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建軍148845807
-
2 # 可食中國
作為一個農村出來的人,又是公益人,我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有些甚至可以稱之為慘案。
改革開放後,人口大流動,大量的農村青壯勞動力湧向城市打工,這樣就造成了農村留下大量的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留守婦女。其中留守兒童的問題最大,因為其都處於成長期,性格,心理都不穩定,而且最是需要關愛,一不小心就會走上叛逆,甚至誤入歧途,所以父母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溝通就成為這其中的關鍵。所以可以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增加溝通頻率
很多父母一年到頭都不給孩子打電話,彷彿沒有這個孩子,孩子也沒有父母一樣。這會給孩子造成深深的期待,深深的失望,最後化作深深的怨氣。會讓彼此的關係越來越冷淡。
第二,不要老在孩子面前談自己要賺錢,所以陪不了孩子。
太多的家長都犯了這個毛病,一打電話,一在一起就談自己為了孩子如何如何努力的賺錢,不賺錢就不行這樣的話,這個當然可以說,但不能每次都念叨在嘴邊。不然孩子會覺得你眼中只有錢,錢比自己重要。我見過有些孩子叛逆和不服父母這點,所以乾脆去大手大腳花錢,甚至是打架什麼的故意讓他去賠償,你不是要賺錢麼?你不是把錢看的比我重要麼?那我就偏不讓你賺。最後父母覺得孩子不懂事,孩子覺得父母是混蛋,父子成仇的多。
第三,電話多關心生活,關心心理情況,然後才適當的關心關心學習。
太多的父母平時很少打電話,孩子日盼夜盼,終於等到你開啟來。卻是一打電話就是教訓,就是教育,可是根本不關心孩子心理想什麼,要什麼,哪裡出了問題,哪裡自己沒考慮到,哪裡出了委屈,哪裡遇到挫折,這都不關心,就知道強勢的罵。這樣孩子不反你才怪。
第四:重視每一個和孩子相處的瞬間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自己想孩子念孩子,把孩子從老家接過來,可是卻放不下幾天時間少賺點錢陪陪孩子,彷彿會因此少賺五百萬一樣。更要命的回到老家過年了也只是忙著應酬,打牌打麻將,根本不坐下來溝通,這不等於沒有麼?其實孩子一年到頭有很多話想說的,期待你問的,期待你意識到的,都打水漂了,然後過完年你們又分開了。一年年一天天,怨氣就原來越大,還怎麼健康成長。
最後,父母們在外千辛萬苦,都說為了孩子好,可你要是方法不對不但不能讓孩子好,還會嚴重害了孩子,到時候欲哭無淚了。這就得不償失了。所以,趕緊覺醒吧?父母們!
-
3 # 何老師微課堂
父母和自己的孩子相處應該沒有什麼模式。留守兒童因為長期缺乏父母親的關愛,會膽子羞怯,缺乏安全感。對父母有怨氣,會表現得很冷淡。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關愛,多陪伴,多交心,給孩子買一些他們喜歡的玩具,或帶孩子外出旅遊等!其次,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讓他明白父母也是不得已,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要外出掙錢。第三,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多關注孩子的學習生活。如果有條件的儘量帶在身邊學習生活,實在沒辦法的,要經常打電話關心孩子的生活!
-
4 # 踏葉行
如果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那不管怎麼樣的相處方式都是不會讓大家滿意的。孩子在留守的過程中心靈受到傷害,不是靠你短短几天的相處就能夠彌補的。對父母的怨言以及冷漠,不是靠一下就可以挽回。
世界上沒有投機取巧,你離開了孩子那麼長時間,那麼必然會有不良的後果。所以我認為不管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把孩子留在老家,一定要帶在身邊。寧願錢少賺點,也應該把孩子的成長放在第一位。
-
5 # 簡單的幸福250770131
首先能成為留守兒童的家庭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家庭條件不好,父母外出務工。
這第一種型別的留守兒童還是佔很大一部分的,這種情況兒童大部分是跟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由於家庭條件差,所以生活環境基本也都好不到哪去,一般父母的學歷也不會是很高的,這種型別的留守兒童最容易受到侵害和留下心理陰影。
2.父母離異,父母雙方都不願撫養孩子。
第二種留守兒童也是一種高危的留守兒童,家庭破裂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管
是心理傷害還是身體傷害。長期缺失父母的關心關愛,沒有父母的管教,心理狀態會逐漸扭曲。以至於後期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犯罪的機率在這種兒童裡應該是最高的。
3.由於工作性質特殊,父母海外工作。
第三種是很少的一部分,也是留守兒童裡受影響最小的一部分吧,(個人觀點)曾經有認識的朋友就是這個型別的,他們都很年輕,都是在南美做石油工作,需要長期在海外工作。(大約就是半年回去一次吧)因為夫妻雙方都是高學歷,也都很在乎孩子的成長狀態。家裡也會僱傭保姆,對孩子的照顧還是很貼心的。
不管條件怎樣,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關心和認可,父愛母愛是什麼都替代不了的。希望那些為了賺錢而漂泊的父母們要多關心一下家裡的孩子,有些東西不是錢能買到的。
-
6 # 政好遇見
我是88年的。在我印象中,我讀初一時,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幾乎都開始外出打工。從那時起,我們的父母成為了農民工,我們成為了留守兒童。今年過年回家,我發現迫於生活壓力,我的小夥伴多半也成為了農民工,他們的小孩又成為了新一代留守兒童。
父母到底應該如何與留守兒童相處了?
先談談我的父母當時是如何與我相處的。印象中他們每個星期都會給我打一次電話,直到上高中,家裡都沒有座機,更沒有手機,所以每次父母都是打到我鄰居家,再由我鄰居喊我接電話。上高中時,每週就由我打一次電話給父母。暑假時,我和妹妹一般都會去父母打工的地方。寒假時,父母會回來過年。這就是我們相處的時間和溝通的方式。
從初中開始,父母就會把一學期的零用錢都打給我,我自己安排,自己使用。
父母很少過問我的學習,但是我明白父母外出打工就是為了掙錢讓我能夠考大學的。如果他們不出去打工,我就沒有錢交學費。
後來,經過努力,我終於考上了一所211,算是我們村留守兒童中唯一一個考上大學的。其他留守兒童基本上讀完初中就輟學了。
下面,我將結合自己的經歷,來總結一下父母應該怎樣與留守兒童。
要讓孩子始終感受到你的存在一定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現在可以影片了),最好在固定的時間,比如每天晚上8:00,或者每週末某一時間。固定時間與孩子溝通能夠讓孩子有安全感,知道他的父母一直都在惦記自己。千萬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是不存在的。
要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你的愛“愛”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現在科技水平很高了,你可以在過時過節、特別是孩子生日的時候給他買一個小禮物,給孩子一個驚喜。可以經常給孩子發信息,噓寒問暖。
要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離開他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你在哪座城市,做什麼事情,不管孩子多麼小,要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你會離開他們。最好是利用寒暑假帶小孩去你工作的地方體驗一下。
要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時間和金錢上還給孩子充分的信任,既然你們無法監管他們,就要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讓他們自由支配時間和金錢,當然了,要多加引導,也要讓他告訴你他是怎樣支配時間和金錢的。
我是教育碩士,省級重點高中一線教師政治二哥。解答教育、學習問題,我是專業的。
-
7 # 靚媽曉麥
我想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我曾經也是留守兒童,對於我們那的農村孩子,成為留守兒童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沒有人會考慮為什麼要成為留守兒童,因為不出去打工做生意,在家只能喝西北風。在貧窮面前,留守兒童根本就不是事兒。
記得我媽媽第一次外出務工回來,我們見面的那一刻非常陌生,我想媽媽,但我不知道怎麼表達。我媽媽當時很失落的說:我的女兒一點都不認識我。這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
到了初中高中的時候,我非常想媽媽,經常晚上自己偷偷躲在被窩裡哭。但我不會跟我媽媽說我有多想她,我跟她對著幹。她過年回來的時候跟她吵架,說話傷害她。
那時候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叛逆傷媽媽的心,後來讀了心理學方面的書才知道自己這樣做是想引起媽媽的關注,希望媽媽不要出去打工,希望媽媽在家陪我。
上了大學後,我漸漸理解媽媽,自然而然相處的很好。即使常年在外務工不能陪伴小孩,小孩心理也不會真的怨爸爸媽媽。孩子永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愛我們。
如果條件不允許,必須出去打工,那就多和孩子說“我愛你”,一定要讓他們確信爸爸媽媽愛他。在相處的時間裡多點耐心,多表達自己的愛。孩子會感受到的。
-
8 # 周國賓1
春節馬上要到了,許多留守兒童日夜期盼的日子終於來了,因為爸爸媽媽要回來了。這團圓幸福的親子時光,對於留守兒童和父母來說,卻是那麼的奢侈和短暫。
在這短暫的春節相聚的日子裡,父母和孩子該如何相處,才能更好地撫慰長久缺失的情感、讓彼此感到安心和幸福呢?
每年春節回到家,老人們會歷數孩子在家諸多不聽話、不乖的情況,帶著孩子逛街、串門時,親朋好友也會逮著機會講一些孩子乾的調皮搗蛋的壞事,都在向我告狀。我每次都覺得,好不容易回家了,就應該好好管教一下孩子,好好收拾收拾。但孩子委屈得很,好不容易回來怎麼都來教訓我了?
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心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鑑於此,中國地質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的吳和鳴醫生特地撰寫《關愛留守孩子》公益手冊,供出門在外的爸爸媽媽閱讀,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能夠閱讀到這篇文章,幫助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與孩子見面的第一件事
擁抱
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擁抱孩子,不管他/她多大了。
孩子日夜思念的您回來了,他/她內心非常開心,但可能因為分離太久了,您真正站在他/她面前,他/她會用陌生的眼光打量您,他/她一時還反應不過來,您主動走向他/她,擁抱他/她,抱得更緊一點,更久一點。
您的擁抱會迅速縮短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找回從前的感覺,好像你們從未分開。
說出孩子的變化
仔細端詳孩子,從頭到腳,看著孩子時您目光中的喜悅,是送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然後對孩子說:你長高了,你長大了,你變漂亮了……
直接對孩子說出您覺察到的變化,讓孩子知道,儘管您沒有與他/她生活在一起,但他/她一直在您的思念中。在您心裡,一直記著離別時的他/她。
平和溝通
每個孩子都忐忑不安地等著父母看成績單的那一刻,所謂“見包公”,哪怕再滿不在乎的孩子,灰溜溜的。我們由此應該明白,孩子是知道自己對於學習是負有責任的,對於自己不夠理想的成績,他/她們心裡已是滿懷內疚與羞愧。因此,在與孩子談論學習時,一定注意方式方法,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提高而不是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外出打工,當然不能以犧牲孩子的學習為代價。在瞭解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差強人意時,父母難免會有情緒,一時衝動,就訓斥,乃至打罵孩子。
父母不在身邊會影響孩子學習嗎?有些科研人員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留守孩子並不等於差生,就是說留守孩子與非留守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相上下,中央教科所的調查就發現,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學習興趣和對自身學習成績的認識上沒有顯著差異,請您務必記住這一點。不要因為是留守孩子,就特別擔心孩子的學習。
建議您調整心態、調整情緒,以平和的狀態與孩子談學習。
一種比較好的方式是關心過程而不是結果。把孩子的成績放一邊,問他/她是如何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的,讓他/她講個例子,比如,碰到不會做的題目,父母又不在家,他/她是怎麼想辦法解決的。孩子講一個學習的故事,您和他/她都能從故事中看到孩子的努力,他/她的智慧和能力。如果他/她找到辦法解決了碰到的困難,一定要問他/她是怎樣想到這個好點子的,他/她肯定兩眼放光地給您講一個讓他/她自信滿滿的故事。
當有人向您告狀時
不要急於當著“外人”面呵斥孩子
老人們會歷數孩子在家諸多不聽話、不乖的情況,帶著孩子逛街、串門時,親朋好友也會逮著機會向您講一些孩子乾的調皮搗蛋的壞事,這都是向您“告狀”,您可能覺得,好不容易回家了,就應該好好管教一下孩子,好好收拾收拾他/她。
您錯了!
首先,這些告狀的,並不都是在說孩子不好,他/她們在表達別的意思,老人在說自己很辛苦,親朋好友在說您不家時,他們也在關注孩子,您只需對他/她們表達您的感激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要清楚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失去了重要的保護、支援力量,一般會比較膽怯、退縮,所以,在碰到告狀時,您可能要先“護短”,護著孩子,而不是急於當著“外人”面呵斥孩子,表明自己的立場,你應該讓孩子有底氣,知道父母是始終站在他/她這一邊的。當然,可以在私下詢問孩子具體情況,問明事情的來龍去脈,給孩子一些建議、指導。
孩子的行為有問題時
根據已有的調查,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是正常的,與父母沒有外出的兒童沒有顯著的區別,他/她們不是“問題兒童”。請您注意:
首先,許多孩子的問題並不是真正的問題,有可能是孩子特定發展階段出現的現象,比如俗話“七八九,嫌死狗”,就說得很明白,過了那陣子,所謂的問題就消失了,因此不必太在意。
其次,影響孩子行為的不一定是留守本身,可能存在其它問題,如父母離婚、父母感情不好、重男輕女、婆媳矛盾,或者是學校環境不好等,孩子的問題可能是所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要全面瞭解情況,分析原因,找到癥結。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最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單純講道理沒有什麼效果,有時孩子比我們懂的更多,講道理我們不一定講得過孩子,表面上他/她在聽,在點頭,在答應,心裡不一定服氣,孩子更喜歡一個理解他/她的父母,而不是一個說教的父母。打罵教訓孩子更不行,可能適得其反,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相反增加孩子的牴觸情緒,形成惡性迴圈。
我們對於留守孩子的心理有以下幾點理解,稍後我們會給出一些建議:
1.對親密關係恐懼
因為與父母分離,孩子內心對親密關係會有些恐懼。對於他們而言,別離是切膚之痛,是真切、難以忘懷的體驗,所以他/她們與他人親近時,會對分離非常敏感,有可能因為恐懼分離,乾脆就不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他/她們會顯得比較孤單。儘管我們一再鼓勵他/她們多交朋友,但因為恐懼,他/她們很難邁出這一步。與父母分開時年齡越小,影響越大。
建議:孩子三歲前母親儘量不要外出打工。如果媽媽在孩子三歲前就出去打工了,您 可能要更用心地去理解孩子。
2.缺乏規則
父母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橋樑,在與父母密切互動中,潛移默化地,孩子從父母言傳身教中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規則,如果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缺少了學習的機會,有可能因此孩子覺得茫然無措,顯得比較退縮,注意到孩子的這一傾向,就要多跟孩子講一些具體的事例,把每個環節都講到,越仔細越好,這樣孩子就心中有數,遇事膽量自然會大一些。
另一種情況,孩子比較調皮搗蛋,這實際上是孩子鼓起勇氣,自己跌跌撞撞地在探索,所以不要輕易責怪他/她,儘量與他/她一起分析發生過的事,從中學習。
3.不善於表達
有一個調查說,華中師範大學周宗奎教授等人調查發現50%的留守孩子遇到煩心事會悶在心裡,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父母不僅要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更要關心他/她們的內心感受和想法,多問他/她們的心情:最近開心嗎?有什麼好的事情發生?多聽他/她們講,不要隨便打斷他/她們。我們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就阻礙了他/她們表達。
這裡特別要說一下我們注意到的一種現象,因為分別太久,孩子可能已經不習慣媽媽做的飯菜的口味,應孩說,孩子盡了最大努力去適應了您不在身邊的生活,包括吃老人們做的飯菜,再說,孩子處在變化比較快的年齡階段,您一定要留心觀察到孩子在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比如當他/她吃得不香、不歡,又不直接表達時,您需要去仔細琢磨琢磨原因,耐心地去詢問他/她,儘量去適應孩子。
在您重新離開孩子之前
相聚是短暫的,轉眼之間,您又要打點行裝上路了,孩子又再度面臨分離。我們認為您可以充分做好分離的準備,給留守孩子創造最佳的生活、學習條件。
1.與孩子交流生活、學習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在詳細瞭解孩子生活、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多問孩子曾經碰到的一些困難,請注意,您不在他/她身邊,任何小事都是大事。
多徵求孩子的意見,瞭解他/她希望找什麼人、透過什麼途徑、用什麼方式解決他/她遇到的困難,因為如果不是他/她認可的方法,他/她就不會主動採用。
2.拜訪老師、親朋好友
先與孩子有了充分的交流,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拜訪老師與親朋好友,感謝他們對於孩子的關照,確保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能得到他們及時的幫助。
3.與孩子商定交流方式
我們認為這是重中之重。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愛的滋養,穩定的、持續的、經常性的交流至關重要,所以我們覺得在離開孩子之前,一定與孩子商定好交流方式,比如電話、寫信等。
寫信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不妨跟孩子一起去買信封、信紙,貼好郵票,寫好地址,一起做這些準備工作。
這裡還想說一下交流的內容。據統計,父母打電話或寫信與孩子溝通,談的內容最多的是學習,佔71.9%,詢問生活情況佔12.3%,談及為人處事道理的佔7.2%,可以想象父母的良苦用心,利用可能的機會就關心孩子學習,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怕他們在沒有自己監督的情況下學壞,另外,好像我們也比較擅長和孩子談這些內容,我們可以想象,孩子可能並不喜歡讀這樣乾巴巴的信。怎樣的信,孩子會反覆讀,覺得有趣、溫暖呢?
講或寫一些發生在身邊的趣事,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可能孩子喜歡看,感到熟悉、親切,而且回味無窮,或許他/她會產生一直與您在一起的感覺。功夫在詩外,如果閱讀您的信,他/她有開心、愉悅的體驗,學習起來說不定效果更好。
當您感到內疚時
面對留守孩子,父母會有強烈的內疚,而內疚會造成一系列問題,比如,因為內疚,會盡可能在物質上補償孩子;因為內疚,會在回家後給予孩子很多關注,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要求,造成分離之後一熱一冷的極端對比;更隱蔽的是,內疚不堪忍受,就變成指責:我們在外邊打工非常辛苦,可你卻不懂事、不聽話家長們注意啦
儘管我們用了“留守兒童”這個稱呼,但我們反對貼標籤。“留守”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狀態,而不是孩子的“長久屬性”,只要與父母在一起了,就沒有什麼“留守孩子”了。我們不要以特殊的目光看待他/她們,即使是出於善意的動機。
我們特別想說的是,您有可能很認可我們的提議,但您很不習慣去做,做的時候極不自然,或者無法堅持,這並不奇怪。您會發現開始行動後會感覺到比較麻煩,甚至混亂,保持原狀說不定更好一些,而我們建議您,既然開始了新的嘗試,就不妨堅持下去,這有點像宇宙飛船變軌,變化中有不適應,變軌成功後就靠慣性運轉了。
-
9 # 鳴仔924
留守兒童??誰小時候不是留守兒童啊,關係也會很好呀,咋地呀,留守兒童父母回來還能不認自己爹媽麼,不認更好,正好丟掉一個不孝子,不管怎麼說,父母出去拼搏也是為啦這個家,就算走再遠,也血濃於水,父母給你帶回來的是更廣闊的天地,更光明的未來,而不是在山溝溝的死守。父母雙手剝開荊棘,給你留得是一條通順的路。
回覆列表
留守兒童最缺乏的是親情關護。所以經常與孩子交流是比較好的措施之一。現在的通訊很發達,經常與孩子影片,打電話,寫書信,瞭解孩子的思想變化和學習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和家的溫暖。如果有時間,回家看看孩子,陪陪孩子,即使對不正常的現象做出引導修正。增強他們的判斷力和責任感,是他們對父母的理解轉化為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