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溪詩詞
-
2 # 三上詞話作者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押韻:《平水韻》上聲.二一馬。
見《三上詞話》附件二 平水韻 p492《平水韻》為中古韻,意味是唐宋聲調。唐朝的語言應該考慮皇上是哪裡人,這很重要,雖不能全是隴西郡的家鄉話,但應綜合南北通適。所以,《平水韻》是當時全國語言的集採,不過中原音比例大一點罷了。根據《廣韻》注:“下”字,胡雅切,即“ha",這樣的話,與同韻“馬”字,讀音“ma"同韻。甘肅一帶讀“下”為“ha"。當然在押韻上還採取通轉借葉等方法,“者”字,《廣韻》注:章也切;《集韻》注:止野切,音赭。又《韻補》注:葉掌與切。
三上詞話_百度百科
-
3 # 詩詞書院
登幽州臺歌 (唐 ·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詩為初唐詩人陳子昂所作的楚辭體古詩,語言蒼勁有力,是歷代傳誦的名篇。
初唐詩人作古詩大多延用《廣韻》音系,此詩的韻腳用字,查《廣韻》可知,“者”作“章也切”,“下”作胡雅切,因此在《廣韻》體系中,“者”、“下”、“馬”等字都是同韻的,均屬上聲“馬”部。
在初唐古詩中,此類用韻可找到很多例證,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樂府《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而今日,用普通話朗讀,覺得詩句不押韻,則主要是古今語音發生了變化。語音的變化,實質上就是字音的調值,古今已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產生於大部分的字音中,也都有大致的規律可循,但如果要在此將其全部理順清楚,那不是答題,而是寫論文了。
但就《登幽州臺歌》一詩而言,“者”、“下”兩個韻字,在中古音中,其調值變化仍不大。在《平水韻》中,此兩字均屬於第21部,上聲,馬韻。
-
4 # 酌詞習格律
古聲韻系統與今聲韻系統在漢字讀音上有所衝突,所以讀古人詩詞作品宜用平水韻或詞林正韻。《登幽州臺歌》是古人陳子昂作品,讀時以古聲韻系統的古漢字讀音為準。
-
5 # 梧桐樹邊羽
看了一下回答,有些答到了點處,
在《平水韻》中,此兩字均屬於第21部,上聲,馬韻。也就是說在古韻中這兩句詩是押韻的,因為千百年來的變遷,語音發生了變化,普通話是以京話為底子,自然有很多字的發音和古時候不同了,原本押韻的變成不押韻了。
那些說重意境不管發音的看法,笑笑就好了。
詩是什麼?詩是韻文。不押韻就不能稱之為詩了。
把“者”發“吒”就好。再試試看,是不是就能讀順口了?
登幽州臺歌 (唐 ·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6 # 望君山人
請懂客語的老官試一試,好像有的地客語“者”、“下”押韻。唐、宋客語流行。據說李白就是客家人。《靜夜思》中“光”、“霜”、“鄉”押韻,亦當是客語。
-
7 # 逍遙遊之投資策略精選
如果用古漢語活化石之一的潮汕話來讀,剛好就押韻了,者發音zia3 ,下發音hia6 。
潮汕人祖先大多由漢唐時期的中原遷居而來,而潮汕地區因位於省尾國腳,受外界影響較少,極大程度地保留了中原語言和習俗。
-
8 # 老周99p9
“來者”的“者”、“涕下”的“下”,在陳子昂生活的那個時候是狎韻的。當時,“下”字讀音應為“ha”(除了許多方言可證問這一判斷外,順便說一句,《琵琶行》中的“家在蛤蟆陵下住”的“蛤蟆陵”,本是“下馬陵”,因音近而訛作“蛤蟆陵”);而“者”字的發音與“下”字發音當時也非常接近。我們知道,日語單詞的“音讀”,是從中國漢字讀音照搬過去的,而日語單詞記者、學者之“者”字的音讀,恰恰讀“xia”,可見,當時者、下二字讀著相近,故可互相押韻。
-
9 # 靜裡水聲1
開創一代詩詞之風尚的陳子昂,偉大!大唐科舉考試,都是按他的詩詞之風格,來論優劣的!不按他的風格,就不錄取功名!
-
10 # 青青竹葉青
說到唐詩,有兩首可以稱得上刻骨銘心,一首,是駱賓王的《詠鵝》,一首,就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了。
前者,是無數人唐詩的啟蒙之作,後者,可是將無限時空之中的孤獨感,深深植入到了讀者的生命體驗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詩實在短小,涵義又簡單,語言也樸素,讀一遍就能背得下來,不用想,張口就來。比如,《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查下資料會發現,古人編選的詩集裡,在陳子昂的名下其實找不到這首《登幽州臺歌》,直到明朝楊慎的《丹鉛摘錄》才提到這個題目。原文當中的上下文是這樣說的:
“陳子昂登幽州臺歌雲:‘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其辭簡質,有漢魏之風,而文籍不載。”
也就是說,楊慎誇這首詩好,又遺憾以前的文集都沒有收錄過它。確切的說,題目叫“歌”,這首詩也確實是歌而不是《唐詩三百首》彙編歸類的七言詩,更接近《左傳》時代的“賦”。
至於說到用普通話讀不押韻的問題,其實,如果查一下記錄唐朝聲韻系統的《廣韻》,就會發現“者”和“下”都在上聲“馬”韻。
有人說,在被稱為古漢語活化石的客家話裡,“者”讀“za”,“下”讀“ha”,如此,一切疑問也都有了說法。古時和現在語音發生變化是讀古詩詞時眾所周知的一個問題。
還有,唐朝詩人高適有一首很著名的《封丘作》,開頭四句是:
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
這幾句就是用“者”跟“下”押韻,可以作為旁證。
回覆列表
(謝六甲友相邀,雖然清溪寫古詩,但並不擅長考據,回答如有謬誤之處,敬請原諒。)
登幽州臺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不光不押韻,首句五字,後句六字。為什麼後人在讀的時候不覺得突兀,不覺得便扭。反而是改成五字四言會感覺少了什麼?覺得變平庸了?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悠悠,獨愴然涕下。
上兩句開門見山,俯仰古今,寫出了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四顧原野遼闊。在天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只餘孤寂,象身在鴻蒙、混沌之一般。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感動。
長短參差這是歌行體的特點,歌行體並不要求一定壓韻。因此此詩歸為歌行或古風,不必糾結過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