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東方家庭教育官方號

    我覺得關鍵是培養自己小孩,不能搶別人的東西,不打人,不咬人等等,這些都是基本的,應該沒問題的,我們遇到的問題往往是別人打了我們怎麼辦,所以我們在培養小孩的時候,不光要告訴他不搶別人的東西,關鍵要說明誰搶別人東西都是不對的,別人搶你的也不對,要敢於維護自己的利益,同時培養小孩的自信心,敢於面對錯誤,不被邪惡壓倒。 這樣你就不會太感到困難別人打你該怎麼辦了,小孩知道別人搶他東西不對,也不害怕,自然會搶回來,別人打他,他知道打人不對,自然會告訴老師,至於會不會教訓對方,也要看小孩的性格,我們大人應該引導小孩用合法的方式維護自己,想想呀,如果有個小孩先動手打了你小孩,然後你小孩把對方打傷了,怎麼說你都沒理,小孩對於分寸是不好掌握的,我們大人都有失手的時候,所以維護自己的利益要用合法的方式最好。

  • 2 # 月簾育兒

    孩子受到別人的欺負,不躲還不敢還手,跟家長教育有著極大關係。

    導致孩子形成這種情況的常見錯誤有:

    1、家長本身軟弱怕事,一味的退讓,孩子喜歡模仿,這類孩子容易被欺負。

    有些家長膽小怕事或者總忽視孩子的想法,總是一副老好人的形象,那麼孩子也會容易受到別人的欺負。比如有些家長出門在外,剛好帶著孩子游玩。有人不小心撞了孩子,孩子大哭,覺得委屈,希望獲得父母的幫助他人的道歉,老好人的家長就會說:算了,別人也不是故意的。孩子只不過想要一個公道,但是父母的行為告訴他,遇到這種事要忍著,她們對事情的認知還比較單純,父母讓她忍耐,那麼往後孩子跟小朋友發生推搡,即使被人打了,也會忍著,也不會告訴家長,因為家長會跟他說:算了。

    2、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感,那麼更容易被欺負。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自信,他們有足夠的底氣,拒絕他人的要求,不懼怕邪惡的勢力。

    有些家長長期忽視孩子的內心,任意對待孩子,不尊重孩子,脾氣暴躁,使得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總感覺沒有人在意他們,也不會有人幫助他們。比如:當孩子做了錯事,你不分青紅皂白直接罵“你怎麼能打人呢?”、“你怎麼可以說髒話呢?”,孩子與外面的孩子有爭執,有可能害怕受到家長的責備,變得越來越慫。

    3、父母過分強勢,不允許孩子發出自己聲音。

    長期在強勢的父母影響下,大多數孩子比較軟弱,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聽從指揮,按照父母規劃好的道路前進,失去主見。在外面遇到問題,被打,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 3 # 冬瓜的快樂日常

    我有個朋友的小孩,跟你的情況一樣,別的小孩怎麼推啊,打啊,都不還手。要說好的方面,有教養;不好的方面,笨、木訥。其實也不以為全然是這樣,我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對於這方面我有自己的見解!

    1.為人父母,希望孩子有教養,不去計較,為人處事得當,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

    2.為人子女,有仇報仇,有怨抱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還之。

  • 4 # 醉芒果

    孩子捱打之後有什麼反應嗎?比如說不開心、生氣、委屈哭鬧、找老師或家長訴說等,有時小朋友之間輕微打鬧不一定是家長認為的真的打架,上一秒打,下一秒可能又玩一塊了,他們有自己的相處交流方式,也有的孩子心大不當回事,而且不認為是自己被打了吃虧了,所以家長可以適當放手,讓她用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去成長。如果家長替孩子委屈,可以問問孩子對於被小朋友打不還手的原因,讓她說說自己的想法。千萬別一上來就指責孩子沒用、慫,這樣不僅教育不了,只會讓孩子更害怕,以後捱了打回家也不敢提了。

    對於惡意的欺凌,家長要引導孩子還手保護自己。

    首先,告訴孩子,如果對方惡意打你,只管打回去,打不過也要打,這是正當防衛,雖敗猶榮,這樣以後對方才不敢輕意對你動手,其他的事就交給爸爸媽媽來處理,某些時候打回去是最實際最有效的方法;

    最後,平時在家帶孩子多鍛鍊,讓她有個健壯的體魄,尤其是女寶,最好能學個散打或格鬥類的防身,我們不做欺負人的那個,但也不想一直做被欺負的那個。

  • 5 # 樹袋寶寶孕嬰坊

    女兒2歲半的時候,在我們所有家長都在的時候被另一個好朋友的孩子咬了一口。

    我們忽然發現,孩子還不會保護自己,屬於跟題主一樣比較謹慎型不會【主動出擊】的孩子。

    我也一直在思考和嘗試如何教育女兒學會保護自己。

    一、自己如何應對

    (一)學會推開對方

    打人一定不好,這毋庸置疑。

    但別人傷害你是你要有足夠能力推開危險。

    所以我從小鍛鍊女兒用手掌推開對方。

    這個方法主要是應對被同學咬或者其他肢體欺負時候的技巧。

    女兒本身力氣小,加之沒有做過這樣的行為,所以教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

    (二)告誡對方

    我會教女兒在這個時候該給對方說什麼話。

    孩子在經歷被欺負被打的時候期初不是恐慌也不是害怕,而是【不理解】。

    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被人做了什麼事情就是在欺負你。

    我們應該反抗,應該告訴他:“不要再這樣了”,然後警告他: “再這樣我要告訴老師了!”

    二、尋求外力幫助

    (一)誰是值得信任的

    1、警察叔叔

    2、老師

    3、保安員

    4、商場服務檯

    ……

    我會帶女兒逛街、幼兒園、看相關動畫片的時候都跟孩子聊起來如果自己遇到危險,當下該找誰幫忙會更好。

    我會告訴她警察穿什麼樣的衣服,長什麼樣子

    我會告訴她跟老師報告一定要做

    我還會告訴她商場裡服務檯的姐姐也是值得信任的。

    (二)一定告訴父母

    無論在學校、在外面發生了任何事情,只要覺得不好的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這是我們經常跟孩子說的話。

    另外,為了防止我們自己平時哪裡做的不好,讓孩子感到害怕告訴父母。

    當孩子告訴我們在學校發生的不好的事情的時候,我們從來不會第一時間批評孩子。

    相反,只要她說了,我們一定先鼓勵。

    比如有一次女兒晚上睡前告訴我們:“爸爸,今天我把小朋友的毛巾上的照片全丟到馬桶裡了~”

    我先是一驚,原來女兒在幼兒園使壞,跟一兩個“同夥”一起偷偷摘掉了每個小朋友毛巾上的照片丟到馬桶裡沖掉了~

    ②然後我們跟女兒說建議女兒把這件事情跟老師說一下,不然大家的照片丟了一定都會很著急的。

    ④女兒第二天試探的跟老師講了這件事情,我們接她時候立刻表揚了她承認錯誤的行為,同時老師也告知我們讓孩子幫忙掛好所有的毛巾作為這次錯誤行為責任的承擔

    (三)背會手機號碼

    女兒現在3歲半,已經可以熟練說出直系親屬的姓名和我的手機號碼。

    之間看到一則新聞,一個3歲的孩子走在馬路上,著急的找尋父母。

    警察路過發現了孩子,問孩子父母叫什麼?住哪裡?電話多少?

    一問三不知。

    這是非常令人後怕的事情。

    如果孩子真的被抱走了,那麼想找回來,甚至被警察解救之後都無法第一時間通知家長。

    總結:

    很多孩子不是單純因為膽小,而是不具備保護自己的技能。很多孩子不是因為不聰明,而是家長缺乏保護意識的灌輸。不過小心從來沒有過火的時候防患未然要從娃娃抓起啊

  • 6 # 一片安定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我家小寶以前就是,哪怕是比他小的小朋友,跑過來推他,他也不躲不還手,說實話那時我也挺著急的,現在情況要好的多了!

    我只告訴記得三點!

    第一點,如果有小朋友不是惡意的,想和你玩,過來推推你,或者拍拍你的背,你可以告訴他,你不要這樣,我不喜歡你這樣,你想和我玩,可以用嘴巴說,不要推我!

    第二點,假如小夥伴惡意的,想用力推你,或者打你,你要立馬躲開,並且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你這樣我會告訴老師!這主要是是要她警告對方!

    第三點,假如在你警告他以後,還是要打你,告訴尋求老師或者家長幫助,在不傷到自己的情況下,打對方的手腳,以防不要傷到要害!

    其實很怕孩子性格懦弱,會變成以後校園霸凌欺負的物件,儘管並不一定都會遇到校霸,我們也要從小開始,告訴孩子不主動找事,但是遇事不怕事!

  • 7 # 木子一寶

    1,讓孩子知道被別人打了這是一個不需要去忍受的事情。孩子要用勇氣對這個現象說no。剛開始孩子不知道躲避也不知道還手,家長應該引導孩子面對這個問題,同時展示自己的立場。帶著自家的孩子去跟打人的孩子說:你這樣打人是不對的。同時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這種情況不要害怕,可以去跟對方講道理,如果他們不聽你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他們。三歲以下小朋友的社交能力個方式來自於模仿他最親近的人。

    2,多帶孩子外出,接觸的人多事多,孩子臨危的反應能力會變強。遇到事情,更容易學會自我保護,能更快的克服困難。

  • 8 # 樸雅讀繪本

    女兒三歲了,別的小孩打她既不知道躲,也不知道還手,這種現象蠻普遍的。可能和孩子的養育環境比較單純有關。如果孩子是獨生女,周圍也很少接觸同齡的孩子,大人保護的很好。她剛開始碰到別的小孩打她,她可能會手足無措,沒有反應,看起來就是既不知道躲,也不知道還手。

    作為父母看見孩子這樣的情況,心裡既心疼自責又怪她不爭氣,怎麼就不知道保護自己呢。孩子才三歲,可能才剛有同伴社交的概念,遇到這種情況只能慢慢來,等她大一些就知道怎麼處理了。

    同伴關係是年齡相同或相近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並相互協作的關係,是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係。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但不是完全代替孩子去和同齡人交往。比如孩子被打了,有的大人就會去直接打那個孩子。記得看過一個新聞,自家孩子被打,那個父親生氣拽著小女孩頭髮,拖了好幾米。這就比較極端了。

    如何幫助孩子呢?首先,運用遊戲育兒的方式,平時和孩子在家裡玩對打遊戲。比如你輕打一下孩子的手,鼓勵孩子打回來,或者說你看看他是什麼反應,再看下一步怎麼引導。如果孩子一直都是不知道躲或者還手。那就換個角色,孩子來打你,你示範著怎麼逃跑躲開,怎麼還手,怎麼避開要害還手。其次,個人認為可以讓孩子學點武術、跆拳道之類的技能強身健體保護自己。孩子身體強壯的話,別的小朋友也是不敢去打她的。幼兒的世界可能更加的弱肉強食。

  • 9 # 兔子育兒解答

    因為你沒有描述具體的情況,所以只能依照我的從業過程中遇到的案例來給你解答,如果孩子有別的小朋友打她,她沒有還手也不知道躲,有三種可能性:

    1,孩子曾經打人的時候,家長教育只告訴孩子不可以打小朋友

    年齡比較小的孩子,一般語言發展不夠完全,他們在表達否定,拒絕,排除的意思的時候,一著急就會上手,這個時候通常家長都會教育孩子說不能打小朋友,但是沒有告訴孩子如果不能打人,應該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意思。孩子知道了打人並不對,但不知道對的應該怎麼做。

    2,家長喜歡代替孩子處理所有問題

    其實自我保護是一種本能,就好像一個人摔倒的時候,一定會用手撐著地面以防自己的臉部受傷,但是我們每次都在孩子摔倒的時候保住孩子接住孩子,那孩子就不會有需要自我保護的意識了,因為她下意識覺得會有人保護她的。

    3,家長平時太頻繁的提醒孩子

    很多家長特別保護孩子,只要看到孩子有不當的行為,就會及時提醒,馬上預防孩子的錯誤發生,家長太頻繁的提醒孩子,會讓孩子對這些外在的突發和刺激感到麻木,這樣她自然會反應不過來自己需要做出反應。

    根據分析的三個原因,我比較建議你:

    1,平和的詢問孩子情況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全部事實,我們不要責怪,也不要表現出過於的關心,平和的問問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她是怎麼想的,說不定孩子只是比較善良呢,所以我們只有和孩子好好溝通才能找到問題所在。

    2,提供給孩子不同的解決方法

    我們在聽到孩子的闡述情況,我們可以把幾種解決的方法告訴孩子,比如打回去,比如躲開,比如和對方講道理,然後把各種解決方法的優勢劣勢好處和壞處,別人的感受都一一的講給孩子聽。

    3,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不要去說自己的孩子懦弱,或者容易被欺負,很多孩子長大了很容易被別人欺負,就是因為小時候被家長貼上了標籤,我們要正面的去引導孩子,鼓勵孩子勇敢,鼓勵孩子解決問題,鼓勵孩子以後積極面對

  • 10 # 李老師小學奧數

    三歲的孩子被打,不躲不還手,寶爸寶媽既心疼孩子被欺負,又擔心孩子是不是太懦弱。針對這個問題,我會結合我家孩子類似的經歷來分析:

    銘銘的經歷

    銘銘剛上幼兒園時,我和寶媽發現孩子特別害怕和別的小朋友接觸。而且,小朋友打他的時候他不知道還手,也不知道躲,只是呆呆的愣住了。

    小朋友搶他玩具,明顯感覺他是不願意給的,由於搶不過也就鬆手了,也不知道想辦法再奪回來,這個玩具要是家長不要,他是不會主動要回來的。

    他只選擇和那些不打人的孩子玩,女孩居多,打人的孩子一過來,他就拽媽媽走。

    經過這兩年的努力,我和寶媽明顯感覺到銘銘的成長和改變,越來越像個知書達理的男子漢,不爭不搶但也不懼不怕。

    那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第一、家長首先要知道,要想讓孩子主動爭取自己的利益,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孩子要有“物權意識”

    物權意識形成一般都要到2歲以後,典型表現就是:“這是我的”“那是我的”整天掛在嘴邊,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哪怕是媽媽也要不出來他手裡的東西,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孩子老可摳了。

    那判斷孩子的物權意識是否真的形成,主要看孩子的情緒。從題主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當孩子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時,他沒有表現出激動難過,這就說明孩子對利益的歸屬權還沒有清晰的意識。其實這是媽媽覺得孩子委屈了,而不是孩子真的覺得委屈

    所以請媽媽放心:3歲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搶走東西、不知道爭取、被打是比較正常的表現。因為3歲的孩子即使他發育的較快,最多也只能算作物權意識的萌芽期。你放心,真要成長到了那個時期,不管你是誰,不管你用什麼方式,想讓到孩子手上的東西撒手是比登天,也不可能一直被欺負不反抗。

    第二、當看到兩個孩子發生矛盾時,要讓孩子自己去適應

    就算表面看起來自己的孩子被打、吃虧了,我也首先建議:媽媽最好是在一旁觀察,儘量不要介入孩子之間,更別插手幫助自己的孩子,給孩子一點時間,看看孩子們自己會怎麼處理,這是孩子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的最好機會。

    要是真想教孩子怎麼做,最好也別在現場教,等回家孩子放鬆後,再和孩子聊這樣的話題。同時引導的方式,也要看孩子是什麼個性,大體來說,針對強勢一點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如果別人打他或來搶他的玩具,可以大聲呵斥對方,也可以把東西搶回來。在家媽媽和孩子可以反覆模擬練習,增強孩子的勇氣,讓他懂得他有能力保護自己。

    可是如果孩子年齡偏小、個性又偏弱一些的,比如題主的3歲小女孩,媽媽就不要再逼孩子勇敢了,而是要換個角度來理解孩子的退縮表現。要知道並不是只有爭搶才是唯一正確的做法,選擇等待、退讓也許是更智慧的一種交流方式。

    很多孩子媽媽聽我說完這兩個角度,緊張的心情立馬好轉,但又會擔心孩子這樣不算懦弱吧

    就像我家孩子,平時願意和那些不打人的孩子或者女孩玩,而當他看到愛打人的孩子出現時,就拽家長走,不僅不能說他膽小、窩囊,反倒要為這個孩子鼓掌。

    因為他不魯莽,他能很好的審時度勢,量力而行,聰明地選擇適合他自己的圈子玩,這是多少成年人做不到的。

    這些年,我們看到,成人為了面子,為了逞一時之快,引起不必要的爭吵不在少數,就是因為缺少這樣“示弱”的智慧。

    結語

    總而言之,家長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來引領你的孩子,用孩子擅長並能做的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要盲目的逼孩子勇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家鄉有哪些美景,最近拍的可以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