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阡南門生漆店農貿市場分店
-
2 # 快樂剪輯喵
無疑,安史之亂是唐帝國衰敗的轉折點!但開元盛世鼎盛時期的唐朝如日中天,就算衰敗了,也有一個日落西山的過程。否則之前搞出來的“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不就白瞎了嗎。
1,軍事上肅清反叛,威懾外敵,建立藩鎮
弱唐者,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諸侯維之也。唐玄宗封郭子儀為御史大夫,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及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在唐軍的收復下,另一叛將史思明投降。安史之亂後,河西、隴右一度沒於吐蕃;安西、北庭被隔斷交通,堅守四十餘年後亦沒於回紇。人口也從盛唐時的九百萬戶降低到五百萬戶,國力大損。 四方胡族侵攻,中樞權威不復,河朔地方實際割據,地方上那些包括那些平亂功臣、安史餘部在內的驕兵悍將橫行,這種情況下,初唐、盛唐時的中央集權體制已不合時宜,難以為繼。因此推廣藩鎮制度,分權地方,廣設節帥來共治天下。雖然有隱患,但在當時是適應情況的。也正是藩鎮名將的累累戰功,讓唐朝得以打垮吐蕃,攻滅回紇,打殘南詔。甚至實現了版圖復興,收復了除漠北、西域外全部失土,疆域甚至超過宋朝最強盛時期,而且這樣的版圖還維持了近半個世紀。
2.經濟上稅制改革,南方資源補充北方
“兩稅法”於公元780年正式頒佈施行。它的出現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使古代賦稅制度出現了“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的轉變,同時也使封建國家對土地私有的控制原則逐漸向不干預或少干預轉變。兩稅法”廢除了租、庸、調及一切雜役、雜稅,取消了按人口多少徵稅的制度,改為按家產和土地徵稅。這種以財產為計稅依據的方法,一方面拓寬了徵稅的廣度,增加了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稅收負擔,起到了減稅負的效果。同時,在“兩稅法”制度下,每年只在夏、秋兩季收稅,簡化了手續,充分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也使唐朝當時的財政收入在較長時間內比較穩定,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生產和經濟的恢復。同時安史之亂後經濟重心從北方開始向南方轉移,南方的財政收入和糧食供給依靠大運河向北方不斷輸送。靠著楊廣留下來的運河體系,江淮一帶成為唐的主要收入來源,直接起到輸血救命的效果。
-
3 # 北樓504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就是經濟崩潰,古代只有兩種情況會經濟崩潰,一種是自然災害連續不斷,以農業為主的古代社會,沒有較高的生產力,只能依靠老天吃飯。如若發生連續不斷的自然災害,無法吃飽的老百姓定會心生不滿,譬如明朝末年就出現了這種狀況。另一種就是政府要求繁多的苛捐雜稅,到了一定年限皇家必要修建工程,或是窮兵黷武,此時不僅苛捐雜稅較多,官員還會趁機搜刮民脂民膏,造成了內部矛盾,百姓開始搶奪或造反,無人關心農業,就像秦朝末年修萬里長城。
還有外交崩潰。古代的外交崩潰主要是邊關問題,地域政治失衡導致外族入侵。像西晉,兩宋,明朝末年都是這種狀況。
最後就是政治崩潰,宦官、後宮、外戚干政,藩王、諸侯造反,權臣轉正等等都可以引來帝位不保,改朝換代。像是王莽、曹魏代漢,北宋換周等等,都是政治崩潰的結果。
首先就得說經濟。安史之亂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必定是巨大的,唐朝六千萬的人口在經歷安史之亂後變成了一千六百萬,這巨大的人口差異,使得唐朝消費力急劇下降。北方人口進行南遷,而作為魚米之鄉的南方,戰事平息後的幾年便能將糧食生產恢復原樣。而中晚唐時期,氣候宜人,沒有天災人禍,農民們都堅守崗位。此時的皇帝手朝廷大臣和宦官的叨擾,顧不上搞事情,朝廷不打擾百姓,那麼老百姓便修養身息,豐衣足食。
再就是外交方面。唐朝時期像西域地區等邊關受皇帝控制減弱,有著獨立的狀態,各自為政。而吐蕃和大食的崛起,不僅開始攻擊西域,吐蕃更是攻擊唐朝。此時的西域和唐朝便交好,得到彼此支援。西域其實就是唐朝的一個緩衝帶,儘管唐朝邊關控制力下降,但沒有出現契丹、女真、蒙古等強勢民族,所以唐朝影響不大。
最後就是政治方面。唐朝中晚期朝臣腐敗,各番勢力衝擊唐王朝。宦官專政,藩鎮割據,朋黨之爭等使得其政治極亂。但對於地方老百姓這些對他們並沒有影響,且各番勢力相互受制,都不能強大,也就讓唐朝又堅持了一個半世紀。
這就是三個方面對於為什麼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仍可堅持一個半世紀。也因此可以看到要想要一個國家做強做大,那麼就得從經濟、外交、政治等方面入手,三者統籌。
-
4 # 秦皇漢武唐宋元明清
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的“安史之亂”通常被認定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甚至也被認為是整個中國歷史發展上的重要轉折點。這場叛亂之後的唐朝被地方割據勢力孤立起來,最終也被藩鎮勢力所取代。那麼,“安史之亂”後已經出現了唐朝走向滅亡的趨勢,而唐朝國祚為何又繼續維持了長達一百五十年呢?
近代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曾經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論稿》中表達了這一一個觀點:唐朝經歷了著名的“安史之亂”後仍然能夠在八世紀後期和九世紀幸運地維持其統治,主要原因就在於唐朝征服成功地維繫了西北-東南的軸心。
這個觀點顯然是是在地緣政治的角度出發的,但唐朝之所以能夠在“安史之亂”後全國大部分藩鎮已經擺脫中央的控制,出現“朝廷專事姑息,不能複製,雖名藩臣,羈縻而已”局面的情況下,依然苟延殘喘了長達一百五十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征服成功地將四個對它至關重要的區域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劍橋中國隋唐史》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這四個關鍵區域中的第一個當然就是京畿地區的關中道,關中地區雖然在經過安史叛軍的佔領及掠奪之後已經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唐朝中1央政·府所依賴的資源也已經大幅縮減,但是長安依然是唐朝的政治中心,依然是諸多依然願意效忠李唐皇室的百姓心中的聖地。
第二個關鍵區域就是西北的邊境。在唐代宗(唐玄宗的孫子)晚期,幽州、魏博、承德、平盧、襄陽、淮西這六個節度使可以說是已經完全不受唐朝中央的控制,但是它們都集中在唐朝的東北方向,而西北方向雖然曾經也發生過叛亂,但是朔方、邠寧、鳳翔、山南西道等西北邊境的藩鎮因為缺乏獨立發展的地方資源而無法擺脫唐朝中央的控制。它們依然向唐朝效忠就意味著唐朝能夠以一定的實力防止來自西部的最大的外部威脅而專門從事壓制東部藩鎮的工作。
第三個關鍵地區就是長江淮河流域。“安史之亂”爆發後,北方的經濟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但是戰亂較少的南方則受到了較小的衝擊。長江和淮河流域在南北朝和隋朝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了其擁有迅速擴大的生產力、急速增長的人口以及繁榮發達的商業等方面的優勢。而在“安史之亂”後這裡更成為維繫唐朝命脈的關鍵地區之一。
第四個地區是運河地帶,南方的眾多資源都依賴於運河傳輸到關中地區,所以運河堪稱唐朝的命脈所在,失去它則失去了關中的補給。
“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在西北邊境和運河地帶傾力部署了大量軍隊,一方面用以保持西北邊境的安寧,在內憂不斷的情況下避免外患;一方面則是用以維繫唐朝中央的補給線,讓唐朝在缺乏地方經濟來源的條件下依然能夠維持其自身的生存。然而,唐朝中後期的即位皇帝(尤其是唐德宗)雖然曾經盡力控制藩鎮勢力,但也因為唐朝政府在“安史之亂”後威信掃地並且勢力銳減,他們最終沒有把大權再次收回,強盛的唐朝最終因地方勢力太大而再次走向分裂。
-
5 # 鯨魚的旅行筆記
唐朝在玄宗的統治之下,沒有出現暴政,也沒有什麼民不聊生,百姓度日如年的情況出現,在開元年間,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有著“開元盛世”,當時的長安城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也是最多,當時唐朝的國力是世界第一。所以在百姓安居樂業的情況下,安史之亂搞得百姓民不聊生,百姓還是心繫大唐的,對於國家還是認可的,沒有改朝換代的基礎。所以在當時就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直到150年後,唐朝才滅亡。
其次就是唐朝曾在太宗的統治之下出現貞觀之治,玄宗的開元盛世,唐朝的國力還是非常強大的,很多部落都是甘願俯首稱臣的,在唐朝中後期也出現了三次中興,國力強大一下子傾覆是非常難的。
還有就是安史之亂之後,造成藩鎮林立的局面,雖然這些藩鎮都是半獨立的狀態,但是誰也沒有推翻唐朝的統治,統一全國的能力,況且當時的朝廷還是受到百姓擁護的。
最後就是雖然安史之亂動搖了唐朝的根基,但是沒有從根本層次動搖到經濟基礎,依靠著江淮地區的貿易往來,唐王朝得以延續。而且唐朝在經過安史之亂後,統治者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弱地方節度使的權力。
安史之亂之後,各地節度使們都野心勃勃,當然為了能夠得到民心,他們也是不敢貿然獨立稱王的,古人講究師出有名。這就跟東漢末年割據狀態是一個道理,時機不成熟,誰也不敢做這個出頭鳥。唐朝安史之亂前後期,政治都是比較清明的,所以唐朝還是正統,百姓也是認可唐朝的統治的。
-
6 # 就是那個1113
唐朝文化幾乎影響到了整個世界文化的發展,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根基的奠定已經根深蒂固。
安史之亂並沒有完成對唐朝根基的致命打擊,在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者痛定思痛,對政治、經濟、文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從而使得唐朝壽命又延長了150年。
藩鎮是唐朝的一種軍制,是唐朝在繼承前朝在重要地點設定都督府逐步演變而來的,唐睿宗時設節度大使,玄宗時開始擴大節度大使職權,並在邊境設定十節度使,統稱"藩鎮"。
在與藩鎮的博弈中,唐中央政權透過不斷地學習與自我調整,在很多時間都處於“主導”地位,保持著對藩鎮的權威與控制力,《危機與重構》一書認為,唐中央政權與藩鎮更為現實與靈活的政治互動,才是大唐帝國經過了安史之亂這波衝擊後,還得以長存一個半世紀的內在原因。
-
7 # 沙漠孤狼138609229
第一個原因就是安祿山的實力並沒有唐朝強,安史之亂最終沒有完全擊垮唐朝。安祿山起兵的口號是“討楊國忠”,並沒有把推翻唐朝統治的目的明確擺出來,這是打著為國分憂的幌子來造反的,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節度使都支援安祿山,還有不少節度使是站在皇帝這一方的。
後來發生馬嵬驛兵變,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死,安祿山起兵的藉口就沒了,從道義上講安祿山就敗一成。李亨自立為帝后迅速組織起了有效的抵抗,命令郭子儀與李光弼去平叛,安祿山的敗亡只是遲早的事。
第二個原因是安史之亂並沒有完全摧毀唐朝的經濟。安史之亂影響的主要是北方地區,南方沒有受到多大影響,而且南方富庶之地是完全掌握在唐朝的手裡的,以南方的經濟實力支撐唐朝平定戰亂還是夠的,加上後來繼任的皇帝經過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逐漸讓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北方恢復了過來,整個個唐朝還能夠頑強的走下去。
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唐朝對軍事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在安史之亂前,節度使掌握著地方大權,導致地方和朝廷有很大矛盾,但是由於整個唐朝外部還有威脅,所以中央和地方能保持相對和平一致對外。
-
8 # 丁強888
唐朝安史之亂後,其實是取得了地方節度使和中央朝廷的力量平衡,而這樣的力量平衡維持了唐朝150年。這個平衡被黃巢起義打破後唐朝徹底失去對地方藩鎮的控制權。唐朝也就走向了滅亡。
安史之亂之前安史之亂之前,節度使只是在西南、西北和東北方向設定了節度使。這些節度使主要是為了向外開拓和防備吐蕃、南詔、契丹等少數民族。安祿山就是在唐朝東北地區的地方軍政負責人。而且因為深得唐玄宗信任。居然身兼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三鎮兵力合計近20萬。
但當時和安祿山一樣手握重兵的可不止安祿山一人。比如當時西北方向的河西和隴右節度使哥舒翰也是兩鎮相加擁兵十幾萬的。安西和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等。
安史之亂時雖然唐庭外重內輕之勢已成。但沒有哪一個節度使有絕對的壓倒性實力。而且即使安祿山已反。但假如玄宗不亂指揮。其實安祿山打下洛陽之後潼關這道天險安祿山就始終跨不過。
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安史之亂後來遷延日久。歷經玄宗,肅宗,代宗三代帝王。甚至借兵回紇才最終平定。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唐朝在內地也不斷設立節度使。內地也開始藩鎮割據。
但大部分藩鎮還是能貫徹唐朝中央政策規定,而且地方官員也還是由唐朝中央任命。當然,一些叛軍因為即使平亂的需要也被安排為節度使。比如河朔三鎮。他們是獨立性最強的。唐朝對這些離心傾向很強的藩鎮也不斷削藩。比如李愬雪夜入蔡州。
他說明了唐朝中央還是有一定實力。而且能調動地方藩鎮征討不服從的藩鎮的。
這是唐廷安史之亂後能夠維持的經濟基礎。
平衡被打破本來安史之亂這樣中央和地方的平衡狀態一直維持。唐朝也能在這樣的平衡中繼續下去。可是黃巢起義來了。農民軍可不按你畫好的藩鎮地盤活動。流動作戰的農民軍打破了這樣的平衡。在剿滅黃巢的過程中產生了李克用,朱溫這樣實力超群的大藩鎮。而唐廷中央的力量被削弱。平衡打破。唐朝也就進入倒計時了。
-
9 # 小馬哥觀歷史
大家好,我是小馬哥。我認為唐朝安史之亂後,還能再堅持一個多世紀,有以下幾個原因:
1.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放在這個問題下是話糙理不糙,盛世大唐不是隨便說說的,這座大廈哪會那麼容易就傾倒。
唐肅宗影視作品影象
2.安史之亂確實也是唐朝由興轉衰的轉折點,但並不是致命的,這和農民起義推翻政府的性質不同,唐朝的老百姓對大唐是有很高的認可度的,對李姓家族的統治已經習慣並且接受,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民心是穩定的。
安史之亂示意圖
3.安史之亂之後的政治和軍事情況,江淮一代的經濟並沒有受到影響,稱為唐的主要收入來源,所以國家的兩大要素,財政支援和糧草供應並沒有斷裂;軍事上來說,唐朝在安史之亂後也意識到藩鎮不可靠,還是得培植自己的軍事力量,所以神策軍橫空出世,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上的壓力。
從圖中可以看到安史之亂對大唐南方賦稅影響不大所以,晚唐雖然經歷大亂不復往日時光,但並沒有完全滅亡,甚至一度還有東山再起的希望,在封建皇權的機制下,君主的作用至高無上,沒有好的君主,朝堂就此淪落,最後還是被替代。
綜上所述,因此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還能再堅持一個半世紀才滅亡。
-
10 # 94310417小云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唐帝國至所以沒有昏然倒塌,關鍵是統治階級的核心價值觀依舊在執行,王公大臣藩鎮氏族的利益和財富依舊維繫著這個慘破的鉅艦同舟共濟榮辱與共,相對於150多年,那8年安史之亂是短小的,說明大唐天下還未到積重難返萬劫不復的地步,隨然產生了大量割據政權,但封建社會的制度體系依舊強大。可以毫不掩飾的講,關隴氏族對封建社會起了決定性作用,天下為公大道至行,軍閥列強的再昏庸無道,也不敢越雷池一步自找沒趣,但當朱溫這頭騷公豬上位後,一切皆在發生巨大反轉,因為黃巢起義攻入長安後將關隴氏族,文人雅士們幾淨斬盡殺絕,一但一種上流社會奉行的價值體系崩盤,那麼以流民土匪為首的朱溫集團就沒有那麼對王公氏族客氣啦?土匪示殺無義無天下大仁德善之心。一次次一步步殺淨忠臣良將,天下的根本儒家思想講求仁者愛仁,以仁孝治天下。當天下各州府郡縣全是目不識釘的大老粗和流氓為父母官,那麼曾經令人崇尚的文化制度和封建思想體系如同行屍走肉。大唐天下也就名存實亡了,看一下五代十國有幾個超過二十年的,天下之根本在於文化底蘊和天下大義,文化人和仁人志人才是天下的根本。思想倒了國就亡了,大唐覆滅於朱溫慘殺文武大臣和關隴賢臣。
回覆列表
安史之亂後,大唐朝政混亂,土地兼併現象嚴重,人口大量減少,而且此時藩鎮割據形勢已經形成,唐王朝危在旦夕。安史之亂平定時間為763年,但是,直到公元907年唐王朝才真正覆滅,這中間100多年唐朝真的一直都在衰退,沒有一點東山再起的跡象嗎?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遺留了很多問題,朝政混亂,,宦官干政等等,經過唐代宗、德宗、順宗等治理下,局勢開始好轉,到唐憲宗即位後,更是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史書記載,憲宗嗣位之初,讀列聖《實錄》,見貞觀、開元故事,颯慕不能釋。他效法太宗、玄宗,力圖中興唐朝。唐朝在他的治理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快速,百姓安居樂業,有力的削弱藩鎮勢力,重振大唐廟堂的威望,再現“大唐中興”的盛況,史稱“元和中興”。
妖貓傳劇照
只可惜,在唐憲宗取得一些成績後,開始自滿,變得驕奢,政治日漸衰敗。之後又開始信佛,還想要長生不老,後來因為服用太多丹藥導致身體惡化,最後暴斃而死。憲宗之後的穆宗、敬宗,皆是縱情聲樂、奢侈荒淫之輩,不盡沒有效仿太宗、玄宗的勵精圖治,反而沉迷聲色,不理朝政。大唐又開始衰退。之後文宗、武宗即位,雖沒有太宗、玄宗之才幹,好在他們能勤勉政事,善於聽取意見、知人善用,此時唐朝朝政平穩,社會經濟繁華,史稱“會昌中興”。
唐武宗
到唐宣宗即位,他性格明察沉穩,用法無私,從諫如流,勤儉節約,愛民如子,百姓稱其為“小太宗”。在他的治理下,廟堂清明,法度嚴明,平定安南,安定西陲。經濟上升,百姓日漸富裕。史稱“大中之治”。
宣宗
之後即位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唐王朝滅亡。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並不是就完全衰敗了,大唐中興的盛況依然出現,只可惜後繼無人,最後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