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摳腳大漢的歷史課堂

    宋朝皇室傳太宗一脈,歷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皇位傳到了宋徽宗第九子趙構手裡,是為高宗。但誰能料到高宗在各種逃難的過程中居然喪失了男效能力,沒有後代。可能此時太宗一脈已幾乎斷絕,也可能是心裡有愧,高宗把皇位傳到了太祖七世孫趙昚的手中,是為宋孝宗,此後孝宗傳子,皇位又從新回到了太祖一脈的手中。真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太祖建立了北宋,皇位卻是太宗一脈繼承。而太宗後代建立南宋,皇位則是太祖一脈繼承。宋朝的皇位真可謂是兄弟輪流做,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 2 # sunjin6278

    歷史上有些事情,有時候奇怪得能讓人驚掉嘴巴,興衰有定,善惡有報,因果報應不爽。

    大宋趙匡胤開國,於960年黃袍加身,從柴氏小兒手中取得帝位,做了皇帝,建立宋朝,歷史上稱為北宋,976年冬天在燭影斧聲中猝死,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太宗死後,違背傳弟不傳子的金匱之盟,由其子孫接繼,共歷八帝,加上趙匡胤,共為九帝167年,於1127年被金國滅亡。幸好宋徽宗第九子趙構不在都城汴京,沒被金人虜去,金人北撤後,在應天府稱帝,是為宋高宗,開啟了歷史上的南宋。南宋高宗於1127年稱帝,於1162年傳位給了宋太祖趙匡胤的子孫做皇帝,也共歷九帝,享國152年,於1279年被蒙元所滅,滅國時蒙元丞相伯顏將南宋太后和繼位不足兩年的小皇帝端宗用車給押回了北方。伯顏對宋皇室的人說,大宋得國從小兒,失國從小兒,此是天數。就這樣歷經320年的大宋徹底滅亡了。

    那麼宋高宗為什麼要將帝位傳給宋太祖的子孫呢?原因有很多種:宋高宗原是有一個兒子的,苗劉兵變時還強迫高宗退位讓他不滿三歲的兒子接位,由元佑孟皇后垂簾聽政。苗劉兵變被鎮壓後,該小兒也不幸夭折。南宋初建,金兵不斷南下,南宋小朝廷一直處在風雨漂搖之中,連國都都很難確定。趙構自從當了皇帝,畏金如虎,居無定所,常常是風聲鶴唳,一聽到金兵打來,就不顧一切地奔逃,幾次逃到海上,不敢回來。由於驚嚇過度,據有關專家們推測,他的性功能或生殖功可能出現了障礙,造成了不孕不育症,不然後宮那麼多嗷嗷待哺的嬪妃,怎麼都懷不上呢?因此高宗以後再無子嗣。那麼宋太宗一脈的其他子嗣呢?因為靖康之變,差不多在汴京的皇室宗族都被金國俘虜去了北方,其他遠房或不在眼前或不瞭解情況,一時再沒有合適的人選了,就只好從宋太祖一脈中過繼。還有更奇特的傳言,說是宋太宗趙光義燭影斧聲,殺兄竊國,得位不正,宋太祖冤屈無處發洩,竟投胎金國金太宗,要滅盡趙光義子孫,以報篡弒大仇。據說有宋庭大臣見過金太宗,像極了當年的宋太祖。既然要來討債,何不將帝位歸還於他,傳於他的子孫呢?高宗是這麼想的,後來也是這麼做的。他過繼了太祖一脈的兩個子孫,並將其一立為太子,於1162年就主動退位做了太上皇,讓宋太祖的子孫做了皇帝,由此以後南宋的八個皇帝,都是由宋太祖子孫接繼的。

    因果報應之說,在唯心論者看來,這是必然的,但在唯物論者看來,這是必然中的偶然現象,從興到亡,從盛到衰,是古代王朝發展的必然,必然中出現一些偶然現象在所難免。無論是偶然還是必然,只要我們做人做事,光明磊落,正直無私,坦坦蕩蕩,又何必顧忌什麼因果報應呢?

  • 3 # 何老三噴歷史

    靖康之變太宗一脈除了康王趙構全部被俘,趙構因為多年逃跑加上心理陰影就一直無後,所以最後只能從太祖一支裡面尋找接班人,太祖一脈歷經七八代以後,基本上跟普通百姓無異,千挑萬選,最終選了兩個接班人,一個胖子,一個瘦子,那個瘦子就是最終被稱為“南宋中興”的宋孝宗,至於宋孝宗最終被選為皇帝的故事,民間有很多傳說,大家可以去查查,最出名的就是高宗用處女考驗兩個接班人的故事了……

  • 4 # 微史春秋

    宋高宗時,他已然是宋太宗帝統的最後一人。

    宋太宗這一脈自然還是有後人的,一百多年的開枝散葉,宋太宗還是有不少後人的,但是這些已經遠離帝統,屬於小宗旁系了。

    靖康之變後,宋高宗時幸運的極少數逃出來皇室成員,宋高宗稱帝后南逃,在北方他還有一位兄弟也逃了出來,這便是信王趙榛,他在五馬山拉了一批人抗金。

    宋高宗曾擔心信王威脅自己的地位,急忙表示會大駕北返,防止北方軍民擁立信王。不過信王的人馬很快被金軍擊敗,信王不知所終,這樣宋高宗變成為唯一的帝位合法人選了。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宋高宗在逃亡的過程中受了驚嚇,喪失了生育能力。

    他本來是有太子的。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苗傅和劉正彥發動政變,逼迫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

    苗劉之變很快被鎮壓,宋高宗復位。然而這樣政變帶來的影響卻成為宋高宗難以癒合的傷疤。

    叛變平息不久,三歲的趙旉便去世了。

    趙旉是他唯一的兒子,加之他喪失了生育能力,從此宋高宗絕後了。

    帝脈斷絕。

    宋高宗如何解決問題呢?

    昭慈聖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同知樞密院事李回曰:“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參知政事張守曰:“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高宗曰:“此事不難行,朕於伯字行中選擇,庶幾昭穆順序。”而上虞丞婁寅亮亦上書言:“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望陛下於伯字行內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高宗讀之,大感嘆。

    從《宋史》的這段記載來看,宋高宗從宋太祖的後裔中選擇繼承人,有太后的原因,有大臣的勸諫,也有宋高宗自己的。

    民間對此的解讀就更有意思。

    據《異跡略》記載,宋高宗曾做過一個夢,遇到宋太祖託夢給他說:汝祖自攝謀,據我位久,至於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

    其實原因還在於顯示天命,就如同知樞密院事李回說的那樣“昭格天命”。

    太祖傳位與太宗,現在國家遭變,政權南渡,再還位於太祖一脈,正是天命。

  • 5 # 最愛肉丸子先生

    “靖康之難”後,康王趙構逃至江南,雖然向金人稱臣,但是再次豎起了宋朝的大旗。自稱當上皇帝后,前期勇敢的趙構已經不見蹤跡了,他害怕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被奪走,以至於不敢迎接宋欽宗回國,也不敢讓岳飛北伐,那麼為何他會將皇位傳給宋太祖的後代呢?

    趙構是有親生兒子的

    趙構本來是有一個親生兒子趙旉(fū)的,但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卻被自己給坑死了。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南下,此時已經當上皇帝的趙構已經畏敵如虎,不像當年那麼勇敢敢去和金人議和。他一路從南京(今河南商丘)逃竄到了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當時他的手下苗傅和劉正彥不滿趙構近臣的橫徵暴斂,於是發動政變,扶立趙構之子年僅2歲的趙旉為皇帝,不過這場鬧劇僅存在了28天。

    趙構復位之後,就不停的向金朝乞降,請求金國可憐自己不要南下。同年五月,趙構攜趙旉離開杭州,北上建康(今南京),由於舟車勞頓趙旉生了瘧疾,在建康行宮治病期間,一個宮女走路不小心絆到了地上的爐子,發出一聲巨響,可憐幼兒竟被活活嚇死。

    按理說,死了趙旉還可以再生幾個趙旉的,不過終其趙構一生就只有一個親生兒子。據說有一次金兵侵犯時,宋高宗正在進行房事,突然手下來報“金人來了”,由於驚嚇導致陽痿,並喪失了生殖能力,一直沒有醫治好。

    “靖康之難”後,南宋還是有趙匡義後人存在的

    這樣一來,自己生不出兒子就只能過繼皇室宗親的兒子。在“靖康之難”中,北宋皇室雖然多數被被俘,但是被俘虜的主要還是濮王趙允讓的後裔,而宋太宗的後裔還是存在的,例如南宋宗室名臣趙汝愚就是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

    但是趙構卻沒有選擇與自己血緣更近的宋太宗的後裔,而是選擇了與自己血緣疏遠的宋太祖的後裔為嗣,這是為什麼呢?

    趙構為何會想迎立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為皇嗣呢?

    宋朝過繼兒子的事情其實早在宋仁宗的時期就有過,宋仁宗過繼趙構的曾祖父趙曙為嗣,宋仁宗病逝後,就發生了宋英宗對生父尊禮濮安懿王趙允讓的討論,引起了一系列政治事件——“濮議”。

    宋高宗知道自己的皇位來之不易,所以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此類事件,宋高宗自然就捨近求遠了。另外此時宋太宗和宋太祖的後裔與趙構的關係其實也無異了,畢竟親支“濮王”趙允讓的後裔幾乎都被俘虜到了北方。

    另外更重要的是宋太祖和宋太宗皇位更替是不正常的,“燭影斧聲”就是出自二者皇位更替的故事。根據古代一些筆記,當時金宋境內都流傳有一個傳聞,稱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相貌極類宋太祖,所以民間流言乃是趙匡胤為其弟奪其子位帝位而轉世復仇。宋高宗生母韋太后也相信了這個傳言,勸趙構傳位太祖後人以解太祖和太宗二繫世代恩怨,所以立嗣很大程度上宋高宗是聽從韋太后的意見。

    又根據《孝宗本紀》記載——

    及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獻皇后亦自江西還行在,後嘗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會右僕射範宗尹亦造膝以請,高宗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於是詔選太祖之後。

    同知樞密院事李回曰:“藝祖不以大位私其子,發於至誠。陛下為天下遠慮,合於藝祖,可以昭格天命。

    參知政事張守曰:“藝祖諸子,不聞失德,而傳位太宗,過堯、舜遠甚。

    高宗曰:“此事不難行,朕於‘伯’字行中選擇,庶幾昭穆順序。

    而上虞丞婁寅亮亦上書言:“昌陵之後,寂寥無聞,僅同民庶。藝祖在上,莫肯顧歆,此金人所以未悔禍也。望陛下於‘伯’字行內選太祖諸孫有賢德者。”高宗讀之,大感嘆。

    這段話記載了宋高宗與群臣準備遴選太祖後裔的對話,其中說的最多的就是對太祖(文中的藝祖)傳位於太宗的美德,而他的後裔不能享國,很多人為之惋惜,另外其實深層次是此時宋太祖的子孫與平民無疑,不管從中選立何人,都在朝中無任何根基,便於宋高宗控制。

    就這樣宋高宗考慮從宋太祖後裔中選擇養子為嗣,而且還選擇了兩位,一位是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琮,交給張婕妤撫養一位是信王趙伯玖,吳皇后撫養,那麼為何最後趙伯琮會成為皇帝呢?

  • 6 # 長島男爵

    有的,選太祖後人主要是便於控制的緣故。

    趙構因為驚嚇喪失生育能力,兒子都亡故,不得已要收養養子。

    沒有繼承人有多嚴重,後世有個例子,景泰帝在土木堡之變接替了自己的哥哥當上了皇帝,如果沒有意外皇帝寶座將在他的一脈流傳,然而他的兒子死了,沒多久大臣發動了政變扶持他哥哥復位,為什麼會這樣子?

    有句話說得好,世界上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最終還是你們的。

    皇位是要流傳下去,不可能在一個人手上終止。雖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兩三朝元老並不少見,整個家族為官的更多,一般來說老子總歸是比兒子先死的,為了家族萬古長青,提前巴結新帝遠比效忠老皇帝更有好,這也是很多皇帝不願意立太子的緣故,這樣權力會提前離自己而去。

    但是趙構已經沒有繼承人了,並且很可能不會有新的兒子降生,大臣都在為自己和大宋江山社稷的未來著急,如果不消除這個疑慮,搞不好大宋會陷入內亂中——大臣投向各自看好的潛在繼承人,展開皇位爭奪戰。

    為了避免這種展開,就要確立一個繼承人,於是趙構選了兩個孩子為養子,最終結束了禍患。

    但是趙構畢竟沒死,並且還很健康的樣子(除了不能生育),他並不想提前放棄權力,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退位以太上皇的名義繼續掌控朝政,而且為了避免太子/新帝提前掌權,趙構放棄了近支宗室中挑選養子,而是從太祖後人中選。

    因為近親屬本來繼承順位就靠前,把他立為繼承人,他並不會感恩戴德,會認為理所當然。同時近親屬家族勢力大,難以控制。

    那麼把最遠的第一代君主趙匡胤的後代裡為繼承人,一切就迎刃而解了。他本來無緣皇位被立為繼承人,必然對養父感恩戴德,同時家族勢力等同於無(太祖後人已經淪為平民了),便於掌控。

    關於你說太宗後人還有沒有,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還很多,我們看世系圖就知道,從太宗開始到高宗皇位已經穿了七代,皇事有極大的生殖優勢,七代能繁衍多少人啊。

    事實上太宗的孫子就因為無後而選了近親的宗室孩子為養子,也就是英宗,而英宗的生父趙允讓足足有23個兒子,他們就是太宗後人中最大的一支,俗稱濮王系,但是高宗並沒有在濮王后裔中選,就說明了一樓的觀點。

    而且高宗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且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猶豫,或者說是不相信自己不能生育吧,孝宗從5歲撫養於宮中,33歲才立為皇子,35歲才立為太子,30年時間足以說明第一段的觀點。

    孝宗對高宗來說就是最後的備胎,如果最後確實無法生育,就只能立養子為嗣了。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宋高宗趙構把皇位重新傳回到了趙匡胤一脈後人手裡,也算是使得宋朝統治權撥亂反正重新迴歸“正統”了。一直以來趙匡胤和趙光義一脈的正統爭奪都是宋朝時期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麻煩事。最初的源頭還要從燭影斧聲說起。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繼位之後一直都沒有立太子儲位。宋開寶九年,趙匡胤病重招晉王趙光義議事。當時室內只有兄弟兩人獨處,沒有任何外人在旁。具體趙匡胤兩兄弟談了什麼事不得而至。但旁人從屋外看到室內燭影閃動,又有刀斧之聲不絕於耳。結果當天晚上趙匡胤就去世了。而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又提出一個所謂的“金匱之盟”意思就是趙匡胤立下遺囑,他百年之後傳位於趙光義。所以皇位在趙匡胤死後傳到了趙光義一脈手中。

    歷史上一直對於趙光義是否弒君都存在爭議。首先一點趙匡胤是有後人的。而且如趙德芳之輩還是很有能力,也很被趙匡胤看好的。趙匡胤平白無故的立弟弟趙光義有點說不過去。而且趙光義所謂的“金匱之盟”也並沒有足夠的證人去證明這件事情。究竟是趙光義杜撰還是確實其實不得而知。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原因那就是,趙光義繼位不久後,趙匡胤的四子趙德芳就突然病死了。享年二十三歲。雖然歷史沒有明證是趙光義害死的趙德芳。但《宋史·宗室傳》上對趙德芳死因的記載為“寢疾薨”。這一點也充滿了巧合。從沒有任何病史的趙德芳突然病逝。相比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簡單的認為他只是一個巧合吧。

    到了宋高宗趙構這個時期,趙構之所以把皇位傳給養子也是無奈。早年間趙構是有親生兒子的。而且趙構也對自己的兒子給予了厚望。但趙構的親生兒子並不長壽。因為宋高宗時期發生了一起苗劉兵變,苗傅和劉正彥發動變法囚禁了宋高宗並且扶持趙構兩歲的兒子繼位稱帝。但後來苗劉兵變被平息,趙構重新奪回皇位,而趙構年僅兩歲的兒子趙旉卻因為受到驚嚇而早夭了。之後趙構又意外的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沒有後代的趙構就尋思在宗室內挑選一個聰明伶俐的宗室子弟為養子,在自己之後繼承自己的皇位。當時年僅六歲的趙伯琮幸運的被趙構選中。

    而趙構挑選趙伯琮的原因傳言也有很多。有說趙匡胤託夢的。有說趙構想要彌補趙匡胤一脈的原因。但趙構立趙伯琮真正的原因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說法。但個人認為,趙構彌補趙匡胤一脈的可能性更大。因為趙構數次表示過自己一脈也就是趙光義一脈虧欠趙匡胤良多。而且趙構無後,沒有後人的趙構自然也就不介意皇后最後落到誰手裡。與其把皇位流落到分支手裡。還不如撥亂反正,把皇位重新歸還給趙匡胤一脈。六歲的趙伯琮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選中的。

    雖然皇帝對於皇位的歸屬十分在意。但在自己無後的情況下也就不那麼重要了。歷史上晉武帝司馬炎明知道自己的兒子司馬衷是一個蠢貨。但為了皇位不流入到支脈手中。所以司馬炎依舊強硬的把原本就有痴呆的司馬衷立為太子。最後導致外戚專權,宗室奪權,引發了八王之亂的混亂局面。如果趙構有後代的話,毫無疑問不論他如何,那麼皇位肯定會落到他頭上。但趙構無後,這直接就導致了趙構的野心和慾望並沒有其他皇帝那麼強。所以在這中情況下,趙構也自然做做順水推舟的好事扶趙匡胤後代上位。

  • 8 # 玄坤文史

    這事還得從趙匡胤當皇帝開始說,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被擁立稱帝,公元976年,趙匡胤在和趙光義飲酒之後突然駕崩了,趙匡胤傳位趙光義,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已經成年了,趙匡胤沒有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弟弟。一百多年後趙構建立了南宋,他雖然沒有子嗣,卻在年富力強的時候早早退位,傳位給了趙昚,趙昚是趙匡胤一脈的,為什麼會出現這兩次不太正常的傳位呢?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真是因為“金匱之盟”還是另有隱情?

    在中國古代,皇帝傳位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子承父業,另外一種是兄終弟及,所以在法理上,趙匡胤死後,不管是傳位給兒子趙德昭,或是傳位給弟弟趙光義,這兩種都是合理的,只不過趙匡胤在召見了趙光義一起喝酒,第二天趙匡胤突然就暴斃了,而趙光義又是個用毒高手,所以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難免讓人產生猜想。

    而如果按照《宋史》的記載,趙匡胤建立了宋朝之後,一天杜太后召見了他,對他說起後周的皇帝立幼主繼位,你才奪得了天下,如果後周有年長的君主,天下怎麼會是你的呢?在你死後,你應該傳位給你的弟弟,立長君才能讓天下穩定,杜太后又讓宰相趙普寫下了誓約書,藏在金匱之中,“金匱之盟”也成了趙匡胤傳位趙光義的主要依據。但是盟約原文找不到,也讓“金匱之盟”產生了諸多疑點。

    杜太后畫像

    趙匡胤實際上也有很大機率自願傳位給趙光義的,不過這裡面的原因主要是出於對自己子嗣的保護,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時,趙光義就已經是趙匡胤重要的左膀右臂了,後來趙光義又被封為了開封府尹,開封府尹這個職務,幾乎確定了趙光義是被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之後趙光義一路加封,朝中大臣們大多和他均有來往,趙光義的地位已不是趙德昭能撼動的。

    所以趙匡胤肯定就會考慮一個問題,如果以後立趙德昭為太子,自己死了他坐得穩皇位嗎,與其等待著自己子嗣的將會是一場廝殺,那麼還不如就直接傳位給趙光義,不管是哪種原因,最後趙匡胤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

    宋太宗趙光義畫像

    趙昚是趙匡胤一脈的子孫,宋高宗為何傳位於他?

    宋高宗趙構本來是有兒子的,但是才3歲就死了,後來趙構被金兵追得到處跑,還一度逃到海上去避難,也是在這次逃亡過程中,趙構失去了生育能力,所以也就只能選擇在宗室裡過繼一個孩子來繼位,在靖康之難中,趙光義一脈的很多子嗣都被金兵一同俘往金國,趙構登基之後,一直都在抗拒迎回徽欽二帝。

    所以如果趙構真從趙光義這一支裡找繼承人,那麼以後難免新皇帝登基了,把徽欽二帝迎回來,自己在歷史上就將留下惡名,而如果從趙匡胤這一支找繼承人,這一支從趙匡胤死後幾乎就沒啥權力,要站穩腳跟就難免需要依靠趙構,反正都不是自己的親兒子,那麼不如就扶一個對自己有利的人上位,還可以美其名曰完璧歸趙。

    宋高宗趙構畫像

    而趙構之所以56歲就退位,主要還是因為對金兵有陰影了,公元1161年,完顏亮再次率兵大舉南侵,趙構的第一個反應還是要跑,結果完顏亮被殺,宋金再次議和,趙構經不起折騰,在第二年就以“倦勤”為由退位了,這明顯有些扔包袱的感覺,趙構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金兵會再次南下,退位後重擔就扔在了趙昚身上,自己也不會成為亡國之君,負擔就減輕了不少。

    而將皇位傳給趙匡胤這一支,就算宗室成員不滿意,也無話可說,所以在趙構退位後,他實際上也參與處理了一些政務,一直到了公元1187年,才在臨安病逝了,這很大程度是出於利己角度而考慮的。

    宋孝宗趙昚畫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俄羅斯軍隊進入敘利亞參戰以來,共陣亡108人,擊斃8萬叛軍的輝煌成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