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用複式記賬法記賬,或者說為什麼複式記賬法科學合理,就是因為複式記賬法能將企業(或者叫會計主體)的每一筆資金從運用(即運用到哪裡去了)和來源(即從哪裡取得的)兩方面說清楚(單式記賬法沒有這個功能)。複式記賬法的理論依據就是會計等式:
我個人認為 ,由於對所有者權益要素的定義存在問題(其一,它不是站在 企業的角度設定的會計要素, 即它反映的不是企業自身的有關財務資訊,而是反映企業所有者對企業擁有的權益;其二,由該要素的定義看不出該要素具體含義是什麼,更無法根據其定義推匯出其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其三,由該要素的定義可看出,該要素不是獨立的會計要素),才造成初學者對該等式的理解比較費力。我們可以將所有者權益要素加以改進,使其及會計等式變得容易理解。
因為企業資產的取得或來源只有兩種情況(或兩種渠道):借入的(即企業透過負債取得的)和企業自有的(即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的)。企業擁有借入資金的同時也就形成企業的負債(比如,企業從某銀行借款100萬元已到賬,企業擁有這100萬元銀行存款的同時也就形成對銀行的負債100萬元),也就是負債反映企業有多少資金或資產是借入的這種來源。那麼,企業有多少資金或資產是自有的這種來源如何反映呢?我們就將企業擁有的自有資金的來源定義為企業的資本,即資本是企業不透過負債所取得資產的來源統稱。並將自有資金定義為:是企業不透過負債所籌集的資金(也就是企業透過負債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所籌集的資金),具體就是企業不透過負債所取得資產的價值總稱。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資本來反映企業所擁有的自有資金的來源。
有了這樣的資本定義,一方面使資本要素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明確清楚了。因為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方式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也就形成不同種類的資本。由資本要素的定義可以推匯出其所包含的內容:1、實收資本;2、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說明如下:
1、實收資本:是指投資者作為註冊資金對企業的資產投入,金額等於投資者作為註冊資金對企業投入的各種資產的價值。企業收到所有者作為註冊資金投入的資產時,一方面使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另一方面使企業形成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投資者作為註冊資金對企業的資金投入),即形成資本。這種方式所形成的資本就稱為實收資本。
2、資本公積:是指投資者投資額超出其在註冊資金中所佔份額的資產投入。企業收到投資者投入的超出其在註冊資金中所佔份額的資產時,一方面使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另一方面使企業形成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企業投資者投資額超出其在註冊資金中所佔份額的資產投入),即形成資本。這種方式所形成的資本就稱為資本公積。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構成企業的投入資本。
3、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國家規定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並形成的公積金。企業透過經營活動取得經營成果(即利潤)時,一方面使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另一方面使企業形成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利潤),即形成資本,這種方式所形成的資本就叫留存收益。可以看出,與企業的投入資本不同,留存收益是企業透過經營活動賺取的利潤所形成的資本。留存收益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企業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並形成的公積金,這部分留存收益稱為盈餘公積。
4、未分配利潤:是指企業未分配的利潤或未彌補的虧損。這是留存收益的另一部分,這部分留存收益統稱為未分配利潤。
另一方面使會計等式好理解了。 資產反映企業資金的運用(即企業的資金都運用到哪裡了),負債、資本反映企業資金的來源(即企業的資金都是從哪裡籌集或取得的)。大家知道,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資產,如現金、銀行存款、原材料、機器裝置、廠房、場地等。而企業資產的取得(來源)不外乎兩種情況:透過負債取得(即借入);不透過負債取得(即自有)。故有等式:
資產=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
企業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與企業形成的負債在金額上是相等的(雙方的確認時間也是一致的);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與企業形成的資本在金額上是相等的(雙方的確認時間也是一致的)。這樣,上面的等式就變換為:資產=負債+資本
顯然,等式“資產=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在企業資金運動的任何時間都是成立的(學過機率論的都知道,“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和“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這兩個事件構成必然事件,必然事件就是全部事件,企業透過全部(所有)方法或途徑取得的資產一定等於企業所擁有的資產,即等式兩邊必然相等),所以等式“資產=負債+資本”也如此。也就是說,在企業經營活動的任何時間,等式資產=負債+資本都是成立的。
為什麼要用複式記賬法記賬,或者說為什麼複式記賬法科學合理,就是因為複式記賬法能將企業(或者叫會計主體)的每一筆資金從運用(即運用到哪裡去了)和來源(即從哪裡取得的)兩方面說清楚(單式記賬法沒有這個功能)。複式記賬法的理論依據就是會計等式:
我個人認為 ,由於對所有者權益要素的定義存在問題(其一,它不是站在 企業的角度設定的會計要素, 即它反映的不是企業自身的有關財務資訊,而是反映企業所有者對企業擁有的權益;其二,由該要素的定義看不出該要素具體含義是什麼,更無法根據其定義推匯出其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其三,由該要素的定義可看出,該要素不是獨立的會計要素),才造成初學者對該等式的理解比較費力。我們可以將所有者權益要素加以改進,使其及會計等式變得容易理解。
因為企業資產的取得或來源只有兩種情況(或兩種渠道):借入的(即企業透過負債取得的)和企業自有的(即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的)。企業擁有借入資金的同時也就形成企業的負債(比如,企業從某銀行借款100萬元已到賬,企業擁有這100萬元銀行存款的同時也就形成對銀行的負債100萬元),也就是負債反映企業有多少資金或資產是借入的這種來源。那麼,企業有多少資金或資產是自有的這種來源如何反映呢?我們就將企業擁有的自有資金的來源定義為企業的資本,即資本是企業不透過負債所取得資產的來源統稱。並將自有資金定義為:是企業不透過負債所籌集的資金(也就是企業透過負債方式以外的其他方式所籌集的資金),具體就是企業不透過負債所取得資產的價值總稱。這樣,我們就可以用資本來反映企業所擁有的自有資金的來源。
有了這樣的資本定義,一方面使資本要素所包含的具體內容明確清楚了。因為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方式有多種,不同的方式也就形成不同種類的資本。由資本要素的定義可以推匯出其所包含的內容:1、實收資本;2、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說明如下:
1、實收資本:是指投資者作為註冊資金對企業的資產投入,金額等於投資者作為註冊資金對企業投入的各種資產的價值。企業收到所有者作為註冊資金投入的資產時,一方面使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另一方面使企業形成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投資者作為註冊資金對企業的資金投入),即形成資本。這種方式所形成的資本就稱為實收資本。
2、資本公積:是指投資者投資額超出其在註冊資金中所佔份額的資產投入。企業收到投資者投入的超出其在註冊資金中所佔份額的資產時,一方面使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另一方面使企業形成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企業投資者投資額超出其在註冊資金中所佔份額的資產投入),即形成資本。這種方式所形成的資本就稱為資本公積。實收資本和資本公積構成企業的投入資本。
3、盈餘公積:是指企業按國家規定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並形成的公積金。企業透過經營活動取得經營成果(即利潤)時,一方面使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另一方面使企業形成不透過負債取得資產的來源(這個來源就是利潤),即形成資本,這種方式所形成的資本就叫留存收益。可以看出,與企業的投入資本不同,留存收益是企業透過經營活動賺取的利潤所形成的資本。留存收益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企業從稅後利潤中提取並形成的公積金,這部分留存收益稱為盈餘公積。
4、未分配利潤:是指企業未分配的利潤或未彌補的虧損。這是留存收益的另一部分,這部分留存收益統稱為未分配利潤。
另一方面使會計等式好理解了。 資產反映企業資金的運用(即企業的資金都運用到哪裡了),負債、資本反映企業資金的來源(即企業的資金都是從哪裡籌集或取得的)。大家知道,企業要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就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資產,如現金、銀行存款、原材料、機器裝置、廠房、場地等。而企業資產的取得(來源)不外乎兩種情況:透過負債取得(即借入);不透過負債取得(即自有)。故有等式:
資產=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
企業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與企業形成的負債在金額上是相等的(雙方的確認時間也是一致的);企業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與企業形成的資本在金額上是相等的(雙方的確認時間也是一致的)。這樣,上面的等式就變換為:資產=負債+資本
顯然,等式“資產=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在企業資金運動的任何時間都是成立的(學過機率論的都知道,“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和“不透過負債取得的資產”這兩個事件構成必然事件,必然事件就是全部事件,企業透過全部(所有)方法或途徑取得的資產一定等於企業所擁有的資產,即等式兩邊必然相等),所以等式“資產=負債+資本”也如此。也就是說,在企業經營活動的任何時間,等式資產=負債+資本都是成立的。