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歪史

    大家都知道,劉備死的時候,進行了緊急的託孤,結果就是當時諸葛亮全權掌握了蜀國的所有的軍政大權。

    劉禪當時已經17歲了,,差不多成人了,按道理親政沒有任何的問題,雖然說是皇帝,但是事無鉅細都說諸葛亮一人說了算,在朝中沒有人能反對,當時益州派被打壓,荊州派掌控朝政,劉備死了以後,劉禪即位為皇帝,但是呢,因為有劉備的託孤遺囑,朝中沒有一個可以和諸葛亮叫板的聲音。

    這個遺囑賦予了那個諸葛亮所有的軍令大權,幾乎可以廢立皇帝,雖然還有另一個託孤大臣李嚴,但是李嚴被諸葛亮搞掉了。在諸葛亮搞掉李嚴以後,嗯,早就跟隨劉備的,像關於張飛或者馬超,黃忠這些重要人物,就是說有能量的人物都已經先後死去。

    這直接導致了諸葛亮在蜀漢內部的集權,凡事都需要經過他的同意,而劉禪事實上是被架空的,他也沒有行駛皇帝權力,整個劉禪朝廷,在諸葛亮活著時候以及死以後的安排都是透過諸葛亮的安排,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留下的是蔣琬還有費禕也先後擔任丞相,而且他們先後把持朝政,劉禪並沒有做過多的干預,一直到公元253年,再費禕被魏國的降將刺殺以後。

    諸葛亮諸葛亮以及他安排的接班人的後面專權的形勢有所改變,基本上就是說在朝政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大權獨攬,但是早期諸葛亮手下的姜維開始在軍事上獨斷專行,在會議室候他組織了多次的北伐。

    這些軍事行動嚴重的消耗蜀國軍事實力,導致人心散渙,而對於魏國來說基本上是撓癢癢一樣,沒有實際的打擊而且姜維的北伐也沒有取得任何實際上的成果,大多數都是說過去損兵折將或者說因為是糧草的不足,然後自己撤退。

    即使劉禪後期因為朝中無人,造成了宦官黃皓的專權。這個時間諸葛亮已經死了有大概20多年,諸葛亮安排的,像蔣琬費禕也都死去,嗯但是呢,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這個時候開始就是說在朝中嶄露頭角。

    諸葛亮死的時候,他的兒子諸葛瞻才8歲,嗯。然後又正因為諸葛亮當時在常熟還是常州的,名望和口碑都不錯,所以呢,諸葛瞻成長在那個非常好的環境當中。

    等到諸葛瞻17歲的時候,劉禪將女兒嫁給了諸葛瞻,成為駙馬。可以說是君恩浩蕩。而且在諸葛亮死後20多年後住過咱成人以後,開始擔任蜀漢朝中的重臣,之後在檔案偷襲音訊的時候,主管從成都帶人前往抵抗,但是因為諸葛誕的軍事能力實在太差,諸葛瞻和他的兒子都戰死。

    再諸葛瞻戰死以後,劉禪向鄧艾投降,嗯,劉備建立了蜀漢或者說興復漢室的願望,徹底的破滅。

    這些情況就是大概是是劉備死以後,託孤給諸葛亮。不管怎麼說,諸葛亮都是盡心盡力的服務自己的諾言,絕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當然他也沒有威脅到劉禪的皇權,或者說諸葛亮以及諸葛瞻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沒有危險威脅到劉禪的皇權,劉禪無論在諸葛亮生前或者諸葛亮死以後,都沒有干預諸葛亮的行動或者安排。

    對於一個權臣來說,遇上這樣的皇帝應該很好吧?劉禪對諸葛亮怎麼樣也非常明瞭,對吧?

  • 2 # 佳寧姐姐說歷史

    公元223年,劉備病危,白帝城將劉禪兄弟三人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不久,李嚴因罪被諸葛亮罷官,丞相諸葛亮成為唯一一個託孤重臣。他大權在握,猶如東漢的曹操,曹魏的司馬昭。那麼,後主劉禪是如何對待諸葛亮的?下面依據演義,簡要分析如下。

    其一,劉禪以“父事丞相”,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來侍奉。劉備去世時,諸葛亮四十多歲,劉禪十七歲,他的兩個兄弟劉永和劉理歲數更小。論年齡,論輩分,諸葛亮完全可以當劉禪的“父親”。劉備自知不久於人世時,丞相諸葛亮和、尚書令李嚴、魯王劉永、梁王劉理等星夜趕到白帝城永安宮接受遺命。雖然太子劉禪沒有來到永安宮,劉備仍然將其與兩位兄弟託付給諸葛亮。此後,劉禪以“父事丞相”,從未懈怠。演義中相關記載如下:

    先主又請孔明坐於榻上,喚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近前,分付曰:“爾等皆記朕言:朕亡之後,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罷,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畢。聽受遺命。

    諸葛亮並不是白當“相父”的,不但關心劉禪的學習,衣食住行,就連他的終身大事,也是其一手操辦。當時,劉禪業已成年,選擇皇后,準備完婚。蜀漢美女琳琅滿目,把劉禪的眼睛都看花了。諸葛亮做主,原車騎將軍之女芳齡十七,非常賢惠,可以母儀天下,一錘定音。古代講究婚姻大事媒妁之言,一般是父輩做主,皇帝也不例外。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早逝,諸葛亮就是後主劉禪的父輩,自然為其操勞。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時後主未立皇后,孔明與群臣上言曰:“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甚賢,年十七歲,可納為正宮皇后。”後主即納之。

    其二,劉禪充分信“相父”任諸葛亮,放任其大展宏圖。劉備去世後,昔日蜀漢五虎上將僅剩下了趙雲一人,可謂人才凋零。面對百廢待興的蜀漢,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凡是朝廷選拔官員、徵收賦稅、訴訟之類的事,都是諸葛亮一個人裁決。這在其他朝廷是很難想象的,皇帝只管簡單的祭祀,丞相總攬大權。後主劉禪成了甩手掌櫃。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凡一應朝廷選法,錢糧、詞訟等事,皆聽諸葛丞相裁處。”

    其三,劉禪充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讓其節制蜀漢大部分軍隊。軍權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誰掌握了槍桿子,誰就掌握了一切。雖然筆桿子很重要,能控制輿論,可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最終決定勝負的還是槍桿子。“勝者王侯敗者寇”,只有勝利者才有話語權,即使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也能逐步美化,矇蔽世人。

    如漢獻帝曾多次實施政變,想擺脫曹操的控制,都失敗了。漢獻帝的董貴妃、毛皇后等人外戚勢力被一網打盡,許昌縱火案,朝廷官員被曹操屠戮殆盡。這些都是曹操血腥鎮壓的結果,在曹操輿論控制下,慢慢銷聲匿跡。曹操能穩坐漢朝丞相,靠的就是手裡的槍桿子。世人是很健忘的,忘卻所有血腥。還有,司馬懿曾發動高平陵之變,剪滅政敵曹爽,獨攬大權,靠的也是“陰養”的三千死士。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內只有一停立於白旗下。操教盡拿立於紅旗下者。眾官各言無罪。操曰:“汝當時之心,非是救火,實欲助賊耳。”盡命拿出漳河邊斬之,死者三百餘員。

    回到蜀漢劉禪和諸葛亮上面來,諸葛亮獨攬大權,這放在任何一個政權,都是大忌。你想,如果你是單位的一把手,而你的副職啥都包辦了,將你架空,你能忍受嗎?而劉禪和諸葛亮偏偏就是如此和諧。蜀漢的大部分軍隊只知有丞相諸葛亮,不知有後主劉禪。奇怪的是,劉禪從沒懷疑過諸葛亮有二心,將軍隊交給他。這樣,諸葛亮才能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禪和諸葛亮的名為君臣,實為“父子”,君臣關係融洽,是歷代君臣的楷模。劉備死後,劉禪十分信任“相父”諸葛亮,蜀漢在他們的聯手治理下,偏安一隅的益州,最終和曹魏、東吳鼎足而立。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 3 # 太嗯了

    諸葛亮的專權程度,在三國時代非常高,除了曹操、司馬昭這種篡逆之臣,魏吳二國的丞相幾乎無人望諸葛亮之項背。後主對這種情況也很無奈,他酸溜溜地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意思是,政務統統由諸葛亮處理,我這個皇帝只管管祭祀的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皇帝的職責分出去一半,後主的心理陰影其實挺大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後主對諸葛亮的真實態度到底如何呢?

    毫無疑問是相當複雜的。

    諸葛亮執政,後主起初不會有什麼怨言。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朝野上下大事小情,中外臣僚將佐的任用,全出於諸葛亮,後主全無措手之處。而且,諸葛亮將同是受先帝託孤的大臣李嚴廢黜,後主肯定是有想法的,只不過畏於諸葛亮的權威,且諸葛亮又十分忠誠,沒有震主之危,故而後主一直隱忍了下來。

    但諸葛亮一死,後主的情緒和怨念便全部表露出來。

    其一表現在禁止朝臣奔喪。公元234年,諸葛亮病卒於北伐軍中。訊息傳到成都,無論士庶皆大為震驚悲傷,許多人都說要去漢中弔祭諸葛亮。後主聽說諸葛亮遺命葬於漢中定軍山,大概感覺諸葛亮死後都不受自己控制,臉上很無光,對朝士們急於奔喪的行為很反感。再加上國中丞相新喪,魏延與楊儀又發生矛盾,內外局勢出現巨大擾動,朝野諸臣都丟掉手頭事務去漢中,也不利於穩定局面。後主便下詔成都的大小臣僚一律不得去漢中奔喪。唯獨益州名士、勸學從事譙周因為跑得快,搶在詔令下達前離開了成都。可嘆後主用這樣的小小心機對待亡故之人,真是令人齒冷。

    其二表現在為諸葛亮立廟之爭。諸葛亮安葬後,蜀人無不追思,民間多有為諸葛亮立私廟進行祭祀的。立私廟為祀,是東漢以來的社會風俗,不僅是諸葛亮這樣的大賢大德,即使稍有功德於地方的一般人物,也經常有百姓為之立廟,歲時進行祭祀。

    後主發現這一情況後,又無情地下詔禁斷。一般來說,民間搞一搞野祀,頂多是不合乎禮制,並不會影響到什麼,也不會因此醞釀出政治逆反事件,朝廷沒有理由干涉。詔令下達後,民間為諸葛亮立的廟都被搗毀。然而有形的廟能毀掉,民眾心裡的廟卻毀不掉。他們依然在歲時節令之際,在野外或道路上為諸葛亮設祭。

  • 4 # 一貳一橙

    章武三年,蜀漢昭烈帝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臨死前遺命太子劉禪繼承地位,諸葛亮為丞相管內事,李嚴為中都護管軍事。

    劉備除了安排諸葛亮和李嚴輔政之外,還要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事之如父),給予了諸葛亮至高無上的位置。那劉備死後,劉禪又是如何對待諸葛亮的呢?

    所謂事之如父,更像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妥協

    諸葛亮輔政十三年,期間剷除掉了本應該主管軍事的李嚴,五次北伐把軍政兩事都掌握到了自己手裡。而深居宮中的劉禪,只能無奈地留下一句:“政則葛氏,祭則寡人”。

    不可否認,劉禪確實是做到了對待諸葛亮“事之如父”的程度,可就算是真的兒子對待父親,也不能說什麼都聽從,諸葛亮也完全把自己當成了劉禪的父親,事事都制約住他。不但在《出師表》中對皇帝“循循善誘”,而且北伐時給他留下了一大批監管人員。所以我說劉禪對待諸葛亮,雖然是事事聽從,但更多卻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妥協而已。而諸葛亮一死,劉禪立馬下詔:不準給諸葛亮立廟、不準去拜祭諸葛亮,然後自己就出宮巡視了都江堰,以向蜀漢眾人表示:朕終於親政了。

    雖然諸葛亮是忠臣也是明臣,但他對劉禪確實也壓制得太重,諸葛亮忘記了劉禪畢竟是個皇帝,他也需要建立自己的威望和得到自己的自由。後面劉禪重用宦官黃皓,未必不是因為早年壓抑得太久了,一旦有了實權後就找不到邊,開始重用自己喜歡的人了。

  • 5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諸葛亮死後,劉禪深深的懷念曾經為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相父,一如即往地充滿敬仰和感恩,並處處維護諸葛亮高潔的聲譽。

    諸葛亮五丈原病逝後,發生了兩件事情為現代人不解,往往質疑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深厚感情。主要原因是對那個時代的歷史和禮儀不太瞭解,以現代人的思維方式去揣測古人。

    哪兩件事呢?一個是禁止奔喪,一個是禁止立廟。

    咱們今天就透過古代的禮儀制度來解析一下這兩件事的具體含義。

    一、禁止奔喪

    諸葛亮去世後,訊息傳到成都,劉禪下詔,不允許大小官員們前去奔喪。

    大家要注意,諸葛亮病逝的時候,魏蜀兩軍還在戰鬥狀態呢。主帥病逝于軍中,“卒於敵庭”,還在敵方的疆土上呢。這種情況下,能大張旗鼓地宣揚出去嗎?

    如果這個訊息被敵人獲悉,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不用我多說吧?

    按照當時的禮儀風俗。某位官員去世,他現在和以前的下屬、門生、晚輩、甚至被他薦舉過的人員等都應該去奔喪,以示哀悼。

    “禮:故臣為舊君齊衰三月,謂策名委質稱臣吏者也。見察舉而不為吏者,吊服加麻。”――《決疑要注》

    但是,諸葛亮可不是普通官員,他是蜀漢的丞相,開府治事,還曾經擔任過司隸校尉一職,又領益州牧,當時蜀漢全國的內政、外交、軍事、錢米等大大小小的事務,事無鉅細,都要經過諸葛亮的決策,運籌帷幄的時間長達十二年,曾經在他屬下工作過的人員是個多麼龐大的數目。

    “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三國志》

    如果這些人都紛紛告假,到前線去集體奔喪,國家機器馬上就會陷入停頓癱瘓狀態。

    這樣的情況再被虎視眈眈的敵人掌握,後果將不堪設想。

    譙周以前也是諸葛亮的下屬,屬於“益州牧”轄下。他是因為得到訊息後立即動身,劉禪的詔旨就沒有來得及傳達到他這兒。

    “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三國志·譙周傳》

    所以大家要明白,當時劉禪下詔禁止相關人員為諸葛亮奔喪,那是出於嚴峻的政治形勢,是為了國家大計。 這也是朝中君臣上下商議之後的統一決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要認為劉禪是個毫無頭腦的傻瓜,諸葛亮死了,他就要鬧脾氣耍小性子,趁機發洩不滿。你以為劉禪就是你個沒出息的損色樣?

    二、不允立廟

    諸葛亮死後,百姓們為了紀念他,在道路上為諸葛亮進行私祭,還有人申請在成都郊區立廟祭祀,被劉禪拒絕了。

    “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三國志》注引《襄陽記》

    現在有些人拿這個來說事,認為劉禪其實是對諸葛亮是有意見的。這種觀點完全是因為當時禮儀制度缺乏認知。

    在蜀漢,諸葛亮所立下的功勞,所建立的基業,所取得的成就,所處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個別的大臣能與之相提並論。

    諸葛亮當年“躬耕於南陽”,為劉備之邀,君臣際會,理想契合,因而三顧出山,“遂許先帝以驅馳”。兩朝為相,為蜀漢基業立下不世之功。

    諸葛亮有著偉大理想和崇高的政治操守,隨先主劉備艱辛創業,在“危急存亡之秋”又維護後主劉禪艱難守成,兢兢業業,不離不棄,踐行了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一生忠誠。

    聯吳抗曹、取西川、定益州、奪漢中,渡滬水、出祁山,諸葛亮充分展現了一個大政治家和大軍事家的驚世之才,在如此艱險的內外形勢下,仍然能夠力挽狂瀾,扶危不倒,維持住國家的安定,還能夠北進中原,這樣的手段千古能有幾人?

    劉備臨終託孤於諸葛亮,為感先主之恩遇和重託,諸葛亮將劉禪視如已出,情同父子。《出師表》一文就充分體現了諸葛亮做為“相父”,肩負重任的責任感和對劉禪的一片關懷和期望。即使對自己親生兒子,諸葛亮也沒有如此費心勞神。

    由於劉禪的才能和智慧遠遠不能與其父劉備相比,諸葛亮為了維護劉禪,簡直費盡心機,唯恐自己有所差池,辜負了先帝之託。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死後,劉禪不允許為他在成都立廟呢?

    不要以為這是劉禪和諸葛亮之間有所嫌隙和猜疑。事情恰恰相反,這是劉禪在儘自己的努力維護諸葛亮高潔的聲譽。

    中國古代的祭祀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其中規定:

    “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庶人無。”

    國家君主可為七代祖先立廟祭祀,諸侯可為五代祖先立廟,而大夫是三廟,庶人無權立廟。

    而只有天子才能在國都的郊區立廟。

    那麼,三國時候,有人在國都的效區為自己的祖先立廟嗎?

    有,曹操和司馬懿。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大家都知道吧?曹丕篡漢,司馬炎篡魏。

    曹操和司馬懿不懂禮制嗎?他們清楚得很,仍然要這麼幹,就是告訴天下人,要改朝換代了。

    李嚴就曾經勸說過諸葛亮,讓他晉爵稱王,受九錫,被諸葛亮嚴辭拒絕。李嚴是操好心嗎?

    老百姓為了感念諸葛亮的仁德和功績,要求為諸葛亮立廟,而劉禪堅持反對,正是因為劉禪對諸葛亮崇高聲譽的愛護。

    在成都郊區立了廟,那就把諸葛亮等同於曹操和司馬懿了,也成了謀權篡位,還背棄了諸葛亮以法治國的政治理念。將來在史書上,諸葛亮就與曹操和司馬懿並列了。

    不要認為劉禪治國才能不行,他就是個二桿子傻瓜。劉禪不為諸葛亮在城郊立廟,維護了諸葛亮的歷史形象,這才是真正的感恩,真正的君子之德!

    為了維護諸葛亮的聲譽,劉禪是絕不允許任何人對相父有所汙衊的。咱們來看這段記載:

    “十二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歿,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後主怒,下獄誅之。”――《華陽國志》

    有個渣渣名字叫李邈,他向劉禪上書,質疑諸葛亮,說諸葛亮的評價引用了一些汙衊性的言語,“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他還說,諸葛亮死了,“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

    劉禪勃然大怒,立即下令逮捕了李邈,不由分說就宰了這個渣渣。

    不要妄自揣測諸葛亮與劉禪之間的感情,在劉禪的心中,諸葛亮在情感上為父,學業上為師,朝政上為相,劉禪是絕不會容忍任何人對諸葛亮進行詆譭的。

    要說治國理政的才能,劉禪沒有什麼太高的水平,幾乎無所作為,但劉禪也有智慧,也有感情,也有一雙明辨是非的眼睛,他知道這個世界上誰才是真正對他好的人,誰為他嘔心瀝血,誰為他付出所有的真情、關懷和生命。

  • 6 # 探尋歷史的足跡

    劉備死後,劉禪對諸葛亮怎麼樣呢?我的回答是:信任有加。

    【左劉禪,中劉備,右諸葛亮(劇照)】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今重慶市奉節縣)。臨死前,劉備把蜀漢政權交給了諸葛亮,並讓李嚴輔佐他(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同時,劉備還對他的長子劉禪說,要他對待諸葛亮,就像對待父親那樣(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那年,劉禪年僅17歲。按照古代二十而冠的說法,他還是個未成年人。

    那麼,劉禪遵守了劉備的遺命嗎?

    我的回答是:遵守了,而且還有過之無不及。

    劉禪即位後,改元建興,立刻就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沒過多久,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下面我就給大家一一分析下。

    【左劉禪,右諸葛亮(劇照)】

    第一,封武鄉侯。諸葛亮是琅琊郡(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所以劉禪就將武鄉侯封給了諸葛亮。武鄉侯,有個“鄉”字,因此很多人就會說,諸葛亮是個鄉侯。其實不然,武鄉侯乃是縣侯。還有人會說,當時武鄉並非蜀國的領土範圍,劉禪怎麼能將武鄉劃撥給諸葛亮呢?當時有種制度,叫做“遙領”。劉禪那樣做,抬高了諸葛亮的身份。

    第二,開府治事。開府,就是允許諸葛亮有獨立的辦事機構和官僚體系。也就是說,諸葛亮有獨立於皇權之外的“相權”。這可非同一般,自古以來,就沒有哪位皇帝,願意這樣做。

    第三,領益州牧。蜀漢管轄的地方,實際上就是指“益州”。諸葛亮已經是丞相了,總理國政。劉禪封諸葛亮為益州牧,豈非多此一舉?當然沒有。前者是中央行政權,後者是地方行政權。一個是中央官,一個是地方官,豈可等量齊觀?

    顯然,諸葛亮成了蜀漢的一把手,而劉禪則成了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沒有任何實權。

    (諸葛亮劇照)

    按照《三國志·諸葛亮》的說法是: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再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即位後,把事情都交給了諸葛亮,還對他說:

    “政由葛氏,祭則寡人。”

    意思很簡單,就是政治交給你了,祭祀宗廟的事由我來做。

  • 7 # 哥哥123

    阿斗對於諸葛亮的感情並不如下面的評論一樣,阿斗可以說是恨死了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說?有哪一個皇帝願意做傀儡,阿斗可以說就是諸葛亮的傀儡,一個皇帝做不了主,拿北伐來說,阿斗本意是修生養息,暫停出兵,可諸葛亮不肯,搬出先帝遺願,阿斗沒有辦法,只能妥協,包括阿斗想娶妻納皇后,他看中了一位姑娘,可諸葛亮又是不同意,非要阿斗娶張飛的女兒,可以說這件事激起了阿斗的憤怒,但大權在諸葛亮手中,阿斗只能忍下。諸葛亮死後,阿斗第一件事就是對諸葛亮進行抄家,其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諸葛亮的家產不符合他的收入,也就是貪汙,把諸葛亮釘在恥辱柱上,可最後阿斗失望了,憤怒之下,把手中杯子摔了,可以看出阿斗是多麼的無奈,諸葛亮很廉潔,沒有任何把柄給阿斗抓住,最後阿斗為了表示對諸葛亮的歉意,收留諸葛亮的孩子,撫養成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八號當鋪主要講了個什麼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