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腦攝狼圖事界
-
2 # 文藏
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美國著名藝術家,是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南加州光和空間運動(Southern California Light and Space)”的核心成員之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他已經開始嘗試一種創新的非傳統裝置,創作對光學的感知雕塑以及“實體化自然光”,以引起觀眾沉思,締造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體驗。
James Turrell的作品
透過光線和空間之間的關係來營造氣氛是James Turrell慣用的藝術手法。他在展覽空間開啟一個視窗,自然光和人造光透過橢圓、菱形、長方形等基本幾何形狀的視窗照射到室內,給空無一物的房間帶來一種聖潔、神秘的氛圍,讓人忘記身在塵世,因為身邊除了光,什麼都沒有。
“眾所周知,現在流行一種‘慢食’運動(slow-food movement),也許我們也可以有一個‘慢賞’的運動(slow-art movement)。”——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一直致力於挑戰人們快速觀賞藝術品的習慣。他認為,如果用少量的時間去觀賞是很難真正進入到藝術作品中。
James Turrell的作品
光在西方宗教體系中,往往具有一種神聖的意味。時下,不少設計師與藝術家都把光引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傳遞其中蘊含的信念。James Turrell用了畢生的時間追逐這隨處可見的光,他用充滿感情的身體跟光和空氣交流,然後以極大的剋制轉化成自己的作品,並且帶著非常精細而微妙的控制。讓我們置身於“虛無”的光空間中洞察自己的內心,豁然開朗。
James Turrell的作品
上世紀60年代,提倡極簡主義和抽象幾何的光與空間運動在南加州興起。透過聚焦光線與空間等可感知的現象,以及運用玻璃、尼龍、熒光等材料形成空間裝置,光與空間運動的藝術家們讓觀眾得以在特定條件下對光與其他感知現象產生獨特的體驗。將南加州光與空間運動發揚光大並引起世界關注的正是James Turrell。
從光與空間運動開始,James Turrell已經嘗試一種創新的非傳統裝置,創作對光學的感知雕塑以及“實體化自然光”,以引起觀眾沉思,並常常創造出令人驚歎的藝術體驗。
James Turrell的作品
“我真正感興趣的是如何在一個空間的特質中去感知另外一個空間,這就像是觀望一個正在觀望的人。當把客觀性剔除後,反而能獲得一種新的客觀,正如你用視野去探量一個空間。”James Turrell曾表示。
James Turrell執著於探索光與空間的關係,透過視覺和身體的體驗來營造出空間的錯覺。置身其中的觀眾難以分辨平面與曲面。空間維度在此失去意義,光線才是自我認知的刻度。
作為洛杉磯60年代“光與空間”運動的重要人物,James Turrell 的全部作品都以“光”為內容,經過控制的自然或人工的光。了不起的地方在於,人們在它的作品裡感覺不到發光體的存在,甚至感覺不到其他任何東西的存在——連影子都沒有,只能看到十分具體的光。“我使用光的方法是把它隔離出來,並不做太多的處理,” 藝術家這樣說,他不會用激烈的頻閃或者複雜的色彩去刺激觀眾的眼睛,而是剝出光本來的樣子。
James Turrell的作品
James Turrell 有辦法把光塑造成一個實在的東西,呈現出他所說的光的“物性”(thingness)——看到他的作品,你很可能懷疑自己之前從未真正地看見過光。角落裡的一個稜錐,牆面上一塊長方形,或者被幾塊光分層填滿的房間,他把光的邊緣削得鋒利而整齊,內部保留著迷霧一樣柔和的特質。所以當 James Turrell 說“我的作品並不是關於光的,我的作品就是光”的時候,人們知道這句不是在故弄玄虛,而是一個樸實無華的事實。
他擅長挑戰觀眾對於想象與現實、空間與界限、被動觀看與沉浸式體驗等方面的感官認知,因此其作品也要求極為複雜的工程搭建來實現光線與空間的精準把握。
James Turrell的作品
作為藝術家早期奠基作品之一的空間投影裝置,其靈感來源於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作品共有三十六種不同形式,分為兩大類:角落投影和單牆投影。James Turrell用投影儀將光束以特定的角度和形狀投射到黑暗房間的角落或牆壁上。角落投影中,觀眾會看到一個發光的三維幾何體懸浮在地板上方的角落裡;而在單牆投影中,觀眾則會對被照射區域周圍牆體的深度發生感知錯亂。
以投影裝置的藝術理念與手法為基礎,James Turrell於1968至1969年間創作了淺空間裝置系列。其形式感與投影裝置相似,帶來的空間感卻恰恰相反。光源被安裝在觀眾正對牆體的背面,造成牆體懸浮或內外翻轉的錯覺,將三維空間塑造為二維平面。
James Turrell的作品
由淺空間裝置和牆角裝置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楔形空間則需要摸索穿過幽黑的走道後,才得以在封閉的空間中欣賞。呈角度的牆體分割了空間,牆體及其背後隱藏的光源在黑暗的室內形成一道道透明的“光幕”。身處其間,觀者可透過觀察“光幕”的位置來判斷空間結構。每個人將從錯綜複雜的光影中尋得對空間獨到的理解。
James Turrell的作品
說到“光與空間”,空間是他的作品裡另外一個重要的元素。James Turrell 的作品在空間裡蔓延,有的時候,光為他的空間結構所塑造,有的時候,是光反過來塑造了空間。當人們習慣了日常所見光照之下的空間時,James Turrell 運用光的特別手段會改變人們對空間的感知。在 Space Division Construction 系列作品裡,一個洞口通往一個被均勻的光所填滿的有深度的空間,但它看起來卻像是一個完美平面,哪怕觀眾走到跟前,都無法確定伸出手是不是會觸碰到什麼東西。James Turrell 曾經因為惠特尼美術館裡的一個這樣的平面遭到了起訴:有一位女士以為那是一面實在的牆,自然而然地倚靠下去,然後就摔倒了。但藝術家不認為自己製造了“幻覺”,因為它本質上是一個事實——就像日出日落實際上是地球在移動一樣簡單的事實。“光是一種東西,只是人們不習慣這樣看待它,”James Turrell 說。
James Turrell的作品
在許多采訪中,人們反覆地挖掘了這位藝術家對光的特殊興趣的來源,從家鄉洛杉磯的燦爛Sunny,到家庭成員的貴格會(Quaker)信仰,再到開始於16歲的飛行員經歷和他的知覺心理學學士學位。說到最後,藝術家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人們對光的需要是本能的,日光中的維生素 D 不僅供給你的身體,也能夠抵抗抑鬱。”說到底,究竟誰不喜歡光呢。
而 James Turrell 不僅帶來了光的基礎的愉悅,還帶來了驚奇。他的作品通常需要將空間做成一個完美的形制來承托出光的實體,涉及複雜的工程建設,展覽起來並不容易。(保守估計要1300萬)
Dhatu
他的新作 Dhatu,不同於 Bindu Shards 必須要事先預約,而且很快就預訂一空;Dhatu 是一個開放性的空間,但每次只開放五個人進入。走上樓梯,進入長方型的空間,但是你看不見牆與牆的界線。
光抹滅了牆角與天花板、地板的連線點,你只看到綿延無盡的顏色與光慢慢在轉換,而你和你的同伴們都漂浮在顏色之上。好像一切都去背了。在這條無界線的通道盡頭,是一面長方形的牆,散放著光,好像通往異世界的入口。如果說,Bindu Shards(下文就是哦) 是感官的轟炸之旅,Dhatu 就像是洗滌心神的禪定境界。
Bindu Shards
是什麼樣的作品能夠讓藝術評論家一面倒地叫好,那就是 Bindu Shards。Bindu 是印度經文的中「點」或「中心」,意指人的精神能量中心,在哲學上也被解釋為宇宙萬有的神聖記號。且不管名稱的高深莫測,直接進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太空艙般的球型裝置。
Bindu Shards
身著白衣,像是科學家或是醫生的工作人員,面對著控制儀,冷然地氛圍不像是在藝術展場,更像是科幻小說的場景。跟隨著他們的指示,脫下外衣鞋襪,安躺在狹窄的床上,準備進入艙內時,剝除身外長物讓人感覺無助,就好像是做 MRI 核磁共振掃描,引起等待宣判的醫院想像。
Bindu Shards
Bindu Shards
這叫做普金吉氏效應 Purkinje Effect,其中牽扯複雜的視覺神經傳輸過程與腦神經的判讀連鎖反應,引發人對認知的改變。所有走出太空艙的人,莫不雙腿發軟,一時之間還無法辨別現實與精神的界線,帶著極樂的喜悅與墜入現實的驚慌。
羅登火山口
羅登火山口是James Turrell最具代表性、規模最宏大的作品,綜合呈現了他對光、空間與感知的深入思考,被視為其藝術生涯的巔峰。20世紀70年代早期,James Turrell開始計劃地景藝術的創作。1974年,他在亞利桑那州北部的佩恩蒂德沙漠中發現了羅登火山口。之後的四十多年間,James Turrell在其內部設計建造了廳室與隧道,將這座死火山口改造為了裸眼天文臺。竣工後,羅登火山口將由21個觀測室和6條隧道組成。置身其中,觀者可欣賞光影變幻、探索天象奇觀,在有限空間內體驗宇宙的廣袤無垠。
羅登火山口
作為榮譽等身的藝術大師,James Turrell的作品並不高高在上,而是用光與空間的體驗與觀眾對話交流,在藝術家所創造出的近乎夢幻的空間中,觀者得以探索從未有過的藝術體驗。龍美術館館長王薇認為:“藝術家的作品最神奇的部分就是他用光去呈現他的感知,在這個層面上觀眾和藝術家是最貼近的,他的作品不需要觀眾去了解藝術史,不需要提前儲備很多知識,我們只需要敞開心扉,憑感知去體驗他們的作品即可。”
羅登火山口
“我喜歡把光作為一種物質材料,但是我的媒介是真正的感知。我想讓你感覺到你的感覺,看到你自己見到的物件。”——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的作品以一種極端抽象的形式描繪自然,空氣的色彩。他用充滿感情的身體跟風和空氣交流,然後以極大的剋制轉化成自己的作品,並且帶著非常精細而微妙的控制。
羅登火山口
毫無疑問地,James Turrell是善於將光線“視覺化”的裝置藝術家,這位原本是念心理學與數學的藝術家,透過精密計算與對身體感知的瞭解,將我們因太過熟悉而忽略的光影變化“具象化”,如視覺戲法般地賦予觀者魔幻的感受,他說:“我的作品是創造一個空間讓光得以棲息,而觀者如何面對這個空間。 通常,我們張著眼,卻對光線視而不見,這提醒了我,我們必須要有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
James Turrell的作品
當人與藝術作品之間產生交集的時候,一件藝術品才能被真正的稱為藝術品,這一切在James Turrell的作品中,他利用光作為介質,成功的打消了大眾與藝術家的隔閡,在James Turrell的作品中,他其實只是利用空間和光線人為的創造了一個空間,而每一位觀看者在走進場館觀看這些藝術作品的同時就成了這個藝術品的一部分。
-
3 # 黃智637
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被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所感染,引出了情緒上的波動和感嘆,使欣賞者由感動到精神上的震撼。
小說是文學藝術的門類,是一種綜合地運用語言藝術表現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形式。小說可反映出,社會生活、經濟建設、人物形象、戰爭場面等多種情節。
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小說將麥列霍夫的家史和上世紀二十年代頓河地區社會各階級的鬥爭和歷史事件匯合在一起,展現了廣闊的畫面,浩瀚的內容,眾多的人物,使讀者感受到激情和震撼,具有磅礴氣勢和史詩規模。真人真事與藝術虛構相結合是小說的特點。民歌民謠的大量運用和抒情的風景描寫也是小說的藝術特色。
-
4 # 趙寒翔
現在讓人震撼的藝術作品寥寥無幾!好多作品屬於撒眼嬌,猛一看還可以,但經不起細看,經不起推敲,尤其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就繪畫作品而言,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屬於讓人震撼的作品之一。他這幅作品無論什麼時代,將來永久都屬於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作品。
雕塑方面。當年有一個群雕叫《收租院》也是屬於讓人震撼的群雕作品之一。可惜的是這組作品受歷史性侷限,現在很多人都不記得了。
……文學方面,戲劇方面及其他藝術層面的,有讓人震撼作品確實想不起來!
-
5 # 燈影書畫
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就是她不僅能給人以心靈的共鳴和美的享受,不僅能開啟人的心扉,還有著讓人為之震撼的感召力量。
當我第一次聽到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時候,我感到周身的熱血沸騰了,有一種無可比擬的激動;當我第一次聽到《國際歌》的時候,頓時覺得心頭騰起一股巨大的力量;當我第一次看《紅樓夢》,看到黛玉葬花焚稿處時,已是淚眼朦朧,為女主人公的淒涼命運而深深揪心……
作為一個油畫愛好者,讓我震撼的油畫作品,不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不是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也不是梵高的《星空》、庫爾貝的《篩麥婦》、高更的《我們從哪裡來》、畢加索的《格爾尼卡》,而是法國十九世紀繪畫大師安格爾的《泉》。
那是二十年前我在大學圖書館第一次翻看一本經典油畫畫冊。當我看到安格爾的《泉》時,心跳一下子加速,臉上泛起紅暈,我有些緊張地抬頭環顧了一下前後左右,生怕有同學在用異樣的眼光盯看著我,當看到同學們都各自專注地審視著自己的讀物時,我才把目光重新凝聚在《泉》這幅畫上。
畫面中,一位年輕美麗女子雙手託舉一醬紫色陶瓶,雙腿略呈彎屈,以垂直構形站立於綠色的壁龕中;少女表情單一,目視前方,透著青純無邪的神韻;畫家用輕淡的天鵝絨般的筆觸描繪出少女充滿青春活力的肌膚;飛瀉的泉水給平靜的畫面增添了流動的韻律……
美麗、青純、典雅、沉靜,雖是一幅人體油畫,但端莊大氣,纖塵不染,讓人觀後不曾有絲毫的旁心雜念。真是太美了!
老實說,平生第一次看到這麼美的油畫,真沒有想到女性原來這麼美,沒有想到油畫能把人畫這麼美。真的,我被震撼了。
從此我便喜歡上了油畫。
-
6 # 泰斌漫畫
有!我畫國畫也畫漫畫,有兩個藝術家給我帶來極大的震撼!一個是南韓畫家金政基,他號稱人肉印表機,很多巨幅作品都不打草稿,直接開畫!效果令人歎為觀止!另一個是日本的正子公也,他畫的水滸傳人物、中國歷史人物就一個字,牛!說句心裡話,比咱們很多中國畫家畫的都好!
-
7 # 丁山翁
畫家容易單純從技法上去看畫,咱們這種不會畫畫的只從畫面給人的感覺上去看畫,古代畫只被五牛圖和清明上河圖震撼到了,其它的畫得再好都沒有震撼的感覺。而且覺得古代畫最適合復刻在金箔上欣賞,特別是五牛圖,金箔上的復刻五牛圖看著比看原作還舒服,真是美到極致!
在唐朝那個時代,居然畫出了牛皮的質感,這樣寫實的功夫是後來的傳統中國畫沒有的,只是到了近現代才有不少大師結合西方油畫方法在傳統中國畫中融入寫實元素開創出一代新風。
古代畫流傳下來,由於時間太久遠即使原作看起來一般都很晦暗,不能充分感受到原畫的原始風采,一旦復刻到金箔上之後,真金的底色在光線下熠熠生輝,映襯出五牛的彩色皮毛質感真是美到讓人慾罷不能,加上本身中國畫的寫意功夫和五頭牛活靈活現的神態,彷彿它們都活了一樣,正瞪著雙眼看著你,那種瞬間感覺到的沉靜富貴高雅的動態美感,從來沒有那幅畫給人有這種獨特的享受。
-
8 # 詩夜城主
題主所問“有哪些藝術作品曾經讓你感到震撼?”關於這個問題,或許每個人被震撼的角度都有所不一樣,比如,對於音樂藝術來說,有些人是被歌曲的旋律或者歌詞所感動;對於繪畫藝術來說,有些人是被畫作的深度或者主題所感動或者深深的震撼,
至於有哪些藝術作品曾經讓我感到震撼或者驚歎呢?毫無疑問,頭腦中第一印象就是“歐洲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筆下的《雅典學院》,至於這幅巨型璧畫創作了多長時間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幅璧畫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立的雅典學院為題材,
包含了古代的語法、修辭、邏輯、幾何、天文、音樂、數學七種自由藝術為基礎,弘揚了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通常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畫作而已,原來畫作中的主題如此豐富、寓意如此深遠,讓人震撼的地方是,拉斐爾不以宗教神話人物為題材,同樣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或許他認為“神人合一”太夠荒唐了,
還有一幅讓我震撼的畫作是,天才藝術家達芬奇筆下的《最後的晚餐》,是以西方聖經裡的耶穌和他十二門徒共餐為題材,畫作中十二個門徒的緊張、恐懼、憤怒的表情被刻畫的淋漓盡致,雖說達芬奇是在為宗教神權者創作,但其作品寓意了宗教神權思想在“人文主義”精神的抨擊下將土崩瓦解。
-
9 # 水墨畫家陳莊
有一年,在中國美術館見到明代大畫家沈周的《廬山高圖》原作時,作為畫山水的我被震撼了。
《廬山高圖》,明代,沈周,紙本設色,縱193.8 公分,橫98.1 公分,現藏於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喜歡這件山水畫不是一天兩天,最早應該是我大學時代,在那年代看到這畫的印刷品,很粗糙的哪種,如其說是彩色印刷,還不如說是個圖示,看得清大圖,看不了區域性,但我也喜歡,因為第一次看到彩色版的《廬山高圖》,被畫中央像玉石一樣的大山吸引,筆法細膩,溫潤柔雅,讓人陶醉。由此,開始瞭解沈周這個人和這張畫的創作背景。
沈周《廬山高圖》區域性一
據史料記載,這畫是沈周為老師陳寬70大壽專門繪製的祝壽圖。因為陳寬自稱“廬山陳汝言”,所以沈周以廬山的博大崇高來表達自己對老師學問和品德的讚頌。畫上題詩“門生長州沈周詩畫,敬為醒庵有道先生壽”。這一年,沈周41歲,他開始拋棄以前多作小圖的習慣,逐漸繪製大幅山水,逐漸形成自己渾厚豪放的風格。
沈周《廬山高圖》區域性二
後來看到了高畫質印刷的《廬山高圖》,再看到了二玄社等大印刷的《廬山高圖》,心裡總期盼有朝一日見見它的真容。沒想到還真見到了,流連忘返在畫前兩個多小時,恨不得把整張畫吃進去。喜歡《廬山高圖》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可見這傳世名作的強烈感染力。
-
10 # 大海lzd
當第1次看三國的時候。感覺諸葛亮非常厲害。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今天第4遍看三國。感到諸葛亮沒啥水平。他出門只看到了三分天下。不應該投劉備,他應該投曹操。用他的智慧去統一全中國。結果整了個蜀國,自己死了之後。弄個提不起來的阿斗。蜀國迅速就滅亡了。現在看。諸葛亮不是什麼大才,也不震撼我了。
回覆列表
欣賞藝術作品主觀性比較強,與每個人的欣賞水平和欣賞角度有關,有點人喜歡寫實的作品,有點人喜歡寫意的作品。不論是繪畫領域,還是雕塑領域等,都有很多大師及非常好的作品。就我個人而言,非常喜歡吳冠中老人的作品,喜歡他的寫意風格,點線面的構成,色彩的搭配等,更重要的是吳老的每一張作品都非常有靈氣,打動人的視覺,震撼人的心靈。以下是吳老的一些作品,我非常喜歡。(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