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上善若水113519366

    靠譜的回答證據如下

    1.孔明雲:不求聞達於諸侯。

    政治理想太過於理想,與曹操的政治給予不符。一個想做隱士的人,曹操的謀士們不太好舉薦,或者說孔明是一個喜歡獨立展現的人,不太喜歡合作協同作戰,所以曹操的各位謀士知而不薦。

    2.孔明雲:每自比管仲、樂毅。

    管仲樂毅是誰?一位是華夏第一相,一位是燕昭王第一輔。兩位都是大宰相級別的人物,只比曹操還要高,怎麼給曹操舉薦?難道說:曹丞相,我給您舉薦一位比你還厲害的宰相,您見不見?曹操心裡想:你舉薦他,那我去哪裡上班?

    3.道不同,不與為謀。

    臥龍的道和曹操的道不同,一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風光無限;一位是不問紅塵只想做隱士,躬耕南陽。道不同,謀士們不敢舉薦!舉薦了,有可能得到的結果就是:抓不住狐狸還要惹一身騷!何必呢。

    4.為人處世有些孤傲

    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得孔明出山,孤傲到了極致。其他的謀士也可能來過,估計也是經歷過此等待遇,所以不願舉薦給曹操,一是孔明太猖狂了,本來想舉薦你,給你謀個好差事,不必躬耕,但是你孔明不但不領情,還對我不理睬,還在那裡睡覺,你說氣人不?二是不敢舉薦,萬一舉薦給曹操,曹操可沒有劉備那樣對人才的耐心,曹操一生氣是要殺人的,他不會殺孔明,那他會啥誰呢?

    綜合以上例證,孔明是不會有人敢舉薦給曹操的。

  • 2 # 旅客69

    並非給沒有人推薦給東漢朝廷(曹操就是大漢丞相),東漢時沒有科舉制,是舉孝廉,只要出身好,基本上都可以當個官做,而諸葛亮出身於豪族世家,與荊州劉表還是親戚關係,想混個官噹噹還是很容易的,只是諸葛亮志向高遠,隱居南陽,觀天下豪傑,擇時而動……

    當時呢,曹操已經是統一北方,勢力強大,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作為20多歲的年輕人,投奔曹操只怕也難有多少的上升空間……

    而劉備則不然,劉備雖然已經五十多歲了,可惜勢力不強,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雖然在新野待了幾年,卻並沒有融入當時豪族中去……同時,劉備手下也有一批將領,但這些人大都是寒門子弟,社會地位並不高……

    三國時代,表面上看人才,其實看重的是關係,畢竟科舉制興起之前,地方計程車族大家的勢力對一個政權的支援,往往能決定這個政權的是否能坐穩天下……

    劉備這時候急需要一個關係人,能進入荊州上層社會的圈子……獲得當地士族的認同……

    而諸葛亮雖然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不過是他自謙而已,實際上,諸葛亮本家就是山東望族,而諸葛亮岳父家是當地豪族,諸葛亮和劉表還是親戚……

    諸葛亮當時二十多歲,自比管仲樂毅,我相信劉備也看出了諸葛亮確實有能力,但是當時劉備更看重諸葛亮身後的背景和人脈資源……

    所以,劉備後來說,我獲得諸葛亮,就像是“魚兒獲得了水”,而諸葛亮投奔劉備,正是雪中送炭,必然被大用……

    政治這個東西,有時候真的看資歷的,假如諸葛亮早生三十年,在曹操弱小時就輔佐曹操,也許會有有一番作為,可惜他那時才20多歲,投奔已經得勢的曹操,裡面有資歷的人太多,根本排不上他……

    但選擇劉備不然,直接被重用,然後諸葛亮才能施展滿身的抱負和學問……最終成為一代賢相……

  • 3 # null119900686

    還有一點,諸葛亮出山之前的風評是不怎麼好的。當時對諸葛亮的評論有一句是好為梁父吟。梁父吟是什麼,當時大戶人家死了人,一般都會讓家裡長的俊美的孝子來唱梁父吟守靈,而如果家裡沒有長相俊美的,就找能去外面租孝子了。諸葛亮雖然是黃家的女婿,畢竟不是倒插門的,不可能在經濟上有黃家太多補助,又是長的又高又帥,很有可能是經常去給死人家當孝子的,所以梁父吟唱的很好。別以為伏龍鳳雛的風評對他會有多少幫助,這句風評更多是水鏡受龐德公所託給侄子龐統來個好評,順便把自己學生一起帶上的。即便是龐統在東吳勢力裡也就是慢慢爬,直到周瑜死了才知道自己沒機會了才去的劉備那裡。

  • 4 # zhangpoor

    不巧,

    首先cc內部zz集團一開始是潁川荀氏及其地區計程車族,基本都是荀彧推薦的,後來隨著cc地盤變大,吸收了河北士族、關中、司隸、河南、徐州等地士族。

    按照發展荊襄一帶計程車族也會被吸收,不過不巧被劉備先一步,事後結果荊襄士族分成三塊,一塊是劉表原部如蔡氏、蒯氏、王氏等,本來就佔據著地方管理層的基本都去了cc那邊官升一級繼續重用,劉備帶走了一些中間派和在野派他們都是苦於上升機會太小隻好跟著劉備去創業,還有部分去了東吳發展。

    諸葛亮就是跟著劉備的一個之一,也是正好有機會大展鴻圖遇到個明主+可作為的機會,cc是明主可惜那時候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留給孔明的上升空間不多,東吳呢已有諸葛瑾了,本著家族利益,雞蛋不在一個籃子裡,他最後選擇了劉備。

  • 5 # 月夜luck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爭霸,其中魏、蜀、吳三國鼎立,曹操、劉備、孫權的成功絕非偶然,他們自身出眾的能力與機智的頭腦是一個統領的必備要求,此外手下的謀士、將軍更是重中之重。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一個成功的君主手下必定有許多賢良之士的幫助,才能成就一番偉業。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曹魏作為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曹操手下擁有著三國時期最為厲害的謀士團體,其手下的郭嘉、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名列前茅的謀士。曹操在歷史上是出名的愛惜人才,及其喜愛招納賢才良將,然而被稱為三國時期第一謀士的諸葛亮卻屬於蜀漢陣營,曹操是一個求賢若渴的人,擁有百位謀士,為何沒人將諸葛亮推薦給曹操?曹操為何不將他納入自己的帳下呢?

      諸葛亮在三國史上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存在,他的謀略才能當屬三國第一人,是推動蜀漢發展最關鍵的人物之一。劉備“三顧茅廬”這一典故是三國時期的一大趣事,諸葛亮常年隱居於深山老林,並不與外界有任何交流,只有僅僅幾個人知道。所以無論曹操手下的謀士團體範圍多大、況且曹操處於遙遠的北方,更不可能知道諸葛亮的存在。其次想要知曉諸葛亮就要透過熟人的引薦,徐庶作為諸葛亮為數不多的朋友,早前是劉備帳下的謀士,後來被曹操強行拖進了曹魏陣營,徐庶只好提出諸葛亮,劉備這才有了徐庶的推薦去尋找諸葛亮。

      後來隨著諸葛亮在蜀漢軍隊的謀略漸漸出名,曹操這才意識到天下還有如此聰慧之人,然而這個時候已經為時太晚。曹操的謀士團體雖人數很多,但大多數都是圍繞著汝南、潁川二地,圈子被過度固化,所以大多都是親戚、朋友所引薦,所以根本不可能有機會認識諸葛亮。並且在曹操的威逼之下,徐庶早已恨透了曹操,他自然不可能將諸葛亮引薦給曹操,所以打從一開始,諸葛亮就不會成為曹操手下的謀士。

      曹操在三國時期已是勢力極強的諸侯,天下有才能的謀士任他挑選,他身邊的謀士人數早已到達數百人,所以他自然不會將眼光放在並無名氣的諸葛亮身上。無論讓曹操如何想象,他都不會想到無名之士諸葛亮會推動蜀漢強大的發展,會成為他日後最大的敵人。

      曹操的謀士軍團在歷史上十分出名,他們數量大且齊心協力,但是卻缺少新鮮血液的加入,過度固定的圈子也是有利有弊。曹操的宏圖偉業一直在三國時期獨佔鰲頭,最終也成為勝利的一方,然而試想如果有諸葛亮的加入,那麼曹魏陣營會以更快的速度統一天下。

  • 6 # 洛水愚夫

    為什麼沒有人把諸葛亮介紹給曹操呢?主要有以下三點:

    1,曹操和諸葛亮相距太遠;

    2,諸葛亮名氣太小;

    3,曹操營中人才濟濟。

    下面具體分析:

    當時曹操在北方,諸葛亮住在劉表的地盤,他的名氣也就在襄陽一帶流傳,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一直都是隱居的,外界的人並沒有多少知道他。那個時代的交通、通訊都不是很發達的,因此曹操也聽不到關於諸葛亮的傳聞,都不知道襄陽還有諸葛亮這一號人物的,既然不知道他的存在,又怎麼會去招攬他呢?

    當時曹操的營中是人才濟濟,謀士幾十人。當時的曹操可以安心地上戰場,因為後勤有荀彧為他管理朝政,曹操沒有後顧之憂。而且荀彧還會幫助曹操招攬人才,他只要看到有合適的能人,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拉攏他們,所以曹操根本就不怕人才不足。在戰場上,郭嘉也會為曹操出謀劃策的。世人都說郭嘉是能夠制服諸葛亮的人,說諸葛亮避世不出,並不是不問世事,而是為了躲著郭嘉。他自知自己不如郭嘉,就不敢與郭嘉正面較量,一直到郭嘉死後,他才出世。但是對於曹操來說,當時又有郭嘉,有荀彧,哪裡還會在乎一個諸葛亮。

    關鍵的是當時的諸葛亮沒有很大的權威,年齡尚小。沒有多少經歷,自然也就沒有豐富的閱歷,諸葛亮的名氣很小,除了幾個好友之外,幾乎沒有人知道諸葛亮的才華,更不用想會不會有人舉薦諸葛亮了。所以說曹操是不會去請諸葛亮的。這對曹操來說也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就算曹操很重視人才,但是也還是沒必要去招攬諸葛亮,畢竟是一個不認識又不瞭解的人,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而且荀彧和郭嘉也還在,就更是多此一舉了。

    劉備到了荊州之後,徐庶引薦了諸葛亮,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當時劉備其實也不知道諸葛亮有沒有才華,但是劉備當時正處於低谷期,急需要人才幫助,病急亂投醫,所以才不管不顧地低頭去請諸葛亮出山。

    其實,劉備之所以能請諸葛亮,那還是拜曹操所賜。為何?因為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把徐庶的媽媽扣為人質,所以,徐庶不得己要離開劉備,但是苦於劉備沒有人才,所以,臨走時才舉薦了諸葛亮,如果徐庶在劉備那兒一直幹著,肯定不會有諸葛亮的什麼事兒了。

  • 7 # 吶年亻爾

    諸葛亮要三拜才出茅廬,你想曹操什麼人,第一次去到朋友家,就把別人全家給殺了,這樣的主,估計就算曹操也學劉備三顧茅廬,估計諸葛亮都要跑路,不跑路什麼時候被殺都不知道

  • 8 # 愛食茘枝

    因為諸葛家為了利於家族發展,三兄弟一人輔助一方勢力,無論哪個勢力成功了都能保證諸葛家族繼續穩固。他們三兄弟已經商量好了。曹操,孫權都已經有諸葛亮的兩個兄長了,諸葛亮等的是下一個有機會爭奪天下的人。

  • 9 # 歷史檔案館

    話說,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一流人才奔曹操,二流人才投孫權,混不下去找劉備”,所以說在人才方面,曹魏勢力的人才是最多的。

      武將咱先不說,來說說謀士吧,魏蜀吳三個勢力,曹操的“智囊團”應該是最龐大的,根據文獻記載,其智囊團人數百餘位,可以說曹操勢力聚集了三國時期最強的謀士。例如,郭嘉、賈詡、荀彧、司馬懿等一流的謀士。

      但是,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人的智謀簡直就像開了外掛一樣,曹操勢力中的百人智囊團加在一起都比不過一個諸葛亮。

      經天緯地之才!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曹操勢力那麼大,而且還擁有一個關係網根深蒂固的智囊團,卻一直找不到像諸葛亮那樣超群的謀士呢?而且,還有一個問題,為何曹操勢力近百多名謀士,卻未有一人向曹操力薦諸葛亮呢?

      其實,在史實上,曹操謀士雖多,但他們認識諸葛亮的沒幾個,甚至可以說諸葛亮在出山前就是一個“無名小卒”,那些曹魏勢力下的大賢幾乎沒有認識他的。

      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記述,與諸葛亮私交較好的也就只有崔州平與徐庶兩人,而且諸葛亮年紀尚清,一直隱居在隆中讀書耕田,幾乎不與各大士族交往,就連當時的大城市荊州直到他名字的也沒幾個,更何況是地處遠方的曹操勢力。

      在中國古代選才,幾乎都是大賢向諸侯引薦,毛遂自薦的成功率不高。在當時,資訊非常不發達,如果想要招納到諸葛亮,那就必須得先發現諸葛亮的熟人,然後再透過介紹引薦,才可能招募得到。劉備有幸結交到諸葛亮的好友徐庶,也是運氣好,透過徐庶引薦,劉備就近水樓臺先得月了。

      還有一個原因,諸葛亮被劉備“搶走”是因為曹操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他逼迫徐庶投曹,倘若徐庶沒被逼進曹營,徐庶可能就不會向劉備引薦諸葛亮來替代自己的位置,諸葛亮也許就不會成為劉備最厲害的智囊。

      再者,諸葛亮出身鄉野,沒有任何名氣,天下謀士諸多都是出身於名門望族,試想在封建社會,哪個諸侯會親自到鄉下請一個“山野村夫”出山相助呢?

      更何況曹操自起家以後,身邊就不乏聲名顯赫而且才能超群的謀士,在對比諸葛亮,他只是一個在野不出名的謀士,即使曹操麾下的近百位謀士每個人向曹操推舉一人,那麼諸葛亮被舉薦到的機率也僅為百分之一。

      俗話說得好:“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真龍出水那是遲早的事。等到諸葛亮初出茅廬,自己的頭一把火就燒了博望坡,把曹軍燒的慘敗,這時曹操勢力才意識到,普天之下竟然有這樣厲害而且不知名的謀士,可這時曹操想要將其招降,已是不可能了,他已與劉備徹底綁在同一輛戰車上了。

      再來說下曹操麾下的謀士,主要還是以潁川、汝南這兩個地方的能人為核心,因為在這個圈子中,荀彧是核心人物。

      曹操早年起家時,荀彧就一直追隨,而且曹操麾下的大部分謀士都是荀彧向其舉薦的,最為出名的有司馬懿、郭嘉,荀攸、戲志才、陳群等。

      荀氏家族與諸葛亮並沒有什麼交集,因此荀彧不認識這個大才,也不可能向曹操推舉。除此之外,被逼進曹營的徐庶恨透了曹操,又怎會讓自己的摯友明珠暗投呢。所以說,曹操與諸葛亮實在無緣共事。

      最後總結一下,假設諸葛亮早年投入曹操麾下,那整個三國的結局不會改變,依然是曹魏統一天下,只不過會提前幾十年,不過,歷史不會發生那麼多的偶然性。

      再者說,諸葛亮並不是名門望族出身,而且一直隱居山野,沒有任何名氣,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天下有名謀士重多,而且曹操麾下謀士與諸葛亮交集甚少,這都是限制,所以綜合以上幾點,註定了諸葛亮無法投入曹營。

      況且,曹操麾下謀士團都是一個圈子的人,主要為荀彧代表的潁川、汝南圈子,隨著圈子不斷地擴大,才形成曹魏集團首屈一指的百人謀士團,既然他們是一個嫡系圈子,那就絕對不允許圈外的人進入以威脅自己的地位。

      所以,可以說曹操麾下百人“智囊團”有利也有弊,利是這個圈子人多而且非常團結,弊是像諸葛亮這樣有大才能的圈外人是無法被舉薦的,因為一個圈子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

  • 10 # 笑看三國風雲

    許多人認為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惜跟了劉備,結果困守西川,在那個方寸之地幾乎無法展示他的才幹就去世了;要是有機會追隨曹操,在一個更大的舞臺之中,不定有一番更大的作為,因此就不會“出師未捷身先死”吧。

    許多人也感到非常疑惑,既然諸葛亮如此有才,那麼為何沒有人將他舉薦給曹操呢?像曹操這麼愛惜人才的人,假如有人舉薦,他肯定會傾心招攬,可是為何沒有人舉薦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在曹操南下之前,肯定對荊州一帶的風土人情做過一番調查,也大概瞭解荊州一帶有哪些傑出才幹,因此對於諸葛亮也應該有所瞭解。

    即使如此,也沒有人主動舉薦給曹操,或者給曹操舉薦了,但是並沒有引起曹操的重視,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曹操用人務實不務虛。

    那個時候的諸葛亮在荊州一帶確實有名氣,但是僅限於名氣而已,有沒有實際可圈可點的業績以及聞名於世錦繡文章呢?此時的諸葛亮還沒有從政的經驗,無論是文章還是業績,都沒有什麼可以示人的,並且讓人認可的。

    前期的曹操在用人方面根據其名氣大小授予不同的官職,但是到了後期,更加註重他們的實際才幹,並非聽風就是雨的授予官職。也就是說後期的曹操更加成熟,更加務實,對於旁人的舉薦,一般會讓這些人從基層做起,而非一上來就是謀士之職,這在後期是不可能出現的。

    後來的徐庶就是這樣的遭遇,來到曹操陣營之後,並沒有享受到像在劉備陣營那裡的待遇,而是一步一個腳印來證明自己的才幹,可惜的是徐庶沒有等到證明自己的才幹,曹操就去世了,因此徐庶就這樣埋沒於眾人之中。

    因此,即使有人舉薦,曹操對於諸葛亮也只是一笑了之,並沒有放在心上,無意主動去尋訪或者主動將他招攬於麾下。

    其二,諸葛亮的名氣只限於他的那個圈子。

    雖說諸葛亮自己常常誇自己,但是僅限於自誇而已,他的自誇並沒有太多人相信。就像你到處和人說你有治理國家的才能,能夠一舉將國家治理成世界強國一樣,有人信嗎?聽者一笑了之,認為你太狂了。再說下去,估計認為你不是瘋子就是神經病。

    在交往的圈子外,無人認可他的才幹和學識,然而他的圈子內,卻是認可的,比如他的幾個好友: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認為他確實有才,還有那個稱他為臥龍的司馬徽。

    這些人和諸葛亮交好,瞭解他的為人和才幹,其他人不瞭解諸葛亮,因此不認同諸葛亮的自誇自憐。

    從這裡可以看出,認可諸葛亮才幹的人的圈子比較小,其他人都不認可。在荊州的主流社會,諸葛亮並沒有融入其中,而是遊離其外。沒有特別有名的人物的推薦,諸葛亮的名聲並不響亮,那麼導致送到曹操那裡的情報就會不準確,因此也就不會引起曹操的注意。

    既然他在荊州主流圈子不引人注目,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有名的人物去推薦他,那麼想引起曹操的注意,那就有些困難。

    其三,觀點南轅北轍。

    諸葛亮喜歡《梁父吟》,他藉助吟詩來表示自己的志向和才幹,從而把自己比作那個齊國治國安邦的晏子;甚至在更多的時候把自己想象為管仲、樂毅這樣的人。

    無論是晏子,還是管仲以及樂毅,這些人都有著經世之才,把自己和這些人相提並論,這個就不但狂而且讓人不可理喻。

    不難想象一下,諸葛亮不只是想做一個謀士來協助一個明君治理國家,而是想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下的宰相,這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甚至讓人嫉妒。

    因此當曹操麾下的情報人員偵到此人資訊的時候,應該是想都沒有想就將他廢棄不報,認為他是一個狂妄自大的酸儒生而已。

    觀點不同,想法也不同,舉薦給曹操不是自討沒趣嗎?難道當年那個禰衡給予的教訓還不夠嗎?

    舉薦人才的時候,那些舉薦的人通常會考慮被舉薦人的志向和才幹,而諸葛亮的志向怎麼也不合曹操治理天下的風格,因此很自然的被某些人給遮蔽掉了。

    合適的鞋子需要配合適的腳才舒服,跑起來就不會咯腳,才會快,才會走更遠的路,不會磨出血來。有才幹的人同樣也需要合適自己的明君,其才幹才會得以發揮出來。

    博陵崔州平和潁川徐庶都是比較有才幹的人,可是遇到了曹操,在曹魏也只是做到郡一級的官職,並沒有進入到曹魏核心權力階層,以至諸葛亮後來為他們感到惋惜。他們兩人的遭遇大概就是沒有遇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鞋子吧。

    因此,鑑於以上的三個理由,也就沒有人向曹操推薦諸葛亮,即使有人舉薦了也沒有獲得曹操的重視,從而導致諸葛亮一直呆在南陽這個地方,直到遇到劉備,從而成就了一番事業。

  • 11 # 隴上花開25

    我的觀點很是與眾不同!因為孫權曹操的陣營都有了諸葛家族兄弟,但是劉備陣營反倒是個空擋;所以諸葛亮肯定會去空擋的劉備陣營(大家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 12 # 胡說一段歷史

    我來聊聊這個問題吧!在當時的社會,沒有科舉,沒有考試,當時的社會額,沒有現在的中國那麼,區域分佈比較零散,諸葛亮只是一個小地方的人,而曹操在許昌,他們性格大概有上千公里吧!他們當時的統治者也不是一個人,所以說資訊不發達,不互通才造成的這個事情。

    還有個原因就是,就算有人把諸葛亮送到曹操那,我感覺諸葛亮也不會輔佐曹操,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比較自傲的人,也就是說比較自戀吧,他是想一出山就做首領,最起碼是當權的人,他不說過一句話嗎?找不到明主,我自己就創造一個明主出來。就是說他自己想做一個管事的,不想做一個出謀劃策的一個謀士,但是當時的曹操已經帳下人才濟濟,就算諸葛亮去了,也不會瘦,他總軍師的職位,再說曹操也是一個多疑的人,他不會把所有的權利都交給諸葛亮了,那就註定諸葛亮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諸葛亮也能看到這一點,所以說他不會去輔佐曹操。

    再說了,歷史沒有假如,歷史沒有如果,如果諸葛亮真的去了曹操,那就沒有咱們後來的三國演義了,這也就是說天意吧,好多事就是對的事,遇到對的人,才成就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結婚了,雙方因為房子談不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