緊密聯絡。
中醫理論與對立統一規律
“陰陽學說”是哲學對立統一規律在中醫學中的具體運用,《內經》稱“人生有形,不離陰 陽”陰陽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二者互相矛盾、對立,又互相依賴,互根互生,互相消長轉化。陰陽的這些特點就是哲學矛盾對立統一規律,它構成人的形體並維持人的生命活動。生理狀態下,陰陽相對平衡,病理狀態下,陰陽失去平衡。人體在陰陽的不斷變化,不斷失去平衡和不斷達到新的平衡的過程中完成生長老死的生命活動。這與對立統一規律推動事物運動發展的哲學觀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醫學認識人體生理、病理的模式中,是由人體內部的陰陽對立統一運動決定著外部的生理、病理現象,或者說人體外在的生理、病理現象反映著陰陽對立統一運動。人體是陰陽的對立統 一體。構成人體的各種物質屬陰,它形成人體的組織器官和其他物質性成分.由此而產生出的各種生理功能屬陽,它不斷促使進行物質的新陳代謝。屬陰的物質形體是屬陽的生理功能的基礎,而生理功能則賦予物質形體生命活動。它們既是矛盾對立的,又是統一互相依賴的。人的生長髮育過程,體現了陰的不斷增長,與之相伴,陽也在同步增強。人的衰老死亡過程,則是陰的過度分解破 壞和陽的逐漸衰弱。這是人的生命的自然過程,它標誌著人體陰陽的相對平衡狀態,即“陰平陽 秘”。
總之,中醫學透過人體外在的生、病理現象瞭解人體內部的陰陽平衡或盛衰變化,這種陰陽的平衡盛衰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的表現。
中醫理論中的內因、外因
內因和外因的辯證統一是唯物辯證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強調內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佯.對事物發展起加速、延緩作用,是第二位原因。外因透過內因起作用。中醫學歷來認為正氣虛弱是疾病產生和發展的內因和根本原因,邪氣是造成疾病的外因。所以 《內經》稱“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於正氣虛弱,機體氣血臟腑失 調,陰陽的平衡統一性遭到破壞,形成虛證病態。同時,由於正氣虛弱,外來邪氣可以乘虛而入,或者邪自內生,形成正虛邪實的病態。正氣和邪氣在人體之中的矛盾鬥爭決定著疾病的證候性質和歸屬。其中正氣既是內因,也是決 定因素。《內經》所謂“邪氣盛剝實.精氣奈則虛”,其實質是正氣的盛衰。“邪氣盛”實際為邪正俱盛。“精氣奪”則為正氣虛弱。它強調了正氣參與疾病的全過程.並決定疾病的性質和輕重轉歸。
中醫理論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全過程中,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則是矛盾的具體性、多樣性,決定著事物的千差萬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不同,又互相聯絡.構成辯證統一關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造成了世界上既沒有完全不同的事物,也沒有完全 相同的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存在於中醫的理論之中。如外感時病是中醫內科學中的一類疾病,包含著多個病種。所有外感時病之間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們的病因都是感受外邪,與自然環境有關,有一定季節性的影響。這些都屬於外感時病的共性。同時,各種外感時病又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從而形成一種疾病區別於另一種疾病的本質特徵。例如感邪(感冒)有風熱、風寒的區別,所以常分為風熱外感和風寒外感.這兩種外感病的表現會有發熱重、咽痛口渴、脈象浮數和惡寒重、 口不渴、脈象浮緊的不同。另外,即是同一病種,也會由於患病季節、所處環境、感邪輕重、病人體質、病程階段的不同,而在個體表現上出現很大差別。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決定了疾病的相似性和複雜性,成為中醫內、外、婦、兒等學科分類的 基礎,成為中醫學辯證的基礎,也是“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基礎。
中醫理論的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解決人體陰陽失衡的矛盾的根本大法,也是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辮證是指透過對人體外在的現象,即病人的症狀、體徵和其他相關資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疾病的原因、矛盾的性質、病變的部位,確定證候型別的方法。即我們所說的 “望、聞、問、切”的過程。論治是指根據辨證的結論,確定治療的原則和具體方法。正確的辨證論治就是成功地運用唯物辯證法規律,比如:
1 、正確處理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突出整體觀念。整體觀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它可以使辨證論治避免片面性。辨證中需要由區域性病變看至全身的病變,由某髒某部的病變看到對其他臟腑的影響。治療中不僅要治已病,也要注意防止傳變。不僅要治區域性,更要治療整體和原發病變,切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般所採用的內病外治、外病內治、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以及由相生相剋規律派生出的多種治病方法都屬於 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具體實踐。
2 、正確處理本質與現象的關係。強調“治病必求其本”。中醫學中“本”的含義比較廣泛,其中尤其包括“本質”這一重要內容。機體內部的陰陽矛盾就是疾病的本質.而其臨床症狀則是表面現象。本質是真實的。而症狀則會有真象,也會有假象。治病求本要求能透過症狀等表面現象,認識疾病的本質矛盾,去除各種假象,抓住真正的本質矛盾。
3 、正確處理內因和外因的主次關係,重視正氣的重要性。內因是疾病發生髮展的根據,外因是疾病的條件。在正邪關係中,正氣屬內因、邪氣屬外因。正氣旺盛,可以不生病,少生病,即或生病.也容易全愈。所以正氣在患病過程中居主導地位,具有決定性作用。辨證中首先需確定正氣的盛衰,治療時 以保護和恢復正氣為要務。
總而言之,中醫學有數千年曆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實踐 , 它逐步發展形成了獨特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與現代科學的唯物辯證哲學觀中許多規律並行不悖。我想這正是它可以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自然辨證法概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倪泰一易洪波編譯.黃帝內經(白話全綵圖本) [M], 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6.
[3] 中裡巴人.求醫不如求己 1 [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
3 # 使用者6131822359598
為什麼有人說,中醫是樸素的唯物主義?
這話說得太精闢了!什麼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樸素~就是不帶任何迷信色彩的故弄玄虛。唯物主義,就是實事求是的態度。是任何強大的勢力顛覆不破,不可抗拒和迴避的真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宇宙自然法則而變化的《天人合一》觀,人體生理結構,與自然法則的變化。協調和失調中抗爭,修復自愈免疫功能的融合。《藥食同源》論,營養生命的有機物質,與治療調理疾病的藥草有機地結合。甘甜可口養生命,苦澀刺激調毛病。是自然辯證法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中醫認識自然法則,辯證施治的基礎。瞭解藥物性味功能的認識和使用方法治療疾病。是唯物辯證法的唯物主義,指導中醫藥與時俱進,科學發展觀的哲學唯物辯證法。
-
4 # 水流芳2019
中醫學理論與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有很大關係
在古代世界各地,基於各個地區人類對於世界和人本身的哲學思考,誕生了許許多多各有千秋的古代醫學,中醫學正是這些古代醫學中的一門。中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有著密切的聯絡,中醫學的形成與發展受到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影響。
科學史告訴我們,任何一門科學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哲學,都必然採取一定的認識方法,自然科學家必然受到一定的哲學支配,這種情況在哲學與自然科學尚未徹底分離的古代更是如此。
中醫學經典理論的確立與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三大學說——陰陽說、五行說、精氣說的引入是分不開的。1.陰陽說發軔於《易經》,《周易·繫辭》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八卦實際上就是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四個中國古人認為構成世界的四種基本力量的對立與統一。《內經》將陰陽說引入醫學領域,作為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賦於至高無上的地位,《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靈樞·病傳》曰:“何謂醒?曰: 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指明陰陽是自然界萬物變化的根本,世上萬事萬物都是符合陰陽平衡的規律的。
陰陽說的引入,構成了中醫基礎理論的框架,從而為中醫學打下了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烙印。
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第一種形態,即自發唯物主義。它的產生與發展延續了很長的時間,經歷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無論是古代中國還是古代希臘、羅馬都存在過這種唯物主義學說。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在於,它們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併力圖從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
2.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五種元素組成的,它們分別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之間有“比相生,間相剋”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相生相剋”。所謂“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謂“相剋”是指: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可火。
古人用五行學說把五季、五方、五氣、五材、五臟、五色、五味等不同事物排列起來,構成世界的五行關係圖式,實際上是用五行說來統攝古代各領域的知識系統。五行學說可用於天文觀察、地震勘測、物候記載、四時教令、世運轉移、道德規範、病理分析、用兵戰術等領域。所以曾經顧頡剛先生說:“五行,是華人的思想律,是華人對宇宙系統的信仰。”
五行學說作為文化“基因”,使中國傳統文化在精神層面上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博大精深的精神有機體,其重要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中醫學也就是運用了這種哲學思辨去分析人體臟器之間的關係的,其治療的手段就是運用“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來達到“陰陽平衡”從而治病救人。
中醫學認為:五臟中,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所以肝能夠制約脾,因為肝屬木,脾屬土,木克土。而脾和肺之間又有一個滋生的關係,因為脾屬土,肺屬金,土生金。但肺又能夠制約肝,因為肺屬金,肝屬木,金克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面實際上形成了一個迴圈的關係。肝制約脾,脾滋生肺,肺又制約肝。
可見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完全紮根於中國文化的土壤之中。中醫與中華文化的關係,雖然這裡只梳理了一些皮毛,卻可見一斑。稱中醫是偽科學的人,否定的不僅僅是中醫學,還有中國文化的“根莖”。中醫的存亡完全與中國文化精神的存亡血脈相連,因此振興中醫,也是振興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
5 # 博古玩收藏
傳統中醫學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不但可以建立全面的、整體的、以中醫學整體觀為基礎的現代生命科學,也可以促進中醫學的哲學觀由樸素唯物主義走向現代唯物主義.在人類以整體觀念解釋腦基因組時,可以揭示意識形成的基因組奧秘以及社會聯絡對人的整體性的影響。
中醫、西醫裡都有這兩種內容。比如中醫裡的五行觀念,比較多地具有形而上學的含義,因而,現在不太使用。如西醫裡的頭痛醫頭,腳疼醫腳,總在區域性裡“瞎子摸象”,這就是對大與小,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不能辯證地看,而出現象修理機器那樣的形而上學的觀念。整體評價,中醫的辯證內容比西醫的更多些,也在高層使用些。
中醫的辨證論治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不是辯證唯物主義,更不是形而上學。當然是辨證的唯物主義,但是首要前提:必須是真正的中醫,不是掛羊頭賣狗肉,自我吹噓的野雞貨色。說句不算過分的話,現在許多中醫是西醫的診斷,中西結合的處方。中醫的真正的望,問,聞,切的診治方法已經不多見了。.
-
6 # 水墨丹青工坊
誰這樣評價中醫或者定義,那說明對中醫瞭解不透徹!樸素的唯物主義不能概括中醫,因為中醫既不唯心,也不唯物,中醫講的是人與天地的相應,中醫是原原本本的闡述天、地、人的道理,幹嘛要“唯”呢?
如果要是給中醫套上一個“唯”的枷鎖,你就去掉了中醫裡面很多東西,所以中醫既不唯心,也不唯物,更不能用西方哲學層面來衡量中國哲學。
你把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分類一下,誰是唯物主義,誰是唯心主義,誰是客觀唯心主義,誰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樣分類是非常好笑的。因為這都是後來西方的一些哲學理念,怎麼能用這些西方哲學理念來衡量咱們中國古代的哲人呢?
再來想想,為什麼中醫在望聞問切之後講神?(精神、思想屬於泛心理學範疇,華人是最早關注心理干預的因素)因為,中醫講精、氣、神,所以人的神對於人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健康因素,對於中醫來說,這個神在治病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醫並不侷限於唯物主義的草藥、針灸和推拿或是表象的救治形式。
所以中醫治病,根本不是哪有問題就把哪裡割掉,可怕的是現代很多人忽視了中醫理論最基礎的起心動念:善治未病,也就是說,在你沒有生病之前就指導建議你進行順應規律合理保養,提前預防或者去掉“病灶”(就像一鍋水開了又沒辦法倒掉,中醫方法是去掉鍋下面的火源,西醫是加冷水)兩者理論不是一個概念,更不是一個層面(西醫主導用“術、技術、裝置”中醫講“道、規律、陰陽平衡”)。
-
7 # 野駱駝9777
中醫
樸素的唯物主義
情繫千家萬戶,
情滿14億人的中華醫學寶庫。
出題者表述得非常正確
中醫學中藥學;
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精華無限的一部分;
說中華醫學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實至名歸;
因為中醫藥學來不得半點虛假,馬虎,麻痺大意。
第一中醫學
中醫學劃分為針灸學,脈學,處方學,推拿學,正骨學,等等分科,都是以樸素的唯物主義實踐為主。
第二中藥學劃分為處方藥學,製藥藥學,丸散膏丹藥學,浸泡處方藥學,等等也都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範疇。
說一個典型的治病案列;
在2000多年前的東漢末期,著名中醫華佗就研究出了麻醉藥【麻沸散】,他因此而丟掉了性命。
《三國志》演義敘述,漢丞相曹操,請華佗診斷頭風病,華佗認為曹操只是一個他該治的病人,以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來對待任何一個得病的人,就直言不諱地說,他頭顱中已經產生了風痰,治療的方案是把頭顱鋸開,讓痰液流出,頭風病就徹底痊癒了。
曹操聽說華佗要開他的頭顱,以為華佗要謀害他,就把華佗關進了死囚牢裡,一直到死,一代名醫,只因為說了實話,就被活活關死,這充分顯示了曹操奸詐無比,處處疑神疑鬼,導致悲慘結局的發生。
-
8 # 趙日金141
這叫胡扯。唯什麼物?陰陽五行,陰氣陽氣是什麼物,氧氣還是氫氣?水火木金土,是什麼物?金生水,一克金生幾克水?
-
9 # 過山風keanv
醫學與哲學
自從引入西醫以來,中醫一直飽受爭議,我想談談我對中醫的認識,是不是唯物主義,樸不樸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唯物主義是哲學概念,這兩者建立起聯絡,想得出些什麼結論或啟發來,我也不是太明白,既然要談,我想試著兩邊湊湊,看能不能走到一塊去,也許能探索些新的東西來呢。
先講唯物主義,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是唯物主義教育,摒棄唯心主義,老師是這樣教的,一句話可以讓唯心主義者啞口無言,向唯心主義者應該這樣說,“是你生了你的母親,還是母親生了你”,因為唯心主義者的立論我思故我在,這是一些粗淺的概念認識,原來兩義相爭這麼簡單就讓老師搞定了,並以之為然。這頭先放下,再來講中醫。
在中西醫論戰之前,沒有覺中西醫有啥根本上的矛盾,每個城市都有中醫院西醫院,吃藥開刀找西醫,跌打損傷看中醫,求醫者自取其便,各看各的,各人相信,醫者各忙各的,都有看好看壞的,爭論一直有,也沒有到不可開交的地步,倒也相安無事,和諧並存。
自從一些覺悟者舉起罷廢中醫的義旗後,一時西風壓倒東風,來勢兇猛,廢中醫陣營的必殺利器是:中醫誤人害人從源頭就錯了,因為他是唯心主義產物,是古代巫術傳世,藥方成分無法解析,騙人害人不淺。擁待中醫者一時不知所措,有些招架不住,反駁得也有些蒼白,寫到這裡才有些明白,講中醫的哲學屬性出發點原來在這,唯物就不是唯心,不是唯心就是唯物,科學是唯物的,唯物就是科學的,這樣繞了一大圈,是想解這個套啊!
哪用這麼費勁呢,人家用繩來捆,你費勁解套,還是騰不出手還擊回去,多少有些蒼白無力,誰主張誰舉證,四兩撥千斤才是中醫之道啊,你想一下,藥方成份無法解析,這恰恰是個坑,是不是有點用論點證明論點感覺,因為無法成份解析,所以不知道成份,因為不知道成份,所以不知道有用無用,對什麼有用,因為不知道有用無用,所以得到結論是無用,這不是用唯心主義的證據證明了一個唯物主義的結論,這個不是跟唯心主義者那個立論一樣嗎,因為不知道你是不是媽生的,你一定不是你媽的孩子,這樣的結論能成立嗎?
我不想參與任何一個陣營,更不想惹事,我只想無病不要有病,有病就看病,該打針打針,該吃藥吃藥,希望未來兩大陣營化干戈為玉帛,在救死扶傷的道路上能走到一起,在不遠將來,科技會找到他們之間的融合點,誰也不要抹黑誰了,因為這對誰也沒好處。
回覆列表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自然界的規律都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認為,天地萬物是由五種元素組成的,它們分別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之間有“比相生,間相剋”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相生相剋”。中醫學也就是運用了這種哲學思辨去分析人體臟器之間的關係的,其治療的手段就是運用“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來達到“陰陽平衡”從而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