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淡漠千里1

    用來確立人生的意義,擺脫矇昧;

    用來確定生活的目標,擺脫迷茫;

    用來建立價值判斷標準,擺脫恐懼;

    用來體驗生命的樂趣,安頓靈魂!

    用來呵護至親家人,幸福平安;

    用來兼濟族人,協和天下!

  • 2 # 愛浪的西子

    四書五經勸人追求自身的修養,從人本出發,以追求人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和培養高素質的人為目標,最終實現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穩定。我黨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與這種觀點相近,因此,值得我們學習和探討,無論世界怎麼變,這方面的追求不變。

  • 3 # 品味幽默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易經》,《尚書》,《禮記》,《春秋左傳》

    四書五經現在學習有用,因為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現在的成語和典故的出處都出自四書五經,能夠進行學習無疑對理解傳統的古代作品有幫助。

    中國延續上千年的科舉,考的就是四書五經,四書五經也就滲入了古代文人的血液,他們詩詞文章裡出處有四書五經的影子。

    中國千百年來儒家思想佔據正統地位,很多四書五經裡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華人的思想和道德規範。明白了四書五經可以更好看清和理解很多人的思想和行為。為人處世方面能更與人有共鳴,無疑對個人的發展有好處。

    四書五經和所有傳統文化一樣,有精華也有糟粕。學習時需要鑑別。時代不同了,人們不可能去照搬古代的知識,當時認為對的東西,現在看卻不對了。現代思想和科學知識在目前是主流。對四書五經也不需要象過去考科舉那樣學得必須認真,現在只需大致瞭解就可以了。

  • 4 # 不可或缺的精神追求

    謝謝邀請,對於這個話題其實我不是有很深的瞭解。我就簡單說說我知道的,希望大家做補充。所謂《四書》《五經》,我認為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精髓所在,那麼儒家文化主要是什麼呢?眾所周知,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是教大家在社會上應該做什麼樣的人,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如何處理我們與父母、老師、朋友等等的關係,我們要秉持什麼樣的底線?這些東西正是我們社會最需要的東西,因為我們現實中有很多人都沉浸在金錢至上的狀態中,衡量事物的標準不是仁、信,而是這件事對我有多大的利益,有利我就很高興去做,沒利我就不做,只許佔功而吃不得虧。所以我認為現在學習《四書》、《五經》的作用在於樹立我們做人的標準,對改善社會風氣有很大的作用,不但要學,還要發揚光大,推薦給更多人去學,如果每個人都有一套正確的價值觀,那麼我們這個社會會很美好,人與人之間相敬如賓、守道德講誠信,對促進共產主義的實現有著積極作用。

  • 5 # 樂在經典

    非常有用,那是華人的精神家園、靈魂和根脈!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將來有機會一定要讀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儒釋道、中醫。大家想想,猶太人誰不讀《舊約》,西方人誰不讀《聖經》,阿拉伯人誰不讀《古蘭經》,做為一個民族的公民,這個民族最優秀的傳統、最經典的文字、最有智慧的文化傳承,我們不該讀嗎?

    我聽過習總書記一系列的課,你看看人家總書記信手拈來,總書記絕不是為了賣弄故意用幾句詞,他是真懂!總書記他做為中國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我有一個體會,我在讀他的書、聽他的講話中反覆觀察他,他不僅讀了書,而且中國智慧在他身上體現的非常非常好,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做出一番事業,不瞭解中國文化,你試一試!所以講到這裡我告訴大家一定要重視學習我們自己的文化。

    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國優秀文化與傳統美德,它們之間關係就是:中華優秀文化,它滋養了傳統美德,中國的傳統美德從哪裡來?從老莊孔孟、李白杜甫、岳飛、文天祥,是從歷代最優秀的文化典籍和大英雄的人生事蹟裡提煉出來的,這就叫優秀文化,它滋養了傳統美德,那麼傳統美德有凝練了中國文化,如果幹巴巴地講傳統美德,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單純講一些文化典籍,不凝練出一種美德,那就不能形成規範,我們就無法在現實中去落實,是這麼一個關係。

    而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渾渾噩噩的人,一定不是一個只知道吃吃喝喝、虛榮攀比的人,一定是一個有德行的人,用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話就是“人無志,無可成之事”,這句話被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了不止一次,所以有德行、有人格的人第一點應該是有抱負、有操守的人,應該是有人生方向的人,有人生使命的人,大家看孔子,孔子說,15有志於學,孔老夫子15歲方向就定了,而孟子看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之間征戰殺戮,在那時候,他就說“500年必有王者興,捨我其誰”,你看看這個抱負,國家戰亂頻繁,陽明先生說:“讀書人第一等事是成聖成賢” ,所以一聽這個人一定能成大事,他的抱負在那裡,縱觀歷史,我們不怕窮,多少窮孩子做出一番事業,也不怕笨,多少笨孩子做出一番事業,最怕的就是沒志氣!一個沒志氣的人,沒追求、沒理想、沒擔當、沒情懷、沒使命,渾渾噩噩。所以,有時候學習不是光去唱讚歌,有時不妨說點真話,讓我們心裡咯噔一下的話,有時候你難受了,就一定是說到你弱點上了,那往往是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

    “人無志,無可成之事”,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學啥?學孔子15歲有志於學,學孟子“500年王者興,捨我其誰”,學王陽明“讀書人的第一等事成聖成賢”,學周總理12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他們幹嘛?有抱負,為這個國家做一點事情。

    所以,特別是青年人不僅要立志,還要立大志,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這樣才能學會做人,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昇華人生境界。

     

    在一個就是《易傳》的話,“厚德載物”,就是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裡面所說的“內聖外王”,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目合在一起就叫做“內聖外王”,什麼是內聖呢,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把自己內在修好,才能給國家做一番大事業。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叫做外王,合在一起叫內聖外王。

    所以,中國文化非常好的一個說法就是“內聖才能外王”,“厚德方能載物”,所以中國文化特別強調德行,一個人有多大的德行和人格,才能承載多大的使命和抱負,這是成功的地基,這個地基如果紮實,這個樓多高都能配得起,如果相反,地基不紮實,這個樓如果蓋得很高,哪一天一陣微風吹來,這個樓就會轟然倒塌,所以一個人的護身符就是浩然正氣、堂堂正正、真才實學、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每個人都要內求,“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要反思自己。

    中華民族的道德非常豐富,這個內涵要求應該是四個字,“知行合一”,人這一輩子要弘揚道義,為國家做點事,得真有本事,如果沒有真本事,怎麼為國家服務,我雖然沒什麼本事,但是我很慶幸我讀了一點書,我能透過讀一點書給大家分享。這個也是我自己落腳的一個地方,我就用這個平臺給大家分享,也能為社會做一點點貢獻,不要好高騖遠,只要有點真東西,在平凡的位置也能發光、發熱。

    我們每一個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公民,都要學習中華優秀文化,打牢德行的根基,學安身立命的真本事,不斷的去反思自己,然後向別人學習,叫海納百川,然後服務大眾,做志願者,奉獻社會,這就是心之所繫,情之所歸。在這個過程中成就自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做力所能及的努力。

     

     

  • 6 # 夕紅淚

    四書五經古代先賢留下的典籍,其包羅永珍,追求事物之理,探萬物本源。是很值得繼承與發揚的,修身養德,求索明心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寶貴財富。

    《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力求仁道。有言: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

    《大學章句集註》是由宋代哲學家、思想家朱熹所著。是朱熹對《大學章句》的註釋,它是朱熹用力最勤的著作。明心,正德,格物,致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既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

    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詩經》中的很多歌謠,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娛樂功能,又兼有禮儀上的實用性,只是有些詩原來派什麼用處後人不清楚了,就僅當作普通的歌曲來看待。

    《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長期被認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釋出的政令。有名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周易》即《易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

    《周禮》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今從其思想內容分析,儒家思想融合道、法、陰陽等家思想,與春秋孔子時思想發生極大變化。《周禮》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堪稱為上古文化史之寶庫。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鉅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內有:天不再與,時不久留,能不兩工,事在當之。

    這些典籍包含了追求萬物本源,闡明人,事,物之間的牽扯羈絆。教導人修身養性,明善惡,辨是非。從正面論自然事物之理,教化世人如何為人做事之道,而不僅是為人處世之手段。很乾淨健康自然,是每個人都值得好好研習的著作,在做人做事方面很有啟發意義!

  • 7 # 勇進91413

    四書五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理應學習,我們不能崇洋媚外,學習些外來文化,身為東方兒女,我們應該按祖先的經驗教訓學習

  • 8 # 愚翁良知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肯定有用,毋庸置疑。關鍵在於有什麼用,怎麼用?

    四書五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儒家推崇的。但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部,中國傳統文化還有佛學和諸子百家,是一個博大的文化系統。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唯一正確的態度。認為傳統文化是國粹,可以醫治百病,甚至認為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抱殘守缺是不可取的。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一無是處,是封建迷信,是歷史垃圾,是坑害中國的罪魁禍首也是片面的。中國傳統文化延續了幾千年,存在必定有它一定的合理性。

    現代科學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在這之前,世界文明,走了大致相同的路。由於中國文化沒有斷層,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縱觀世界文化的發展史。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是易經,從易經的發展史就可以窺探世界文明的發展過程。

    古代的中國,埃及,希臘都是以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為基礎的走了大致相同的路。中國伏羲八卦可以做代表。尊重自然,尊重天道,注意綜合,注意現象的研究,可以說是人類認識的初始階段。周易的象數理佔四個字是古代思想核心的總結。

    從中國的孔子,西方的蘇格拉底的時代開始,人類的思想史開始轉向人本主義,到西方的文藝復興達到的頂峰。至今很多所謂的先進文化,仍然是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周易本文已經初見端倪,孔子的易傳已經有明顯的人本主義思想。從佛經,聖經和一些西方古代著作都可以看出這一特點。

    現代科學的興起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和憧憬。但現在科學也不是萬能的。想用現代科學代替傳統文化,是不現實的。現代科學,以實證為基礎,不承認任何的絕對和權威。不斷的證實,又在不斷的證偽是科學發展必由之路。

    瞭解人類的思想發展史是從自然主義,人文主義,走向科學主義的。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很好的瞭解人類的思想發展史,正確的指導自己的行動。正確的思想不存在過時不過時的問題。現在人們的思維,仍然遵循著這些基本的規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思維科學是人們認知的三大領域,自古至今勻是如此。

    由於古代科學不發達,教育是以綜合教育為主,做人的教育重於做事的教育。所以古代把真善美的教育作為教育的核心。由於科學知識的飛速發展,知識大量增加,人們被迫不得不分科進行學習。只重視知識和做事,不重視如何做人正是現代教育的缺陷。把古代的教育方式說得一無是處是不對的。教育的根本矛盾,仍然是如何處理做人和做事的關係,人人都知道做人比做事重要,在實踐的過程中,卻沒有辦法正確處理這種關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大量的現代知識需要學習,如何取捨成為當前教育的一個難題。主張恢復古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可取的,只知道如何做人,卻不知道如何做事,就成了書呆子,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甚至生存都可能成問題。

    透過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可以使人的思維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克服人們思維的片面性。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現代一些新的思想。但絕不能替代現代科學的學習。現在人類正處在迅速發展的時期,稍有不慎,就可能成為時代的落伍者,每個人都應該慎之又慎。

  • 9 # 金風359

    有用。

    讀書的目的是開啟智慧,讀書的方法是吸取其精華,去掉其糟粕,讀書的態度是提升自身素質。

    目的明確,方法得當,態度端正,讀什麼書都會有用。

    古人學習的書也是人類文明的記載,其中有很多精華,有利於開啟我們的智慧,所以有用。當然,這些書中也有不少糟粕,需要我們去剔除。

    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只要會讀,常讀常新,對我們現在也非常管用。

    以《論語》為例,宋代趙普就曾說:“半部《論語》治天下”,雖然有些誇張,但如果能認真研讀《論語》,確實能夠開啟我們的智慧。《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和教育思想。如果我們的讀書方法正確,能夠結合實際,不是生搬硬套,生吞活剝,那麼就能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從而解決今天的許多實際問題。特別是《論語》中記載的許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直到今天也不過時。

    古人學習的書,是我們傳統文化的根,“天雨雖寬,不濟無根之木;佛法雖廣,不度無緣之人。”我們要傳承先祖的文化,還真得好好讀他們的書,不然,我們就將變成無根之木。

    張載說得好,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10 # 西詞上仙

    現在學習也是非常有用的。

    學習“四書五經”的用處很多,小的方面來說,為人處世,明辨是非,提高修養等等,大的方面來說,道德倫理,社會認知,文化傳承等等。

    現在所說的四書五經是這些經典: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周易》、《春秋》、《禮記》

    為什麼說現在學習古人那些古老的文化經典還有用呢?

    一 “四書五經”是研究過去歷史、文化、政治、民生的重要參考書

    客觀地說,四書五經的內容,有精華,也有糟粕,既不能不加區分的全盤接受,也不必一概否定。我們可以站在一個客觀的研究者的角度,對其內容審慎地學習研究,吸取其有益的方面,摒棄其不合時宜的地方。

    四書五經的內容其實並不都是封建道德倫理之類的,也記錄了很多當時的社會生態的方方面面。

    比如,五經中的《詩經》,是一部重要的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個方面來描繪周朝時代的社會風貌。

    有表達愛情的《國風·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有記錄歷史人物,對其表達讚美的,比如《詩經·衛風·淇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讚美衛國的武和卿大夫的;

    有記述當時農耕鼠患嚴重,破壞莊稼的《國風·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等等。

    再比如,四書中的《大學》裡有探討政治、經濟問題,國家如何富足,國民生產和消費關係的“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再比如,四書中的《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追隨者言行的,其中探討了教育學習的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再比如,四書中的《中庸》探討做學問的客觀而務實的態度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再比如,五經中的《易經》激人奮進,如何以端正的態度為人處事的“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以上這些內容,涉及了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於我們認識、理解、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政經發展、教育科學等等,都有重要的文學和史料價值,並且以上舉例這些內容並非全是封建糟粕,反而很多是當時社會發展的思想精華,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良部分,對於我們現代,都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二 “四書五經”可以讓我們洞悉時代變遷,明辨各種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

    現在很多被批判的儒家的綱理倫常內容,在當時的歷史時代侷限的情況下來看,是適應當時所在的社會發展階段的。

    比如說屢被詬病的《孟子·離婁上》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現在民主意識覺醒,男女平等的觀念下,這個當然是不被認同的封建思想。但是當時為什麼能被聖人立言,而贊同者多呢?這就是當時的社會形態所決定的。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是農耕文明,國家也是重農抑商的。當時的生產生活方式落後,生產效率並不高,基本處於看天吃飯的狀態,所以田耕對於國家和個人家庭來說都是重中之重。

    而要耕作土地,就要耗費大量的體力,而女性在體力上毫無優勢,這時候男性勞動力的重要性就樹立了起來,家裡的男性勞動力越多,那麼分到的土地越多,土地越多越需要有足夠體力的男性,這樣家庭生活就會過得更好,就會更能吃飽肚子。

    所以,每個家族對於後代是否是男性就非常重視了。

    另外一個方面,由於古代科學矇昧,很多現象和天災人禍的發生,無法用合理的科學理論解釋,就將這種超出他們理解範圍的事情,通通歸於神鬼之說。

    既然有了神鬼,就要和神鬼打交道,就要禮敬祖先之靈和神魔,所以祭祀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祭祀要一代代傳承下去,而女性成年後是要嫁到別人家的,自然沒法延續本家族的長久祭祀事情,所以家庭對於男性的期盼就更多。

    基於以上二個方面,在古代農耕文明時代,“重男輕女”的觀念逐漸形成,並隨著歷史的發展,愈加根深蒂固。

    我們現在當然是嚴厲批判這種錯誤的“重男輕女”思想,但是透過研究、批判這種糟粕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能更好的幫助我們認識古代的歷史和人文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晚上7點到七點半,是什麼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