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時光歌者王阿癲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董仲舒最大的學術成就應該是天人感應和三綱五常,至於是對儒家學說的創新和發展,還是篡改和歪曲,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眾目睽睽之下,虎狼之秦只用了十多年就丟掉了秦非子們六百多年辛辛苦苦奮鬥的江山,這樣的事情,放在任何時候,都會讓人驚掉下巴!
劉邦們顯然也不例外,他們經過縝密思考,認為秦朝亡於苛捐雜稅和嚴刑峻法,所以,西漢初年,他們的治國理政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無為而治,又叫黃老之學,當然,刑律、徭役和賦稅仍然是有的,只是沒有秦朝那麼嚴重了!(在此,我要說明一點,到底怎麼個無為而治法,我也很懵逼,又說繼承了秦國大部分法律,甚至還夾雜著一個緹瑩救父,廢除肉邢的故事)
為了保障江山姓劉,劉邦定了個規矩——非劉不王,他逐步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並將自己的子孫和親戚分封到原來各諸侯王的封地。黃老之學的確有利於恢復社會生產,很快,西漢迎來了文景之治,社會生產的發展,各諸侯國實力大增,一部分諸侯王也開始有了其他想法,無為而治顯然走到了盡頭。
如何削弱諸侯王的實力,是擺在統治者面前的一道難題,這個難題後來引爆了七國之亂,漢景帝不得不做出部分妥協,統治者和諸侯王達成表面默契!
漢武帝登場,他的高明之處在於,一面削弱諸侯王的實力,一面輿論造勢,雙管齊下,所向無敵。這時,董仲舒登上歷史舞臺。
孔子出身於沒落貴族,長期遊走於江湖,而孟子也處處碰壁,浪跡天涯,所以,孔孟學說有一種江湖草莽氣質,甚至包含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這些特點並不適合被帶到廟堂之上,那麼,儒家學說想要走進廟堂,必須做出部分修正!
孔子提倡仁,又說仁者愛人,孟子進一步解讀仁,不要妄動干戈,“禮之用,和為貴”,老百姓總是希望和平的,碰上被統治者當人看,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所以,孔孟學說本身是有民意基礎的。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孔孟必然有維護秩序的要求,而秩序,就是每個人做符合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事,所以,關於綱常,董仲舒不是發明者,他只是繼承者和發揚光大者,並沒有篡改和歪曲!
問題也許就出在天人感應上,周的實際統治者就叫周天子,天子,顧名思義,上天之子,替上天管理人間一切事物,不容怠慢。漢武帝作為皇帝,管理華夏大地,是漢天子,天人感應也就是告誡人們,你們做的事情,雖然漢天子不一定知道,但上天是一清二楚的,你們做了好事,上天就會給你們降下祥瑞,你們做了壞事,上天就會懲罰你們,透過嚇阻老百姓,迫使他們放棄對權利的渴望,因為老百姓的力量太過強大,如果不能為我所用,也一定要想方設法進行打壓,自陳勝吳廣喊出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後,所有帝王對於失去權利就有了一種神經質般的恐懼!況且,劉姓家族,即便再斬無數條白蛇,名不正,言不順,也沒有資格統治天下!
獲取了權利,自然需要鞏固權力,我認為,天人感應就是鞏固漢武帝權利的一種方式!
索性,漢武帝成為權利的完全體以後,並沒有驕奢淫逸,也許他驕奢淫逸過,但他的功績無法磨滅,他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代表,中國歷史也進入了第一個鼎盛時期,在他的治理下,華夏民族達到前所未有的自信,從那個時代以後,我們又被稱為漢人,至今未變!
而董仲舒對儒家學說的改進,使儒家開始了對中國文化長達兩千多年的文化壟斷,儒家統治中國,是對還是錯?
我想,這是對的,因為,這兩千多年,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即便有過屈辱,被人奴役,但是我們傳承、延續,埋頭苦幹,踏實向前,這和儒家學說一脈相承。
我們一面學習舊儒學,也不斷拓展新儒學,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儒,舊時指讀書人,有大人儒和小人儒之分,實際上,老子是大人儒,而孔子是小人儒,大人儒,達則兼濟天下,小人儒,窮則獨善其身,讀書人治學都叫儒學!
-
3 # 海闊天空146023514
被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孔子這顆樹已經枯死了,連皮都被剝的光了。只有烏鴉還在上面叫幾聲。董仲舒看到他的祖師爺,成了這樣。傾家所有資產,用金銀包起來,買了最好的綢緞,進行了裝飾,點綴了珠寶玉器,推銷給了漢武帝。漢武帝一看大喜,豎了個品牌。由國家機器來向老百姓推銷,買也的買,不買也的買。
每個朝代,都有統治集團的品牌,強銷給老百姓。有的老百姓喜歡,就擁護。有的不喜歡,就造反。
-
4 # 蓋天宣夜說
董仲舒的“獨尊儒術”不可怕,可怕的是前提“罷黜百家”。實際上就是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來對著幹。“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鼓吹”天尊地卑,男尊女卑”的孔丘為建立儒家門派,殺害揭露他罪行的魯大夫少正卯,燒掉對建立儒家學說不利的上古歷史文獻玄覽重新篡編抹殺掉了“往古夜也”萬年黑歷史的(春秋)是對龍的傳人的犯罪!一統天下的祖龍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理所當然。可惜秦始皇呂不韋修復的一點上古歷史,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被大儒以“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又給封殺了。總之儒家和道家是兩種天地觀世界觀思想文化的鬥爭,任由儒家門徒給它祖師爺臉上貼金塗粉,也難以來抵消其讓華下大中華風月曆史文化出現斷層的罪行。
-
5 # 吳百蘭
是繼承和創新,董仲舒將法家完美地揉入儒家,從而使儒術更漂亮,更完美地為帝王術服務。
本來儒家的帝王術是懷柔政策,以仁義治天下。法家的帝王術太過嚴苛、冷酷。
董仲舒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實愛法家,虛愛儒家。因為漢武帝又想中央集權的法家,又怕漢象秦好景不長。
所以漢武帝總想著給法家找件漂亮的外套,而董仲舒恰好是製做這件漂亮外套的高階裁縫師。
當然,董仲舒以他的智慧和才華,完美地將法家和儒家揉合在一起,為中華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
6 # 炎戌先生
董仲舒發揚的儒家思想文化其實是加入了很多陰陽家,五行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等等的內容集為一體,提取了精華,去其糟粕,融入到了儒家思想之中。所以後世人稍微會對董仲舒的儒家思想有些質疑。
我本人覺得董仲舒的這種方式沒有錯,因為要知道在這麼多文化流派分支中,各派發揚各派的文化思想,雖然是百家爭鳴了,但是對文化的發揚光大和傳承,以及對國家文化統治、統一,都不是一個好趨勢。
董仲舒發揚的儒家思想更能符合當時的朝政統領,既保留了過去一些不同派別的優良文化,又壯大和繼承了儒家思想,算是把儒學思想發揮到了鼎盛時期,對後世學者也是發揮了積極的統一作用。
所以我本人覺得董仲舒對儒家文化思想起到了完善和繼承的作用。
-
7 # 相聲專場
直擊華為 nova 6 釋出
下載 App
註冊登入
2019 年 12 月 5 日支付寶疑似崩潰,你們的支付寶還好嗎?發生了什麼?
董仲舒的儒學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學嗎?董仲舒到底對以前的儒學成分改造了多少?
10 個回答
如之何
如之何
為消弭偏見而讀書。
先丟擲結論,第一個問題:不是。
第二個問題: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改造,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以經學為核心,從世界觀的層面重新構建了系統化的儒家思想體系。”
1.董仲舒與“經學時代”
這個說法來源於馮友蘭先生。在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哲學分為“子學時代”與“經學時代”,劃分標準以董仲舒為界限。馮友蘭先生認為先秦沒有“經學”,只有“子學”。而董仲舒終結了“子學時代”,開闢了“經學時代”。
不過,馮友蘭先生的這個提法,一直存在著爭議,有不少學者就認為,董仲舒只是“影響”了經學研究,而非“開創”了經學研究。
但是無論如何,這些爭議,我們姑且按下不表,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董仲舒會和“經學”綁在了一起?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先要驅除一些人心中的“成見”。
我們對董仲舒有關的歷史事件,有一個通俗的說法,叫“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提法是極為不嚴謹的。
我們來看《漢書》中對這個歷史事件的幾個說法:
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董仲舒傳》)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董仲舒傳》)
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武帝紀贊》)
這三條說明了什麼?
董仲舒的策論實際上是:罷黜百家,尊奉孔子之術與六藝之科。
而漢武帝採納的實際上是:罷黜百家,遵奉六經之科。
這一來一回,沒有任何一句話提到“儒術”。
更何況在早先,漢文帝時期,《孟子》《孝經》等儒家經典都是置“博士”的:
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孟子題辭》)
但到了漢武帝時期,《孟子》其實也在百家“罷黜”之列:
不觀劉歆《移書太常博士》乎?書雲:“孝文世《尚書》初出於屋壁, 《詩》始萌芽。天下眾書往往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宮,為置博士。”諸子傳說即《孟子》等書也。後罷之則以董仲舒對策,專崇六藝雲。(《四書釋地》)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只是我們後人不夠準確的描述。真實的說法應當是:罷黜百家,獨尊經藝。
董仲舒和“經學”綁在了一起,是因為他的主張和“六藝/六經”綁在了一起。六經之外的諸子學說,皆在罷黜之列,學術就此由“子學”轉向“經學”。
關於漢武帝到底有沒有沿用漢文帝“《論語》置博士”的做法,學術上存在爭議;但漢武帝確確實實罷黜了《孟子》等書的博士,這是沒有爭議的。
所以諸位墨家信徒、法家信徒、道家信徒等等,不要再一知半解地扣屎盆子了。先秦諸子,在這場“大一統”的運動中,幾乎是都沒有幸免,包括儒家。
錢穆先生就說:
故《漢志》於六藝一略,末附《論語》《孝經》、小學三目,此亦以孔子附六藝,不以孔子冠儒家也。
六藝多傳於儒生,故後人遂混而勿辨耳。(《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
至於董仲舒上書推崇經藝的原由則很簡單,在《董仲舒傳》中寫的很清楚:
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
說白了,當老師的想太多,當老百姓的想太多,當統治者的也想太多。致使朝令夕改、百姓不知道聽從誰的教導。
——這是為了“大一統”而愚民,甚至是“愚君”。
2.重構儒家系統的董仲舒
上文已經描述清楚了,董仲舒建議漢武帝遵奉“經藝與孔子”,漢武帝最終只尊了“經藝”。
為什麼董仲舒提出要“尊孔子”呢?因為董仲舒是個“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的大儒,是儒家學者們的“領頭羊”:
仲舒遭漢承秦滅學之後,《六經》離析,下帷發憤,潛心大業,令後學者有所統壹,為群儒首。
董仲舒《春秋》之學作的極好。好到《漢書·董仲舒傳》都為他鳴不平,說公孫弘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公孫弘卻可以全憑溜鬚拍馬上位:
公孫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董子年表》更是把董仲舒的學術水平吹到天上去了,認為漢儒治經學,董仲舒比鄭玄還要高明:
餘以為漢儒經學,當首董次鄭。
那麼董仲舒的《春秋》之學作了什麼呢?
我們首先要明白,《春秋》是一本什麼書。韋昭在《國語解》中談過多次:
以天時紀人事,謂之春秋。
春秋,紀人事之善而目以天時,謂之春秋。
韋昭認為,《春秋》嘛,就是“天時”與“人事”。董仲舒顯然也是這麼想的。董仲舒一直在思考《春秋》中的這種“天人關係”,最後,董仲舒拿出了他的“學術成果”:
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於古,考之於今。
故《春秋》之所譏,災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惡,怪異之所施也。
書邦家之過,兼災異之變;以此見人之所為,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流通而往來相應,此亦言天之一端也。(《董仲舒傳》)
董仲舒認為,孔子之作《春秋》,是上揆天道,下探人情,參考古今變故而作出的。人的行為,是會影響天意的。那麼具體怎麼做才不會招致禍端呢?就要按《春秋》來做。
《春秋》真的能包含一切行為準則嗎?董仲舒認為:能。
古之人有言曰:“不知來,視諸往。”
今春秋之為學也,道往而明來者也,然而其辭體天之微,效難知也,弗能察,寂若無,能察之,無物不在。是故為春秋者,得一端而多連之,見一空而博貫之,則天下盡矣。(《春秋繁露》)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很“與眾不同”的思想,華人認為“歷史”可以當作“今天”的鏡子,我們可以“以史為鑑”。
這種思想的根源,就來自於董仲舒對《春秋》的解讀。董仲舒認為,《春秋》中的“人事”,就是今天的鏡子,道往而明來者也。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董仲舒甚至提出了“經義決獄”——以經義內容,作為斷獄的依據。
在確立了以《春秋》為核心,“《春秋》可以涵蓋一切行為準則”的這個基礎之後。董仲舒開始了對儒家思想的發展。
我們今天常說的“仁義禮智信”,就是董仲舒在《春秋》(公羊傳)中看出來的。董仲舒把它們稱之為“五常”。
夫仁、誼(義)、禮、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
五者修飭,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靈,德施於方外延及群生也。
這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那一套“天人感應”:如果按照五常來做,就受到天的庇護,反之,則會受到天的懲治。
因為有了“五常”,所以董仲舒又引入了我們今天熟知的“五行”云云(《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此外,董仲舒對於“仁義禮智信”還有許多新的闡述。比如說“仁”,孔子認為“仁者愛人”。董仲舒則認為,仁者,天心也,所以仁者不僅愛人,也愛花鳥魚蟲。這其實就有道家思想的影響了。
董仲舒對其他學派的思想吸取非常之多,比如《春秋繁露·立元神》等章節,就能看見道家的影子;《考功名》、《保權位》等節中則有提倡賞罰分明的法家思想(也有人認為是延續荀子的“隆禮重法”);甚至在《陰陽義》等節中,我們能看到漢初民間十分流行的陰陽家思想的影響……
這些其他學派的思想,都被董仲舒用來擴充了儒家思想的內涵。
所以題主問董仲舒改造了多少,可以說基本上改造得面目全非。比如陰陽五行此類,當屬“怪力亂神”,荀子雖然談到過,但不如董仲舒談得那麼“著魔”;“天人感應”雖然也脫胎於儒家傳統的“天命說”“性命說”,“君權天授”卻是實屬先秦儒家不會討論的話題。
但董仲舒大刀闊斧地改造了儒家,並不代表他不是個偉大的學者,更不代表他是儒家的叛徒。(知乎上很多人認為董仲舒之後沒有“真儒家”了,這是很荒唐的判斷)
如果我們真的讀過先秦諸子的著作,就會發現他們的內容大多是散亂且不成系統的。董仲舒能夠汲取他們的精華與核心思想,放入一個系統的框架中,使先秦諸子零碎的思想能夠長成“一棵文明的大樹”。這難道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嗎?
你當然可以批判董仲舒:這麼搞,就沒有文化多樣性,沒有“百家爭鳴”了。可對漢武帝來說,他並不需要什麼爭鳴,他甚至連儒家內部的爭鳴都不需要。
“大一統”終究是一個歷史必然。沒有董仲舒來提倡,也會有別人來提倡,這是一個君主專制的時代來臨時,必然會提出的政策。
難得的是,董仲舒能在“大一統”的歷史趨勢中,儘可能多地保留不同學派的文明成果。
編輯於 2019-05-24
贊同 24
收起
廣告
相關推薦
從現代的眼光來看,諸子百家最實用的竟然是墨家
吃肉大戶的文章 · 34 贊同
從現代的眼光來看,諸子百家最實用的竟然是墨家
梳理下被明朝稀裡糊塗地認為“多個國家”的東察合臺汗國的原因
關毛的文章 · 195 贊同
為什麼有些人拿自己的軟弱當消極生活的藉口?
推薦閱讀
還唄借款 的廣告
立即下載
更多回答
漢皇重色思傾國
漢皇重色思傾國
大家吼!在下qq2996116796
春秋時期的儒是以孔夫子孟夫子為首的
除了對道德的追求
想將儒的大道播於天下
以理念裡的仁禮去治國
就別無他物
而老董說到底
其實他沒改變儒學的什麼東西
他只是擴充套件了儒學
給了他一個去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方法和完整理念
如果但說老董,他是成功的
因為他用天命這種東西成功限制了皇權
使道義實施,並且社會良好發展
但是這也讓儒學也有了很多糟粕
特別是後期的二程朱熹
他們不知行合一,嚴格的標準註定失敗
還沒有好的辦法來限制皇權
讓儒學變得偽而虛
App 內檢視
贊同
喬松
喬松
學兼漢宋
董子對儒學沒改造什麼。只不過把先秦儒學更清晰的表達出來。全部漢朝經學,都由荀子傳出。所謂什麼董子綜合陰陽家、法家還有什麼別的家而自成一家的說法,皆是現代人不懂儒學,搞不懂漢學是什麼而胡說八道的。現代華人,已經不知道儒學中漢學、宋學的區別了,所以才會說出一些一本正經的胡話。僅此而已。
App 內檢視
贊同 1
金石
金石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大喊:“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即使是對於儒家思想內部,董仲舒也完全無視孟軻的仁政、荀況的刑法這些先進思想。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引用了孔丘的原話:“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反對政、刑,提倡德、禮。董仲舒提出的三大策略——“承天意”、“明教化”、“正法度”,後兩者正是孔丘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他自己的創造則是“承天意”,也就是天人感應。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總體是一種“法古”的儒家思想,回到了德教治國的孔丘時代,《漢書·藝文志》的“六藝”包括《論語》,但不包括《孟子》、《荀子》,因為這些後世儒家被法古派認為脫離了孔丘原意、脫離了古代體制,只能和其他百家思想一起列入“諸子”。
……
董仲舒用四百年前的孔丘思想和一千年前的商周迷信,取代近三百年來的進步思想,並且最終獲得了成功。自董仲舒之後兩千年,直到新文化運動之前,復古和迷信始終在中國思想界揮之不去。某種意義上來說,諸子百家的成果,確實亡於董
回覆列表
董仲舒的儒學理論,與孔子相比,應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孔子的思想,應該說是屬於被統治的平民階層的理想狀態,他不能想象沒有統治地位的道家老師怎麼辦,他只能像通常的被統治的平民那樣,希望統治者能夠垂憐,體現出“仁”,平民由此心甘情願繳納供奉及稅賦,體現出“義”,這個過程的對雙方的規則要求,就是體現出“禮”。
董仲舒的三個主要思想:一是“天人合一”思想;二是“大一統”思想;三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董仲舒的思想,已經立足於在君主領導之下作為統治者的一員取代道家老師的地位,變相實現“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天人合一”實際上解決的是宗教神權問題,即明確帝王為什麼擁有統治權,“天人合一”就是“神人合一”,帝王實際不是神,而是與人一體的,“大一統”是指一切歸於帝王的封建專制主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宣揚儒家被統治的平民要上升為新貴族,協助帝王統治人間,舊的道家貴族應該政教分離退出歷史舞臺。
也就是說,孔子如果說還有些唯唯諾諾的話,董仲舒已經非常的膽氣十足,腰桿子硬朗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