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代人感覺沒了空調會熱得受不了,古代人沒空調會被熱死嗎?
7
回覆列表
  • 1 # 流浪的打油詩人阿飛

    赤日炎炎似火燒,

    野田禾稻半枯焦。

    農夫心內如湯煮,

    公子王孫把扇搖。

  • 2 # 趙鳳蘭18

    現在汽車太多空調外機也散熱過去馬路上刮涼風,現在馬路上刮熱風,過去家裡太熱出去涼快涼快,現在快回家家裡涼快。

  • 3 # 隨便起個名字就行唄

    就是現在沒有空調也不會熱死人啊。這個天氣戶外工作者還不是在大太陽天下工作。只是現代人條件好了更會享受了吧。

  • 4 # 無敵大壯壯

    近日,全國各地的天氣開啟了“暴熱”模式,熱得發燙,簡直就是分分鐘的事。這種天氣,大家恨不得24小時躲在空調房裡。

    話說,現在制個冰塊很容易,

    有個冰箱就可以了。

    可是,在古代,

    他們夏天用的冰塊是從哪裡來的——

    藏冰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製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

    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

    此部門的編制不小,共有80名“職工”。一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採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把冬天的冰藏到夏天,再拿出來用,在沒有冰箱的當時,古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答案:冰窖。

    古代的藏冰條件當然沒有現代人好,方法也比較簡單。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因為這時的冰塊最堅硬,不易融化。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採,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裡。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蓆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河南新鄭、河北易縣、陝西咸陽等地,都曾發現戰國時期的冰井。

    《水經注》記錄,建安十五年,曹操在河南鄴城大興土木,修建了銅雀、金虎和冰井三臺的事情。

    要說藏冰的規模,那得數清代,《大清會典》說當時紫禁城內有5口窖,藏冰25000塊;景山西門有6口窖,藏冰54000塊;德勝門外3口窖,藏冰26700塊。有學者根據這些記載推算,5000塊藏冰窖的容積,相當於現在一幢五層四單元住宅樓的體積。

    在炎熱的南方地區

    常年氣溫都在零度以上

    就是不結冰,該咋辦呢——

    製冰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

    於是一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製冰。

    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法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有了這種技術,就大大促進了古代製冷市場的繁榮。

    民以食為天,製冷市場的繁榮

    必然帶來夏季飲食的新突破——

    冰飲

    當夏天製造冰塊成為可能後,市場中也出現了“冰鮮”,人們打撈的海產品,透過冰的冷凍運輸得更遠、儲存得更久,古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再後來,人民開始在製冰時向罐子裡放入糖、各種水果等,逐步將冷食產品日益豐富起來。

    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南宋時期,夏天街市上就有出售“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等飲料。

    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偏偏家裡人還沒“下班”

    大夏天容易化掉、不冰了,咋辦——

    冰鎮

    不用擔心,智慧的古人還擁有一樣神奇的法寶:冰鑑!

    冰鑑,是古代盛冰的容器,具體方法是將冰塊放在一個木製或青銅製作的箱子裡。功能明確,既能儲存食品,又可散發冷氣,使室內涼爽。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冰鑑最先是陶製的,春秋中期以後流行青銅鑑。

    冰鑑可以看做是一種原始冰櫃,使用時,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四周圍滿冰塊,合上蓋子,不多時“冷飲”就可製成。

    “挫糟凍飲,酎清涼些。”《楚辭·招魂》中的這兩句話就是說,夏天飲酒,撈淨糟沫後進行冰鎮,喝起來清涼味甘,煞是舒服。

    《楚辭·大招》中也說“清馨凍飲”,清澄醇釅之酒冰鎮之後宜於夏季飲用。楚國地處南方,盛夏時飲冰鎮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1978年湖北隨州擂鼓墩戰國早期1號墓出土的“曾侯乙銅冰鑑”,就是其代表物。

    冰鑑的外形其實很有特點,銅製的外壁和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若將上面的蓋子拿開,俯視它的形狀如同一個“回”字。

    這好比今天的暖水壺,有個外殼,還有個內膽。不同的是暖水壺的外殼和內膽之間距離很小,冰鑑的外殼和方壺之間則是個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溫酒的雙重功能。

    看完古人的藏冰製冰術,會不會覺得,古人的夏天其實也沒那麼難過嘛……

    有冰塊的夏天,就是美好的夏天……

  • 5 # 老朋記錄vlog

    古代人和現代人,假設同樣沒有空調,古人不會熱死,現代人會熱死。

    同樣的太陽,同樣的季節,時過境遷,早就發生了截然不同,大相徑庭的變化。當今的環境,氣候異常,全球變暖,森林消失,植被破壞,到處光禿禿,火辣的Sunny直接爆曬,空氣發熱,地面發燙,人們呆在蒸籠裡,如果沒有空調,電風扇,電冰箱三大法寶,還有冷飲,冰鎮水果等等消暑利器,個個煎熬難受,估計真的會熱死人。

    古代科技落後,水平低下,炎炎夏日,古代的人們沒有空調,又是如何順利度過,會不會熱死呢?

    應該不會,對付炎熱,古人的智慧也不示弱,人們雖然用原始的土辦法,也是效果不錯,自得其樂的,方法多種多樣,從容應對。

    自制手搖風扇,隨身攜帶,使用方便,既可扇熱降溫,又可驅除蚊蟲,來回搖動,涼風習習,很是舒爽。或是心靜氣閒,找一涼爽之地,樹蔭下,竹林中,棲身其間,涼風陣陣,亨受自然空調。有條件的自創空調房,把早貯藏好,準備好冰塊擺在房間,邊融化邊降溫,呆在房間,自清涼無汗。還有涼蓆也是防暑常規武器,散熱快,降溫快,渾身再熱,往上一躺,身體裡裡外外,涼意連連,沁人心脾。

    古時汙染少,水源好,隨便一口深井,就是一臺冰箱,水質冰涼甘甜,不亞於現在的各種冷飲,把食物裝好,懸掛井中,保質保鮮,味道不變,舒適可口。還有把瓜果浸泡水中,冰涼清脆,吃起來津津有味,齒頰生香。

  • 6 # 晚來風急1996

    我們都需要勇氣,去面對蒸籠天氣。”

    土空調

    在石板之下,有一個一兩米深寬的空間,能有效利用常年恆低溫的地氣與屋內熱空氣形成溫差對流,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保持房間的涼爽。

    往中間有通氣孔的石板上一站,就能感受到一股股透心涼,心飛揚的空氣往外冒。

    像這種土空調在徽州的西遞古村就有一個。

    空調房

    如果說古代有空調房,那就是“夏房”了。

    夏房是古人為了避暑專門選地址打造的居室,效果不亞於我們裝有現代製冷裝置的房間。先秦有“窟室”,秦漢皇室有“涼殿”,後面還有“冰室”和“涼窟”,都是夏房。

    這就等於古代皇親貴族的VIP娛樂包房間。

    裸泳館

    夏季有怎麼能不痛快的遊個泳?

    漢靈帝劉宏城會玩,這位西漢的第十一位皇帝以荒淫無度著稱。

    他的西園建造了一千間“裸泳館”。盛夏的時候,漢靈帝和裸體的宮娥們在水池裡飲酒作樂。

    這是每個男人的夢想。。

    扇子,床上神器,吃吃吃

    上面說的,都是高富帥才玩得起的解暑方式。

    一般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解暑方式,但也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化的對抗三伏天。

    最快速的,最簡單的方法當然是搖扇子,動動手就能解暑了。

    除了扇子,床上神器也不可缺少——涼枕,竹蓆,竹夫人等等。

    在這個人人自稱吃貨的年代,古代人也很會吃。

    冷飲,古人在冬天儲藏冰塊在冰窖中,夏天的時候拿出來賣

    果汁配合上冰塊,一杯下去,透心涼,什麼熱氣都消散了。

    元代蒙古人喜歡乳品,就把果汁和冰塊再加上乳品,就成了冰淇淋。

  • 7 # 神經內科醫師李小菲

    你好,感覺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並且比較喜歡有歷史感的東西,前來交流一下。

    在古代其實有很多,防暑的手段。

    比如扇子,在古代比較常見。

    古代人還發明瞭涼屋,是在唐代出現的。涼屋一般建在水邊上,遠離和水車有點像,搖起來來送風很涼快。到了明代,“涼屋”的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明代人已經知道在消暑時巧妙的藉助地理優勢,挖井乘涼,既天然又環保,而且這種納涼方式十分有效,基本上坐在裡面就感覺到了陣陣涼意。

    我們現在夏天喜歡吃冷飲,其實冷飲這種東西,古代也是早早就出現了,他們雖然沒有冰箱,但是還是很聰明的。他們會利用冬天來建造冰窖,到了夏天,就可以在冰窖裡冷凍各種飲品,吃起來舒爽涼快。而且據記載還有專門買冷飲的小販,供過路人消暑解渴。還有專門製作冷飲的人,可以說古人做什麼都喜歡做到極致的。

    除此之外,古人還發明瞭瓷枕,枕起來十分涼快,能驅散夏天的熱意。而且瓷枕枕著硬硬的,比軟枕枕著更加有質感。當然,夏天的蚊蟲還是非常討厭的,我們有蚊帳,古代人也有蚊帳,我們有電蚊香,人家還有什麼香囊薰香,各種天然的驅蚊物十分有意思。

  • 8 # 小趙的vlog

    古人夏季如何避暑 最後一種方法簡直了古人避暑神器一:搖扇納涼扇子的來由已無從考證,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就掌握了扇子的使用方法,但與現代人們所用的有所不同,更多的可能來源於綠色植物的葉子,用壞了隨即換新的即可。夏季納涼神器 老百姓的選擇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葉子顯然不能滿足於人們的使用,並且很不結實,總是換來換去也著實麻煩。後來扇子變結實了,多采用竹子編的,古代人多采用這種方式納涼,古人稱之為"搖風",又叫"涼友"。而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則會採用絹帛製成的扇子,搖起來輕鬆也顯檔次。而古時的文人墨客則喜歡在扇面上吟詩作畫,彰顯自己的學識且較為文雅,如果是達官顯貴,一般會有專屬的搖扇丫鬟,"人工風扇"在酷夏之際納涼,這feel倍兒爽!古人避暑神器二:專屬涼屋位於承德的避暑山莊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這座山莊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時89年建成。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風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當然,避暑山莊這種納涼之地並非一般人可享用,而下面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種"涼屋"與避暑山莊有所不同,當然同樣並非一般家庭所能享受的,依舊是王公貴族的專屬。依山傍水而建的"涼屋"在唐朝的宮廷就建有專門用於夏季避暑的涼殿,在其中央會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裝置,採用冷水迴圈的遠離,透過扇輪傳動,產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後來,隨著技術的成熟,可利用機械將冷水傳送到屋頂,順其屋簷流下,形成人造水簾,以實現消暑的目的。而無論避暑山莊亦或"涼屋"都屬於王公大臣的專屬納涼之地,作為普通百姓則是無福消受的,因此屬於"土豪"避暑方式,並不普及。古人避暑神器三:冰塊在古代並沒有發電裝置,更不要說冰箱這等家電裝置了,但據現在考古發現,早在周代就已經出現了可儲存冰塊的冰窖。當然,這種豪奢的東西註定不凡,同樣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無法享受的。一般而言,在冬季官府會儲藏大量的天然冰塊在冰窖中,待來年夏季的時候,並可從冰窖中取出冰塊,擺放在室內起到降溫納涼的功效。看著就清爽!透過最簡單的物理機制,冰塊透過吸收周圍的熱量融化,進而實現降低室溫的作用,給達官貴人帶來清爽的氣候,並且這種利用冰塊納涼的方式不是產生任何汙染,又不消耗能源,可見古人的智慧確實無窮!而這種冰塊納涼的方式到了明清時期,基本已經普及到百姓家中,每到炎熱的夏季,人們都會透過這種冰塊融化的方式來降低氣溫,起到夏季避暑的功效。古人避暑神器四:避暑美食夏季避暑不僅侷限於外部舒適的氣溫,還有便是消暑的美食。而當下人們夏季可選擇冰鎮飲品、冰激凌等冷飲消減內心的燥熱。而在古代,同樣有避暑食品。早在南北朝時,民間便有自知的"湯餅",而到了宋代,避暑食品種類更加繁多,如瓜、李、荷葉、綠豆湯、新蓮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民眾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中便有記在,"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讚美。炎炎夏日 來上一碗綠豆湯也是不錯的享受時至今日,綠豆湯仍舊成為眾多家庭夏季消暑的飲品之一,另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幹用。”可見古代早有此妙招。而除了綠豆湯外,清朝北京地區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藥避暑,而蘇州人過三伏天則喜歡喝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爽食物度夏。可見古人在飲食方面也很講究,在酷暑也有專屬美食。古人避暑神器五:瓷枕除了人們住的、吃的,必然還得有用的,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大國",眾所周知景德鎮被人們譽為瓷都,生產各種瓷器,而瓷器除了被用作制碗、花瓶、擺件等外,還可製成瓷枕。沒錯,就是瓷枕!這種枕頭的表面有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在炎熱的夏季,人們枕在上面非常清爽,睡起來也自然舒適。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應該是古人對瓷枕對好的謳歌。避暑瓷枕夏季除了悶熱的天氣,對於惱人的蚊蟲同樣也是一大難題,而當今人們有100種殺死蚊蟲的辦法,但古代可沒有那麼多殺蚊方法。因此如何躲避蚊蟲,同樣是夏季面臨的一大難題。當然,這也難不倒聰明的古人,一般古人都會躲在蚊帳裡睡覺,但久而久之便有了新的花樣,人們會在蚊帳內懸掛茉莉、珠蘭等香花,夜帳中沁人心脾、香飄四溢。對於失眠的朋友而言,可有一定的催眠功效。古人避暑神器六:終極大招!俗話說的好"心靜自然涼",而古時不少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固"涼由心生"的道理,唐代白居易便在《消暑》一詩中表示"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同為詩人的王維為了應對酷暑,竟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坐流連忘返,留給後人百讀不厭的《竹裡館》:"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煩躁的夏季保持一顆平常心 心靜自然涼而清朝雍正皇帝追錄康熙皇帝訓話而編錄成《庭訓格言》,其中一則訓文為《心靜自然涼》,大致表達的意思就是要做到內心平靜,身上才會不熱,並且還指出,"且夏月不貪風涼,於身亦大有益",可見古人如此境界並非一般人所能達到的。當然這句話也不無道理,人在心情煩躁的時候,確實容易產生燥熱,心情確實會導致外在的變化,因此在這個悶熱煩躁的夏季,保持一個好的心情,同樣有利於避暑消熱。

  • 9 # 柴燒紫砂壺

    怎麼可能會被熱死了 真正的三伏天 都會休息的 記得二十年前 夏天晚上我們老家還要蓋被子的 可能是大山裡的原因吧

  • 10 # 白衣小太爺

    其一,古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並沒有現在這麼熱,換句話說,溫室效應基於樹木等過度砍伐、農作物燃燒、垃圾燃燒……

    其二:王室有“冰敬”,夏天能飲冰,加上避暑山莊,避暑園林,可以清涼過夏。

    其三:達官顯貴有自己的避暑“山”莊或園林,根據地理學知識,海拔上升對應的是溫度下降,山莊又多建於山陰處,山陰較山陽陰涼,且山陰多水,起到區域性調節氣溫作用。而園林選址也是多風多水之處。

    其四:尋常百姓家,勞作選清晨傍晚陰涼時分,中午不事勞作。另外,古時村莊周圍多樹木,具有調節氣溫、遮陰乘涼之作用,尋常百姓午時較多聚集於林蔭下,除外午休(午休體熱散發少)或遊戲於涼溪(孩童)。

    其五:取風工具,如扇子。王公顯貴由侍女代勞,尋常百姓有手。

    其六:忍著

  • 11 # 深情必撕

    神回覆:著名的大詩人東坡先生就是因為中暑,在從海南島回京的路上死了;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為了赴任,也在夏天趕路中暑而亡!看看,打敗你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熱!

    古代也有冰箱,只不過那時叫冰鑑,質地有青銅也有木頭。原理嘛,就是一個大盒子,裡面放上一圈地窖裡儲存的大冰塊,中間有個小翁,水果美酒呢,就放在這個翁裡,冰鎮食物就出爐了!除此之外,古代還有瓷枕或石枕,想象一下室內地板的溫度,好像的確能起到降溫的效果,就是不知道這枕頭睡久了脖子會落枕不?第三種就是自雨亭。聽起來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其實就是把水引到亭子上,再讓水如細小的瀑布般飄下。雖然這降溫好像沒什麼技術含量,不過古人取名字還是很有一套的嘛?

    對於窮人來說,挖一個很深很深的洞,夏天開啟冒冷氣,冬天開啟冒暖氣,比現在的單向製冷空調還厲害。這種很深很深的且能冒出冰氣的發明呢,現在也隨處可見,學名叫“深井冰”。總結一下,古人的消暑方式就是冰鑑瓷枕自雨亭,登高裸露打水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編號的組成和作用分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