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趙志武
-
2 # 凱哥講史
孔子最謙遜的弟子我認為是顏回。
顏回,字子淵,又稱顏子,生於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卒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不幸英年早逝,終年41歲。
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最為器重的弟子。在生活中,簞食瓢飲,安於貧困;在求學時,勤奮好學,聞一知十;在德行上,謙虛仁愛,大智若愚;在師徒關係上,顏回理解孔子,孔子也視顏回為己出。
顏回為人十分謙虛,《論語·公冶長》中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子路和顏回兩人的志向,顏回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顏回能夠長時間到達仁的境界,“三月不違仁”,這一點是孔子其他弟子所不能比的。《論語·雍也》中記載,孔子曾經對顏回說:
“克已復禮為仁”,
意思是說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禮法,這就是仁。顏回能夠長時間到達仁的境界,因此,孔子說:“顏回能做到在幾個月之內心裡不違反仁道,其他的弟子,只能短時間內到達仁的境界”。子曰:
“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
顏回死後,孔子說:“唉,天要亡我啊,天要亡我啊!”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
顏回死後,孔子為之慟哭,跟隨的弟子們說:“夫子悲痛過度了!”孔子說:“我悲痛過度了嗎?除了顏回,我還能為誰悲痛過度呢?”
所以我認為顏回是孔子最謙遜的弟子,也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之一。 -
3 # 步蘭香407
傳說中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二,其中最著名的有五人(一說四人)。舉簡例。1,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9歲。
2,曾晳,姓曾名點,字子晳。曾參的父親,小孔子20歲。
3,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小孔子29歲。
4,公西華,姓公西(複姓)名赤,字子華。小孔子42歲。
5,,顏回,字淵。小孔子30歲。在眾弟子中顏回最謙遜,也是孔子最愛的弟子。
顏回聰明,勤奮好學,堅守先生“不恥下問“教海,向眾師友請教學問。突出“德性”修養,堅持“仁”的理念。畢生精力研究彌堅。故孔子最愛之。
-
4 # 農民雜品家
我學著大方一點,也學著開放一些,
我確實有點拙為謙虛,自我感覺根據達爾文學的說法,是天生的。
俺雖然確實不行,但是比較強,俺不是說自個兒個子不高,確實很矮,俺比不過姚明大哥,帥不過劉翔,甭說易建聯,再俾之說相聲的小嶽嶽也比我粉嫩和肥芳,我是可恥的,不光謙虛。
我也算是無恥的,不敢比大家,絕對勝過相聲加小品,還有憨豆。
西方以前有個誰來?
他曾經睜著眼睛問道我,“你不是個東西!真不是個東西!”
我雙眼芸目酌醒,自我感慨道,
原來這世界上真的有人理解我啊!
我確實不是個東西,這個我不謙虛。
-
5 # 92麗哥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孔子最為得意的十大弟子的簡況。
1、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華人。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為人謙遜好學,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論語》(編集者之一)。
2、閔子騫(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閔損,字子騫,尊稱閔子,世以字行。其一說,在魯國青州宿國(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閔祠村)人。其二說,出生於春秋末期魯國曲阜,其先祖是魯國第四代國君魯閔公,其父閔世恭為八世祖。君避戰亂遷到棠邑(今魚臺縣張黃鎮大村)。孔子高徒,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之一。元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是中華民族先賢人物。
3、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華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於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並稱。因惡疾早逝。唐元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載數傳至冉離,世居“菏澤之陽”,人稱“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譜》稱離娶顏氏,生長子耕,次子雍。顏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後公西氏聞孔子設教闕里,“命三子往從學焉”。品學兼優。為人度量寬宏,“仁而不佞孔子稱其“可使南面”,即可擔任一方長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華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 。《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6、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華夏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之一,“受業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於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今山東省菏澤市冉賢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參(shēn),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人(山東嘉祥縣)。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與其父曾點同師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稱“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晉國溫地(今河南溫縣)人,一說衛華人,“孔門十哲”之一,七十二賢之一。現在,山東省鉅野縣有其嫡系後裔。性格陰鬱,勇武,為人“好與賢己者處”。以“文學”著稱,曾為莒父宰。提出過“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思想,還主張做官要先取信於民,然後才能使其效勞。後來孔子喪,孔門亂,子夏到魏國西河教學。李悝、吳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為師。宋人疑之,《詩》、《春秋》等書,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稱“言遊”、“叔氏”,春秋末吳華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受顏氏之儒曾子排擠,由於祭禮意見不合於曾子師弟。
-
6 # 漁夫歷史
孔子的學生冉求,又名冉有。有一回孟武伯問孔子說:“冉有是否能夠辦政治?”孔子就回答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就是說可以在諸侯國當邑宰,或在卿大夫家裡當家臣。
這也就表示說,冉有他很有政治才華。又有一次,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完備的人?孔子回答說:“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少慾望及卞莊子的勇敢,再加上才能、技藝以及禮樂的陶養,也就可以算是一個人格完備的人了。
”可見才藝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冉有跟子路同樣有政治才華,但兩個人的個性完全不一樣:子路比較果敢、魯莽,冉有比較謙遜、退讓。也因此孔子對子路、冉有的教導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同樣聽到一件合於義禮的事,孔子對子路說,要請教父兄後才可以去做;而對冉有則說,聽到了就馬上去做。 這表示冉有天性較遲緩、穩重,所以孔子鼓勵他要勇於實行,而子路因為好勇勝人,所以抑制他退讓些。
冉有不僅在辦事上如此,在求道方面,也顯出他謙遜的個性。有一回,冉有就跟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的道,實在是我能力不到啊!”孔子即鼓勵、指正他說:“能力不夠總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現在自己卻先為自己劃定一個範圍,停在那裡不前進呀!”可見冉有並不是沒有能力求道,孔子對他還是很有信心的,所以才那麼鼓勵他。
由於冉有這種謙遜的個性,有時在辦事上,難免會有太過或不及的情形。
孔子的理想是推行仁政,弟子們皆懂仁義,如有不合仁義的,孔子必會指責與糾正他。當時三家把持政權,季氏比周天子天朝的周公還要富有,而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僅沒有勸諫季氏,減低人民賦稅,還替他蒐括,使他更富有。
孔子就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一方面指責冉有,同時也希望藉此使季氏感悟。
再談冉有的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著孔子時,孔子就引導他們各自談談將來的志向,孔子問他們說:“如果將來有人能夠知道你們而又能夠用你們,你們究竟有什麼本領可用呢?”當時冉有回答說:“假定有個六七十里寬的地方或是小一點,五六十里的,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於興禮作樂一類的事,那我就沒有這本領了。只好等待那有才德的君子來實施了。”冉有的志趣是從政,按照孔子的評價,憑他的才藝是可以治理千乘之國的,而他說自己只能治理六七十里寬的地方,還說自己沒有本領興禮作樂,這正表現出了他謙遜的品格。
-
7 # Kong先生
應該是顏回,孔子評價也最高,不遷怒不貳過!
從來不會生氣,做事錯了一次,就不會有下次。這才是來自內心的真謙遜!
-
8 # 不再孤單了啊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個人有個人的看法,單就標題回答,個人認為還是顏回,
顏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魯華人,顏氏,名回,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小孔子三十歲,最為孔子鍾愛,卻不幸早死。七十二賢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聖之一,被後世尊稱為復聖。
為人謙遜好學,以德行著稱,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孔子經常稱讚他的德行對他的學行給予很高的評價。孔子說自己不如顏回,一則是謙虛,一則是勉勵子貢要迎頭趕上。
孔子用四項內容教誨:典制、德行、忠誠、守信。這四項內容可以視為孔子的教學大綱。典制、德行互為表裡,忠誠、守信則是最基本的學習要求。
-
9 # 曲線平方
如果說最謙遜的弟子,個人感覺莫過於子路: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魯國卞(今山東省平邑縣仲村鎮)(原籍泗水,其後胤因避戰事遷往微山縣魯橋(見濟寧微山仲廟))人。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少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亦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仲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敢於批評孔子。孔子瞭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
做事果斷,信守諾言,勇於進取,曾任衛蒲邑大夫、季氏家宰,是孔子“墮三都”之舉的最主要合作者之一。後為,衛大夫孔悝家宰,在內訌中被殺。
-
10 # 小凡讀史
應該是顏回。顏回為人十分謙虛,《論語·公冶長》中記載,有一次,孔子問子路和顏回兩人的志向,顏回說:“我願不誇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
回覆列表
孔子的學生冉求,又名冉有。有一回孟武伯問孔子說:“冉有是否能夠辦政治?”孔子就回答說:“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就是說可以在諸侯國當邑宰,或在卿大夫家裡當家臣。
這也就表示說,冉有他很有政治才華。又有一次,子路問孔子怎樣才算是一個完備的人?孔子回答說:“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少慾望及卞莊子的勇敢,再加上才能、技藝以及禮樂的陶養,也就可以算是一個人格完備的人了。
”可見才藝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冉有跟子路同樣有政治才華,但兩個人的個性完全不一樣:子路比較果敢、魯莽,冉有比較謙遜、退讓。也因此孔子對子路、冉有的教導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同樣聽到一件合於義禮的事,孔子對子路說,要請教父兄後才可以去做;而對冉有則說,聽到了就馬上去做。 這表示冉有天性較遲緩、穩重,所以孔子鼓勵他要勇於實行,而子路因為好勇勝人,所以抑制他退讓些。
冉有不僅在辦事上如此,在求道方面,也顯出他謙遜的個性。有一回,冉有就跟孔子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的道,實在是我能力不到啊!”孔子即鼓勵、指正他說:“能力不夠總要做,做一半才停止,而你現在自己卻先為自己劃定一個範圍,停在那裡不前進呀!”可見冉有並不是沒有能力求道,孔子對他還是很有信心的,所以才那麼鼓勵他。
由於冉有這種謙遜的個性,有時在辦事上,難免會有太過或不及的情形。
孔子的理想是推行仁政,弟子們皆懂仁義,如有不合仁義的,孔子必會指責與糾正他。當時三家把持政權,季氏比周天子天朝的周公還要富有,而冉求做季氏的家臣,不僅沒有勸諫季氏,減低人民賦稅,還替他蒐括,使他更富有。
孔子就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一方面指責冉有,同時也希望藉此使季氏感悟。
再談冉有的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侍著孔子時,孔子就引導他們各自談談將來的志向,孔子問他們說:“如果將來有人能夠知道你們而又能夠用你們,你們究竟有什麼本領可用呢?”當時冉有回答說:“假定有個六七十里寬的地方或是小一點,五六十里的,如果讓我來治理,只要三年,即可以使人民富足。
至於興禮作樂一類的事,那我就沒有這本領了。只好等待那有才德的君子來實施了。”冉有的志趣是從政,按照孔子的評價,憑他的才藝是可以治理千乘之國的,而他說自己只能治理六七十里寬的地方,還說自己沒有本領興禮作樂,這正表現出了他謙遜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