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點兒歷史

    宋朝為什麼那麼強,但是兵力卻很弱?

    在經歷了唐王朝滅亡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大地進入了又一段割據戰亂的時期。

    最後宋太祖趙匡胤領兵鎮壓了所有的勢力,建立了一個全新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史稱“北宋”。可以說,宋太祖建立的宋朝算得上鎮壓了一個時代。

    但是每個王朝的建立都避免不了一個權力的歸屬問題。趙家也是如此,太祖杯酒釋兵權,將打算緊緊握住。

    這時候的宋朝,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盛世巔峰。

    解決了中央的權利歸屬和分配問題,接下來逐漸的就是對地方的權力下手了。利用各種手段,透過收取地方精幹兵力、弱化地方軍事管理、增加地方監督等方式。可以說是很成功的鞏固了中央的權力從而保證了國家的穩定。

    但是有一點,這樣的國家雖然穩定,但是卻經不起外部的打擊。外部的力量,基本可以說是一擊而碎。

    與此同時,宋朝的一個國家特點就是我們常說的“冗官、冗費、冗兵”的問題。使得其軍事實力大不如從前,甚至搖搖欲墜。

    至於題主的問題,我想並不用過多的解釋。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必然是很強盛的,到了後期也必然是衰弱的。逃不出封建歷史的怪圈,也就走不出新的歷史出路。

  • 2 # 飛翔的背影

    不請自來

    對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宋朝的強主要體現在經濟上,兵力的弱不是弱在個人素質上。

    宋朝由於經濟發達,對士兵的待遇也好,在軍隊的常規武器配置中就包含了步人甲、長刀、大斧、床子弩、神臂弓等。但是歷史給人的印象卻是宋朝處處被人欺負。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宋朝的軍事制度。

    宋朝有感於唐朝後期和五代武人干政、亂政的教訓,實行以文馭武的人事制度和“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軍制以及“將從中御”的指導思想,而且將軍權分散,掌兵職權在樞密院,統兵之權在三衙、統兵之權在皇帝任命的大臣中。

    這樣形成了武將政治地位低下、將不知兵、前線軍事行動處處聽從指揮、彼此相互掣肘的情況,造成了前線軍事行動的遲緩,必然會大大影響戰爭的勝負。

    二、缺少騎兵部隊

    終宋一朝,都極為缺乏騎兵,因為優質牧場位於契丹和西夏境內,缺少騎兵的後果就是宋軍的步兵勢力強悍,防禦實力很強,善於守城,但在野戰中行動遲緩,缺乏機動力量,勝則不能擴大戰果,敗則一塌塗地。這也是為什麼宋朝和契丹、西夏作戰中被動挨打、只能守城不敢野戰的原因

    三、宋朝的募兵制

    宋朝的軍隊主要分為禁軍、廂軍、鄉兵和蕃兵組成,主要採用募兵制。士兵的來源主要是普通的農民、流民、罪犯等,地位低下,有“賊配軍”之稱,招募計程車卒終身為兵,不準退役,中途逃脫,而且宋軍有刺臂、黥面的傳統,造成士兵戰力低下,不敢戰,不能戰的情況。

  • 3 # 雞史

    宋朝兵力弱要歸功於宋朝的建立者——宋太祖趙匡胤。我們都知道,趙匡胤原本是後周的一個將領,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所以趙匡胤自己的皇位“來歷不正”,自然很害怕自己的手下會重演自己這一套。所以趙匡胤在取得皇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

    在開國皇帝趙匡胤奠定的基調下,整個宋朝一代都採取了重文輕武、文人治國的方略,經濟、文化十分繁榮,但是軍事體制建設落後,“三冗問題”日益突出,面對北方遊牧民族騎兵強大的攻擊,宋朝軍隊自然就顯得不堪一擊了。這啟示了我們,強大的軍事實力是保障經濟持續繁榮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 4 # 白玉雕龍

    1、重文抑武可以說是宋朝的基本國策,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公元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在開封附近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輕而易舉地從後周世宗的孤兒寡母手裡奪取了政權,開始了宋代的統治。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統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並作為基本國策予以執行。這些基本國策也為後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響貫穿整個宋代。而對武將實行的種種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其結果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矯枉過正的結果是以後發展成為可笑的“恐武人症”。

    同時,宋代在軍事方面的弱勢,也與其他兩項政策有關,分別是“強幹弱枝”和“守內虛外”。

    2、強幹弱枝指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以加強中央集權,把地方軍政、財務 稅收、人事任免等各項權利都收歸到皇帝手中,剝奪了地方軍閥節度使的軍權,以及臨陣指揮權,防範了武將割據作亂的可能。同時,派遣文官到地方為官,形成了“文官為正,武將為副”的官員體制, 這樣使得各項軍事行動都必須聽從皇帝的安排,中央皇權強大而地方官員變弱,對中央沒有任何威脅。所以稱之為“強幹弱枝”。

    3、守內虛外指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在北伐遼國失敗後,又經歷了四川王小波、李順的農民起義後,深深感到內部安定比收復燕雲十六州重要,所以把主要精力用到內部的治理上,而對遼國的態勢轉為守式。這樣的措施使得北宋積貧積弱,使得宋朝在對遼、西夏、金的戰事中處在劣勢。

  • 5 # 凱撒精神c

    偽命題,宋在歷史上戰績勝率相當高,大多是守城戰。與其說宋武弱不如說自上而下排擠武將造成,宋商業發達卻軍事羸弱,領導人的問題,和馬無關,說馬是那個時代的坦克的人 也應考慮考慮那個時代騎兵不是無敵的,關鍵是臨陣將領的發揮,宋冤死了多少武將

  • 6 # 國際觀察員

    宋朝其實並不弱,看起來弱武是由以下幾點造成的:

    (1)重文輕武國策的影響

    唐朝結束後一直處於軍閥割據,武將篡位的事情時有發生,連宋朝本身也是趁著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宋太祖趙匡胤自導自演了陳橋兵變得到的。因而,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待宋朝重文輕武的國策,或許如不實行這國策,宋朝早已被替代。重文輕武引導官員爭當文官,頻繁調換武將也造成兵不知將、將不識兵,影響了軍隊戰力。

    (2)宋朝經濟發達,進攻動力不足

    文明大國分工細化,生產效率高,因而經濟文化發達,生活富裕。正所謂飽暖思淫慾,加上重文輕武,軍功並不頂用,對周邊商業落後地區便沒有太大的進攻慾望。且別說當時貧瘠的東北和西北地域,就連北宋被金國滅國,受了靖康之恥後,南宋子民都事實上反對收復東京。當時的宋人認為,若收復了飽受摧殘的國土,會加重賦稅以支援淪陷區,造成自己生活較大的負擔。

    (3)戰略資源並沒有優勢

    在冷兵器時代,不只是宋朝,文明大國打不贏野蠻名族是常態。縱然文明大國的人口10倍於野蠻民族,也難以把後者消滅。當時科技水平尚低,發達的商業並不能轉化高階戰備,進行不了美國打伊拉克那般高緯度打低緯度的戰爭。宋朝是這樣,羅馬也是如此,英法西等國面對奧斯曼土耳其一樣無奈,還因此資助哥倫布出海探索海上貿易通道,以聯通中國。

    野蠻民族用的是大刀長矛弓箭,文明大國也是,頂多多了一些防守用的炸藥,並不能補足身體素質和搏擊技巧上的不足。最要命的是,古代戰爭最重要的戰略裝備——戰馬,在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宋朝一直緊缺。

    沒了優良戰馬,宋朝不能打殲滅戰,只能打擊潰戰,敵人打不過可以跑,但宋朝一旦打不過會被全員殲滅,完全是不公平的"不對稱戰爭"。像漢武大帝時期霍去病千里奔襲滅匈奴,唐太宗時期李靖突襲突厥大本營這種事情,宋朝是壓根沒有條件完成的。有人統計過,整個宋朝進行戰爭的勝率高達60%-70%,勝率並不低,但並不能解除威脅。

    另外,失去長城後和燕雲十六州後,宋朝的步兵在華北平原地區容易被北方騎兵擊敗,只能龜縮南方,依靠長江和蜀地的天險。

    (4)勝率不低

    即使如此,宋朝勝率據統計還在60%-70%之間,已經是很好看的資料。靖康之恥前,北宋還取得了對西夏的巨大優勢,要不是被突然奮起的金國攪了一通,說不定已經滅了西夏。就連面對當時打遍世界無敵手的蒙古帝國時,也抵抗了足足45年之久,還把蒙古大漢蒙哥擊殺在釣魚城下,怎麼可以稱之為弱呢?若宋真弱,蒙古又怎麼會如此憤恨宋人,把他們貶為最低等的南人呢?

  • 7 # 山澗一清泉

    原因如下:

    一、太祖立國時本想將首都遷至洛陽或西安,可是以趙光義為首的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離開開封,以至於從大宋立國開始為守衛都城開封必須廣種樹木防止騎兵突擊,並且必須在開封養百萬軍隊防禦,導致國家戰略不平衡。

    二、大宋鑑於唐末以來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情況,制定了強內虛外、重文輕武的國策,導致邊防軍隊弱,軍隊指揮常常受文人掣肘,常常失去最佳的戰爭機會,抵抗少數民族只能被動防守難以抓住時機積極進攻。

    三、大宋都丟了河西走廊、河套草原、燕雲十六州三大養馬場,沒有騎兵,所以對外戰爭防守很強,但進攻乏力。有宋一朝,戰爭勝率高達70%-80%,為何?如果沒有這麼高的勝率,便會滅國!

    四、自唐太宗視華夷一家,不重華夷之辨,各少數民族接受漢族的文化、科技、軍事等各項技術,各少數民族高層政權裡都有不少漢人充當智囊,不管是遼國(大遼國雄居北方200年,以至於現在俄語中稱中國為Китай,直譯就是“契丹”,遼滅亡後,契丹貴族耶律大石帶領追隨者到達中亞建立西遼帝國,以儒立國)還是金國,還是西夏蒙古都是如此,所以大宋戰爭的物件已經不簡單是如唐以前的純少數民族,而是漢人腦袋與漢人腦袋之間的較量。

  • 8 # 我在東山497

    謝謝邀請!宋太祖趙匡胤自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了後周的皇位當了皇帝的,正因為如此,他十分懼怕在他死後再有這樣的人出現,來篡奪他的趙宋江山,聽了趙普的建議後玩了一個“杯酒釋兵權”,剝奪了將軍們的兵權,讓他們回家盡情享受榮華富貴養老去了。從此以後,大宋同級別的武官都沒有文官們的權利大(可見中國從800多年前就已經實行文官政治了),對軍隊的建設也不重視,造成了中國大一統王朝裡面軍事力量最弱的一個王朝。在東北方向有強敵契丹人的“遼國”,西北方向有党項人的“西夏”,這些都是大宋的強敵。“遼”之後女真人“金國”又崛起,光是“金”就亡了大半個宋朝,“金”之後蒙古人又崛起,先滅了“金國”和“西夏”,蒙古大軍又滅了遠在西藏的吐蕃王朝,隨後揮軍南下滅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其實宋朝的經濟實力比歷屆王朝都強都繁榮,各種手工藝也已達到了歷史的頂峰。主要是它不重視軍事力量的建設,二是從皇帝到大臣都沒有死戰到底的精神,從“澶淵之盟”就能夠看出。宋真宗時遼軍侵犯宋境,以宋真宗和一些大臣的主張遷都南逃,只有寇準等大臣主戰,宋真宗被逼無奈只好命令宋軍迎戰遼軍,而且還打勝了,然而宋真宗與遼國講和,答應每年貢給遼國10萬兩白銀,20萬匹絹帛,並以白溝河為界互不侵犯。由此可見宋朝的帝王是多麼的懦弱,怎麼能不被欺負?又怎麼能不亡國呢?

  • 9 # 南嶺說史

    我們都知道,大宋開國趙匡胤深知在五代政權變換的原因,於是透過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手段,將兵權從武將手中收回,開始了重文輕武的時代。

    但是大宋武力真的很弱嗎?現在就來看看大宋的一些戰爭情況,前期對境內李筠,李重進等人叛亂及宋江,方臘等人農民起義最終都是勝利,那麼來看看對遼,金,西夏,蒙古等政權的對外戰爭情況。

    宋遼之戰

    1.高梁河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三十萬,遼軍二十餘萬

    結果:遼勝

    2.滿城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八萬,遼軍不詳

    結果:宋勝

    3.雁門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不詳,遼軍十萬以上

    結果:宋勝

    4.瓦橋關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遼勝

    5.岐溝關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三路合計二十萬,遼軍13萬左右

    結果:遼勝

    6.陳家谷戰役

    兵力對比:宋軍數萬,遼軍號稱十萬

    結果:遼勝

    7.君子館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遼勝

    8.土墱寨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宋勝

    9.唐河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宋勝

    10.徐河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數萬,遼軍八萬左右

    結果:宋勝

    11.子河汊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不詳,遼軍數萬騎兵

    12.瀛洲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宋勝

    13.莫州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宋勝

    14.威虜軍騎兵大會戰

    兵力對比:宋軍四萬,遼軍六萬以上

    結果:宋勝

    此後澶淵之盟締結,宋遼百餘年無大沖突

    15.童貫伐遼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十萬以上,遼軍不詳

    結果:遼勝

    16.大宋南征交趾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宋敗(可能原因是北方將士水土不服)

    以上可以看到大宋勝多敗少,進攻性較弱防禦性強。

    宋遼之戰基本集中在北宋,南宋主要是宋金之戰,在宋金海上之盟滅遼之後,金太宗找了個藉口趁機對大宋開始了入侵,第一戰便是太原保衛戰。

    宋金之戰

    1.太原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數萬,金軍十萬最右

    結果:金勝

    2.東京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金勝,北宋滅亡

    3.黃天蕩之戰

    兵力對比:金軍一說十萬,一說四千,宋軍八千

    結果:宋先勝後敗

    4.川陝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步騎兵十八萬左右,金軍十餘萬

    結果:宋勝

    5.富平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號稱四十萬,金軍十萬

    結果:金勝

    6.和尚原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數千,金軍號稱十萬

    結果:宋勝

    7.仙人關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數萬,金軍十餘萬

    結果:宋勝

    8.順昌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1.8萬,金軍十萬

    結果:宋勝

    9.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兵力對比:金朝30萬,偽齊10萬,南宋4萬餘

    結果:宋勝

    10.唐島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三千,金軍七萬

    結果:宋勝

    11.采石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二十萬,金軍六十萬

    結果:宋勝,金國引發政變

    12.隆興北伐

    兵力對比:宋軍八萬,號稱二十萬,金軍十萬

    結果:小勝大敗促成隆興議和,此後四十餘年無戰爭

    13.開禧北伐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雙方罷兵議和,促成更屈辱性的嘉定和議

    14.蔡州之戰

    兵力對比:蒙軍數萬,宋軍約一萬;金軍不詳

    結果:宋蒙聯軍勝,金國滅亡

    以上可以看出宋還是勝多。

    在宋蒙聯軍滅金之後,窩闊臺藉口攻宋,此後主要是宋元(蒙)之間的戰爭。

    宋元之戰

    1.沔州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宋勝

    2.真州之戰

    雙方兵力數萬

    結果:宋勝

    3.陽平關之戰

    雙方兵力數萬

    結果:蒙勝

    4.廬州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不詳,蒙軍號稱八十萬

    結果:宋勝

    5.京襄之戰

    雙方兵力數萬

    結果:宋勝

    6.鄂州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十萬,蒙軍不詳

    結果:蒙哥漢身死,宋勝

    7.釣魚城之戰

    兵力對比:蒙軍四萬,號稱十萬,宋軍不詳

    結果:宋勝

    8.襄陽之戰

    雙方兵力數萬

    結果:元勝(結束時忽必烈已改國號為元)

    9.淮西之戰

    兵力對比:宋軍十餘萬,元軍數十萬

    結果:元勝

    10.郢州之戰

    兵力對比:元軍十萬以上,宋軍不詳

    結果:元勝

    11.臨安之戰

    雙方兵力不詳

    結果:元勝,南宋滅亡

    此後南宋流亡朝廷仍和大元有大大小小的戰爭,但都以失敗而告終,最後崖山海戰十萬南宋軍民及陸秀夫揹著少帝趙昺投海自盡。

    以上可以看出宋元(蒙)之戰,主要為敗勢。

    宋夏之戰

    1.三川口之戰,宋勝;

    2.好水川之戰,夏勝;

    3.定川寨之戰,宋勝;

    4.慶州之戰,宋勝;

    5.熙河之戰,夏勝;

    6.元豐五路伐夏,宋勝;

    7.永樂城之戰,夏勝;

    8.洪德城之戰,宋勝;

    9.橫山之戰,宋勝;

    宋夏之戰宋勝多。

    PS:大宋和大理之間長期沒有戰爭發生。

    以上為粗略統計結果,大致為大宋朝進攻性戰爭弱勢,但防禦性戰爭基本能夠勝利,前前後後熬死了大遼國,大金國,西夏,大理,最後讓大元死一個大汗才倒下。

  • 10 # 慶曆

    第一,宋朝制度限制。宋朝脫胎於“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的五代十國。中原五個朝代後梁(907~923年)17年,後唐(923—936年 )14年,後晉(936年—947年)12年,後漢(947年—951年)4年,後周(951-960年)10年,不僅短命而且戰亂不休,短短54年換了5朝8姓14帝。而且除了後唐是透過征伐取代後梁外,其餘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開創者都是前朝的重臣、手握兵權。因此宋太祖恐懼武夫掌權,手握重兵,自己的宋朝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宋太祖寧可一百個文官貪汙也不想讓一個武將造反。所以宋太祖夜雪訪趙普定下杯酒釋兵權之策。一方面,以文御武,讓文官抑制武將,導致宋朝武將普遍無權。另一方面,實行更戍法,規定軍隊定期更換駐地,而將帥不隨軍轉移。因此出現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現象!

    第二,社會風氣使然。宋朝社會富裕程度在古代無論同時期的橫向比較還是古中國的縱向比較絕對都是排第一的。普通百姓可以透過科舉、經商、務農使自身封妻廕子、衣錦還鄉,對當兵入伍普遍抱著厭惡鄙視的態度,當時流行“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戰國時期秦軍之所以橫掃六國,是因為商鞅的軍功進爵制度,人人以當兵殺人頭為進身之路。宋朝名相韓琦諷刺名將狄青“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才是好男兒!”。

    第三,地利先天不足。宋朝開國時便因為後晉石敬瑭賣國求榮,割讓燕雲十六州,使漢民族失去了北方的長城天險,使本來保衛中原政權的長城天險全部落入遊牧民族之手。且與燕雲十六州一塊失去的還有華北的戰馬。到了真宗時期,從唐末就處於割據半割據狀態的党項族崛起,使宋朝徹底失去河西走廊,失去河西的戰馬。沒有了天險,沒有了戰馬,宋朝軍隊只能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軀去抵抗外族入侵。

    第四,對手太強。這裡的強不僅是軍事戰鬥力上,更在於經濟(契丹擁有燕雲十六州,金國更是擁有整個秦嶺淮河以北的土地,更不用說後來的蒙古),政治(契丹實行南北分治,女真更是完全漢化)。就連西北的党項西夏也是擁兵50萬經濟文化鼎盛的地方強敵。而反觀漢時的匈奴,唐時的突厥,雖然軍隊戰鬥力也很強,但經濟:完全依靠遊牧,文化: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政治:落後的奴隸制。所以雖然能強盛一時,如匈奴可汗將漢高祖包圍在白登山,突厥兵臨長安城,逼漢高祖、唐太宗簽下城下之盟。但終究不會深入漢地實行有效統治。

    第五,天時也比較慘。宋朝正處於小寒期,農耕線往南移。且宋朝黃河改道,經常氾濫,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月26日丁香醫生迴應不刪稿,權健發律師函威脅起訴,這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