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看“光”的字形與字形演變軌跡。“光”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見“光”字如上字形,甲骨文構形上面形如火焰,下面為一個跪坐的人。字形的整體意義為火焰發出光芒,帶來光明。金文與甲骨文保持了基本相同的輪廓,特別是跪坐的人形與甲骨文相同,呈現朝右跪坐的形態。所不同的是“火焰”的表現形式,金文發展為用中間的直線來表示火焰,而兩點則代表所發出的光。
隨後,整個“光”字的發展呈現一脈相承的趨勢,基本無大變化。發展軌跡如下:
(參1)
從字形發展軌跡看,“光”字的整體輪廓變化較小,但是“光”的下部出現了明顯變化,特別是隸楷變為了“兒”字。這也為按字形釋義帶來了一些困惑。
至於“光”字為何上為火焰下為人,有學者認為是古代奴隸頭上頂著一盞燈之形,是對所抓獲俘虜的懲罰,說白了作為當時的“活人燈具”。其實,這種說法缺乏證據,不甚可信。“光”的意義來源就是高處的火焰和下處人的會意,在高處的火焰能為人帶來光亮。
那麼,為什麼一處火焰下好像有一人在守候呢?這裡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古代不像我們現在取火找到光亮那麼容易。自從有了電之後,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取火和獲取光明。
可是,古代不同,古人取火不容易,有鑽木取火,還有火石取火,這些火源都是取之不易的。但是,火源的失去確實相當容易,比如天氣破壞火源,或者火源材料的燃盡等等,都會讓來之不易的火源熄滅。
古人為了保留火種就會專門派人守候火種,以保護火源不被破壞。“光”字極有可能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光”對古人相當重要,夜晚可以驅趕動物,獲得光明,白天可以把打獵來的東西做成熟食來吃。火種的重要可想而知。
《說文》曰:“光,明也。”《詩·齊風·雞鳴》:“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此處“光”即是“明”之意。《楚辭·九歌》又有:“與日月兮齊光。”
“光”字的本義為光亮、明亮,其他意義皆為引申義。其引申義的發展線索也是非常清晰的。最初先是引申為發光,這都很容易理解。以下幾個引申義我們做一下專門的解釋:
第一,由“發光”引申為指稱天體,比如《禮記·鄉飲酒義》:“古之禮制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這裡的“三光”就是指日、曰、星辰。
第二,由日月星辰的位置變化而引申出時光、時間之意。古時沒有計時的工具,時間的確定基本依靠日月星辰的位置來判斷。如“光陰似箭”。
第三、由發光又引申出榮耀、光榮、恩惠等。如:
以上“光”義分別是照耀、榮耀和恩惠之意。現在的“光臨”之“光”也是一種敬稱,表示別人的到來給你帶來恩惠,為你增光添彩。
第四,由光榮、榮耀又引申出光采、風采之意,進而又引申出風光和景色的意思。如,容光煥發,古詩詞裡的“遠吞山光”等。
第五,之後“光”又引申出光滑、裸露之意。王嘉《拾遺記·秦始皇》:“其土石皆自光澈……”。此處“光”為光滑之意。後來的“光頭”“光膀子”則是由“光滑”引申出的裸露之意。
最後,由光滑、裸露引申出來我們今天問題的關鍵“空”的意義,其實還引申出了淨、盡之意。為什麼呢?當一個物體的表面呈現出光滑的一面,就會顯出“淨”來。當把吃飯容器或者其他物體的底部裸露出來了,就說明裡面的東西已經吃完、用盡了,自然容器裡也就“空”了。
“光”的“空”義和“明亮”之意是有著前後的引申關係的,絕非巧合,只不過“明亮”義和“空”之意中間引申的軌跡稍微複雜了一些。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引申途徑:明亮——光滑、裸露——空、淨、盡。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我們先看看“光”的字形與字形演變軌跡。“光”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見“光”字如上字形,甲骨文構形上面形如火焰,下面為一個跪坐的人。字形的整體意義為火焰發出光芒,帶來光明。金文與甲骨文保持了基本相同的輪廓,特別是跪坐的人形與甲骨文相同,呈現朝右跪坐的形態。所不同的是“火焰”的表現形式,金文發展為用中間的直線來表示火焰,而兩點則代表所發出的光。
“光”字的發展軌跡,變化較大的是下面的“人”隨後,整個“光”字的發展呈現一脈相承的趨勢,基本無大變化。發展軌跡如下:
(參1)
從字形發展軌跡看,“光”字的整體輪廓變化較小,但是“光”的下部出現了明顯變化,特別是隸楷變為了“兒”字。這也為按字形釋義帶來了一些困惑。
“光”字意義來源至於“光”字為何上為火焰下為人,有學者認為是古代奴隸頭上頂著一盞燈之形,是對所抓獲俘虜的懲罰,說白了作為當時的“活人燈具”。其實,這種說法缺乏證據,不甚可信。“光”的意義來源就是高處的火焰和下處人的會意,在高處的火焰能為人帶來光亮。
那麼,為什麼一處火焰下好像有一人在守候呢?這裡我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古代不像我們現在取火找到光亮那麼容易。自從有了電之後,我們再也不用擔心取火和獲取光明。
可是,古代不同,古人取火不容易,有鑽木取火,還有火石取火,這些火源都是取之不易的。但是,火源的失去確實相當容易,比如天氣破壞火源,或者火源材料的燃盡等等,都會讓來之不易的火源熄滅。
古人為了保留火種就會專門派人守候火種,以保護火源不被破壞。“光”字極有可能就是這種情況的真實寫照。“光”對古人相當重要,夜晚可以驅趕動物,獲得光明,白天可以把打獵來的東西做成熟食來吃。火種的重要可想而知。
“光”字意義的演變《說文》曰:“光,明也。”《詩·齊風·雞鳴》:“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此處“光”即是“明”之意。《楚辭·九歌》又有:“與日月兮齊光。”
“光”字的本義為光亮、明亮,其他意義皆為引申義。其引申義的發展線索也是非常清晰的。最初先是引申為發光,這都很容易理解。以下幾個引申義我們做一下專門的解釋:
第一,由“發光”引申為指稱天體,比如《禮記·鄉飲酒義》:“古之禮制也,經之以天地,紀之以日月,參之以三光。”這裡的“三光”就是指日、曰、星辰。
第二,由日月星辰的位置變化而引申出時光、時間之意。古時沒有計時的工具,時間的確定基本依靠日月星辰的位置來判斷。如“光陰似箭”。
第三、由發光又引申出榮耀、光榮、恩惠等。如:
《書·洛誥》:“唯公明德,光於上下,勤施於四方。”南朝梁江淹《知己賦》:“有體有豔,光國光家”。蘇軾《謝呂龍圖啟》:“光降書辭,曲加勞問。”以上“光”義分別是照耀、榮耀和恩惠之意。現在的“光臨”之“光”也是一種敬稱,表示別人的到來給你帶來恩惠,為你增光添彩。
第四,由光榮、榮耀又引申出光采、風采之意,進而又引申出風光和景色的意思。如,容光煥發,古詩詞裡的“遠吞山光”等。
第五,之後“光”又引申出光滑、裸露之意。王嘉《拾遺記·秦始皇》:“其土石皆自光澈……”。此處“光”為光滑之意。後來的“光頭”“光膀子”則是由“光滑”引申出的裸露之意。
最後,由光滑、裸露引申出來我們今天問題的關鍵“空”的意義,其實還引申出了淨、盡之意。為什麼呢?當一個物體的表面呈現出光滑的一面,就會顯出“淨”來。當把吃飯容器或者其他物體的底部裸露出來了,就說明裡面的東西已經吃完、用盡了,自然容器裡也就“空”了。
結語“光”的“空”義和“明亮”之意是有著前後的引申關係的,絕非巧合,只不過“明亮”義和“空”之意中間引申的軌跡稍微複雜了一些。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引申途徑:明亮——光滑、裸露——空、淨、盡。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