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蜂二師兄
-
2 # 看透古今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仇視,輕慢,攻訐,醜化小人百姓的始作俑者。他的思想體系主要成份是侮民思想,和剝削,壓迫,奴役,愚化百姓的邪惡主張。這些東西,沒有任何保留的價值。不過,孔子作為教育家,他關於德,智,力全面發展的理念,還是值得借鑑的。他給《鼎》卦九四爻寫的繫辭,就認為,位尊而德薄,謀大而給智小,負重而力弱。就象鼎折足一樣,不僅會誤了主公大事,也會沾汙自己名身。
-
3 # 了欲
孔子的思想核心就是愛人,用愛人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穩定,他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黃金原則,是過去,現在,將來人與人處事社會的準則。教人修身樹品德的緘言人類生活的左右銘。
如果對孔子思想有疑惑!就去溫習歷史中赤身裸體在幾百米的深井中口咬燈,身背礦石的奴力大汗淋漓的哼籲聲!一位女兒手撕媽媽的頭髮在街上大打辱罵,要三千元的品德淪喪者,不勝列舉的事告訴人們,人須關愛相互,制定政策須以人民利益關聯,道德品質的教育必不可缺!
-
4 # 水子88
我認為孔子越久越有價值的思想是‘‘仁、義、禮、智、信’’這些平民化的思想觀點。 一、這些思想已被社會上層及普通百姓接受認可,在生活中也便於溝通、交流、普及和實行。 二、這些思想能有效調節人與人之間不和諧的關係,例如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同事朋友親人之間的關係等社會經常發生又複雜的關係,它教人如何做人做事,給人標準乃至方法。 三、就當今社會發展情況而言,透過全民的奮鬥,國家強大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令人滿意的現象,如人們看重經濟實惠和利益,金錢至上盛行;違法行事的行為頻發;人與人之間關係冷漠等等,這些行為亂像都是和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相違背的。孔子流傳久遠至今的這些思想在調節改善上述行為亂象方面應該還是有效的,有價值的,並不過時。透過宣傳教育全體國民還是行之有效的,有許多國家社會團體的發展進步都有力證明過!這方面我們自己也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和方法。當然我並不肯定孔子的這些思想是萬能的!因為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我們處在一個新時代,我們會研究實踐出許多行之有效的新思想新辦法來的!謝謝邀請!就到這裡!個人觀點!
-
5 # 王德軍的家國情懷
這個有很多,比如他的有教無類,比如他的因材施教, 比如他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他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還有他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建議好好讀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和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註》。
-
6 # 好玩的國學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思想,將永遠照耀世界!
鑽石恆久遠,思想永流傳。
這世界上,比鑽石還久遠的,比鑽石更加珍貴的,就是人的思想了!
孔子是中國文化中最著名的思想家,他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在西漢以後,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同時,儒家思想也深刻地影響了華人的價值觀個行事方式,孔子是華人道德靈魂的導師。
不僅僅是華人,在整個東亞文化圈,日本、南韓、北韓、越南等亞洲國家,也長期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和滋潤。可以說,孔子不僅僅是中國的,還是亞洲的,也是世界的思想家。
西方曾經有過一次關於全世界十個偉大思想家的評選,孔子名列第一,這一方面說明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孔子思想的影響力。
道家學派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但是長期以來,孔子的儒家文化長期佔據著中國主流文化的位置。為什麼儒家思想能成為中國主流思想?這是因為,孔子的思想是現實主義的,是關於人的哲學,是人應該成為什麼的學說。
孔子規定了人的理想,就是成為聖人,也就是成為具有極高的道德修養和對社會有極大貢獻的人。這是現實的此岸世界,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這是透過人的努力能達到的。同時,孔子說,世界應該充滿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用愛做紐帶。所以孔子提出,人與人之間的總原則是仁者愛人。
一種思想要想獲得全世界的承認,那就必須具有普遍的普世的價值,他所體現的價值理念,是全世界人的普遍追求和情感,這樣才能影響世界。
而孔子提出的仁者愛人,讓世界充滿愛的思想,無疑具有極高的宗教情懷——雖然儒學不是宗教,但這正是影響世界的優勢所在。——它不是在彼岸,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是透過努力就能達到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來自於孔子的弟子子貢和孔子的一次對話: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老師您一生最重要的價值理念是什麼,有什麼理念是讓您能堅持一生的?
孔子說,我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說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金律:你不希望別人強加在你身上的,你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其實這是提倡人與人之間的寬容,你被別人溫柔以待,你也要溫柔以待別人。我們要善於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去看別人,也許你會寬容很多。
在這個物理距離越來越短的時代,在這個心理距離越來越遠的時代,在這個冷漠的時代,難道我們還要像西方哲學家所說的那樣,他人即地獄嗎?我們還要做冷漠的狼嗎?
所以,將近3000年前的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價值觀,提出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念,將永遠潤澤這個世界。
鑽石很久遠,思想永流傳!
這就是中國的文化的魅力所在,這就是儒家思想的價值所在!
-
7 # 生活的樂趣88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是孔子思想文化的精髓和典範。其他一切都是輔助這種思想進行的實踐和鍛鍊,命運在各自不同的認知當中形成的各種事件,都是在反覆的積累當中形成人類思想的典範和道德崇高的意念,人生所有在儒家學說當中形成的固有思維和慣性動作都是人類不能戰勝自我,實行一律平等的真正根源,所以我們只有清楚的思想當中存在的封建殘餘才能使自身在法律。也是和諧社會在各種條件的放飛當中,形成人類真正崇尚的基本能力實踐,命運在各種物質當中形成的不同條件,總是一句身心幸福的經驗,形成人類偉大自信的尊嚴,而戰勝幾千年來封建殘餘的思想,而是思想得到極大的解放和提升,為同一人類的意志而形成中國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
-
8 # 陝西西安邢文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儒,釋,道,三家的教育!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路恆久不懈的支撐力量。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儒家是精,道家是氣,佛家是神。三家歸一,歸一個“明心見性的不二法門”,因此“三家歸一乃為道”
-
9 # 老黃0071
孔子的思想邏輯(道篇)
孔子的思想邏輯(道篇)
孔子說什麼?四個字:道、德、仁、藝。《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向在道,據守在德,憑藉於仁,暢遊於藝。道是目標,德是執守,仁是方式,藝是途徑。道德為體,仁藝為用;前者為世界觀、人生觀,後者為方法論。這四個關鍵詞統領涵蓋著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在這個譜系中,道享有至尊地位,乃一家之父;德為一家之母,她統管著以仁為長子的各種道德範疇的子子孫孫,在形形色色的藝苑裡追尋、徜徉,成己成物,格物致知,修齊治平。
道,是先秦諸子百家以及遠古聖賢共同關注的話題、鑽研的課題,不同的只是詮釋和執守,正所謂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是天地的本源,萬物生存發展的規律,是真理、方法和原則,思想和學說;作動詞用作治理。在中國文化中,老莊由於對道的執念和獨到深刻的理解而冠以道家,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深深地影響著華人的思想行為方式和習慣,在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浸染滲透,靜水流深,蔚為大觀。
道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重要最尊貴的範疇,《禮記·聘義》:"天下莫不貴者,道也!"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觀其一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尋道,學道,傳道,行道,守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已將至也!道有天道、地道和人道,《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人是天地之子,天人合一,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人倫,以垂憲象。聖人制禮作樂以應天地之道,孔子之道來源及其內涵和外延又是什麼呢?《中庸》說,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就是說孔子思想來源於四個方面:繼承堯舜,以文武為典範,遵循天時,符合地理。孔子由此形成自己的道的思想體系:天地之道,堯舜之道,文武之道,中庸之道,君子之道等。
天地之道。天地有大德而不言,在天成象,在地成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天行健以自強不息,地勢坤以厚德載物,天地有好生之德——從天時地理中,孔子首先讀懂的是天地始終默默無聞公平無私的生養和奉獻,生命在於運動,人生貴在自強,生活重於真誠。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知本,故聖人強調中心;知端,則知物有終始、事有先後;陰陽講矛盾對立,四時講變化,日星講秩序;月有陰晴圓缺,故凡事有度;鬼神為徒屬,故人人皆知職分;五行為質,萬物相生相剋、週而復始。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孔子的思想中,不僅包含許多現代辯證法思想範疇,也蘊含著其三大規律。
天高地下,萬物散殊;天尊地卑,君臣定位;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由此,則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從天地物象中看到差別和等級,進而認可人類社會等級和不平等。君臣有等,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難以改變的。但難變不等於不變,比方說君王對待老師和祭祀中的屍,必須面北行臣子禮,鄉飲酒禮也不是按尊卑貴賤順序而是遵循長幼有序,君王如果不德,像夏桀商紂,尊卑移位。孔子講等級,還將對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尊卑有等,但有原則: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有忠。如果君不君,那麼臣亦可不臣,從道不從君。父親有錯,兒子理當勸諫。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儒學沒有後來的愚忠。子路問孔子如何事君,孔子明確告訴他:勿欺也,可犯顏直諫。《檀弓》"事君有犯而無隱",如果君王有錯,臣子理當犯顏直諫,不可隱瞞他們的過錯。而《伊訓》中更有"臣下不匡,其刑墨。"
孔子講等級、對等,還追求平等。當時學在官府,平民及寒門子弟是沒有學習知識的機會和權力的,孔子開山辦學就是讓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機會,成為士,積極入世。自天子至於庶人,壹皆是修身為本。禮不下庶人?看《禮記》:"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中庸》:"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鄉飲酒義》:"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眾賓,少長以齒,終於沃洗者也。知其能弟長而無遺也。"就是說,在飲酒時,無論賓主還是陪客介,都相互敬酒,就是收洗的服務員,賓主和陪客都要敬他們的酒。《高宗肜日》:"王司敬民,罔非天胤。"繼承王位的王,要恭敬地對待上天賜給的臣民,因為他們無一不是上天的後代。孔子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生成壯大造就士這一階層,培育了整個社會好學向上的良好風氣和優良傳統。《先進篇》: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意思就是,如果我要招聘人才,就首先寒門弟子。縱觀孔子一生,無論他是為學、為師,還是為政,始終站在底層人民之中,為他們生存和幸福,奔走呼號,死而後已。
孔子的平等思想還表現在他對女人的態度上。眾所周知,孔子晚年喜易,乃至韋編三絕。易講陰陽對立、平衡和和合,男陽女陰,男天女地,天高地下,天尊地卑,沒有天就沒有地,沒有地天也沒意義,只有天地上下交合才為泰。《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無論什麼身份,結婚之日,男方都必須親迎,婦到達,婿向婦行揖禮,請她一同進門。進入新房,男女共食同一牲的肉,合飲一瓢各飲半瓢酒,不分尊卑,以表示他們相親相愛。
堯舜之道。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這個理想的大同世界裡,最寶貴最關鍵的是德字,它是天子溝通天地永保天命的法寶和權杖,人人自律的德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容。德治社會最重要的特徵是:明德慎罰,敬德保民;選賢任能,講信修睦。大道之時,人心淳厚,整個社會都形成了貴有德、貴貴、貴老、敬長和慈幼的風氣,重敬畏,敬和諧。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敬畏刑罰,敬畏規則;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皋陶對統治者提出修身、知人和安民三個要求,他們必須具有九種品德: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誠心誠意推行德教,教民五典: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修身、教化的關鍵是誠意正心,儘管大道之行是整個社會人心淳樸善良,但具體的人心是複雜的,善變的,惟精惟一,精純不復雜、從一不善變,真誠公平地善待人心和道心,才有可能答道"三無"世界: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堯所以授予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指人心、道心。
文武之道。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主掌大道之時通天徹地的德,難以約束日益膨脹的自私自我、自功自用的心,於是制度化人性化禮應運而生。如果說仁是孔子德性思想體系的長子,那禮的的確確算得上孔子道的思想體系的嫡子,地位舉足輕重,作用承先啟後。大道之時連線天地的是自律的德,大道之後頂天立地的就是他律的禮了。
禮,履也,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必本於天,殽於地,列於鬼神,達於喪、祭、射、御、冠、昏、朝、聘。禮的原則,要立足於天地,順應四時,效法陰陽,適用於人情。社會發展了,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財富和誘惑豐富了,人心不古,道德淪喪,孔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故朝覲之禮,所以明君臣之義也;聘問之禮,所以使諸侯相尊敬也;喪祭之禮,所以明臣子之恩也;鄉飲酒之禮,所以明長幼之序也;婚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夫禮禁亂之所由生,猶防止水之所自來也。亂來自何處?一切肇自心亂,修齊治平,首先誠意正心。禮的教化是細微的,人性化的,它在邪惡還沒有形成之時,起到防止的作用,使人每天在不知不覺中"徙善遠罪"。《樂記》,"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禮樂刑政,其政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寬嚴相濟,剛柔結合。禮治仁政特點是:以民為本,寬以待民,禮樂教化,仁義天下。孔子對周禮推崇備至,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謂至德也以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按照損益法,周禮是在繼承和批判先前特別是夏商兩代的文化和制度,創造性建立和發展起來的,推行以周天子為中心的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井田制和禮樂教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強調中心、秩序、規則、和諧、名分、和職守,敬天法祖,敬畏和諧等,在當時周禮是最合理最先進最最文明最有人性化的制度,孔子的擁護和堅守,應該說積極的,正確的。且孔子禮是變化的,因地制宜,與時偕進的。他並不認為周禮是永遠正確的,告訴學生按照損益法推理,十世百世可知也,《禮記》,禮,時為大,順次之,體次之,宜次之,稱次之。《樂記》:"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
先王立禮,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禮知本,自卑而尊人,沒有本立就不能成立;沒有文飾,沒有表,禮就無法施行。《祭義》從五個方面說禮的作用:天下之禮,致反始也,致鬼神也,致和用也,致義也,致讓也。綜上所敘,禮大體有三個意思:禮敬。禮肇始遠古祭祀,對天地山川鬼神表示全心全意的敬畏感激之情,《禮器》,"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初心是什麼?忠信之心,敬畏之心;禮制。"致物用也,以立民紀也;致義,則上下不相悖矣。"民豐物用,則知禮節榮辱,故可立人紀。樹立道義,則理順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係。於是,各種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確立了;禮讓、禮儀。提倡謙讓,意在消除爭訟,懂得謙讓,人們在行為和思想上形成正確的方式和規範。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中庸之德,最早見於《論語·雍也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在這裡不難發現,這種老百姓缺乏、缺失它已經很久的"中庸之為德"應該不是眾所周知的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而是一種最高的道德。它是什麼?應該是《中庸》一書中最最重要的關鍵詞:誠。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再看《論語·子張篇》中的"久"字。"曾子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上位的人偏離正道,民心散失已經很久了,禮壞樂崩,道德淪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論語》中,孔子兩次浩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太史公自序》載:"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一切亂的根源在於心,心失在於一個"誠"字。
中庸即中和,中庸之道即中和之道。"中"不是中間的"中",而是開篇中的"喜怒哀樂之未發之謂中"的"中",即人心中的內在情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人心是天下治理的根本,思想感情合理地表達即為和,和是天下共同遵守的原則,中和即心平氣和,心寬體胖,致中和,世間萬物才能各司其職,按照規律生長髮育。"中"是根本,是體,中正平和了,思想行為才可能"中立而不倚",時中,用中,這就是"中"的用,故"中"體用一體,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中庸之道即中和之道即誠之道,真誠之道,誠意正心之道,修身之道。
君子之道。君子之道費而隱。孔子開門辦學首要的目的,就是想匹夫匹婦透過學習知識,提高自己的學養和身份,成為士,進而成為君子,積極投身社會變革的洪流,擔當各個層次的管理者,成賢成聖,經邦濟世,修齊治平。孔子學院,應運而生,順勢而為,它不是專業技術學校,故樊遲請教學農為圃,他不以為然,認為樊志向太小,不明白自己學習的真正目的。孔子學院也不是像北大清華一樣的綜合學院,不是培育科學家的,它是幹部學院,國家行政學院,亦或是幹部培訓班,它辦學的宗旨就是為國家和社會造就輸送管理人才,學而優則仕。孔子不是科學家,但他身上處處洋溢著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攻堅克難的科學精神,質疑、反思和批判的思維方式和行為。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公冶長》,子謂子產:"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憲問》,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綜上所敘,君子之道的關鍵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朝聞道夕死可矣!天以夫子為木鐸,孔子一生,尋道,學道,傳道,佈道,守道,直至殉道,彌留之際,長嘆:我道窮矣!其生也榮,其死也哀。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88閱讀
搜尋
孔子出生簡歷
大學中庸全文及譯文
中庸全文及譯文
中庸簡介
中庸全文朗讀
禮記檀弓下閱讀答案
回覆列表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在國際上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天上就有一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孔子”星。
最早接受的是關於孝的問答,弟子問他:為什麼只要求講孝而不要求老人應撫養孩子呢?孔子回答:虎毒不食子!天下父母沒有不盡心養孩子的。而孩子孝敬父母的卻是心不甘、情不願,必須加以教化和強調。這些年看到聽到社會上的確是兒女不盡孝遠遠多於父母不養育兒女。可見孔老夫子深邃的思想。
第二個是對學習的總結:溫故而知新。雖然我學習不怎麼樣,但看到那些狀元介紹學習心得時,最多的提到多複習,晚上多回顧一天所學。
第三句是最影響成功的交往的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都不想辦或辦不到的就不要硬派給別人。這些年朋友交往,還有管理上遇到困難時,都經常想到這句話。
就說這些,說的不夠周祥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