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魏斯。
12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春秋時期的晉國,可以說是春秋中實力較強的,但是晉國也有不幸的一面,因為晉國到了末期時,它的政權就被韓、趙、魏三國所分,而且這三家還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而魏斯就是魏國的開國君主,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他?

    魏斯是一位極有作為與雄才大略的君主。魏國建立以後,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而這些措施也推動了魏國走入富強的道路之中。在戰國二百餘年曆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魏文侯的努力。

    魏斯還是位具有戰略眼光的君主,三家分晉時,魏國的位置相對不好,因為魏國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面對這樣的狀況,魏斯任用一大批能將,像樂羊吳起等。為了國防安全,魏國向西攻佔了秦國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伐滅中山國,向東打敗齊國大軍,這些舉措成功的解決了魏國的邊境安全問題,使得其他國家不敢覬覦魏國。

    不得不說,魏斯是戰國中首位有作為的君主,他提出的一系列措施,不僅僅增強魏國的實力,也向外展現出了魏國的實力,而魏國能夠崛起,也在於魏斯大膽的變法運動,要是沒有變法,估計魏國早就成為別國的腹中之物,而且魏斯的苦心經營,也為他的兒子魏武侯開創霸業打下來堅固基礎。

  • 2 # 君山話史

    魏文侯魏斯是戰國時代最偉大的君主之一,在他統治下,魏國異軍突起,雄霸天下。無論在文治還是武功上,魏文侯均取得重大成就,大約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領袖三晉,維持三晉之團結

    戰國之初,趙、魏、韓三家分晉。起初趙氏實力最強,趙無恤死後,趙氏內部爭權逐利,勢力大衰。魏氏則在雄才大略的新掌門魏斯領導下,異軍突出,後來居上,成為三晉之領袖。

    當年趙無恤、魏駒、韓虎聯手共滅知瑤,相互間惺惺相惜。隨著時光的流逝,三家新一代掌門人沒有同舟共濟時產生的友誼,韓啟章見趙氏由於權力鬥爭而爆發內亂,想聯合魏斯消滅趙氏。魏斯義正辭嚴地拒絕道:“魏與趙是兄弟,恕我不能從命。”

    趙氏內亂結束後,趙浣得知韓氏之陰謀,大為憤怒,希望聯合魏斯滅掉韓氏。魏斯同樣拒絕了:“魏與韓是兄弟,恕我不能從命。”

    魏斯以大局為重,避免了三家之間的內鬥。韓啟章、趙浣頭腦清醒下來後,都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實屬幼稚,便共同擁魏斯為帶頭大哥。三晉團結一致,共同對外,是魏國得以領袖群雄、實現霸業雄圖的基礎。

    公元403年,魏、趙、韓三家正式被周天子冊封為諸侯。晉國分裂為三個國家後,仍維持著兄弟般的親密關係,此魏文侯之功也。

    2、任用李悝,實施變法,國力大增。

    魏國是戰國時代第一個變法的國家,變法的核心人物是李悝。

    李悝是戰國初期著名政治家,為人心胸坦蕩,絕不營私結黨。魏文侯對他刮目相看,升任魏相,大力改革內政,成為戰國時代變法的先驅人物之一。

    李悝變法的第一個要點,是廢除“世卿世祿”的制度,官吏的提拔不再是靠家族裙帶關係,而是靠功勞與能力。這預示著貴族壟斷權力的歷史被終結,平民有了更多的機會脫穎而出,只要有本事有膽量,就有無限的機會。階級的嚴格界限被打破,廣闊的政治舞臺為有才能者敞開大門。

    變法的第二個要點,是實行“盡地力”、“平糴法”的經濟政策。“盡地力”就是最大程度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做到盡地力,除了開拓新的耕地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單位糧食產量。“平糴法”是用於平抑糧價,在豐收年時政府購入糧食,以避免谷價大跌,在饑年時則開倉放糧,抑制商人哄抬糧價。

    變法的第三個要點,是制訂一套嚴密的法律。李悝彙集各國刑典,編成《法經》一書,後來這也成為魏國的法律依據。《法經》有六篇,分別為《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部法律文獻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李悝變法令魏國之國力大大增強,為戰國諸國變法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藍本。後來吳起在楚的變法,商鞅在秦的變法,均可以看到李悝的重大影響。

    3、禮賢下士,開戰國養士之風。

    歷史學家錢穆在《先秦諸子系年》中有這麼一段評價魏文侯魏斯的話:“魏文侯以大夫僭國,禮賢下士,以收人望,邀譽於諸侯,遊士依以發跡,實開戰國養士之風。”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魏斯求才若渴,四處收攏名士以為己用。譬如說,他拜孔子弟子、大儒子夏為師,與著名儒者田子方、段幹木亦師亦友,每次經過段幹木的住處時,總是畢恭畢敬。這種禮賢下士的態度無疑使他很快聲名遠揚,天下英雄才士紛紛從各地趕來,投奔魏斯。

    除了以上幾位名士之外,魏斯麾下有許多著名人物,如吳起、李悝、西門豹、樂羊等人,一時間人才濟濟。

    在眾多人才裡,吳起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李悝、翟璜等人的推薦下,魏文侯起用吳起為西河郡守,鎮守河西。此後,吳起為魏國的擴張立下赫赫戰功,據《吳子》所記,“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全勝六十四,餘則鈞解。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

    魏國地處四戰之地,必須要先發制人才能奪得戰略主動權,故而戰爭頻繁。在吳起參加指揮的七十六次戰鬥中,有六十四次全勝,十二次打了個平手,無一敗績。這樣的戰績可謂令人瞠目結舌。

    4、發動西征,重創秦國

    魏斯有一種敏銳的政治嗅覺,能嗅出敵人的味道。最可怕的敵人,不在中原,不在南方,而是西方的秦國。他比誰都清楚秦國的潛力,這將是魏的勁敵與心腹之患,他必須要先下手為強。

    公元前419年,魏斯在黃河西岸修築少梁城,在黃河西岸建立一個橋頭堡,以便隨時發動對秦國的進攻。秦國在少梁北部修築兩座城邑以為防備,一為籍姑城,一為繁龐城。公元前412年,魏斯派兒子魏擊率領軍隊包圍繁龐,一舉擊破之。公元前409年,魏在少梁城以南約八十公里處築臨晉城,在少梁西南約五十公里處築元裡城。

    這樣,魏斯在河西佈置的三個軍事據點遙相呼應,全面奪取河西之地的時機已成熟。

    河西之地,指的是黃河以西到洛水一帶的土地,這也是秦、晉歷來爭奪的重點地區。公元前408年,魏斯親自率領大軍,渡過黃河,入侵秦國。在三座城池的策應下,把秦國勢力完全驅逐,盡佔河西之地,而後又築洛陰、郃陽兩城。

    在河西戰爭中,魏軍佔盡優勢,秦國只有抵擋之功,無還手之力,可見魏之軍力是十分強大的。奪取河西之地後,魏斯轉而向北攻略中山國。

    5、發動北征,滅掉中山國

    攻略中山國一役,是魏文侯時代重要的一場戰爭。

    中山國的前身是鮮虞,乃是狄人所建之國。進入戰國後,晉國的知瑤、趙無恤等先後征伐中山,吞併不少土地,中山的勢力更加衰微。

    公元前408年,魏斯發動對中山的戰爭,遠征軍借道趙境,突入中山國,指揮此次遠征的大將是樂羊。樂羊本是中山華人,後來逃到魏國。魏斯很欣賞他的軍事才華,加上他對中山國的情況瞭如指掌,故而大膽地起用他為遠征軍總司令。這個任命遭到很多的人反對,用一名中山降將去攻打中山國,這種人靠得住嗎?魏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把遠征軍託付給樂羊。

    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三年。到了公元前406年,中山國已是強弩之末。眼看大勢已去,中山人狗急跳牆,以樂羊的兒子為人質,逼迫樂羊退兵。樂羊無動於衷,回話說:“君臣之義,不得以子為私。”置人質於不顧,瘋狂攻城。中山守軍把樂羊的兒子用大鍋給煮了,還盛了一碗人肉湯,差人送去給樂羊。樂羊竟然若無其事地端起人肉湯就喝上一口,中山君臣聞之變色,面面相覷,只得獻城投降。

    樂羊從前線返回後,自以為功勞很大,一臉驕氣。魏斯人抬出兩個大籮筐,擺在樂羊面前,筐子裡面裝滿了許多竹簡。兩大筐中所裝的,都是對樂羊的攻擊誹謗之信件。樂羊不禁大汗淋漓,方知有多少人袖出暗箭來算計他,他能安然無恙,都是因為魏斯張開鐵布衫,將這些暗箭都擋了回去。他拜倒在地,向魏斯磕頭說:“消滅中山國,非臣之力,主公之功也。”

    6、發動東征,大敗齊國

    滅掉中山後,魏斯的下一目標是齊國。

    齊國風頭正勁。在魏國於西線、北線捷報頻傳之際,齊國也四處擴張,甚至打到魏國頭上。公元前405年,齊國爆發內亂。魏斯敏銳地意識到,伐齊的時機成熟了。

    魏國與趙、韓聯手,共同出兵伐齊。曾經風光無限的齊師在三晉兵團的阻擊下,完全失去昔日的風采。雙方在廩丘決戰,這一仗是齊國自春秋以來最慘的敗仗,僅被遺棄在沙場上的齊軍屍體便有兩萬具之多(或稱三萬),被三晉兵團所繳獲的戰車超過兩千輛。

    趙軍總司令孔青把齊國陣亡將士的屍體堆積起來,建起兩座“京觀”。京觀就是很高的大墳,是勝利的一方用於炫耀武力的象徵。

    廩丘一役的勝利,證實了魏斯的理論,只要三晉團結,就沒有打不敗的對手。

    齊華人被打得焦頭爛額了,可是魏斯並不想就此停手。壓制齊國的最好方法,莫過於趁熱打鐵,儘快發動新一輪的攻勢。三晉兵團的戰鬥力真不是吹出來的,無論在戰術水平還是在將士的素質上,都比齊國高出一截。齊華人的自信心在攻勢凌厲的三晉聯軍壓迫下蕩然無存,西部的長城形同虛設,被輕而易舉地突破。這一年是公元前404年,廩丘慘敗後,齊華人再吞苦果。

    公元前396年,執政五十年之久的魏文侯去世,他是戰國初期最偉大的君主,正是他的出現,使得並不起眼的魏國異軍突起,領袖三晉,西挫強秦,東抑齊國,北並中山,南擊楚國,稱雄天下。

  • 3 # 那時我的頭髮還很多

    評價魏文侯魏武侯,不由得想起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中,季札觀周樂中,評價魏風的話,大而婉,險而易行,以德輔此,則明主也。雖然不是一個魏,但用這來形容魏文侯魏武侯,再好不過了。國有民主,民風淳正,必能王霸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迪a3三箱和a4l外觀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