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揭子兵法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我的先祖揭暄。

    為什麼呢?一是因為他是我的祖宗,二是因為揭暄是明末清初中國傑出的思想家、軍事家、哲學家、天文數學家和西學家,是揭氏家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大家知道,自古臨川多才子,唐宋八大家中,臨川就有2位——王安石、曾鞏,目前在撫州名人雕塑園內的66位才子的雕像,這些才子大多是文學、戲劇、書法等方面的,而揭暄一個人就填補了臨川才子中的軍事、天文、哲學、西學等多個領域的空缺,大家說,這樣偉大的人物能不讓人喜歡嗎?

    下面聽我講講揭暄讓人喜歡的地方都有哪些方面:

    揭暄是清代著名的科學家,中國清代44位科學家,揭暄名列第19位。揭暄有多部天文學、地理學著作傳世。揭暄是中國清朝唯一一個繪出“月面圖”的人。揭暄是中國清代最有影響的天文數學家。伽利略是西方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的,徐光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的,揭暄是江西第一個使用望遠鏡觀測天象的。為精察明辨宇宙的奧秘,揭子博覽群籍,考據精核。晝則運籌推步,夜則仰觀星象。整個心思無時不在日月星辰間遨遊神馳。經過五十幾個春秋的拼搏,於1684年完成了《璇璣遺述》鉅著。揭暄指出:“天在太虛,如一塵之舉。地在天中,如一塵之停。”“天體圓,氣亦圓,故所生之物必圓。竹木形長,長而圓;禽獸形橫,橫而圓;人身頭面手足,具各種形而皆圓。天圓則地圓,天地圓則無物不圓。”揭子創立的“天外皆天,天內皆天”、“天球無數”、“無始無終”、“天地大矣,無邊無際”的字宙無限論,否定了哥白尼關於太陽是宇宙的中心的說法。其研究成果顯然超出了哥白尼的研究領域。在西學刺激下,揭子以氣本論為基礎創造性地形成了一個完備的宇宙體系——以元氣漩渦說為核心的新渾天說。而且給出了動力機制。針對儒家格物和西方自然研究的一些不足,揭暄對元氣旋渦、歲差、左旋、金水星的運動、潮汐以及西方的三際理論提出了獨特而新穎的觀點。這在整個中國古代都是非常獨特的。在中國科學史和中西交流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此書在清初影響極大。以至成書之後“爭傳者幾履滿戶外矣”。受康熙帝賞識的著名天文數學家梅文鼎讀後,手抄其精語另為一卷,名為《璇璣尺解》,稱其“深明西算而又別有悟入。其言七政小輪,實為古今所未發。”並把他與湯若望(SCHALL VON BELL)、穆尼閣(N.SMOGOLENSKI)及王錫闡一起並列為當時四大天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鑑於梅文鼎在清代的地位及其對揭子著述的垂青,使得揭子的書後來一版再版。像揭暄這樣能通中西而成一家之言的極為少見。時人對揭暄的讚譽不在於他對西學的吸取上,而在於他能超越西學有所發明創新。梅文鼎、方以智也是從他超越西學的角度來稱讚他。方中通將此書看作超越中西天學的著作。無論比之中國的天學還是西方的宇宙論,它都是一部創新之作。故方中通又將此書命名為《寫天新語》。在數學和地理等領域,揭暄亦有很深的造詣。日本《數學大辭典》還載有揭子的條目。此外,揭暄還著有《道書》《射書》《帝王紀年》《揭方問答》《天人問答》《周易得天解》《星圖》《星書》《火法》《禹書》《輿地圖》《水注》等,涉及軍事、天文、地理、歷史、哲學多個領域,真知灼見,甚為海內外學者所推崇,至今還有很多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揭暄的天文學、氣象學乃至西學。

    揭暄是哲學家、思想家。揭暄有哲學專著《揭子性書》傳世。揭暄的哲學思想還散見於他的其它著述之中。《揭子性書》是揭暄以傳統心性之學為主題,綜合儒佛道各家學說撰寫而成的。該書由外及內,從宇宙到人心,絲絲入扣,環環相連,具有很好的系統性,是一部很新奇的著作,是揭子學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書中閃耀著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揭子闡述了各種性的本質,並作了唯物化的解釋,認為都是氣的各種表現。指出:“真心即性,真性即心”。揭暄對古代的心性之學,尤其是宋明理學頗有異議,認為他們並沒有滲透心性學之根本。在程朱理學中,“總天地萬物之理”是太極,而萬物中又各有太極;無極只是太極的極致,是無之中的至極之理。揭子認為這種理論太過簡單,因此他在卷一中指出性始於虛初,之後依次為太虛、天天、天、天地……性根,然後才到性,之後為心,對宇宙到人心進行了細緻的分疏。揭暄還對儒佛道各家經典的性命說進行了點評,指出其中的種種不足。揭暄認為,性理之學已經失傳很久,他所要做的就是不避天地忌諱,闡明心性之學。揭暄不但對先儒性理之學提出了批評,在天學上也對前人多有不滿,因此撰有《昊書》。《性書》的主題是心性之學,《昊書》則是言天地萬物之書,正如作者所說,兩書實相表裡,應一起參閱。揭暄自認為他在這兩部書中已把天地間的道理說盡。其友謝毓玄讀其著述後頓有豁然開朗之感。在《揭子兵經》一書中,有很多篇章闡明瞭揭子豐富的軍事哲學思想。比如:揭暄用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解釋古代的天文術數。他認為風雨雲霧是一種自然現象,其產生與社會活動沒有必然聯絡,但人們可以利用這些現象為社會活動服務。揭暄明確提出了軍事事物具有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面。他對軍事上的許多問題都能從正反兩方面來論述,強調我用計,敵亦用計,我變敵亦變,只有考慮到這一點,才能高敵一籌,戰而勝之。揭暄認識到事物之間的相互變化,主張以變制變,活用兵法。他認為陰陽、主客、強弱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指出用兵要善於隨機應變,因敵之巧拙,因己之長短,因將之智愚,因地之險易而靈活用兵。

    此外,揭暄的西學成就在當時也是無人可以比肩的。對於西學,揭暄既不同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人出於信仰全盤吸收,又不同宋應星、王夫之、楊光先等人自我封閉徹底排斥;既不同王英明、熊明遇不太加批判的吸收,也不同方以智的“淺嘗輒止”,與遊藝自然研究的龐雜。他在批駁西學的基礎上超越西學並塑造自我,向更高更遠更深的方面拓展,因而總是看人所不見,想人所不想,發人所不發。形成的兵學和宇宙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為罕見。所謂旁觀者清,西學這個他山之石成為揭暄鍛造自身理論的鏡鑑。揭暄之所以在兵學研究上有過人之處,與他多年的作戰實踐和通曉哲學、西學特別是科技有關;而揭子的宇宙論明顯優於同時代的人,又與他敢於懷疑和創新的儒將性格以及精通軍事、韜略滿腹和思想新銳敏捷有關。劉亞洲在《百歲空軍》一文中說:“軍事需要科技。科技反過來又推動軍事革命。二者是雙胞胎。”揭暄就是軍事和科技這對雙胞胎的化身,因而他的兵學和天文學著作才能別有創意高人一籌。《揭子兵經》、《揭子戰書》、《兵法紀略》、《璇璣遺述》等經典著作,是揭暄在中國的軍事、科學史上書寫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將一個集軍事理論、作戰實踐、宇宙論、哲學、科學、西學於一身的立體的揭暄展現在世人面前。

    雖然揭暄這麼優異,但在軍界、科技界之外,知道他的人並不太多。原因很簡單,因為揭暄是抗清復明的一代戰將,是清朝統治階級封殺的主要物件。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在編寫《清史稿》的時候,也許還是考慮到揭暄是抗清將領的原因,竟對他的抗清活動和為父報仇的事隻字不提,只簡略介紹了他在天文學上的貢獻。不知是揭暄獨特的人生經歷、人格魅力,還是因為其著作影響實在太大的緣故,清朝思想家、史學家魏源等人硬是冒著被革職甚至斬首的危險,將他的兵學、天文學著作收入到《清經世文編》、《皇朝經世文編》、《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四庫全書》等大型辭書中。

    有奇男子而後有奇事業,有真學問而後有真文章。一部兵書可為王者師,一部兵法可以敵萬人。揭暄由兵學到天學,從救世轉而學理,雖然沒有實現平治天下的宏大抱負,但其兵學、天文學、哲學等經典著作,至今閃爍著明亮的智慧之光,仍將在中國文化史上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大家說, 揭暄是不是世界歷史上最聰明的人之一?是不是中國古代獨一無二的一個異人?是不是值得大家都喜歡的人?

    我姓揭,我榮光!我姓揭,我驕傲!

  • 2 # 故月明zy

    在歷史上,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北齊戰神蘭陵王。第一次聽說蘭陵王這個名字是在電視劇《蘭陵王》出現的,雖然這部電視劇裡有的故事無關歷史,但我最終記下了蘭陵王這個傳說中的美男子

    蘭陵王參與的邙山之戰是他的一生轉折點,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但也因此招來齊後主高緯的猜忌與忌憚。後來我又看了有關蘭陵王的歷史故事,其中一本《蘭陵王傳》中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北齊歷史上最大的戰役的畫面。“一棵樹下,栓了湧雪寶馬,一張桌前,放著一隻酒杯,只是杯已空。”描寫了蘭陵王即將參戰前的心態,無奈與悲壯。他一心報國,正氣凜然,心繫百姓,體恤民生 。當時的百姓皆稱讚他,愛戴他,認為正是因為蘭陵王,他們才能安居樂業。

    蘭陵王一生忠心赤膽,最後卻被齊後主高緯賜毒酒而死,而後齊國滅亡。我始終認為蘭陵王不應該服從如此命令,明知是絕路,依舊還要走,若蘭陵王沒有喝下毒酒,想必齊國的歷史也不該如此了。

  • 3 # 海豚養生

    王陽明。

    明代王陽明,一介書生,能打仗平叛;皇帝昏庸,閹黨橫行,能做官,造福一方。創立心學,自成一派,桃李滿天下。明代著名宰相張居正,徐階等,都是他門下弟子。

    致良知,知行合一,便是他的理論武器,致勝法寶,完美詮釋了理論和實踐的關係。

    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這3個頭銜都佔的,除了他,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毛澤東。

    心情鬱悶時,可以看看他的傳記,格局豁然開朗。他一生的遭遇,可慘了。你會發現,和他相比,咱們太幸福了。

    碰到挫折時,可以看看他的傳記,客觀環境再差,這哥們總能找到最優解。

    再壞的人,碰到他,也壞不起來--因為這個人可以更壞。

    這個人,能做加法的時候,從不做減法。總能將對抗減到最低,即使面對政敵,他也會找到雙方價值的最大公約數。

    這個人,是歷史上不多見的,在他從事的領域裡,按客觀規律辦事的人。

    其認知與踐行能力,遠遠超過了同時代的所有人,有明一代,政治、軍事上沒人能與其匹敵。

    我們普通人,如果能用心學習一下他的知行合一,會有很大收穫。

    下面是我自己的一點體會:

    個人怎麼做到知行合一呢?

    1,向有結果的人學習,提升認知。看有結果的人寫的書,或者真實傳記。

    你想學羽毛球,就找世界冠軍去學。這是提高認知的最有效途徑。所以,拜師,在知行合一的過程中,太重要了。

    你想學打仗,可以向王陽明、毛主席學習。

    2,踐行。

    光學了,沒用。得踐行,即主席說的,理論指導實踐。不斷實踐,你的認知會不斷升級;認知升級,實踐也會越來越深廣。

    知行合一,這個方法論,可以應用到生活工作中的各個方面。

  • 4 # 掌中文史

    作為一名普通的華人,我個人喜歡的歷史人物,則是唐朝的名將郭子儀,唐玄宗時期,唐朝北方爆發安史之亂,朝廷委任郭子儀為朔方節度使,帥兵平亂,郭子儀在河北打敗史思明。隨後又聯合回紇收復了洛陽、長安兩京,安史之亂平定後,郭子儀功居平亂之首,被晉升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唐代宗時期,郭子儀手下大將僕固懷恩叛變,勾引吐蕃、回紇侵犯關中地區,郭子儀則正確地採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天下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八十四歲時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長達二十多年。 郭子儀兒孫滿堂,七子八婿都是位極人臣。郭子儀六十歲壽辰的時候,兒子女婿們都來前來賀壽。有的剛退朝下來,都帶著笏(hù)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用以記錄君命或旨意)。子婿們把笏板放在床上,整整放了滿滿一床,這就是“滿床笏”的典故。 如果去那些古宅多看看,可以發現很多古宅門上的磚雕,描寫郭子儀故事的是最多的。郭子儀權傾朝野而不被朝臣猜忌,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了定國安邦之功,可謂功高震主,卻不被主上懷疑,在當時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而郭子儀的人生成就,則代表了華人民幾千年來的終極夢想:榮華富貴、健康長壽、子孫滿堂,全齊了。我想這樣的郭子儀,應該不會只有我一人喜歡吧!

  • 5 # 陳總大帥比

    我最喜歡的一位歷史人物——趙雲

    談起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時,我一定會說:“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趙雲!”

    自古以來,趙雲就以一個英勇善戰、忠心耿耿、智勇雙全的人物出現。

    作為一個“三國迷”,就不能不瞭解你喜歡的人物。下面我簡要地把趙雲的生平說一下。

    趙雲,常山真定人,字子龍,壽七十二歲,身高八尺餘(約合180釐米)。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在袁紹和公孫瓚交戰時期登場,剛登場就顯示了一下威風,不但救了公孫瓚一命,還跟袁紹手下大將文丑打了個平手,一下就滅了袁紹的威風。 第二天,趙雲打得袁紹潰不成軍,甚至把田豐這個“剛而犯上”的剛烈謀士打慌了,幸好袁紹要死拼下去,才好歹把趙雲殺回去了。 可是沒過幾天,趙雲又覺得公孫瓚“亦袁紹等輩”,找了個藉口回家了,然後投奔了劉備。

    從這打住算,趙雲已經換了兩次“老闆”,頭一次是袁紹換成了公孫瓚,然後又由公孫瓚換成了劉備。當時劉備跟曹操完全唱反調,一個一貧如洗,一個殷實富裕;一個人才凋零,一個人才濟濟;一個一無所有,一個土地萬里。結果劉備被趕得亂跑,後來總算請來了諸葛亮,沒想到還是被趕著跑。

    當陽之役也就是長板坡之戰可讓趙雲出盡了風頭。一個人救了簡雍、糜竺、甘夫人、劉禪不說,還殺了曹營名將五十多名,滅了曹軍的銳氣。 當劉備打劉璋的時候,趙雲又把劉禪從孫夫人手裡搶了回來。滅劉璋也有趙雲的功勞,可他卻只得了一個翊軍將軍的官職。

    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因為馬謖的失誤而不得不撤退,又是趙雲保護好了物資,理應封一個元帥才對。可是諸葛亮只說了幾句好話而已,但趙雲也沒計較。

    趙雲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累死了,從這點不能不為趙雲惋惜,也不能不為諸葛亮的笨而遺憾。 有一首詩是趙雲一生的評價,它是這麼寫的:“常山有虎將,智勇匹關張。漢水功勳在,當陽姓字彰。兩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書忠烈,應流百世芳。”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諸葛亮

    中國歷史文化淵源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了很多有名的人物,有林則徐,李白,杜甫,藺相如.....

    如果有人問我我喜歡哪個歷史人物,我一定會滔滔不絕的說出一大堆。但是在這麼多的歷史人物中我最喜歡的是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候蜀國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知天文.地理.思考問題清晰.明確。

    下面我給大家簡單的講述一下《草船借箭》的故事。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個據一方,相互討伐。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孫權

  • 6 # 小羊史倌兒

    作為一個女人,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肯定是武則天。女性的社會地位自古以來都很低,就連當社會都不乏重男輕女和歧視女性的現象,更別提封建制度下的王朝了,而武則天一個弱女子,卻能在那樣一個男尊女卑的社會里打造出一個屬於她的盛世武周,這樣的勇氣和果敢一直讓我很敬佩。

  • 7 # 總裁孫子兵法

    孫武

    其所著《孫子兵法》對全人類影響很大。

    孫子兵法的永恆魅力在於,它是對戰爭經驗的精闢總結,將戰爭中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係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孫子的思想是鐵與血,是經過了血與火的洗禮的,經過了幹百次的實踐檢驗,所以他要比中國其他先哲的思想來得更切合實際,更單刀直入,沒有一絲一毫的空想和唯我的成份夾雜在裡面。學者李澤厚對《孫子兵法》總結得最為精彩,也最為準確,他在《中國思想史論·孫老韓合說》裡講道:第一、孫子的兵法一切以利害為準則,反對用任何情感上的愛憎喜怒和任何觀念上的鬼神“天意”,來影響或替代理智的判斷和謀劃,只有在戰爭中,只有在制定戰略、謀劃戰爭、選擇戰機、判斷戰局、採用戰術中,才能把它的巨大價值最鮮明地表現出來。因為任何一時衝動情感的干預,任何非理性東西的主宰,任何迷信的觀念,都可以立竿見影地造成惡果,造成不可挽回的失敗。必須“先計而後戰”,如果聽神靈指揮、憑感情辦事,必然導致亡國滅族,這是極端危險的。所以,《孫子兵法》一開頭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的這一特點在一般日常生活和任何其他領域中是沒有或比較少見的。第二,必須非常認真具體地觀察、瞭解和分析各種現實現象。作戰要考慮人事、天時、地利。不但要“知己”,而且是“知彼”。紙上談兵為兵家大忌。在戰爭中不容許搞空中樓閣的思辨遐想和不解辨遐想和不解決問題的空洞議論。思想的具體現實性,在這裡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為重要。第三,在這種對具體情況和現實經驗的觀察、分析、瞭解中,要迅速地從紛繁複雜的錯綜現象中發現和抓住與戰爭有關的本質和關鍵。現象與本質之間的矛盾與差異,在日常生活和一般經驗中也是存在的,但它們的極端重要性和意義卻只有在戰爭中才會突顯出來。略不經心便可可鑄成大錯,而毫釐之差便有千里之失。古兵家在戰爭中所採取的思維方式不只是單純經驗的歸納或單純觀念的演繹,  而是以明確的主體活動和利害為目的,要求在不動情感、周密具體的觀察、瞭解現實的基礎上儘快捨棄許多棄許多次要的東西,避開繁瑣的細節規定,突出而集中、迅速而明確地發現和抓住事物的要害所在;從而在注意繁雜眾多現象的同時,卻要求以一種概括性的二分法——即抓住矛盾的思維方式來明確、迅速、直截了當地分辨事物、把握整體,以便作出抉擇。  這種矛盾思維方式是來源於、產生於軍事經驗中,而不是來源或產生於語言、論辯中所發現的概念矛盾,所以它們本身也就與世俗生活一直保持著具體的現實聯絡。《孫子兵法》,裡舉出的那許多矛盾的對立面,就是非常具體的和多樣化的,與生活緊密相連,它們是生活鬥爭的經驗性概括。第四,孫武的這種辯證思維不但重視對立面矛盾雙方的依存、滲透,而且更重視它們之間的消長轉化和如何主動運用它們。不只是描述、發現、瞭解、思索矛盾而已,而是在活動中去利用、展開矛盾,隨具體的條件、情況而靈活的決定和變化主體的活動,不侷限、拘泥、束縛於既定的或原有的認識框架。只要能最後打敗故人,儲存自己,便可以“途有所不由,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取,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後世兵家也常說,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所有這些,都不同於從對大自然的靜觀或從抽象思辨中所獲得的思維方式。《孫子兵法》所具有的把握整體而具體實用、能動靈活而冷靜理智的根本特徵,正是中國辯證思維的獨特靈魂,不同於希臘的辯證法論辯術,是構成中國實用理性的一個重要方面。

    李澤厚先生以上對《孫子兵法》的分析與說明雖然有些繁瑣,但還是十分準確地反映了孫子兵法思想的精髓, 以及它對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

  • 8 # 史林夜光

    我最喜歡的歷史人物是啟蒙運動時期,法國著名思想家“法蘭西思想之王”——伏爾泰。

    中外歷史上人物眾多,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藝術家等。這些歷史人物都對歷史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中思想家的作用不可低估,他們的思想穿越時空,影響深遠。

    伏爾泰生活的時代,是法國封建專制統治腐朽的時代。他因辛辣的諷刺封建專制主義而兩次被投入巴士底監獄。他多次被逐出國門,1725年被迫流亡英國。他一生寫了很多文學作品,如《老實人》《天真漢》,還寫過很多歷史著作,如《論各民族的風俗與精神》,哲學代表《哲學通訊》,被人們稱為“投向舊制度的第一顆炸彈”。

    伏爾泰在民眾中享有極高的聲望,統治者都想利用他,路易十五,普魯士國王,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都把他待為上賓,但最終都因為他的叛逆思想而分道揚鑣。他這種獨立的精神,不畏權貴的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非常難得。

    伏爾泰反對天主教,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反對壓迫人的神權和王權,他提倡自然權利學說,提倡自由,平等,贊成實行開明專制。

    伏爾泰對中國古老的文化思想非常讚賞,對孔孟的仁義學說很感興趣。

    伏爾泰是啟蒙運動的領袖,他以犀利的筆鋒,辛辣的語言,大膽揭露法國舊制度的一切弊端,向一切不合理宣戰,他的思想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奠定了理論基礎,他提倡的自由平等鼓舞了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鬥爭。他的思想直到今天仍然有著深刻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工孵化鳥蛋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