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與歷史探索
-
2 # 小歷說史
太宗本名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光義,即位後改名炅(jiǒnɡ)。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歲,比秦王太宗像趙廷美大8歲。22歲時,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趙匡胤為帝,曾參與太祖統一四方的大業。太祖駕崩,38歲的趙光義登極為帝,是為太宗,在位共22年,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君主。
汴京午門石獅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宋朝的締造者太祖忽然駕崩,年僅50歲。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這就是太宗。太祖英年而逝,太宗繼位又不合情理,於是引出一段千古之謎。
十九日夜,大雪飛揚,太祖命人召時任開封府尹的晉王光義入宮。光義入宮後,太祖屏退左右,與光義酌酒對飲,商議國家大事。室外的宮女和宦官在燭影搖晃中,遠遠地看到光義時而離席,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又見太祖手持玉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與此同時,這些宮女和宦官還聽到太祖大聲喊:“好為之,好為之。”兩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凌晨,太祖就駕崩了。得知太祖去世,宋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開封府請光義,而光義也早已安排精於醫術的心腹程德玄在開封府門外等候。程德玄宣稱前夜二鼓時分,有人喚他出來,說是晉王召見,然他出門一看並無人,因擔心晉王有病,便前來探視。二人叩門入府去見光義,光義得知召見,卻滿臉訝異,猶豫不肯前往,還說他應當與家人商議一下。王繼恩催促說:“時間久了,恐怕被別人搶先了。”三人便冒著風雪趕往宮中。到皇宮殿外時,王繼恩請光義在外稍候,自己去通報,程德玄卻主張直接進去,不用等候,便與光義闖入殿內。
宋皇后得知王繼恩回來,便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卻說:“晉王到了。”宋皇后一見光義,滿臉愕然,但她位主中宮,亦曉政事,心知不妙,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的稱呼,她這樣喊光義,就是承認光義做皇帝了,趙光義也傷心流淚說:“共保富貴,不用擔心。”於是,趙光義便登極為帝。
太祖之死,蹊蹺離奇,但太宗搶在德芳之前登極卻是事實。太宗的繼位也就留下了許多令人不解的疑團,因此,歷來便有太宗毒死太祖之說。太祖本人身體健康,從他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兩三天,可知太祖是猝死的,而光義似乎知道太祖的死期,不然他不會讓親信程德玄在府外等候。
太祖不明不白地死後,太宗為了顯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丟擲了其母杜太后遺命的說法,即所謂的“金匱之盟”。杜太后臨終之際,召趙普入宮記錄遺命,據說當時太祖也在場。杜太后問太祖何以能得天下,太祖說是祖宗和太后的恩德與福廕,太后卻說:“你想錯了,若非周世宗傳位幼子,使得主少國疑,你怎能取得天下?你當吸取教訓,他日帝位先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太祖泣拜接受教訓。杜太后便讓趙普將遺命寫為誓書,藏於金匱之中。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麼,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據說太祖每次出征或外出,都讓光義留守都城,而對於軍國大事光義都參與預謀和決策。太祖曾一度想建都洛陽,群臣相諫,太祖不聽,光義親自陳說其中利害,才使得太祖改變主意。光義曾患病,太祖親自去探望,還親手為其燒艾草治病,光義若覺疼痛,太祖便在自己身上試驗以觀藥效,手足情深,頗令人感動。太祖還對人說:“光義龍行虎步,出生時有異象,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福德所至,就連我也比不上。”有人便以此推測太祖是準備將皇位傳給弟弟光義的。但是,這樣的說法難以經得住推敲,無非是後人的臆測而已。
姑且不論太宗是否毒殺太祖,是否編造“金匱之盟”,這種兄終弟及的皇位繼承方式與傳統的父子相傳相比,可謂名不正,言不順。因此,太宗繼位後首先要採取系列措施來安撫人心,鞏固帝位。
太宗一即位,就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表示要成就一番新的事業。對於此次皇位更替中涉及的關鍵人物,都做了一番安排。他任命其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德昭為節度使和郡王,德芳也封為節度使。太祖和廷美的子女均稱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個女兒還封為國公主。太祖的舊部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曹彬和楚昭輔等人都加官晉爵,他們的兒孫也因此獲得官位。而一些太祖在世時曾加以處罰或想要處罰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
除此之外,太宗更注重培養和提拔自己的親信。其實,太宗早在繼位前就已經緊鑼密鼓地進行佈局了。太宗任開封府尹長達15年之久,正是韜光養晦之時,他在此期間組織了一股舉足輕重的政治勢力。據統計,光晉王的幕府成員便有60人之多。與此同時,趙光義還有意結交不少文官武將。即便是太祖的舊部,諸如楚昭輔和盧多遜等掌握實權的朝中要員,太宗都著意加以結納。這兩人都與太宗關係密切,在太宗繼位後都升了官。太宗繼位後,其幕府成員如程羽、賈琰、陳從信、張平等人都陸續進入朝廷擔任要職,慢慢替換太祖朝的大臣。此外,太宗還罷黜了一批元老宿將如趙普、向拱、高懷德、馮繼業和張美等,將他們調到京師附近做官,便於控制。
不過,太宗改變太祖朝政局的最重要的措施當是擴大科舉的取士人數,他在位時期,第一次科舉就比太祖時代最多的數字猛增了兩倍多。科舉使不少有才華之人都有機會入仕,況且太宗朝取士多,而一旦被錄取,士子們便青雲直上,這些“天子門生”出任各種職務,無疑對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願地為新皇帝效力。這樣,即使當時朝野內外對太宗的繼位有諸多非議,太宗也能夠把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將整個朝廷逐漸變成服從自己的機構,而“斧聲燭影”和“金匱之盟”則成為了後人永遠猜不透解不開的謎團
-
3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這個我來說說個人的理解。個人覺得這個燭影斧聲應該是真實的:一來當時趙匡胤身體很棒、無病無痛,估計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一直沒有立太子;二是趙匡胤也有自己的兒子啊,怎麼會想到把皇位傳給弟弟?第三、趙光義繼位後,當年就迫不及待的改元太平興國。這個是很不正常的,古代新君繼位後為了表達對先皇的尊重第一年都會沿用原來的年號,次年才會改元。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繼位後趙匡胤的兒子都沒有好下場。如果說這都成立的話,我們來看一下趙光義是如何做好準備並最終掌控大權的?
趙光義肯定是逐步的掌握權力的,否則也輪不到他繼位不是。但是這樣的步驟是不是祥題主所說的分三步這個就不得而知了,我們逐漸的梳理有幾步算幾步。
種種跡象表明趙光義才是陳橋兵變的幕後推手趙光義這傢伙很陰險,估計早就有稱孤道寡之心。但是他的資歷和威望遠遠無法撐得起他的野心,但是哥哥趙匡胤可以。在柴榮死後趙匡胤京城安全,掌管殿前禁軍。在這個主少國疑的時刻,還搞這個兵變有必要嗎?直接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行嗎?再說陳橋驛距離開封僅僅數十里,在這搞兵變有點多此一舉。
但是從這些不尋常的兵變過程中我們明顯看出趙光義是主謀,從“點檢為天子”謠言的散步到黃袍加身都是趙光義在背後推動。只有哥哥獲益後,自己才有可能有機會登上大寶。現在職場中不是流行一個套路就是做下屬的要好好努力幫領導做業績,當領導升遷了自己才有可能填補空缺的蘿蔔坑。
遷都之爭是趙光義的野心的一次意外表露其實趙光義的套路和這個如出一轍,哥哥的上位為他後來成為開封府尹掌控大權奠定了基礎。正是宋太祖上位後,趙光義才得以坐鎮開封府培植了自己的勢力。在京城開封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嫡系勢力。
趙匡胤曾經以他敏銳的軍事眼光看出開封作為都城的缺陷打算遷都自己的出生地-洛陽。洛陽也是六朝古都,況且具有山川之險絕對是合適的定都場所。這個從趙光義的角度來看也未必看不出來,但是他串聯大臣們進行堅決的反對。並且還搬出都城之固,在德不在險的強詞奪理之語。趙光義為什麼反對,那是因為他在開封根深蒂固、勢力盤根錯節,到了洛陽一切從頭開始。他顯然不同意。
結果呢,百餘年後金國長途奔襲擄走二帝北宋滅亡。所以也可以這麼說,趙光義為了自己的膨脹的野心造成了北宋的滅亡。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北宋滅亡,南宋宋高宗開國百年後因無子嗣再次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一系。這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對趙光義的懲罰咱們就不在做推論了。
燭影斧聲當晚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居然提前趕到在宋太祖駕崩後,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趕緊去宣皇子趙德芳入宮。但是這傢伙沒有按照宋皇后的意思去請趙德芳,反而連夜去敲了敲了趙光義的門。因為趙匡胤沒有留下遺囑,按照當時的習俗是誰先到趙匡胤的靈前誰就能繼承皇位。明顯連趙匡胤身邊的太監都能拉攏並在關鍵的時刻為自己所用,這已經是野心昭然若揭了。
當宋皇后看到趙光義時都蒙圈了,但是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搞不好她也會被除掉,所以立馬改口中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以皇后之尊對趙光義的繼位的合法性做了重要的背書。趙光義得以順利登基為帝。但是宋皇后依然沒有逃脫趙光義的懲罰,不但平時皇室有什麼婚喪嫁娶的不讓這個前宋皇后參加甚至在宋皇后去世後趙光義居然不穿孝服且禁止大臣們弔唁。這是對差點因宋皇后丟掉皇位多麼的深仇大恨啊。
-
4 # 春秋代序
在探究案件真相之前,先講兩個事件,均為正史記載:
1、在帝崩之前不久,趙匡胤突然提出要返鄉祭祖,要從開封回到老家洛陽去看看。走之前,按照慣例,弟弟趙光義前來請示:“大哥,這一次外出您什麼時候回來?”按照以往,哥哥外出,都由弟弟留守,注意,弟弟的身份是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市長。
但這一次,哥哥反常地說到:不,這一次你和我一起回去。於是弟弟隨行。
回到洛陽之後,哥哥破天荒地說道:我要把皇都從開封遷到洛陽。此言一出,群臣震動。但或許是這些老滑頭看出了些什麼,史載”群臣莫敢諫“,唯有弟弟趙光義挺身而出,弟弟首先多角度全方位地論證了不宜遷都,但哥哥決心已定,”我不光要遷到洛陽,等回頭我還要遷到長安。“接下來詳細論證了遷都的好處,能夠極大地鞏固趙氏江山,但弟弟叩頭說趙氏江山的鞏固”在德不在險“。哥哥無言以對,然後弟弟起身走了。最後當然是沒遷都。
注意,仔細分析一下這詭異的一幕!!!
弟弟身為首都市長,在開封官場浸淫了十幾年,早已樹大根深,盤根錯節,甚至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哥哥的權力!
哥哥想了個辦法,遷都!弟弟心明眼亮,當然知道哥哥的把戲。群臣莫敢諫言,都在仔細謹慎地觀察這場拉鋸戰。
哥說:我這是為了大宋江山啊!不是為了防著你,我不光要遷到洛陽,還要遷到長安呢!洛陽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可保大宋江山無憂!
弟弟冷笑一聲,江山穩固,”在德不在險“。什麼是德?大家服誰,誰就代表了德。大家服我,我就是德,你要遷都就是在觸動德的根本,到時候,官場震動,可別怪弟弟無情了。
這不是勸諫,是威脅。
交鋒完畢,弟弟完勝,轉身離去,久經沙場的哥哥終究沒鬥過官場老油條的弟弟。
2、再來看第二件事。
從洛陽回來之後,趙匡胤一個月之內”三幸光美府第“。趙家三兄弟排行是趙匡胤老大,趙光義老二,趙光美老三。
一個月之內三次去三弟家裡,啥意思?要知道,皇帝是不可能隨便去一個人家裡的,《宋史》裡趙匡胤去趙光義家裡的次數一隻手都數的過來,去一次就代表寵命優渥。
一個月去三次,傻子都能看出來他想幹啥,他要把三弟扶上去,扶上去幹嘛?壓制老二唄!官場老油條趙光義能看不出來嗎?
從以上情況來看,我們完全有理由推測出來:趙光義殺了哥哥趙匡胤。
如果再大膽一些來推測,當時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程德玄製毒,王繼恩下藥,王繼恩裡應外合,矇騙皇后,助趙光義上位。
趙光義達到宮中,皇后知道自己兒子已不可能繼位了,就對眼前的小叔子說:”我們娘倆的命,就全拜託官家了。“趙光義說:”共享富貴。“這更像是一個政治契約。
我以皇后的名義為你繼位的合法性做說明,你保我們母子平安。
說來諷刺,哥哥趙匡胤靠軍隊上位,陳橋兵變,皇袍加身。可面對自己的對手卻宅心仁厚,善待後周柴氏子孫,善待南唐李煜,善待吳越的錢俶。
弟弟沒有經歷過大型戰場,沒有經歷過你死我活的廝殺肉搏,可看看他的所做所為吧!
三弟,趙光美,殺!
侄子,趙德昭,殺!
侄子,趙德芳,殺!
南唐國主,李煜,殺!
吳越國主,錢俶,殺!
相比宋太祖,宋太宗更像一個陰險毒辣的蒼鷹,眯著眼睛尋找獵物,一擊必中,斬除後患。
”哥哥,你安心的去吧,我會光大你的遺願,恢弘我們趙氏天下,振興華夏。至於你的孩子,我不得不殺,等我坐完了這江山,再去陰曹地府向哥哥賠罪。“
查了查史料,後續皇帝譜系是這樣的:
北宋一朝以太祖始,其後均為太宗血脈;
南宋一朝以太宗後代趙構始,其後均為原太祖血脈。
真是造化弄人!
-
5 # 望風瑟瑟
導讀:“燭影斧聲”只是野史中有一些記載,而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又的確蹊蹺,更巧合的是太祖趙匡胤死的時候恰巧只有太宗趙光義在場,作為最大受益者的趙光義無論如何都是嫌疑重重。
“燭影斧聲”有兩個版本。
第一個版本是宋朝僧人文瑩所著《湘山野錄》中提到的。話說開寶九年十月十九日的一個晚上,趙匡胤詔老弟趙光義去宮裡喝酒,為了喝的痛快點把太監宮女們全打發出去,喝著喝著,宮女太監們聽見太祖用柱斧(一種裝飾類用品)戳地的聲音,一邊戳一邊說“好為之,好為之”,隔著窗戶在燭影下還看到趙光義離開座位,做推辭的樣子。接著,趙匡胤就睡著了,並打起了呼嚕,趙光義當晚也留宿寢宮。結果第二天清晨,年僅五十歲身強力壯的太祖趙匡胤就不明不白死了。這就是著名的“燭影斧聲”。
第二個版本是《燼餘錄》中提到的。話說太祖皇帝詔老弟趙光義入內喝酒,讓花蕊夫人陪同。趙光義對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太祖喝的神志不清之際調戲花蕊夫人,但是驚醒了太祖皇帝,遂用手邊的玉斧砍他,但是大醉的太祖皇帝哪能比得上身強力壯的年輕後生趙光義,所以玉斧砍在了地上,然後太祖皇帝氣的大罵他“好之為之,好之為之”。於是趙光義在惱羞成怒之下,殺了太祖皇帝,匆忙逃回府中。這是另一個版本的“燭影斧聲”。
燭光斧影不管是哪個版本,它已然是一個疑案,說明太祖皇帝之死註定是一筆糊塗賬,由於這筆糊塗賬,讓他老弟而不是他兒子當了皇帝,這足以引起我們對其中陰謀產生濃厚的興趣。那麼姑且我們相信是趙光義如何對“灼艾分痛”的兄長太祖皇帝下手的。
其實趙光義有奪位之心要從太祖太宗兄弟二人母親杜太后說起。首先,趙光義說服了杜太后。趙光義從小聰明乖巧,比大哥死巴巴的當老好人,傻孝子強多了。看到老大得了天下,他心理不平衡老是在杜太后面前哭訴,作為女人的杜太后和其他女人其實沒什麼區別,,都疼愛小一點的孩子,再加上趙光義的表現良好。所以杜太后臨死前召集太祖,太宗,趙普進宮並對他們說“他日帝位傳光義,光義再傳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如此則國有長君,乃是社稷之幸”。杜太后讓趙普將自己遺命寫為詔書,藏於金匱之中,這便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其次, 有了老孃的詔書打底,趙光義很有幹勁。杜太后去世一個月後,趙光義便向太祖皇帝要官。要什麼官呢?開封府尹!大家都知道開封府尹不是個普通的職務,也不是普通人能擔任的職務。在五代時期,凡是擔任開封府尹的皇族,基本上都是皇室繼承人,比如柴榮在登基之前就當過開封府尹。太祖皇帝再不願意,但礙於兄友弟恭,母親遺詔,也就捏著鼻子認了,從而在建隆二年把趙光義任命為開封府尹。大臣們一看,這了不得啊,趙光義是儲君的節奏,於是從這時起,趙光義身邊不僅僅有一幫支援他的武將,文官也開始向他靠攏。
最後,趙光義拿到了只有儲君才能做的開封府尹並不滿足,但凡儲君,豈能沒有爵位?於是趙光義又向他老哥要爵位,太祖皇帝笑眯眯問他,老弟要個啥爵位呀?趙光義大言不慚的說,我去攻北漢,攻下太原封我為晉王算了。老好人太祖皇帝沒等他攻北漢就把一個晉王帽子扔給他。
隨著宋朝局勢的穩定,趙氏兄弟們的事業也蓬勃發展。老好人太祖皇帝為了江山社稷的萬古大業,決定遷都洛陽或者長安,但是響應者寥寥無幾,反而趙光義一句“國都安全,在德不在險”眾人皆應。太祖皇帝一看,連朝局都快掌控不了。於是為了改善朝中格局,太祖加強了與另個弟弟趙光美的關係,有一個月兄弟二人就會面三次,隨著趙匡胤和趙光美的聯盟,朝中逐漸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令人費解的是,太祖皇帝死了!《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一句“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976年,太祖趙匡胤死,太宗趙光義登基,按照慣例,新君次年改元,他倒好,一登基就改元為“太平興國”,這得是和太祖皇帝有多大仇才能幹出的事情,一個皇帝如此胸襟也是沒誰了。
其實作為皇帝來說,皇位來路正不正並不是太重要,主要的是你能不能被國家認可,被人民認可。楊堅,李世民,皇位來路不正,但是實實在在的政績生前死後都獲得了人民的認可,歷史的認可。而趙光義不管做沒做弒君的事,“燭影斧聲”是其留給史書的最終印象。
回覆列表
歷史上很多的迷案都沒有結果,正反雙方都能拿出相應證據支援自己的觀點,就看讀者選擇相信哪邊了。
著名的“燭影斧聲”事件,過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贅述了。筆者從另一個角度去分析,也就是當時的局勢,趙光義大權在握,只等繼位。那麼,他是怎麼一步步走到權力的頂峰的。
第一步,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武將文臣,最親近的助手趙光義和趙普策劃了陳橋兵變,他們也收穫了豐厚的回報,趙光義封殿前都虞候,趙普任諫議大夫。趙匡胤登基後,十分優待後周柴氏,還賜了“丹書鐵券”。此舉有穩定舊臣的意思,但是直到最後他也沒對前朝廢帝和舊臣痛下殺手,反映出趙匡胤性格上很念舊情,作為帝王這並不是個優點。
第二步,杯酒釋兵權
建隆元年(960年),討伐李重進之後發生的事情。總的來說,就是收繳武將的軍權,把地方精兵全部調到京師,也包括了掌管禁軍的石守信等。趙匡胤把舊時一同征戰的所有部將處理了,最大獲益者又是趙光義和趙普,此時兩人還是政治同盟。趙光義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趙普任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當然,這項政策有其歷史原因,諸如唐朝死於節度使權力過大,導致藩鎮割據;北面大遼虎視眈眈,京師無險可守首等等。看看劉邦怎麼對待韓信,更狠的還有朱元璋怎麼對待功臣的,趙匡胤念舊情的性格又再突顯,此時胞弟趙光義已經尾大不掉。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才10歲,大宋外有強敵遼國和吐蕃,內有各種小政權四分五裂,很多事情還需要仰仗趙光義。
第三步,趙普罷相,獨攬大權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8月,趙普被罷相,趙普是典型的儒生,嫡長子繼承製是他所奉行。緊接著9月,趙光義封晉王,開封尹+晉王已經是皇儲標配。10月趙匡胤病逝,趙光義登基。這段時間內,大宋相繼滅掉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平定南方。此時,趙德昭已經26歲,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趙匡胤有意傳位給兒子,但是資歷還稍顯不足,也不好與趙光義撕破臉,畢竟他在京師的勢力根深蒂固。那麼,漸漸提高兒子威望,培養班子,一邊則削弱趙光義的權利。例如,遷都、接見使臣等。當然,這樣做也明顯成為導火線,激怒了趙光義。好巧不巧,此時趙匡胤身體狀況不行,接著就發生“燭影斧聲”。是意外還是刻意,其實對大局勢已經沒啥影響了。
至於金匱之盟,應該趙光義和趙普又達成同盟,也安撫舊臣,立個明君人設。金匱之盟的順位繼承人結局如何,死。很明顯,趙光義並沒念什麼舊日情義,或許,作為帝王他比趙匡胤更有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