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猴賽雷

    先總說一句,《源氏物語》之中譯本,現今只有豐子愷、林文月譯本能相提並論。

    第一次看推薦林文月譯本,但兩者各有千秋都值得一看。 為何這麼說呢?因為這兩個是獨立譯出的。豐子愷譯本出版之後,中國大陸80、90年代似有一種對「重譯」外國名著的風潮,然而實際上大多數所謂「重譯」並非是從原來的語言獨立翻譯成中文,而是將以前的中文譯本進行改寫,豐譯本《源氏物語》也在改寫之列。

    近幾年鄭民欽老師又獨立譯出了一部,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然而畢竟還未如林、豐譯本經過時間檢驗,我也未曾拜讀,在此存而不論。

    若說《源氏物語》的中譯本,則當首推錢稻孫譯本,其遣詞造句猶如「水磨糯米」(木心語),與平安時期日本文學的平淡之風十分切合。但是,錢稻孫(據說)翻譯了前幾貼,但是我只在網上找到第一帖《桐壺》。

    接下來說說豐子愷譯本。豐譯本最大的缺陷在於為《源氏物語》的中譯本在還沒翻譯的時候就預先定下了基調,換句話說,豐子愷依照中國古典章回體小說的風格將《源》大大中國化了。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我們在看豐譯本的時候就像是在看一部古典章回體小說,其遣詞造句半文半白,和歌也翻譯成了五言四句或者七言兩句,這樣使得原本輕浮(此處非貶義)的《源》變厚重了,反倒失了些許韻味。木心先生評價日本平安文學就說:日文太輕,沉不下去。我深以為然,在《源》中的語意更是模稜兩可,從而整個文字都像隱匿在一層哀傷的霧中,看清了反倒不好了。

    豐譯本九十一萬三千字,而林文月譯本則一百萬九千字,若以林譯為標杆,那麼豐譯則壓縮了百分之十。當然字數並非決定性因素,之是以此大略比較一下。 豐譯本多用短句,更為中國化一些,而林譯本句子更長,縹緲之感更濃,但是總覺得有遣詞造句些過於現代。加粗的部分,豐譯本並沒有標出原文是引用《古今集》的一首和歌,這雖然算不上大毛病,但在「信達雅」之「信」上做得不好。

    林文月的譯本看起來比較貼合原文的意境,只不過遣詞造句上頗有過於現代之處,但是對於第一次閱讀的讀者,門檻可能不是很高。至於豐子愷譯本,很像中國古典章回小說,言語中頗有晦澀之處,但是更具古風。具體選哪個譯本還是要看自己了,更何況要是真正喜歡《源氏物語》,兩個都看看那就更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家有什麼美式傢俱嗎?有哪些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