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瓊(1068~1127年),原名端五,號益庵,荊湖北路通城縣梓木里人(今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黃袍山下荻田石港一帶)。出生於仕宦之家,進士及第,諫議大夫、工部郎中,兵部待郎,官至兵部尚書。其祖父方迪(999-1091)字白允,號懋德,進士,歷任翰林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八番都元帥、英武大將軍、禮部尚書,左閣丞相。方琳(1034-1121),字仕東,方瓊父親,宋進士及第,歷任知縣、知府、資政殿大學士、官至戶部尚書,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致仕。
名師指教 少年成才
方瓊家庭出身很好,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習文學武均從名師。方瓊詩賦方面得到了蘇軾、黃庭堅(父方琳同齡好友)等名家的點撥。方瓊天資聰穎,但少年時的方瓊好動、頑皮,祖父方白允摯愛孫子,不僅將自己多年前編的“兵學研究”交給孫子,還常帶方瓊訪一些武學名家,時常到御拳館觀摩。方瓊叔父方玠也是好武之人,對方瓊習武也有指點。但父親內心非常反對兒子習武,因宋朝重文輕武,乃對瓊甚嚴,家教鞭恆懸於堂。瓊於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中得舉人(主考經義、詩賦、律義等),時年,方瓊十九歲。
哲宗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二十三歲齡登進士。主考經義、詩賦。與方瓊同榜的進士還有馬涓、朱諤、張堅庭、宗澤、黃叔敖(分寧人,今修水)等人。方瓊和宗澤,疾書長篇痛斥國防、農業、官僚等弊病,宗澤被列進士榜倒數第一名,方瓊名列二甲,均授官職。在京城時,宗澤、方瓊、周同等為好友。授宗澤京東路館陶縣尉,授方瓊興元府(今陝西省)、河中府(今山西省)轄下縣事擇一任職,方瓊並沒上任,其祖父方白允去世(享年92歲),瓊隨父方琳在荊湖北路通城縣梓木裡節制守孝。
1095年到1099年間,方瓊遍訪天下名山名士,到訪鄂州、洪州、潭州、嶽州、均州、揚州、蘇州、杭州、相州等地名山名湖,拜訪天下各地文武名士,如黃庭堅、李清照(女)、周邦彥、李之儀、周同、宗澤等。
出任兵部尚書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方瓊到河北西路相州府、京西北路陳州府等地任職,後升給事中、中書舍人、工部郎中等職。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8年)任兵部待郎,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瓊任兵部尚書。宋朝的兵部其實並沒有多少實權,主要是起草一些各地兵營文書、糧草往來、中下等兵種嘉獎、訓練新軍等,曾短暫出任兵部尚書的蘇軾曾言此職無權:“武選隸於天官,兵政總於樞輔,故司馬之職,獨省於文書。”也就是 說,實際兵權歸於樞密院。
方瓊主政兵部,雖有報國之志,奈處處受制於當時的制度和機構設定:“京師之內,有親衛諸兵,而四城之外,諸營列峙相望,此京師內外相制之兵此。府畿之營,雲屯十萬之眾,其將副視三路者,以虞京城與天下之兵,此府畿內外相制此。非特此,凡天下之兵足皆內外相制也。” 親衛兵直屬於皇帝指揮,也是北宋時期最大的兵團,兵營則是駐派各路各邊關的重兵,僅次於親衛兵團,各府也設兵營,形成三者相制。
方瓊在兵部任職,多次提出強化軍隊訓練、各兵團應建立快而猛的騎兵營、遠而準的弓箭營、增強邊境防備、重用青年軍官等一系列強軍方案。在戰北遼、降宋江、平方臘、提撥青年軍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方瓊在兵部尚書僅一年多的的時間裡,在重疾纏身的北宋後期,還算是保證了兵部的“清醒”運作。
訪好友周同 贈書岳飛
方瓊在任兵部待郎職時,再訪武術名師河北西路相州府周同。周同,字光祖(1040年—1119年)陝西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同”,少年習武,稱三國姜維的傳人,文武兼修,後拜少林派武師譚正芳為師,武功十分了得。曾在京師御拳館任教頭,力主抗遼金,因年老後辭官,在相州府劉光世軍營做了幕賓。
方瓊曾在京師御拳館就曾多次拜訪過周老,又與宗澤等同為好友,此次前來,是來向劉光世和周老請教新軍訓練、糧食供給、邊境佈防等事宜。
周同知自己時日無多,向忘年好友方瓊推薦了他的義子岳飛,方瓊對年僅十六歲的岳飛甚是喜愛,本有意薦軍營任職,只是岳飛年紀尚小,只好待日後武術學成,參軍報國。方瓊贈岳飛《武經七書》等兵書數本和祖父方白允的行軍佈陣手稿。方瓊歸京後數月,周同逝世。
方臘平定 嘉獎韓世忠
北宋末年,外有北遼犯難,內有全國各地數十處發生民變,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睦州方臘作亂。這一年可能是方瓊一生中工作最為忙碌的時期,各地戰報如雪片飛進兵部,一方面整理各地情報,一方面對各地戰況提供戰術解述參考,然後呈報樞密院,同時還要根據各地戰況提供戰備調運,如糧草,如弓箭、馬匹等等。
方臘連續攻下清溪、睦州、歙縣、桐廬、富陽、杭州等地。
而這時候,梁山晃蓋、宋江等集聚百餘人立寨作亂,方臘為大惡,宋江為小惡,方瓊等力諫先威逼利誘招降宋江等小惡,聚力滅大惡方臘。兵部擬方案報樞密院,匯譚稹、王稟、辛興忠、楊惟忠等六路兵馬,分多面進擊。又由海州知府張叔夜招降納叛宋江眾,併為朝廷所用。
宋江部協助王稟部平定方臘駐守杭州城的方七佛精銳部隊,生擒方七佛。宋江部在此役損失慘重,向王稟辭行歸隱,從此再無宋江資訊,倒是武松在攻杭州城斷一臂後在西湖之畔出家當了和尚。
方臘終被小校生擒於床第,此小校乃韓世忠,辛興忠瞞而不報,將戰功佔歸已有。後來方瓊安排兵部官員調查,對擒拿方臘有功的韓世忠、方庚等年青小將嘉獎,韓世忠著升承節郎,方庚授承信郎。嘉獎、升職之餘,又請御拳館及兵部官員對年青小將們提供數日的培訓學習。小將韓世忠後來成為南宋一代抗金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等齊名,世稱中興四將。方庚在南宋抗金也屢立戰功,曾破金兀朮軍營,擒兀朮一愛妾。
丁憂守制 遠離政治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定了方臘起義後,朝廷中一些有見識的官員們辯論和研究方臘起義事件,方瓊等人深刻分析原因,諫撤銷“花石綱”和主持“花石綱”的機構應奉局,將有限資源轉投增強國防軍隊建設上。宰相王甫反對。
對於外患遼金,北宋和金已籤盟約,夾攻遼。方瓊書萬言上陳徽宗,告訴徽宗這盟約最多能保我朝二、三年的和平,要高度警惕金,金狼子野心或更甚於遼。只有加強中國新軍訓練、提撥年青有才幹的將領、加強邊防防備,我強他弱才可能真正獲得和平。並對童貫的行軍打仗能力提出了質疑,諫請重用張孝純、王稟、种師道、張思正等將領,並附帶表揚了韓世忠等年青小將。對蔡京父子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諫重用李綱、宗澤、張叔夜等人。徽宗是書法、詩詞的天才,卻對治國是個白痴,方瓊敢於反對徽宗最為倚重的宦官童貫(太監),無異於自斷前途。徽宗竟然將此書轉交童貫,童貫對方瓊痛恨之極,童貫和蔡京請徽宗將方瓊貶職於京外,徽宗聽從,將方瓊貶於偏遠的利州路巴州。
徽宗宣和三年秋(公元1121年),貶職文書初下,將要上任,方瓊老家傳來噩耗,父亡故,母病危。方瓊父親方琳逝世(享年87歲),按宋制,當守孝三年,方瓊辭官,遠離朝政。父親晚年信奉佛教,瓊遵父遺願,將父方琳葬於龍泉裡清真寺後。方瓊在老家荊湖北路通城縣梓木裡(今通城縣黃袍)開始了3年多的丁憂守制。
創辦書院 開設武學
徽宗宣和四年春(公元1122年),從忙碌的朝廷政務突然閒置下來,方瓊情緒低落。母親鍾氏見方瓊終日鬱鬱寡歡,就提議方瓊種田園、辦學堂。方瓊應命。
方瓊在梓木裡新莊村(今石港村)附近辦起了一個書院,對窮人孩子一律免收學費。並在學堂側另僻一間,陳放方家三代所有購得的書籍,免費供附近和周邊三縣的學子借閱。
方瓊在書院後開墾了二三畝地,教學之餘且弄田園,可以讓孩子們吃到新鮮的蔬菜。讀書、教學、種地、寫詩、練劍,方瓊的生活充實了很多。“解組辭朝歸故鄉,榮遷甲第落新莊。龍蟠寶蓋千年盛,虎踞磨刀萬代昌。左排龍印藏金鯉,右列雞籠罩鳳凰。祖德宏深應不朽,兒孫世代紹書香。”這是方瓊在故里通城黃袍期間作的一首《新莊自吟》,其中新莊、龍印、金鯉、雞籠、鳳凰皆為通城黃袍當地地名,由於朗朗上口,被當地人廣為流傳。其他大部分詩作失傳。
同年四月,遼軍在蘆溝橋大敗宋軍二十萬,死傷殆盡。資訊傳到通城,如此慘痛的戰況,讓方瓊痛心疾首。在嶽州府曾任武師,現已年邁的叔父方玠跟方瓊講,中國正處於外敵頻擾之際,光教育孩子們讀書識字還不夠,應該讓孩子們文武兼修,習兵法練武術。而且,光招收年幼的小孩子還不夠,還要讓成年男子在農閒之時也來學習文字武術。方瓊對叔父的提議很是贊同,但叔父畢竟年事已高,何人來教呢?方瓊想到了同鄉徐福(曾是武舉人,被貶回鄉),即安排叔父方玠任武術總指導,由徐福任武術總教頭,由曾習練過武術的二子方晞等人任教官。至於文字學習方面,方瓊招募了當地的金炯秀才為教書的老師。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方瓊擴辦學堂,在崇陽縣、蒲圻縣、分寧縣(今修水、武寧)、嶽州府、平江縣等地又開設十多處分學堂,以通城學堂規模最大。李隱、李富、羅棋、羅田、張燦、金大祿、金二祿、吳基、劉蒙、楊玄德、夏真等一批秀才和武術教官前往學堂助教。
宣和七年春(公元1125年),師生已達六千之眾,其中習武的青壯男子也有二千之多。
金兵來犯 提師勤王
宣和七年十月(公元1125年),金兵向宋朝發出總攻,分兩路南下,東路元帥完顏斡里布攻燕京,目標開封。西路元帥完顏粘沒喝攻太原,目標洛陽。方瓊奉旨戡亂,授鎮夷將軍,領荊湖北路、荊湖南路的嶽州府、鄂州府、潭州府等地倉促召集的一萬多兵馬援太原。在太原府南的太谷遇金兵二百餘人搶劫民財、姦淫民女,方瓊率眾將士殺金兵百餘人,生擒十五人,其餘數十人四散逃竄,方瓊乘勝追擊,再殲敵八十眾。方瓊一路上又殲滅三支上百人的小隊伍,共計六百多人,這些小隊伍都是為攻太原的部隊籌措糧食的。方瓊接太原張孝純部下來報,他和王稟等將軍當死守太原,又有童貫率兵前來接應(童沒呆幾天就跑了),敵方因久攻不下,糧草不濟,已退。方瓊大呼痛快。方家軍徐福將擒得的金兵四十餘人,一個個綁於營前,準備開斬,方瓊步前手起劍落,砍掉其中三四個小頭目的腦袋,其餘的金兵個個嚇得面如菜色。徐福問方瓊是不是都斬了,方瓊揮揮手說:“放了吧。”四十多位金兵連跪帶爬、屁滾尿流而去。
方瓊正準備請旨駐守太原等邊防,卻不想又接報金帝國東路軍進攻燕京,防務的郭藥師劫持知府蔡靖叛變,燕京失守。東路金軍長驅南下,京城告急,皇帝詔書全國各路勤王,以解京城之困。於是方瓊即提師從山西往京城趕。
前線告急文書和金帝國宣佈趙佶叛盟毀約的罪狀,連線湧入宋都開封,宋朝廷此時亂作一團,徽宗更是嚇得昏厥。李綱等人血書諫徽宗退位,太子趙恆即位,稱欽宗。
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方瓊率領部隊到達京城附近,卻遇三千餘金兵攔截,方瓊一馬當先,兒子方晞緊隨父親,一路奮勇殺敵。力戰三天,雙方各有死傷。第四日凌晨丑時,由方瓊領三千眾從南路突襲,徐福領三千眾從西路,方晞亦領三千眾繞往東路,分三路殺入敵營。金營頓時大亂,金營雖亂卻也很勇猛,激戰一個多時辰,部隊終於殺開一條血路,進入開封境內。此戰殺敵一千五百多人,方瓊部死傷千餘,以少勝多,可謂慘勝。
方瓊、种師道、宗澤、李綱等人諫欽宗,既西路已退,天下勤王師正陸續集結開封,待勤王師齊聚,可全力進攻東路完顏粘沒喝部隊,一舉殲之。豈知欽宗,竟然接受金方和約,賠款、割地、押人質等。並下令全國任何人膽敢攻打、攔截金兵,當叛逆論罪。
金兵撤退,主戰的李綱、种師道、方瓊等悉被罷被貶,方瓊憤而辭官,方家軍徐福、李隱、金大祿、金二祿、方晞、吳基、劉蒙、楊玄德等跟隨方瓊退回荊湖北路通城縣。
力戰救駕 壯烈犧牲
欽宗靖康元年夏(公元1126年),金兵又至,仍分兩路南下。金軍此次一路穩紮穩打,用兩個多月時間,將華北三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極少數的城池或在固守、或沒有攻打外,全部佔領。
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西路太原失守,張純孝、王稟等陸續戰死。東路金軍直逼開封。朝廷還在為主戰與主和爭吵。欽宗又詔天下二十三路勤王,命知大名府趙野總北道,知河南府王襄總西道,知鄧州府張叔夜總南道,知應天府胡直孺總東道。又在鄧州府置都總管府,總轄四種兵馬。金兵卻是一路南下殺來。欽宗惶急萬分,乃下哀痛詔,徵兵四方。
方瓊在老家也接到縣令轉交來的欽宗哀詔,望天下名士速速募兵前來禦寇,解京城之困。方瓊迅速召集知通城縣事、知崇陽縣事、武校總教頭徐福、副總教頭李隱、叔父方玠等人商議。附近三縣鄉親成年男子紛紛報名參軍,凡家中有兩名以上壯年男子只招一人,凡是家裡只有一名壯年男子的,不接受報名,凡是家中略有富裕的捐錢捐物皆接收小半,大半退回,凡是家貧困的,皆謝絕。訓練新軍,打造武器等,所有工作都迅速展開。上次是直接領兵,這次卻是招募鄉勇,武器、糧食都得自籌自備,最難辦的是馬匹,江南一帶養馬甚少,不能建一支騎兵,其行軍速度、作戰能力也將相差甚遠。還好開創學堂裡有武校,招募兵勇不是空白開始。
沒過多久。復又接李綱親筆信(李綱、种師道又復重用),開封被困,請速來救助。可見情況十分危急。方瓊帶著從鄂州、嶽州二州六縣招募來的八千餘鄉勇,向京城開封進發。
到達京西北路許州城外時,又相遇一幫搶掠的金兵,金兵訓練有素,大部分鄉勇哪裡見過這種真刀真槍的場面。部分鄉勇四散而去,只有曾經在武校習練過武術兵陣的兩千多壯士跟著徐福、李隱、方晞包圍金兵一千多人,金軍死傷四百多人,其餘七百多人突圍而逃。四散的鄉勇見方瓊打了勝仗,又陸續歸隊,清點人數還有六千多人。一路行進,多次遇見金軍,鄉勇再沒有以前那麼害怕了,連戰告捷。共斬金軍千餘。
行軍到達開封時,忭都已然陷落,二帝被擄。方瓊領軍追逐。方瓊本和二帝身邊的張叔夜將軍約好深夜三更時裡應外合,救出二帝的。是夜三更,方瓊帶領徐福、子方晞殺入金軍營,不想對方早有防備,子方晞見父被圍攻,衝殺過來救父,解了方瓊之困,方晞戰死。方瓊、徐福、李隱等人突圍而出,此戰損失慘重。損兵二千。親子戰死,十分悲痛。
方瓊帶領餘兵四千撤退數十里,休整軍隊。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兩浙路等勤王師陸續趕到。方瓊本意聯絡多路勤王師匯合,一同攔截金軍去路,救出二帝,但各路勤王師見二帝已擄,勝算不大都放棄了追擊,有的投了康王,有的投了自稱齊帝的劉豫,有的回鄉解散,有的乾脆帶領招募的軍勇回山林立山寨當了大王。此時和方瓊有同樣忠貞救帝意願的宗澤部,一路攻打到河北大名,因未見其他勤王師,自料孤軍難勝而退回。只有荊湖北路辰州府、荊湖南路鼎州府招募的兵勇有三萬多人,其早聞方瓊大名,願意跟方瓊一同作戰,相約分兩路在河間夾擊,一路攻擊金軍主力,一路接應斷後,救出二帝、嬪妃、將臣等,在康王處匯合。
是日,方瓊伏於金軍回途的路邊西側,金軍浩浩蕩蕩而來,但約好的勤王師遲遲未到,徐福勸方將軍放棄,方瓊只好等待援軍一起。眼見俘虜二帝、嬪妃和眾臣將的車轅、隊伍就要經過,方瓊再也忍不住了,立刻下令李隱帶一路衝殺斷其尾,使隊伍尾身不能相連,徐福帶一路從隊伍的脖頸處衝殺,使大部隊的身首不能相連,衝殺過去不得戀戰,不管成功失敗,都不得回頭,衝殺過去後,都去找宗澤,宗澤是其好友,此人重情重義,一定會好生待大家的。說完,自己則一馬當先殺入金營,徐福、李隱匆忙帶軍分兩路殺去。方瓊殺入金軍隊伍,近到二帝的車轅,催二帝迅速換馬,抄小路南下,但書法、詩詞天才徽宗剛伸出頭,一箭飛來,射中了方瓊的手臂,血流不止,徽宗嚇得趕緊縮回。方瓊再催二帝換馬,從小路突圍,徽宗問方瓊,我若是就此回去,我的愛妃們怎麼辦?方瓊說二帝先歸朝,嬪妃、臣將等我再領軍來救,金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方瓊三催二帝,已經來不及了,身中數十箭,兩眼淚花,死不瞑目,時年五十八歲。徐福領軍折返來援,也被射殺於馬下。此時衡州勤王師趕到,見勢擂鼓呼喊助威,金軍見有授軍,也不再追趕李隱部,李隱、吳基等帶領殘部千餘人撤退,投奔了宗澤。
方瓊戰死,二帝落淚,隨臣落淚,嬪妃哀泣,金軍無不動容,下令厚葬方瓊、徐福等,殺馬、灑酒祭之。
高宗下詔 修建忠祠
建炎元年,康王被擁為宋朝皇帝,史稱南宋高宗。高宗下旨,將方瓊歸葬於通城縣城東四十華里的龍印橋象形山,石刻多塊,一石刻兵部尚書四字,一石刻鎮夷將軍四字,一石刻方瓊生平,一石刻一門三尚書忠臣簡介。1977年田園化時象形山墓被土淹,遷葬方家村湯管山,公元2004年重修古墓,佔地15畝,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宰相李綱上書,“靖康之禍,有仗義死節者,請加賜卹”。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高宗皇帝下詔修建忠臣廟,賜“元老名家”牌匾於方瓊子孫,文官見字落轎,武官見字下馬。忠廟建於通城縣黃袍山雞呤嶺(雷吼村),斯地山巒起伏,勝景頗多,廟前有路往來崇陽通城二縣,故忠臣廟建於此。由知通城縣事尹仲志主持修建。
清代康熙四十四年,通城縣令辛禹昆主持在原址重修忠廟。
清雍正年間,知縣周琪奉憲建忠孝祠,將瓊祀入縣忠孝祠,立方瓊殉難碑、方瓊雕像於通城縣城東門,定祠生一員,世主祀事。
忠廟於文革時期損毀,1994年重修,修復忠臣廟其面積為兩百多平方米,分上下兩幢,八室二廳,正堂位列迪、琳、瓊三公石雕塑。今又於公元2013年由方瓊後代方小桃女士為首捐資在原址重修,名方瓊紀念館,近處福隆寺併入,館寺合二為一,面積約七百多平米。館前有尚書池,館後有將軍巖,側有香客房。
在北宋時期,黃袍山獅菇尖(又名八仙峰)的山頂曾有一塔,名會仙塔,南宋時為紀念方瓊改名瓊英塔,峰巒依然傲立,塔卻不知所蹤,山頂現僅有一處百餘平米的平地。在白水巖瀑布頂端右側的怪山峰上有一名石:試劍石,相傳為方瓊聽聞金兵來犯時怒劈所成,現在怪石峰還可找到裂痕筆直的數石。
後世不忘 瓊公一代忠魂
建炎二年,知通城縣事尹仲志(賜進士第,文林郎)為方瓊忠廟撰寫碑文。碑文內容如下:“自乾坤定位,倫常為主,五倫之中,君臣之大,父子為親,為臣忠死,為子死孝,理固然也,如我朝金寇橫逆,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凡為臣子者,莫不當奮勇爭先,願系逆賊之首,食內寢皮而甘心也,惟瓊公居其間,忠貞自官守,力戰剿賊,不意全國失利,皇上北轅,公遂捐身赴難,迄今想見其精忠之忱,動搖山嶽,剛之大所,凌逼雲霄,豈偷生苟祿之流所可論乎?賜之廟祀,恤食萬世。我朝報公之德不為不厚,然亙古綱常,君臣大義,公之扶持,亦不為不矣,是為志。”建炎二年八月初,已被罷免丞相而貶居鄂州的李綱由江西分寧經苦竹嶺過通城,曾親臨梓木裡(通城黃袍),祭拜方瓊墳墓,以懷念這位為國盡忠的將軍。贈刻“忠義英雄”四字的石碑立於墓側,又到正在施工的忠廟參訪,受方瓊長子方暄之請,代書廟門聯“抗強敵保家邦勳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徵楊麼,過通邑,憩崇仙裡”。民族英雄岳飛奉旨率兵到洞庭湖剿農民起義軍楊么。駐紮通城期間,曾專程到黃袍山方瓊忠廟祭拜。“我師瓊公,曾持兵部。主勤武興農,未納。感朝議混亂,意灰。師母病危,辭官盡孝。歸隱山鄉,怡於劍筆。金兵來犯,年邁而出,提師勤王,奉帝親征,以勝而歸。夷人再犯,二帝已擄,力戰救駕,捐軀國難。名垂史冊,一代忠魂。”
清熙四十四年通城知縣辛禹昆再寫勸捐建祠文:“宋忠臣方公諱瓊,竭忠盡節,廟祀雞鳴嶺下,志載昭然可考也。奈滄桑疊變,片瓦無存,其裔孫輩奉像輪祀於家久矣!今奉撫督二憲欽奉。聖諭,加意古忠孝節烈檄,修廟宇無祠者或入主於他祠,而生員方國翰暨族長方純夏等,籲請建祠。其報本追遠誠,洵屬可嘉。本縣秉彝好德之心,何能忍置然?鳩工庀非旦夕可就,遂論附主於鄉賢祠,蓋暫也而非常也,茲捐徵俸外命國翰等傳與通族同心,踴躍廟貌聿親。方公在天之靈,必怡然而饗其祀,祖靈歡悅後嗣必昌,從此林林總總,衣冠科第自有興者,皆方族孝思之所致也。若借公營私或為之不力,力而不成,不特死無以見祖宗,生無以對鄉黨。本縣以爾等不孝論斷,不爾寬國翰純夏等其勉之者哉!”
方瓊(1068~1127年),原名端五,號益庵,荊湖北路通城縣梓木里人(今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塘湖鎮黃袍山下荻田石港一帶)。出生於仕宦之家,進士及第,諫議大夫、工部郎中,兵部待郎,官至兵部尚書。其祖父方迪(999-1091)字白允,號懋德,進士,歷任翰林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八番都元帥、英武大將軍、禮部尚書,左閣丞相。方琳(1034-1121),字仕東,方瓊父親,宋進士及第,歷任知縣、知府、資政殿大學士、官至戶部尚書,哲宗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致仕。
名師指教 少年成才
方瓊家庭出身很好,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習文學武均從名師。方瓊詩賦方面得到了蘇軾、黃庭堅(父方琳同齡好友)等名家的點撥。方瓊天資聰穎,但少年時的方瓊好動、頑皮,祖父方白允摯愛孫子,不僅將自己多年前編的“兵學研究”交給孫子,還常帶方瓊訪一些武學名家,時常到御拳館觀摩。方瓊叔父方玠也是好武之人,對方瓊習武也有指點。但父親內心非常反對兒子習武,因宋朝重文輕武,乃對瓊甚嚴,家教鞭恆懸於堂。瓊於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中得舉人(主考經義、詩賦、律義等),時年,方瓊十九歲。
哲宗元佑六年(公元1091年)二十三歲齡登進士。主考經義、詩賦。與方瓊同榜的進士還有馬涓、朱諤、張堅庭、宗澤、黃叔敖(分寧人,今修水)等人。方瓊和宗澤,疾書長篇痛斥國防、農業、官僚等弊病,宗澤被列進士榜倒數第一名,方瓊名列二甲,均授官職。在京城時,宗澤、方瓊、周同等為好友。授宗澤京東路館陶縣尉,授方瓊興元府(今陝西省)、河中府(今山西省)轄下縣事擇一任職,方瓊並沒上任,其祖父方白允去世(享年92歲),瓊隨父方琳在荊湖北路通城縣梓木裡節制守孝。
1095年到1099年間,方瓊遍訪天下名山名士,到訪鄂州、洪州、潭州、嶽州、均州、揚州、蘇州、杭州、相州等地名山名湖,拜訪天下各地文武名士,如黃庭堅、李清照(女)、周邦彥、李之儀、周同、宗澤等。
出任兵部尚書
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方瓊到河北西路相州府、京西北路陳州府等地任職,後升給事中、中書舍人、工部郎中等職。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8年)任兵部待郎,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方瓊任兵部尚書。宋朝的兵部其實並沒有多少實權,主要是起草一些各地兵營文書、糧草往來、中下等兵種嘉獎、訓練新軍等,曾短暫出任兵部尚書的蘇軾曾言此職無權:“武選隸於天官,兵政總於樞輔,故司馬之職,獨省於文書。”也就是 說,實際兵權歸於樞密院。
方瓊主政兵部,雖有報國之志,奈處處受制於當時的制度和機構設定:“京師之內,有親衛諸兵,而四城之外,諸營列峙相望,此京師內外相制之兵此。府畿之營,雲屯十萬之眾,其將副視三路者,以虞京城與天下之兵,此府畿內外相制此。非特此,凡天下之兵足皆內外相制也。” 親衛兵直屬於皇帝指揮,也是北宋時期最大的兵團,兵營則是駐派各路各邊關的重兵,僅次於親衛兵團,各府也設兵營,形成三者相制。
方瓊在兵部任職,多次提出強化軍隊訓練、各兵團應建立快而猛的騎兵營、遠而準的弓箭營、增強邊境防備、重用青年軍官等一系列強軍方案。在戰北遼、降宋江、平方臘、提撥青年軍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方瓊在兵部尚書僅一年多的的時間裡,在重疾纏身的北宋後期,還算是保證了兵部的“清醒”運作。
訪好友周同 贈書岳飛
方瓊在任兵部待郎職時,再訪武術名師河北西路相州府周同。周同,字光祖(1040年—1119年)陝西華州潼關人,人稱“陝西大俠鐵臂膀周同”,少年習武,稱三國姜維的傳人,文武兼修,後拜少林派武師譚正芳為師,武功十分了得。曾在京師御拳館任教頭,力主抗遼金,因年老後辭官,在相州府劉光世軍營做了幕賓。
方瓊曾在京師御拳館就曾多次拜訪過周老,又與宗澤等同為好友,此次前來,是來向劉光世和周老請教新軍訓練、糧食供給、邊境佈防等事宜。
周同知自己時日無多,向忘年好友方瓊推薦了他的義子岳飛,方瓊對年僅十六歲的岳飛甚是喜愛,本有意薦軍營任職,只是岳飛年紀尚小,只好待日後武術學成,參軍報國。方瓊贈岳飛《武經七書》等兵書數本和祖父方白允的行軍佈陣手稿。方瓊歸京後數月,周同逝世。
方臘平定 嘉獎韓世忠
北宋末年,外有北遼犯難,內有全國各地數十處發生民變,其中最有影響的當數睦州方臘作亂。這一年可能是方瓊一生中工作最為忙碌的時期,各地戰報如雪片飛進兵部,一方面整理各地情報,一方面對各地戰況提供戰術解述參考,然後呈報樞密院,同時還要根據各地戰況提供戰備調運,如糧草,如弓箭、馬匹等等。
方臘連續攻下清溪、睦州、歙縣、桐廬、富陽、杭州等地。
而這時候,梁山晃蓋、宋江等集聚百餘人立寨作亂,方臘為大惡,宋江為小惡,方瓊等力諫先威逼利誘招降宋江等小惡,聚力滅大惡方臘。兵部擬方案報樞密院,匯譚稹、王稟、辛興忠、楊惟忠等六路兵馬,分多面進擊。又由海州知府張叔夜招降納叛宋江眾,併為朝廷所用。
宋江部協助王稟部平定方臘駐守杭州城的方七佛精銳部隊,生擒方七佛。宋江部在此役損失慘重,向王稟辭行歸隱,從此再無宋江資訊,倒是武松在攻杭州城斷一臂後在西湖之畔出家當了和尚。
方臘終被小校生擒於床第,此小校乃韓世忠,辛興忠瞞而不報,將戰功佔歸已有。後來方瓊安排兵部官員調查,對擒拿方臘有功的韓世忠、方庚等年青小將嘉獎,韓世忠著升承節郎,方庚授承信郎。嘉獎、升職之餘,又請御拳館及兵部官員對年青小將們提供數日的培訓學習。小將韓世忠後來成為南宋一代抗金名將,與岳飛、張俊、劉光世等齊名,世稱中興四將。方庚在南宋抗金也屢立戰功,曾破金兀朮軍營,擒兀朮一愛妾。
丁憂守制 遠離政治
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平定了方臘起義後,朝廷中一些有見識的官員們辯論和研究方臘起義事件,方瓊等人深刻分析原因,諫撤銷“花石綱”和主持“花石綱”的機構應奉局,將有限資源轉投增強國防軍隊建設上。宰相王甫反對。
對於外患遼金,北宋和金已籤盟約,夾攻遼。方瓊書萬言上陳徽宗,告訴徽宗這盟約最多能保我朝二、三年的和平,要高度警惕金,金狼子野心或更甚於遼。只有加強中國新軍訓練、提撥年青有才幹的將領、加強邊防防備,我強他弱才可能真正獲得和平。並對童貫的行軍打仗能力提出了質疑,諫請重用張孝純、王稟、种師道、張思正等將領,並附帶表揚了韓世忠等年青小將。對蔡京父子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諫重用李綱、宗澤、張叔夜等人。徽宗是書法、詩詞的天才,卻對治國是個白痴,方瓊敢於反對徽宗最為倚重的宦官童貫(太監),無異於自斷前途。徽宗竟然將此書轉交童貫,童貫對方瓊痛恨之極,童貫和蔡京請徽宗將方瓊貶職於京外,徽宗聽從,將方瓊貶於偏遠的利州路巴州。
徽宗宣和三年秋(公元1121年),貶職文書初下,將要上任,方瓊老家傳來噩耗,父亡故,母病危。方瓊父親方琳逝世(享年87歲),按宋制,當守孝三年,方瓊辭官,遠離朝政。父親晚年信奉佛教,瓊遵父遺願,將父方琳葬於龍泉裡清真寺後。方瓊在老家荊湖北路通城縣梓木裡(今通城縣黃袍)開始了3年多的丁憂守制。
創辦書院 開設武學
徽宗宣和四年春(公元1122年),從忙碌的朝廷政務突然閒置下來,方瓊情緒低落。母親鍾氏見方瓊終日鬱鬱寡歡,就提議方瓊種田園、辦學堂。方瓊應命。
方瓊在梓木裡新莊村(今石港村)附近辦起了一個書院,對窮人孩子一律免收學費。並在學堂側另僻一間,陳放方家三代所有購得的書籍,免費供附近和周邊三縣的學子借閱。
方瓊在書院後開墾了二三畝地,教學之餘且弄田園,可以讓孩子們吃到新鮮的蔬菜。讀書、教學、種地、寫詩、練劍,方瓊的生活充實了很多。“解組辭朝歸故鄉,榮遷甲第落新莊。龍蟠寶蓋千年盛,虎踞磨刀萬代昌。左排龍印藏金鯉,右列雞籠罩鳳凰。祖德宏深應不朽,兒孫世代紹書香。”這是方瓊在故里通城黃袍期間作的一首《新莊自吟》,其中新莊、龍印、金鯉、雞籠、鳳凰皆為通城黃袍當地地名,由於朗朗上口,被當地人廣為流傳。其他大部分詩作失傳。
同年四月,遼軍在蘆溝橋大敗宋軍二十萬,死傷殆盡。資訊傳到通城,如此慘痛的戰況,讓方瓊痛心疾首。在嶽州府曾任武師,現已年邁的叔父方玠跟方瓊講,中國正處於外敵頻擾之際,光教育孩子們讀書識字還不夠,應該讓孩子們文武兼修,習兵法練武術。而且,光招收年幼的小孩子還不夠,還要讓成年男子在農閒之時也來學習文字武術。方瓊對叔父的提議很是贊同,但叔父畢竟年事已高,何人來教呢?方瓊想到了同鄉徐福(曾是武舉人,被貶回鄉),即安排叔父方玠任武術總指導,由徐福任武術總教頭,由曾習練過武術的二子方晞等人任教官。至於文字學習方面,方瓊招募了當地的金炯秀才為教書的老師。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方瓊擴辦學堂,在崇陽縣、蒲圻縣、分寧縣(今修水、武寧)、嶽州府、平江縣等地又開設十多處分學堂,以通城學堂規模最大。李隱、李富、羅棋、羅田、張燦、金大祿、金二祿、吳基、劉蒙、楊玄德、夏真等一批秀才和武術教官前往學堂助教。
宣和七年春(公元1125年),師生已達六千之眾,其中習武的青壯男子也有二千之多。
金兵來犯 提師勤王
宣和七年十月(公元1125年),金兵向宋朝發出總攻,分兩路南下,東路元帥完顏斡里布攻燕京,目標開封。西路元帥完顏粘沒喝攻太原,目標洛陽。方瓊奉旨戡亂,授鎮夷將軍,領荊湖北路、荊湖南路的嶽州府、鄂州府、潭州府等地倉促召集的一萬多兵馬援太原。在太原府南的太谷遇金兵二百餘人搶劫民財、姦淫民女,方瓊率眾將士殺金兵百餘人,生擒十五人,其餘數十人四散逃竄,方瓊乘勝追擊,再殲敵八十眾。方瓊一路上又殲滅三支上百人的小隊伍,共計六百多人,這些小隊伍都是為攻太原的部隊籌措糧食的。方瓊接太原張孝純部下來報,他和王稟等將軍當死守太原,又有童貫率兵前來接應(童沒呆幾天就跑了),敵方因久攻不下,糧草不濟,已退。方瓊大呼痛快。方家軍徐福將擒得的金兵四十餘人,一個個綁於營前,準備開斬,方瓊步前手起劍落,砍掉其中三四個小頭目的腦袋,其餘的金兵個個嚇得面如菜色。徐福問方瓊是不是都斬了,方瓊揮揮手說:“放了吧。”四十多位金兵連跪帶爬、屁滾尿流而去。
方瓊正準備請旨駐守太原等邊防,卻不想又接報金帝國東路軍進攻燕京,防務的郭藥師劫持知府蔡靖叛變,燕京失守。東路金軍長驅南下,京城告急,皇帝詔書全國各路勤王,以解京城之困。於是方瓊即提師從山西往京城趕。
前線告急文書和金帝國宣佈趙佶叛盟毀約的罪狀,連線湧入宋都開封,宋朝廷此時亂作一團,徽宗更是嚇得昏厥。李綱等人血書諫徽宗退位,太子趙恆即位,稱欽宗。
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方瓊率領部隊到達京城附近,卻遇三千餘金兵攔截,方瓊一馬當先,兒子方晞緊隨父親,一路奮勇殺敵。力戰三天,雙方各有死傷。第四日凌晨丑時,由方瓊領三千眾從南路突襲,徐福領三千眾從西路,方晞亦領三千眾繞往東路,分三路殺入敵營。金營頓時大亂,金營雖亂卻也很勇猛,激戰一個多時辰,部隊終於殺開一條血路,進入開封境內。此戰殺敵一千五百多人,方瓊部死傷千餘,以少勝多,可謂慘勝。
方瓊、种師道、宗澤、李綱等人諫欽宗,既西路已退,天下勤王師正陸續集結開封,待勤王師齊聚,可全力進攻東路完顏粘沒喝部隊,一舉殲之。豈知欽宗,竟然接受金方和約,賠款、割地、押人質等。並下令全國任何人膽敢攻打、攔截金兵,當叛逆論罪。
金兵撤退,主戰的李綱、种師道、方瓊等悉被罷被貶,方瓊憤而辭官,方家軍徐福、李隱、金大祿、金二祿、方晞、吳基、劉蒙、楊玄德等跟隨方瓊退回荊湖北路通城縣。
力戰救駕 壯烈犧牲
欽宗靖康元年夏(公元1126年),金兵又至,仍分兩路南下。金軍此次一路穩紮穩打,用兩個多月時間,將華北三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極少數的城池或在固守、或沒有攻打外,全部佔領。
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西路太原失守,張純孝、王稟等陸續戰死。東路金軍直逼開封。朝廷還在為主戰與主和爭吵。欽宗又詔天下二十三路勤王,命知大名府趙野總北道,知河南府王襄總西道,知鄧州府張叔夜總南道,知應天府胡直孺總東道。又在鄧州府置都總管府,總轄四種兵馬。金兵卻是一路南下殺來。欽宗惶急萬分,乃下哀痛詔,徵兵四方。
方瓊在老家也接到縣令轉交來的欽宗哀詔,望天下名士速速募兵前來禦寇,解京城之困。方瓊迅速召集知通城縣事、知崇陽縣事、武校總教頭徐福、副總教頭李隱、叔父方玠等人商議。附近三縣鄉親成年男子紛紛報名參軍,凡家中有兩名以上壯年男子只招一人,凡是家裡只有一名壯年男子的,不接受報名,凡是家中略有富裕的捐錢捐物皆接收小半,大半退回,凡是家貧困的,皆謝絕。訓練新軍,打造武器等,所有工作都迅速展開。上次是直接領兵,這次卻是招募鄉勇,武器、糧食都得自籌自備,最難辦的是馬匹,江南一帶養馬甚少,不能建一支騎兵,其行軍速度、作戰能力也將相差甚遠。還好開創學堂裡有武校,招募兵勇不是空白開始。
沒過多久。復又接李綱親筆信(李綱、种師道又復重用),開封被困,請速來救助。可見情況十分危急。方瓊帶著從鄂州、嶽州二州六縣招募來的八千餘鄉勇,向京城開封進發。
到達京西北路許州城外時,又相遇一幫搶掠的金兵,金兵訓練有素,大部分鄉勇哪裡見過這種真刀真槍的場面。部分鄉勇四散而去,只有曾經在武校習練過武術兵陣的兩千多壯士跟著徐福、李隱、方晞包圍金兵一千多人,金軍死傷四百多人,其餘七百多人突圍而逃。四散的鄉勇見方瓊打了勝仗,又陸續歸隊,清點人數還有六千多人。一路行進,多次遇見金軍,鄉勇再沒有以前那麼害怕了,連戰告捷。共斬金軍千餘。
行軍到達開封時,忭都已然陷落,二帝被擄。方瓊領軍追逐。方瓊本和二帝身邊的張叔夜將軍約好深夜三更時裡應外合,救出二帝的。是夜三更,方瓊帶領徐福、子方晞殺入金軍營,不想對方早有防備,子方晞見父被圍攻,衝殺過來救父,解了方瓊之困,方晞戰死。方瓊、徐福、李隱等人突圍而出,此戰損失慘重。損兵二千。親子戰死,十分悲痛。
方瓊帶領餘兵四千撤退數十里,休整軍隊。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江南西路、兩浙路等勤王師陸續趕到。方瓊本意聯絡多路勤王師匯合,一同攔截金軍去路,救出二帝,但各路勤王師見二帝已擄,勝算不大都放棄了追擊,有的投了康王,有的投了自稱齊帝的劉豫,有的回鄉解散,有的乾脆帶領招募的軍勇回山林立山寨當了大王。此時和方瓊有同樣忠貞救帝意願的宗澤部,一路攻打到河北大名,因未見其他勤王師,自料孤軍難勝而退回。只有荊湖北路辰州府、荊湖南路鼎州府招募的兵勇有三萬多人,其早聞方瓊大名,願意跟方瓊一同作戰,相約分兩路在河間夾擊,一路攻擊金軍主力,一路接應斷後,救出二帝、嬪妃、將臣等,在康王處匯合。
是日,方瓊伏於金軍回途的路邊西側,金軍浩浩蕩蕩而來,但約好的勤王師遲遲未到,徐福勸方將軍放棄,方瓊只好等待援軍一起。眼見俘虜二帝、嬪妃和眾臣將的車轅、隊伍就要經過,方瓊再也忍不住了,立刻下令李隱帶一路衝殺斷其尾,使隊伍尾身不能相連,徐福帶一路從隊伍的脖頸處衝殺,使大部隊的身首不能相連,衝殺過去不得戀戰,不管成功失敗,都不得回頭,衝殺過去後,都去找宗澤,宗澤是其好友,此人重情重義,一定會好生待大家的。說完,自己則一馬當先殺入金營,徐福、李隱匆忙帶軍分兩路殺去。方瓊殺入金軍隊伍,近到二帝的車轅,催二帝迅速換馬,抄小路南下,但書法、詩詞天才徽宗剛伸出頭,一箭飛來,射中了方瓊的手臂,血流不止,徽宗嚇得趕緊縮回。方瓊再催二帝換馬,從小路突圍,徽宗問方瓊,我若是就此回去,我的愛妃們怎麼辦?方瓊說二帝先歸朝,嬪妃、臣將等我再領軍來救,金軍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方瓊三催二帝,已經來不及了,身中數十箭,兩眼淚花,死不瞑目,時年五十八歲。徐福領軍折返來援,也被射殺於馬下。此時衡州勤王師趕到,見勢擂鼓呼喊助威,金軍見有授軍,也不再追趕李隱部,李隱、吳基等帶領殘部千餘人撤退,投奔了宗澤。
方瓊戰死,二帝落淚,隨臣落淚,嬪妃哀泣,金軍無不動容,下令厚葬方瓊、徐福等,殺馬、灑酒祭之。
高宗下詔 修建忠祠
建炎元年,康王被擁為宋朝皇帝,史稱南宋高宗。高宗下旨,將方瓊歸葬於通城縣城東四十華里的龍印橋象形山,石刻多塊,一石刻兵部尚書四字,一石刻鎮夷將軍四字,一石刻方瓊生平,一石刻一門三尚書忠臣簡介。1977年田園化時象形山墓被土淹,遷葬方家村湯管山,公元2004年重修古墓,佔地15畝,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宰相李綱上書,“靖康之禍,有仗義死節者,請加賜卹”。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高宗皇帝下詔修建忠臣廟,賜“元老名家”牌匾於方瓊子孫,文官見字落轎,武官見字下馬。忠廟建於通城縣黃袍山雞呤嶺(雷吼村),斯地山巒起伏,勝景頗多,廟前有路往來崇陽通城二縣,故忠臣廟建於此。由知通城縣事尹仲志主持修建。
清代康熙四十四年,通城縣令辛禹昆主持在原址重修忠廟。
清雍正年間,知縣周琪奉憲建忠孝祠,將瓊祀入縣忠孝祠,立方瓊殉難碑、方瓊雕像於通城縣城東門,定祠生一員,世主祀事。
忠廟於文革時期損毀,1994年重修,修復忠臣廟其面積為兩百多平方米,分上下兩幢,八室二廳,正堂位列迪、琳、瓊三公石雕塑。今又於公元2013年由方瓊後代方小桃女士為首捐資在原址重修,名方瓊紀念館,近處福隆寺併入,館寺合二為一,面積約七百多平米。館前有尚書池,館後有將軍巖,側有香客房。
在北宋時期,黃袍山獅菇尖(又名八仙峰)的山頂曾有一塔,名會仙塔,南宋時為紀念方瓊改名瓊英塔,峰巒依然傲立,塔卻不知所蹤,山頂現僅有一處百餘平米的平地。在白水巖瀑布頂端右側的怪山峰上有一名石:試劍石,相傳為方瓊聽聞金兵來犯時怒劈所成,現在怪石峰還可找到裂痕筆直的數石。
後世不忘 瓊公一代忠魂
建炎二年,知通城縣事尹仲志(賜進士第,文林郎)為方瓊忠廟撰寫碑文。碑文內容如下:“自乾坤定位,倫常為主,五倫之中,君臣之大,父子為親,為臣忠死,為子死孝,理固然也,如我朝金寇橫逆,社稷有累卵之危,生靈有倒懸之急,凡為臣子者,莫不當奮勇爭先,願系逆賊之首,食內寢皮而甘心也,惟瓊公居其間,忠貞自官守,力戰剿賊,不意全國失利,皇上北轅,公遂捐身赴難,迄今想見其精忠之忱,動搖山嶽,剛之大所,凌逼雲霄,豈偷生苟祿之流所可論乎?賜之廟祀,恤食萬世。我朝報公之德不為不厚,然亙古綱常,君臣大義,公之扶持,亦不為不矣,是為志。”建炎二年八月初,已被罷免丞相而貶居鄂州的李綱由江西分寧經苦竹嶺過通城,曾親臨梓木裡(通城黃袍),祭拜方瓊墳墓,以懷念這位為國盡忠的將軍。贈刻“忠義英雄”四字的石碑立於墓側,又到正在施工的忠廟參訪,受方瓊長子方暄之請,代書廟門聯“抗強敵保家邦勳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廟正氣滿人間”。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徵楊麼,過通邑,憩崇仙裡”。民族英雄岳飛奉旨率兵到洞庭湖剿農民起義軍楊么。駐紮通城期間,曾專程到黃袍山方瓊忠廟祭拜。“我師瓊公,曾持兵部。主勤武興農,未納。感朝議混亂,意灰。師母病危,辭官盡孝。歸隱山鄉,怡於劍筆。金兵來犯,年邁而出,提師勤王,奉帝親征,以勝而歸。夷人再犯,二帝已擄,力戰救駕,捐軀國難。名垂史冊,一代忠魂。”
清熙四十四年通城知縣辛禹昆再寫勸捐建祠文:“宋忠臣方公諱瓊,竭忠盡節,廟祀雞鳴嶺下,志載昭然可考也。奈滄桑疊變,片瓦無存,其裔孫輩奉像輪祀於家久矣!今奉撫督二憲欽奉。聖諭,加意古忠孝節烈檄,修廟宇無祠者或入主於他祠,而生員方國翰暨族長方純夏等,籲請建祠。其報本追遠誠,洵屬可嘉。本縣秉彝好德之心,何能忍置然?鳩工庀非旦夕可就,遂論附主於鄉賢祠,蓋暫也而非常也,茲捐徵俸外命國翰等傳與通族同心,踴躍廟貌聿親。方公在天之靈,必怡然而饗其祀,祖靈歡悅後嗣必昌,從此林林總總,衣冠科第自有興者,皆方族孝思之所致也。若借公營私或為之不力,力而不成,不特死無以見祖宗,生無以對鄉黨。本縣以爾等不孝論斷,不爾寬國翰純夏等其勉之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