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宏禹
-
2 # 姜運倉
冷戰時期,烏克蘭與俄羅斯同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由於兩個民族的大小、重要性不同而造成了雙方在聯盟中的地位差距較大。其中烏克蘭付出較多,損失較大,無論是物質付出還是人力付出都是如此。
蘇聯解體後,兩個國家各自獨立分治。從俄羅斯的目的來看,它一方面希望烏克蘭與其保持一種更加密切的經濟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俄也不希望烏克蘭倒向西方,尤其是北約,而是希望烏克蘭能成為俄羅斯對抗北約的緩衝國;而烏克蘭的態度則比較猶豫,既想倒向歐盟,又暫時難以擺脫俄羅斯,所以它一直決策不定,直到亞努科韋奇沒推翻。
目前烏克蘭與俄羅斯的主要矛盾除了上述戰略矛盾外還有三個具體矛盾:一是克里米亞的歸屬問題,現在克里米亞已被俄羅斯佔領;二是烏克蘭使用俄羅斯的油氣資源及俄羅斯的輸歐油氣管道過境烏克蘭問題;三是烏克蘭東部地區的獨立及動盪問題。
-
3 # 閒看秋風999
沒有相同的語言文字,是烏克蘭和俄羅斯最終分手的根本原因。
來自北歐的維京人(Viking)在公元九世紀建立了基輔羅斯,其核心區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12至14世紀,古羅斯部族逐漸分裂成俄羅斯人(大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小俄羅斯人)和白俄羅斯人3個支系。
你看看,從那時起,烏克蘭人就低人一等。從那個時候起,烏克蘭人就一直生活在俄羅斯人的陰影中。
14世紀起,烏克蘭人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逐漸擺脫了俄羅斯人的影響,成為了單一民族。
俄國沙皇佔領烏克蘭後,開始在烏克蘭推型"俄羅斯化",強行推廣俄語,壓制出版與公眾活動的烏克蘭語。不過事與願違,沙皇推行俄語的結果是促進了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而浪漫主義詩人,用烏克蘭語的舍普琴科成了烏克蘭文學的佼佼者。
由此看來,語言的不同,在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本是同根生"的民族中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行為方式也大不一樣。語言的不同也為日後這兩個國家之間的恩恩怨怨埋下了禍根。
烏克蘭在蘇聯時期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中最大的一個,特別是烏克蘭的農業對蘇聯的貢獻舉足輕重。另外,烏克蘭的鋼鐵和造船工業也是蘇聯重工業的支柱。
可惜好景不長,蘇聯解體後,雖然烏克蘭有一段時間還是屬於"獨聯體"國家。不過最後還是因為語言的不一樣,克里米亞"脫烏如俄"以及東部盧甘斯克和頓涅斯克說俄語居民佔多數的兩個州鬧獨立,而與俄羅斯徹底分道揚鑣。
烏克蘭東部與俄羅斯接壤,西部緊鄰歐盟國家。自此,說烏克蘭語的烏克蘭人就開始了“疏俄親歐”的外交政策,極力追求加入北約,並在天然氣過境、黑海艦隊駐軍、邊境劃界等問題上多次與俄羅斯發生激烈爭執,導致兩國關係陷入僵局。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兩國關係迅速惡化。時至今日也很難走出困境。
-
4 # 銘蘇先生
烏克蘭和俄羅斯兩個兄弟國家在一起過了300多年的日子,蘇聯解體以後烏克蘭和俄羅斯分別獨立,兩個國家開始各過各的日子,而“克里米亞”事件之後,烏克蘭更是向歐盟提交入盟申請,徹底向俄羅斯說拜拜。雖然歐盟拒絕的烏克蘭的入盟請求,但這也說明俄烏已經不是曾經的鐵哥們,而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
也就是說現在的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在以前均為東斯拉夫人,並且他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是基輔羅斯國。由於這種同源關係,烏克蘭和俄羅斯在歷史上走得很近,1654年曾一度組成一個國家,到1991年蘇聯解體,兩個國家在一起度過了300多年。
然而,12世紀時蒙古人的入侵,導致了基輔羅斯國的分裂,而此時周邊強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也開始趁火打劫。於是基輔羅斯分裂為蒙古統治下的羅斯、波蘭人統治下的羅斯和立陶宛人統治下的羅斯三部分。以後這三部分逐步演變成後來的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三國。
在被蒙古統治了200年後,莫斯科大公國在眾多城邦中崛起,並於1502年滅掉了自己的宗主國金帳汗國。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是一位有抱負的君主,為了使自己國家更有世界影響力,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自稱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號稱第三羅馬帝國。伊凡三世以羅馬的凱撒為自己的榜樣, 自稱沙皇。從此,俄羅斯走上了對外不斷擴張的道路。
俄羅斯帝國透過不斷地擴張逐漸強大起來,在東歐平原成為實力強大的地緣大國,而這時被波蘭和立陶宛佔領地區的羅斯人生活的卻不幸福。俄羅斯帝國的強大地緣實力,且不斷向周邊進行滲透,使波蘭和立陶宛壓力倍增。
在俄羅斯的強大吸引力下,1654年東烏克蘭地區脫離波蘭,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併,開始了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結盟史。
100多年後的1772年到1795年,俄羅斯與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使東西烏克蘭一起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俄羅斯戰敗,波蘭得以復國,西烏克蘭再次被納入波蘭統治範圍,而東烏克蘭併入蘇聯版圖。二戰爆發後,蘇德瓜分波蘭,使得東西烏克蘭再次統一,並以共和國的身份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從此,烏克蘭和俄羅斯沒有再分離,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兩國才散火。
第一、蘇聯民族政策的影響。
蘇聯時期,由於俄羅斯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蘇聯事務基本由俄羅斯主導。烏克蘭由於分佈在東歐平原,有大片肥沃的土地,因此烏克蘭成為蘇聯時期的糧倉。1932-1933年,蘇聯發生大饑荒,作為蘇聯糧倉的烏克蘭卻無糧可吃,導致烏克蘭數百萬人被餓死,烏克蘭認為這是俄羅斯的有意為之,這讓烏克蘭人心中埋下更多怨恨的種子。
第二、俄羅斯的強大壓力。
蘇聯解體後,由於烏克蘭地區原來佈局了大量的軍工企業和重工業,因此烏克蘭分家產的時候繼承了蘇聯大量的軍工企業和武器裝備。其中包括78萬名現役軍人、6500輛坦克、7150輛裝甲車、1500架飛機、7000多門大炮、350艘軍艦,1272枚洲際導彈核彈頭,2500枚戰術核武器。
透過繼承蘇聯家產,烏克蘭一躍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世界第三核大國。烏克蘭認為,作為一個小國保留一些核武器是保證國家安全的必要條件,但是美國和俄羅斯多次向烏克蘭施壓,迫使烏克蘭最終放棄了核武器。這叫什麼事呢,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第三、西方國家的滲透。
蘇聯解體以後,北約不但沒有解散,反而透過吸納原蘇聯成員國而不斷壯大,而烏克蘭位於歐洲和俄羅斯之間,自然成為歐洲和俄羅斯拉攏的物件。歐洲和俄羅斯介入烏克蘭國內局勢,使烏克蘭逐步向西方靠攏。“克里米亞事件”之後,俄烏兩國徹底翻臉,西方開始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使烏克蘭的處境更加堪憂。
雖然烏克蘭和俄羅斯追根溯源同為東斯拉夫人,但是後續逐漸演化成各自的民族。後來由於蘇聯的民族政策、俄羅斯的大國壓力,再加上西方國家的拉攏,俄烏之間不再像以前那麼親密,並開始逐步疏遠。當然,這也是烏克蘭為了自身利益作出的選擇,與其繼續跟俄羅斯保持現狀,不如尋找更大的靠山,最起碼俄羅斯不能在經濟上幫助烏克蘭發展,因為俄羅斯自身經濟問題都難以解決,而歐洲可以給烏克蘭帶來更大的經濟回報。
-
5 # 大羅言酒
公元9世紀,烏克蘭民族的第一個國家基輔羅斯崛起。基輔羅斯是東歐平原上最早出現的文明古國之一,在弗拉基米爾大公及其子雅羅斯拉夫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人口達到500餘萬,疆界空前廣闊,成了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基輔羅斯與拜占庭、西歐北歐各國、東方阿拉伯各國有著頻繁的貿易關係。基輔城也被譽為第聶伯河上的“帝王之城”。
弗拉基米爾父子統治時期,基輔羅斯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繁榮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羅斯、烏克蘭共同的文化基礎。公元988年,弗拉基米爾娶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為妻,宣佈基督教為國教。所以,今天俄羅斯的國徽上帶有拜占庭文化的標記——雙頭鷹。歷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繼承人自居。
弗拉基米爾父子之後,基輔羅斯逐漸衰落,被後來沙俄的始祖——莫斯科公國所滅。所以,從沙俄時代直至蘇聯時期,乃至在今天的俄羅斯,基輔羅斯一直被奉為俄羅斯歷史的發端,基輔城也被稱為“俄羅斯諸城之母”。
抗擊波蘭統治,烏克蘭主動加入俄羅斯
約在12—13世紀,“烏克蘭”(本意為“邊區”)一詞開始使用,隨後,這一稱謂逐步擴大到今天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並以這一稱謂為紐帶,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然而,烏克蘭當時只是作為一個地理學概念和民族學概念存在,卻不是一個政治學概念,因為不存在烏克蘭這樣一個國家,它的土地分別被劃入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王國的版圖,烏克蘭人成為一個喪失了自己國家的民族。
1648年,烏克蘭人民在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領下起義,反對波蘭的統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樣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的幫助。在信中,赫梅利尼茨基表示,烏克蘭哥薩克願意接受俄羅斯沙皇的領導。隨後,在給沙皇的一系列的信件中,赫梅利尼茨基又多次表示願意服從沙俄的領導。但沙俄政府反應謹慎,沒有迅速給予答覆。
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烏克蘭起義軍依靠智謀,兩次擊敗了當時的歐洲軍事強國波蘭。在文尼察保衛戰中,烏克蘭哥薩克首領博貢率軍在冰河之上迎擊波軍。交戰中,哥薩克佯裝潰退,波蘭軍隊在身後緊追不捨,沒有注意到冰面上許多地方散扔著髒亂的稻草。波蘭軍隊眼看就要追上哥薩克了,但剛一踏上這些稻草,腳下的冰就破裂了。原來,博貢下令事先砸了許多冰窟窿,當這些冰窟窿上又結了一層薄冰後,在上面蓋上稻草,以作偽裝。烏軍趁波軍陷入混亂時大舉反攻,將其打了個落花流水。然而,由於波蘭收買了克里米亞汗國,後者在烏克蘭背後發起了進攻
-
6 # 小飛子帶你看
說到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關係,就得知道兩個國家的歷史,在古代時期烏克蘭和俄羅斯還不叫現在的名字,那時候統稱基輔羅斯,文化為斯拉夫文化。後來逐漸分化,隨著歷史的發展成立了不同的國家,中間經歷了蒙古入侵,立陶宛和愛沙尼亞入侵,以及波蘭的入侵,逐漸形成了兩個國家烏克蘭和沙俄。
但是在十七世紀中期,也就是公元1653年,沒記錯的話就是1653年。兩國完成統一。而後經過資本主義發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又緊固這種關係。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成立了蘇聯。包括好多加盟共和國,例如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等。還有好多在此不一一贅述。
二戰後,此關係更加緊固,在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成為蘇聯領袖,此人開始大力糾錯,去點斯大林個人崇拜,後來經過兩人領導人不懈努力,終於把蘇聯搞到解體。 於1991分為現在的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烏克蘭又稱小俄羅斯。蘇聯分家時武器裝備和基礎設施烏克蘭一樣不缺。然後就到現在。 前一段時間關於克里米亞的爭奪,就是蘇聯時期俄羅斯作為禮物送給烏克蘭也是大哥對小弟的關愛。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讓其歸還,其中牽涉到烏克蘭欲加入歐盟,對華出售先進技術等原因,都讓老大哥想教訓一下弟弟的感覺,所以說現在兩國關係,也是十分的複雜。
-
7 # 文學者277
同宗同源,同屬東斯拉夫人種。歷史上和現在有諸多過節,沃野千里的烏克蘭是歐洲的糧倉,同時也是蘇聯時期的軍工、重工業基地。但在斯大林時期由於政策偏激,烏克蘭曾餓死很多人,後又發生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故,使烏克蘭遭受重傷,諸多遭遇給烏克蘭留下難以磨滅的創傷。近年來由於烏克蘭傾向西方,使俄不爽,俄族亞魯科維奇被迫下臺後,俄出手侵佔烏克蘭克里米亞,挑起東烏克蘭俄族鬧分裂,使烏克蘭賠了夫人又折兵,恨意更加強烈,波羅申科更是一心一意倒向西方,與俄矛盾深化,處於無解狀態,對雙方都不是好事。兄弟相鬥,外人插手,引狼入室。俄羅斯負主要責任,處理方式欠妥,大國風範蕩然無存。
-
8 # 李建秋的世界
俄羅斯和烏克蘭關係很深,其實俄語在烏克蘭是可以通用的。這是蘇聯時代留下的習慣,如果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交界處,例如說烏克蘭東部,那基本上就是說俄語,烏克蘭西部的人也懂俄語,但是口音比較重。
烏克蘭人即便是說不出俄語,也聽得懂俄語。
俄語和烏克蘭語類似於普通話和粵語的區別。
基輔羅斯其實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源自於基輔羅斯。白俄羅斯前段時間抗議,說中國不應該把白俄羅斯叫白俄羅斯,應該叫“白羅斯”,其實這個說法是對的,因為即便是加字首也應該是在“羅斯”前面加,而不是應該在“俄羅斯”前面加,只不過大家都習慣了。
俄羅斯帝國和莫斯科公國由於蒙古人入侵,基輔羅斯滅亡,基輔羅斯分裂,於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歷史也開始走向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向,由於波蘭立陶宛大公國的干預,基輔羅斯分裂成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伊凡雷帝時期,莫斯科公國勢力大增,俄羅斯逐漸驅逐了蒙古金帳汗國的勢力,俄羅斯統一起來,東斯拉夫脫離蒙古人統治,但是西烏克蘭落入到立陶宛大公國的手裡,後來又稱為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員。中烏克蘭由於宗教衝突最後加入了莫斯科公國,逐漸又稱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員。
後來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與普魯士奧地利瓜分了波蘭,西烏克蘭和俄羅斯完成統一,基輔羅斯等於說完全恢復。
所以實際上為什麼東烏克蘭偏向俄羅斯,西烏克蘭偏向波蘭,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蘇聯時代蘇聯時代烏克蘭是作為一個加盟國加入到蘇聯的,但是後來由於烏克蘭大饑荒的原因,導致烏克蘭部分學者認為大饑荒是有意破壞俄羅斯農業,是搞種族滅絕,非常仇視蘇聯,進而仇視俄羅斯,但是這個說法俄羅斯方面不同意,一方面斯大林本人並不是俄羅斯人,而是喬治亞人,烏克蘭大饑荒很可能是因為經濟改革失敗造成的,而並非故意餓死烏克蘭人。
今天吵翻天的克里米亞問題,實際上克里米亞本屬於俄羅斯,是蘇聯時代,赫魯曉夫為了凸顯俄烏有意,在蘇聯國內以行政區的方式劃給烏克蘭的,類似於中國國內把同一個盆地的南陽和襄陽分開,南陽歸河南,襄陽歸湖北。
蘇聯解體後由於兩國本屬於同一國,在歷史上有割不斷的關係,除了克里米亞問題以外,塞凡堡也是問題,這是俄羅斯黑海艦隊的基地,但是後來劃歸到烏克蘭。
俄烏之間的交惡其實在2008年,由於烏克蘭支援格里吉亞,導致烏克蘭和俄羅斯關係全面惡化,此後俄羅斯對烏克蘭進行天然氣制裁。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長期為烏克蘭提供極其廉價的天然氣。
此後亞盧科維奇執政,俄烏關係緩和,但是2013年和2014年連續爆發示威運動,克里米亞危機,以及東烏克蘭衝突,是現在俄羅斯和烏克蘭關係轉壞的主要原因。
烏克蘭無論在歷史還是在現實上和俄羅斯關係非常緊密,烏克蘭獨立出去其實也沒多少年,俄烏關係轉壞這有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的原因,烏克蘭親歐盟派一直想用割斷與俄羅斯的聯絡的方式向歐盟示好,從而加入歐盟,是現實是歐盟根本不願意接受烏克蘭。
在親歐盟的烏克蘭領導人執政下,烏克蘭經濟並沒有好轉,也沒有如願以償的加入歐盟,我不知道以後的烏克蘭領導人是否會從此得到教訓。
-
9 # 科羅廖夫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歷史源遠流長,烏克蘭的基輔地區,曾是俄羅斯的發源地,幾百年來,俄羅斯和烏克蘭分分合合。
在公元9世紀,東歐平原上最早出現的文明古國基輔羅斯崛起了,人口達到500多餘萬,疆界空前廣闊,成了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統治者是弗拉基米爾大公,後來弗拉基米爾大公迎娶了拜占庭東羅馬帝國的安娜公主為妻,從此俄羅斯自認為是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者,並自稱第三羅馬帝國。基輔羅斯奠定了今天俄羅斯和烏克蘭共同的文化基礎。
1654-1667年,俄羅斯與波蘭為爭奪烏克蘭廝殺了整整13年,兼併了東部烏克蘭,那麼剩下的烏克蘭呢?
烏克蘭的故事是這樣的,17世紀40年代,第聶伯河的哥薩克人對他們的待遇越來越不滿意。1648年,烏克蘭人民在哥薩克人赫梅爾尼茨基的領導下反抗波蘭貴族和天主教會的壓迫,哥薩克打敗了波蘭的先遣部隊。後來,在和波蘭國王簽訂了幾個差強人意的條約後,他與波軍作戰失利,所以赫梅爾尼茨基認為光憑哥薩克人自己的力量在波蘭境內永遠都不能得到他們想要的地位。因此他請求莫斯科公國的沙皇支援並把烏克蘭變為莫斯科公國的保護國。沙皇被說服,同意支援哥薩克,這是1653-1654年的事了。隨後,一場漫長的俄羅斯-波蘭戰爭開始了。
然而,在戰爭期間,俄羅斯只控制了東部烏克蘭,即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事實上莫斯科軍隊在戰爭中最大的失敗是1659年在科諾託普戰役中被烏克蘭人擊敗,為什麼烏克蘭後來又反對莫斯科呢?
哥薩克人沒有遍佈整個烏克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烏克蘭多年來的社會結構問題。到了17世紀中期,那裡出現了兩個政治階層。一是大地主和小貴族階級,擁有農奴和農民的領主。他們是天主教徒,即使是來自烏克蘭(即俄羅斯)人民的天主教徒,也是波蘭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另一個是札波羅熱群的自由哥薩克人,大部分是從地主家逃走的的農奴或農民。哥薩克內部也有分層,哥薩克的軍事長希望與貴族特權相匹配,如赫梅爾尼茨基。因此,對於哥薩克叛亂的領導人來說,問題是如何最好地確保他們的階級地位。因此,赫梅爾尼茨基的繼任者伊萬·維戈夫斯基早在1658年就把烏克蘭歸還了波蘭。
烏克蘭加入俄羅斯(更不用說“統一”)本身是錯誤的。烏克蘭尋求獨立,但被迫在強者之間挑撥離間。其他國家也捲入了衝突--瑞典、克里米亞、土耳其。赫梅爾尼茨基還陰謀退出與莫斯科的條約,接受瑞典國王的庇護。
1655年,在烏克蘭哥薩克人的幫助下,俄羅斯輕而易舉地佔領了波蘭的大部分領土,佔領了西部的維爾納和盧布林。要不是對手瑞典試圖佔領立陶宛而分散了俄國的兵力,沙皇阿列克謝可能會完全推翻波蘭國王。俄羅斯和瑞典的戰爭開始了,許多波蘭貴族趁此反對俄羅斯。與此同時,烏克蘭哥薩克人放棄了與俄羅斯的聯盟,甚至反對莫斯科。
1658年,俄羅斯和瑞典在現狀下和解,但與此同時,強大的波蘭再次反對俄羅斯。烏克蘭哥薩克分裂為兩黨:波蘭黨和親莫斯科黨。在這場戰爭中,兩黨逐步建立了第聶伯河的地理邊界,後來成為俄羅斯和波蘭之間的分界線。而赫梅爾尼茨基的繼任者伊萬·維戈夫斯基在1658年就把烏克蘭歸還了波蘭。根據歷史記載,俄波於1667年簽訂了《安德魯索夫條約》,根據條約,莫斯科公國得到了斯摩稜斯克和烏克蘭左岸大部分土地,包括基輔和札波羅熱群島。
可以肯定的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俄羅斯和波蘭與其說是在為烏克蘭領土而戰,不如說是與烏克蘭兵營爭奪對烏克蘭領土的控制。兩個大國和解,分裂了叛逆的烏克蘭,烏克蘭既不完全屈服於俄羅斯,也不完全屈服於波蘭。
回覆列表
在俄烏天然氣爭端中,很多歐盟國家損失慘重。例如,在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的俄烏“鬥氣”風波中,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和波蘭 的油氣進口量分別下降30% ,33%和38. 5 % ,波蘭的石油供應被迫暫時中斷,奧地利被迫啟用國家儲備。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的俄烏“鬥氣”風波規模更大、影響更為深遠:義大利和奧地利的天然氣供應量下降約90%;斯洛伐克和克羅埃西亞的國家天然氣供應進人了緊急狀態; 摩爾多瓦大部分公共供暖中斷,形勢“近乎災難”; 保加利亞天然氣基本“斷供”,學校、企業的基本用氣需求無法滿足。對於俄羅斯的“斷氣”行為,歐盟起初擺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但慘重損失很快使其無法再置身事外。隨後,歐盟立即採取了三項措施:一是派觀察員實地檢測,促使俄烏儘快“通氣”; 二是加大對俄烏雙方的施壓力度,甚至揚言要透過法律手段起訴俄天然氣公司; 三是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出資積極支援俄鄰國修建繞開俄羅斯通向歐洲的油氣管道。以上事件說明,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的敏感性較強,脆弱性更強,其敏感性源於脆弱性。
這一點也可以從歐盟最初對俄羅斯展開的制裁看出來,從資料上來看,烏克蘭危機對俄歐能源貿易短期內影響並不大。以管道天然氣為例,近年來歐洲能源消費重心在往天然氣方面調整,歐洲13到15年的天然氣消費分別有39%、31.8%、35%來自於俄羅斯。而制裁是14年開始的,結合制裁內容,主要是從限制融資、技術出口、國際合作三方面展開,針對的是俄羅斯能源未來的發展,短期內沒有很大波動。根據資料來看16、17年仍維持平穩狀態,很難看出一個大的上升或下降趨勢。總的來看,歐盟的制裁在相當程度上是束手束腳的,這種制裁短期內並不會對俄羅斯造成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