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白話說金融

    周亞夫一生有兩件事最輝煌,一件是駐軍細柳,嚴於治軍,保衛長安免遭匈奴鐵騎的踐踏做出了貢獻,另一件事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三個月平亂,使國家免於諸侯割據的局面,穩定了統一的局勢,對西漢王朝功不可沒,但是,周亞夫有自己性格的原因,一方面性格太直而不懂得變通,俗話說直者易折,說話做事太直不僅容易得罪人,也容易讓本身對你有好感的人疏遠你,比如對竇太后要求皇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周亞夫持反對意見,得罪了竇太后和皇后,又皇帝封歸降的匈奴人為侯,周亞夫又持反對意見,導致皇帝對他很不滿,另一方面周亞夫居功自傲,有時候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裡,這就是問題中說的一頓飯的事情,皇帝想試探他性格改了沒有,故意在宴會中沒有給他筷子,周亞夫來了後就問管事要筷子,皇帝就說:這樣還不能讓你高興麼?周亞夫羞憤不已,勉強磕頭謝罪,皇帝剛說了“起”,周亞夫就起身扭頭就走,皇帝說:這樣的人怎麼可以輔佐太子呢。後來周亞夫因為鎧甲之事被下獄,周亞夫不願受辱,絕食而亡。所以周亞夫有功,且功勞很大,自恃功高,但是伴君如伴虎,殊不知雷霆雨露皆是天恩,離開了皇帝的信任,功勞越大反而越危險。

  • 2 # 端沐1999

    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周勝之以長子繼承絳侯封爵,但殺人罪發被撤銷封爵,周亞夫於是被封為條侯。文帝六年,匈奴大舉入侵。周亞夫為將軍,駐守細柳。文帝親自到前線慰問,在霸上和棘門兩個軍營都是一直乘車馬進入,將軍等官吏都騎馬迎進送出。而到了細柳軍營,天子先導到來不得進入,天子到了也不得進入,於是派出使臣,周亞夫才下令開啟營門。守營官吏講,“將軍約,軍中不得驅馳”。皇帝下馬進入,見到周亞夫以後,他也沒有大禮迎接。周亞夫應當是一位十個出色的將軍,特別是他對於治軍的原則,一定是許多人想要做到的,但事實卻並不容易。所以他沒有被治罪,是因為孝文帝為人。直到文帝去世,還告訴太子(景帝),周亞夫是可重用的人。

    吳王、楚王反叛,周亞夫以楚軍兇悍不應爭鋒相對為由,放棄梁國,而後斷其糧道以制服叛軍。結果作戰中梁王不願這樣,天天派人讓周亞夫出兵,最後皇帝也下令出兵,但始終也沒有動搖周亞夫的決心。最終漢軍戰勝吳楚。此時梁王與周亞夫結仇。竇太后想封皇后兄長王信為侯爵,景帝不同意說與丞相商議。周亞夫認為劉邦那時就約定好,不是劉姓不封王,不是功臣不封侯。後來因為匈奴人投降後,封不封侯爵的事情,周亞夫稱病後被免去職務。

    景帝在宮中召見條侯,賜給酒食,只有一大塊沒有切的肉,又沒有筷子。周亞夫心中不平,轉身要筷子。景帝笑著問他,難道這些滿足不也你的需要嗎?景帝認為周亞夫不能做未來皇帝的大臣。後來,周亞夫的兒子買了些殉葬用的兵器,沒有給人工錢於是被告發,景帝責問他卻沒有任何回答,於是下令治罪。在獄中五日沒有吃飯,嘔血而死。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文帝時能夠看到周亞夫的好處,而不看他的壞處,到了景帝時卻死在獄中,只能說沒有遇到一位好的君主。當然說到骨子裡還是自己沒有學會如何順應局勢而矣。

  • 3 # 織蓆販履者

    周亞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將領,文帝時期,因為匈奴壯大,經常犯漢朝邊界,文帝派周亞夫派兵駐紮在細柳,防備匈奴。文帝親自去細柳慰安軍隊,發現周亞夫的軍隊紀律嚴明。不像其他的軍隊跟小孩子過家家一樣,誇讚周亞夫是真正的優秀將領。文帝死的時候,囑咐景帝說“事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就是遇到緊急的軍事問題,可以讓周亞夫領兵!到了景帝三年,吳楚七國反了,景帝命周亞夫領兵平叛,三個月就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後來為什麼景帝要殺周亞夫呢。我覺得有三個,一個是梁王的原因,梁王是景帝的弟弟,當時景帝的媽媽竇太后還在,而且非常喜歡這個小兒子梁王,甚至希望景帝以後能把皇位傳給梁王。在平定叛亂的時候,叛軍攻打梁國非常猛烈,梁王快扛不住了,就派人去讓周亞夫救援,周亞夫沒有同意,讓他堅守,周亞夫軍隊避其鋒芒。梁王又找景帝,讓他下令,周亞夫還是不同意救梁王,而且派兵把吳楚的後路斷了。所以七國之亂,梁國一直在正面對抗叛軍,怨恨周亞夫不救,平定以後呢,梁王經常跟竇太后說周亞夫壞話。第二個就是景帝的原因了,景帝的性格刻薄,當初在跟吳太子下棋的時候,鬧掰了,景帝就拿起棋盤把吳太子砸死了,後來吳楚反,以清君側名義,要殺晁錯。晁錯跟景帝的關係非常好的,是景帝的老師,一直跟隨景帝,景帝二話不說把晁錯騙出來,晁錯還以為是去上朝,穿著朝服去的,一上車就直接拉的東市腰斬,景帝殺晁錯都不帶猶豫的。第三個,就是周亞夫的原因,周亞夫的性格,犟,直。當初在細柳治軍就能看出來。雖然治軍很牛,但是後來當丞相後幾次景帝覺得的事情問周亞夫,周亞夫不僅不同意,還當面反駁,直接把景帝頂的啞巴了,搞得景帝很沒面子。景帝就罷免了周亞夫丞相,最後一次請周亞夫吃飯,因為景帝故意試探他,就沒給他筷子而且上的肉也是一整塊的。想看看周亞夫什麼反應,周亞夫當場發脾氣,索要筷子,景帝徹底失去了信心,加上那時候太子年紀還小,擔心自己一死,小孩壓不住這個蠻牛!。最後以謀反罪把周亞夫逮起來了,因為證據不足,就說你縱使不想在地上反,也是想去地下造反,反正造反你是造定了!周亞夫一聽,本來性格就犟,氣的絕食吐血而死!周亞夫在文帝的時候是能君臣融洽的,但是一個性格倔強,跟一個性格刻薄的人在一起,需要的時候不得已而用,不需要的時候,肯定鬧掰!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周亞夫是漢代名將,他的功業建立是在文景時期人。個人的最大功勞,是平定七國之亂。唐代詩人王維的《觀獵》詩中有“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的句子,其中的“細柳營”,就是周亞夫曾經屯兵之地。

    周亞夫是個官二代,將二代。他的父親周勃,是劉邦手下的重要將領。曾領兵平定燕王陳盧綰。當他平定燕王回朝的時候,劉邦已經去世了。他基本上那時候最重要的武將了。但周勃最大功勞並不在幫劉邦打平天下,而是在呂后去世之後,與陳平一起誅滅諸呂,立漢文帝為君。因為周勃的功勞,被封為絳候。

    周勃死後,他的兒子娶了公主的周勝之繼承了爵位。周亞夫只能憑自己的本事當官,做到河內守。

    在周亞夫當河內守的時候,當是一個著名的相士叫許負的,為他相過面。這個許負,在當時很有名,而且非常神奇,他相過的許多人,都是很準的。最有名的,莫過於他在薄太后微賤的時候,就看出她能生天子。後來果然應驗。

    許負為周亞夫看相說:“君後三歲而候。候八歲為將相,持國秉,貴重矣,於人臣無兩。其後九歲而君餓死。”他說,周亞夫三年之後就會封候。封候八年後,就可以出將入相,位極人臣。再過九年,餓死。

    周亞夫當然不信許負所言,他說:“我哥哥已經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如果哥哥去世的話,他還有兒子。輪不到我來繼承。你說我能夠坐到那麼高的位置,怎麼可能會餓死呢?你給我講清楚。”許負說:“有從理入口,此餓死法也。”“從理入口”是相學專用術語,咱不明白,也就不解釋了。

    周亞夫後來的情況,真的被許負言中了。這裡可以先說一下,此題的答案了,周亞夫最後是餓死的。

    許負相面三年後,周亞夫的哥哥周勝之因為與媳婦感情不和,又殺了人,爵位被剝奪。(可見娶公主並非多麼美妙的事,還是有很大風險的)因為周家是有大功 的。漢文帝便命令在周勃的兒子中選一個好的,繼承爵位。大家一致推舉周亞夫,於是周亞夫被封為條候,繼周勃之後。

    文帝六年,匈奴侵擾邊境,周亞夫成為守邊將領之一。駐軍細柳營。當時漢文帝前去勞軍。到其它將軍的軍中時,一路順暢,無所阻攔。只有到周亞夫的細柳營,軍容嚴整,一切按軍規辦事。文帝覺得周亞夫治軍有方,是難得的將才。因此,在去世前,對自己的兒子景帝說:“周亞夫很有才能,如果國家有事,周亞夫是可以領兵打仗的。”也正因此,景帝時,發生了七國之亂。平定七國之亂最重要的將領就是周亞夫。七國之亂平定後,周亞夫的權力和地位達到了頂峰。

    物極必反。權力達到頂峰後,他個人性格中的弱點就顯露了出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千年政治中永遠玩不厭的遊戲規則。所以,聰明有在功成名就之後,就要謀劃自保之道。但是,周家的周勃雖然取得高位,但是粗人出身,沒什麼文化,周家之人,大概也是粗人家風。王勝之與公主感情不和,大概與此相關。周亞夫的身上,同樣不懂保身之道。

    根據《史記》的記載,他最後的結果,與以下幾件事相關。

    一是得罪梁王。平定七國之亂中,周亞夫是主將。梁王是景帝的親兄弟,自然站在景帝一邊。當七國軍隊攻打梁王之時,梁王向周亞夫請救兵。周亞夫置之不理。這是他的戰略,讓梁王拖住七國主力。他自己帶兵破吳楚糧道。並最終大敗七國之軍。平定叛亂。可以說,周亞夫的戰略絕對沒錯。可是,他的這種做法,無疑是把梁王放到了危險的境地中,因此得罪梁王是很正常的。

    梁王是竇太后的親兒子。得罪了梁王,他每次入朝的時候,都向竇太后說周亞夫的不是。漢代以孝治天下。武帝之前,太后干預朝政是很普通的事情。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在立了大功的同時,也為自己埋下了隱患。

    第二個原因是,周亞夫剛正不阿,不懂為臣之道。當臣子的,本質上是為皇帝服務的。不能把自己的意見置於皇帝之上。周亞夫當了宰相之後,在許多事情上,與漢景帝意見不一致。

    先看第一個。我們都知道,漢景帝一開始立的太子是劉榮,後來才改立的劉徹。在這一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政治鬥爭。劉徹的母親與長公主劉嫖聯絡搞倒了粟妃和劉榮。當漢景帝準備廢太子的時候,周亞夫堅決不同意,為太子劉榮力爭。搞得漢景帝很不高興。自然也就漸漸疏遠他了。

    第三個事件,劉徹當了太子之後,其母也就成了皇后。這時,竇太后勸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為候。景帝說,這樣幹不符合規矩,還是等劉徹繼位之後再封吧。這樣才合規矩。竇太后說,當初我的哥哥竇長君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沒有封候。雖然他的兒子封了。但這事讓我很遺憾。你再不要有這種遺憾了。

    漢景帝既然已經立了劉徹當太子。封他的舅舅為候,為他鞏固地位,當然是願意的。於是,便與宰相周亞夫商議。這時,周亞夫又體現出了他的耿直。他說:“高皇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候,不如約,天下共擊之’今作雖皇后兄,無功,候之,非約也。”一幅大義凌然,依法辦事的態度。這樣,把皇帝和皇后也得罪了。

    至此,周亞夫把皇帝以及皇帝周邊的親人幾乎全部得罪了。這些人有皇帝的媽竇太后,弟弟梁孝王,姐姐長公主劉嫖,王皇后及其家人,太子劉徹。能把人得罪到這種程度,除了周亞夫,也真沒誰了。

    陳平是漢初名臣。在劉邦死後,呂后稱制時,想封諸呂為王。請教陳平的意見。陳平說,高皇帝當家的時候,他想封誰就封誰。現在太后當家,就是你說的算了。呂氏當然可以封。所以,陳平既保住了自己,為以後剷除諸呂準備了條件。相比之下,周亞夫的差距就很明顯了。不過,他的父親周勃當初與陳平同朝為官的時候,面對皇帝的詢問,陳平遊刃有餘。而周勃卻很難勝任。可見,他們周家因為沒有文化,只適合為將,卻難以勝任為相之責。德薄而位尊,最後自己反受其害。

    周亞夫得罪完了景帝的親戚之後,又得罪了景帝本人。當時有匈奴王徐盧等五人投降漢朝,為了鼓勵他們,漢景帝欲給他們封候以鼓勵。周亞夫又不同意。他說,這五個人背叛主子,不守臣節,不應該鼓勵。這種觀點是比較迂腐的儒家觀點。這不但讓漢景帝不高興,恐怕對他的處事能力,也會產生懷疑。難道大漢朝不鼓勵匈奴人投降,還鼓勵他們與漢作對嗎?透過一系列的事件,讓漢景帝對周亞夫失去了信任。但周亞夫畢竟還是有軍事才能的。做為留給漢武帝的軍事人才,也是可以的。於是,漢武帝給了周亞夫最後一個機會。這就是“不給筷子事件”。這是漢景帝對周亞夫最後的試探。

    有一次,漢景帝招周亞夫進皇宮賜食。在桌子上給他放了一塊很大的肉,沒有切碎。也沒有給放筷子。周亞夫因此很不高興便叫管宴席的為他取筷子來。漢景帝笑著對他說:“這些還不夠你用的嗎?”。周亞夫急忙跪下謝罪。趁著皇帝起身的功夫,周亞夫快速離開了。望著他遠去的背影,漢景帝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從漢景帝的話中可以看出,他之所以這樣對待周亞夫,就是試探一下,他能否忠心輔助後來的少主。能則用,不能則罷。不給筷子,當然有羞辱之意。但羞辱不是目的。景帝的目的是想看看周亞夫面對不公正對待的時候,是否能夠屈己從君。不給人拿筷子,當然是不對的。也可能是疏忽。如果小皇帝上臺,辦事的時候,難免會有疏失,難免會有處事不公的地方。這時,當臣子應該怎樣。是揚君之過,而是屈己從君?這一點是很重要的。當週亞夫表現出不快時,他的政治生命已經宣告結束了。

    過了沒多久,周亞夫的兒子為他買了一些用於陪葬的甲盾之類。為他們搬取的工役們乾的很累,周家也不給工錢。因此大家很不高興,便告發周亞夫的兒子。周亞夫因此被捕。

    周亞夫的這個事,其實不算什麼事,說大就大,就小就小。我覺得,漢景帝既然對周亞夫已經死心了。那麼,藉此罷官奪爵應該是可能的。但未必想治他與死地。畢竟周家兩代,對文景兩代都有大功。

    可是,周亞夫是個剛直不阿的人。是不會低頭,不願服軟的人。被逮入廷尉府後,五天沒吃飯,連氣帶餓,嘔血而死。果然應了許負之言。

    周亞夫死後一年,漢景帝封周勃的另一個兒子周堅為平曲候。

    而周亞夫剛死,景帝就封他的大舅哥,也就是漢武帝的舅舅王信為候。

    對於周亞夫的死,司馬遷用九個字做了總結:足己而不學,守節不遜。足己不學是周家本色,守節是說他不會通融,做事執拗,不遜就不用說了。功勞再大,和皇帝尿不到一個壺裡也是不行的。

    最後說一點,周亞夫這種堅持原則,不阿順上意的做法,很符合儒家的忠臣之道。

  • 5 # 西嶽頑石

    謝邀。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古往今來多少名將都沒有逃脫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悲劇,這是權力的通性,也是人性的悲哀。周亞夫一生戰功赫赫,尤其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下汗馬功勞,拯救了漢室江山,可最終卻落了一個閉門自食的悲慘下場,真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令人唏噓不已。

    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名將周勃的次子,所謂虎父無犬子,他素以治軍嚴謹有方而聞名,早在漢文帝時期就被朝廷委以重任,文帝對他頗為賞識和器重。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臨終時向太子劉啟遺言: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

    果然一語成讖,公元前154年,西漢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漢景帝升任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叛軍一度猛攻梁國,梁王劉武屢次派人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穩坐釣魚臺,不發一兵一卒。後來漢景帝下令火速馳援梁國,周亞夫仍舊按兵不動,但暗中派出一支精兵,斷了叛軍的糧道。

    叛軍攻打周亞夫,幾次挑戰,周亞夫高掛免戰牌,堅守不出。叛軍缺糧,無奈只得退軍,周亞夫見時機成熟,派出精兵追擊,大獲全勝,叛軍頭領吳王劉濞也被東越王削其首級,獻於漢廷。短短三個月,七國之亂就被平息,周亞夫居功至偉,然而由於他沒有及時救援梁國,梁王劉武懷恨在心,這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禍根。

    公元前152年,漢景帝命周亞夫為丞相,周亞夫位極人臣,達到了一生當中輝煌的頂點。然而軍人從政卻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太多的歷史悲劇證明,再優秀的軍人也玩不轉政治,周亞夫當然也不例外,由於他性格耿直倔強,經常和漢景帝頂牛,二人之間漸行漸遠。梁王劉武每次進京,都要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形勢對他也很不利。

    有兩件事直接導致了周亞夫和漢景帝關係徹底惡化,我們逐一來說。第一件事,竇太后想讓漢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為侯,景帝躊躇不決,詢問周亞夫的意見。周亞夫堅決反對,甚至搬出了當年劉邦立下的祖訓“白馬之盟”說教勸阻,漢景帝自然無言以對,但是內心非常不爽。

    第二件事,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漢景帝十分高興,想封他們為侯,又遭到周亞夫的極力反對。理由是如果背叛國家的人都可以封侯,那麼以後如何懲罰那些不守忠節的臣子呢?漢景帝被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感覺周亞夫總是有意跟他對著幹,內心很生氣,遂駁回了周亞夫的意見,執意將那五人封了侯。周亞夫心灰意冷,稱病請求退休,漢景帝中元三年,周亞夫因病被免除丞相職務。

    不久,漢景帝在宮中召見周亞夫,賜給他食物——只放著一大塊肉,沒有切小的肉,又不放筷子。周亞夫心中憤憤不平,回頭叫尚席拿筷子。漢景帝看著他,笑著說:“這些還不能滿足你的需要嗎?”周亞夫脫帽謝罪,漢景帝起身時,周亞夫趁機快步離去。漢景帝目送周亞夫離去的背影,說道:“這樣牢騷滿腹的人,不能擔任輔佐未來皇帝的重任啊!”至此,二人關係徹底破裂,也就在此時,漢景帝下定了清除周亞夫的決心。

    後來,周亞夫的兒子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周亞夫發喪期間使用,當時國家規定甲盾屬於個人非賣品。這位周公子是個吝嗇鬼,為他搬運甲盾的僱工苦不堪言,他卻不給人家發工錢。結果僱工一氣之下,向朝廷告發他購買國家明令禁止的軍需物品,意圖謀反,漢景帝下令徹查此案。

    漢景帝得此天賜良機,豈可輕易放過,他窮追猛打,矛頭直指周亞夫,以至於周亞夫有了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罪名: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審問周亞夫的官吏也太TM有才了!周亞夫性格剛烈,哪能忍受如此侮辱,他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可憐一代名將,就這樣憋屈的死去。

  • 6 # 崔志勇港灣

    周亞夫是漢朝開國功臣周勃二子,他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漢文帝劉恆時,漢文帝到周亞夫軍營視察,到其它軍營漢文帝能隨便出入,到周亞夫軍營前,士兵說了,我們只聽將軍令不奉皇帝召,根本就不讓皇帝劉恆進軍營。劉恆沒辦法了,只得派使臣進軍營通報周亞夫。劉恆車隊進的軍營,馬車不讓馳騁,手下人只得牽馬將皇帝帶到周亞夫帳前,周亞夫見到皇帝只是行的軍禮,並沒有施跪拜之禮。皇帝劉恆頗為欣賞周亞夫治軍之才,臨終囑咐兒子劉啟,天下有亂可用周亞夫。

    漢景帝劉啟時期,發生了七國之亂。以劉濞為首的叛軍三十萬人,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殺奔長安而來,劉啟聽信袁盎的話,殺了他的老師晁錯,叛軍根本沒有退卻,劉啟這時想到了周亞夫,命周亞夫領兵平定叛亂。當時叛軍正與劉啟的弟弟梁王劉武打的火熱,劉武當時快守不住了,非常希望周亞夫前來解圍,周亞夫領兵駐紮軍營根本不去解救梁王,在梁王與叛軍僵持時,周亞夫命人將叛軍的糧道段了,叛軍瞬間土崩瓦解,三個月七國之亂這樣被平定了。

    七國之亂後,漢景帝劉啟讓周亞夫做上了丞相之位,不讓他帶兵了。劉啟打算廢太子劉榮之位,周亞夫說到,太子沒有過錯不能廢。劉榮是劉啟與慄姬所生,慄姬與劉啟姐姐劉嫖不和,劉嫖與漢武帝劉徹的母親王夫人結盟搬到了慄姬。漢景帝劉啟這才打算立他與王夫人所生的劉徹當太子,當時朝臣沒有說話的。周亞夫這次讓劉啟相當不開心,劉啟沒聽他的話立劉徹當上了太子。劉啟還打算給劉徹的舅舅王信封侯,周亞夫還是不同意,對劉啟說到,當初漢高祖白馬盟之約說了,非劉氏不得封王,沒有功勞的人不得封侯。周亞夫堅決不同意王信封侯,劉啟再一次沒有聽他的,將王信封侯了。周亞夫這次算把人都得罪光了,皇帝劉啟不高興,王夫人及太子也不見得瞅他就能愉快了。

    漢景帝在一次宴會中,故意讓人不給周亞夫筷子,周亞夫當時就不滿意了,找人要筷子。劉啟說到,有這麼多的肉可吃,你還不滿意嗎?周亞夫聽完皇帝劉啟的話後,拜謝皇帝之後,起身離殿而去。劉啟就對手下人說到,這樣的人怎麼能輔佐好太子呢。劉啟當時想到太子年幼,將來處理朝政難免有不公的時候,周亞夫因為筷子都不能忍受,將來他怎麼能忍受不公的待遇呀。不久之後,周亞夫兒子私自偷偷買了五百盔甲,為了周亞夫下葬之用。有人告發了,劉啟就把周亞夫交給了廷蔚處理這件事,周亞夫拒不承認謀反之罪,廷蔚說到,你在地上不謀反,難道準備底下去謀反嗎?以謀反罪將周亞夫關起來了,周亞夫被下獄後,生氣憋火絕食五日吐血而亡。

    周亞夫之死讓我們想起了陳平陳大人。當時呂雉執政,準備封呂氏為王,問道陳平,陳平不曾反駁,呂雉去世後,陳平在蕩平諸呂時,立下了功勞,最後在漢文帝劉恆時,終老而死。周亞夫與陳平誰對誰錯呢,值得我們深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因公外出期間受到傷害如何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