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1398年風燭殘年的老朱召見了他最喜歡的女婿梅殷,老朱對梅殷說到: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老朱駕崩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為帝,是為建文建,梅殷手握重兵數十萬鎮守淮安。

    朱棣發起靖難之役後,梅殷拒絕燕軍從自己防區透過,但是他並沒有主動攻擊燕軍,也沒有切斷燕軍的後路。最終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妻子寧國公主給梅殷寫血書招降他。梅殷在駐地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然後回到南京接受朱棣冊封繼續鎮守淮安!

    筆者認為梅殷在靖難之役時保持中立態度,既不幫助朱棣,又不協助建文帝,是他權衡利弊後的結果。那就是朱家天下朱家人做,我兩不相幫,可安享榮華富貴;一旦站了隊,成功了還是駙馬,沒有上升空間;失敗了就會人頭搬家,挑擔歐陽倫僅僅是走私就被殺了,何況他戰敗或者造反呢?

    另一方面梅殷有自知之明,那就是他不是朱棣的對手,他梅殷只是一個飽讀聖賢書的文人,並不是藍玉那樣縱橫疆場的猛將。老朱對梅殷的評價是:精通經史,堪為儒宗!梅殷一個書生如何去跟常年與蒙古軍交戰的朱棣相抗?建文帝百萬大軍都灰飛湮滅了,他手中那點兵不是去送死嗎?

    都說梅殷擁兵四十萬,筆者認為那是誇張的說法,他最多有數萬兵丁,加上後備兵員,可能有十來萬。明朝初年總兵力只有一百萬左右,梅殷駐守淮安一地不可能有兵四十萬!朱棣率領三十萬久以戰陣的燕軍南下,建文兵發兵百萬相抗,老將耿炳文戰敗,李景隆戰敗投降。故梅殷再去跟朱棣相戰,只是送死而已。

    梅殷後來跟朱棣關係不好,總是心懷前朝,對於建文帝心中有愧。最終朱棣安排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兩人將梅殷擠下水淹死,然後又斬了譚深、趙曦兩人。梅殷死後寧國公主指責朱棣殺了她丈夫,朱棣就封梅殷的兩個兒子當官,並說是看到他們母親的面上。

    綜合而言,梅殷不是輔助治國的大才,也不是戰陣上的名帥猛將,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讀書人。筆者認為梅殷既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只是一個想明哲保身的庸臣。

  • 2 # 史雲生

    梅殷是明朝的皇親國戚,是明朝的將領,是開國功臣梅思祖的侄子,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他娶了朱元璋女兒寧國公主,是朱元璋眾多女婿中最受朱元璋喜愛的。

    這樣一位有兵權的駙馬怎麼說都應該在國家有難時應該會挺身而出才對,可是在當時手握重兵卻不幫建文帝,是因為他早就想背叛建文帝了。

    受太祖重視,卻是信錯了人

    梅殷其實很受朱元璋的重視,朱元璋曾密令梅殷輔佐建文帝。而且在朱元璋即將駕崩時,他就在一旁服侍著,因此朱元璋囑咐他:“你老成忠信,可以將朱允炆託付給你。”還下了一道聖旨給梅殷,寫道: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

    可見,朱元璋不僅信任他,還對他寄予厚望。可太祖一世英名,閱人無數,這次卻看錯了人。

    表面臣服,心中早已叛了建文帝

    其實,梅殷很像他的叔父梅思祖,都是鼠首兩端,只臣服於最強者的人。而建文帝從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一身的書生氣,溫文爾雅。既靦腆又沒有治國理政經驗,且不說無法和明太祖朱元璋相比,就連他那些叔叔都比不了。在梅殷心裡建文帝就是一個黃口小兒。

    再說了,他是太祖定的輔政之臣,卻讓他在外領兵,駐紮淮安,讓他遠離權力中心,相當於皇上在排擠他這位輔政之臣。而像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樣的文臣卻成了建文帝的心腹。不被中用,被排擠,這位輔政之臣已經在心裡就反建文帝了。

    作為朱元璋的託孤之臣,卻要聽從一個黃口小兒和一幫腐儒的話,心裡肯定是無比不爽的。

    假裝抵抗,其實只是為保名聲

    不過,再怎麼不爽,自己畢竟是太祖皇帝定的輔政之臣,也要做做樣子。所以,在朱棣以進香為藉口想要經過他駐紮的地方時,斷然拒絕了。還把朱棣派來的使者給侮辱了一遍——把使者的鼻耳給割了。

    朱棣大怒,卻也只能繞道而行。可是在朱棣攻打南京時,他卻堅守不出,既不幫建文帝也不幫朱棣。照當時的情況,可以說他幫誰誰就勝利。後來朱棣登基為帝,朱棣也明白,梅殷早已叛了建文帝,現在只要給他一個臺階下,那麼他就是自己的人,所以朱棣便讓梅殷的妻子寫了一封血書,果然梅殷看到妻子寄來的信後就乖乖的跑回來了。因此,朱棣也是最看不起梅殷。

    所以,梅殷手握重兵卻不救建文帝,那是他早已叛了建文帝。

  • 3 # 葛大小姐

    靖難之役時梅殷手握四十萬大軍為何按兵不動,誰也不幫?

    我們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皇位傳承是嫡長子繼承製,因此,在明朝朱元璋的繼承者朱標死後,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但朱允炆孝順仁慈、性格孱弱,軍事才能不如自己的朱元璋的兒子們,所以在朱元璋臨終前,為保障朱允炆坐穩江山,為他留下了很多後手,不但誅殺了很多開國功臣,而且還指定了託孤大臣。其中就有他的女婿,也就是駙馬梅殷,他是朱元璋的二女兒寧國公主的駙馬,在諸多的駙馬中,朱元璋最賞識梅殷,史料記載“太祖十六女諸駙馬中,尤愛殷”。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在駕崩前,將梅殷定為了託孤大臣,讓梅殷輔佐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並且下旨:“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但就是這樣一個託孤重臣,卻在靖難之役中手握四十萬大軍按兵不動,在南京城被朱棣攻破之時,沒有進京勤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駙馬梅殷雖是明朝開國功臣汝南侯梅思祖之侄,頗得朱元璋器重,被定為託孤之臣,肯定不會幫助燕王朱棣;梅殷雖被世人認為“恭謹有謀,能騎射”,但實際是“精通經史,堪為儒宗”,因此謹慎小心、優柔寡斷是他的性格,還不善統兵,最終落得個被人質疑的下場。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梅殷覺得靖難之役是朱家家事,自己作為外人不應該參與。雖然在外人看來,靖難之役關乎國體,是皇位之爭,搞不好就會更換國號,但對於精於儒學之道的梅殷來說,這是朱允炆與朱棣的家事,因為兩人之爭雖關乎皇位,但卻不是改朝換代,他只是朱元璋的女婿,對於朱家來說,他還是個外人,自己沒必要,也不想參與他們的家庭紛爭,因為爭來爭去他都是一個外臣。

    二是因為梅殷當時沒有40萬軍隊,軍隊戰鬥力也不及朱棣。我們知道,古代對外稱統兵多少萬,其實是將輜重兵、雜役兵、甚至隨軍的家屬一起算在內的,而實際可戰之兵恐怕最多隻有三分之一。梅殷雖號稱統帥四十萬軍隊,其實能上陣打仗計程車兵恐怕最多十萬出頭。並且,在靖難之役時,朱棣作為實力最強的藩王,兵力也不足十萬,其地位、實力都在梅殷之上,他的兵力尚且不足十萬,更何況是梅殷呢?並且梅殷是文臣統兵,士兵戰鬥力也難以和常年與蒙古作戰的燕王軍對相匹敵。在朱棣進攻淮安時,梅殷不敢和朱棣正面較量,而是用靈牌這種不對稱的方式逼朱棣退兵,可看出梅殷的軍事力量不及朱棣。 三是因為梅殷早已料定大勢已去,選擇養精蓄銳,以備東山再起。在靖難之役中,由於朱允炆盲目聽信文臣建議,急於削藩奪權,逼得各地藩王紛紛造反,可謂是眾叛親離,並且當時朱棣帶領軍隊勢如破竹,將要攻打進京城,所以,梅殷料定大勢已去,僅憑自己的軍隊很難翻盤,並且朱元璋曾下旨:“如果有違大者,你可以討殺他。”所以,梅殷選擇退而求其次,養精蓄銳,以備東山再起,等待機會為朱允炆報仇。

    四是因為梅殷來不及出兵救援。朱棣在進攻南京時想借道淮安,但是卻遭到梅殷拒絕,於是選擇繞開淮安進攻南京,但南京幾乎沒有抵抗,守軍就開城投降了,從借道淮安到攻破南京,朱棣僅用了2個月時間,在當時的情況下,不可謂不神速。朱棣繞開淮安進攻南京的戰略,讓作為文臣的梅殷始料不及,因為他並非實戰經驗豐富的統帥;另外,朱棣攻破南京城用時太短,南京城守衛投降也讓梅殷始料未及,所以即便梅殷想派兵救援也來不及出兵。 五是因為梅殷是文臣,並非統帥之才,不敢冒險與朱棣較量。雖然梅殷在諸多駙馬之中最受朱元璋喜愛,但是卻精通經史,曾任山東學政,明初之人多評價他為儒宗。雖然“恭謹有謀,能騎射”,但卻沒有統領軍隊參加過大規模戰爭,這與一個出色的統帥朱棣相比差得遠了。並且“恭謹”,說明他為人做事謹慎,在遇到強勁的對手朱棣時,不敢冒險去和當世名將燕王朱棣爭鋒,甚至在朱棣南下之後也沒有發兵兩面包抄、斷其後路。因為淮安是戰略要地,謹慎小心的梅殷不敢輕易放棄,同時自身的軍隊實力又遜於朱棣,所以他不敢主動和朱棣較量。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原因,小編認為,在靖難之役時,作為駙馬的梅殷雖手握四十萬大軍,但由於是託孤大臣,肯定不會公開幫助燕王朱棣;由於自己的優柔寡斷、謹慎小心,也不敢和久經沙場的燕王朱棣相對抗,從而不敢派兵勤王,再加上朱棣軍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勢如破竹攻進南京城,自己始料不及,根本就無法派兵勤王,只能按兵不動,以圖東山再起。

  • 4 # 史研

    這個是朱元璋他們的家事,雖然自己是女婿,可是並不是他的兒子,自然是管不了這麼多,更何況現在要是自己亂動的話,可能就沒好下場,沐家也就是這樣,坐山觀虎鬥,看誰贏了就是贏了吧,更何況當時這個建文帝佔據著非常強大的優勢,沒人相信他會輸,結果朱棣贏了。

    更何況他參加這件事情的話,擁有40萬大軍亂動的話,朱棣和文帝可能不會再打起來,甚至都會要搞他,畢竟這是一股決定性的力量。

    他不想要去幫助建文帝,因為他沒有得到重用,更不想要去幫助朱棣,因為自己不想要成為亂成賊子。

    建文帝最後失敗了,其實也有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沒有得到鍛鍊,而他的叔叔朱棣可是經歷了生死之間的磨難,甚至和蒙古人打了很多次,自己揣著一匹馬帶領著軍隊,就把蒙古人打得落花流水,請問地怎麼能夠和他相比呢?更重要的是他的爺爺朱元璋把很多功臣都殺死了,他沒有什麼厲害的將軍可用,最終是導致了建文帝的失敗。

    但是當時最開始的時候,建文帝是可以說是掌握著最大的主動權,朱棣只是擁有了一隻小小的部隊,建文帝是擁有了幾十萬大軍,每次都可以將朱棣打敗,但是手底下的人得到了命令不能夠殺死他,所以一次一次的朱棣逃跑了,最終朱棣成功了,導致了建文帝的失敗。

    當決定權掌握在朱棣手底下的時候,已經非常明確了,這個時候女婿也沒有什麼用,建文帝的失敗已經是看得到了。

  • 5 # 潁州女史

    靖難之役”時,梅殷擁兵40萬,卻不救建文帝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01 “靖難之役”,朱棣的旗號正統,符合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規章制度

    “靖難”一詞來源於朱元璋,為了不走“趙宋”的老路,朱元璋一方面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到邊疆各地鎮守國門,開拓疆土;另一方面他在《皇祖祖訓》中規定:“如果朝廷裡沒有了正直衷心之臣,堅逆橫行,藩王們一定要舉兵討伐逆賊,清君側。”朱元璋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這一祖訓卻為朱棣留下了造反的正當理由。

    建文帝登基不足一年,就和齊泰、黃子澄商量著實施了一系列削藩措施,不甘心作為“待宰羔羊”的燕王朱棣,打著“靖難”的旗號,領兵直奔京城殺來。不管朱棣是被迫防禦還是早有謀逆之心,但打著的旗號是符合太祖遺訓和大義的,這讓一些“不作為”的大臣和將領,有了推脫的藉口。歷史告訴我們,梅殷就是“不作為”的其中一員。

    02 梅殷的出身和地位,註定了他沒有必要為了建文帝死戰

    據《明史》記載,梅殷深得太祖朱元璋喜愛,甚至將和馬皇后所出的長女寧國公主嫁給了梅殷,而梅殷本身又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集萬千榮耀於一身的他,不管是誰當皇帝,都不會對他的權勢造成太大影響。因此,梅殷完全沒有必要為了建文帝死戰。

    03 “靖難之役”是朱氏家族的家務事

    歸根結底,“靖難之役”始終是朱氏家族的家務事,不管是朱允炆當皇帝,還是朱棣造反成功,天下都還是姓朱,和梅殷沒有半毛錢關係,而且梅殷出兵還要承擔兵敗被殺的風險,沒看到老將耿炳文臨老還名聲不保了嗎?

    結語

    綜合以上,梅殷之所以不出兵阻止朱棣靖難,一方面是朱棣靖難符合太祖遺訓,另一方面不管是誰來做皇帝,終究還是老朱家的天下,對梅殷影響不大;最後,梅殷的出身和地位,註定了他不可能為了建文帝死戰。

  • 6 # 希望星晨58298869

    1398年,自知來日無多的老朱召見了他的乘龍快婿梅殷,用了“我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的套路。他語重心長地對梅殷說,作是穩重、忠誠、講信義的人,可以把朱允炆託付你照顧。如果有篡位的人,你可以討伐他們。老朱一命嗚呼後,皇太孫朱允炆登基,梅殷鎮守淮安,手握幾十萬重兵。

    朱棣開始靖難後,梅殷拒絕妻四哥從自己防區透過,但他沒有攻擊燕軍,更沒抄燕軍的後路。朱四攻入南京後,建文下落不明。梅殷的妻子寧國公主在四哥的威逼下,寫血書勸降梅殷。梅殷在駐地為小朱發喪後,回到南京接受了朱四的冊封。還聽令於朱四,繼續為他鎮守淮安!由此可見:梅殷在靖難中持中立態度,既不幫朱四,又不助小朱。想來,這是他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深思熟慮的結果。

    作為朱家親戚,他坐山觀虎鬥!你想:天下是朱家的,誰贏誰輸,江山都不會變色———這見識,比方孝孺這個皓首窮經的書呆子高明得多了!我兩不相幫,潔身自好。到時誰勝誰敗,我都可以錦衣玉食,繼續安享榮華富貴。

    關鍵是:妻四哥不好惹,是足智多謀的沙場老將,而自己不過是一介書生,從沒縱橫疆場,更沒文治武功!老丈人說梅殷:精通經史,堪為儒宗!這是好話,更是屁話,類似如我有上將潘風!區區一個讀書人,怎麼敢跟常年與兇悍的蒙古軍爭鋒的朱四掰手腕?出於個人的安全考慮,梅駙馬還是睜隻眼閉隻眼妥當!

    依靖難程序看,能征慣戰的老將耿炳文、身率五十萬精銳之眾的李景隆都打過朱四,何況並無沙場經驗的自己呢?梅殷的選擇很現實!出於個人的安全考慮,梅駙馬覺得自己保持中立較妥!他不當潘鳳。

    但朱棣是記仇的人,當初他強迫寧國公主寫血書勸梅殷返南京覲見時,曾問候梅殷:“駙馬爺辛苦了。”梅殷回答道:“勞而無功罷了。”,這句話讓朱四聽出了弦外之音,招致朱四嫉恨!

    梅殷後來因總是心懷前朝,感覺對建文帝心中有愧,因而悶悶不樂,與新皇帝朱四配合度不高。最終朱四指使前軍都督僉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兩人將梅殷擠下水淹死了,後又斬了譚深、趙曦兩人以謝天下。但寧國公主一直指責朱棣殺了她丈夫。為息事寧人,朱棣封梅殷的兩個兒子做了官才罷。

    總結,梅殷雖然比潘鳳冷靜,比方孝孺明理!但並不是名帥猛將,也沒治國安邦之才!作為輔政託孤之臣欠火候!他只是一介孺生,懂安身立命!非忠非奸,是一個圓滑的庸臣。

  • 7 # 月關略萌

    “擁兵40萬”這幾個字的確很抓人眼球,於是很多人對於梅殷不救建文帝感到萬分不解!但如果仔細瞭解一下梅殷這個人,再對靖難之役比較熟悉的話,可能你就不會有此一問。

    梅殷是朱元璋寄予厚望的託孤重臣。

    史料記載:

    因思駙馬梅殷。他尚太祖寧國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為眷注。臨崩時,梅殷侍側,太祖因囑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復出遺詔授之道:“敢有違大者,汝討之。

    在朱元璋臨終前,曾單獨召見駙馬梅殷,將建文帝朱允炆託付給梅殷。不僅如此,朱元璋甚至還單獨給了梅殷一份討伐逆賊的詔書,等於是給了他一把尚方寶劍,託孤之意顯而易見。朱元璋為何對於梅殷如此信任?

    首先,梅殷是寧國公主的駙馬。寧國公主的生母是馬皇后,所以她是朱元璋的嫡長女,是朱標太子同父同母的親妹妹,建文帝朱允炆的親姑姑。從血緣關係上來說,這位梅殷駙馬顯然與建文帝朱允炆更親近一些。其次,梅殷深受朱元璋喜愛。朱元璋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度,因此對於嫡長子和嫡長女格外重視和喜愛。而梅殷能夠被選中作為寧國公主的駙馬,顯然是經過朱元璋長期考察後的結果。這也從側面體現出了梅殷的出色和與眾不同。第三,對皇權沒有威脅。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梅殷雖然作為外戚,但手上並沒有兵權,相比較擁兵自重的藩王們,他對於朱允炆的皇位沒有威脅。

    以上三點是梅殷深受朱元璋喜愛並且信任有加的前提條件,也是朱元璋選擇梅殷作為託孤重臣的根本原因。

    梅殷擁兵40萬時的環境局勢和時間節點,註定其不會發兵救建文帝。

    很多人都只看到梅殷擁兵40萬,卻忽略了當時的環境局勢和時間節點。梅殷擁兵40萬是在建文三年的十二月,距離朱棣攻破南京城僅僅半年時間。也就是說,在梅殷擁兵40萬時,靖難之役已經到了最後的時期。此時朱棣的燕軍已然在整個局勢上處於優勢,士氣高漲。反觀建文帝的軍隊士氣已經到了最低谷,戰鬥力急劇下降,軍心、民心都已失,處於瀕臨崩潰的邊緣。明眼人都可以看出,燕王朱棣幾乎已經將“藩王幹倒皇帝”的神話創造成功,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在這樣的環境局勢下,各路勤王之師都不得不慎重考慮後果。一旦勤王失敗,日後必將面臨朱棣的瘋狂報復。梅殷不是傻子,這一點是他必須考慮的。況且依照當時的局勢來看,梅殷根本沒有力挽狂瀾的可能。

    梅殷一介書生,焉能指揮打仗?

    梅殷曾任山東學政,是主管當地文化教育工作的文官。朱元璋曾賜詔稱讚梅殷“精通經史,堪為儒宗”。這說明梅殷在文學上有頗深的造詣,而相對的他在領兵打仗方面並不擅長。

    梅殷不擅軍事這一點也可以從靖難之役爆發後,建文帝朱允炆的用人上體現。建文帝先後啟用了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紈絝子弟李景隆以及後來的盛庸,卻偏偏沒有用梅殷。也就是說,梅殷的領兵統帥能力絕對是在前面三位之後,或者說根本不會領兵打仗。因為即便最後時刻朱允炆啟用梅殷,讓他鎮守淮安也只不過是防禦任務。雖然梅殷坐擁40萬大軍,但沒有軍事指揮才能,40萬大軍可以發揮出來的實際作用十不存一。而梅殷所面對的對手則是軍事領導才能傑出的朱棣,並且此時的朱棣方士氣高漲、民心所向,雙方實力根本不在一個級別。如果梅殷腦子發熱,發兵勤王,最終的結果就是白白葬送40萬大軍,還要賠上自己。

    建文帝並不得民心,梅殷對他並不認可。

    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是朱元璋親傳,合理合法毋庸置疑。但是這並不代表朱允炆就受朝廷上下的擁戴,就是當皇帝的料。從他急於削藩,到爆發靖難之役,再到那句著名的“毋使朕有殺叔父名”,可以看出建文帝的性格缺陷以及優柔寡斷。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靖難之役,看上去師出有名,實則就是因為反對削藩而造反。對於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看破不點破罷了。梅殷作為託孤大臣,手握朱元璋的遺詔,只要他振臂一呼,坐實朱棣造反罪名,鎮壓朱棣可謂易如反掌。可是梅殷並沒有這麼做,潛臺詞就是說他對朱棣的造反雖然不支援卻也不反對。換個角度來看,說明梅殷對於建文帝朱允炆這個皇帝並不認可。都有人造反了,他都不站出來挺建文帝,顯然梅殷的立場已經明確。基於這樣的前提,梅殷坐擁40萬大軍而不救建文帝也就完全能夠理解了。

    事實證明,建文帝朱允炆並不適合當皇帝。正是朱棣依靠武力奪取了皇位,才有了後來的“永樂之治”和“仁宣之治”,以及大明兩百多年的國祚。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梅殷不救朱允炆也是一種歷史發展必然的趨勢和結果,上天冥冥中自有定數。

  • 8 # 優己

    這個說法並不正確,梅殷沒有那麼多兵力的!朱元璋時期,明朝採用的軍制是建設兵團方式,當時的明軍總兵力在180萬左右,但是真正的戰鬥兵力卻不多,只有大約80萬左右,其他的100多萬則都是老弱病殘的那種,負責給作戰部隊押送糧草軍資。

    在這80萬戰鬥部隊裡,朱棣的燕軍就佔了20萬左右,因為燕軍一直是明軍抵抗北方蒙元的主力;北線的寧軍也有10萬人左右(寧王朱權統領),西北線的秦軍大約也有10萬人左右,這些也是抵抗蒙元的主力;雲南地區有駐軍8~10萬,這是沐英南征的主力。剩下的三十萬部隊則是皇城直屬的,直接聽令於皇帝的。至於梅殷,他本身不是戰鬥人員,沒有那麼多戰鬥部隊給他帶。

    其次,梅殷並不支援朱允文!或者說內心裡並不支援於他。在靖難之役裡,所有的皇親國戚就沒有一個支援朱允文的!為何呢,因為削藩觸犯到每個人的利益。建文帝當時其實有點被齊泰方孝孺架空的意思,所有的皇族全部都被打壓,三個王被殺,12個王入獄,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朱棣一定要反抗並且最終反抗取勝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使用中突然沒有聲音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