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戴你看歷史
-
2 # SakuraShadow
詩詞是中國的傳統文化。詩,最早起源於上古時期,大多由人們口耳相傳下來,等到了春秋初期中國有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興盛於唐朝,從唐朝流傳下來的詩歌共有五萬餘首,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寶藏。
詞,現世多說起源於唐。早期的詞多為伶工(就是古代青樓裡的歌手)唱和之作,既然是作為歌詞,難免要寫纏綿悱惻的男女之情(要不沒人聽),所以少了詩的大氣,就難登大雅之堂了。
可是,到了五代南唐李後主時期,因為經受了亡國之痛,寫出的詞便多了些對故國的懷念,至此詞才漸漸的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也無怪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到:詞至李後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說完了這些就該進入正題了,南宋是一個詩詞高度發達的時代,優秀的詞人不勝列舉。可為什麼南宋的詩詞高度發達呢?我認為有四個原因
1.宋朝這個時期,重文抑武,文人的地位照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而宋朝做高官的途徑是詩詞選士。
2.因為南宋軍事力量孱弱,被金打的節節敗退,人們也只能在詩詞上控訴政府的無能,抒發自己收復邊疆的願望。(說白了,就是我打不過你,我還不能罵你?)
3.縱觀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大多是在亂世,戰亂並不影響文人的創作,反而更能激發他們的熱血,就像抗日戰爭時期,文人們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一樣。
4.而且,詩詞經過了五代十國的沉澱發展也到了一個新高度,人們因為種種原因便會在詩詞上宣洩自己的情緒,這也是其中之一的原因。
以筆者的學識也就知道這麼多,如有不妥還請諸位讀者大大斧正。
-
3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第十四章 南宋前期詩詞
北宋王朝,由於統治者缺乏強兵衛國的長遠目光,只知送幣輸絹給外族,以換苟安,最終落得國破民亡的結果。整個北方被金政權掠奪,而且咄咄逼人想滅亡宋王朝,廣大人民反抗民族壓迫,朝中有識之士也發出了強烈的愛國呼聲。而以宋高宗、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卻只希望透過對女真貴族的屈膝求和來換取東南半壁偷安。這樣,和戰之爭代替了長期新舊黨爭,文壇上愛國主義就突破了江西詩人、大晟詞人的形式主義作風,成為進步作家的共同的傾向。相繼出來一批愛國詩人和作品。
一、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出身書香門第,她自少便有詩名,和太學生趙明誠成婚後,唱和詩詞,校勘古書,鑑賞書畫,生活美滿。靖康二年,她和丈夫避兵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金石書畫。後來趙又病死建康,她就輾轉漂流於杭州、越州、金華一帶,在孤苦中度過了晚年。
李清照是詩、詞、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成就最大的還是詞。她的詞留存的有七十多首,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二期。前期寫她的少女,少婦生活,如《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詞中以晚歸襯托荷池之美,夕陽歸舟,鷗鷺驚飛,活潑而富有情趣。
從靖康元年起,李清照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過著長期流亡生活,寫出了更加動人的詩詞,如【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表達個人不幸,情緒低沉。如【菩薩蠻】:
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
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鬥。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
這首詞寫出李清照漂泊江南的孤獨、寂寞、痛苦之感,徹夜難眠之痛,春花雖開,心亦淒涼。
她的詞語言大都明白如話,較少粉飾,又流轉如珠,富有聲調美。主要繼承婉約詞派的道路發展。後期還兼有豪放派之長,使她能夠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對後世的影響也較大。
二、張孝祥及其他愛國詞人
南宋初期,有的詞人積極投身於要求反抗民族壓迫,恢復北方疆土的鬥爭。他們的詞也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風,上和蘇軾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先河。首先利用詞作武器,直接參加當時抗戰派的政治鬥爭的是著有《蘆川詞》的張元幹。
張元幹(1091-1175),字仲宗,福建閩侯人,紹興八年(1038),宋高宗要向金釋表稱臣,李綱上書反對無效,張寫了一首【賀新郎】寄給他,支援抗金主張。後來胡銓上書請斬秦檜,除名編管新州,他又寫一首【賀新郎】送他,我們看看這首【賀新郎】: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這首詞的上片寫出了北方在金兵佔領下的荒涼混亂情景,表現他對民族壓迫者的仇恨和對南宋投降派的憤慨。下片表示他對胡銓的同情與支援,要他以豪邁樂觀的態度答覆投降派的打擊,而不要因一時的挫折消沉下去。因投降派正當時,張就因這首詞得罪而除名。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安徽和縣人。高宗時中狀元,曾因事忤秦檜下獄。是當時的主戰派。多次賦詞表達抗敵的激情,當張浚北伐軍在符離失敗,主和派又屈辱通使議和。張孝祥對此悲憤難抑,寫下了著名的【六州歌頭】: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絃歌地,亦羶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詞的上片描述了淪陷區令人痛心的淒涼景象,控訴了侵略者對大好河山的蹂躪。詞的下片,表現了自己空懷壯志,不能為國立功的悲憤,表現對渴望恢復的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表現對主和派放棄武備,屈辱求和的賣國行為極端痛恨。清人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中評這首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讀之令人起舞。”
三、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和尤袤號稱“中興四大詩人”。當時楊陸的聲名尤著。尤袤流傳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不高,楊、範雖比不上陸游,但卻能擺脫江西詩派的牢籠,思想藝術各有特色,不愧為南宋傑出詩人。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水人。舉進士,歷任地方官,官至寶謨閣學士。曾屢次上疏指摘朝政,得罪權相,罷官家居十五年,憂憤而死。他與江西詩派本質不同的是,直接從大自然取材,而不是在書本前人詩文上翻新出奇,所以他說:“不聽陳言只聽天”。因他的詩以描寫自然景物為最多,也最能體現他的詩歌藝術特色。他的詩號“誠齋體”。
“誠齋體”的特點之一,是富於幽默詼諧的風趣。這是繼承了陶潛、杜甫、蘇軾、黃庭堅的詼諧打諢的作風,而加以發展。第二,是豐富新穎的想象。善於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徵和變態,並以擬人手法突出,使之生動而有趣。比如他用“一峰忽被雲偷去”來寫流雲。第三,是自然活潑的語言。第四,誠齋體詩歌寫得活潑、清新、幽默、風趣。如《過上湖嶺……》:
嶺下看山似伏濤,見人上嶺旋爭豪。一登一陟一回顧,我腳高時他更高。
詩中寫到從山下上望,象低伏波濤,可山見人爬就跟人比高低,爬上一山又見一山。但詩人把山寫得像個調皮鬼,充滿了幽默。
《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中用細膩的筆墨描繪出一幅情趣盎然的荷池小景,清新自然,觀察入微,構思奇巧,在我們面前描出一幅美麗的荷池國畫。典型的詩中有畫。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蘇州人。中進士後,仕途順利,官至參知政事,在南宋詩人中最為顯達。
范成大寫詩也是從學江西詩派入手。後來透過生活實踐和創作實踐,逐漸擺脫了江西詩派的束縛,寫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詩歌。他有不少詩反映了當時的抗金斗爭的重大問題。他出使金國時,把沿途所見所感寫成七十二首絕句,集中表現了他的愛國熱情。是他詩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如《清遠店》:
女童流汗逐氈軿①,雲在淮鄉有父兄。屠婢殺奴官不問,大書黥面罰猶輕。②
[注]①氈軿:用氈子做帷幕的車子。②黥面:臉上刺字,塗上黑色,是古代的一種刑罰。
詩中敘述了詩人在金國統治區看到兩個丫頭遭受的痛苦,對她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以及對金統治者的憤慨。
另外范成大的詩歌還有反映農村生活的,對當時農村存在的許多社會問題作了深刻的揭露。如《催租行》、《後催租行》。在范成大描寫農村生活的詩歌中,《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只十首也很有名。使他在文學史上贏得了“田園詩人”的稱號。欣賞幾首: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唯有蜻蜓蛺蝶飛。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這裡,詩人透過深入的觀察和親切的體驗領略了農民勤勞、淳樸的他們生活的苦樂,流露了詩人的同情和共鳴。
范成大的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形象鮮明,意境清新,語言明快樸實。對後世有一定影響。
四、愛國詩人陸游
陸游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偉大愛國詩人。在南宋前期,由於金兵入侵,汴京淪陷,使許多文人士大夫在此動盪中,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激發了愛國熱情,拋棄了江西詩派紙上談兵的束縛,寫出了許多反映社會現實,反對民族壓迫,抒發故國之思的愛國詩篇。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陸游。共存詩九千三百多首,是中國古代寫詩最多的詩人。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小時就經歷了戰亂,嚐盡了顛沛流離的痛苦。父親陸宰是愛國志士,從小就培養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以及從軍報國的壯志。
陸游二十九歲時應試進士,舉第一,第二年試於禮部,復置前列,因名次位於秦檜之孫秦壎之前,又“多議主戰”竟遭黜落,秦檜死後三年,才出任縣主簿。因主張抗戰,幾起幾落,官至軍器少監。
陸游的生活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和他詩歌創作緊密相連。他四十五歲以前,是他生活的第一個階段。因出生於愛國之家,從小就培養了憂國憂民的思想,立下了抗戰報國的壯志。陸游十七、八歲時便很有詩名,在進入四川前,將近三十年間,儲存詩二百三十多首,最初學詩是從江西詩派入手,老師是主張向黃庭堅學習的曾幾。曾幾一方面給他灌輸愛國主義思想,一方面教他作詩技巧。這一時期愛國主義還是他創作基調,熱情洋溢,氣勢奔放。當時他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方面的建議,積極贊助張浚北伐。但隨著北伐失利,主戰派失勢,他也以“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官。欣賞他的《送七兄赴揚州帥幕》:
這首詩借送七兄上前線之機,寫出了形勢的危急,故土的淪落。中原何時可復的擔憂,具有深沉的愛國之情。
第二階段是他四十六到六十五歲,在這近二十年間,是陸游創作最輝煌的時期。陸游四十六歲時被起任為夔州(四川奉節)通判,他從家鄉出發,沿江而上進入四川,沿途遊覽了大江兩岸名勝古蹟,瞭解了風土人情。四十八歲時,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中任檢法官,身臨邊防前線,這一切都大大地擴充套件了詩人的心胸、眼界。這一時期他積極參與抗敵行動,出謀劃策,堅持主戰。此後陸游陸續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為官。終因堅持抗金,借詩抒憤,深為主和派所痛恨,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免官,這年詩人六十五歲。詩人把這一階段詩集定名為《劍南詩稿》。
第三個階段是陸游六十六歲到八十六歲去歲。在這二十年間,陸游基本上閒居於故鄉的農村。“身雜老農間”的生活環境,使他詩歌的題材內容、語言風格發生了變化。他對農村生活多瞭解,和農民親密往來,關係很好。他的《東村》(其一):“野人(農民)知我出門稀,男輟鉏耰(yōu)女下機,掘得茈菇(cí荸薺)炊正熟,一杯苦勸護寒歸。”所以陸游這一時期的詩就以寫農村生活為主。“年來詩料別,滿眼是桑麻”,這後期的詩歌風格也隨之趨向於平淡。但他的愛國熱情並沒有消退,詩人始終不忘洗雪國恥。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這首詩表明陸游一直關心國事,可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陸游的大量詩篇,是貫穿著一條紅線,這就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詩歌最突出的特點是“多勵語”、“言征伐恢復事”。如《書憤》: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詩歌藝術的特點,基本特徵是現實主義,但也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時還表現為一定程度的結合。他大量的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但也有一部分詩有浪漫主義的表現,善於使用奇特的誇張,如“十年學劍勇成癖,騰身一上三千尺。”(《融州寄松紋劍》)。當時就有“小李白”的稱號。
詩歌語言方面,陸詩的特色,為歷來所公認的是曉暢平易,精煉自然,所謂“清空一氣,明白如話”,“無一語不天成。”
在體裁方面,陸游是無體不備,各體俱工,更擅長近體詩。七律尤為人所推重。陸游的詩對後世有巨大的影響。
五、愛國詞人辛棄疾
辛棄疾與陸游同時代。陸游是偉大的愛國詩人,辛棄疾是偉大的愛國詞人,他們的詩詞代表著南宋愛國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濟南人。他的一生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辛棄疾二十三歲以前,他出生時,家鄉已淪陷十多年了。少年時受到家庭的愛國主義教育,二十二歲時他率領兩千多人的起義隊伍,參加了抗金的耿京的義軍,次年奉耿京之命南下見宋高宗。途中聽說叛徒張安國殺害了耿京,已投金人,便率領五十輕騎闖入金兵營盤,於五萬軍中生擒張安國。然後飛馬投奔南宋,由南宋朝廷把張安國處決。這一英勇行為影響很大。
第二時期,是辛棄疾從二十四歲到四十二歲。辛南歸的第二年,張浚北伐失敗,雙方訂立“隆興和議”。對此局面,辛多次上書朝廷,陳述自己的抗金主張和計劃,其中《美芹十論》和《九議》最為有名。但不為朝廷採納,本人也不受重用,長期在外地做官,歷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因為辛的主戰態度觸犯了當權的主和派,政治上屢遭打擊,於淳熙八年遭免職。
第三時期,是辛棄疾從四十三歲到六十八歲去世。辛棄疾罷官以後,退居江西上饒的帶湖。他認為“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生”,親自參加勞動。並自號“稼軒”。此後二十餘年間,除短期的福建、浙江、鎮江等地做過官以外,基本上是在江西農村渡過的,遭遇與陸游相似。辛棄疾說自己“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英雄無用武之地。
辛棄疾詞的思想和藝術特色
辛詞的思想內容深廣,根據題材不同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直接歌頌抗金武裝鬥爭,正面表達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辛有投身抗金武裝鬥爭的經歷,在詞中就常常直接表現火熱的戰鬥生活。其中有月夜行軍,從戎作戰、沙場點兵、殊死搏鬥,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鐵馬的鏗鏘之聲帶入詞中。如【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在詞中極力鋪寫閱兵練武的場面,展示抗金部隊的軍容、軍威,也抒發了自己的豪邁情懷,慷慨激昂。但結尾一句,感情分量極重,感慨極為深沉。在投降派的壓制下,他的壯志無從實現。光陰虛度,功名未立,報國無路,壯志難酬,悲憤難抑。
第二、借登臨懷古抒發憂憤。祖國的山川名勝,歷史事件,英雄傳奇,常常引起辛的內心激動。經常觸景生情,百感交集,迎風流淚,仰天長嘯。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首詩作於詞人建康通判任上。此時詞人已南歸八、九年,卻投閒置散,不得一展報國之願。值此登臨之際,一抒鬱結心頭悲憤之情。上片寫景,由水到山,由無情之景到有情之景,面對大好河山,卻無用武之地。悲憤之情難以抒懷,只能拍遍欄干了。下片言志,美味易得,故鄉難回,國事飄搖,時光易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宿願難了。滿腹失意。
第三運用傳統題材(悲秋、傷春、相思、別愁)、傳統手法,表現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個人政治遭遇的感憤。如【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
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間離別。馬上琵琶關塞黑,更長門、翠輦辭金闕。看燕燕,送歸妾。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這首離別之詞,上片以三種寫鳥啼聲起興,暮春離別,異鳥悽苦啼叫,令人愁苦不堪,後面又引王昭君遠嫁匈奴,衛莊公夫人莊姜送別衛莊公妾戴媯典故,渲染離別的悲苦。下片又引用李陵和荊軻的典故。以上詞人引用了四個離別故事:王昭君背井離鄉辭別祖國,遠赴萬里異鄉戴媯因兒子被殺被迫離開魏國,李陵流落異邦與故人長訣;荊軻為國家慷慨赴義。這四件事人物不同,情況不同,但都是悲劇性離別,關係著國家的興亡命運,所以,是寄寓了政治上的失意的怨恨和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第三,就是描寫免官歸隱的農村閒居生活。辛棄疾四十三歲時被罷官,退居江西上饒農村。他胸懷大志,有經世濟民的才幹,最後卻被排擠,最終歸隱鄉間。如【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奈,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詞構思巧妙,頗為新穎,茅簷、小溪、青草,是農村司空見慣的平常之物,作者把它們組合到一個畫面裡,就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寫一家人:兩老飲酒聊天,三個兒子,鋤草、編籠、臥剝蓮蓬。描繪了一幅一片生機、和平寧靜、樸素安適農村生活圖畫。
辛棄疾詩詞的藝術特點,是以愛國激情為基調,顯示其豪放的詞風,在詞的形式、格律、語言等手法上大膽創新,表現多種多樣的內容和豐富深沉的情感。給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
4 # 墨墨在外用小號
從大環境講,雖然四周戰事頻繁,但國內環境基本穩定,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帶來的必定是享樂奢華的浮躁氣息,而宋朝重文輕武,對文人的待遇最高甚至於不殺文人。古時候沒有眾多的娛樂專案,吟詩作對浮大白看戲聽曲可以說是娛樂享受了,有需求自然有市場,自唐以來流行開後,廣大詩詞文化就這樣誕生了。然後最重要的是,官家喜歡~
回覆列表
詞是詩歌的一種。最初的詞都是都是配合音樂來歌唱的,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為長短句。詞源於民間,始於唐朝,興於五代,而盛於兩宋。
五代十國時,善於填詞的名家已為數不少,尤其是西蜀、南唐兩地,比之戰亂不休的中原地區安定得多,因此,當時的所謂“詩人詞客”多聚集於此。
到宋代,由於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生活的更加繁華,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坊”,在較大的城市中都有歌樓伎館,有些貴族官僚豪紳的家裡也有歌伎舞女,為可以歌唱的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詞在宋代文壇上遂佔統治地位,與唐詩前後相輝映。北宋有名的詞人有晏殊、柳永、蘇軾。
詞至南宋發展到了高峰。這時期由於女真族的入侵和趙宋政權偏安江南的歷史劇變,激起了南渡詞人的普遍覺醒,整個詞壇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反映時代的突出矛盾一一複雜的民族矛盾的愛國詞篇,成了南宋詞壇的主流,其中最有成就是陸游、辛棄疾和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