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公元

    古代的人考中“進士”後,會有怎樣的命運?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了“范進中舉”。范進考了一輩子鄉試,一直到54歲才中舉,結果就高興地瘋了。家庭的境遇也是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才僅僅是中了“舉人”,就更不要說“進士”了。

    要說“進士”,還得先從科舉談起。

    科舉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可以說是完善到了極點。就算是與今天的高考,也不嫌多讓。

    明清時期,科舉正式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透過院試,就可以稱為“秀才”;透過鄉試,第一名叫解(jiè)元,其餘的就稱為“舉人”;透過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其餘的就稱為“貢士”,共取三百名;透過殿試,就可以稱為“進士”,共取三百名。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的人稱為“三元及第”,極少,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就出了15人,妥妥的都是學霸。

    當然進士也分三等。

    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三名。

    這個大家都知道,第一名狀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就三名。名次出來後立即授職,狀元是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探花都是翰林院編修,正七品。

    第二甲賜進士出身,清朝時一般為40或50人,二甲第一名稱為“傳臚”。

    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清朝時一般為100-300人。

    二甲、三甲按照殿試名次,可以當庶吉士、主事、中書、行人、評事、博士、推官、知州、知縣,最低也是知縣。

    不要瞧不起知縣,顧名思義,知縣是一個縣的最高長官,而且,在古代,做一個知縣那真是為所欲為,“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可不是開玩笑的。

    甚至在,孔廟內先師門兩側,刻有元、明、清三代進士碑,燒錄進士姓名、籍貫和名次,將名字刻在孔聖先師旁邊,可見榮耀。

    甚至在明朝形成了不是進士都不能進內閣的慣例,不能進內閣,也就是說不能做“宰相”,重要性可想而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世錦賽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